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去自我中心
⑴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必須家庭、學校共同配合,採取科學的教育方式。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員要統一觀念,提高認識。現在社會是一個合作競爭的社會,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競爭中立於立於不敗之地, 就得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會交往,學會合作。
另外,孩子遲早得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接受挫折的挑戰。要認識到從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則,不能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願望。在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也不能命令呵斥。要為孩子創設一個民主寬松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輪流當家,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勞;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讓孩子一個人吃;孩子和同伴發生了矛盾,不能解決時,家長既不能指責別的孩子不對,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導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途徑。
二、學校方面
首先,教師要對孩子充滿愛心。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寶貝,如果在學校感覺同學不關心他,老師也漠視他,那他的脾氣不但不會減,反而會有所滋長。
其次,教師處理這類孩子的問題時,宜用冷處理的方法。如果教師平時比較關心他,遇到問題他就會相信教師一定會處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狀的時候,教師可以推辭說:「老師這會很忙,呆會幫助你,好嗎?」待他稍微冷靜後,你再給他分析原因,講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給孩子創設合作、分享的環境。設計一些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樂。
第四,教會孩子關愛他人,幫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換位,從他人的感受出發去思考問題。一是多給學生講關愛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讓孩子做一些幫助他人的實事。
總之,家庭和學校共同配合,不溺愛孩子,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讓孩子多為他人著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誤區,走向健康的人生。
⑵ 成年人自我中心怎麼辦
八零九零後往往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和全家人關注的焦點,所以往往比較自我中心和有很強的優越感。在步入社會以後,特別是與同齡人之間,每個人都比較自我中心,在得不到他人的關注和重視後,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而感到自卑和痛苦,並與身邊的人形成對立關系,變成情感的孤島。被過度照顧和保護的孩子,自我邊界感建立不起來,總是覺得自己需要為他人(父母)的期待和感受負責,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容易受他人的影響,習慣於迎合與討好他人。並且也會覺得別人也應該為自己的期待和情緒感受負責,否則就是對不起和虧欠自己的。
融入社會是一個逐漸磨平稜角的過程,通過不斷的遭受外界他人的質疑、否定和打擊,慢慢的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只是群體的一份子,開始有了集體意識,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建立比較清晰的自我邊界感,並且學會關注、尊重、理解、接納和欣賞他人,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擁有和與他人合作,融入社會群體。而有些朋友在遭受質疑、否定和打擊後,開始迴避與抗拒他人,封閉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繼續唯我獨尊,看不見和看不起外面的人和事,但因為邊界不清晰和不懂得分享與合作,屢屢遭受外界他人的排斥和孤立,而且很多事情無法自己一個人完成,也容易產生過大的壓力和遭受挫敗,產生對自我的懷疑、否定和不滿,感到自卑和痛苦。
自卑的人既在懷疑和否定自己,也在唯我獨尊和看不起別人,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當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會感到不滿和痛苦。自卑的人往往有很強的上進心,在人際關系中爭強好勝,追求成功、優秀、卓越和完美無缺。任何的失誤和挫敗,以及來自於他人的忽視、質疑、拒絕和否定,都會使自己產生激烈的情緒和身體反應,感覺受到攻擊和傷害,要麼反擊和傷害他人,導致人際關系進一步惡化,要麼就壓抑在心裡侵蝕自己。
如果您發現自己是一個過度自我中心和爭強好勝的人,您可以試著觀察外界的生活環境,試著關注、理解、接納和欣賞他人,試著看到並尊重他人的情感需求,試著向他人分享自己擁有而他人想要的,試著請求他人和通過交換從他人那裡獲得別人擁有而自己需要的,試著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慢慢的建立群體意識和自我邊界感。
⑶ 什麼是「去自我中心」名詞解釋!
就是換位思考,不總是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問題。同樣的問題,假設自己是對方該怎麼想
⑷ 應該如何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我們不難發現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主義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不顧,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表現為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他們只要集體照顧,不講集體紀律,否則就感到委屈、受不了。
這種人強烈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知道自己也得尊重別人。總之,這些人心目中充滿了自我,信奉的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其問題出在自我意識過濃,走向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極端,或者說是個人主義思想嚴重。
這種自我中心意識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也影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致被人厭惡、瞧不起。
因而也不可能擁有好的人際關系。試想,誰願意與這樣的人長期合作共事或終生為伴呢?這種人到頭來得到的只是芝麻,而失去的是西瓜,真是得不償失。
那麼,這些人如何才能逐漸克服這種自我中心意識呢?其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認識。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
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
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最後,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
⑸ 自我中心怎麼辦
問你幾個問題1.全世界的人會不會都溺愛你,2來衡量人與人的差距3.你願意與別人分擔你的痛苦還是快樂,4.你的夢想是什麼,5.世上只有唯一的你?你是否知道你現在擁有的,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風光的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辛酸,任何人都只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沒有誰能陪你一輩子,父母終會離去,半路的夫妻,朋友如衣裳,堅守自己的幸福,別以為它永遠是你的,好好珍惜。
⑹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 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 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 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⑺ 自我中心的特點
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在自我中心膨脹的心理作用下,他們情緒、認知和行為上產生諸多改變,進入唯我性平衡期。青少年是否成功的有唯我平衡性的自我中心向人際平衡性自我過渡,直接影響著將來他人格的發展、心智的健全和社會化的進程。如果過渡不良則可能導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亂,心理上的畸形發展。
90後的孩子在青春早期,也就是十一二歲以後,迎來了第二次發育高峰期,自我意識也緊接著高漲。青少年產生了一次覺醒--從兒童時代對師長的權威盲目服從到對自我權威的重視。他們開始重新思考世界,思考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價值。他們的情緒隨著周圍的人眼光而起伏,總認為自己在一個舞台上表演,所有人都在觀察自己。他們為這些「假想的觀眾」而神不守舍,希望受到每個人的喜歡和贊揚。
其實,在青春期,每個孩子更關注的是他們自己,根本沒有那麼多心思來幻想觀察。所以,那隻不過是少年的假想的觀眾。青春期閉鎖性和自我中心的到來,是邁向成熟的自我意識的一個必經階段,是青少年從不平衡走向平衡,不穩定走向穩定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帶著一些孤獨的特點。
一個成長中的自我,比任何時候都認真,都執著。而這種感情如果過於執著,則可能在人際交往等方面造成偏差。青春早期,「假想觀眾」的自我中心心理若調整不好,會引得少年產生社交障礙。有的青少年覺得自己不夠討人喜歡,不敢見人,遇事畏縮,極度自卑。這種心理偏差擴散到青少年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會導致連鎖性反應。青春早期孩子易將個人的思想、情緒、心理感受擺在無比重要的位置,容易覺得被人都不了解自己,而忽略別人的感受,變得孤僻、清高,或者強加個人的感受給別人,在考慮個人和考慮他人時,顯得既片面又極端。
⑻ 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要怎麼相處呢
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要怎麼相處呢?
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可以保持中立的態度和他相處,不要被這個人影響、情緒化或同化。在現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人存在。特別是有些人喜歡強調他們的言行,例如:我想要什麼?我是什麼?我能做什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障礙。那麼,遇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具體該如何相處呢?
根據這些特點,保持保持中立的態度和他相處,不要被這個人影響、情緒化或同化。在確定了自己的立場後,另一方意識到你也是一個難相處的人,改變他們的態度,停止胡鬧;否則你會覺得無聊,並逐漸放棄你的聯系方式。無論如何,你不能心軟地對待這樣的人。堅決拒絕對方:「對不起,我做不到!」
至於你拒絕對方,對方會怎麼想怎麼做,你不必擔心,不要害怕傷害對方,給對方第二次機會,這是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需要獨自解決的問題。如果你真的遇到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你必須堅定地表明立場,保持距離。
⑼ 什麼是「自我中心」
基本上就是什麼事都完全以自己方便自己高興自己得利為准,就是滿足自己想要。
別人的感受和傷害都不顧慮。就算事情有平衡的解決辦法他也不想費那個事,而是直接取自己所想。
如果集體行事,他會讓別人顧慮他,因他而拖延或提速行事步調。
別人拖累他,他會抱怨,甚至直接走掉。但反之他會對別人拖著不放, 讓別人一定為幫他做出犧牲。
簡約而說,就是什麼都以自己想要和需要為主。
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並不一定是很壞的人。也許只是家庭太過寵溺和嬌慣。
本身只是想讓自己得到,而不是想去傷害誰。
對待他們既不能一再忍讓,但也不該惡語相加的傷害。
如果有那個耐心的話,以情感和道理去說服會更好一些。
但要注意關系是否有親近到可以談論這些。免得鬧得很不愉快。
⑽ 怎麼改掉以自我為中心
職場上,如何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方法一:克服內心深處的「排他思維」,真正從內心深處接納對方,實現職場上的「歡樂頌」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以自我為中心,主要是我們內心深處接納不了別人,潛意識的認為別人都是我們的競爭者,是與我們爭奪功名和錢財的。
這種默認把別人當做競爭者的想法在心理學上叫做「排他思維」。
所謂「排他」,是指人類從猿類祖先那裡繼承來的一種思維習慣,即不自覺地把自己以外的人當做自己食物的搶奪者和競爭者,將對方劃到「異者」或者「他者」的行列,並採取多種方式跟他們進行競爭,這一點在同性之間的體現更為明顯。
放到職場上來說,我們在同一個單位工作,自然不自然的就會把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當做自己的競爭者,從內心深處來「排他」,對外的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很好地合作。
《歡樂頌》中同住在歡樂頌小區22樓的五個來自不同家庭、性格迥異的五個女孩,她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體諒、互相幫助、共同成長的故事就是職場上克服「排他思維」,從內心深處真正接納對方的真實寫照。
所以,身在職場的我們,不管我們與對方有多少立場不同、多少背景不同,甚至是有多少競爭關系,都一定要從內心深處真正的接納對方,克服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建立一種合作共贏關系,實現辦公室的和諧共處,從而真正實現職場的歡樂頌。
方法二: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將個人視角上升的「元視角」,從更高的角度思考問題
我們之所以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境地,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的主動意願,而是一種長久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不自知的過程,為此,我們想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由低視角思維上升為思考的更高的維度。
日本管理學家細維谷在《高維度的思考法》一書中率先提出了「元思維」的概念。所謂「元思維」,是指跳出自我思維認知的局限,從更高的視點來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事物。
例如人們常說,「必須從另一個自己的視角出發,客觀地審視自己」。
這種以旁觀者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做法也是元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元思維可以幫助我們拓寬視野,提高我們的洞察力,更好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局限性。
在利用元思維思考問題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①利用WHY型思考模式尋找思維的上層目的
利用WHY型思維的意思就是跳出問題本身來看問題,比如,你在一件事情上與你的同事意見不合,你非常氣憤,到了要吵架的地步,這時候,你一定要冷靜下來,跳出事件本身,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他會有這種想法,為什麼自己會有要吵架的想法……
②利用類推模型找到事件的共同點
類推模型其實是一種實驗的結構,就是利用表面現象推理出更高維度的問題本質的方法。《名偵探柯南》中的幾乎所有的推理都是基於表象的合理升華,是一種從具體到抽象的進而看到問題本質的思維方式。
在職場上,我們利用元思維思考,就能有效的克服自己因為思維慣性導致的局限性,從更深層次來思考問題,進而避免因為思維的盲點導致行為的自我。
方法三:運用同理心法則,放棄高高在上的拘謹姿態,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增加別人對你的認同感
很多時候,作為領導的一些人,為了表現自己的權威,喜歡「端著」,也就是刻意的不跟下屬進行溝通,長此以往,很容易犯的錯誤就是脫離實際,高高在上,更加剛愎自用,下屬不敢提意見,做出的決策也不能真正的契合實際。
這時候,作為領導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有同理心,增加下屬對你的認同感,讓大家願意對你提出意見,進而減少你做出決策的自我武斷性。
在人際交往中,同理心是非常關鍵的因素。360度無死角完美的人看起來不具備同理心,而且很容易導致陷入自我的思維誤區當中。
他們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別人不願意和他們多溝通。久而久之,完美的人一方面被架上了神壇,貼上了「女神」或者「男神」的標簽,另一方面實際上卻被邊緣化了。
想一想那些討人喜歡的女人和男人,誰沒有破綻呢?林徽因的壞脾氣、林志玲的娃娃音、楊冪的自黑體質,都和雷軍、劉邦、特朗普一樣,拉近了自己和大眾的距離,有意無意破除了完美光環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