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晶元算力
Ⅰ 給人工智慧提供算力的晶元有哪些類型
給人工智慧提供算力的晶元類型有gpu、fpga和ASIC等。
GPU,是一種專門在個人電腦、工作站、游戲機和一些移動設備(如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上圖像運算工作的微處理器,與CU類似,只不過GPU是專為執行復雜的數學和幾何計算而設計的,這些計算是圖形渲染所必需的。
FPGA能完成任何數字器件的功能的晶元,甚至是高性能CPU都可以用FPGA來實現。 Intel在2015年以161億美元收購了FPGA龍 Alter頭,其目的之一也是看中FPGA的專用計算能力在未來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
ASIC是指應特定用戶要求或特定電子系統的需要而設計、製造的集成電路。嚴格意義上來講,ASIC是一種專用晶元,與傳統的通用晶元有一定的差異。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求而專門定製的晶元。谷歌最近曝光的專用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計算的TPU其實也是一款ASIC。
(1)intel晶元算力擴展閱讀:
晶元又叫集成電路,按照功能不同可分為很多種,有負責電源電壓輸出控制的,有負責音頻視頻處理的,還有負責復雜運算處理的。演算法必須藉助晶元才能夠運行,而由於各個晶元在不同場景的計算能力不同,演算法的處理速度、能耗也就不同在人工智慧市場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都在尋找更能讓深度學習演算法更快速、更低能耗執行的晶元。
Ⅱ Intel 都有哪些晶元組
轉貼
Intel 430FX晶元組是Intel公司生產的第一款晶元組,當時Intel公司就憑它在晶元組領域一炮打紅,從此Intel CPU配Intel晶元組主板性能極佳的說法被人們廣為流傳。Triton First晶元組,其是當時最早提供對EDO DRAM支持的奔騰級晶元組,它所構建的以高速EDO DRAM與第一代原始Pentium處理器相配和的方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追求高性能用戶的理想選擇。此款晶元組的CACHE類型為管線突發式,最大容量為512KB,緩存容量為64MB。在內存方面,他最大支持128MB的內存容量,EDO DRAM讀取時間為7-2-2-2 FPM DRAM讀取時間為7-3-3-3,數據帶寬為64BIT,這在當時是很難想像的。
2、 Intel 430VX晶元組
430VX晶元
Intel在推出了兩款最成功的CPU之後突然覺得還缺點什麼,原因是原始的FX晶元不能滿Pentium MMX CPU的需要,而HX晶元組性能好,但它昂貴的價格並不能被一般用戶所接受。所以Intel急需推出一款新的晶元組來補充FX晶元組與HX晶元組之間的真空地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Intel 430VX晶元組誕生了,人們習慣的稱它為Triton Three。但人們發現這款Triton Three在性能上並不比Triton 2強,只是他低廉的價格被經濟不富裕得人津津樂道。
3、 Intel 440LX晶元組
隨著CPU製造工藝的高速發展,一款功能強大的Pentium II處理器終於橫空出世了。為了推廣這款CPU,1997年5月,Intel特意為它定做了一套新衣服——440LX晶元組。首次支持AGP、SDRAM和Ultra/33功能,而且它支持兩個處理器,是當時最強勁的晶元組。
4、 Intel 440BX晶元組
440BX晶元
Intel 440BX晶元組是壽命最長的一款晶元組,也可以說是Intel公司最成功的晶元組產品了,直到今天它還是被很多人津津樂道。這款440BX配合Intel的Celeron CPU能發揮出極好的超頻效果,而且它的價格也不昂貴,所以它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一直被廣大DIY愛好者所喜愛。
5 、Intel 810晶元組
Intel 810晶元組
繼成功推出Intel BX之後,Intel便下了大賭注全部投在下一代晶元組產品上,這就是I810。I810不僅僅是Intel首款整合型晶元組產品,同時也是Intel嘗試的新式「固件控制中心」架構式設計,一改以往的南北橋設計,這種新式的設計獨道之處在於,將各部分性能分解成為獨立的晶元,重新設計了晶元間通道的傳輸方式和速度,因而在性能上得以提高。不過,這款產品的市場反映並不是很好,使Intel有些黯淡。
6、 Intel 820晶元組
Intel 820晶元組
有了RAMBUS的助陣,加之I820的許多新設計,Intel便在夢想著收復所有失去的晶元組領地,但是事實又給了Intel重重的一擊。因為RAMBUS內存的授權權益金相當高昂,加之RAMBUS內存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對於普通的用戶來說簡直是無法想像的。I820的上市,可以說是讓Intel用鈔票買來了一個教訓,因為Intel在I820身上損失慘重。
7、 Intel 815晶元組
Intel 815晶元組
時近千禧年末,Intel傳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簡潔版的I815晶元組I815EP全面上市,除了增加了對ATA100的支持以外,還去掉了內置的昂貴I752顯示模塊。這下,性價比大幅提升,是I815EP主板在PIII市場呼風喚雨。
8、 Intel 850晶元組
Intel 850晶元組
2000年11月21日,Intel發布了新一代的奔騰處理器—奔騰四,採用Willamette核心,Sock423介面,配套的晶元組產品是I845和I850,I845支持PC-133 SD內存,而I850則使用Rambus內存,這是820晶元組回收時間後,Intel再次推出支持Rambus內存的晶元組。
9、 Intel 845D主板
Intel 845D主板
I845D的發布,也意味著P4晶元組正式跨入了Socket 478時代,開始提供對DDR內存的支持。
10、 Intel 845PE主板
Intel 845PE主板
支持400/533MHZ前端匯流排設計的處理器,提供對單通道DDR333 內存的支持。支持超線程技術。提供對AGP4X匯流排規范的支持。
11、 Intel 845E主板
Intel 845E主板
提供對400/533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SOCKET 478介面處理器的支持。支持單通道DDR333內存。
12 、Intel 845G主板
Intel 845G主板
整合EXTREME GRAPHICS顯示核心。提供對400/533MHZ前端匯流排處理器的支持。支持單通道DDR333內存。
13、 Intel 848P主板
Intel 848P主板
支持400/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的處理器,支持單通道DDR400內存。支持AGP 8X匯流排規范。提供2個SATA介面。
14、 Intel 865PE主板
Intel 865PE主板
支持400/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的處理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提供2個SATA介面,搭配ICH5R南橋晶元,可是實現多種RAID模式。
15、 Intel865G主板
Intel865G主板
板載EXTREME GRAPHICS 2顯示核心。支持400/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的處理器。支持雙通道DDR400內存。提供2個SATA介面。
16、 Intel 875P主板
Intel 875P主板
與865PE晶元主板最大的區別在於支持PAT功能,另外提供對ECC內存的支持。
Intel915X系列晶元組不僅是LGA775介面處理器的最佳搭檔,還將眾多全新技術引入了實際應用。915X完全拋棄了AGP匯流排,改為使用更先進的PCI-E匯流排,可為圖形晶元和高速存儲設備以及網路設備帶來更高的數據傳輸帶寬,,是近年來電腦系統中最具革命性的匯流排升級。突破性的支持DDR2內存,此舉表明了未來晶元組的發展方向。搭配ICH6系列南橋晶元支持HD-AUDIO音頻規范,支持RAID功能的ICH6R還提供了全新的MATRIX STORAGE功能,兼顧了成本、性能和安全。
17、 Intel915P主板
Intel915P主板
提供對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支持雙通道DDR2/DDR內存。提供4個SATA介面。提供對全新PCI-E匯流排的支持。
18 、Intel915GL主板
Intel915GL主板
整合GMA900圖形核心,支持DX9.0特效。支持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內存方面僅提供對DDR內存的支持。提供4個SATA介面。
19、 Intel915PL主板
Intel915PL主板
支持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內存方面僅提供對雙通道DDR內存的支持,內存插擦也減少為2條。提供4個SATA介面。
20、 Intel915GV主板
Intel915GV主板
整合GMA900圖形核心,支持DX9.0特效。支持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內存方面僅提供對雙通道DDR內存的支持。不提供PCI-E X16顯卡插槽。提供4個SATA介面。
21、 Intel910GL主板
Intel910GL主板
主要針對OEM市場的產品。支持533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處理器的。提供4個SATA介面。
22 、Intel915G主板
Intel915G主板
板載GMA900圖新核心,支持DX9.0特效並提供PCI-E顯卡插槽。支持533/800MHZ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提供4個SATA介面。
23、 Intel925X主板
Intel925X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支持EM64T技術。提供對DDR2內存規范的支持。搭配ICH6R南橋晶元支持MATRIX STORAGE功能。
945X/955X的出現來臨預示著個人電腦開始向雙核芯時代邁進,同時支持EM64T技術。配合ICH7/R南橋晶元,提供對SATA2 規格的支持。945G整合GMA950圖形核心,較GMA900核心頻率有所提高,3D MARK03測試成績接近5200獨立顯卡。
24、 Intel945G主板
Intel945G主板
整合高效的GMA950圖形核心,並提供PCI-E顯卡插槽。支持雙核心處理器。支持DDR2 533/667內存。提供對SATA2傳輸規范的支持。
25、 Intel945P主板
Intel945P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支持雙核心技術。提供4個SATA2介面。搭配ICH7R南橋晶元支持RAID功能。
26、 Intel955X主板
Intel955X主板
支持533/800/1066前端匯流排設計,採用LGA775介面的處理器。提供對雙核心處理器的支持。支持雙通道DDR2 533/667內存。支持ECC內存。最大支持8GB內存。
祝樓主事業有成,完事如意!!
Ⅲ 英特爾 至強處理器 e5-2609計算能力多少
在算數處理器能力的測試項目中,總計本地功效達到了46GOPS的成績。
Ⅳ Intel Xeon E5-2697 v2的CPU的峰值計算能力和Intel Xeon E7-8870的CPU的峰值計算能力哪個強
必然Xeon E5-2697 v2運算能力強!
首先,看核心數:Xeon E5-2697 v2是12核心24線程 Xeon E7-8870是10核心20線程
看技術架構平台:Xeon E5-2697 v2平台很新,Ivy Bridge架構 22nm製作工藝
Xeon E7-8870很老,應該是2010年的技術 32nm的製作工藝
不過兩個CPU可比性不太強:Xeon E5-2697 v2我記得是支持雙路跟單路系統,而Xeon E7-8870支持8路CPU系統。
反正在性能上Xeon E5-2697 v2完勝Xeon E7-8870的。Xeon E5-2697 v2是一代神U,也就除了新出的Xeon E7-8890 v2(15核30線程)還能虐它
Ⅳ Intel和AMD的晶元優劣各是什麼
1、從單晶硅工藝上:INTEL:0.09(降低成本,加大晶體管數量),AMD:0.13(成本比0.09的高),所以導致在都降低相同比例的價格後,INTEL還是掙錢,而AMD最起碼不會掙太多的錢啦,搞不好還會陪錢(虧損),雖然市場佔有率有所提高,盡而導致最近的AMD訴訟案的發生 2、從流水線上:INTEL:31級(可以提升到更高的主頻,但帶來更大的發熱量:例如P4-670超到7.4G,但得用液氮來散熱,而且容易造成指令執行效率低下,所以搞出個超線程來彌補);AMD:20級(指令執行的效率比31級強,但頻率提升有限而發熱量相對要低,效率和頻率是2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主要看使用者的選擇了) 3、緩存:INTEL:1級16K,2級1M-2M(整數運算以及游戲性能沒有AMD的快(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在起作用,後面再講),但對於網路和多媒體(浮點運算)的應用比對手強 AMD:1級128K,2級:512K(整數運算快,游戲性能好,但對於多媒體的應用稍微遜色) 4、內存管理架夠:INTEL的內存管理架夠還是採用傳統的由主板上的南北橋方式來管理(造成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傳輸延時大,對於游戲執行效果沒有AMD的好,但對於日後升級成本有所降低)AMD是CPU內部集成內存控制器(減少了CPU與內存數據傳輸的延時,(對於游戲性能的提升有相當大的作用,也是前面所說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彌補了2級只有512K的所對多媒體應用的不足,但加大了對日後升級的成本的增加:要升級的話您只好把CPU和內存以及主板全都換掉) 5、指令集 INTEL:MMX,SSE,SSE2,SSE3,EM64T (大多數游戲以及軟體基於INTEL的指令,對於INTEL有所優化,但64位指令對於現在新的64位系統有兼容性的缺點,所以最近不得不兼容於AMD的X86-64指令,CPU的步進值也從E0變到G1)AMD:3DNOW+,MMX,SSE,SSE2,SSE3,X86-64(在所支持的SSE3中少了2條指令,但問題不大,因為那2條是專門針對INTEL超線程技術的,沒有也罷,反正AMD也不支持超線程技術,由於AMD的64位技術源於DEC公司的Alpha技術(64位技術之一),再加上AMD自己的2次開發,所以導致64位技術快速的在民用市場的出現,微軟64位系統也不得不基於AMD的X86-64位開發(誰叫AMD先推出民用的64位呢),為了盡快消除對於64位的WINDOWS兼容性的問題,INTEL也被迫開始兼容AMD的64位指令(不是INTEL沒有技術開發64位,是由於它的市場策略導致其非常被動,錯過了推出64位的最佳時機,讓AMD就64位而言站了上風,誰讓這2家公司最終還得看微軟的臉色呢,從這點上講,他們還沒完全達到市場壟斷的地位---硬體廠商還得看軟體巨頭的臉色,真悲哀!) 綜上所訴:現在誰的性價比更高是要看使用者的應用范圍(也必然由應用范圍來決定),而並不是簡單的由價格來決定的,我更不同意所謂的窮人才用AMD的說法。由於INTEL感覺來自AMD的壓力所以公司在發展戰略上做出了重大的決策的改變(從一味追求頻率到追求性能的轉變,也不得不放棄由INTEL公司自己創造出來的摩爾定律這個神話,全面轉向CPU性能的提升,CPU在3.8G這個頻率上畫上了個小小的句號,讓10G的目標成為了泡影;具可靠的消息:INTEL以後的CPU架夠將是基於現在移動CPU的技術上,並且提出了性耗比的概念(而非性價比)並且近期已經成功研發出樣品,就性能而言將是現在P4的3倍--5倍,而功耗從筆記本的CPU的5W到台式機CPU的35W到伺服器CPU的65W,核心將是雙核心或者是4核心,前端匯流排為:533MHZ,667MHZ,800MHZ,1066MHZ;不再有超線程技術(因為沒有必要了,超線程技術的出現主要是來彌補由於流水線過長而導致的效率低下,新的INTEL的CPU不會再用31級流水線,可能只有不到20級或者更底),頻率不會超過現有的頻率(這意味著3.8G將是INTEL現在乃至以後最高頻率)在即將到來的2007年的大較量(INTEL和AMD)中將一決高下,到時候誰勝誰負,誰好誰壞,誰的性價比或者性毫比更高將一目瞭然,說實話有點為AMD擔心(AMD近期曾表示不會對現有的CPU架夠改變)我還是相信那句話:時間會說明一切的!誰將是消費者最應該期待的產品呢?相信在不遠的時間里將會出現! 對AMD來說,其最受人歡迎的地方,就是它良好的超頻性能和低廉的價格,這是它目前佔有處理器市場份額的根本原因,也是它的優勢。在我們選擇時,如果是DIY高手,那選擇AMD是肯定沒錯,能花較少的錢獲得更好的性能,價格上同主頻的AMD與Intel,前者價格只是後者的一半左右,而且現在AMD的處理器的主板大多數都有傻瓜超頻的軟體,雖然不能把超頻發揮到極限,但也能過一下超頻的癮。而AMD的發熱問題一直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其實不然,現在AMD的處理器多加入了過熱保護的晶元,所以發熱問題已經基本上得到了解決,不必顧慮。 在購買AMD的產品時要注意,由於它良好的超頻性能,使一些*商們開始出售低頻版本超頻後再打磨的產品,如何識別是不是打磨過的產品,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處理器的L2和L3金橋有沒有人為切割或焊接的痕跡。如果仍不放心,那麼盒裝三年質保的AMD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其次就是風扇的選擇,AMD處理器超頻後的發熱問題(註:超頻後發熱與不超頻時發熱不同),一直是DIY們最關心的,所以選擇一個好的風扇也是至關重要的。 Intel則向來以穩定著稱,對多媒體有較好的指令支持,比較適合一些多媒體愛好者、辦公室裝機、以及一些不太懂電腦的家庭裝機。從超頻上來看,由於所有Intel處理器都是鎖倍頻的,所以在超頻上顯不出多大優勢來,雖然鎖了倍頻,但也還是能超,只是超頻的范圍較小,筆者在不改電壓的情況下,將一塊P4 2.4 BG的超到了3.0G,且在一些3D游戲中如FIFA 2004時能穩定運行,所以Intel的穩定性還是值得我們信耐的。價格上來說,Intel的處理器比起AMD來說可算是高高在上,雖然IT行業里一分錢一分貨,但也不乏有一定的壟斷因素在裡面,但是它優異穩定的性能,使得不少電腦愛好者在裝機時,仍然將其設為首選。也正是因為它的穩定,所以許多品牌電腦大多採用了Intel的處理器,可見Intel的穩定性非同一般。這樣,在一個不太懂電腦的家庭裝機和商用裝機機,Intel的處理器有著不可代替的地位。夠買Intel的處理器時,由於都鎖了倍頻,無論是散裝還是盒裝都可以放心購買,不會出現像AMD那樣的打磨產品。但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在購買盒裝產品時,一些*商往往用散裝處理器配上假冒Intel風扇,重新包裝後來當盒裝產品銷售,鑒別的方法單從外觀上很難辨別,主要就是看裡面的硬塑料包裝是否有拆開過的痕跡,再看說明書是印刷品還是復印的,假冒的一般都是復印品。還有就是可以看盒裝產品裡面贈送的小徽標(就是品牌機外面都貼著印有的Intel Inside的小貼片),真品的小徽標厚而硬,外面有一層較硬的塑料,假貨則比較薄,用手指也能把上面的圖案刮下來,有的假貨甚至沒有小徽標。現在散裝的Intel處理器與盒裝的價格相差不到幾十塊,而且盒裝產品還贈送一個原裝風扇,不必在單獨購買風扇,所以購買盒裝產品是個不錯的選擇。
Ⅵ 請問intel Xeon Platinum 9282和AMD EPYC 7742這兩款處理器各自的雙精度浮點理論峰值性能是多少
如果我算的不錯的話,7742的雙精算力應該是1280GFlops
9282則是1164.8GFlops,如果指令支持avx512的話(當然這種情況很少),他的算力可以到4659.2GFlops
Ⅶ 英特爾酷睿i9-10980XE評測
英特爾在今年10月初正式發布了第十代酷睿X系列處理器,作為桌面端發燒級旗艦產品,第十代酷睿X系列處理器依舊採用了14nm++工藝打造,核心代號為Cascade Lake-X,首發有4個型號,分別是18核心的i9-10980XE、14核心的i9-10940X、12核心的i9-10920X以及10核心的i9-10900X,依舊採用LGA2066介面,現有的X299主板升級BIOS後即可使用。
一.產品簡要解析
第十代酷睿X系列處理器集成了IntelDeep Learning Boost技術,可實現AI加速功能;而Intel Turbo Boost Max Technology 3.0技術也進一步增強,可讓處理器最好的核心睿頻加速至4.8GHz;此外,四款產品均支持48條直連PCI-E通道,比第九代酷睿X的44條又多了4條。
當然,第十代酷睿X處理器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價格了,四款產品的上市指導價分別為979$、784$、689$、590$,相比第九代酷睿X處理器的首發價可謂是大幅下降。同樣的預算,去年這個時候只能買到10核心的酷睿i9-9900X,而今年就可以買到18核心的酷睿i9-10980XE了。
下圖為本次評測的主角酷睿i9-10980XE,正面:
酷睿i9-10980XE的背面:
本次我們拿到的是i9-10980XE ES版,CPU-Z 1.90.1版本已經可以基本識別出這顆處理器的各項參數信息。
可以看到,
酷睿i9-10980XE同樣保留了對AVX-512指令集的支持
。藉助多達兩個 512 位融合乘加 (FMA) 單元,應用程序在 512 位矢量內的每個時鍾周期每秒可打包 32 次雙精度和 64 次單精度浮點運算,以及八個64位和十六個32位整數。因此,AVX-512指令集與AVX2指令集相比,其數據寄存器的寬度、數量以及 FMA 單元的寬度都增加了一倍,能幫助專業用戶處理最苛刻的計算任務。當然,略顯遺憾的是在消費級市場中支持AVX-512指令集的軟體和游戲並不多,所以在很多應用場景下,酷睿X系列處理器還不能完整發揮出最大性能。為了區分產品線,英特爾普通的酷睿處理器只支持Turbo Boost 2.0,而包括酷睿i9-10980XE在內的酷睿X系列處理器則支持更先進的Turbo Boost MAX 3.0,通過識別處理器的最快內核並讓其處理最關鍵的工作負載,使輕量級線程性能得到優化。下圖為這個功能的驅動軟體,已經整合在Windows 10系統的更新驅動包內。
而通過HWiNFO64軟體,我們可以准確的識別出酷睿i9-10980XE在各不同負載下,各個核心的動態加速頻率。
可以看到,相比於酷睿i9-9980XE,酷睿i9-10980XE主要對少數核心的睿頻有所增強,藉助Turbo Boost MAX 3.0技術,兩顆最好的核心最大睿頻可達4.8GHz。而在全核心睿頻方面,酷睿i9-10980XE沒有提高,SSE負載睿頻為3.8GHz、AVX2負載睿頻為3.3GHz、AVX-512負載睿頻為2.8GHz,和酷睿i9-9980XE相同。
酷睿i9-10980XE和酷睿i9-9980XE設定AVX offset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為了控制AVX指令集所帶來的高功耗和高發熱。當然部分高端主板可以將AVX2、AVX512負載的全核睿頻解鎖至3.8GHz,以帶來更強的性能。(本次評測為了客觀展現處理器默認狀態下的性能,所以常規測試中在睿頻調度上將完全遵照英特爾官方的設定。)
二.測試平台與說明
本次酷睿i9-10980XE評測,首先對比的是自家上一代的旗艦產品酷睿i9-9980XE,同時加入了核心數量差不多、定價也接近的AMD銳龍9 3950X與之進行對比。
英特爾LGA2066平台的主板選擇了華碩ROG STRIX X299-E GAMING II,這款主板定位於中高端,為頂級的電競游戲愛好者打而造。這款主板將時尚前衛的電競圖騰與利落的線條設計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再配合上華碩獨家的AURA RGB燈效,點亮後非常炫酷。
用料方面則採用12 Power Stages供電模組設計和全新升級的ProCool II供電介面,帶動酷睿i9-10980XE可謂是完全沒有壓力。而在MOS散熱片加入了熱管,再配合內置40mm的隱藏式智能溫控啟停VRM散熱風扇,讓主板的散熱性能更好,溫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增強各個電子元器件的使用壽命。
而AMD AM4平台的主板我們使用了微星MEG X570 GODLIKE超神版,作為消費級主板中的旗艦,帶動銳龍9 3950X同樣沒有壓力。
內存方面使用了4根芝奇皇家戟8GB 3600 C16,在LGA2066平台上組成四通道。顯卡則使用公版RTX 2080 SUPER。
而為了壓制住這幾顆超多核處理器所帶來的高發熱,散熱器方面我們選擇了酷冷至尊冰神P360 ARGB銀色版。
三.基準性能測試
首先是AIDA64內存與緩存測試,由於酷睿i9-10980XE定位於HEDT發燒平台,支持四通道內存,所以在讀取和寫入速度上大幅領先雙通道內存的銳龍9 3950X。
酷睿i9-10980XE採用了Mesh網狀架構,在內存延遲上相比自家採用Ringbus匯流排的小核心處理器有所退步,和採用Infinity Fabric匯流排的銳龍9 3950X處於一個水平。
SuperPI
是一個考察處理器單線程性能的傳統測試工具,使用x87指令,在這項測試中酷睿i9-10980XE充分發揮了Turbo Boost MAX 3.0技術的4.8GHz單核高睿頻,可以在7.75秒內跑完1M,相比單核睿頻4.5GHz的酷睿i9-9980XE提高不少,也領先於銳龍9 3950X。y-cruncher
是計算圓周率等數學常數的軟體,比SuperPI效率更高,創造了計算圓周率的世界紀錄。由於y-cruncher對AVX-512指令集的支持非常好,所以酷睿i9-10980XE和酷睿i9-9980XE的測試成績大幅領先只支持AVX2指令集的銳龍9 3950X。在
CPU-Z
測試中,V17版本酷睿i9-10980XE的單核分數相比酷睿i9-9980XE有所提高,不過依然小幅落後於銳龍9 3950X。而到了V19版本AVX2測試,由於這項測試調用了大量的FMA指令,而Zen2後端執行埠為2×256bit FMUL+×256bit FADD的乘加分離設計,在執行FMA融合乘加計算時的效率並不高。所以酷睿i9-10980XE成功反超了銳龍9 3950X。
Geekbeech5
是一款跨平台CPU測試軟體,在這項測試中,酷睿i9-10980XE憑借著更多的物理核心,所以多線程分數略強於銳龍9 3950X。而單核分數上,銳龍9 3950X則在此項測試中表現最好,而酷睿i9-10980XE也比酷睿i9-9980XE略有提高。SiSoftware Sandra 2020
是一個十分強大的windows系統分析評測工具。集合了系統分析、診斷、測試和報告工具,包括眾多的分析與測試模組,能夠全面的測試處理器性能。在算數處理器測試中,由於這項測試只使用AVX2指令集,沒有使用AVX-512指令集,所以三款處理器的得分基本處於一個級別。
多媒體處理器、影像處理、加密解密性能、的科學分析等測試項全都對AVX-512指令集有著良好的支持,所以酷睿i9-10980XE在這幾項測試中能夠完整發揮最大性能,自然可以完勝只能使用AVX2指令集的銳龍9 3950X。
多媒體處理器:
影像處理:
加密解密性能:
的科學分析;
不過酷睿i9-10980XE在SiSoftware Sandra 2020的眾多測試項目中也並不是無敵的,例如在財務分析測試中就輸給了銳龍9 3950X。
在
AIDA64
的眾多測試項目中,FPU Mandel和FPU Julia以及CPU PhotoWorxx這三個項目對AVX-512指令集支持很好,酷睿i9-10980XE憑借著指令集的優勢,要領先銳龍9 3950X不少。FPU Mandel:
FPU Julia:
CPU PhotoWorxx:
而在FP32 Ray-Trace和FP64 Ray-Trace浮點光線追蹤運算中,不但對AVX-512指令集有很好的支持,同時又需求高內存帶寬,所以酷睿i9-10980XE相比銳龍9 3950X優勢極大。
而CPU Queen、CPU Zlib、FPU SinJulia這三項測試由於不能調用AVX-512指令集,所以酷睿i9-10980XE相比銳龍9 3950X無法取得領先優勢。
而在CPU AES測試中,由於AMD處理器都額外支持Hash加速指令,所以酷睿i9-10980XE大幅落後於銳龍9 3950X。
GPGPU Benchmark可以調動處理器的所有算力,AVX-512指令集可以被充分利用,酷睿i9-10980XE展現出了強大的單精度浮點和雙精度浮點,甚至可以媲美專業計算顯卡!
四.應用、創作、渲染能力測試
在
WinRAR
壓縮與解壓的基準測試中,酷睿i9-10980XE相比酷睿i9-9980XE略有微小的提升,擴大了對銳龍9 3950X的領先優勢。而在另一款壓縮與解壓縮軟體
7-Zip 19.00
版本的基準測試中,酷睿i9-10980XE同樣相比酷睿i9-9980XE提升不大,和銳龍9 3950X相比則互有勝負。CoronaRender渲染器是業界後起之秀,在渲染質量和速度上其實非常優秀。酷睿i9-10980XE在
Corona 1.3 Benchmark
中相比銳龍9 3950X有一定程度上的性能優勢,又由於更高的頻率,所以相比酷睿i9-9980XE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v-ray是由專業的渲染器開發公司CHAOSGROUP開發的渲染軟體,是業界很受歡迎的渲染引擎。在
v-raybenchmark
中,酷睿i9-10980XE相比酷睿i9-9980XE有微小提升,也擴大了對銳龍9 3950X的領先優勢。再來看
Cinebench R15和R20
,前者是純128bit SSE測試,後者雖然支持少量AVX2指令集但也不支持FMA,都不支持AVX-512指令集。故這兩個測試無法體現出酷睿i9-10980XE擁有AVX-512指令集的優勢。又由於酷睿i9-10980XE在運行這兩個測試時的全核心睿頻只有3.8GHz(R20雖然支持AVX2但無法觸發AVX offset),設定稍顯保守,所以在測試上結果落後於銳龍9 3950X,不過幅度並不大。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
x264 benchmark
中,由於測試中AVX-512指令集沒有被調用,所以酷睿i9-10980XE落後於銳龍9 3950X。五.游戲性能
在
3DMark物理測試
中,酷睿i9-10980XE在常規的SSE3指令集項目中Fire strike和Time Spy上落後於銳龍9 3950X。不過在最新的Time Spy Extreme項目上,測試結果出現了反轉,當選擇AVX2指令集時,酷睿i9-10980XE、酷睿i9-9980XE和銳龍9 3950X三者處於同一個水平。
而選擇開啟AVX-512指令集進行測試後,由於銳龍9 3950X不支持AVX-512、只能拿AVX2硬頂,所以得分幾乎沒有變化;而酷睿i9-10980XE和酷睿i9-9980XE則提高了2500分左右,成功甩開了銳龍9 3950X。
通過《刺客信條:奧德賽》《孤島驚魂5》《奇異小隊》和《古墓麗影:暗影》這四款游戲的benchmark表現,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款處理器的游戲性能基本處在同一個水準,銳龍9 3950X略微領先一些。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也很簡單,由於酷睿i9-10980XE相比銳龍9 3950X,已經沒有了英特爾LGA1151針腳主流級處理器的高主頻以及低內存延遲優勢,所以也很難在游戲性能上獲得領先。
不過對於重度游戲玩家來說,這三款超多核處理器顯然都不是最佳選擇,8核心5GHz高睿頻、Ringbus低內存延遲的酷睿i9-9900KS才是最優解。
六.超頻測試,簡單調教後性能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此前我們講到,酷睿i9-10980XE的全核心SSE負載睿頻只有3.8GHz,AVX2頻率全核心3.3GHz、AVX-512全核心頻率2.8GHz。設定稍顯保守,導致在很多不支持AVX-512的老舊測試項目中表現並不理想。為了獲得更多的性能,我們對其進行超頻測試。
由於時間有限,所以筆者並沒有對超頻後的酷睿i9-10980XE進行詳細的性能測試,僅做了幾項簡短的測試,故無法全面檢測超頻後的性能提升與穩定性,因此以下的測試結果僅供參考;此外,任何形式的超頻也都是有風險的!不建議普通玩家進行嘗試。
首先是傳統上的手動全核心超頻,我們進入BIOS將全核心倍頻調整為46,電壓設定為1.2V。同時,為了控制AVX2負載和AVX-512負載所帶來的高功耗和高發熱,我們將AVX offset設定為8,AVX-512 offset設定為12。這樣的話處理器在進行日常應用時的滿載頻率為全核心4.6GHz、AVX2負載為全核心3.8GHz、AVX-512負載為全核心3.4GHz。
開機成功進入系統。
在全核心頻率4.6GHz的情況下,酷睿i9-10980XE在此前表現比較弱勢的Cinebench中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R20多線程得分10553分、R15多線程則取得了4534分,提升還是不小的。
而電壓設定為1.252V後,可以將全核心超頻至4.7GHz,並通過R20測試,多核得分為10711。
當然,作為華碩ROG系列的中高端產品,ROG STRIX X299-E GAMING II還支持AI超頻,進入BIOS後在核心倍頻選項中可選「AI Optimized」模式。
此時再通過HWiNFO64軟體,我們可以看到經過主板的AI超頻後,酷睿i9-10980XE在不同負載下的頻率相比默認設置皆有所提高。
SSE負載下,單核心睿頻為4.8GHz,全核心睿頻為4.4GHz(默認為3.8GHz)。
AVX2負載下,單核心睿頻為4.0GHz,全核心睿頻為3.6GHz(默認為3.3GHz)。
AVX-512負載下,單核心睿頻為4.0GHz,全核心睿頻為3.6GHz(默認為2.8GHz),
AI超頻後,R15得分為4361分、R20得分為10099分。
由於酷睿i9-10980XE擁有高達18個核心,所以如果想讓所有核心都運行在很高的頻率上是很難的,功耗和發熱難以控制。而酷睿X系列處理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核心都支持單獨的電壓與頻率調整,因此我們在手動超頻時還可以換一種思路,更靈活的提升性能。
在XTU中將兩顆體質最好的核心調整為1.29V 5.0GHz,其餘16個核心調整為1.2V 4.6GHz。此時再運行R15,多線程分數依舊可以保持在4500分以上,而單核分數則提高到220分!達到了酷睿i9-9900KS的水平。
七.功耗測試
我們使用AIDA64+FurMark對進行拷機,並通過ROG THOR 1200W PLATINUM自帶的功耗顯示面板記錄平台功耗。
如果是進行常規的AIDA CPU拷機,酷睿i9-10980XE會以3.8GHz的全核心頻率滿載運行,此時平台功耗為469W,控制的還算可以。而如果使用AIDA64的FPU拷機,酷睿i9-10980XE會調用AVX-512指令集,盡管此時的運行頻率為全核心2.8GHz,但整機平台功耗卻提高到了518W,可見AVX-512指令集帶來更強性能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功耗。
基於這種情況,手動超頻時一定要選用高端一體式水冷散熱器、或定製大排量分體式水冷,再配上功率800W以上的足額電源,並將AVX-512 offset設置的高一些,讓AVX-512負載頻率處於4GHz以下。
八.總結和購買建議
單純從性能上看,酷睿i9-10980XE相比酷睿i9-9980XE的提升並不算很大,但由於英特爾的官方定價調整,酷睿i9-10980XE的首發價只有酷睿i9-9980XE首發價的50%左右,所以酷睿i9-10980XE作為「加量還減價」的產品,在「買新不買舊」的情況下比酷睿i9-9980XE有更大的購買價值。
因為價格的大幅度降低,包括酷睿i9-10980XE在內的第十代酷睿X處理器終於不再是令人仰望的天價,進入了500美元-1000美元的市場。而在這個價位的市場中,酷睿i9-10980XE將面對AMD主流桌面級的旗艦處理器銳龍9 3950X的直接競爭。
與銳龍9 3950X相比,酷睿i9-10980XE在常規測試項目(SSE和AVX2指令集)中與銳龍9 3950X表現基本相當,二者互有勝負;
酷睿i9-10980XE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對AVX-512指令集的支持,在SiSoftware Sandra 2020、AIDA64、y-cruncher等支持AVX-512的測試項目中,酷睿i9-10980XE可以完整發揮性能,相對只能使用AVX2指令集的銳龍9 3950X,能夠取得明顯的領先優勢,
少則15%、多則接近50%!此外,酷睿i9-10980XE作為HEDT平台,搭配X299主板後,其擁有的四通道內存和72條PCI-E通道(其中48條為CPU直連),可以提供更強的連接性和拓展性,例如讓PCI-E 16x+16x通道雙顯卡完全發揮性能的同時,還不影響PCI-E通道固態硬碟的讀寫速度,這也主流桌面級處理器銳龍9 3950X難以比擬的。
綜上所述,
酷睿i9-10980XE相對於銳龍9 3950X所多花費的200多美元,就是貴在了對AVX-512指令集的支持和HEDT平台的拓展性上,
至於這個價差是否值得,那還是要根據購買者的具體使用需求來決定了,例如對於科學模擬、人工智慧 (AI)、深度學習、圖像和音頻/視頻處理等應用場景來說,AVX-512指令集確實能夠提供很大的幫助,有這些需求的專業用戶選擇酷睿i9-10980XE就是值得的。憑借AVX-512指令集,酷睿i9-10980XE成功拉開了與銳龍9 3950X之間的性能差距,不過這並不值得驕傲,反而應該讓英特爾感到憂慮,畢竟銳龍9 3950X僅僅是AMD產品線中的主流桌面級旗艦罷了。而AMD的HEDT產品線,起步24核心的第三代線程撕裂者也將在近期發售,在巨大的核心數差距面前,即使酷睿i9-10980XE擁有強大的AVX-512指令集,也難以佔到便宜,或許這也是英特爾對酷睿i9-10980XE進行大幅度降價的原因,從而避開和第三代線程撕裂者正面競爭。不過英特爾作為處理器市場中的領導者,沒有人相信它會長期放棄1000美元以上的超高端消費市場,那麼接下來面對AMD來勢洶洶的第三代線程撕裂者,英特爾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新品與之應對呢?讓我們敬請期待吧!
Ⅷ Intel晶元組的現狀
台式機晶元組 通過用於台式機的英特爾® 晶元組技術獲得增強的音頻、數字視頻和通信能力。
高性能台式機晶元組
主流台式機晶元組 筆記本電腦晶元組 過用於筆記本電腦的英特爾® 晶元組技術獲得增強的音頻、數字視頻和通信能力。
高性能晶元組
主流晶元組
經濟型晶元組 工作站與伺服器晶元組 英特爾® 300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000Δ 系列 1066/800/533 MHz 英特爾® 301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000Δ 系列 1066/800/533 MHz 英特爾® 320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000Δ 系列 1333/1066/800 MHz 英特爾® 321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000Δ 系列 1333/1066/800 MHz 英特爾® 340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400 系列 不適用 英特爾® 342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400 系列 不適用 英特爾® 3450 晶元組 工作站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3400 系列 不適用 英特爾® 5000P 晶元組 伺服器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000Δ 系列 1066/1333 MHz 英特爾® 5000V 晶元組 伺服器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000Δ 系列 1066/1333 MHz 英特爾® 5000X 晶元組 伺服器與工作站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000Δ 系列 1066/1333 MHz 英特爾® 5100 內存控制器中樞晶元組 伺服器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000Δ 系列 1066/1333 MHz 英特爾® 5400 晶元組 伺服器與工作站 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400Δ 系列與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200Δ 系列 1600/1333 MHz 英特爾® 5500 晶元組 伺服器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500Δ 系列 6.4、5.86 和 4.8 GT/秒¹ 英特爾® 5520 晶元組 伺服器 1-2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500Δ 系列 6.4、5.86 和 4.8 GT/秒¹ 英特爾® 7300 晶元組 伺服器 4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7300Δ 系列 1066 MHz 英特爾® 7500 晶元組 伺服器 1-8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7500 系列,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6500 系列與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9300 系列 6.4, 5.86, 和 4.8 GT/s¹ 英特爾® 955X 高速晶元組 工作站 1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至尊版、英特爾® 奔騰® D 處理器、支持超線程(HT)技術Ω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至尊版、支持超線程(HT)技術Ω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至尊版 1066/800 MHz 英特爾® 975X 高速晶元組 工作站 1-2 英特爾® 酷睿™2 至尊處理器、英特爾® 酷睿™2 雙核處理器 1066/800 MHz 英特爾® C202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E3 系列 N/A 英特爾® C204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E3 系列 N/A 英特爾® C206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E3 系列 N/A 英特爾® E7205 晶元組 工作站 1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533 MHz 英特爾® E7210 晶元組 伺服器 1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800/533 MHz 英特爾® E7221 晶元組 伺服器 1 支持超線程技術Ω 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800/533 MHz 英特爾® E7230 晶元組 伺服器 1 支持超線程(HT)技術Ω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英特爾® 奔騰® D 處理器 1066/800/533 MHz 英特爾® E7500 晶元組 伺服器 1-2 採用 512 K 二級高速緩存的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400 MHz 英特爾® E8500 晶元組 伺服器 1-4 64 位多路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667 MHz 英特爾® E8501 晶元組 伺服器 1-4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7000Δ 系列 800 MHz 英特爾® E8870 晶元組 伺服器 1-4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400 MHz 採用 E8870SP 組件的英特爾® E8870 晶元組 伺服器 1-4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400 MHz 英特爾® X38 高速晶元組 工作站 1 英特爾® 酷睿™2 雙核處理器、英特爾® 酷睿™2 四核處理器、英特爾® 酷睿™2 至尊處理器 1333/1066/800 MHz 英特爾® X58 高速晶元組 工作站 1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5500 系列與英特爾® 酷睿™ i7 處理器 6.4、5.86 和 4.8 GT/秒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