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廣場博物館參觀作文
Ⅰ 參觀博物館小作文兒一百五十字至二百字
在奧運期間,爸爸媽媽帶我去北京參觀舉世聞名的故宮。
中午,我們和導游從酒店出發,很快就到了故宮,導游買好票,我們就從故宮的正門午門進去了。哇!參觀的中外遊客很多,可見北京故宮的魅力之大。聽導游說,故宮很大,而且,她非常幽默地向我舉了個例子:你現在十歲,如果你在故宮的每一間房間住一個晚上,到那時你就三十七歲了。我聽後,在心裡默默地估算了一下,有差不多一萬間房呢,哇!故宮確實大,如此規模宏大的宮殿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我們走過內金水橋,聽導游說,它是由很多漢白玉石組成的,我隨著導游指點的方向看去,一條蜿蜒的河流自西往東緩緩流走,河水很清澈明亮,五座漢白玉橋橫跨在內金水河之上,潔白無瑕,就象五位身穿白色衣服的戰士。
邁過金水橋,穿過空曠寧靜的太和廣場,就來到雄偉壯觀的太和殿。
太和殿裡面很寬敞,裡面的裝飾雖然已覺陳舊,但仍然可以看出昔日的金碧輝煌,牆壁上全部都雕刻著龍,栩栩如生,導游說這些龍意味著真龍天子。太和殿中間有一張龍椅,龍椅上盤旋著九條龍,它們用威嚴的目光迎著來參觀的遊客,彷彿在說:「歡迎來到皇家之地,領略皇家風范。
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太和殿,我們來到了御花園,這時,一陣風吹過,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御花園里風景優美,五彩繽紛的花朵,綠茵茵的小草,九曲十八灣的小橋,枝繁葉茂的樹木,我彷彿陶醉在這個美麗的花園里,回到了過去,看著那些皇妃在玩耍,大臣們在吟詩作對,皇上在游樂……。
我從神武門走出故宮,還忍不住看一下這雄偉壯觀的宮殿,心裡默默地說:故宮真不愧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祝願你會吸引更多的中外遊客,展示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和祖國的繁榮昌盛。
Ⅱ 參觀博物館的作文400元
今天,爸爸帶我去溫州博物館參觀。剛進門,一條精緻的大船映入眼簾,我仔細一看,上面有許許多多的小人,有坐著喝茶的;有站在船頭遙望遠方的;還有幾個小孩在玩耍,有趣之極。
在大船旁有一個小地圖,爸爸是來看書法的,立馬叫我去書畫館,而我對自然挺感興趣,則跑去自然館觀察動物了,一到自然館,許多我叫不出名的小鳥在田野中覓食,我急忙跑去,認真的觀察起來,裡面有12隻鳥,樣子都不同,十分生動,到裡面一點後,一隻雪豹對著一隻雪兔准備撲咬,對面有兩只黑熊在爭奪一隻馴鹿,再往裡走,一個天鵝湖,幾只天鵝親昵的在一起,,對面則是海洋世界,一隻巨大的鯊魚在我面前呈現,嚇了我一跳,它的身下有兩只海龜,最裡面是一隻梁龍和一隻霸王龍在pk,忽然,爸爸來了,對我的說:「阿繼,已經10點半了,該回家了。」我戀戀不舍地走出門。
今天來到博物館可真值啊!
參考參考吧,採納
Ⅲ 參加博物館作文怎麼寫
正午過後,陽光燦爛,大家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早早的來到了學校,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上了參觀博物館的路。一進入博物館,現代氣息極濃,這里有許多高科技產品,完全與古代扯不上干係。可剛一進入第一展館的入口,一個入眼簾的八個大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把我們直接扯回了遠古時代,風格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博物館共有八個展館,分別是原始社會時期,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等。讓我為之驚嘆的是被稱為「逐鹿與爭鳴」的東周時期展館里的「蓮鶴方壺」。進入第四展館,我隨著人群來到了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包圍的人稱「鎮院之寶」的「蓮鶴方壺」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了進去,當時還在疑惑不解:是什麼東西這么有吸引力?隨之,便情不自禁的失聲驚嘆起來,多麼精妙絕倫的藝術品啊!它是一個大概高一米,寬二十厘米的瓶狀物體,造型巧異精妙。壺身上有很多圖形,但雜而不亂,神龍怪虎,形態各異。在這些龍,虎……的襯托下,壺頂,那隻被二十片帶有鏤空花紋的蓮花瓣托起的鶴,就成了這個壺的主角了。它被銅匠鑄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彷彿只要有人大叫一聲,就會拍拍翅膀,驚恐而飛。我在那裡左轉轉,右轉轉,在哪裡足足端詳了十分鍾,我為當時古人那樣的巧奪天工而驚嘆。那樣奇妙的造型,那樣精緻的鑄造,就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也不敢保證能做出來。要與這些文物告別了,我依依不捨的走出了博物館,心中,又多了一次震撼。
Ⅳ 一篇400字作文,主題是參觀一個北京的博物館。要求:重點介紹一個這里要寫100字。並且和講解員要有
去年十一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參觀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
一大早,我們在博物館前的廣場上集合,廣場上有恐龍模型,還有猛獁象的巨幅海報,同學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都想先睹為快。
我們先參觀一層北側的「古哺乳動物廳」。廳內正中有一組動物骨骼化石,最高最醒目的是「天山副巨犀」,也叫「吐魯番巨犀」,它可是目前陸地上曾經生活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
猛獁象背上的毛有一米多厚;還有鏟齒獸,它的下巴上長了一個像大鏟子似的東西,特別堅硬,看起來十分凶惡,可是講解員告訴我們:不能光靠外表來判斷動物哦,別看鏟齒獸長得這么兇狠,它可是食藻類動物呢!我們只知道不能以貌取人,看來也不能以貌取「物」啊!
接著,我們參觀了「動物之美」。據介紹是美國慈善家肯尼斯·貝林捐贈的世界動物標本展,這里有許多珍稀動物、已經滅絕和瀕危動物的標本,它們一個個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激發了我們要保護大自然的強烈願望。
最後,我們參觀了人與自然展廳,這里展示了人體塑化標本和器官標本,從嬰兒的發育過程、人體各部位解剖、各種疾病器官到各神經部位等都有詳細的展示和說明。
參觀結束後,我們還為隨行的家長表演了節目,感謝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我們的關愛。
這次參觀我獲益匪淺,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我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一個窗口。
Ⅳ 參觀文化中心博物館作文
我們中國是文明古國,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潮興盛不衰。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徵,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時候,覺得這些方塊漢字、押韻詩歌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覺得傳統就是在夕陽西下時面對微風楊柳感慨萬千,就是在中秋節散坐於石凳對月當歌。就和那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一樣,安閑而又恬靜。
等進入學堂,我才發現傳統文化並不是這么簡單的,傳統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記憶最深處。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也就談不上什麼傳統,什麼文化了。
傳統文化並非單純的四個漢字,那是種精神上的東西,需要不斷剖析。而時人尤其是學生對她的忽視卻令人痛心,學校開設的有關選修課,無人問津;國外大興辦「XX(文豪、科學家等)年」,我們卻津津樂道於超女好男…甚至當端午節成了韓國的專利,也只是幾個人站出來捶胸頓足!傳統文化的破碎聲清晰可辨…中華文明從古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中國與「古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多麼令人驚羨!而當下,學生們都忙於在「數學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間奔波,遠古的燦爛被還給荒原,泯滅凝成陰風一片,彷彿能聽到羌笛聲嗚咽,聞到記載她的殘頁發出濃郁的霉味…我將她摟入懷中,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確切地說,是每位中華兒女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是不是該放棄所謂的「超女好男」了?我們是不是該提高警惕以防傳統文化沉入歷史了?我們是不是該…
是時候了啊,難道你沒發現,原本評論傳統文化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國》《論語心得》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掀起軒然大波!這不是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表現,而影射出了時人對傳統的陌生、迷茫!
隨著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斷震撼我們的心靈,中華民族百餘年來的偉大復興的夢想的實現也進入了快車道。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如何復興傳統文化也成了熱門話題,在網上我也結識了許多有志於此的同好。我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是需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曾經閱歷了無數驚濤駭浪,穿越了無數深峽險灘,其間有過許多燦爛輝煌的時期,也有過不少風雨如晦的朝夕。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特點在於她歷盡危機而未消殘壯志,在於她屢經考驗而能活潑潑的生存下來。現在我至少已經有些頭緒了:傳統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正所謂「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應當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剔除不合時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應當根據時代特點將傳統文化賦予全新的意義和形式,共同構建一個理想的和諧社會。
Ⅵ 關於參觀博物館的作文怎麼寫
關於博物館的作文:
今天我們去了位於長寧區的上海消防博物館,我們一到那「上海消防博物館」這七個大字就出現在我們眼前。我們面懷著笑容進入了這個神聖、庄嚴的地方。
我們剛進去就看見了一輛老式消防車模,我們還看見了許多的水槍,衛老師還讓我和其他幾位同學在水龍頭邊拍了照,緊接著解說員姐姐讓我們去了二樓科技體驗區,那裡有動感4D影院、虛擬逃生體驗空間、互動虛擬火災實驗室等一些好玩的東西。我們去看了4D電影,電影里是一對夫妻在商場遭遇火災如何正確逃生。我們接著去了虛擬火災逃生體驗火剛開始燃燒有的同學就趴在地上,不過我們還是逃生成功了!解說員姐姐向我們介紹「什麼是火」,告訴我們燃燒的本質,介紹燃燒三要素。
解說員姐姐還告訴我們有一種防火的材質是怎麼燒也燒不爛的。接著我們去了三樓博物館,解說員姐姐告訴我們上海消防博物館現在有珍藏品21000多件,包括眾多的近代上海消防文物,如早期的個人消防裝備、消防車和自動化消防裝置等,有一個地方可以聽老式的報警聲,大家都蜂擁而上。
這次參觀讓我受益匪淺。消防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隨著樓房的「長高」,消防設施也在不斷改善,但還是趕不上樓房「長高」的速度。這讓我聯想到了最近的「8·12」天津特大爆炸火災。所以,獨自在家時,我們不能玩火、玩電,以免發生火災;即使有大人在,也必須小心謹慎。大家還要提高自身的消防意識,定期參加應急逃生演練,掌握火災逃生的基本方法。
最後,我要呼籲大家:「關注消防,珍愛生命,從我做起!」
Ⅶ 有參觀博物館觀後感的作文嗎
雙休日,爸爸帶我去參觀博物館。
博物館大門兩邊各有四座仿古代辟邪用的是獅子。博物館分四層。第一層是中國古代青銅館和中國古代雕塑館。第二層是中國古代陶瓷館。第三層是中國歷史璽印館,中國歷代繪畫館和中國歷代書法館。第四層是中國玉器館。第四層是中國玉器館和中國清明傢具。
我特地看了中國古代陶瓷館。它給我們展現了燒制陶瓷的過程,燒制一件陶瓷製品要經過采礦.粉碎.制坯.燒制等無數道程序的勞動才能完成。
參觀結束,當我走出博物館時,再回頭仰望那高大的建築物時,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的歷史是一段偉大而不平凡的歷史,中國的明天更是一個輝煌而燦爛的明天。
Ⅷ 參觀博物館的作文600有聯想
參觀博物館 六一班 陳曉陽 正午過後,陽光燦爛,大家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早早的來到了學校,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上了參觀博物館的路。 一進入博物館,現代氣息極濃,這里有許多高科技產品,完全與古代扯不上干係。可剛一進入第一展館的入口,一個入眼簾的八個大字——中原古代文明之光,把我們直接扯回了遠古時代,風格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博物館共有八個展館,分別是原始社會時期,夏商時期,西周時期,東周時期,兩漢魏晉南北朝等。讓我為之驚嘆的是被稱為「逐鹿與爭鳴」的東周時期展館里的「蓮鶴方壺」。 進入第四展館,我隨著人群來到了被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包圍的人稱「鎮院之寶」的「蓮鶴方壺」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了進去,當時還在疑惑不解:是什麼東西這么有吸引力?隨之,便情不自禁的失聲驚嘆起來,多麼精妙絕倫的藝術品啊!它是一個大概高一米,寬二十厘米的瓶狀物體,造型巧異精妙。壺身上有很多圖形,但雜而不亂,神龍怪虎,形態各異。在這些龍,虎……的襯托下,壺頂,那隻被二十片帶有鏤空花紋的蓮花瓣托起的鶴,就成了這個壺的主角了。它被銅匠鑄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彷彿只要有人大叫一聲,就會拍拍翅膀,驚恐而飛。 我在那裡左轉轉,右轉轉,在哪裡足足端詳了十分鍾,我為當時古人那樣的巧奪天工而驚嘆。那樣奇妙的造型,那樣精緻的鑄造,就在我們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也不敢保證能做出來。 要與這些文物告別了,我依依不捨的走出了博物館,心中,又多了一次震撼。
Ⅸ 參觀博物館的觀後感 (作文)
參觀博物館之觀後感
今天下午不上課, 全班去參觀博物館。忘了是誰說過,想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那麼請到它的博物館去。我早知道湛江博物館離我們學校不遠,但我一點想去的念頭都沒有。可能是我對湛江的感情還有深到想要去了解它的程度。雖然說不用拘在教室上課是一件令人稍感愉悅的事情,不過老師明說了,要交觀後感。於是一開始,這只是在完成一件任務。僅此而已。
題外話扯太多了。 不過這次湛江博物館之行, 還是有話說的。
總的來說,這次的博物館之行很不愉快。在我的心中,「博物館」這三個字,它的本身就是很庄嚴得了。何謂博物館,就是濃縮了歷史的地方,就是我們與我們的祖先交流的橋梁。可是眼前的現實和我夢想的相去甚遠。或許它只是一棟建築物,剛好裡面存放的是與過去有點關系的東西,又剛好它被稱為「博物館」。
來到門前時,大家做的第一件事,都是掏出手機和相機,拚命地拍啊, 照啊!照了個人的又照集體的。一撥人照完了又換一撥。我們站得的很整齊,表情卻僵了。我突然害怕這洶涌的人群,害怕從他們口中發出的聲音。 老師讓我們來的目的我不得而知 但我想一定不會是讓我們來到這里拍一堆的照片,回去喜滋滋地傳上QQ空間,建了一個新的相冊,就叫「博物館之行」。 只是為了讓來訪的好友看見2009年3月24日,本人去了一趟博物館。 那些照片就是最好的證明。我也傻傻的拍了很多,但我已不再想上傳到哪裡。其實這些照片要的話,網上那麼一搜,就會閃出了一打。就算拍了照片,又傳上了空間, 好友知道你去過。那再往後呢,過後有多少人會解讀歷史,記住歷史。博物館存在的意義不就是讓我們了解歷史,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那些發生在我們的過去的事情,而不是只有到此一游的證據罷了。
人群一涌而進,突然變得像菜市場一樣喧鬧,空氣混雜起來。 身處鬧市之中,我們豈能用一顆謐靜的的心去感受流淌在我們身旁的一切,它所要傾訴的話語我們又怎麼能聽得見。 我逃也似的跑上了二樓。我只想安安靜靜地看看那些我不曾熟悉的過去,默默地又默默去親近我們的祖祖輩輩。可是人們都不懂,在這里,連呼吸都是一種褻瀆。其實不該說大學生沒素質,而是我們整個民族的通病。多少年了,總是會在一些雜志和報刊上看到類似那樣的文章,說中國人到國外旅行,每到一處都是大聲的喧嘩。以致外國人在一些地方特地用漢語標明不要做什麼什麼之類。我相信,只要是中國人看到這些文章一定會很氣憤,說老外看不起咱中國人。其實我們不能怨別人,是我們自己不要了自己的臉。才丟臉丟到全世界去。熟話說「人無完人」,一個人犯錯不要緊,但要緊的是知錯卻不改錯。中國騰飛了,GDP直線的增長了。在別人眼中看來,只不過是一群暴發戶而已。不然這么多年了,連大學生都不知道在一些公共場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別人。或許應該這么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說來也是,讀了十幾年書,也不見在哪個年級開過個人修養問題的課程。中國相傳的「禮儀之邦」沒有繼承下來,誰之過?我從二樓下來, 坐在門口坐等著大隊伍轉移到二樓了, 才走進大廳。我觀察了一下,坐在門口的那些也許是工作員的阿姨,也是唾沫滿天飛,說的不亦樂乎。這里已經沒有一處可以棲息的地方。回去時,我在門口轉了幾圈,又看見了那炮口裡面塞滿了垃圾。扔的人不該,管的人不該。其實不是我雞蛋里挑骨頭,只是這一幕一幕真的讓我很不舒服。有時我會想,歷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孜孜不倦的尋根探源又是為了什麼。就像是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過去和回憶,而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也有它的過去和回憶。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我走進一樓的大廳,映入眼簾是一副巨幅油畫。畫的是抗法戰爭的畫面。不知為何,我竟然有淚積在眼眶。1889對我們來說是個遙遠的年代,離現在已有一百二十年。即使透過照片,我也難以想得出那個時代的樣子。也無法感受的到那個時代的災難和疼痛。不管是之前的鴉片戰爭還是眼前的抗日戰爭,留給我的是歷史書上的一串串文字和一幅幅黑白的圖片。將近新中國的成立,我們的祖祖先先可是戰鬥了100年。
寸金橋我常常走過。可是我不知道這是為了紀念抗法烈士。我以為這是關於「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典故。孰不知是「一寸土地一寸金」啊。原來它承載的是如此沉重的意義。昔日的寸金土地莫不是血流成河,屍骨皚皚。誰可知道,腳下堅立的土地,沉睡著多少靈魂。時時刻刻守護著他們誓死都不願放棄的家園。我們是幸福的,沒有戰爭。我們是幸運的,在先人的庇護下,不知天高的成長。我不得不為我們的祖先深深地感動。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技發達,武器先進,想要取得勝利並非是一件難事。可是一百多年前,經濟等多方面的實力與西方相差甚遠。憑的是滿腔的熱血,對祖國母親無限的熱愛,對家園的堅定守護。縱然赤手空拳,硬是讓敵人畏懼三分。用那血肉身軀,擋住千軍和萬馬。
人總會有一死。好男兒就應當保家衛國,在所不惜。死亡,誰不曾害怕過?這戰爭沒完沒了,似乎看不到盡頭。我害怕自己再也不能回到妻兒身邊。我多想像以往一樣,在地里回來後,一家人喝著熱熱的菜湯。前有古者,後有來人。我不是第一個倒下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倒下的。前方已屍骨皚皚,後面還有無數的人倒下。在閉上眼睛的那一剎那,我又看見了她如花的笑靨。如果風會說話,請告訴她,戰爭一定會有結束的那一天,要好好的活下去,把孩兒撫養成人。
戰爭呵,從古至今,讓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母親,若不是你太過孱弱,你的孩兒怎麼會遭受如此的恥辱。可即便這樣,我也不曾有過一句怨言。
戰爭的世界,我們沒有在裡面。硝煙四起,妻離子散,家園破碎的悲痛,豈是生在蜜罐、長在蜜罐里的我們能夠領悟的。唯一可以窺的一二的,只有那時的詩人留下給我們心海澎湃的詩篇。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座紀念碑,銘記歷史,銘記我們的祖祖輩輩為了我們的幸福,曾經犧牲了性命。
有點多,你選著抄吧!
Ⅹ 參觀博物館的作文500字左右 急急急急
對於博物館的印象,最初是從上海自然博物館里的那巨大的恐龍骨骼開始。那時,應該是我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利用某個周末帶我去的。第一次看見這么大的恐龍,被這龐然大物震撼了,驚訝於她的巨大、不可思議,也有點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嚇住了。於是對於那時自然博物館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這恐龍上了,其他的就什麼不記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館每年都有新的出爐,造型各異,主題不同,種類越來越細化,總之是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從外型上來說,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青銅器、天圓地方的造型不僅成為都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與博物館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顯示了設計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內部設施上,隨著各方面條件的快速發展,展館的已愈發先進和人性化。寬闊明亮的展廳,玻璃的展品放置處,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燈光,感應燈,室內良好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等,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展品,同時也給我們參觀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這些硬體,博物館里的軟體也日益提高著。如今,很多博物館都有電腦查詢系統和介紹,你可以通過小小的顯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個博物館的情況。當然,也可以通過登陸各博物館的網站來了解。另外,每個博物館都配有專業的導游,能較詳盡地為遊客作介紹,力求讓人們看懂、理解些什麼,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請導游的話,也可以租借講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個人喜好隨時放講解錄音,同樣能很快地了解、獲得知識。
博物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反映著上海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質量的一種提高。可喜可賀。
人們都說,上海的明天會更美好。而我堅信,上海那麼多的博物館的明天一樣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