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歐洲航天局地球中心去

歐洲航天局地球中心去

發布時間: 2022-01-25 05:23:33

1. 歐空局都包括歐洲哪些國家的航天局

歐洲航天局(ESA,簡稱歐空局)
成立於1975年,
是一個致力於探索太空的政府間組織,
擁有22個成員國,
總部設在法國巴黎。
歐洲航天局的太空飛行計劃包括載人航天(主要通過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

發射和運行其他行星和月球的無人探測任務;
地球觀察,科學和通信;
設計運載火箭;
保持主要的航天發射場,
法屬蓋亞那庫魯的蓋亞那航天中心。
2019年9月2日,歐航局「風神」氣象衛星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星鏈44」衛星險碰撞。歐洲航天局對一顆所屬衛星採取緊急變軌操作,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太空交通事故」。歐洲航天局
科普中國 |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科學網路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
審閱專家 趙良玉
歐洲航天局(ESA,簡稱歐空局)成立於1975年,是一個致力於探索太空的政府間組織,擁有22個成員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歐洲航天局的太空飛行計劃包括載人航天(主要通過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
發射和運行其他行星和月球的無人探測任務;地球觀察,科學和通信;設計運載火箭;保持主要的航天發射場,法屬蓋亞那庫魯的蓋亞那航天中心。
2019年9月2日,歐航局「風神」氣象衛星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星鏈44」衛星險碰撞。歐洲航天局對一顆所屬衛星採取緊急變軌操作,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太空交通事故」。
公司名稱
歐洲航天局
外文名稱
European Space Agency
總部地點
法國巴黎
成立時間
1975年5月30日
經營范圍
航空航天探索製造
歷史
組織構建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歐洲科學家離開西歐到美國工作。雖然上世紀50年代的繁榮使得西歐國家能夠投資太空領域的研究,西歐科學家發現單個的國家項目將不能與兩個超級大國競爭。1958,在「旅行者號」發射後僅一個月,Edoardo Amaldi[4]和Pierre Auger,當時的西歐科學界最突出的兩個成員,開會討論成立一個共同的西方歐洲空間局,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八個國家。

歐洲航天局
西歐國家決定設立兩個不同的機構,一個關注發展發射系統,ELDO(歐洲發射發展組織),和歐洲航天局的

2. 挖到地球中心去有破解版么

去騎士手機助手看看吧,上面有很多破解游戲和軟體。

3. 地球中心說是誰提出的

勒密(Ptolemy,約100--170)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可能是埃及人而不是希臘人。他並非在他誕生前半個世紀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皇室家族的成員,而可能是由他的誕生地而得名。,有些傳記說他在亞歷山大獃了40年,其他傳記說他78歲逝世。正如大家所知,關於他的生平幾乎一無所知,和歐幾里得一樣,托勒密的重要性並非因他的開創性工作,而是由於他對前人成果的偉大綜合。他主要利用伊巴谷的著作建立了托勒密天體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各行星圍繞它運轉,根據各行星離地球的距離遠近,其排列次序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陽、火星、木星及土星。為了說明所看到的空中的 些行星的真實運轉情況,就得運用伊巴谷的本輪及偏心圓說,而托勒密可能補充了自己的一些細致改進。托勒密體系能用來預測行星在將來某時進入的位置,其精確度對一般的肉眼觀察者來說是夠滿意的了。一直到1400年後第谷.布拉赫時,才能以高度准確性來觀察行星,這才需要有一勝過托勒密的理論。托勒密的書中還包括了以伊巴谷的著作為基礎的星表,他列出了48個他命名的星座名單,這些我們至今仍在沿用,他保留並發展了伊巴谷關於三角學的研究。他還描述了用於天文觀察的儀器。後人贊賞地稱他的書為"偉大的數學作品",有時甚至用"偉大之至"而不用"偉大的"字眼。羅馬帝國衰落以後,托勒密的著作在阿拉伯人中流傳,他們沿用"偉大之至"來稱贊這本書。這部著作的阿拉伯文本終於在1175年譯成了拉丁文,在整個文藝復興時代,它在歐洲天文學家界的思想占據了統治地位,此書在中國的譯名較混,如《多祿謀大造書》、《大輯》、《天文集》、《天文集成》等。

4. 挖到地球中心去到地質學家的擺法

【這張圖證明一切】想要鑽石,用我的方法修改吧。【第一步】,下個【葫蘆俠修改器】(第一次用就能上手)——————斷網,因為這游戲有排行榜(聯網沒嘗試過)打開————啟動修改器————開啟返回桌面————打開挖地心去—————(這里說一下,必須確保鑽石數值能變動5次以上,所以我建議清除數據重頭來過,有鑽咱怕啥)——————(以剛開始為例,鑽石數為0)——————點擊葫蘆俠(他會在屏幕中心)———————————模糊搜索—————開始搜索(搜索完畢會有幾千萬個結果)——————返回遊戲————————點點點(點11下屏幕)——————點葫蘆俠————沒變化————返回遊戲————解鎖第一個,建造——————點點點(挖到一個鑽石)——————點葫蘆俠——————變大了————返回遊戲—————再解鎖。建造,點擊————出現一個箱子(先不要點開)——————把所有建築都損毀——————葫蘆俠————————沒變化—————返回遊戲————點開箱子(消耗一鑽石)——————葫蘆俠—————變小了—————返回遊戲——————再建造,升級,點擊屏幕完成一些成就——————葫蘆俠——————沒變化————返回遊戲——————損毀所有建築——————成就————領取鑽石——————葫蘆俠——————變大了這個時候,如果結果在10以內,那麼,——————內存——————找到【 kgsl-3d0 】模塊下 【55D26EAC:12802】(重點是12802,此時鑽石數為2)——————選取它,修改為 【99999】(也可自行嘗試)——————返回—————輸入 【99999】鎖定打勾——————修改。回到游戲屏幕,點點點升級解鎖,——————游戲停止運行,重新打開即可。

5. 歐洲航天局的發射中心和控制中心位於哪裡

歐洲航天局(EuropeanSpaceAgency,ESA,又譯為歐洲太空總署)的發射中心是位於法屬蓋亞那的蓋亞那發射中心。由於其相對於赤道較近,使衛星發射至地球同步軌道較為經濟(同質量下所需燃料較少)。ESA的控制中心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6. 歐洲航天局在哪

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是一個歐洲數國政府間的空間探測和開發組織,總部設在法國首都巴黎。

歐洲航天局的前身,歐洲航天研究組織(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經過1962年6月14日簽署的一項協議,於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舊是歐洲航天局的一部分,稱為歐洲航天研究與技術中心(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re,ESTEC),位於荷蘭的諾德惠克(Noordwijk)。

除捷克外,歐航局現有17個成員國,它們分別是德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西班牙、芬蘭、法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盧森堡、挪威、荷蘭、葡萄牙、英國、瑞典和瑞士。另外,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國也參與了該機構的一些合作項目。法國是其主要貢獻者。歐洲航天局與歐盟沒有關系,歐洲航天局包括了非歐盟國家如瑞士和挪威。盧森堡和希臘將於2005年12月加入。歐洲航天局共有約1700名工作人員。發射中心是位於法屬蓋亞那的蓋亞那發射中心。由於其相對於赤道較近,使衛星發射至地球同步軌道較為經濟(同質量下所需燃料較少)。控制中心位於德國的達姆施塔特。

機構設置

(1)設在巴黎的總部,政治決定在此作出;(2)設在荷蘭諾德韋克的歐洲航天研究和技術中心,它是歐空局的主要技術機構,大多數項目小組以及空間科學部和技術研究和支助工程師在此工作。歐洲航天研究和技術中心還提供有關的試驗設施;(3)設在德國達姆施塔特的歐洲航天空間操作中心,它負責所有衛星操作以及相應的地面設施和通信網路;(4)設在義大利弗拉斯卡蒂的歐洲航天研究所,它的主要任務是利用來自空間的地球觀測數據;(5)設在德國Porz-Wahn的歐洲航天員中心,它協調所有歐洲航天員活動,包括未來歐洲航天員的培訓。

歐空局還對設在庫魯的歐洲航天港蓋亞那航天中心作出貢獻。

項目

伽利略定位系統(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計劃中的衛星定位系統。

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火星探測器。

羅塞塔號航天探測器(Rosetta space probe):2004年發射的彗星探測器。

哥倫布軌道設備(Columbus orbital facility):國際空間站的一個科學實驗室。

ATV:即自動轉移航天器(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一種可與國際空間站的「進步」號太空船(Progress spacecraft)相比的太空貨船。

Hipparcos:空間的天體測定任務。

Smart1:新推進技術試驗。

織女星:計劃中的小有效載荷運載火箭。

金星快車:金星探測衛星,2006年4月11日發射。

ESA也是將於2006年回到地球,載有給予未來人類消息的KEO衛星計劃的發起者之一。

科學任務

歐空局空間科學方案已經執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項目,例如Giotto飛行任務及其1986年與哈雷彗星的相遇、1992年與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彗星的相遇;測繪星體的Hipparcos飛行任務,它很精確地測量了100多萬顆星體的距離和位置;以及歐空局用暗物攝影機和太陽電池陣列參加了美國航天局哈勃空間望遠鏡項目。

開發中的主要項目有:X射線多鏡頭飛行任務,定於1999年發射;Cluster-2,它定於2000年由「聯盟」號火箭發射;國際伽馬射線實驗室,定於2001年由「質子」號火箭發射;Rosetta,這是一次與彗星匯合和進行實地臭氧分析的飛行任務,定於2003年發射;遠紅外空間望遠鏡FIRST,定於2005年~2006年發射。

歐空局向幾內亞海灣上空的地球同步軌道發射了六顆第一代Meteosat衛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來提供了連續的氣象數據。這個系列中的最後一顆衛星,即1997年9月3日在庫魯由阿里亞娜發射的Meteosat-7,將使其覆蓋期延長到正在與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合作研製的第二代Meteosat衛星第一個航天器能夠在2000年之後提供地球靜止數據為止。

ENVISAT飛行任務處理地球科學領域中的一系列問題,從氣候和環境、化學、海洋學和冰川學到人類活動(陸地改造過程、沿海改造過程以及大氣和海洋污染)的影響和監測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災和火山爆發)。歐空局正在與歐洲的地球觀測主要參與者,例如歐洲聯盟委員會、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用戶和產業界的代表密切合作,為未來的歐空局地球觀測方案制定戰略建議。在世界這一級,歐空局打算繼續加強特別是與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聯邦和美國的聯系。

歐空局研製了兩個系列的業務衛星:租給歐洲通信衛星組織的歐洲通信衛星和租給國際流動衛星組織(前稱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海洋通信衛星。1989年歐空局還發射了奧林匹斯試驗通信衛星來演示通信和廣播中的新用途。

在衛星導航方面,歐空局正在與歐洲聯盟委員會和Eurocontrol密切協作研製EGNOS,這是一個將補充現有的全球定位系統和全球軌道導航衛星系統的歐洲衛星導航系統。

發射裝置

阿里亞娜火箭

歐洲航天局成立伊始,它就把發展火箭技術當做首要目標,為此由11個國家參與組建,成立了阿里亞娜空間公司。

它最早的型號是「阿里亞娜1」型火箭,這種火箭能將1.8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或將2.5噸有效載荷送入軌道高度為790千米的太陽同步圓軌道。

現在阿里亞娜火箭已經過渡到5型家族時代,它是被廣泛使用的型號。「阿里亞娜5」型火箭是歐洲航天局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大力改進開發的火箭品種,跟上幾個型號的發展歷程近似,「阿里亞娜5」型火箭也走過了一段曲折不平的道路。

1996年6月4日,首次發射因火箭導航電腦系統發生故障而失敗;1997年10月30日,第二次發射又因火箭發動機提前關閉致使兩顆模擬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2001年7月12日,第10枚「阿里亞娜5」型火箭在發射時,火箭最高級推進器提前熄火,導致兩顆衛星沒能送入預定軌道。直到2002年3月1日,第11枚「阿里亞娜5」型火箭的發射才取得了成功。

研製「織女星」火箭

在2005年以前,歐洲航天局就意識到,他們需要一種發射推力不高的火箭,這種火箭應該是「阿里亞娜」火箭的小弟弟,它已被列入研發日程,但是這種火箭卻不從屬於「阿里亞娜」家族,這種火箭的名字叫做「織女星」。

「織女星」火箭具有較小的推力,它全長30米,直徑3米,發射重量為130噸。「織女星」運載火箭將由4個推進級組成,包括3個固體推進級和1個可重新點火的液體推進級。按照最早的設計思路,它主要用於發射小質量的地球觀測衛星和各種科研衛星。該火箭可以將1.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距地高700千米的極地軌道,或將1.2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距地高1200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

國際合作

為了實現其空間目標,國際合作是歐洲空間政策的中心內容之一。歐空局不但與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傳統的航天國家合作,而且還與新興的航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作。

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合作顯然是與美國航天局的合作。歐空局還參與了與俄羅斯和俄羅斯航天局的協作項目,例如1994~1995年的歐洲「和平」號飛行。另外,已經與日本建立起了重要而具體的合作關系,主要是在數據中繼衛星和國際空間站硬體交換領域。

歐空局還與捷克共和國、希臘、匈牙利、波蘭和羅馬尼亞簽訂了合作協議,正在空間科學、地球觀測和電信等領域與這些國家進行技術一級的培訓和聯合項目。

歐空局與新興空間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訂和進行了一些相互感興趣的項目,援助它們開發自己的空間活動。歐空局還不定期地組織與空間應用有關的區域培訓班。

歐空局與歐洲的其他國際組織密切協作,特別是與在空間活動中日益活躍的歐洲聯盟和歐洲氣象衛星應用組織在未來氣象方案方面的協作。此外,它注視著聯合國許多專門機構的工作。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是歐空局的一個重要論壇,它在該委員會中具有觀察員地位。歐空局還與外層空間事務廳保持密切聯系;根據第二次聯合國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會議的一項建議,這兩個實體制訂了一個重要的培訓和研究方案。發射場的選址條件事實上,火箭發射場最理想的位置是選在地球赤道附近,這是因為從赤道發射衛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所獲得的最大初速。因為發射場離赤道越近,則初速度越大;相反,如發射場偏離赤道越遠(即緯度越高),則初速度越低。

例如,在赤道上,運載火箭的初速度為465米/秒,而在位置偏北的俄羅斯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初速度僅為210米/秒。所以在同等條件下,俄羅斯航天發射場必須用重型運載火箭才能完成的任務,而在赤道附近的發射場只需用中型運載火箭就能勝任。

陸上發射場由於國界和居民點等原因,其發射方位受到限制。即使位於海邊或近海島嶼的發射場,由於船舶航線或漁場的關系,發射也會受到限制。例如,日本的航天發射場臨近漁場,因此,他們同漁業公會訂有協議,一般在漁業旺季不得發射衛星。然而,對於設在大洋深處的海上發射場,上述種種麻煩可以統統避免。

除此之外,火箭發射場應盡量遠離居民稠密的居住區,以免給人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造成影響,一旦發射失敗,也不會給附近居民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包括經濟損失和生命財產損失)。故火箭發射應選擇合理的發射區、回收區、落區和禁區。如果從技術等多方面考慮,發射場選址還應滿足如下幾點要求:

自然條件良好(1)地勢平坦、開闊,便於場區的合理布局,有利於降低建場的工程造價和發射時的跟蹤觀察。

(2)地質結構穩定,避開地層斷裂帶和地震區,查明是否有可供開採的礦藏和其他自然資源。

(3)具有好的水質、供水條件和豐富的水源,以保證發射活動中大量用水的需要。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台的冷卻供水系統,要求每分鍾能夠提供3.25噸冷卻用水。前蘇聯/俄羅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現屬哈薩克,由俄羅斯租用)曾為了解決水源問題開鑿了一系列深水井和蓄水池。

(4)具有較好的氣象條件,即晴天多、雷雨少、氣溫變化小、風速和濕度低。因為氣象條件的好壞將直接影響航天器的發射、回收、著陸、測量跟蹤、設備的維護保養,甚至影響發射窗口的選擇和發射場的利用率。

有良好的航區

航區是指航天器起飛至入軌這一段的飛行路線下的地面區域。航區應盡量避開人口稠密區、重要的工業區和軍事要地等,以防飛行失事或完成任務的運載工具墜落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同時,航區應盡可能延伸,以滿足各種發射任務的需要。能滿足發射各類傾角航天器的射向要求,這也是提高發射場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般很難做到。

具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

保證運載工具、航天器、推進劑和各種器材、設備和生活物資等的運輸。美國太空梭的外掛燃料箱,直徑8.38米,長47米,除在場區總裝外,整體運輸只能靠海運。太空梭發射場建在海邊,滿足了這一要求。

具有良好的供電和通信條件

航天器在發射前要完成大量測試等准備工作,實施發射和發射後的跟蹤測量、數據處理等也需要強大的電力和良好的通信條件。良好的供電和通信條件,是發射場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利於環境保護

運載工具和航天器所用的推進劑及其廢液處理,發射時的聲震等,都會對周圍地區造成污染。美、俄等國的發射場建在海邊或沙漠、沼澤地區,環境污染問題容易得到解決。

具有布設測控站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工作環境

測控站是航天器發射後,對其進行測量控制的重要的地面機構和設施,是航天發射場建設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其選址不可忽視。

有良好的社會依託和未來發展的適應性

對於成千上萬的發射場工作人員來說,搞好發射後勤和生活保障亦十分重要,故在建發射場前須對所在地經濟狀況進行調查。

另外,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發射場可能需要擴建和改建,這在選址和建發射場初期就應予以考慮,比如如何利用現有技術力量、工作經驗、設備和設施等進行改造擴建,怎樣才能節省費用和器材等。美國的太空梭發射場就是在現有發射場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起來的。

當然,建發射場還有許多要考慮的因素,如國家間關系、外交問題等等。同時滿足上述各項是較難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取捨。應以主要問題為主,其他問題可以採取措施進行補救。

綜上所述,火箭發射場的選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世界上各方面條件都較為優越的發射場應首推設在赤道上的法屬蓋亞那的庫魯航天中心。目前,其商業衛星發射承擔業務量佔世界發射總量的60%以上。

知識點

為何天文台多造成圓頂

一般房屋的屋頂,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獨天文台的屋頂與眾不同,遠遠望去,銀白色的圓形屋頂好像一個大饅頭,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為什麼天文台多造成圓頂結構呢?

將天文台觀測室設計成半圓形,是為了便於觀測。在天文台里,人們是通過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太空,天文望遠鏡往往做得非常龐大,不能隨便移動。而天文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又分布在天空的各個方向,如果採用普通的屋頂,就很難使望遠鏡隨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標。這樣,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時,只要轉動圓形屋頂,把天窗轉到要觀測的方向,望遠鏡也隨之轉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調整天文望遠鏡的鏡頭,就可以使望遠鏡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標了。另外,在圓頂和牆壁的接合部裝置了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旋轉系統,使觀測研究十分方便。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觀測室都要做成圓形屋頂,有些天文觀測只要對准南北方向進行,觀測室就可以造成長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頂中央開一條長條形天窗,天文望遠鏡就可以進行工作了。

7. 地球的中心在那,是在那個國家.是在中國嗎

  • 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景區位於永豐鄉包家槽子村,東經87°19』52」、北緯 43°40』37」,經中國科學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兩年多的測算和實地考察勘定。距烏魯木齊市30公里,屬在建景區。景區以亞洲大陸地理中心標志塔為核心和支點,標志塔由四根方形立柱組成,四面均為「A」字型,摹英文「亞洲」名字「Asia」字首「A』』之形,寓意亞洲之心。

  • 事實上世界並沒有地理中心,因為地球是個近乎球體的天體,並且地球的形成是自然形成的.
    如果用人為來定中心的話,我是定在印度洋,你拿世界地圖看看就知道了.
    如果是按照人類主體文化地理來說,那世界的中心在波斯灣西亞地區(歐洲人叫中東地區,因為她是世界三大洲的交匯點,人類文明"中轉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8. 地球的中心是什麼誰去過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在外地核部分,壓力已達到136萬個大氣壓,到了核心部分便增加到360萬個大氣壓了。這樣大的壓力,我們在地球表面是很難想像的。科學家作過一次試驗,在每平方厘米承受1770噸壓力的情況下,最堅硬的金剛石會變得像黃油那樣柔軟。地核內部不僅壓力大,而且溫度也很高,估計可高達2000-5000℃,物質的密度平均在10-16克/厘米之間。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鋼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里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一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內部各層次的物質不僅有水平方向的局部流動,而且還有上下之間的對流運動,只不過這種對流的速度很小,每年僅移動1厘米左右。有的科學家還推測,地核內部的物質可能受到太陽和月亮的引力而發生有節奏的震動。

9. 地球的中心在哪裡

在厄瓜多的首都基多的上方赤道上.在那裡有一個石碑,上書:這里是地球的中心。希望贊。

熱點內容
比特幣場外交易被騙怎麼辦 發布:2025-05-12 17:27:53 瀏覽:151
不賣礦機賣什麼 發布:2025-05-12 15:40:56 瀏覽:848
eth在哪個交易所要合法 發布:2025-05-12 15:05:10 瀏覽:901
元宇宙涉及電子行業 發布:2025-05-12 15:01:29 瀏覽:798
元宇宙可行嗎 發布:2025-05-12 14:49:17 瀏覽:505
區塊鏈運動app 發布:2025-05-12 14:28:28 瀏覽:81
實名認證不屬於去中心化嗎 發布:2025-05-12 14:00:46 瀏覽:79
區塊鏈APP查詢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922
達沃斯論壇里2019陽光區塊鏈 發布:2025-05-12 13:34:49 瀏覽:593
比特幣現金會歸零嗎 發布:2025-05-12 13:25:05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