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去中心化
① 微信公眾平台把「去中心化」作為發展方向,為什麼這樣設計呢
去中心化,核心和本質其實都是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方式。信息(這里指廣義上的信息,包括用戶能夠看到的各種內容,包括新聞、商品、通知、公告等)傳播的方式,通常有中心化和社交化兩種。張小龍期望的微信「去中心化」,就是更多的通過社交化的方式來傳播(獲取)信息,通過社交網路中的用戶關系傳播,不需要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也能讓用戶傳播或者獲取信息。
總之,去中心化不是脫離平台,不依賴平台導流,只做自己身邊的熟人就叫去中心化,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需要依賴於社交網路,讓商家、商品的信息有更加廣泛的傳播范圍,獲取更多的流量來源,而不僅僅是中心化的平台導流。
② 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
除了作者那種以專業選手姿態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精英范兒外,還有他在文中所提到了三個點「1、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2、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3、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也完全讓人無法支持。下面將主要針對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三個點一一進行討論。僅僅是討論而已,希望不會傷害到作者的感情。一、到底是誰的知乎?文章中所說到的第一個問題是「不斷有低級的白痴問題出現」,這點讓人有些無語。無語之處在於以下兩點上,第一是什麼叫低級的白痴的問題,在「簡單地在一個事實陳述前簡單地加上『為什麼』這三個字」到底招誰惹誰了,有什麼不妥呢?作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提問,在不違反法律和知乎規則的前提下提任何的問題,沒有什麼低級白痴問題,也沒有什麼高級牛B問題。難道作者覺得一個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就低級了,一個金融相關的問題就高端了?第二也是最為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何時何地何人說過知乎只允許那些所謂的行業的專業級別的人士才能夠使用,而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的。初期知乎確實是通過邀請制來邀請一些相對比較專業的人士入駐的,但那也只是個運營手段罷了,與不允許小白用戶使用完全是兩碼事兒。更重要的是,有哪個行業的專業人士閑著沒事兒跑到知乎上問東問西的?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問題本身的提問者更多的還是要靠這些小白用戶屌絲用戶而聚集起來的,而非像本文作者這種專業選手。二、互聯網的力量在於用戶最大程度的參與作者提出的第二個問題是「答案不專業,專業的答案被機制所掩埋」,但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通過某種規則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的參與度,以及盡可能大限度的展示用戶參與的結果是極為重要的。答案專業與否,並非是一個編輯說了算的,如果那樣的話知乎就不需要做問答了,直接邀請一些所謂的權威人士搞另一個網路就行了。互聯網的精神在於用戶,在於更為廣大的用戶,而非某一個編輯。在這種情況下,讓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是無可厚非的。注意,這里說的是喜歡的答案,而並非最好的答案。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諸多問題本身並沒有標准答案而言,既然如此便也不存在所謂的最好的答案了。那麼在此時此刻,最為公平的方式就是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答案。只要我喜歡就足夠了。還有就是知乎名為問答網站,實則是一個交流討論的地方,這里並不存在真正的答案。更多的是每個人去分享自己的世界,去將自己的經歷和知識沉澱出來化作一句話或者一段話分享出來,鼓勵的是分享,而不是解答本身。如果是解答本身,那麼知乎大可以直接搞個試題庫得了,不需要討論,只給個標准答案足矣。三、新聞本身就是拋磚引玉作者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總是發布近期新聞而無任何拋磚引玉」,關於這一點我只能說作者太過於關注知乎的展示形式了。由於知乎本身問答的屬性,導致了它展示方式上所呈現出的更多的問和答這樣的形式,而不是傳統的像那種專題性質的,所以可能會讓作者覺得僅僅只是Copy文章罷了。在知乎上,將熱點新聞作為一個事實拿出來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如果真的再加上一段什麼導讀引子之類的,反倒又再一次回到了傳統的編輯控制的路線上,從而失去了廣大用戶參與的自由度。無論任何形式的拋磚,無疑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用戶的思考方向。所以,新聞事實本身就是最好的拋磚引玉。四、那麼,知乎到底是誰的知乎?顯然,知乎不是某一特定群體的,而是每個人的。正如周源在《知乎團隊的初心》里所說的「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知乎能幫助每個人去展現自己亮閃閃的一面」。每個人的行業和經歷確實有著非常大的差異,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了的。畢竟,每個人對於知識的嚮往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多種層次的。作為一個用戶既可以了解茴香豆的茴到底有幾種寫法,也可以了解關於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問題以及馬雲關於對阿里巴巴控制權的問題。任何人都不能說阿里巴巴上市相關的問題就是有意義的問題,而茴的幾種寫法就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知需求,這種需求本身是沒有差異的。另外,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作為用戶的每一個人也都會是終極BOSS,特別是作為以內容為主體的網站來說更是如此。網站本身內容的排名和呈現應該是以用戶為中心來進行的,而絕非一個或者幾個編輯的個人喜好。正如接替了流行一時的Digg的Reddit一樣,如若你只看它的頁面你絕對無法想像這是一個在美國排名TOP50的網站,但事實上它是如此的流行以致於奧巴馬都在上面。而之所以能夠大受歡迎,最主要的便是網站內容的呈現是以用戶的投票而展示而來的,而絕非某一個編輯的喜好。知乎也一樣,任何問答是否應該展示在前面的唯一標准就應該是用戶的投票。正如周源在另外一個問答《知乎是不是象豆瓣一樣不運營?》里所說的「用戶會提比你更精彩、更豐富、更真實的問題,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提供四通八達的通道,遠比昭告天下要強大太多。」知乎,到底是每一個人的,而並非每一個小群體小圈子的。
③ 知識付費 知乎是現在一個趨勢嗎
2016年被視為中國知識付費元年,經歷了持續1年多的火熱,一大波知識付費產品搶占資本市場,整個行業呈現快速成長、持續向上的發展趨勢。
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網路視頻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內容付費用戶規模為0.98億人,同比增長93.8%,預計到2018 年用戶規模將達到2.92 億人,細分來看,目前視頻付費已成為常態,截至2016年底,國內視頻有效付費用戶規模已突破7500萬人,同比增長241%,預計2017年將突破1億人;音樂付費習慣漸成,2016年中國手機音樂客戶端用戶規模達 4.72億人,有付費意願的用戶佔比將近60%。
近年來,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續增長,內容生產去中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文化內容產業相關賽道快速發展。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為49.1億元,同比增長近三倍。伴隨著市場教育程度逐步提高、願意為優質知識服務付費的人群基數不斷增長,未來三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還將保持高成長性持續擴張,預計到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將達235億元。
④ 為何在知乎比在豆瓣更易獲得關注
個人感覺和乎知名度更高一些,自然就更易獲得關注。豆瓣的使用者少好多呢。
豆瓣去中心化的副效果是:豆瓣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站級別的紅人,不管是哪個流派,哪個領域,都不容易得到全站千奇百怪各種口味的用戶的共同認同。而知乎動用官方資源塑造的全站紅人,理論上可能也會擠走部分不那麼認同他們的用戶。
⑤ 為什麼很多中小型互聯網公司要靠知乎活著
因為知乎的內容比較優質,各大搜索引擎網路,搜狗,谷歌,微信,360等都願意抓取知乎的內容。在網站排名廣告除外的情況下知乎的內容經常出現在首頁面對這樣高權重下,經常可以在各大搜索引擎曝光,所以這塊流量對中小型公司固然重要。知乎和頭條的演算法機制很相似,都是根據贊,收藏,評論等指標來進行推薦。
知乎號被封絕對是丟了公司流量的半壁江山。百分之九十的公司是靠知乎起家,很多創業公司初期為了節省成本,是不會花費高額投一些信息流,SEM這種類型的付費渠道,一般首選是新媒體運營或者內容運營方面,關於渠道引流最好的效果莫過於問答類平台。提到問答國內首選的就是」知乎「
⑥ 知乎可否開發自己的虛擬貨幣——知乎幣,類似比特幣、瑞波幣,用來對貢獻者進行分紅
虛擬幣作為一種新時代的貨幣,以後發展前景還是很不錯的,知乎當然可以開發自己的虛擬貨幣啦。
綜合上述,奉勸各位朋友:
1、如果你不相信虛擬貨幣,你一定不要參與,對你來說,它就是傳銷。
2、不要相信任何交易平台,管它交易平台創始人是上央視(上中央電視台的騙子也不少了)還是跟國家領導人合影,買到幣就存錢包。錢包要備份,千萬別怕麻煩。
3、不要沉迷做短線,你的小心臟受不了的,天天盯著忽上忽下的價錢總有一天會瘋掉,就像炒股票一樣,做短線賺錢的很少,而且還不如股票,股票有國家法律保障,幣幣就很難說了。
4、如果你真的想賺虛擬幣的錢,選幾個你認為比較靠譜的便宜的虛擬幣(單個價值不超過1毛錢的),太貴了就不要買了,每個買上不超過100元錢的,長期投資,這叫天使投資,馬雲那句話怎麼說呢:萬一它發達了呢?
5、或者選幾個免費能挖礦的虛擬幣也不錯,每天挖個幾毛錢,天天積累,積少成多,也不錯的。
⑦ 得到跟知乎比怎麼樣
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算是當下最火的幾個知識共享平台。知乎的用戶比得到多,一方面是知乎本身就有很大的用戶基礎,再加上答主通過日常回答問題為自身加分,服務於自己的付費知識。對於大多數的買家來說,知乎有了更多買前「驗貨」的機會。
不過這幾年也有新平台出現,比如淘淘課。它的獨特之處就是「去中心化」的理念,降低了大V壟斷局面發生的可能性。於大多數普通用戶而言,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獲得收益的幾率。
⑧ 大家好,有什麼好的路子,可以用電腦來賺錢
用電腦賺錢,只是做一些電子商務和炒股之類其實是可以的,看個人悟性,悟性好賺錢也是很簡單的事情!
⑨ 與百度知道同是問答起步的知乎為什麼做成了知識社區
網路知道和知乎對於目前來說都不陌生
1、從小而美邁向大而美
「封閉」發展了兩年,知乎團隊終於在2013年4月26日開放了知乎賬號注冊,而知乎網頁也是在開放注冊之前沒多久才對外開放。邀請制在那一天成為歷史,知乎的「改革開放」迎來的則是奔涌而來的用戶。
從開放前的40萬注冊用戶,到開放後400萬用戶,知乎只用了9個月時間。而開放的4年時間里,知乎的注冊用戶數達到了7000萬,用戶紅利背後則是無限的商業想像空間。
從正式對外開放伊始,知乎團隊的產品戰略就發生了轉變——知乎不再只是小而美,而是要做大而美。
原本封閉的運營策略,要變得更加開放,不僅僅只是注冊制度從邀請制轉向公開制。知乎需要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能看到自己平台的優質內容,因此在很多內容下方都放上了分享的按鈕,可以一鍵分享到各個社交媒體平台。
除了這些小的舉措,知乎團隊也憋了大招——將優質內容進行高度濃縮,然後集中化向外界傳播——開放注冊一個月後,就上線了《知乎日報》。
《知乎日報》就是將知乎上每日產生的優質內容,進行搜集、整理、編輯,然後以媒體刊物的形式供用戶消費。這些被搜集起來的內容,都是被用戶廣泛認可,並點贊頂上去的既專業又認真的回答。
知乎一旦開放,並開始使用大眾傳播策略,形成的勢能就好似多年高門緊鎖的深宮大院開始向一般老百姓開放,立馬就引來無數想要一覽皇家風採的各方遊客。但同時也會帶來一個負面影響——原本精緻優雅的宮廷環境會由於人流的暴增而變得不再優雅。
數量與質量幾乎就是無法同時保證的,知乎用戶暴增必定帶來內容的「水化」,問題回答的風格漸漸從專業化開始轉向泛娛樂化。如果不做干預,並將沖擊知乎的根基——提供高質量知識問答的平台定位。
失去了內容質量,就會漸漸失去社區的本身價值,很多瘋起又急速隕落的社區往往都是踏入了這個深坑。但緊緊勒住社區的入口,不讓太多的人進來,社區又會止步於小而美的困局,難以做大。這幾乎就是一對兒偽命題。
知乎在2013年選擇了大而美策略,就註定了必須面對並解決內容「水化」的問題。
2、應對內容「水化」
社區內容質量的下降,往往是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隨著新用戶的大量湧入,帶來社區氛圍惡化,從而導致優質的老用戶離開;另一方面就是新來的用戶發現社區氛圍惡化,變得不再認真,從而導致內容質量進一步下降。
首要任務是留住老用戶,知乎的應對方式就是提供「激勵」。知乎的激勵方式很簡單,就是原本的「投票」機制。只要用戶足夠認真的回答,憑借專業素養就能得到其他用戶的認可和贊同,從而得到更多的點贊,其回答也能始終保持高的排位。
除此之外,知乎沒有像其他社區一樣做一些積分、排名等的激勵手段。因為這種中心化的運營方式,會給「作惡」留足空間。而知乎的基本運營機制,始終就只有「提問、回答、感謝、投票、關注」5個維度,後來又加入了「分享和收藏」兩個功能。
當然,這還不夠。為了留住優質用戶,知乎想了很多其他辦法,核心一點就是幫助優秀內容創作者打造「個人品牌」。知乎精選、知乎日報、還有知乎和外界媒體的很多合作,都會想辦法給優秀內容創造更多的傳播機會,為優秀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曝光,從而帶去更多領域內合作。
當然,到了知識付費興起後,知乎平台自有的知識付費產品就可以為優質內容創作者帶去更多價值,包括收入和名望等(這些是後話,我們會在第三部分做細致剖析)。
另外一方面是保證新用戶的留存,而且是以認真的態度留下來。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就像周源在一個回答中提到的:
一個社區想要規模化運轉,一定需要 4 個要素,第一是規模,多才不同,不同即豐富;第二是成本,溝通交流成本要足夠低,否則社區運轉速度會很慢;第三是清晰度,每個用戶都明確從社區中可以干什麼,獲得什麼;第四,這也是最重要的,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文化。
最重要的還是文化。控制不是目的,讓用戶自動遵守規矩才是有效手段,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文化。
知乎官方一直強調的知乎文化就是:「認真、專業、友善」。認真和專業的邏輯在第一部分我們已經講過了——死磕認真,方能專業,這是一個循環往上的自我優化過程。而友善的提出,則是要求知乎用戶們能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去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不要在社區內打嘴仗,互相對罵,把社區氛圍推向惡俗化。
當然這個很難完全避免,知乎團隊的做法就是「舉報+監管」。不良內容知乎會嚴格刪除,水化的內容則會被折疊,嚴格控制社區內容的質量,讓新來的用戶感覺到知乎的專業和認真態度,從而以認真專業的態度留下來。
在大而美的道路上,在用戶暴增的過程中,防止社區內容「水化」,這是知乎最為關注也是花費精力最多的領域。但這也帶來其他方面的副作用,能明顯被認識到的就是在其他重要戰略方向上的重視不足,比如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3、戰略級失誤:在移動化上的行動遲緩。
知乎上線的時間節點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節點差不多重合,最早在知乎上活躍的用戶也大多是互聯網圈兒的,因此知乎差不多見證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崛起過程。但偏偏知乎本身,在移動化上的行動特別遲緩。
直到2016年,知乎在移動端的建樹依然乏善可陳。最初上線的知乎APP基本只有「閱讀」的功能,知乎日報的移動端甚至連用知乎的登錄賬戶都沒法登錄。在最近5年的知名應用中,不重移動重web的恐怕只有知乎一家。
這個偏向在一個早期的知乎問答中就能看出端倪——有人問「為什麼知乎不提供手機客戶端」,周源回答「知乎團隊人不多,『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肯定要往後排」。周源還用雙引號特別指明,移動端是重要而不緊急的。
但經歷過移動浪潮的我們,都清楚移動化才是一個互聯網公司這幾年最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像阿里和騰訊都把自己從PC順利過渡到移動,稱之為是在懸崖邊上走了一趟。
從查詢到的資料可了解,此後周源的在內部郵件中就強調過:「我們變化不夠快,對用戶理解不夠深,缺乏把產品從好用提升到優秀的緊迫感,事實上,很多地方我們還稱不上好用。」
直到2016年姬十三的果殼網推出了兩款產品「在行」和「分答」,在移動端狙擊知乎,知乎才正式對移動端認真起來。其產品的迭代速度也才開始明顯加快,以致接連放出了「值乎」、「知乎Live」、「知乎書店」、「知識市場」等大招。
可以想見,2017年知乎肯定會把移動端當作戰略重心。雖然在移動上戰略失誤,但知乎憑借其高質量內容輸出的核心優勢依然站到了知識付費風口的前端。
⑩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玩豆瓣,知乎
一般喜歡泡在小組里,就說說小組吧。
首先,豆瓣可以開拓你的觀念。豆瓣紛繁眾多的小組會造就你對世間無數現象的了解和認知 ,豆瓣上各種小組刷三觀刷的你的心胸無比寬大,讓你覺得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你不能接受的 。舉個例子,比如「父母是禍害」小組之類的,起初我是跟主流媒體一樣持強烈批判態度的,但看過他們的故事以後才發現,這個世界上什麼人都有,會對多元化有了更多的理解,神聖主義很多時候是不靠譜的。正如有位知乎人士說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卑鄙的,自私的,齷齪的人,做了父母這些就能一筆勾銷了?」雖然我的父母是很優秀,但我可以接受這種不同的觀點了,而且能理解小組里他們的無奈,那種孤立於社會主流大眾的無奈。
其次,豆瓣上整體氛圍很平和,豆瓣的用戶質量比很多論壇貼吧要高出不少。沒人賣弄節操,不會因為你三觀不正就噴你黑你追著人肉你。當你發現你因為什麼不道德的事無法言說時,豆瓣是一個傾聽的場所,沒有人會笑話你,嘲諷你,大家只會詢問,提建議,慨嘆。比如曾經見過一個帖子是講述自己做小三被包養經歷的,好幾頁下來沒有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樓主,而都是很好奇的八卦,評論,建議樓主終究還是要自立什麼的,這也算是某些類別的少數人精神家園吧。
最後,豆瓣里一個人是很難跨區域紅火的,有大牛分析過豆瓣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區,官方也是有意識的引導,不會有什麼人所謂豆瓣紅人,一炮打響,網路明星的說法。一個人獲取關注度在豆瓣是性價比很低,貼吧天涯貓撲之類的更適合這類人,所以噴子們營銷們居心不正者們一般都繞過豆瓣,這也起到了一個選擇作用,就像那種弱智欺詐簡訊一樣,自動篩選。
總之,個人感覺逛豆瓣是一件非常非常能打發時間又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