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自我中心階段
A.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B.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
C. 皮亞傑將兒童的思維發展劃分為哪幾個階段
認知發展階段論
①感知運動階段(0~2歲):通過探索感知和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體永恆性和目標定向行為。
②前運算階段(2~7歲):具有具體形象性,思維不可逆性,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語言迅猛發展,動作圖示符號化,自我中心主義。
③具體運算階段(7~11歲):能夠進行邏輯運算,但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恆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義,進行群集運算。
④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思維不再依賴於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可通過假設推理來解答問題,假設演繹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兒童發展思維已接近成人水平。
D.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
E.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F.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
G. 自我中心是哪個階段的主要表現
自我中心是前運算階段的主要成就。
前運算階段是從兒童學習一種語言開始持續到大約5歲至6歲。在這個階段,兒童通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游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徵圖式,他們的知識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知覺。
兒童完全以自己的身體和動作為中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認識事物的傾向。
相關介紹:
皮亞傑用於描述兒童6、7歲以前心理特點的一個概念。皮亞傑認為,在心理發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還沒有明確分化開來。
嬰兒把每一件事情都與自己的身體關聯起來,好像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一樣。也就是說,嬰幼兒只能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斷和理解事物、情境、同人的關系等,而完全不能採取別人的觀點,不去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
H. 怎麼改掉以自我為中心
職場上,如何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方法一:克服內心深處的「排他思維」,真正從內心深處接納對方,實現職場上的「歡樂頌」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以自我為中心,主要是我們內心深處接納不了別人,潛意識的認為別人都是我們的競爭者,是與我們爭奪功名和錢財的。
這種默認把別人當做競爭者的想法在心理學上叫做「排他思維」。
所謂「排他」,是指人類從猿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一種思維習慣,即不自覺地把自己以外的人當做自己食物的搶奪者和競爭者,將對方劃到「異者」或者「他者」的行列,並採取多種方式跟他們進行競爭,這一點在同性之間的體現更為明顯。
放到職場上來說,我們在同一個單位工作,自然不自然的就會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當做自己的競爭者,從內心深處來「排他」,對外的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合作。
《歡樂頌》中同住在歡樂頌小區22樓的五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五個女孩,她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故事就是職場上克服「排他思維」,從內心深處真正接納對方的真實寫照。
所以,身在職場的我們,不管我們與對方有多少立場不同、多少背景不同,甚至是有多少競爭關系,都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接納對方,克服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建立一種合作共贏關系,實現辦公室的和諧共處,從而真正實現職場的歡樂頌。
方法二: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將個人視角上升的「元視角」,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之所以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主動意願,而是一種長久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不自知的過程,為此,我們想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由低視角思維上升為思考的更高的維度。
日本管理學家細維谷在《高維度的思考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元思維」的概念。所謂「元思維」,是指跳出自我思維認知的局限,從更高的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
例如人們常說,「必須從另一個自己的視角出發,客觀地審視自己」。
這種以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做法也是元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提高我們的洞察力,更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性。
在利用元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①利用WHY型思考模式尋找思維的上層目的
利用WHY型思維的意思就是跳出問題本身來看問題,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與你的同事意見不合,你非常氣憤,到了要吵架的地步,這時候,你一定要冷靜下來,跳出事件本身,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自己會有要吵架的想法……
②利用類推模型找到事件的共同點
類推模型其實是一種實驗的結構,就是利用表面現象推理出更高維度的問題本質的方法。《名偵探柯南》中的幾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基於表象的合理升華,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進而看到問題本質的思維方式。
在職場上,我們利用元思維思考,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因為思維慣性導致的局限性,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問題,進而避免因為思維的盲點導致行為的自我。
方法三:運用同理心法則,放棄高高在上的拘謹姿態,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加別人對你的認同感
很多時候,作為領導的一些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喜歡「端著」,也就是刻意的不跟下屬進行溝通,長此以往,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脫離實際,高高在上,更加剛愎自用,下屬不敢提意見,做出的決策也不能真正的契合實際。
這時候,作為領導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同理心,增加下屬對你的認同感,讓大家願意對你提出意見,進而減少你做出決策的自我武斷性。
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關鍵的因素。360度無死角完美的人看起來不具備同理心,而且很容易導致陷入自我的思維誤區當中。
他們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別人不願意和他們多溝通。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壇,貼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標簽,另一方面實際上卻被邊緣化了。
想一想那些討人喜歡的女人和男人,誰沒有破綻呢?林徽因的壞脾氣、林志玲的娃娃音、楊冪的自黑體質,都和雷軍、劉邦、特朗普一樣,拉近了自己和大眾的距離,有意無意破除了完美光環的障礙。
I.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家長的第一堂情商課,寶寶對周圍的認知是自學的能力,但是家長有計劃的互動是這個時候最好的教育。
請用語言給寶寶描述,寶寶本身和環境其他人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情感
從簡單的開始:開心,難過,害怕,平靜,生氣
然後再進一步的准確理解進階的情緒:悲傷,恐懼,友好
最後到一些高階的情感:尷尬,退縮,憤怒等
千萬記得不要以為孩子天生就會懂得很多,寶寶不是從家庭教育就是從電視以及其他的社會教育中判斷分析自學。
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干預方法
2-3歲的孩子道理認知體系還不完整,對於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轉移注意力。用其他更加有吸引力的事情把孩子從無聊吵鬧的情緒中解救出來。
記住:千萬別和孩子生氣,和孩子講道理,都是情商低的父母的表現
如何去"自我中心化"是這一個階段寶寶主要的任務
(敲黑板,這是未來情商的源頭)
讓孩子知道"你"、"我"、"他"的區別,還有"你的","我的","他的"區別
這個可以從分享開始:
舉個例子,家裡來了一個漂亮的小姐姐,寶寶很開心,拿了一個比較小的蘋果送給小姐姐
可能很多家長面對這種情況,馬上就會去批評孩子做得不對,甚至是指責孩子自私。
自己的是非對錯觀念是生活了這幾十年才積累起來的,怎麼能夠要求一個二三歲的孩子和自己擁有同樣的是非觀呢?
我們怎麼做呢?
請問寶寶:如果有人送蘋果給你,你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大的!
對啊,你看,你希望收到大的。那你覺得小姐姐希望收到大的還是小的呢?
他想了想,回答道:大的吧!
那如果人家把小蘋果送給你,你開心嗎?
寶寶想了下:不開心!
那你覺得小姐姐收到你給他的小蘋果會開心嗎?
寶寶若有所思地搖了搖頭:不開心!
那你是希望小姐姐開心呢還是不開心?
寶寶:我希望小姐姐開心!
那你覺得應該給老師大蘋果還是小蘋果呢?
寶寶:大蘋果!
當我類似的事件沖突的時候,請家長盡可能全面地去描述站在不同立場、不同角度的人的想法、感受和期待,讓寶寶從小就認知到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期待。
這種"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維訓練會是未來情商的基礎
J. 塞爾曼關於兒童觀點采擇能力的發展有幾個階段
有四個心理操作階段:
(1)存在階段。主體了解他人可能具有與自己不同的觀點、經驗和知識等。
(2)需要階段。主體產生推斷他人觀點、意志等的需要,以滿足人際交往中的需要,如要說服別人等。
(3)推斷階段。主體能根據當前線索對他人較隱蔽的心理活動進行推斷。
(4)應用階段。主體能應用通過推斷獲得的信息,作出進一步的反應。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一至四階段中包含的能力在難度上逐漸遞增;從認知加工的具體過程來看,當個體有了較成熟的認知能力後,這四個階段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甚至主體都沒有意識到。
觀點采擇的本質特徵
觀點采擇的本質特徵在於個體認識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為此,個體必須首先能夠發現自己與他人觀點之間潛在的差異,把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區分開來。
但是,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並不等於采擇他人的觀點,只有在區分的基礎上對他人的觀點作出准確的推測,才可以說是真正具備了觀點采擇的能力。觀點采擇能力是在廣泛的社會互動、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線索的刺激下發展起來的,對於兒童的個性社會性發展有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