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社會化標志去自我中心
❶ 誰能詳細解釋一下新皮亞傑主義嗎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以其對兒童智慧發展規律的創造性研究而聞名於世,是當代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Halford[1]認為,到目前為止,皮亞傑對發展心理學所發生的影響還沒有一種理論能與之相比。Beilin[2]指出,評價皮亞傑對發展心理學的影響, 就象評價莎士比亞對英國文學、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影響一樣是不可能的。皮亞傑所取得的令其他心理學家望塵莫及的研究成果,吸引著世界眾多的心理學家長期致力於皮亞傑理論和實驗的研究,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這一理論。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過程中,Winegar和Valsiner[3]等一些心理學家指責皮亞傑智慧發展理論忽視社會因素的作用。本文擬就此談幾點不同的認識。
1 批評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和分歧
當皮亞傑[4]試圖解釋必要知識的建構時, 他把其描述為運算結構心理發生的核心問題,皮亞傑關注的是平衡過程,而不是發展中的成熟、物理經驗和社會經驗等傳統因素。與其說皮亞傑感興趣的是能加速、延緩甚至阻礙認知出現的這些因素,還不如說他感興趣的是認知階段轉換的序列。在主客體之間,皮亞傑認為「主體是功能作用的中心」,是動作的執行者。他重視的是主體而非客體;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皮亞傑重視的是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而不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
依據以上這些事實,許多批評者就指責皮亞傑在社會真空中想像發展,並把他在研究中發現的思維形式擴大到所有的領域、內容和文化背景[5]。Murray[6]對這些批評總結道:皮亞傑學派的認識論主體沒有社會類別、性別、民族、文化和人格。雖然這些責難批評表面看來是合理的,但是這些批評與皮亞傑的一些陳述明顯是不一致的。皮亞傑[7] 說「社會是一個最重要的組織單位,個體在某種程度上能實現他的創造和智力建構;對於這個作為共同相互作用中心的個體來說,他的水平和價值明顯取決於作為整體的社會。」假如個體不進行思維轉換和同其他協作運算,他將不能在統一的整體中組織運算。皮亞傑[8]也多次強調,盡管社會因素不是充分條件,但是對於認知發展是必要的。
通過以上皮亞傑和批評者對社會因素作用相互對立的認識,我們不難看出這是由於對皮亞傑理論的理解存在分歧。為了真正理解皮亞傑理論關於社會因素的作用,必須從皮亞傑理論本身來考察其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
2 皮亞傑理論對社會因素的主要論述及分析
2.1 從相互作用論的觀點看社會因素的作用。皮亞傑指出, 「認知不是起因於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於業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9]也就是說, 他認為心理(包括認知)的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提出影響其發展的成熟、物理環境、社會因素和平衡等四因素。其中平衡是皮亞傑兒童智慧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意指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它可協調其它三個因素的作用。正是通過主客體之間的不斷同化、順應達到新的平衡,從而促進整個兒童智慧的發展。
我們認為,皮亞傑用平衡這一體現相互作用論思想的概念,把成熟、環境因素結合起來,敘述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非但沒有半點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意思,反而比傳統兒童心理學簡單地把社會因素看作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更為客觀合理。因為傳統的提法既忽視了某一因素(成熟)的制約作用;同時又不顧時間和性質的變化,靜止孤立地看待另一因素(社會因素)的絕對作用。相互作用論對社會因素的看法,充分體現了皮亞傑作為一個建構主義兒童心理學家的辯證發展思想。
皮亞傑在認識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時,之所以看重主體的作用,這是雙向建構思想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反映,它突出了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皮亞傑強調主體的作用並不無視客體的存在。「這種認識論引起我們對主體作用的注意但又不流於唯心論;這種認識論同樣以客體作為自己的依據。」[10]在具體對客體的認識時,皮亞傑不是簡單地認為客體具有不依賴於人類認識的客觀本性,而是進一步論證任何真正的科學理論必須首先承認客觀實體的存在。由此可看出,客體在皮亞傑理論中的重要性。社會因素作為客體的一部分,皮亞傑對其作用給予高度重視和認同。
2.2 社會因素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的地位問題,是皮亞傑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根本問題之一。皮亞傑認為,「社會經驗,指社會上的相互作用和社會傳遞,這雖是一個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它本身同樣不是唯一的因素。」[11]換言之,社會因素雖然對心理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它決不是影響發展的唯一因素。這一論述與皮亞傑極富創造性的相互作用論思想一脈相承。即從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角度來看社會因素的作用。這絲毫沒有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含義,反而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了社會因素的作用。
關於社會因素對認知發展的影響,皮亞傑還借用「社會化」一詞對其進行了仔細地分析討論。所謂社會化是指兒童從一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兒童的社會化也就是結構化,即在兒童與成人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建立社會關系的結構。皮亞傑認為,在個體認識的發生過程中,社會因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它對認識的特點、方式和全過程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皮亞傑指出,「社會化過程是漸進的而非倒退的。」兒童的社會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漸進的發展過程。7 歲以前的前運算階段,兒童彼此之間交往不多,依賴不強,社會交流還沒有達到互相協作的水平;而7歲以後的具體運算階段,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活動和交往的范圍擴大,建立了具有互相協作性質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我也就更為社會化了。這表明認知的發展與社會化不僅密不可分,而且二者並行發展。文化程度的高低對認知程度的高低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皮亞傑認為,兒童的社會化主要有兩種途徑。首先,在認知意義上指兒童同成人的關系,它是文化教育和語言傳遞的源泉;而在情感意義上則指特殊情感特別是道德情感的源泉。其次,社會的情感也指兒童他們自己間的社會關系以及部分地指兒童和成人間的社會關系,但它是作為一個相互社會化的持續和組織的過程,而不僅是單方面的傳遞。[12]
皮亞傑清楚地表述了社會化發展的兩種途徑,即兒童與父母教師等成人長輩之間的服從關系,以及兒童與兒童、部分成人的平等關系。顯然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化過程中,他並沒有突出任何一種社會化的作用。而是從雙向建構論思想出發,說明這兩種社會化過程都是相互持續和組織的過程。盡管在皮亞傑早期著作里相對看重兒童之間的平等關系,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在其後期他明確提出,要解釋兒童智慧發展,必須同時考慮個體發生和社會文化傳遞兩個方面,並對成人社會和教育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2.3 自我中心主義和脫離過程。皮亞傑[13] 說「當我們使用自我中心一詞時,我們是指不能區別一個人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即不能區別一個人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在這里皮亞傑是指:兒童不能把自我與外界分開,他所感知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識的自我,也不是獨立於自我的客體,而是一個主客體不分的混沌世界。但是兒童不會永遠停留在自我中心狀態。隨著兒童與外界不斷的相互作用,他們逐漸學會區分主體與客體,逐漸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能夠在自我與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聯系。皮亞傑稱其為「哥白尼式」的革命。這也就是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的過程。
兒童認知發展中所表現出的自我中心主義,從皮亞傑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就是對社會生活中的自我與他人未能產生分化,不能區分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兒童只注意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導致他們之間的動作協調能力較差,即個人彼此之間的合作水平較低。因此兒童多滿足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感受體驗,難以從其他人的角度去設想不同的看法。當兒童面對他人,特別是面對他人的反對意見時,他才感到需要清楚事物之間的聯系,以便為自己的陳述提供證明。具體運算的兒童一般能把自己的看法同他人的看法進行協調區分,使自我中心狀態進一步向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皮亞傑[14]指出,「如果不與別人的思想交流和合作,那麼個人就決不會把自己的運算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運算的組合以社會生活為先決條件。」換言之,若個體不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協作,就將直接影響到認知水平發展的核心,運算水平的發展。這說明個體從自我中心狀態向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的發展過程中,既受認知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因素的影響超過了認知因素的影響。
3 對社會因素在皮亞傑理論中的作用的評價
皮亞傑是一個發展心理學家,而不是一個社會理論家。他設想的人的發展是綜合的社會相互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包含在認知結構之中的。由於批評者對皮亞傑的結構主義思想及其發展的過程缺乏全面整體的了解,因此僅從皮亞傑對社會因素作用的表面論述來判斷,有時就難免會得出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作用的結論。
在認知發展的初期和功能主義階段,皮亞傑(1923,1932)認為,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從自我中心狀態到脫離自我中心狀態向社會化思維轉變的主要原因。他對認知結構的發展給予純社會的解釋。[15]後來,由於在口頭言語出現之前,皮亞傑發現感知運動智慧和邏輯,因此他承認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他早期的研究過高地估計了語言和社會的相互作用。[16]正是這一時期皮亞傑對社會因素作用的重新思考的一些論述,成為批評者指責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作用的依據。Beilin[17]指出,當皮亞傑進入結構主義階段,他開始從主體活動的自我協調和自我適應中研究認知結構和運算。他提出物理抽象和反身抽象分別作為物理知識和數理邏輯知識的主要來源。與直接來源於活動、經驗和客體的物理知識相比,數理邏輯知識起源於個體自己活動的協調。皮亞傑特別強調反身抽象的作用,用它來解釋認知發展的傳遞和新知識的建構。這導致有的批評者指責皮亞傑在發展中過分看重主體的作用,而忽視客體社會因素的作用。其實即使在這一階段,皮亞傑仍然深信「僅靠自己,個體將永遠不能獲得完全的守恆和可逆性」,從而強調了社會因素在認識發展中的作用。
皮亞傑作為一個結構主義者,他認為結構主義「有兩個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個要求具有內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思想或種種希望,這種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這樣的公設上的:即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於同他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並且顯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18]換言之,皮亞傑認為結構主義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在一個研究領域里要找出能夠不向外面尋求解釋說明的規律,能夠建立一個自己說明自己的結構;第二,實際找出來的要能夠形式化,作為公式而作演繹法的應用。
由此我們認為,皮亞傑在考察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時,不可能違反結構主義原理,簡單地求助於能加速、延遲和阻礙兒童智慧發展的外部社會因素來詳細說明,而只可能主要從兒童智慧發展的內部建立一個自己能說明自己的認知模式來分析說明。這是由結構主義的方法所限定的。其實,皮亞傑也正是用兒童心理結構發展的最基本概念圖式,尤其是用認知發展的核心運算圖式來考察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並對兒童認知水平由低一級水平圖式向高一級水平圖式的發展,作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的劃分。盡管皮亞傑感興趣的是認知階段出現的序列,但是每一個階段具體出現的時間是有變化的,它依賴於個人過去的經驗,更取決於能加速、延緩甚至阻礙其發展的社會因素。[19]皮亞傑並沒有半點輕視社會因素作用的含義。
皮亞傑兒童智慧發展理論所關心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考慮到兒童本身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皮亞傑承認[19]他研究的被試並不具有普遍性,也不是無背景限制的。他甚至認為不同的民族發展也有與他確認的不同的心理發生道路。因此,Murray等批評皮亞傑學派的認識主體沒有性別、民族和文化等是明顯缺乏依據的。另外,批評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的作用,不僅是由於皮亞傑拒絕社會經驗主義的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起他的批評者,皮亞傑更關注於認識論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這主要是由皮亞傑發生認識論所特有的問題(認知的發生發展)所決定的。
通過以上對皮亞傑有關社會因素作用的論述、分析和討論,我們不難看出,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中,皮亞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社會因素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影響。他不僅沒有在真空中想像兒童發展,而且還在其研究的不同時期,從功能主義的純社會解釋逐漸發展到結構主義的客觀公正解釋。因此,簡單地批評指責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是有失公允的。
❷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和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的異同
一、不同點:
1、學習與發展的關系
皮亞傑認為,兒童不可能有超出發展水平的學習,發展是學習的必要前提;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智力發展有兩種水平,並且之間存在差異,這個差異地帶就是「最近發展區」,所以他的關電視學習先於發展並促進發展。
2、兒童言語的自我中心問題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言語和思維都具有自我中心的性質;
維果斯基認為,言語的最初功能是與他人交流溝通,與他人建立聯系,所以言語是社會性而不是自我為中心。
3、語言與思維/認知的關系
皮亞傑認為,個體發展的方向是從個體化到社會化的,個體思維的社會化是發展的標志;
維果斯基認為,社會性事物內化於個體思維,認為語言的發展是個體發展的標志。
二、相同點:
1、理論來源的背景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都偏愛機能主義,都共同偏愛格式塔心理學並尋找各自的超越途徑。
2、發展的大視野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的理論追溯認識本身的起源,是一種「發展」認識論,都相信發展過程中認知的質的變化,都希望解釋成熟的理性知識和科學思維的發展。
3、「動作」概念的重要性
皮亞傑和維果斯基都把動作或活動,作為了兒童發展的出發點。
❸ 自我中心化出現在皮亞傑的哪個階段
出現在前運算階段(2~7歲)
皮亞傑認為認知發展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是在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從而表現出按不變順序相繼出現的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它主要的行為模式。其中,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皮亞傑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並將個體的認知發展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❹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❺ 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中的自我中心性指的是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兒童覺得別人看到的世界跟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比如「我一走路,月亮就跟我走」。還有就是集體的獨白,這是在兒童言語中存在的一種現象
❻ 在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中,哪個階段的兒童會"以自我為中心
前運算階段(2-7歲),這個階段的兒童不能從對方的觀點考慮問題,以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樣。 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 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無一例外地認為別人在另一個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證明了前運算思維缺乏邏輯性的表現之一是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事物的能力。
❼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❽ 如何理解皮亞傑的邏輯中心主義傾向
皮亞傑的中心主義傾向,是指出現在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中的次,在前運算階段(3-7歲)中的中心主義就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在具體運算階段(7-11歲)時就會出現去自我中心主義,在此階段中去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志。
❾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❿ 我所認識的皮亞傑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Piaget)以其對兒童智慧發展規律的創造性研究而聞名於世,是當代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Halford[1]認為,到目前為止,皮亞傑對發展心理學所發生的影響還沒有一種理論能與之相比。Beilin[2]指出,評價皮亞傑對發展心理學的影響, 就象評價莎士比亞對英國文學、亞里士多德對哲學的影響一樣是不可能的。皮亞傑所取得的令其他心理學家望塵莫及的研究成果,吸引著世界眾多的心理學家長期致力於皮亞傑理論和實驗的研究,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這一理論。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過程中,Winegar和Valsiner[3]等一些心理學家指責皮亞傑智慧發展理論忽視社會因素的作用。本文擬就此談幾點不同的認識。
1 批評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和分歧
當皮亞傑[4]試圖解釋必要知識的建構時, 他把其描述為運算結構心理發生的核心問題,皮亞傑關注的是平衡過程,而不是發展中的成熟、物理經驗和社會經驗等傳統因素。與其說皮亞傑感興趣的是能加速、延緩甚至阻礙認知出現的這些因素,還不如說他感興趣的是認知階段轉換的序列。在主客體之間,皮亞傑認為「主體是功能作用的中心」,是動作的執行者。他重視的是主體而非客體;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皮亞傑重視的是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而不是客體對主體的作用。
依據以上這些事實,許多批評者就指責皮亞傑在社會真空中想像發展,並把他在研究中發現的思維形式擴大到所有的領域、內容和文化背景[5]。Murray[6]對這些批評總結道:皮亞傑學派的認識論主體沒有社會類別、性別、民族、文化和人格。雖然這些責難批評表面看來是合理的,但是這些批評與皮亞傑的一些陳述明顯是不一致的。皮亞傑[7] 說「社會是一個最重要的組織單位,個體在某種程度上能實現他的創造和智力建構;對於這個作為共同相互作用中心的個體來說,他的水平和價值明顯取決於作為整體的社會。」假如個體不進行思維轉換和同其他協作運算,他將不能在統一的整體中組織運算。皮亞傑[8]也多次強調,盡管社會因素不是充分條件,但是對於認知發展是必要的。
通過以上皮亞傑和批評者對社會因素作用相互對立的認識,我們不難看出這是由於對皮亞傑理論的理解存在分歧。為了真正理解皮亞傑理論關於社會因素的作用,必須從皮亞傑理論本身來考察其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
2 皮亞傑理論對社會因素的主要論述及分析
2.1 從相互作用論的觀點看社會因素的作用。皮亞傑指出, 「認知不是起因於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也不是起因於業已形成的(從主體的角度來看)、會把自己烙印在主體之上的客體;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9]也就是說, 他認為心理(包括認知)的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提出影響其發展的成熟、物理環境、社會因素和平衡等四因素。其中平衡是皮亞傑兒童智慧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意指不斷成熟的內部組織和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它可協調其它三個因素的作用。正是通過主客體之間的不斷同化、順應達到新的平衡,從而促進整個兒童智慧的發展。
我們認為,皮亞傑用平衡這一體現相互作用論思想的概念,把成熟、環境因素結合起來,敘述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非但沒有半點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意思,反而比傳統兒童心理學簡單地把社會因素看作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更為客觀合理。因為傳統的提法既忽視了某一因素(成熟)的制約作用;同時又不顧時間和性質的變化,靜止孤立地看待另一因素(社會因素)的絕對作用。相互作用論對社會因素的看法,充分體現了皮亞傑作為一個建構主義兒童心理學家的辯證發展思想。
皮亞傑在認識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時,之所以看重主體的作用,這是雙向建構思想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的反映,它突出了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但是皮亞傑強調主體的作用並不無視客體的存在。「這種認識論引起我們對主體作用的注意但又不流於唯心論;這種認識論同樣以客體作為自己的依據。」[10]在具體對客體的認識時,皮亞傑不是簡單地認為客體具有不依賴於人類認識的客觀本性,而是進一步論證任何真正的科學理論必須首先承認客觀實體的存在。由此可看出,客體在皮亞傑理論中的重要性。社會因素作為客體的一部分,皮亞傑對其作用給予高度重視和認同。
2.2 社會因素對兒童認知的影響。 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的地位問題,是皮亞傑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根本問題之一。皮亞傑認為,「社會經驗,指社會上的相互作用和社會傳遞,這雖是一個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它本身同樣不是唯一的因素。」[11]換言之,社會因素雖然對心理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它決不是影響發展的唯一因素。這一論述與皮亞傑極富創造性的相互作用論思想一脈相承。即從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角度來看社會因素的作用。這絲毫沒有忽視社會因素作用的含義,反而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了社會因素的作用。
關於社會因素對認知發展的影響,皮亞傑還借用「社會化」一詞對其進行了仔細地分析討論。所謂社會化是指兒童從一個自然人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兒童的社會化也就是結構化,即在兒童與成人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建立社會關系的結構。皮亞傑認為,在個體認識的發生過程中,社會因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它對認識的特點、方式和全過程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皮亞傑指出,「社會化過程是漸進的而非倒退的。」兒童的社會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漸進的發展過程。7 歲以前的前運算階段,兒童彼此之間交往不多,依賴不強,社會交流還沒有達到互相協作的水平;而7歲以後的具體運算階段, 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活動和交往的范圍擴大,建立了具有互相協作性質的新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我也就更為社會化了。這表明認知的發展與社會化不僅密不可分,而且二者並行發展。文化程度的高低對認知程度的高低產生著直接的影響。皮亞傑認為,兒童的社會化主要有兩種途徑。首先,在認知意義上指兒童同成人的關系,它是文化教育和語言傳遞的源泉;而在情感意義上則指特殊情感特別是道德情感的源泉。其次,社會的情感也指兒童他們自己間的社會關系以及部分地指兒童和成人間的社會關系,但它是作為一個相互社會化的持續和組織的過程,而不僅是單方面的傳遞。[12]
皮亞傑清楚地表述了社會化發展的兩種途徑,即兒童與父母教師等成人長輩之間的服從關系,以及兒童與兒童、部分成人的平等關系。顯然在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化過程中,他並沒有突出任何一種社會化的作用。而是從雙向建構論思想出發,說明這兩種社會化過程都是相互持續和組織的過程。盡管在皮亞傑早期著作里相對看重兒童之間的平等關系,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在其後期他明確提出,要解釋兒童智慧發展,必須同時考慮個體發生和社會文化傳遞兩個方面,並對成人社會和教育的作用給予高度評價。
2.3 自我中心主義和脫離過程。皮亞傑[13] 說「當我們使用自我中心一詞時,我們是指不能區別一個人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即不能區別一個人自己的活動和對象的變化。」在這里皮亞傑是指:兒童不能把自我與外界分開,他所感知到的既不是具有意識的自我,也不是獨立於自我的客體,而是一個主客體不分的混沌世界。但是兒童不會永遠停留在自我中心狀態。隨著兒童與外界不斷的相互作用,他們逐漸學會區分主體與客體,逐漸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能夠在自我與外界、自我與他人之間建立聯系。皮亞傑稱其為「哥白尼式」的革命。這也就是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的過程。
兒童認知發展中所表現出的自我中心主義,從皮亞傑社會化的角度來看,就是對社會生活中的自我與他人未能產生分化,不能區分自己的看法與他人的看法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兒童只注意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系,導致他們之間的動作協調能力較差,即個人彼此之間的合作水平較低。因此兒童多滿足於以自我為中心的感受體驗,難以從其他人的角度去設想不同的看法。當兒童面對他人,特別是面對他人的反對意見時,他才感到需要清楚事物之間的聯系,以便為自己的陳述提供證明。具體運算的兒童一般能把自己的看法同他人的看法進行協調區分,使自我中心狀態進一步向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皮亞傑[14]指出,「如果不與別人的思想交流和合作,那麼個人就決不會把自己的運算組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講,運算的組合以社會生活為先決條件。」換言之,若個體不與其他人進行交流協作,就將直接影響到認知水平發展的核心,運算水平的發展。這說明個體從自我中心狀態向脫離自我中心狀態的發展過程中,既受認知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社會因素的影響。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因素的影響超過了認知因素的影響。
3 對社會因素在皮亞傑理論中的作用的評價
皮亞傑是一個發展心理學家,而不是一個社會理論家。他設想的人的發展是綜合的社會相互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包含在認知結構之中的。由於批評者對皮亞傑的結構主義思想及其發展的過程缺乏全面整體的了解,因此僅從皮亞傑對社會因素作用的表面論述來判斷,有時就難免會得出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作用的結論。
在認知發展的初期和功能主義階段,皮亞傑(1923,1932)認為,社會的相互作用是從自我中心狀態到脫離自我中心狀態向社會化思維轉變的主要原因。他對認知結構的發展給予純社會的解釋。[15]後來,由於在口頭言語出現之前,皮亞傑發現感知運動智慧和邏輯,因此他承認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他早期的研究過高地估計了語言和社會的相互作用。[16]正是這一時期皮亞傑對社會因素作用的重新思考的一些論述,成為批評者指責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認知發展中作用的依據。Beilin[17]指出,當皮亞傑進入結構主義階段,他開始從主體活動的自我協調和自我適應中研究認知結構和運算。他提出物理抽象和反身抽象分別作為物理知識和數理邏輯知識的主要來源。與直接來源於活動、經驗和客體的物理知識相比,數理邏輯知識起源於個體自己活動的協調。皮亞傑特別強調反身抽象的作用,用它來解釋認知發展的傳遞和新知識的建構。這導致有的批評者指責皮亞傑在發展中過分看重主體的作用,而忽視客體社會因素的作用。其實即使在這一階段,皮亞傑仍然深信「僅靠自己,個體將永遠不能獲得完全的守恆和可逆性」,從而強調了社會因素在認識發展中的作用。
皮亞傑作為一個結構主義者,他認為結構主義「有兩個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個要求具有內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思想或種種希望,這種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這樣的公設上的:即一個結構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個結構不需要求助於同他本性無關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就,它達到這樣的程度:人們已經能夠在事實上得到某些結構,而且這些結構的使用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並且顯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幾種特性,盡管它們是有多樣性的。」[18]換言之,皮亞傑認為結構主義有兩個共同特點:第一,在一個研究領域里要找出能夠不向外面尋求解釋說明的規律,能夠建立一個自己說明自己的結構;第二,實際找出來的要能夠形式化,作為公式而作演繹法的應用。
由此我們認為,皮亞傑在考察兒童認知水平的發展時,不可能違反結構主義原理,簡單地求助於能加速、延遲和阻礙兒童智慧發展的外部社會因素來詳細說明,而只可能主要從兒童智慧發展的內部建立一個自己能說明自己的認知模式來分析說明。這是由結構主義的方法所限定的。其實,皮亞傑也正是用兒童心理結構發展的最基本概念圖式,尤其是用認知發展的核心運算圖式來考察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並對兒童認知水平由低一級水平圖式向高一級水平圖式的發展,作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階段的劃分。盡管皮亞傑感興趣的是認知階段出現的序列,但是每一個階段具體出現的時間是有變化的,它依賴於個人過去的經驗,更取決於能加速、延緩甚至阻礙其發展的社會因素。[19]皮亞傑並沒有半點輕視社會因素作用的含義。
皮亞傑兒童智慧發展理論所關心的是兒童發展的一般規律,但是考慮到兒童本身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皮亞傑承認[19]他研究的被試並不具有普遍性,也不是無背景限制的。他甚至認為不同的民族發展也有與他確認的不同的心理發生道路。因此,Murray等批評皮亞傑學派的認識主體沒有性別、民族和文化等是明顯缺乏依據的。另外,批評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的作用,不僅是由於皮亞傑拒絕社會經驗主義的觀點,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起他的批評者,皮亞傑更關注於認識論問題而不是社會問題。這主要是由皮亞傑發生認識論所特有的問題(認知的發生發展)所決定的。
通過以上對皮亞傑有關社會因素作用的論述、分析和討論,我們不難看出,在兒童認知發展研究中,皮亞傑從一開始就注意到社會因素對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影響。他不僅沒有在真空中想像兒童發展,而且還在其研究的不同時期,從功能主義的純社會解釋逐漸發展到結構主義的客觀公正解釋。因此,簡單地批評指責皮亞傑忽視社會因素在兒童認知發展中的作用是有失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