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幼兒游戲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

幼兒游戲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

發布時間: 2022-05-16 21:02:33

1. 如何讓孩子擺脫自我中心思維

這位知友,一、接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 自我中心思維只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自私自利不一樣,更不是性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這種思維,而非指責、批評。 事實上,大人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比如有人會抱怨別人為什麼不幫他;有的人在集體討論時不尊重別人的意見,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因此,父母需要平常心看待,不需要去強行糾正,否則只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二、不要太寵愛孩子 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能理解,但如果太寵愛他,比如常常對孩子說「這些都給你吃」「都是給你買的」、「寶貝想去哪裡玩都可以」,只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 可以跟孩子說「分給奶奶一點吃」「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讓媽媽休息一會」,讓他知道還有別人,適當的把別人放在「主角」的位置,時間長了孩子就能注意考慮到別人。 三、讓孩子學會感同身受 如果讓孩子懂得感同身受,孩子的自我中心思維就會改變。比如說他困了,想睡覺,媽媽就可以假裝纏著要跟他一起玩,不讓他睡覺,說:「那下次媽媽累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媽媽休息呢?」 再比如,如果他不願意分享食物給別人,媽媽就可以說:「如果媽媽也不分享給你,你去哪吃呢?」 這種引導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知道如何考慮別人感受。 四、通過游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為什麼會有自我中心思維,因為沒人教他如何從別人角度考慮事情,游戲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舉手游戲:媽媽和孩子面對面站著,讓孩子舉右手,再問他:「我該舉哪只手?」這個時候孩子就需要從媽媽的位置考慮問題。 捉迷藏: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自己會藏在哪些地方,玩的過程中,父母藏起來讓孩子找。這時候孩子就要換位思考:如果我是爸爸媽媽,會選擇藏在哪裡呢? 角色扮演:此類游戲最能吸引孩子,也最能引導其換位思考。比如「狼捉小羊」,如果孩子扮演的是狼,那他就要從狼的角度考慮問題:小羊會躲在哪?該怎麼樣捉它?等等。 這些好玩的角色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扮演多種角色,體驗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達到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 五、讓孩子體驗自我中心的結果 比如安安接電話的例子,安安打電話的時候,爸爸只是點頭不說話,讓安安體會一下接電話聽不到聲音是怎樣的感覺。 這樣,下次再接電話的時候,安安肯定知道了原來接電話是要說出聲來才可以的。 六、在實踐中學習 心理學家博克曾做過類似皮亞傑的三山實驗,發現:當兒童熟悉場景、問題相對容易理解時,兒童是能夠考慮別人的感受的。由此可見,兒童的自我中心傾向與情景熟悉程度、生活化程度有關,因此可以通過提供豐富的材料和環境,讓孩子自己觀察、動手操作,逐漸擺脫自我中心的的思維。
摘自網路,僅供參考!

2. 游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游戲活動產生的作用,在於激活兒童大腦神經元,幫助兒童大腦在發育關鍵窗口期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系,構建起良好的大腦發展地圖。新的游戲理論將兒童游戲與腦發展連接起來,探討基於游戲的兒童活動與腦的發育關系,兒童游戲過程受到大腦活動影響以及游戲能否促進大腦發展的問題。

兒童積極參與的游戲活動,形成一種互為促進的大腦活動過程,出現類似於自我引導地進行大腦重塑的現象。兒童游戲、腦的發展和豐富的環境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益的關系,游戲是一種神奇靈活的、不可預知的,並且具有創造性反應的進化潛質的力量,通過豐富環境因素的介質,可產生促進兒童大腦可塑性及其與現實連接的作用。


(2)幼兒游戲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擴展閱讀:

兒童游戲是傳統受到廣泛重視的兒童自主性游戲,如角色游戲、建構游戲和表演游戲等。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模仿和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建構游戲,又稱結構游戲,是幼兒利用各種自然或非自然的物品,如泥、沙、雪、積木、插塑、金屬片等,將現實生活與幼兒想像相結合,進行構造的一種游戲。

建構游戲中,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積木游戲,這是不可替代的幼兒發展與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尊崇兒童的游戲天性,給兒童豐富快樂的游戲體驗,讓兒童在游戲中充分連接生活經驗,從而獲得自然整合的學習發展,是自主性游戲關注的重點。

有目的游戲也成為游戲研究的重要內容。有目的游戲又稱「游戲工作」,在進化游戲理論的研究中,重新定義為進化的游戲工作,成為研究者高度重視的新的游戲研究重點。有目的游戲有更加清晰的教育目標,針對兒童某個領域發展的要求,採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和組織幼兒學習。

有目的游戲兼有游戲與活動雙重特徵,可以靈活地成為幼兒園課程的有效組成部分。例如,很多幼兒園在班級設有益智區、科學區等活動區域,以供幼兒自由選擇、自由尋找同伴、自由開展游戲。

3. 幼兒教育: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及其人格品質和良好個性的形成。研究表明,幼兒期是自我控制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培養。 一、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幼兒在游戲中可以獲得控制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能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及克服困難、達到目標的快樂,而快樂作為強化物,使幼兒對游戲本身產生興趣。興趣和快樂這兩種正情緒體驗相互作用、相互補充,使幼兒在游戲中願意遵守規則,接受成人的教育。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讓幼兒在游戲中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承擔責任,學習行為規范和行動准則,學習建立和維護秩序,學習輪流、等待、合作等社會技能,提高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教給幼兒一定的自我控制的策略。雖然兒童在很早的時候就表現出自我控制的能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會相應地提高,但由於兒童神經系統整體發展不成熟,因此自我控制的能力還很差。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由我控制時間短,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的技巧和策略。研究表明,2歲兒童通過使用成人教給他們的分心策略、尋求安慰策略和尋求幫助策略,他們的自我控制的時間就會延長,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從整體上就會得到顯著的提高。 三、給予幼兒充分活動的自由,不要過於壓制幼兒。心理學家布洛克認為,在嚴厲、專斷、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兒童一般有情緒壓抑、盲目順從等過度自我控制的特徵。拜克伯爾等人也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兒童大多有退縮和攻擊性行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予幼兒充分活動的自由,對他們不要過於限制和束縛。其實,幼兒由於年齡尚小,他們有時的「亂說亂動」並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區分就加以限制,會造成他們情緒上的壓抑,使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發展。 四、教師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榜樣。行為主義學家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會模仿對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認為榜樣在兒童自我控制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阿特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證明榜樣模仿是兒童自控行為的決定因素。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幼兒的注意當中。因此,教師要時刻保持自己在幼兒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帶動幼兒的言行,使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得到良好的發展。

4. 如何理解游戲在幼兒園中的地位

理解如下:

對於幼兒來說,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自主的,抒發快樂情緒的實踐活動。游戲是自然賦予幼兒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動,是符合學前兒童年齡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活動形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游戲的規則幫助孩子逐步擺脫自我中心,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看問題,逐漸地,孩子在游戲中不僅理解了公正和互惠,也學會了用規則來協調關系,自我中心的自我意識向社會性的自我意識發展,社會性不斷成熟,所以常玩的孩子善於與別人合作。

簡介:

游戲(英文: Game)是所有哺乳類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學習生存的第一步。它是一種基於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在一些特定時間、空間范圍內遵循某種特定規則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滿足的社會行為方式。

但同時這種行為方式也是哺乳類動物或者靈長類動物所需的一種降壓減排的方式,不管是在出生幼年期,或者發育期,成熟期都會需要的一種行為方式。

5. 如何引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一般來說,父母常年不在身邊,且由祖輩帶的孩子,會比父母帶的孩子更加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這是隔代撫養的 特點。孩子就生活在以他為中心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是對堂兄弟姐妹很友善,也只是說明他在家庭那個自我中心中有更大的安全感而已。但離開這個環境之後,在顯 然不是以他為中心的社會環境中,他的安全感就會不足,難以處理好和同學的關系
那麼,處理方法得從他的自我中心環境出發進行,用點點滴 滴的行為養成來逐步改變自我中心。比如,更多的讓兒子分擔照顧爺爺奶奶的工作,做家務,帶爺爺奶奶去喝茶購物,把更多的家裡的事務交給兒子去做決定,使他 可以從這些具體的事中學會體察他人感受,照顧他人,逐漸改善和同學的關系
同時,父母也可以利用經常出國的機會,讓兒子也多出國,把感受分享出來,這個對感受的表達是他自我所需要的,哪怕表現得自我,但表達本身可以使同學們和他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創造出互相了解的機會。彼此熟悉,這樣才有改善關系的基礎

而父母也要注意更多地和兒子交流,把自己在外的感受更多地告訴兒子,傾聽他的反應,但不要忙於對反應做對或錯的判斷。父母們都要知道,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兒子建立和改善同學關系的基礎和前提

6. 捉迷藏游戲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有什麼樣的作用

「捉迷藏」這個游戲可以幫助兒童「去自我中心」,讓兒童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捉迷藏」時,兒童為了不讓對方找到自己,就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藏在哪裡才行,這促進了兒童思維可逆性的發展。在「捉迷藏」時,兒童在屋裡、屋外、床下、桌子下、角落裡藏來藏去時,從中體驗到了上、下、內、外空間關系,運動技能也得到了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兒童規則意識的形成。

7. 游戲可以促進幼兒哪些方面的發展

游戲可以促進幼兒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

1、想像力

年幼的孩子由於年齡的局限,做出大人或其他角色的游戲可不容易,所以常常需要發揮想像力。比如把抱抱旺模擬玩具狗當成「哇哇」大哭的寶寶、把手裡的湯勺當成聽診器。

那些在玩過家家游戲中,想像力越豐富、扮演得越活靈活現的孩子,常常能預測他們未來的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因為想像力,常常跟智力是等同的,並且兒童時期的想像力練習也會促進智力的成長。

2、自控力

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需要做出角色特定的行為,所以自控力在這些小細節中便培養了起來。所以愛玩過家家游戲的孩子,他們的控制沖動的能力常常會發展得比較好,沒有自控力會玩不下去,別的小朋友也不愛跟「隨便來」、不守規矩的孩子玩過家家。

3、領導和協調能力

一群孩子在玩過家家的游戲,有不同的角色,誰扮演哪個角色,分別有什麼樣的台詞,分別要站在什麼樣的位置,需要大家一起協調商量,或有個具備領導力的孩子組織大家一起聽從指揮。經常玩過家家的游戲,孩子的領導力和團隊意識將獲得提高。

4、身體發展

幼兒期是一個人生命起步的萌芽期,生長發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戲時讓一個發展充滿生機和可能的活動。幼兒在游戲中,通過各種室內外游戲活動,促進了身體器官的發育和生長。在游戲中,幼兒與自然環境中的陽光、空氣和水分充分接觸,增強了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5、感官發展

感官知覺是幼兒認知活動的開端,是幼兒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發展智力的通道。各類游戲,有其是操作類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大量感官練習的機會。比如在「找不同」的游戲中,幼兒通過發現兩幅圖中得不同之處,從而很好地促進了幼兒視覺觀察力的發展。

8. 如何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

如何利用游戲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認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因此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只能以游戲為主要途徑,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自主的學習各種行為規范,並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良好行為習慣
3-6歲的孩子正處在規則意識萌芽期,是非觀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明顯。3-6歲也是幼兒角色游戲的黃金時期,而游戲一般都制定了游戲規則,幼兒可從中得到社會規范意識和倫理道德的最初啟蒙。
貼近幼兒生活,充滿童趣的「娃娃家」每次都是孩子們的搶手游戲。每到區域活動時,大家都爭著要去「娃娃家」,由於空間角色的限制,娃娃家區域只能去4個小朋友。於是我制定了了一個規則:早上來的時候就請小朋友在自己喜歡的游戲上插上游戲卡,先來的先插。而後來的小朋友看見自己喜歡的游戲區域名額已滿只好另選它處了。為了讓孩子懂得禮貌待人,互相幫助,我會利用游戲時間讓特別想去娃娃家而沒有去成的小朋友去娃娃家作客,並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使孩子們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作客、待客之道。
幼兒「自我中心」的思維特徵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表現,在角色游戲中常會發生爭搶角色等現象,而他們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經驗。當孩子由於經驗缺乏,無法滿足游戲意願時,教師應及時介入到游戲中,根據幼兒現有的生活經驗給予引導和幫助,引導孩子想辦法滿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戲意願,在產生好辦法的過程中生成新的游戲規則。
二、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
當今社會,很多家庭都是四五個人守著一個孩子,這就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了很多自私自利的潛在因素,因此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立足社會,融入社會。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是頻繁的。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同伴的反饋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發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愛的反應;而如果你做出搶奪、抓人、獨占的消極行為,則會被同伴厭惡和拒絕。所以,幫助幼兒增強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結構游戲中,幼兒需要合作的機會很多,特別是大型的結構活動,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結構游戲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
三、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自主自控的良好行為習慣
在幼兒社會化教育中幼兒充其量只能做到模仿和預演,由此感知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體驗社會角色之間的關系,從而豐富幼兒的社會認知,強化社會情感,最終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的區域游戲模擬小社會游戲「兒童醫院」、「娃娃家」、「美發屋」、「愛心超市」、「如皋大劇院」、「如皋水繪園」、「長壽園」等,就起到了如上的作用。在游戲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輪流扮演他們所喜歡的角色,在這樣的游戲情境中,幼兒沒有壓力,因為他們總能找到適合的角色去扮演。在這些模擬的小游戲中,幼兒始終處於自主和主動的地位,幼兒也通過角色扮演來實現與別人的交往和溝通,並通過了解別人的想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學著承擔各種社會職責,學著把社會要求納入自我概念,初步體驗各種社會規范和行為准則對社會成員的約束。通過小游戲,來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做人習慣。為孩子成長播下健康的種子,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
四、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敢於創新的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創造是淺顯的、簡單的和初級的,他們的任何創新都是在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幼兒的創新不可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單獨存在。如在自選游戲中多數幼兒對「娃娃家」、「兒童醫院」等游戲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映。教師要在一日活動中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增長孩子的見識,讓孩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創新。教師的積極誘導能幫助幼兒在游戲中主動創造,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孩子活動時細心觀察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潛能,設法為孩子提供有利於其潛能發展的活動材料,場地等等,引導幼兒從問題出發,自己主動發現知識,不斷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不斷探索、解決問題。在平常中找到異常,在熟悉中找到陌生,使幼兒不易形成游戲中「熟視無睹」的心態。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也是幼兒園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游戲是一個很好的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途徑,它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而有時老師對游戲的觀察、適時引導與積極參與能有效地讓幼兒通過游戲學會了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潛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個性品質。健康、豐富的游戲環境是幼兒產生快樂情感的催化劑,而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經驗,這兩方面有機結合所產生的良好教育效應,正是我們幼兒教育所期盼的。

9. 如何有效克服幼兒自我中心傾向

幼兒的自我中心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幼兒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點,並不涉及道德品質中的自私,它與成人的以「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過程中,隨著幼兒認知水平的提高,他們逐漸理解別人的想法、觀點,就能克服認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亞傑認為,讓幼兒參加集體活動是克服幼兒自我中心的最好辦法,而集體游戲效果更佳。在品德培養過程中,必須在克服自我中心的過程中讓兒童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即是人成長為人類社會一員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為發展到社會水平的行為(如交往行為,對集體的態度、社會規范等),尤其要發展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幫助、合作等。

10. 為什麼幼兒游戲能夠幫助孩子去自我中心課程教育研究

分享是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於他人共同佔有某種物品、擁有某種情感的利他行為,這種行為能減少幼兒的自我中心行為,從而有助於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樂意與人分享的孩子,能感受別人的情感,沒有獨霸心理,在同伴有困難時會給予幫助。從小形成這些良好的品質,為今後成長為有愛心、樂群、寬容、謙讓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礎。喜歡玩游戲是每個幼兒的天性。《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與各項游戲之中。在幼兒園以及家庭中,游戲日益為人們所重視,被作為豐富幼兒生活,開發幼兒智力、強健幼兒體格、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這也說明,游戲是分享教育的有效途徑。?不妨我們來探討一下。
一、在游戲中激發分享意識。
要激發幼兒的分享意識,要使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必須在游戲活動中對幼兒進行關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教育。首先讓幼兒信任對方,關愛對方,必須在幼兒之間、師生之間建立信賴和親密的感情。我們可以組織孩子玩《猜猜我是誰》、《找朋友》、《占圈》等簡單的游戲,讓幼兒從互相從陌生到熟悉,讓他們感覺到和好朋友一起玩是非常愉快的事。其次,組織幼兒玩《為災區贈送物品》、《幫助盲人過馬路》、《拾廢物》、《我愛佛山》、《娃娃家》等游戲,讓幼兒從只關心自身的利益逐步認識到理解他人的處境或者困難,自己也應關愛他人、同情他人、幫助他人。最後老師應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教師在幼兒心目中有著很高的威信,教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度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幼兒。我們應注意自身行為,為幼兒樹立正面的榜樣。我常常有意識的把自己所知道的新游戲、好玩的游戲材料或者新出的幼兒玩具說個幼兒聽,以及教他們玩新的游戲材料,他們都很樂意聽。後來,有很多幼兒的爸媽給他們買了新的玩具,或者他們有好玩的游戲都會主動與老師、同伴分享。當然,幼兒的同伴也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教師對有分享意識的幼兒應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會激發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的動機。同時,在游戲時,幼兒也會無形當中模仿其他幼兒的分享行為,其實我們引導那些具備分享意識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起游戲時,讓他們在共同的接觸中,逐步受到分享氛圍的熏陶。例如:有一次,幼兒在玩自帶玩具時,小氣的毓德在玩著自已的遙控賽車,只給同伴看,不準同伴碰他的遙控器。剛好大方的文銳也帶來了遙控汽車,於是我就叫文銳和毓德一起玩他們的遙控車,比一比誰的遙控車能最快通過障礙物到達終點。有很多汽車迷的男孩子圍著他們看遙控車表演比賽,這時慶澤就跟文銳說:文銳,借你的遙控車給我玩一玩,好嗎?文銳很大方的說:好,說著就把遙控器遞給慶澤。毓德看到文銳這么大方的把遙控車借給同伴玩,後來銘傑向他借遙控車,他也能主動把遙控器交給銘傑。
二、在游戲中創造分享機會。
1、分享游戲材料的玩法。
我們在開展各種游戲活動時,經常要用到一些游戲材料。體育游戲活動中我就以一物多玩為指導思想,組織開展活動,利用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方式,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各種器械的多種玩法,讓幼兒把體育器械的玩法與同伴分享,以及共享體育器械,使大家在游戲中達到享受體育器械帶來的快樂。例如:開展體育游戲《呼啦圈轉轉》,將呼啦圈放在地上,請幼兒想一想:要讓呼啦圈旋轉,可以怎麼玩呢?幼兒各自嘗試呼啦圈旋轉的方法。我就巡迴觀察,請做出不同旋轉方式的幼兒為大家分享呼啦圈的玩法。角色游戲中,常常會有新材料的出現。當幼兒對投放的新材料不知道該如何使用時,老師啟發幼兒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裡見到這些東西呢?它是用來干什麼?可以請知道的小朋友向大家分享材料的使用方法。那些知道材料使用方法的幼兒,都很主動、很樂意地告訴大家如何使用材料,有些幼兒還會親自動手教同伴用。這樣幼兒在下次游戲情景中就會使用新材料了。2、 分享游戲時的情緒情感。
我常常利用游戲讓幼兒體驗別人的情感,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樂別人之樂,憂別人只憂。讓幼兒有機會站在他人的位置上去感受他人的情感處境,使幼兒逐漸認識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難過的,痛苦的,與別人分享可以使別人快樂,明白分享給大家帶來團結、快樂和友好。在角色游戲中,孩子經常會出現一些積極的情緒情感,如生日會、愉快的春遊、我獲獎了等等。我就將這些開心的事情作為分享的內容,讓每一個幼兒都來感受這份快樂,但是情緒的出現往往是一瞬間的,但是有些孩子在分享中無法再次表現當時的心情。所以老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用攝像機把幼兒的精彩瞬間攝下來,然後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讓幼兒一同分享快樂的情緒,這會讓幼兒身歷其境,完全體驗當時的情緒情感,同時也避免了幼兒講得不如做得好的問題。例如:在幼兒玩皮球的游戲時,我准備了數量不多的皮球,見一些幼兒拿到皮球,一些幼兒沒有拿到皮球,我就問拿到皮球的幼兒別的小朋友沒有皮球玩怎麼辦?讓幼兒通過思考,自覺產生分享的語言和行為。有的幼兒說:把這個皮球給他玩吧!並將皮球遞給沒有球的小朋友,有的則說:我們一起玩吧!過後,我就用視頻播放幼兒玩皮球的情景,抓住這一教育時機問他們:和他一起玩皮球高興嗎?為什麼高興?幼兒說:我把皮球給大家一起玩很高興。她能想出皮球的多種玩法,而且她拍球很厲害,能拍很多下。3、分享游戲中的熱點話題。
幼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往往會產生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討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幼兒認清事物本質。在我班幼兒開展流動獻血車活動中,有一個長的很胖的濤濤去流動獻血車獻血,被醫生楠楠告知:你太胖了,不符合獻血者的要求。於是,我就問醫生:那濤濤應該怎麼辦呢?孩子們開始討論起來,有的說要減肥,有的說少吃肉,還有的說不要吃油炸的食品。當老師問幼兒:我們平時應該吃些什麼食物,才能讓自己變得很健康?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看法,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運動,不要吃垃圾食品,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通過交流,孩子們初步了解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對孩子今後的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同時,圍繞一個話題的分享,孩子們有很濃的興趣,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大家分享,講者津津樂道,聽者聚精會神。
三、在游戲中鼓勵分享行為。
鮑威爾、弗爾德曼是《成功的孩子們》一書的作者,他的一段肺腑之言發人深思:作為家長,你是孩子生活中最為強大的力量。你可以通過給孩子以鼓勵,並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和贊賞,來讓孩子振作精神,拼搏進取,勇於創新。你不必總是對孩子的每種做法都表示贊同,但你應當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堅信,你是他們前進途中的堅定支持者。因此,作為老師和家長千萬不要吝嗇贊美、表揚之詞,要多鼓勵幼兒。當幼兒一旦在游戲中有了分享行為時,我們就及時用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幼兒就會愉快、自尊、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身的意識。所以,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確實離不開鼓勵。當幼兒能較好地與同伴一同分享游戲材料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鼓勵,如,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們倆配合得真好!教師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輕撫孩子的肩膀、對孩子親切地點頭、翹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鼓勵,情緒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進一步強化分享合作的動機,願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分享行為。而對不太會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識的幼兒,教師要給予適時的引導與指導,針對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建議,如:你們要按次序輪流玩。沒人陪你玩,多冷清,快去找個朋友吧!你給他玩,他也給你玩,那大家不就可以共同玩了嗎?你跟他說,你搭好了,多的積木再給我搭好嗎。你可以先借給他玩,再向他借其他東西。或者讓他們體驗一下獨占帶來的直接後果。同時,
教師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的良好行為,從觀察比較中學會自我調整與辨別,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揚。在教師積極的鼓勵和適宜的引導下,
幼兒的分享行為與分享技能會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
四、在游戲中培養分享習慣。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認為:人類的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
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游戲活動中,我們要利用各種方法培養幼兒的分享習慣。
1、輪流分享的習慣。在不同的時間內,大家將分享物品輪換使用。由於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差,不易掌握。我們可以教幼兒先學會輪流分享的禮儀。如在玩玩具時,我們可以告訴幼兒誰先拿到玩具誰先玩,後來的人想玩可以說:我也想玩這個玩具,你玩一會兒可以輪給我玩嗎?漸漸地,幼兒學會了協商,也了解到尊重別人及等待輪換的重要性,知道在什麼情況下實行輪流分享,也為幼兒遵守秩序習慣的養成打下了基礎。比如玩跳房子游戲,幼兒必須要排隊輪流玩,不可能場地上每個人畫一套房子,不肯能大家同時玩,玩多了這種輪流分享的游戲,幼兒自然而然會養成輪流分享的好習慣。
2、共同分享的習慣。在相同的時間內,孩子們自願結合,通過互相間的配合和協調融洽地進行分享,最終使彼此的情感都獲得滿足,達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幼兒在玩《搭積木造新房》游戲時,先讓小朋友四人一組進行搭積木比賽,看哪一組小朋友的積木搭的房子又快又好。再選出幾組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組,讓他們向大家介紹他們是怎樣分工合作,怎樣想出漂亮的房子,看到大家一起做的房子這么漂亮,心裡是怎麼想的呢?幼兒會說出看到大家做的房子這么漂亮心裡很高興,如果自己單獨做的房子肯定沒有大家一起做的漂亮,而且大家一起做很開心。在幼兒參與游戲的分享過程中,老師協調關系,引導幼兒與他人合作,強化幼兒共同分享的行為以及合作行為,促使幼兒養成共同分享的好習慣。
3、平等分享的習慣。三-六歲的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都是由利益決定的,所以在分享時常會出現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為。比如在分享活動中我們常聽到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給你玩之類的話。出現這樣的問題時,老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是不是帶來的分享物品只給自己的好朋友玩呢?別人想玩怎麼辦?當別人把自己的玩具給你玩時,你是不是很高興?如果別人不給你玩,你是不是很難過?讓幼兒通過換位思考,體驗感受別人的心情,從而養成平等分享的好習慣。
幼兒分享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從認識到行為,並且逐漸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演變過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貫穿於每一日的游戲活動之中。在游戲活動中,滲透分享教育,會使幼兒體驗到分享的快樂,會使他們主動分享,樂於分享,從而愉快、主動地投入到游戲活動之中。並且通過游戲活動中的互相合作,能有效地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合作及友好的人際關系。

熱點內容
元宇宙商業項目 發布:2025-05-17 21:16:50 瀏覽:917
比特兒網提現XRP地址名稱是什麼 發布:2025-05-17 20:55:29 瀏覽:399
rx560d挖坑算力 發布:2025-05-17 20:40:17 瀏覽:447
挖比特幣礦機視頻 發布:2025-05-17 20:33:58 瀏覽:607
買葯可以去醫保中心報銷嗎 發布:2025-05-17 20:33:54 瀏覽:823
挖礦顯示本地算力為0 發布:2025-05-17 20:33:49 瀏覽:352
美版怎麼查看運營商合約期 發布:2025-05-17 20:02:52 瀏覽:50
元宇宙熱度還這么高嗎 發布:2025-05-17 19:49:11 瀏覽:368
全球比特幣勒索病毒爆發 發布:2025-05-17 19:48:31 瀏覽:638
車被撞了交警讓去快速處理中心 發布:2025-05-17 19:47:39 瀏覽: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