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哲學去中心化

哲學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4-22 16:53:15

Ⅰ 張瑞敏的水式管理哲學具體包括什麼

水式管理哲學總共應用於三個層面:
戰略與組織層面:在組織的管結構上去中心化,取消繁冗復雜的層級關系,在組織結構上改造升級,打破組織邊界走平台化轉型之路。張瑞敏在為湖畔大學講授《管理百年》課程中提到的「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就體現了無界的思維方式,在此指導下,平台以共享,協作的形式整合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極大的提高了運營效率。
管理與商業模式層面:張瑞敏開創性的提出海爾的員工是具有決策權,用人權,和薪酬權的「自主人」。該思想集中體現了張瑞敏的水式管理哲學中自由的思維方式,實現員工價值最大化。為此海爾利用物聯網技術搭建吸引全球創客的平台。

心智模式層面:張瑞敏提出,「物聯網時代是情景感知的,個性化定製的體驗迭代」。以連接的思維方式將技術思維應用於管理,可以指導企業建立物聯網時代下萬物互聯的心智模式。

Ⅱ 後現代主義提出的觀點

後現代主義哲學於20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先在德法產生,於80年代末進入美國,90年代後進入第三世界,席捲整個世界。其勢頭兇猛,在世界哲學舞台上掀起了浩浩盪盪的後現代革命,影響了世界人的思想觀念。本文對其四大主要流派及主要反現代思潮作一簡單梳理歸納。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

解構主義是後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後結構主義是由結構主義發展而來的。結構主義認為對象是由成分組成,成分之間有存在著一定的結構,要了解對象或成分的性質,就必須首先了解其整體結構的性質。後結構主義原是哲學領域里對傳統形上學的一種顛覆(即解構主義),後擴展到文學批評和創作領域,是西方從現代主義走向後現代主義的重要轉折點。德里達首先在哲學上發難,反對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所謂「邏各斯中心主義」,在德里達那裡指的是一種以「在場」為中心的本體論。這種本體論將某種外在的絕對參照物作為基礎、本源、中心和出發點。德里達認為,邏各斯中心主義是一種典型的在場的形而上學,以二元對立邏輯為基礎。為了從根底上摧毀形而上學的等級結構,德里達提出了被他稱之為「新概念」的新工具,即「分延」,「痕跡」和「增補」。解構主義後來延伸到文學批評和創作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美國的「耶魯學派」。其「解構」式閱讀,把文學創作和評論的主要任務看作是對於作品文本的「解構」,不再考慮原作者及其文本同寫作時期社會脈絡的聯系,將文本當作有獨立生命的文字作品。

新解釋學

新解釋學是指由海德格爾奠定基礎並由伽達默爾加以發展和完善的現代哲學解釋學。德里達、福柯、阿佩爾、哈貝馬斯以及羅蒂也各自從不同立場對新解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盡管新解釋學並未有意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展開後現代話題,但它被看作是後現代的,並被看作是後現代哲學的主要理論內容之一,後現代解釋學對傳統解釋學的挑戰可以概括為五大內容。一是對傳統主體的消解。傳統解釋學極力推崇人,主體、自我、人以及人性構成傳統解釋學的基礎性的概念。在後現代解釋學家看來,既不存在什麼先驗的自我,也不存在什麼普遍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質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虛構。二是對傳統解釋對象(本文)的改造。在對本文的外延的理解上,傳統解釋學認為只包括科學理論、歷史文獻、法律條文、文學、音樂、藝術、繪畫、建築藝術等在內的體現作者主觀精神的東西。在後現代解釋學那裡,本文幾乎是覆蓋了一切的,泛指在任何時空中存在的能指系統。在對本文的內涵的理解上,傳統解釋學指作者意圖與思想的表達。後現代解釋學家否定了作者意圖以及本文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三是對「成見」正名。傳統解釋學為了達到把握作者本意的目的,對「成見」採取了一種無情否棄的態度。後現代解釋學公開為「成見」正名,為其合法性進行辯護。四是對傳統解釋目的的否棄。五是對傳統真理觀進行批判。

新實用主義

指實用主義復興產生的哲學流派。實用主義產生於1970s的美國,在20c上半葉獲得了重大發展。但在二戰後,由於受湧入美國的歐陸形而上哲學,特別是與人道主義關系緊密的存在主義的沖擊,實用主義在美國曾一度式微。20c 下半葉,後現代主義傳到美國,產生了以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把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和歐陸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後現代哲學。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最為徹底,與傳統哲學的決裂也最為堅決。他於1979年發表的《哲學與自然之鏡》一書,被譽為新實用主義最重要的經典。羅蒂把20c初到中期的實用主義進行改造,使之適應後現代主義語境,並締造了以新實用主義哲學為主導話語的「後哲學文化」。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

20c下半葉產生的新實用主義在態度和立場上與歐陸德法後現代主義一致,是激進的後現代主義。80s末90s初,在對新實用主義的不滿和回應歐陸後現代主義哲學的沖擊,在對懷特海的過程哲學進行改造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格里芬和科布等人為代表的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哲學。如果說激進的後現代主義側重於對西方上千年來占統治地位的思維方式進行摧毀的話, 那麼, 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則側重於在激進後現代主義開辟的空間中從事建設性的耕耘。顧名思義, 這種後現代主義的最大的特徵在於它的建設性。

非中心化

非中心化思潮是後現代哲學的重要理論內容。其理論基礎是非中心化論。非中心論又分為極端的和溫和的兩種形式。溫和的非中心論主張沒有什麼可以作為一種令人滿意的指導人生的原則,極端的非中心論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實體性的,不存在什麼中心。溫和的非中心論者著重消解各式各樣的「中心」,如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題,結構主義語言哲學對人的消解和對歷史概念的發難,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視人為「無意識的主體」,博德里拉提出「超現實」概念等等。極端的非中心論者(以德里達為代表)直接向「中心」概念本身發難,試圖一勞永逸地斷絕人們對中心的追求。

反基礎主義

後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笛卡兒為代表的傳統基礎主義和20c分析哲學為代表的現代基礎主義都主張存在著某種永恆不變的知識基礎,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樣一個阿基米德點。正是這一為知識大廈尋求絕對不可動搖之基礎的信念首先遭到了反基礎主義的攻擊,反基礎主義者志在將人們從對基礎的沉迷中解放出來。基礎主義對基礎的信念,被反基礎主義者認為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反基礎主義者進一步摧毀了絕對的阿基米德點式的基本概念(理性概念、真理概念、實在概念等)以及基礎主義的「等級」觀念。

非理性主義

非理性主義是由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所發軔的哲學思潮。在非理性主義者看來,理性自立為王,以絕對真理的化身自居,理性的這種地位是不合法的。早期非理性主義者從認識論角度,認為傳統哲學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抬到無所不能的、絕對的高度,排斥、抹殺、扭曲了非理性的東西。在顛覆理性的這種權威性後,非理性主義者把各式各樣的非理性東西推到了前台,他們是權力意志(尼采)思(海德格爾)、慾望、本文(德里達)、異(列維那)、歷史(福柯)、機器(德利茲)等。戰後非理性主義者從政治上揭露了理性的極權性和壓迫性,他們認為理性等同於權力。非理性主義對西方理性的另一個彈著點是理性方法,認為作為方法的理性在本質上是有限的,理性主義思想家的錯誤在於把這樣一種有限的、極成問題的認識方法誇大成唯一的、無限的認識方法。在挑戰了理性方法的局限性後,一些非理性主義者賦予情感以方法論的意義(如克爾凱郭爾),一些非理性注意者用直覺和體悟對抗傳統的理性方法。

後人道主義

後人道主義是以批判傳統人道主義為己任的一股哲學思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主張以人為主,強調人的力量,人的尊嚴,相信人的至高無上性。後人道主義首先圍剿了「人」的概念,宣告了人的「死亡」。在後人道主義那裡,人不再是物質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心理-精神世界的中心。其次,「人性論」是傳統人道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人性論的一個共同理論前提是肯定存在著某種共同的、亘古不變的人性和人的本質。後人道主義認為並不存在什麼一般的永恆不變的人性和人的本質,認為傳統人道主義的「人性」觀念、人的本質觀念應該拋棄。福柯對各式各樣的人的本質觀進行了批判。再次,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繫上,人道主義堅信人具有天賦的、無限的認識能力,思想可以絕對地認識一切事物的真理。後人道主義則通過懷疑主義顛覆了人道主義的這種自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顛覆了人道主義的「人類進步」的觀念。

視角主義

視角主義是對一種固定不變觀點的放棄,主張視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一步是摧毀客觀性思維。將客體還原為「視角的客體」,將存在還原成「為我的存在」。視角主義繼承了胡塞爾現象學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一旦進入人的思維中,就不得不被「本質化」,因此,純之又純的存在是不存在的。梅洛-龐蒂認為視角是對象本身的一種屬性,「存在」對於我所具有的唯一意義是「為我存在」。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二步是將「絕對的主體」多重化,認為康德以來形形色色的「主體性哲學」為了拯救世界的統一性和價值的普遍性而建構的「一般主體」是不存在的,是主觀臆造的東西。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三步是強調視角的多面化、意義的多重性和解釋的多元性。

多元主義方法論

由美國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發起的與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密切相連的一種後現代理論。他在1975年出版的《反對方法》中,倡導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和多元主義方法論,以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一元方法論。多元主義方法論允許採用一切方法,容納一切思想,反對傳統方法論原則的唯一性、普遍性;他提出的著名的「理論增生原則」或「理論繁衍原則」就是要從關於一個科學問題的一種觀點或理論中「增生」或「繁衍」出一些與它邏輯上不相一致甚至對立的理論。費耶阿本德雖然拒斥一切規則、標准和方法論原則,但並無意取消所有規則、標准和方法論,而是旨在將一切規則、標准和方法論容納進來。利用多元主義方法論,費耶阿本德對認識論中的理論與事實相符的符合論和根植與科學與非科學的科學沙文主義進行了發難。

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

後現代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挑戰對象是傳統哲學史。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家揭露了傳統哲學史觀的缺陷:一是傳統哲學史觀過分強調了哲學的思想特徵,忽略了哲學的修辭特徵。二是傳統哲學史觀的再現觀念和再現主義標准。三是它的非歷史性。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進而對傳統哲學史的原著概念和作者真實意圖觀念進行了摧毀和瓦解。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的大致輪廓:1,它的主旨是用哲學史編纂學取代傳統的哲學史。2,它否棄傳統的連續性、進步觀念,堅持知識型中的斷裂對於歷史本身是本質性的。3,它強調哲學史是解釋的歷史。認為哲學文本只有在解讀和解釋的氛圍中才有意義。4,強調哲學的修辭特徵。

後現代美學

後現代主義者不承認存在美學,對美學的典型的態度是絕口不談,保持沉默。而事實上,後現代美學也是一種美學。後現代美學首先向美學霸權主義發動了挑戰,其次消除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然後對傳統美學的「再現」理論持一種拒斥的態度,因為「再現」假定了本源的存在。後現代美學的折中主義否定存在統一的審美標准,其實它是一種多元論。後現代美學對不確定性的追求可以從內容上和形式上兩方面來看。與傳統的美學對總體、一致、秩序、理性的追求相反,後現代美學對恢復理性的、不確定的次序這一信念表示懷疑。形式上,後現代美學擯棄了美學所給定的形式美概念。

虛擬貨幣體現什麼哲學悖論

比如,貨幣要有流通性,有流通性就必須滿足通脹經濟模式,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主流經濟模式就是通脹,所以有上限的貨幣就不是真的貨幣。
而增發貨幣只能是由中心來增發,而虛擬貨幣是要去中心化,所以去中心化無解。

虛擬貨幣要去中心化,但又說人可以有不同量的財富,結果是財富多的人成了新的中心,那麼新的去中心化又會開始。
虛擬貨幣的價值目前掛鉤中心化貨幣,從去中心化的角度講,應該持有虛擬貨幣,而不是換成中心化貨幣,所以凡是換成中心化貨幣的,都是進步的罪人。
太多了,懶得想了

Ⅳ 吉爾·德勒茲的哲學成就

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énéDeleuze,1925-1995)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出生在法國首都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他的哲學思想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對慾望的研究,並由此出發到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攻擊。
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六十年代以來法國復興尼采運動中的關鍵人物,德勒茲正是通過激活尼采而引發了對差異哲學和慾望哲學的法蘭西式的熱情。如今,德勒茲的影響遍布人文科學的各個角落,他的《反俄狄普斯》和《千座高原》業已取得世界性的聲譽。鑒於德勒茲還遠未在我國學術界獲得應有的重視,我們特意刊發以下文章,以期引起知識界對德勒茲的興趣和重視。 德勒茲早期的主要哲學工作(先於他同瓜塔里的合作)可以簡單地總結為系統地將經典形而上學中「同一」和「差異」的關系反轉。經典形而上學中,差異源於同一:「x不同於y是因為具有固定本性的x和具有固定本性的y的本性之間有差別」。德勒茲認為,所有同一性都由差異性所成。同一並不邏輯或形而上地先於差異,「自然界中屬同一類的物體之間也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從差異出發來分類出「同一性」的。顯然同一性是由無盡的差異構建出的:「大X為各種小x的差異集合體,小x為各種x'的差異集合體……」面對現實世界,德勒茲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
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茲認為傳統時空觀是立足於主體的位置、運動的。他認為,純粹的差異是「非時空性」的,差異是一種「the virtual」(虛擬)的概念。「the virtual」(虛擬)在此不是「虛擬現實」的「虛擬」,而是有關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對「過去」的定義:「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 。(中譯本作「現實而非現時,理想而不抽象」 )德勒茲說的「虛擬」,是在這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德勒茲的「虛擬」是如同「過去」之於「當下」那樣一般的「一種前在於物的非實體」。德勒茲的「虛擬」是當下真實經驗的前在環境條件,是物本身內在的差異性,「從中構建出的概念同概念所指之物是一體的」 。德勒茲有關差異的說法不是實踐的空談抽象,它是一套確實起作用的系統——差異物之關系結構,這個系統構建出了真實的空間、時間和感知。 同時,德勒茲認為存在之物、概念是單義的,也就是說,所有感知是從「一」得證的。在此,德勒茲借用了中世紀哲學家鄧斯·司各脫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單義性」理論。中世紀關於上帝的爭論中,包括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眾多著名哲學家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只是在修辭學意義上類似於人類的「好」。而司各脫則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跟說「珍妮是好的」中的「好」是同一意義的「好」——兩個「好」不只是類似,而是根本一致——兩者只在程度上有區別。當說到「好」、「有力量」等屬性概念的時候,這些概念都是被單義地應用的,不管是應用於上帝、人還是蟲子。
德勒茲將單義性理論應用於「存在是單義地差異的」,「這不是說差異本身必然,而是說存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的,因為存在是具有差異這個屬性的。進一步說,不是說我們『單義地』(絕對)是某個同我們差異的存在,而是說我們、我們的個性特質所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著的(多義的)」 這里,德勒茲呼應和反轉了斯賓諾莎的論點:「所有存在之物都是『一』的變形」。德勒茲認為,沒有「一」,只有永遠差異的流動過程。德勒茲將此總結為「一等於多」 。
《差異與重復》是德勒茲在這種形而上學中最為堅持和系統性的著作。他的其他著作中則發展了相似的概念,如《反俄狄浦斯》中的「無器官身體」、《什麼是哲學》中的「內在性的平面」和「混沌」等。 德勒茲不尋常的形而上學需要一套不尋常的認識論與之配套,這個認識論他自己稱之為「『思想之象』(the image of thoughts)的轉向」。 德勒茲認為,亞里士多德、笛卡爾、胡塞爾等經典理論中的思想之象將思維誤認為是一種毫無以為的行為:真理或許很難獲得,但是思維是定然有能力獲得正確的事實和概念等的;上帝之眼、中立角度或許很難達到,然而那是我們理性思維的理想目標;確定性的真實和感知的有序延伸。德勒茲通過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流動」(flux)拒絕了經典認識論,他認為,真實的思維是一種對現實的暴力對抗,是一種對有序性的無意識破裂。真實世界能夠改變和調整我們的思維。德勒茲認為,與其說思維能夠認識真實世界,不如說我們的思維是「無象之思」——一種不是出於主動解決問題,而是被問題所決定的思維進程。「所有作為前提的符碼、定理等等,它們並非偶然而生,卻也並非自在有理的。它們就像神學:你信,它就是,它的理性邏輯就運作。理性永遠是一種從非理性中雕刻出的信仰:它不是隱藏於非理性中的某種原理,而是穿插於非理性元素之間、僅被定義為非理性元素之間的特定關系。所有理性之下,都存在瘋癲和流動。」
從他獨特的認識論出發,德勒茲對哲學史有著自己獨特的解讀。閱讀哲學著作不再是尋求一個確定解釋,而是呈現哲學家試圖抓住真實的困難嘗試。「哲學家介紹新概念,解釋它們,但不會告訴我們這些概念是對問題的回應……哲學史不應只是重復哲學家的話,而應關注哲學家未說的潛意識和暗示。」
同樣,德勒茲認為,與其說哲學應當被看作對真理的尋求,不如說哲學是對概念的創造。對於德勒茲來說,概念不是固定的前在條件或命題,而是被形而上地構建出的、對一系列思考(如柏拉圖的理念、笛卡爾的我思等等)的定義。一種哲學概念「在其被創造之時即斷言了概念及其對象」。德勒茲認為,哲學因此就更像是一種實踐性或藝術性的作品,而不像洛克、蒯因說的那樣是用科學語言可以描述的前在實體世界的附屬品。
在他後續的作品中,德勒茲將藝術、哲學和科學區別為三種不同的規范,每種都有其自己不同的解讀世界的方式:哲學創造概念,藝術創造感知的特定表現方式,科學創造基於元點、函數元素的專項理論。德勒茲認為,這三種規范並沒有高下之分,他們是解讀和組織形而上的流動的不同方式,「」。例如,德勒茲不認為電影是對外在真實的表現,而認為它是一種創造新的運動、時間組織方式的本體論實踐(見《電影I:運動-影像》)。哲學、科學和藝術是平等且本質地具有創造性和實踐性的。因此,比起「它是真的么?」、「它是什麼」這些經典問題,德勒茲建議我們提出具有功能性和實踐性的問題,如「它做了什麼?」、「它如何起作用」。 德勒茲的解釋方法
德勒茲對哲學家和藝術家的研究是蓄意異端性的。在《尼采與哲學》中,德勒茲就宣稱尼採的《道德的譜系》是重寫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一種嘗試,雖然尼采根本沒有提及這些,而《道德的譜系》里有關道德的章節也同康德關注的內容相差甚遠。同樣,德勒茲宣稱單義性是斯賓諾莎哲學的組織原則,雖然斯賓諾莎根本沒有提及這些。德勒茲有次特別地將他解釋哲學家的方法描述為「雞奸(buggery)」:一種偷偷摸摸地採用某作者的理論衍生成一種怪異且不同的理論的方式。 德勒茲在這些著作中,不是在如實地呈現尼采、斯賓諾莎的思想,而是提煉和光大他認為有用的亮點。德勒茲重述其他哲學家思想的方法並不是一種蓄意誤解,而是對他堅稱的「哲學內在創造性」的實踐。同樣,在德勒茲看來,用他自己的數學和科學語言來說:「我不是說雷乃(Resnais)和伊利亞·普里戈金(Prigogine)、戈達爾(Godard)和R·托姆(René Thom)做的是同一件事。我是指出,方程的科學化和圖像的電影化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這些相同之處同樣作用於哲學概念,因為這些空間中有著各種不同的概念。」

Ⅳ 如何鑒別ICO項目

ICO是全稱為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數字代幣公開發行的簡稱,模仿股票市場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而來。即項目發起方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發行初始代幣的方式去獲得融資,不過初始代幣不能用法定貨幣(人民幣、美元等)購買,因為這違反了各國關於融資的法律法規,而需要用比特幣以太坊等流動性較好的數字資產購買。

目前,有關ICO的監管尚待完善,這就要求我們自己要擦亮眼睛,謹慎甄別I。

「其實,評價項目就那幾個標准,是不是真區塊鏈?有沒有必要用區塊鏈解決?團隊是不是真的從事過區塊鏈技術開發(很多人都是假簡歷,區塊鏈技術目前還是有難度的,真正成熟的技術人員不多)?有沒有實體注冊(防止跑路)?」萬維鏈市場負責人陸利華表示。

同時,一份翔實的白皮書至關重要,一般白皮書上會有簡介,會用易懂的語言告訴你要解決什麼問題、背後的原理是什麼、有什麼特殊、有什麼價值、融資的代幣怎麼分、怎麼使用代幣、ICO規則是什麼、團隊是什麼背景、是不是可以落地的項目。有趣的是,此前曾有一個ICO項目白皮書中,將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名字寫成了Zhong Bencong,忽悠程度令人瞠目。

當然,即使上述要素都齊備,ICO項目仍然有風險,畢竟未來的技術需要漫長的時間考驗。

Ⅵ 德勒茲的在其著作《什麼是哲學》裡面說"哲學家都是創造概念性質的人物

吉爾·德勒茲,1925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巴黎,1944年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就讀,開始致力於哲學研究。他的哲學思想其中一個主要特色是對慾望的研究,並由此出發到對一切中心化和總體化攻擊。德勒茲的主要學術著作包括有在《差異與重復》、《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1995年11月4日,德勒茲因難忍肺病折磨,從巴黎住處的窗戶跳樓自殺,享年70歲。
德勒茲的工作分為兩部分:1 關於其他哲學家、藝術家的著作;2 由各種哲學概念闡發而生的多種哲學理論。
形而上學
德勒茲早期的主要哲學工作(先於他同瓜塔里的合作)可以簡單地總結為系統地將經典形而上學中「同一」和「差異」的關系反轉。經典形而上學中,差異源於同一:「x不同於y是因為具有固定本性的x和具有固定本性的y的本性之間有差別」。德勒茲認為,所有同一性都由差異性所成。同一並不邏輯或形而上地先於差異,「自然界中屬同一類的物體之間也是有差異的」[1] 也就是說,我們是從差異出發來分類出「同一性」的。顯然同一性是由無盡的差異構建出的:「大X為各種小x的差異集合體,小x為各種x'的差異集合體……」面對現實世界,德勒茲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2]
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茲認為傳統時空觀是立足於主體的位置、運動的。他認為,純粹的差異是「非時空性」的,差異是一種「the virtual」(虛擬)的概念。「the virtual」(虛擬)在此不是「虛擬現實」的「虛擬」,而是有關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對「過去」的定義:「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3] 。(中譯本作「現實而非現時,理想而不抽象」[4] )德勒茲說的「虛擬」,是在這個意義上的。也就是說,德勒茲的「虛擬」是如同「過去」之於「當下」那樣一般的「一種前在於物的非實體」。德勒茲的「虛擬」是當下真實經驗的前在環境條件,是物本身內在的差異性,「從中構建出的概念同概念所指之物是一體的」[5] 。德勒茲有關差異的說法不是實踐的空談抽象,它是一套確實起作用的系統——差異物之關系結構,這個系統構建出了真實的空間、時間和感知。[6]
德勒茲稱自己的哲學為「先驗經驗主義」。康德哲學的先驗唯心主義中,經驗只在被組織化、概念化之後起作用。德勒茲認為,非語境化(脈絡化)的概念只能生成看上去很完美實際上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命題,例如,將「因果關系」這個概念超出經驗地討論,就會討論出「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樣的無解的命題。德勒茲將康德的說法反轉:經驗的生產性使其超越概念,而這富有差異性的經驗能夠使得概念被生產、讓我們不被分類法所桎梏,讓我們不受限制地思考。
同時,德勒茲認為存在之物、概念是單義的,也就是說,所有感知是從「一」得證的。在此,德勒茲借用了中世紀哲學家鄧斯·司各脫的「本體論意義上的單義性」理論。中世紀關於上帝的爭論中,包括托馬斯·阿奎那在內的眾多著名哲學家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只是在修辭學意義上類似於人類的「好」。而司各脫則認為,當說「上帝是好的」時,上帝的「好」跟說「珍妮是好的」中的「好」是同一意義的「好」——兩個「好」不只是類似,而是根本一致——兩者只在程度上有區別。當說到「好」、「有力量」等屬性概念的時候,這些概念都是被單義地應用的,不管是應用於上帝、人還是蟲子。
德勒茲將單義性理論應用於「存在是單義地差異的」,「這不是說差異本身必然,而是說存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的,因為存在是具有差異這個屬性的。進一步說,不是說我們『單義地』(絕對)是某個同我們差異的存在,而是說我們、我們的個性特質所在絕對(單義地)是差異著的(多義的)」[7] 這里,德勒茲呼應和反轉了斯賓諾莎的論點:「所有存在之物都是『一』的變形」。德勒茲認為,沒有「一」,只有永遠差異的流動過程。德勒茲將此總結為「一等於多」[8] 。
《差異與重復》是德勒茲在這種形而上學中最為堅持和系統性的著作。他的其他著作中則發展了相似的概念,如《反俄狄浦斯》中的「無器官身體」、《什麼是哲學》中的「內在性的平面」和「混沌」等。

Ⅶ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有什麼區別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比,現代西方各派哲學對近代哲學的超越都很不徹底,甚至自相矛盾。它們往往以不同形式重犯、甚至發展了近代哲學的某些片面性。例如在激烈抨擊其思辨形而上學傾向時,自己又以新的形態去構造同樣具有片面性的某種形而上學。它們對近代哲學的理性獨斷和絕對主義作了可謂淋漓盡致的揭露和批判,卻又因忽視或貶低理性的作用而往往走向某種形式的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它們揭示了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種種弊病,特別是使人對象化和物化(異化)的弊病,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然而卻由此走向了無視客觀實際的主觀主義。總的說來,西方現代哲學各個具體流派對近代哲學的超越只是在某些方面或環節上的超越,在其他方面則可能仍然徘徊於傳統哲學的框架之中。只有從整個現代西方哲學的長期發展歷程的角度來考察,才能談得上它們對近代哲學的超越。換言之,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中葉就已基本實現的哲學思維方式的變更,現代西方哲學是通過迂迴曲折的道路在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歷程中在某種程度上實現的。
正因為如此,現代西方哲學在其演化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挑戰比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嚴重得多。人們常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來形容其境況,也並非毫無根據。過去的偏向在於將其強調過分,彷彿現代西方哲學從來都不能克服其矛盾和困境,從來都不能獲得進步。這當然不符合實際。19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哲學發生了思維方式轉型意義的變更,這種變更正是通過在不同程度上克服各個流派和思潮的矛盾和困境來實現的。不過,就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具體的流派和思潮來說,由於都存在著內在矛盾,因而都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其特有的困境和危機。事實上,在現代西方哲學演化的這一百多年中,不斷有哲學家驚呼所處時期的哲學陷入困境和危機,他們往往宣稱自己的哲學理論的目標就是使西方哲學擺脫這種困境和危機。然而他們同樣由於內在矛盾而陷入新的困境和危機,甚至很快就被別的流派和哲學家所否定,幾乎沒有一個哲學流派或一種哲學理論具有長遠的生命力。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未嘗不可以說現代西方哲學是一種處於困境和危機之中的哲學。
這種狀況從本世紀60年代以來表現得更為明顯。隨著英美分析哲學運動之衰落與毆陸現象學存在主義運動之受到挑戰,現代西方哲學由於其兩種主要思潮都未能擺脫自己的困境而彷彿陷入了全面的危機,西方哲學界也普遍地由此發出了克服危機、為今後哲學的發展尋找新的出路的呼聲。各種新的思潮應運而生,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要求不僅超越近代哲學,也超越現代哲學,特別是上述兩種思潮及其對立,使哲學研究完全越出它們的界限。其中最為突出並被廣泛炒作的要算所謂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它被一些哲學家渲染為實現了哲學上的新的變更,開辟了西方哲學的新時代,但又受到另一些哲學家的激烈非議,中國哲學界對它的看法也往往大相殊異。哲學上的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潮?它在西方哲學發展中究竟能起何種作用?這是我們研究當代哲學走向時必須回答的問題。筆者的意見已在其他一些地方作了較具體的論述。這里限於篇幅,僅作如下簡單說明。
後現代主義哲學除了指本世紀60年代以來流行的特定思潮以外,還可以有其他各種含義。從英語Postmodernism(德法等西語類似)一詞的語義說,它可以指現代「之後」或「後期」的哲學。由於「現代」(modern)通常泛指西方「現代化」(modernization)運動開始以來的整個資本主義時代(中文通常譯為「近代」),因而後現代哲學實際上就是指從笛卡爾(也可上推到文藝復興)開始的近代哲學之後或後期(後近代)的哲學。還有一些哲學家提出後現代主義只是表示一種不同於現代主義的思維
方式,而不是時間概念。同一時代的不同哲學理論有的屬於現代,有的屬於後現代。從西方哲學的實際發展來說,由於從19世紀中期以來先後出現了各種類型的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學的思潮,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轉向,因而具有後現代(後近代)哲學的意義。既然後現代主義的含義不是單一的,就應當按照其不同含義來看待它們的作用。
如果後現代主義被用來泛指19世紀中期以來整個西方以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學為特徵的哲學,那麼對它的評價就與對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大體一致。既然後者在其發展中陷入了困境、甚至危機,那麼單純給予它們一個後現代主義的新名稱並不能使它們擺脫這種困境和危機。
如果後現代主義指現代西方哲學之後的哲學,或者說本世紀60年代以後興起的當代後現代主義,那麼是否應當對它們作出不同於現代西方哲學的評價,要看它們在理論上是否超越了現代西方哲學的范圍。從一方面說,當代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對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進行新的反思和變更的需要。他們大都對尼采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家的理論的矛盾和缺陷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以開辟哲學的新方向為己任。從揭露西方傳統和現代哲學的缺陷和矛盾說,他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至少能給人以啟迪。他們所提出的反體系哲學和絕對一元論、反二元分立、反人類中心論、反絕對化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等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反映了現代哲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然而,盡管當代後現代主義者不僅要求超越近代哲學,而且要求超越現代哲學,但他們的哲學並未真正超越後者,在基本哲學思維方式上與前此的現代西方哲學並無實質區別,仍然包含著後者固有的種種矛盾,不僅如此,由於他們對近代和現代哲學的批判(特別是對所謂基礎主義、本質主義、邏各斯中心主義等的批判)比前此的現代西方哲學更加走向極端,具有更為強烈的主觀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非理性主義、甚至神秘主義的傾向,因而往往使現代西方哲學本來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因此他們的哲學並不能適應對西方哲學發展進行新的變更的要求,也不能真正體現西方哲學的當代走向。正因為如此,盡管它在本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哲學界曾轟動一時,近幾年來卻因受到越來越多的批評而有冷落之勢。西方哲學家們紛紛在討論如何超越後現代主義,探索擺脫哲學困境的途徑。以取代和超越以它為目標的所謂後後現代主義等思潮也由之而起。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舉行了一次國際性後後現代主義(After Post Modernism。簡稱APM)學術討論會。會議主題正是針對後現代主義的式微而探索哲學發展的新途徑。會議的發起人、芝加哥大學的根德林(Gene.Gendlin)等人會前通過互聯網路組織了幾個月非常熱烈的通訊討論。人們通過互聯網路或電子信箱幾乎每天都可收到新的討論信件。會後這種網路討論至今仍在繼續。參與討論者的哲學立場互不相同,但大都是對後現代主義的那些極端性理論提出質疑。會議發起人在廣泛徵求與會者的意見後於1998年2月18日通過網路發布的關於APM會議的報告顯然就體現了這種傾向。例如其中指出:
「『我們繼續批判現代性,但我們要超越某些後現代主義支派所主張的那種任意性。我們懷疑一切確定的基礎,但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值得一提』。這是在芝加哥舉行的APM會議上93位與會者……的座右銘。」
「雖然所有的詞都帶有不可避免的『形而上學』。問題顯然不可能、也不應當『解決』。然而,我們能否比……以非中心化、不可確定性、斷裂……作得更多一些呢?」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是破壞邏輯的基本原理及科學的『客觀性』的時期剛剛過去。我們需要一種對科學的力量和限制的重新理解並找到使科學對象重新概念化的道路。借口科學無為並不能改變那些仍然決定著我們的社會政策和制度的那些假定和價值。而後哲學現在是、從來都是直接研究這些假定並探討它們怎樣才能可能的學科。」
「關於『真理』和『客觀性』的一般陳述一直是含混的。但這並不是說就沒有真理和客觀性」。「我們不要單純的多元論,而可以創造出『多重真理的復合』」。
報告還從科學、文化、歷史、倫理、語言等各個方面對後現代主義的相關觀點提出了質疑、甚至否定。
上面摘引的這些話語都表明,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為數眾多的哲學家已企圖在「後後現代主義」等旗號下超越後現代主義,對當代後現代主義者的那些純粹否定性、主觀主義、
相對主義、虛無主義觀點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克服後現代主義者的極端性和片面性,為陷於困境和危機中的西方哲學的發展尋找較為合理和健全的道路。不過他們所提出的理論並沒有越出杜威、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本世紀一些著名西方哲學家早已提出的理論的范圍,他們也未對自己的觀點作出系統和充分的論證,多數還只是片斷之見,他們彼此之間往往存在很大差異。因此,所謂後後現代主義還只是一種開始顯露的朦朧的傾向,談不到已為西方哲學的發展找到了新的道路。但是,這種後後現代主義傾向的出現畢竟可以表明:當代後現代主義者所提出的哲學發展的新道路是一條走不通的路。
總之,包括後現代主義、後後現代主義等在內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潮也許在某些方面對近代哲學及它們以前的現代哲學的缺陷有所揭示和克服。但由於它們本身都包含著內在矛盾,脫離了現實生活和實踐,必將陷入新的困境並為其他流派所否定。現代西方哲學要超越其困境和矛盾,就必須超越它本身的范圍。

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上述簡單比較可以看出,盡管二者在超越近代哲學上殊途同歸,但由於二者無論在階級屬性或理論形態上都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其各自的走向也必然表現出不同特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並無不可克服的矛盾,它具有強勁的生命力。連薩特等一些著名的西方哲學家也肯定它是當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它今後的發展不是走向另一種與之不同的哲學,而是通過更加緊密地投入現實生活和實踐,在生活和實踐中不斷克服偏離其本身的傾向,吸取新的經驗,從而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最高成就和最好典範。它的根本之點正是要求打破各種僵化的教條,強調立足於現實生活和實踐。在當代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理論。在這方面,最忌諱的莫過於把鄧小平理論納入某種既定的理論框架中,或在這樣的理論框架內來對之作出解釋,甚至牽強附會地去建構某種鄧小平理論的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把本來是開放性的、充滿活力的、與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息息相連的鄧小平理論扭曲成封閉性的、僵化的理論。這樣作的結果必然是背離鄧小平理論。
至於當代西方哲學,近期內也許不會發生重大變更。正像它所處的西方資本主義還有一定活力一樣,西方哲學的現代思維方式還沒有全面徹底地展現出來,它的各種思潮和流派還會通過探索和論爭自覺不自覺地進一步朝著展現、甚至完善這種思維方式的方向發展。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最深刻地揭示了現代哲學思維方式,走向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最正確、也最簡捷的道路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由於西方哲學家無法擺脫固有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偏見,他們不可能自覺地走這一條路。然而,既然他們至今仍然走在朝向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道路上,他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對話必然會得到加強。他們大都不會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但他們在哲學上將會以迂迴曲折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走向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接近的道路。因此,我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21世紀哲學發展的道路,將是自覺地、或者不自覺地通向與現實生活和實踐緊密相聯的道路,而這正是馬克思為哲學所開辟的道路。

Ⅷ 部落經濟和老子的「無為而治」有什麼聯系

部落經濟是一種全生態閉環的呈現,它的存在不屬於某一個人,或者是某一個群體,它是屬於這個自然的社會中,來自於自然同時也回歸於自然。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它的中心唯有一套源自於自然的哲學文化,這個文化應用了豐玄子先生的一套「部落文化經濟理論體系」,而延伸出來的一種價值呈現。

所以部落經濟不以某個人為中心,它是去中心化的生態體系,中心只有一套文化思想,在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延伸出各種商業項目平台的體現,而所有的這種體現,得益於聖賢智慧的哲學文化的引領。

以道御術,順應大道自然規律,商業只是大道規律顯化出來的一種相,而這個相的顯化,就是運用了一套無為而治的運營體系。

在《道德經》中,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也就是《易經》中,提出的
「群龍無首吉」,也就是中心思想去中心化。

在歷史上周朝的時候,每個諸侯國、軍事、政治、經濟都是獨立的,而統一周朝的中心唯有一套思想文化,把所有諸侯聯系在一起,
形成一種無為而治的體系,整個周朝延續了800年之久。

而真正3000多年的中化文化,整個周朝就佔有800年,整整占據了歷史進程的四分之一,說明一套無為而治的體系是最為穩定的運行結構。

國家是這樣的運行體系,企業也是應當需要有著這樣的運行體系,部落經濟就是按照這樣的一套體系實現了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需要搭建一套自然運行的體系,讓在這個自然體系裡面的所有人,借用部落經濟的文化思想,進行著各自獨立的項目運作,成就自己人生美好的事業。

Ⅸ 產品和用戶關系之間,有著怎樣的哲學

產品中是否公平對待所有用戶,就會出現以去中心化、中心化等維度的產品哲學。產品中選擇服務普惠的用戶、邊緣用戶、有錢用戶等維度界定的產品哲學。互聯網產品運營中,中心化的思路占據主流聲量。
產品哲學有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理念,但在一線運營和產品開發中會出現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融合在互聯網產品中。

Ⅹ 什麼是後搖


滾樂從本世紀中葉發展至今,想想也快近半個世紀了。然而搖滾樂到底是什麼?或許到目前誰都還無法用任何的描述做一完整的定論;因為有人認為搖滾樂就是從當
初的爵士、藍調、民謠逐漸演化融合而成的混雜樂種;然而也有人認為搖滾樂當初就是稟著一種叛逆精神、生活態度或是一個觀念而已。但不論如何,"Rock
Music"在經過四十餘年各種類型流派的萌芽與茁壯,才使得搖滾樂在今日得以呈現出這么多樣的風格與類型出來。

一般而言,搖滾樂在進入九十年代以後,可說是承繼了八十年代的面貌而更加茁壯豐饒,許多新衍生的音樂類型或名詞接連地出現並具體描繪出屬於九十年代的音樂新世代。甚至我們可以說,搖滾樂進入九十年代之後, 到處充滿了未知的潛力與無法預期的新勢力。

【Post-Rock名詞的出現與爭議】


約在95年,美國村聲雜志刊載了一篇由英國樂評家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所寫的文章,而文中,這位西蒙先生主要是企圖想描繪出,在九十年代中期,一群以"Drag City"、"Trill
Jockey"、"Too Pure"這幾個廠牌為主的地下樂隊的音樂,而他們不管是在樂風或觀念上,主要是以酷派爵士(Cool
Jazz)、即興爵士(Free Jazz)、環境音樂
(Ambient)、雷鬼音樂的混音技術(Dub)再加上七十年代的前衛搖滾(ProgressiveRock)和Kraut-Rock等多重風格來做為
他們在音樂創作實驗的基本要素。而在此一大范疇下,恰好當時的芝加哥市、英美兩國及歐洲各地,均有一堆當地的地下樂隊符合西蒙先生的描述,而他在文中便首
次以"Post-
Rock"一詞,暫時統稱這些勇於突破現有搖滾樂定義的前衛團體。沒想到,過沒多久,一些音樂雜志便以"Post-Rock"來正式稱呼這群致力於搖滾樂
新美學的新生代樂隊。

不過後搖滾(Post-Rock)雖然已經先有了一個較為正式的稱呼,但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許多音樂雜志對這一群人
所玩的音樂基本上都還是無法做一定論。像是滾石雜志當初在介紹這些團體時,還只是用"Instrument
Rock"一詞來稱呼他們,其原因主要是這些樂隊大部分都較偏向純樂器演奏而且也沒有主唱。但有的刊物又因針對其樂風或淵源,於是有人又稱之為
"DroneRock"、"Space Rock"、"Out Rock"、"Neo-shoegazer-
rock"或"Kraut-Rock"等各種名詞。然而,"後搖滾"這個名稱被正式採用,則還是後來英國《Wire》音樂雜志持續有系統的用"Post-
Rock"一詞做大幅度的介紹報導後,整個所謂的"後搖滾運動"才慢慢地傳開來。只不過到現在為止,仍有許多樂評人或被貼上後搖滾樂隊的團體都仍非常討厭
或否認"後搖滾"這一名詞。因為他們認為這一名詞卷標根本都不足以形容他們自己所玩的音樂風格;甚至被視為現今
"後搖滾"大本營之一的芝加哥,在當初的時候,當地的另類音樂刊物或樂評也幾乎不提"後搖滾"這個名詞來形容當時剛崛起的代表樂隊Tortoise或
Sea And
Cake。更甚者,許多樂評家還認為所謂"後搖滾"這個觀念根本早在七十年代就已出現,只是這些觀念還只是蘊含在各種非主流的樂派及幾個關鍵性樂隊中,而
且那時出現的還都只是零散的創作概念構想,而現在只不過經由西蒙先生的一番介紹,才這樣由媒體的運作,就儼然成為新一代的音樂種類?

【Post-Rock的基本概念】


么到底當初西蒙先生的定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所謂的"後搖滾"到底又是什麼?它和所謂一般的"搖滾樂"又有何區別?如果說"後搖滾"音樂便如同"後現代
主義"相對於"現代主義"的反動,那麼它主要便是企圖顛覆搖滾樂的基本概念與傳統架構,或是甚至針對整個所謂音樂工業的運作做一消極的反抗。譬如說,同樣
是玩電吉他、鼓及貝斯的搖滾團體,但換到玩"後搖滾"的樂手中,卻可能完全轉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觀念。簡略地說,所謂"後搖滾"其實就是一種由概念
或理論去顛覆傳統搖滾音樂創作的模式(如主旋律-橋段-主旋律-橋段)。而如果你聽過一點"後搖滾"的音樂的話,你或許就會發現,他們所引用的理論則大都
是援用所謂"解構主義"或西洋文學理論里頭的"後現代主義"或者"後結構主義"的觀念。也因此,就像十年前南轅北轍的"解構主義"作品一樣,現在你若去找
尋所有的 "後搖滾"樂隊,那你可能會發覺他們聽起來沒有一個樂隊是相近或相類似的風格(或許在他們的腦中,風格早已被 打破或不存在了)。


以,當初西蒙先生心裡所想的定義應該是很廣泛的,因為當94年芝加哥樂隊Tortoise和Sea And
Cake發表同名專輯時,這兩張專輯便已呈現出兩種頗為不同的風格:Tortoise深受七十年代前衛搖滾樂隊Can及電子樂實驗樂隊Kraftwerk
的理念影響,但有的作品又直承現代音樂、極簡主義(如Philip Glass)或是Free Jazz大師Miles Davis、Ornette
Coleman 及Sun Ra的影響;至於Sea And Cake,則反而專注於營造漂浮低調的情感;甚至
在"後搖滾"領域較為知名的Stereolab則是大量運用流行音樂的基調,然後再加以解構重組而成另一種風貌的。

【實驗運動失敗的例子】


而就在幾年論述交替紛沓的時候,一些情勢跟著改變,Grunge或另類音樂逐漸面臨衰退期,而Electronica則逐漸興起。那時候西蒙先生視為新的
音樂創作手法的概念,如今卻已經變成時下電子音樂的基本技巧與常識;從新世代青年代言人Beck到電子樂新寵Massive
Attack、Prodigy或Chemical Brothers
等,或多或少都應該受到這些"後搖滾"團體的啟發與影響。結果,後搖滾運動及當初被西蒙先生所指涉的樂隊,不得不朝著更艱澀前衛的方向走去,甚至導致有人
已將這個運動視為一個實驗運動失敗的例子。

但盡管在這樣嚴厲的各方誤解與爭論下,Tortoise、Gastr Del
Sol及Tran AM等芝加哥團體
卻仍還是陸續發表了他們各自的代表作品以宣告"後搖滾"時代的來臨。除了從94年開始從芝加哥獨立廠牌發行的專輯外,Tortoise在96年發表的《
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後 來被Alternative
Press視為九十年代跨世紀的經典;而冷峻精準的Gastr Del
Sol則在98年的《Camoufleur》被評為"後搖滾"新的里程碑;甚至其它較不知名的歐美團體如Dirty
Three、Labradford、Oval、Ui、Shellac、 Flying Saucer Attack、
Spiritualized、
Mogwai、U.N.K.L.E、Cul de Sac、Spectrum、Third Eye
Foundation等等也都不斷有著讓人激賞的佳作.如果你稍微注意的話,甚至連在去年推出新專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R.E.M.
樂隊也轉而開始向這些後搖滾團體學習。而其它鼻子較為靈敏的主流團體當然也是同樣嗅到這樣的新趨勢,並看看是否能用在下一張專輯裡面。當然,於是有的媒體
便預測,下一波新的潮流應該就會輪到後搖滾音樂。而這些"後搖滾"樂隊也將會慢慢地浮出水面。只是,這樣逐漸的被主流拉攏,對於一些堅持理想,追求前衛新
觀念的人來講,他們則又再度提出質疑與反對,認為當初這些"後搖滾"團體所實驗出的方法,如今已被使用的太頻繁了,也失去了當初追求革新的意義。(◆注
一)

【最後跨世紀的革命】

不過,撇開那些極端份子不談,話說回來,誠如當初"後搖滾"的"post-"所揭
示的,許多傳統搖滾樂或其音樂工業所產生的現象,在"後搖滾"的樂隊里卻是經常被顛覆的:例如沒有令樂迷崇拜的吉他英雄、吉他樂器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重
新被定位或削減、沒有歌詞或是根本沒有主唱、常常缺少完美的三到四分鍾歌曲幅度;甚至傳統唱片工業或某些創作者最終的實質目的。一首首永恆經典膾炙人口的
單曲,對這些"後搖滾"團體來講都是興趣缺缺。幾乎所有傳唱片工業所積極運作操控的模式,或是在這意識型態下的創作者態度與動機,可說是通通被逐一地打
破、顛覆及解構。

如果說,所謂"後搖滾運動"真的是相對於舊有傳統搖滾樂起了某種程度上的顛覆,那麼當初西蒙先生所勾勒的未來音樂世
界,其實是針對目前所謂"另類搖滾"時代的窘態而尋找或敞開另外一個新的大門:如同一個回力標沿著它的回轉軌跡,在對搖滾樂發展已經到某個極限時所做的一
種歷史反芻。換句話說,當與樂隊逐漸玩光吉他或四至六人編制的花樣後,Electronica
和"後搖滾"的先後醞讓興起,似乎便可以看成對搖滾樂發展起源的另一次大規模移轉與承起。當然,若是還要尋根的話,91年由美國地下樂隊Slint所發行
的《Spiderland》是一個很好的起點。若是再往前回推的話,除了前面曾提過的樂種外,八十年代的"後朋克"與1977年的紐約"NoWave
Movement"也都脫不了關系。然而,如同這兩年的Electronica,早年受到現代音樂與極簡主義洗禮的諸多電子與噪音實驗樂隊,如今又重新借
著這些後輩新秀得以翻身,而被視為當今所有新樂種的濫觴。另外,當年被許多樂評譏為四不像"前衛搖滾"或"藝術搖滾"也趁此混入許多歐洲崛起的"後搖滾"
團體當中。

新的創作觀念與錄音技術不斷的帶入專輯作品中,樂手與樂隊之間的互通有無,類型與次類型不斷地開發分芽,新的搖滾美學再度重新
被定義。如果,再按照西蒙·雷諾茲(SimonReynolds)所說的,"後搖滾"簡而言之就是將搖滾樂器做非搖滾目的的使用。那麼回首四十年來的發
展,搖滾樂不也向來就是一種革命的音樂?不管是對當年的貓王,還是現在最前衛最先進的地下音樂,對於當時的社會及他們每個世代而言,這些勇於突破的人就都
是相對於當時最革命的音樂了。甚至我們可以說,即使搖滾樂跨入了後搖滾時代,搖滾樂的實踐哲學的本質其實是依然不變的,而只要一天堅持現場表演的真實與物
質性,那麼搖滾樂依舊是搖滾樂。而革命的種籽也繼續在各角落獨自發芽。

看看四十年前草莽的火爆浪子,再看看現在的數字化與電子信息時
代,當年勇往直前活潑亂跳的小鬼們依稀可辨,他們起創搖滾向前闊步邁進的精神仍未熄滅,只不過手持空心鋼弦木吉他早已換成閃亮酷炫的電子設備與樂器,後現
代社會早已來臨,或許這些剛開始成長的音樂,才恰好可以反映與迎接這跨世紀的時代與精神吧?!

◆注一:98年一位Paul
Dickow先生曾為文提出,現今已沒有任何新的後搖滾作品足以讓他感到興奮,也目前沒有新的創作者來挑戰這些後搖滾團體,這讓他感到憂心。於是他接著提
出三個值得思考的概念,以供未來的創作者去努力。 1、將主旋律去中心化; 2、開始採用非豐富表情的樂器來表現;
3、以最便宜的數字化機器做為每個人創作的基本。
Post Rock/Experimental

在90年代興起的深受電聲器樂搖滾影響的實驗搖滾運動中,後搖滾無疑是佔有統治地位的音樂類型。後搖滾音樂中集結了一大堆實驗流派-Krauft-Rock、氛圍音樂(Ambient)、激進搖滾(Progressive Rock)、Space Rock、Math Rock、Tape Music、簡約古典(Minimalist Classical)、British IDM, Jazz (both Avant-Garde and Cool), 和 Dub Reggae,一句話簡言之就是:音樂大部分架構在搖滾音樂上,但是它實質上不是搖滾音樂。
後搖滾給聽眾的音樂感受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搖滾樂激勵情感是完全相反的,它的音樂富於使人催眠和聲響低沉單調(尤見於一些以吉他為主的樂隊),即使相對亮色的音樂也使人感到鎮定和醒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後搖滾當初就是反對搖滾的一種回應,尤其是當主流樂界對另類音樂的同化後更加如此,很多後搖滾樂隊是在一個相同的意識下建立起來的,這種意識就是:搖滾樂已經喪失了自身的真正的反叛意識,並且很難從自身的陳舊模式和空洞姿態的窠穴中自拔。所以後搖滾拒絕一切與傳統搖滾樂相關的東西。

後搖滾音樂著力於純粹聲響和音色遠甚於對旋律和歌曲結構的沉迷,其大部分作品傾向於器樂,即使作品中有人聲出現,也僅僅是作為整體音樂效果的一種附屬。

後搖滾音樂基架的建立是在1991年兩部竭然不同的里程碑作品的發表:Talk Talk樂隊的《Laughing Stock》和Slint樂隊的《Spiderland》。《Laughing Stock》是Talk Talk樂隊從合成器流行樂轉型後的頂峰之作,其音樂是對情境音樂(Ambient)、爵士樂(Jazz)以及簡約室內樂(Minimalist Chamber Music)進行情緒化的、精巧的融合;而《Spiderland》的音樂則是充滿深思的、bass-driven grooves、喃喃的詩化歌詞、晦澀的結構以及極度的音量切換。這兩部作品對很多後來的後搖滾樂隊都產生過影響。

後搖滾一詞則是由評論家所創造的。Post Rock一詞最初是由Simon Reynolds在描述Bark Psychosis受到Talk Talk樂隊影響的氛圍音樂實驗時使用,結果該詞被應用於稱呼那些不曾歸類的從勇於打破既定傳統的樂隊(如Gastr del Sol, Cul de Sac, Main)到像Stereolab, Laika和the Sea and Cake這樣的Indie Rock樂隊(註:這其中不包括Slint樂隊的仿效者)。後搖滾被公眾承認是在來自芝加哥的Tortoise樂隊1996年發表的第二張專輯《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之後,這部作品也許是後搖滾各種實驗元素所達到的最極至的融合。這樣,後搖滾瞬間就為評論界提供了區分各種此類型下不同樂隊(藝人)及其前輩們的方法,之後後搖滾迅速成為了同時代的獨立搖滾(Indie Rock)的堂兄弟,集中在Thrill Jockey, Kranky, Drag City, 和Too Pure這些廠牌之下。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90年代末,後搖滾獲得了千篇一律的名聲,一些人發現這種音樂缺乏感情令人生厭,另一些人認為後搖滾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激進融合而變得眾所周知,這其中部分原因應歸咎於許多後搖滾樂隊在他們的最初音樂理念上甚少變化。然而即使在這種倒退的情況下,新一輪的樂隊(the Dirty Three, Rachel's, 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Sigur Ros)以其獨特的聲音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贊許,暗示著後搖滾這種音樂類型畢竟還未走到盡頭。

熱點內容
比特幣現在狂人分析 發布:2025-10-16 05:03:20 瀏覽:547
幣圈五日均線是哪一條 發布:2025-10-16 04:50:25 瀏覽:743
礦機專用機箱 發布:2025-10-16 04:35:52 瀏覽:856
發現比特幣礦機 發布:2025-10-16 04:33:43 瀏覽:728
很久以前弄的比特幣 發布:2025-10-16 04:31:55 瀏覽:206
幣圈排名前100 發布:2025-10-16 04:26:12 瀏覽:908
路由器上eth怎麼連 發布:2025-10-16 04:20:58 瀏覽:230
怎樣在國外購買比特幣 發布:2025-10-16 04:18:39 瀏覽:846
電信會中比特幣病毒嗎 發布:2025-10-16 04:02:36 瀏覽:293
新手幣圈買幣講解 發布:2025-10-16 03:40:13 瀏覽: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