國際象棋的算力
A. 國際象棋的規則
基本規則
1、兵(P):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後退,這點和中國象棋類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國際象棋的兵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走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從而占據該格位置。
8、勝負:以吃掉對方的最高統帥王為戰勝對方。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的區別:中國象棋,逼對方不能走棋了,算贏。國際象棋,逼對方不能走棋了,算和。
(1)國際象棋的算力擴展閱讀:
國際象棋的比賽禁例
1、對局時棋手不得藉助書本、棋譜或任何手寫或印刷的資料,不得在另一個棋盤上分析棋局,也不得求助於第三者。
2、比賽時,在記錄紙上除了記錄實際對局的著法和用時外,不得做筆記以幫助記憶。
3、在對局和比賽時間內,不得在比賽室內進行棋局的分析。
4、禁止以任何方式干擾或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包括不顧對方的拒絕一再提出和局的建議。
B. 求國際象棋的尺寸
國際象棋的尺寸大小很多,一般國際比賽的棋子大小有兩種,3.5英寸(8.89cm)和4英寸(10.6cm)是符合比賽用棋子的標準的。國際象棋棋子的大小不一樣,最高的是王,最矮的是兵。
依次為:
一、棋子尺寸:
王: 高97mm, 底部直徑36mm
後: 高88mm, 底部直徑36mm
馬: 高58mm,底部直徑33mm
車: 高47mm,底部直徑31mm
象: 高66mm,底部直徑30mm
兵: 高45mm,底部直徑25mm
二、棋子尺寸:
王: 高106mm, 底部直徑46mm
後: 高90mm, 底部直徑45mm
馬: 高72mm, 底部直徑38mm
車: 高63mm, 底部直徑40mm
象: 高78mm, 底部直徑38mm
兵: 高58mm, 底部直徑36mm
國際象棋(International Chess),又稱歐洲象棋或西洋棋(港澳台地區多採用此說法),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戰略棋盤游戲。國際象棋的棋盤由64個黑白相間的格子組成。黑白棋子各16個,多用木或塑膠製成,也有用石塊製作;較為精美的石頭、玻璃(水晶)或金屬制棋子常用作裝飾擺設。國際象棋幾乎就是融藝術、科學、知識和靈感為一爐的一種游戲。分析對局時是一種邏輯的實驗使用,而在攻王的戰斗中和戰略問題的運籌的時候,就需要有一種創造性的靈感。不過,國際象棋不是像縱橫字謎那樣單純是一種文字智力的測試。國際象棋的競爭使雙方投入一場不流血的戰斗,是雙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場激烈尖銳的戰斗以及體力上的堅韌不拔的較量。
C. 關於國際象棋的走法
1、王(King)
又稱為「國王」。王是整個棋局中最為重要的棋子,它是不能被吃的。走法是橫、直、斜走均可,但每次只能走一格。另外,所走到的位置不可有對方棋子的威脅,否則會被視為「違規移動」。吃子與走法相同。
2、後(Queen)
又稱為「王後」。走法是橫、直、斜走均可,格數不限,但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和走法相同。
3、車(Rook)
又稱「城堡」,一如中國象棋,車的走法是橫走或直走,格數不限,但不可斜走,也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另外有一種特殊的走法,稱作「王車易位」。
4、象(Bishop)
又稱「主教」,象只可斜走,格數不限,但不可轉向,也不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 ,象有時也會分成白象與黑象 ,其原因為兩只象棋一個只能走白格子 ,一個只能走黑格子 。
5、馬(Knight)
又稱「騎士」,馬的走法和中國象棋相同,同樣是走「日」字,或英文字母大寫的「L」形:即先向左(或右)走1格,再向上(或下)走2格;或先向左(或右)走2格,再向上(或下)走1格。不同的是,國際象棋的馬沒有「絆馬腳」的限制,故馬可越過其他棋子。吃子與走法相同。
6、兵(Pawn)
兵的走法是,第一步向前可走一格或兩格,以後每次只能向前走一格,不可向後走,或越過其他棋子。但吃對方棋子時,則是向位於斜前方的那格去吃,另有一種特殊走法「吃過路兵」。
(3)國際象棋的算力擴展閱讀:
除了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種特殊著法:
1、吃過路兵:
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並視為一步棋。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記錄時記為 「en passant」 或 「en pt」, 法語中表示 「路過」。
2、兵升變:
本方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可升變為「後」、「車」、「馬」、「象」,不能不變。這被視為一步棋。升變後按新棋子的規則走棋。
3、王車易位:
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作為王執行的一步棋。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和「短易位」。王車易位是國際象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戰略,它涉及王、車兩種棋子,是關鍵時刻扭轉局勢或解殺還殺的手段。
D. 國際象棋的基本規格有哪些
國際象棋棋盤是個正方形,由橫縱各8格、顏色一深一淺交錯排列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深色格稱黑格,淺色格稱白格,棋子就放在這些格子中移動,右下角是白格。
8條直線從白方左邊到右邊分別用小寫字母a、b、c、d、e、f、g、h表示。
8條橫線從白方到黑方分別用數字1、2、3、4、5、6、7、8表示。
(4)國際象棋的算力擴展閱讀
基本規則
1、兵(P):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後退,這點和中國象棋類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國際象棋的兵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走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從而占據該格位置。
2、馬(N):每行一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後再往外橫走或豎走一格(即走日字,這點也和中國象棋類似)。可以越子行走,而沒有中國象棋的蹩馬腿的限制規則。
E. 知道國際象棋發展歷史的人請進來!
樓上這個答的是愛國者象棋的介紹么,跟問題不對路子啊,下面我來回答。
1、關於國際象棋的發明,有很多傳說(很著名的比如那個在棋盤上放米粒的,次格放前一格的兩倍),實際上,很難說是誰發明的,它是勞動人民的創造,人類智慧的結晶。它的產生、發展,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目前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的原型最早出現在印度或中國。按照比較可信而有文物資料支持的說法,起源於公園6世紀的印度東北地區,並在中亞各民族流傳,當時的梵文學者稱它為「恰圖蘭卡」。後來因為語音的關系演變為「恰特蘭格」(波斯語),後來是「沙特蘭茲」(阿拉伯語),公元638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伊朗),8至10世紀,沙特蘭茲在中亞和阿拉伯各民族非常風行。通過貿易、戰爭和宗教等多種渠道,國際象棋從東方向西方傳播,11世紀末已遍及歐洲各國,文藝復興時期在歐洲風靡一時,是騎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之一。15、16世紀,終於定型為國際象棋今日的樣式。
2、1475年之前,後每步只能斜走一格,是最弱的棋子,車是威力最大的子力,當一方的棋子攻擊它時還需聲稱「捉車」。1475年引入新走法後,車的著法和威力,在整個已知的國際象棋歷史上一直沒有改變。由此可見:車和象馬地位相同是沒有過的,也就不存在地位提升的問題。相反,在後的威力極大增強後,車的地位相對低了。
3、在國際象棋的雛形「沙特蘭茲」時期,王不能易位,而只能每次向任何方向走一格。王的行動范圍的擴展首先是在中世紀時代,即大約是在13世紀時。多米尼加的僧侶和棋藝作家賽索爾(13世紀至14世紀)說:對局開始後,為曾走動的王可以一步走至c1、c2、c3、d3、e3、f3、g3、g2和g1(黑方同),或者可跳更遠,到b1或b2,但是這一革新由於受到種種限制而未被廣泛認可。然而此後,自然而然產生了王的易位著法,盧賽納指出了兩步完成的現代易位法:王e1-g1,王e1-c1(黑方同)。到16世紀末,一步完成易位已牢固確定下來,但是有16種不同方式,即王和車在王翼的六種排列組合,在後翼的十種排列組合,另外還存在著不同地區的差別。有時,易位在如下情況下被禁止:如果易位後,車能攻擊對方的棋子;如果王曾被將軍過。有時,易位時還允許同時走g兵或h兵。16世紀的西班牙棋手兼棋藝理論家路易洛佩茲,在他1561年出版的書中引用的易位已和現制一樣了。然而易位得到公認是17世紀的事。雖說在義大利仍有各式易位,它一直保留到20世紀初。義大利的這種「自由易位」引起了棋界的強烈批評,例如一位棋界人士曾經尖銳的諷刺說:自由易位這種自由就像自由戀愛一樣。19世紀末20世紀初,如現制樣式的易位已被全世界棋界完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