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雲中心學校去武漢研學
㈠ 研究性學習 生活處處有語文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新課程標准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新的課標、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在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上得以實現,獲得體現。這就需要構建一個新課標下的新課堂。
一、教學重心要轉移。
教學重心要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現在我們的教育中將引起的轉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種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學中從地球中心轉移到太陽中心一類的革命。在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措施要圍繞他們組織起來」。所以,實現教學重心的轉移,就要如《語文課程標准》所言「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以上規定涉及學習興趣、自主意識、學習習慣、學習情境、學習方式諸方面,都屬於學生主體的意識和行為。
當前,對「學生主體」談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議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層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僅此而己,實際上是把「主體」虛擬化、抽象化。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具體的人,是一個個有豐富的精神生活、蘊涵著生命潛能的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盡可能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近;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而常見的語文教學卻是匆忙地將具體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轉化為「用符號表現的專門知識。」這正是杜威堅決反對的把「學生知識從生活中孤立出來作為直接追求的事件。」為此,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為中介解決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和教材內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語文教學就是要倡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去獲得獨特的感受、獨特的體驗和獨特的理解。教師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和行為,使自己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不只是知識的佔有者和闡釋者,更不是神聖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說教者」。要真正蹲下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和學生交朋友。教學是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的生活,教室是師生共處的生活世界。當前,在新理念的指導下,重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重構一種新的教學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二、語文教學要改變教學策略。所謂策略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運用的方法、手段、途徑的總稱。由於語文教學綜合性強,應研究與教材和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體系。當前,對單個教學法的研究比較多。應該說,這些研究各具特色。有的是從特定的理論出發(有我國傳統的教學理論,也有從前蘇聯和西方引進的理論)通過實證性研究使傳統的現代化,國外的本土化;有的是從本地本校的帶有個性色彩的成功經驗出發,經過提煉、加工、推廣,使個性的共性化、經驗的理性化、零散的系統化。雖然有的教學方法還缺乏理論構件,甚至還帶有「經驗色彩」,但由於是土生土長的,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比較容易看到效果。也有一些教學法實驗研究,既有自己的成功經驗,又注意對傳統的繼承和對國外研究成果的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對這些語文教學改革實驗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積極的評價。
當前對教學策略研究的著力點是把零散的個案研究體系化,把單個的教學實驗研究置於一個大系統中加以整合。可以說,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的多種方法巧妙的組合。如何組合,孰前孰後、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藝術,因此「課程標准」強調「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一)語文教學要淡化教師的講,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教師的講,主要是引導,引導的方法主要是點撥。在課文的關鍵之處、聯結之處、過渡銜接之處,以及表達的精彩之處,教師要善於「畫龍點睛」「指點迷津」,使學生舉一反三。學生的自主學習,主要指變過去掌握結論式的學習為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應放手讓學生去嘗試錯誤。沒有經過挫折的成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還應讓學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討論、相互補充,自己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探究性學習允許學生選取不同的視角、採取不同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論。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背景不同、興趣愛好迥異、性格氣質有別,應提倡結論的多樣化。
允許暫不作結論,把問題延伸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訪問等方式去尋求解答。例如:講《秋天》(《暖色音樂》)一詩,我不是一句一句的支離破碎的去分析,而是根據以往的教詩歌的經驗,讓學生探究歸納詩歌的「跳躍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討論、交流、短評的形式對此詩進行學習,並自己動手學寫小詩。這種嘗試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每篇周記都有人寫詩。並摘抄了許多小詩。學語文的興趣大增。
要變教師發問為學生提問。提倡教師少問,學生多問。並非一概反對教師提問,而是反對那種瑣碎的無思考價值的提問,反對那種不能激發學生想像力、思維力的提問,反對那種淺顯的無回味餘地的提問。怎樣看待「帶著問題讀」?這個提法本無可非議。因為循疑而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是古訓中的讀書要旨。要不要每一個段落都要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讀書呢?如果這段課文明白如話,學生一讀就懂,有必要去提問嗎?如果這段課文想像空間和思維空間很大,學生通過讀、思、議可以自由發揮、自由伸展,何必要教師用一個問題框住學生、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呢?如果這段課文確實難以理解,學生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在課文的「節骨眼」上提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在讀書中找答案,也未嘗不可。例如:《獵狐》一文的閱讀抓住兩點即可。一是由情節「獵狐「——「放狐」中所體現的人物情感怎樣;一是整體感知全文後的所得——「為什麼」。把握了這兩點,基本對這篇課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明白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授受雙方都有的放矢。
(二)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會感受、體會、體驗、揣摩。要重感悟、重語感訓練。「好讀書,不求甚解」。只要學生通過上下文在一定的語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確,只求明了。
重讀書,特別是重自讀、重自由讀書。當前,語文課上齊讀太多,整齊劃一、氣氛熱烈,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消減課堂上的沉悶。但齊讀太多,教師不便了解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易發現讀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久而久之,還可能出現「濫竿充數」的「南郭先生」。因此,對「齊讀」要適時、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重積累,包括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對語文教學來說,主要是語言積累,佳詞妙句、古詩、精彩片斷都應要求熟讀成誦,內化成自己的語言。語文學習,不是先學語言規律再去說話、作文,而是通過接觸大量典範的語言現象,自己去悟出語言的規律和法則,所以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在大量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三)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理解和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學法、悟法。方法常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介。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為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語文課程標准》中要求識字教學「注重教給識字方法」,閱讀教學要求學生學會朗讀、默讀。「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有條件的學校還要求「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的閱讀」。作文教學「應注意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讓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學習觀察的方法、構思的方法、表現的方法和自我修改的方法。其中首次出現「表現」這一概念,頗具深意。「表現」是學生在觀察客觀事物中將主觀意願和客觀事物結合、反映個性心理的一種寫作方法,是習作的個性化行為。作文教學強調「寫真實」是正確的,但在寫真實的前提下要引導學生善於表現「自我」,表現有別於他人的主觀感受、主觀體驗。學生個性化作文是學生個性心理的獨特反映,這種獨特性常常閃爍著創新的火花。
此次《語文課程標准》,不再強調每課必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由於每篇課文的要求不同,在單元里的地位不同,課文的題材、體裁、表達方式也不同,因此,對課堂教學結構的分析應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多種樣式並存。培養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有的課,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感興趣的段落(如《羚羊木雕》中「要回木雕」一節)入手來設計教學結構。但注意不要割裂課文,不要打亂作者的表達思路。有時,學生由於預習不充分,究竟對哪一段感興趣說不出所以然,而是隨口應答,教師應分辨真偽,作出正確判斷。
有的課,(如《蜀鄙二僧》)以學生自讀為主,輔之以合作學習。在讀書中,遇到疑難處,自己運用工具書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從旁指點。讀書是一個過程,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形成語感、在讀中學會讀書。教師在讀中相機指導,或矯正目標、或提出要求、或糾正錯誤、或進行激勵、或梳理歸納。在讀的過程中,學生的讀中感悟和教師的讀中指導要自然、和諧,不要代替學生思考,更不要打亂學生的思路。
有的課以合作學習為主,先分組、後交流,然後提取各組之長,師生共同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的重點以及作者的表達順序和基本表達方法。
有的課可直接從課文的重點切入,以點帶面,從部分返回整體。引導學生用學習重點段的方法去自學其他段落。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需要的不同決定課堂教學結構的多樣化。要提倡不拘一格、標新立異,鼓勵教師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總之,所有的課都應強調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要改變那種逐詞、逐句、逐段分析課文的方法,改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改變繁瑣分析、零碎解剖以及每課必分段、必概括中心的做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
新的教學計劃出台後,語文學科由原來占總課時的3O%左右減為占總課時的2O%-22%,課時減少,閱讀量增大。中、高年級課文一般為35篇(包括精讀、略讀),所以必須研究長文短學,一般是一篇課文一節課學完。充分利用學一篇帶多篇的方法,實行能力的遷移。教師要吃透教材的重點、難點,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不要求講深講透。要改變那種慢節奏、低效率的教學,強調提高教學效率,向45分鍾要質量。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精煉,不講或少講那些「正確的廢話」,教師不重復嗦,學生也不重復別人的話語。各個教學環節要嚴謹有序,不為一些細微末節的問題浪費時間,也不要為某個學生的無關問題影響教學進程。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准》的出台,無疑為僵化的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多年來圍繞「考試」而旋轉的教師和莘莘學子們,不由得歡慶鼓舞。在這塊以人性為基準,以發展為根本,提高素質為核心的平台上,他們可以自由創造,各顯其能,展示才能,讓更多教師和學子走出應試教育的牢籠,成為「自由」的人。然而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繁華的虛假呢?以下談談我的拙見。
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還是現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無疑都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其成為適應時代和社會需求的創造型人才。因此,新課標以發展人性為基準,著重培養人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存。「傳道,授業,解惑」為職業的教師形象已不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起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解讀,分析課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材的創新者,教學的引導者,而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以往那種教師獨霸課堂,一言堂的教育已成為歷史,而應將主動權全面的完整的交給學生,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讓其在語文的天堂里自由飛翔,自由馳騁,教師只是一個宏觀調控者,是學生的朋友,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解讀課文,共同探討交流,將自己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思維無形中傳給學生,在共同學習中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素養。
一「沒有標準的標准」
《語文課程標准》中「閱讀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種平等對話的過程」既然對話,就有對話中大差異,真所謂「一千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同一個文本的解讀,仁者見忍,智者見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作為
課堂教學的調度者,教師是否聽之任之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應該不僅能放的得開,更應該收的來。成然,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不應該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珍惜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注重多元理解,但強調多元理解應該是有理有據的而不是信馬由韁,我們的教學必定是讓學生的認識上升到某一發展水平。應此,作為調度者的教師,應該在多元理解的前提下尋找一個准線,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認識水平有所提高。
二「無招」與「有招」
大凡武林高手,都武功卓絕,身懷絕技,他們信奉「無招勝有招」的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覺得無招比有招更能取敵制勝。語文教學「五環節」,「目標教學」…語文教師可能耳熟能詳了。這些先進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讓語文這棵大樹展示了新姿,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進景下,多少有點捉襟見肘了。眾所周知語文教學本來是審美教育,其學科的獨特性
決定了其教發的靈活多樣,如果我們只限於幾種模式,無疑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帶著腳鐐跳舞。再者,「迢迢大路通羅馬」只要目標一致,方式可以多樣。在寬松的環境里你教的精彩,學生也學得愉快。
三作文批改探微
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寫作水平的高低與否直接反應出一個人的語文水平。應此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不可丟。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對話式」的作文批改方式應該得到青睞。
作文是學生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展現,是一個人語文素養的縮影。應此作文的批閱尤其重要。閱讀一篇作文無疑是一次師生對話。評語是師生溝通的媒介, 教師針對學生文章中的不足下評語,學生再根據評語修改作文,。這樣一方面學生吸取教師的修改意見,另一方面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達到心靈的溝通,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呢?
新課標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發布時間:2005-11-16 來源:網友提供
新課程改革關繫到教育質量的高低,關繫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繫到綜合國力的增強。其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主」、「以實用為主」,強調終極關懷。首要任務是改變知識傳授過重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習技能。並且在主動探索和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人本身的發展
,注重張揚個性,體現人文關懷。這既是對祖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主體意識缺失的一種深沉思考和內省,又是對現實世界科學精神的呼喚。
作為語文教師,我順應時代潮流,認真學習新課標的理念,逐漸轉變了觀念,樹立了新的學生觀和教師觀。並且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積極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努力轉變教學方式、評價方式,努力實現教學活動中師生角色的轉變:教師角色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藝術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學生角色從過去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教師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一年來,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變革教學設計的內容,堅持「教」的設計和「學」的設計,構建民主開放的課堂。
一般來說,教師備課,向來是非常詳細的,且不說內容的環環相扣,即使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可能出現的回答,所用的教學時間均在教案中有所體現,若是照著教案「教」下去,那應該是一堂較完美的課。但「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學」,宗旨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一堂課只有「教」的行為沒有「學」的行為,那麼學生的「學」就不是真正的「學」,學生的「發展」也談不上真正的「發展」。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堅持既有「教」的設計,也有「學」的設計,有「教」的行為,也有「學」的行為,如果遇到實際教學時間、環節與設計的時間、環節不一致時,我常是忍痛割愛,將精彩留給學生,讓「學」的環節充分發展。如教學《未選擇的路》,原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果多花了20分鍾,原因是「學」的環節出彩。這節課本來設計的是「讀」、「說」、「寫」三大板塊,板塊之間彼此依存、交叉、交替、連綴,內容精細嚴密。「讀」時學生紛紛發表意見,如重音、節奏和停頓的反復推敲確定,「說」中學生爭說情感體驗,並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傾向,雙方各執一詞。在此情況下再完成「寫」已不可能,我決定改變計劃引導學生舉行一次小型辯論賽,雙方引經據典,氣氛異常熱烈。雖超出原定時間,且「寫」的環節尚未完成,但充分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且確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二、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逐漸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系,逐漸改變以前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階段,授之以漁,付之以行動,解決「怎麼做」、「做什麼」的問題,包括六個步驟:①自選內容進行課前三分鍾演講;②結合單元總體目標和導語提示自定目標,明確意向;③自瀆課文,正音釋詞,編自然段序號;④自主作答,「我認為本文的內容是
,主旨是
」;⑤參照課後習題再讀課文,力求找到答案;⑥歸納小結自主學習階段的疑難問題,整理在預習本上。此階段總的原則是大膽地想,大膽地說,大膽地寫,還給學生心靈的自由,使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獨特體會。
2、合作探究階段,設置任務,學會交流合作。
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實現合作探究學習呢?我嘗試過二人組合(同桌)、四人組合(前後兩排)、隨機組合(設置情景,臨時調用,如表演課本劇、分角色朗讀),教會學生承擔不同的學習任務,如記錄員、組長、主持人等。學生在小組學習中,不僅形成與人交流的能力,還學會了發言、傾聽、評價、質疑,在交流中形成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堅持面向所有學生,尊重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標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大而言之,是素質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質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師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
過去有段時間在教學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動或賽課中,為了課堂出彩,我常常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的學生,如全班最善朗讀的去朗讀,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畫畫的去畫畫……實際上只有一些學生在課堂上「跑龍套」,支撐整堂課框架的只是為數很少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沉默不語,課堂上沒有他們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們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總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剛進校時活蹦亂跳,暢所欲言的孩子在學校呆了兩三年後居然連手都不敢舉了。「隨著年級的遞增,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遞減。」有此教訓,我盡量兼顧各層次的學生,分層教學,分類要求。設計教案時,注意要求和難易度的各不相同,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參加,有選擇地完成,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學習活動。並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尤其慎重地評價差生,善於捕捉他們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到老師的信任鼓勵,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動」的慾望和可能,使學生感到我也要參加,我也能完成,增強了自信心,從而也留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各盡其材,各得其所。
其實,深入每個學生,你會發現,他們中每個人都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有著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通常,當老師的注意力輻射於後進生之外時,他們就會游離於教學之外,諸如講小話、玩紙團、做鬼臉、彈皮筋、大聲讀書、怪調回答……但他們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時,他們的潛能就會蘇醒過來,有時會令你大吃一驚。如我教學《第一次真好》時,先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角色體驗,再全班暢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請平時表現很糟糕的同學講述他們的第一次,結果發現他們的「第一次」更豐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我領悟到語文教育的確應該是大眾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為語文教師,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必須尊重他們的情感體驗。我期待著我的課堂能成為全體學生的情感樂園,是激發全體學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學生心中的伊甸園。
四、堅持學以致用,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積極開發課程資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就開宗明義,強調語文學習要服務於生活,服務於應用,服務於個性發展。大體來說,作為體現新課標理念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要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已談及,此不贅述。
至於體現新課標理念的輔陣地――綜合實踐活動是聯系課內外的紐帶,是語文服務於生活的體現,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捷徑。所以,我盡量利用各種機會,盡可能地開發課程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從而使學生增強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近一年來,我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書刊、電影、電視、網路、圖書館、博物館、布告欄、廣告牌等收集資料。開展過以下活動:口語交際(「向你推薦我」、「成長的煩惱」)、演講會(每日一講,課前3分鍾)、辯論會(不定期)、故事會(「約會名人」)、讀書會(設會長、副會長各一人,各司其職)、詩歌朗誦會、小報比賽(「黃河頌」)、競猜熱線(「戲曲大舞台」)、調查報告(街頭錯字)、焦點訪談(「黃河,母親河」)、語文知識競賽(「探索月球奧秘」)。
雖然以上活動並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讓學生走出象牙塔,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去,活學活用語文,明白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堅持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也即反思教學,對青年教師尤其重要。反思的過程,往往真理的大門會怦然開啟。在教學實踐中,在吸取同仁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著重反思三個方面。
首先,反思本節課最有創意的細節。就教師方面看,指教學過程中產生的獨特的理解,新穎的組織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能維持學生興奮點的提示或暗號等。就學生方面看,指對課文的獨特理解、體驗、領悟,可資借鑒的學法,收集篩選材料的獨特視角。
其次,反思本節課中最成功的細節,如新穎獨到的導入方式,別具一格的情景設置,層次分明的提問,凸現思維的點撥,標新立異的板書,行之有效的教學設計
,銜接緊密自然的巧妙提問,形象活潑的教輔用具,讓學生迷途知返的暗號等,如教
㈡ 去佛堂如何拜佛!
一
拜佛宜從佛制,其拜法與俗制不同,茲將拜法詳述如下:
(一)兩手(十指並攏)和掌(斜向上)當胸,站於蒲團之前, 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三)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
(四)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
(五)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
(六)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七)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
(八)頭離蒲團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
(十)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
(十一)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畢後尚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曰問訊,乃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即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齊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至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二
一、序文
談《佛教戒律》論「修行念佛多如牛毛——往生極樂少如牛角」
戒律者,如同國之法律。民不守之,則社稷亂矣,而修行者,不守戒,則道不成
,宗教崩廢不堪矣。國法乃依行而論處,戒律者,乃心行皆論,較之嚴謹。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行研經論求禪定智慧,廢馳戒學於旁而不嚴守,每多
犯戒而不知,此乃捨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獄果報,悔之晚矣,實為愚昧之
行。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名為三無漏學」,欲攝
心必先除妄念,當得學戒,持戒嚴者,自可斷妄念,無妄念自可生定,而可參禪
思考,久而可現般若智慧研學經論,自得無漏,證得了一切種智,而圓成無上正
等正覺!
佛制比丘,需先學戒律五年,若精嚴無犯,方許離師學禪修,故知在家出家眾應
依佛制循序漸進,勿可本末倒置而廢道業,應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以
學戒為入門,戒為一切法之根本,不可犯。
現值佛法末法時代,因佛制戒律森嚴,為時下修佛者撇之為屣,置之荒廢,每多
次以開緣方便由,而觸犯戒律,故今能悟道修成正果者鮮少,可嘆矣!
殊不知,佛初傳法並無定戒律,乃因弟子中常有人越規行不正之事,而障修行,
壞僧團風紀,冒瀆法相,故每犯一事即制定一戒律,並分輕重戒數百條。凡弟子
犯之,除不配為佛弟子,當下地獄果報歷劫而不復。
而佛初定第一條大戒乃「淫戒」,此乃出家在家眾最難守易犯之大戒,因出家者
起心動念即犯戒,故佛制此戒,嚴定比丘、比丘尼間,或出家眾對在家男女眾,
不得單獨共語、共飲、共坐、共行、共立、共床、共房,若違皆犯大戒,自得果
報。縱您修行念佛精進,一犯戒,前功盡棄,不得往生凈土,得證圓滿。當初佛
有一寶香蓮比丘尼修行多年,因不遵佛戒,而屢犯行淫不知悔改,不久平地裂開
,肉身直墜無間地獄!地點在中印度,唐玄奘大師印度取經,曾參觀其坑,深黑
無底,以各種方法探測,不知其深,此乃破戒之現報,實值修佛者警惕。
太多修佛者,皆以時代變遷之理由,而以不需執著戒律為搪塞之詞,需知時代有
古今之分,而佛法卻無古今之別,不受時間空間之限,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需知
道偉大的佛陀及門下五百位已證羅漢比丘,皆得持戒甚嚴,絲毫不敢違犯,而未
證果的佛子,何德何果豈敢不需執著於戒?妄大自為,枉費修佛多年,甚而受地
獄報,實甚惜哉!
佛滅度前,曾教示弟子:以戒為師。守戒即遵師訓,如臨師尊教誨,如不持戒而
犯戒,如同違背師訓,當不得度也。如學校校規,學生不守校規常犯過,當被開
除,終不得學,而戒律千萬不可犯,不可不持。佛有一弟子,只因犯一句妄語,
就輪轉五百世為畜生道,不可不慎。
今之修佛者,眾多如牛毛,而終能往生者如牛角矣!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之蓮社
,數十年來,在其處共修念佛的居士往生有數千位,但真正往生凈土極樂世界,
印證只有七位而已,究其因,皆為持戒不嚴而不得往生凈土,再墮輪迥;得道者
更少矣!此乃出家在家眾不持戒自不證之因。
今佛教要振興普化大眾,定要發揚戒律,嚴守戒律,方能教化更多眾生學佛,延
續佛學慧命,得使出家者人人堪作人天師表,讓佛光普照大地,建立廣大凈土,
使人類更祥和,阿彌陀佛!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一心持凈戒
常律題
二、在家眾學佛應知禮儀式規五十條
甚多學者,對佛陀所制之戒律,皆感束縛不 安,甚至認為初學佛者之絆腳石,當
使入門者望而卻步;這是相當錯誤觀念。亦導致現時太多修者不守戒律,造成佛
教今天不振之因,令筆者甚為感傷!
其實,佛教之戒律,與國家所訂之法律大致相同,如佛教所制訂之五戒,不殺、
盜、淫、妄語、酒、六法全書之律條亦訂的相當嚴格縝密。故修佛者守佛教戒律
,亦等於守國家法律,何來束縛不安?只是佛教戒律則在心靈上多加一層自我約
束力量,故自誓願持戒,嚴行不犯而已!
凡宗教都有其自設戒律來約束教徒不正行為,而皆有因由,如筆者曾信奉基督摩
門教,其教規定教徒不得喝咖啡與茶,自有其理由:如佛教不得吃蒜、蔥亦自有
其義,您既發心入其宗教修持,當得遵其規戒方能得度。
俗雲:入港隨港,入風隨浪,當您進入不同國家,就有不同法津,自當行之,否
則犯法,自不得安居,如筆者曾長居美國,到過數州停止,知美國五十州,每州
法律皆不相同,此事此州可行,過州則犯法,而州之訂法乃依其地環境,民情、
風俗行設,而宗教戒律亦同此理而制訂。
筆者當軍人時,認為軍中紀律,可謂比佛教戒律更加嚴厲,故方能訓練鋼鐵的軍
隊,亦才能捍衛國家,您不能說軍律無理苛刻。換言之,修佛要修成無上正等正
覺,豈能言戒律過於束縛?
無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萬事皆然,無戒無律,則無紀無綱,萬事
不償;故凡佛子千萬不可廢戒不學,或認為束縛執著之事,則定墮三惡道而不得
度,慎哉!勿忽!
視一般佛子,不能持戒清凈,乃其身心仍帶有深重不良習性,自己不易改之,卻
怪戒律嚴謹拘束,反而一再犯戒,實無緣修佛,並辱佛門!當墮地獄受報,哀哉
!
今天筆者願自戒律中列出五十條拜佛禮儀、戒規,這在您們聽法中,很少能視聽
到此種綜合性戒律之報載,此五十條戒規是針對在家修佛者容易冒犯惹罪而列,
筆者花費數天至深夜不眠不休扼要地分列出,提供大眾參閱。筆者重覆誠懇地再
次說明,這五十條很重要,拜佛者千萬不可忽視,凡忽視內任何一條,定得受地
獄之果報,決不虛言矣!
入 寺 須 知
佛教團體最重紀律。受了戒的人,學過威儀,自然動作合禮。普通學人何能懂得
?不免招惹譏笑。特為寫出幾條通常規矩來,作個參考:
1、入寺: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入殿門里
,帽及手杖須自提攜或寄放他室為佳。萬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墊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禮拜,宜向兩旁的墊凳分男左女右去禮拜
,凡有人禮拜時,不可在他的前頭走過。
3、閱經:寺中若有分開閱覽的經典,宜端坐閱讀。須先凈手,放案上平看,不可
握著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經上。
4、見僧人:見面稱法師,或稱大和尚。向他頂禮時,假若他說一拜,不必再繼續
強拜。凡人禮佛、坐禪、誦經、飲食、睡眠、經行、入廁的時候,俱不可向他禮
拜。
5、法器:寺中鍾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亂動。
6、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
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以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談話。如不
能聽完,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第一條:寺廟內的一針一線,不得取用
若受師父饋贈物品,得捐款於功德箱內。筆者未出家前,曾因身體欠佳,而常至
寺廟小住數天,發現很多信徒隨便於佛寺內廚房取物食用,或摘取寺內樹上水果
,或取食供桌上水果,或於寺廟作法會或打佛七、佛菩薩生日時,檀越(施主)
所供養打齋之物品數量很多,而在當法會圓滿時,剩甚多物品,就隨便分取回家
煮食,筆者還看到掌廚師父不知戒律,而隨便分給自己弟子帶回家,亦有自己取
食用。
像這樣種種舉動,已嚴重犯了盜戒,盜用十方常住(意即各地眾生所捐之物品、
金錢叫常住物),百分之百絕對下地獄受苦無量。寺廟之物不分價值,微細至縱
使您在寺廟打一通電話,而不投一塊錢,就足夠下地獄受苦,這叫因小果大,後
悔莫及!
因小果大,可上升為天人,下地獄受苦
有人不禁要問,在寺廟只因貪取一塊錢,就要下地獄,真有此事嗎?有點不相信
,在此筆者願講一段佛陀教化外道婆羅門皈依佛之典故,自可明白其嚴重性:
某日,佛陀率弟子至一村莊托缽弘法,被一外道婆羅門知悉,即先向此村民散布
惡言說:此位悉達多太子(佛陀俗名)要來煽惑大家的子孫去出家,大家就沒後
代可傳承奉養,千萬不可施捨食物給他們。
佛陀率弟子們進入村內,走遍全村每戶乞食,沒有願意施捨食物給佛陀,當佛陀
走到小巷子內時,看到一位老婦人從後門出,要將洗米水倒掉,佛陀即向前向其
歸言道,只要她誠心將洗米水倒在缽內,她將得升天神之福報,婦人乃誠心供佛
,此言剛被此外道聽到,即大聲斥責佛陀在打狂語,只一碗洗米水就可升為天神
。
佛陀當即開示,並將舌頭伸出,將整個臉遮住,此時外道才知佛陀是累世不說妄
語的大修者,因在那時的修行者,無論是仙道,外道皆知一個累世不打妄語的修
行者,才可能將舌頭伸出,將整個臉遮住的。
此外道心服口服地才向佛陀請示,為何區區一碗洗米水之功德就能升為天神:佛
陀教化無邊,當即指著前面一棵大樹而言道:此大樹最初是由一粒細小種子埋在
土內(種子小而樹大),此婦人因一點誠心供佛,自可得無量福報,而得是升天
神,此乃因小果大之理也!此位外道,經佛陀開示後,即時皈依佛陀為佛門弟子
。
由此典故可知,貪取寺廟一塊錢,當種下地獄果報,是不可不慎的!在過去我讀
高中時,曾信仰基督教,研究過聖經,亦曾有類似因小果大的典故,在本人所著
「因果治病改命法」當中就曾提示過,在此不再贅述之。
若你能深知因小果大之理,那對我在此文後所列的每條戒規,就得謹記在心,嚴
加遵守,千萬勿犯,免受果報,而後悔莫及,或怪師父沒開示,或嫌戒規太嚴或
束縛。
第二條:不得摘取寺廟山上之水果
很多信徒每逢星期日常朝山入寺拜佛,甚是虔誠,但有些人,不知規矩,看到寺
廟後山水果樹上長滿很多熟透的水果,令人垂涎三尺,情不自禁地自摘而食,而
犯了偷盜寺物之罪,夠下地獄之條件。我以前常到嘉義大仙寺靜養,其寺後山很
大,種了很多水果樹,每逢假日,遊客到後山樹蔭下休息,涼風送來頗為愜意,
常看到多人摘水果而食,因我身為一香客,不便干涉,只嘆眾生貪食不厭,也是
促使我寫此文之動機。
本佛堂現在還無山可建修行道場,不然就得樹立一標語:「請遊客不得摘食本山
水果,有噴農葯」,想必無人敢摘食也。本佛堂現雖無山可供人摘食水果,但亦
有人曾摘取水果食之:因常有善信敬備水果到佛堂禮佛後,不吭不講的,將水果
放置佛桌上不收回,等數天後,部分水果斷有腐爛,部份尚完美的,堂內皈依弟
子不知戒規,就自動取食,而犯戒,應知未得施主允准之物,皆不得取食,信徒
不取回亦不言明要供養十方僧眾,此物乃為原主,不得取用,凡取用皆犯盜戒也
,當墮惡道矣!
戒規是解脫,不是束縛
有人聽了本人所演講有關拜佛戒規禮儀的錄音帶後,卻有兩種見解與心態。一種
見解是聽如此嚴格又繁多之拜佛禮規,每輕犯就得下地獄果報,日後那有人敢拜
佛學佛;另一種見解是,當聽過錄音帶所講的種種庄嚴禮儀戒規,可謂法喜充滿
,贊嘆法師若心傳法,有些居士喜悅悅道,自聽法多所至今,從未聞此有系統又
圓滿的佛戒禮儀,真如醍醐灌頂,歡喜流露,難以言喻。
兩種見解心態,迥然不同,一種是超越的心性,一種是愚昧的心性,眾生之心智
相差懸殊,令余感嘆,故古人曰:不學不知義,不修不知道。
其實戒規不是一種束縛,是一種解脫,如同一國人民不守法律,則社會治安大亂
,則大家不能安居,偷盜搶劫欺詐殺人泛濫各地,夜不敢出門,晝夜提心吊膽,
試問還自由嗎?若大家遵守法律戒規戒律,安分守己,社會治安良好,則晝夜出
行自由心安。
佛教之戒規亦同此理,何況學佛者乃欲上求佛道,更應嚴遵戒規,方能早日開悟
證道,一般人學佛戒律,則不易犯業,心性凈,自得佛菩薩護持加被,時時吉祥
!
有人說:佛教戒律太嚴格!余答:不嚴格,即是自然法則,而你本身累世累積不
良習性過重,不易改之,故曰嚴格。如一人吸煙甚重,而現各地皆訂有不可吸煙
之成規及吸煙罰款法則,此人煙性改改則說,吸煙不是大事,何必訂此嚴規呢?
汝說對否?
記得從前之省立高初中學校,校規相當嚴格,吸煙記大過一次,打架記大過一次
,考試作弊記大過一次,侮罵老師記大過一次,三次大過就退學,而我們從來卻
不感到嚴格。那時社會治安亦相當好,我們這一代因從煉爐出來,故也造就很多
名人成功者,對於社會貢獻頗大,觀現在一般學校校規是否象從前那麼嚴格就不
得而知了。
故不守戒規,是束縛呢?還是解脫?由上列之舉,自可明晰其意。社會要安康,
大家要守法律,佛教要振興,佛子定要嚴遵戒律,是必定之道理,望學佛者,以
超越理智心性來接受佛陀戒律的教化,日久自可通達般若智慧而證菩提!
第三條:入佛堂不得吸煙、穿拖鞋、皮鞋、嚼檳榔
我曾在多家佛寺靜修養身,常看到多人在佛堂中吸煙、嚼檳榔,實為不敬三寶之
行,並污穢了佛堂清靜。佛堂乃法王寶殿出家人修行念佛之凈地,污煙濁氣沖天
,當擾亂出家人修行,罪過是無量的。應知香煙之氣頗毒,可使人致癌,並干擾
人之情緒,現許多辦公機關皆禁止吸煙,提高辦公效率,何況在庄嚴清靜佛堂內
;嚼檳榔非但不雅觀,且污染環境衛生,佛寺四周有天龍八部護法,若隨地吐檳
榔汁,當污穢聖地而不幹凈,則罪不可赦也。
進入佛堂內,應赤足入,穿一般鞋子進堂,當污穢佛堂清潔,應知大家所穿的鞋
子在外踏過臟物,從廁所內出來都會沾到不凈之物,故不宜進入佛堂內為宜,免
污及聖地,而惹罪衍,當得戒守之。
一口痰一把鼻涕,下地獄火燒不息
凡佛弟子持戒清靜無犯者,日久身上自可發出一種如檀香般的戒香味,醇香傳百
里,就如佛菩薩示現顯降,芳香遍滿虛空,當得眾生誠心供養禮拜。
佛語戒定真香,有戒有定有真香,無戒無定是晉味,持戒者心性坦盪無疑,犯戒
者心性不安束縛,持戒者當得眾生恭敬禮拜,犯戒者當得眾生不恥不敬,持戒者
當可攝服眾生得生佛性,犯戒者當招致眾生得生毀謗。持戒清靜可證果,犯戒當
受地獄果報,持戒犯戒否?得由智者自定矣!
講戒法,易令人生厭,而苦口良葯,忠言逆耳,眾生不知,又不得不講,明末藕
益大師講戒經,聽者寥寥數人,弟子跟隨者少矣,清末弘一大師弘揚律學,甚多
地方不太歡迎他,甚至有人視他為怪物,其實,大家都是怪物而不自知,反把聖
僧當怪物,眾生哀哉!
今天,若常律亦專講戒法,日後當為不智眾生又視為一怪物出現,豈不妙哉!但
戒不揚,教則滅,然為眾生想,抱弘揚聖教之心,志當弘揚戒法,望有知修佛者
,共修戒法,進而生定,生出般若智慧,而開悟佛性!
第四條:進佛寺,不得由中門入,當從旁門入
入寺內不踏門檻(門底下隔板),需躊腳而入,是為禮也,子曰:「君子不入中
門,行不履」應知古代下品官入高官府弟,皆得從旁門入,只皇帝親王爺,方得
由中門入,而佛寺乃法王寶殿,佛祖其位尊當主過玉皇大天尊及一切天人,進入
佛寺,當視為進入皇帝殿,拜見皇帝一樣,得遵守寺內禮節,庄嚴不得隨便,方
免犯不敬三寶之罪。
第五條:進入佛堂內,不得高視佛面,當即低頭即作禮拜,更不得溜達作觀賞,
東張西望
我常注意到許多信徒一進入佛堂內,不是在頂禮跪拜,卻在堂內走來走去,又站
著堂內正中央,一直高視佛面,像在觀藝術品一樣,如此甚是不敬,若要觀佛面
,應站立於堂外丈遠而觀之,方合乎禮制也,這點很多人都有此通病。
第六條:於佛堂內不得大聲談話、喊叫、或躺、或卧、或跑跳
很多人於佛堂內,口不擇言,大聲談話,或話家常,將佛堂當作菜市場,擾亂清
靜,罪過無量。有些佛堂內地上鋪有地毯,甚多人非躺即卧,尤其小孩,一入寬
大佛堂內,當作遊玩場,亂蹦亂跳,跑東跑西,大人管不嚴,甚是罪過罪過!
第七條:入佛寺內勿隨地吐痰或隨地擤鼻涕
於佛寺四周常有眾菩薩居之,天龍八部護法,環境清凈無染,而人之唾液鼻涕甚
為污穢,若於佛堂內隨地吐痰及擤鼻涕,當污及聖地,造成空氣污染,病菌傳播
,有害僧寶罪,當入地獄受苦,有經為證,僧護經曰:「在佛地,涕唾污地,以
是因緣,入地獄中,火燒受苦不息」。由此得知於佛寺中吐痰擤鼻涕不得不慎;
若欲吐痰擤鼻涕,當以衛生紙包之,投入垃圾筒內,或至洗手台吐之,以水沖洗
,當不患。
以此條而論,只一口痰,一把鼻涕就得受地獄果報,有經為憑,真實不虛,更可
知律之重要,若一犯,無論你修行多好,終不得正果往生極樂,故本文期望大家
謹記在心,免犯之後悔!
佛教戒律是合乎理性、民主性的戒法
佛教戒法非權威性、強制性的,是公正合理民主性,無壓迫束縛感,與民主國家
法律相似;非同其他宗教之戒律具權威性,強制不可抗拒,得毫無抗議的接受,
眾生猶如受罪的羔羊得受指使,不得怨言,否則恐嚇將下地獄受苦或接受救主懲
罰,一切以神意為主,眾生皆為神之奴隸說黑為白,說白為黑,不得異議。
凡研究過佛教戒法的人,想念佛制戒律,皆依照人倫道德而定,犯戒者如同犯國
家法律相同,除得接受法律制裁外,尚得受未來地獄果報,心靈之譴責,永不安
寧,故佛教戒法 (本),如同一本完整的六法全書是一樣道理。
第八條:入佛堂佛繞佛可得五種福德
凡入佛堂,應旋即佛頂禮,或繞佛唱念佛號,佛言:當得五種福德,一、後世得
端正色好,二、得好音色,三、得生天上,四、得生王侯家,五、得涅盤道。而
繞佛方向,應由右而左繞行為吉也。拜佛後當即進出,切勿喧嘩。
第九條:寺廟內用食,當提捐獻
凡寺廟適逢菩薩辰日,舉辦消災法會,都會備辦素食筵席與眾生結緣;或平時到
寺廟用餐,皆得捐獻功德金,因所食之物,皆為十方善眾所捐獻的,不應白吃的
;很多人有這種貪吃的通病,以為佛寺內節慶日,辦素食給人吃是應該的,而不
必捐錢,如此當犯偷盜食之果報。當種下地獄之根而不知,慎之!(非出家人不
得供養)
第十條:一枝法杖倚壁,證果全失
昔印度二十五祖婆斯舍多尊者,過去世曾證得斯陀含果位(謂已修得去凡入聖之
法)但入佛堂拜佛,大意將法杖倚壁而累世之修一剎那間化烏有,更遑論一般凡
夫犯之,當墮惡道之果報是不庸置疑的!
故入佛堂拜佛之前,應將隨身物、衣、帽、手提袋放於地上,而後再行頂禮拜佛
,自得福德而不犯,福報與業報就在一小動作之間,但其中這果報相差卻甚巨矣
!尤其千萬不可將皮包、衣、帽、手飾隨便放置於桌上。
余在佛堂常見許多婦女習慣在拜佛前,將小皮包放置在佛桌上,應特別注意改正
,免受業報之苦!
還有入佛堂,不可穿木屐或拖鞋,免擾清靜及污染佛寺地,來生免墮入馬蹄國之
地。
第十一條:佛堂中央,不得站立或禮拜
佛堂中央位置,是主持禮拜位置,一般人請勿站立或禮拜。
很多人在佛堂拜佛,都喜站跪在中央禮拜,殊不知已犯禮儀,因一寺主持,需德
高才優者,方能當之,佛堂中位為尊。禮拜佔主僧之位,為我慢失敬,其罪非輕
。
君子當不受戒律約束
戒律學,深思之,實乃一門修養學,一位有涵養之人,將不受戒律所約束,其行
高尚不阿,一切皆自然合乎戒規的,所謂君子處事正直盪然,不偏不倚,進退得
宜,是非分明,心胸寬闊,仁慈愛物,故不詐、不欺、不貪、不痴。
以五戒而言,一位修養者,(一)自然不殺生煮食,活生生將動物殺死烹煮,就
象有人一生中連一隻小魚都不曾殺之,這是仁慈心之自然發露,故君子遠庖廚,
聞其聲,見其殺,不忍食其肉,當不會殺生;(二)自然不會偷盜他人物,占為
己有;(三)自不會邪淫,姦汙貞婦良女,破人名節;(四)自然不會妄語欺詐
他人;(五)自然不會喝酒或酗酒亂性昏智,作後悔不堪之事。如此一切皆合乎
自然理性,發露善良本性,又何需戒律來約束他呢?
故戒律乃是對涵養不夠,是非不明,品行不端之人而設立的,故守戒律,乃修養
成上品人格君子所必需遵守,何遑論欲修佛道者,更需嚴守不犯焉!
第十二條:入寺廟,服裝要整潔樸素
女人到寺廟拜佛,千萬不可穿迷你裙或露胸露背之衣服,有失禮儀,跪拜禮佛時
,相當不雅觀,有礙佛堂庄嚴,並會引起來參拜之信徒非非之想,擾亂寺眾之清
修,則罪過矣!
第十三條:勿讓小孩到佛堂內奔跑嘻戲
這點相當重要,若帶小孩到佛寺拜佛,一定要管制的好,勿讓小孩在大殿內東奔
西跑,或隨意動法器,因木魚、罄之法器,乃龍天耳目,千萬不可讓小孩把玩敲
打,否則罪過很重,我記得在七歲之時,隨祖母到彰化善化佛堂拜佛時,一時好
奇,在大殿內拿起木魚就敲打,被祖母斥訓一頓,結果那天回家,頭不明地疼痛
,吃了葯也不能止痛,求醫也無效,祖母懷疑我是否因在佛堂頑皮敲打木魚而引
起護法神責罰所致,就帶我到佛堂內,向佛祖跪拜懺悔,那時年紀雖小,也知誠
心地懺悔,就這樣經禮佛發露悔過後,頭就不痛了。
此刻想起小時這件事,亦頗感奇妙,在佛堂亂動法器,頭痛求醫吃葯無效,而經
誠心懺悔不吃葯竟然痊癒,可知懺悔可消罪業,但經過那事,我長大後,卻是經
常有頭痛的毛病,記憶力也較差,真懷疑是否小時亂敲法器所帶來的後遺症。
故我奉勸各位家長,帶孩子到佛堂內禮佛,不可讓小孩隨便玩法器,否則小孩智
慧會減退不聰明,這是事實,不可不信,我在本佛堂內常看到家長帶小孩進來禮
佛時,只顧拜佛,而不知要看管小孩讓其亂動法器,一聽到則馬上制止這種情形
發生,以防給小孩帶來後患。
第十四條:入佛寺不可大聲說話
很多人一到佛寺內,就好象進入公共場所游樂區一樣,就大聲談天說地,走路搭
肩勾背,隨便攝影佛像,帶葷肉食物吃食,將佛寺當作一般神廟或游樂場,一點
恭敬肅靜心都沒有,如此擾亂出家人清靜修行之法,當犯罪的。
持戒精嚴,自可證得佛性
《華嚴經》雲:「戒為無上菩提本」,持戒清靜自可修得菩提,而研究佛戒,乃
在戒己之心、身、六根而不犯,而非拿來戒律之尺時時去量他人,去誹謗他人之
言行,則自己犯戒,何德服人矣!
第十五條:入佛寺應念「阿彌陀佛」向師父問訊
凡入佛寺,遇師父應問訊答:「阿彌陀佛」,不可直稱師父法名,凡答謝師父或
向師父賠罪,皆說聲「阿彌陀佛」,而不說「謝謝或對不起」。向師父告別,應
說「弟子向師父告假,阿彌陀佛」,不可說再見啦!或Good Bye,!
第十六條:皈依弟子應向師父頂禮
於行路中,與師父相遇,應停足向師父問訊後離去,不得閃避而過。有一點需知
的,凡受過五戒,菩薩戒之弟子,遇到出家師父,定要跪拜頂禮師父三拜,若不
知跪拜頂禮,有我慢之態。而向三寶頂禮,乃在消除我慢、我執、我相之心,而
能養成謙虛恭敬之性,亦可消除業障。
第十七條:入師父房間之禮節
入師父房間,應扣三聲:若不應聲,則表師父在內有事或休息,不得強入,可即
離去。
第十八條:對師父頂禮應知
凡師父在刷牙、洗臉、理發、睡眠、吃飯、休息、打電話、寫字皆不宜作禮,在
馬路上亦不宜作禮,問訊即可,很多弟子為表示非常敬師父,而不分時、地的隨
便作禮,亦不甚雅觀,有礙師父威儀!
第十九條:奉師父飲食之禮
奉飲食於師,應兩手高捧奉食,食物要洗凈,若吃過剩餘物不可讓師父食之,是
為不凈罪。
第二十條:與師父談話之禮
與師父談話,不得面對師父,應側立或側坐,亦不得於高處立,或太遠立,對師
父談話應清晰小聲、和顏悅色,師父講話中不得插嘴。
第二十一條:師父用物,不得用
師父之座位、床,及師父之衣、物,不得坐用。
第二十二條:隨侍師父之禮
師若坐,應當在旁站立,若不命坐,不可坐,站立時,不得靠壁斜立,對師父不
敬。
第二十三條:對師父的尊稱
若有人問汝師父之法號,應當說上某下某,不可直稱師父名字,會被人取笑你不
知禮節。
第二十四條:入佛寺用餐之禮節
我們入佛寺內之齋堂,或休息室內,不得爭位,亦不得高聲呼叫,這種情景,每
逢寺廟佛菩薩聖誕日,舉行法會時很嚴重,因法會人很多,寺廟一天要辦好幾百
桌筵席,吃飯時間一到,打板開飯,大眾就搶坐位,好象怕坐不到位子,吃不到
飯,看了令人感嘆無奈。
受戒再犯戒,罪加一等
我接觸過甚多受過五戒、菩薩戒的弟子,及一般的皈依弟子常感到萬般的無奈與
哀嘆,覺得在戒前與受戒後,根本無任何改變,犯戒如吃家常便飯,甚而覺得沒
什麼關系,視戒如草芥。有的皈依
㈢ 高分(50)求安慶市都有哪些高中及詳情另求潛山縣和岳西縣高中詳細情況!回答的好給加分!!!
以下是你要的,詳細情況我給你介紹個網站你去裡面看看,到中國同學錄上面去找,輸入安徽,然後選擇高中,安慶市市能有的高中都會有。中國同學錄主頁:http://www.5460.net/
新手請注冊,注冊方便。
1.安慶市高中
• 太湖縣太湖中學
• 安徽省桐城中學
• 安徽省懷寧中學
• 安徽省潛山中學
• 岳西縣岳西中學
• 安慶市第一中學
• 太湖縣彌陀高中
• 安慶第二中學
• 程集中學
• 樅陽縣浮山中學
• 望江縣第二中學
• 安徽省樅陽中學
• 桐城市天城中學
• 宿松中學
• 望江縣第一中學
• 懷寧秀山中學
• 安徽省太湖縣第二中學
• 安慶市第四中學
• 花涼中學
• 懷寧縣高河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源潭中學
• 潛山縣第一中學
• 懷寧縣新安中學
• 桐城市第二中學
• 涼亭中學
• 懷寧第二中學
• 安慶石化第一中學
• 太湖縣小池高中
• 太湖縣徐橋高中
• 安徽安慶市潛山縣槎水中學
• 樅陽縣會宮中學
• 岳西縣溫泉鎮湯池初級中學
• 安徽省桐城市范崗高級中學
• 桐城市青草高中學
• 皖河中學
• 桐城市大關高級中學
• 樅陽縣白雲中學
• 安慶市第三中學
• 安慶市第七中學
• 桐城市石河初級中學
• 復興中學
• 樅陽二中
• 九姑中學
• 安徽省懷寧縣黃龍中學
• 隘口中學
• 月山高級中學
• 樅陽縣第三中學
• 望江縣太慈中學
• 潛山縣野寨中學
• 潛山縣第二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黃鋪中學
• 懷寧縣洪鎮中學
• 華陽河總場中學
• 橫埠中學
• 安慶市廣圩中學
•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其林中學
• 王嶺職業中學
• 望江縣賽口中學
• 岳西縣店前中學
• 望江縣華陽中學
• 安慶市楊橋高級中學
• 望江縣鴉灘中學
• 安慶市第九中學
• 安慶市第十三中學
• 樅陽縣湯溝中學
• 懷寧縣江鎮初級中學
2.岳西縣
• 岳西縣岳西中學
• 岳西縣溫泉鎮湯池初級中學
• 岳西縣店前中學
• 岳西縣天堂鎮城關初級中學
• 岳西縣第二職業技術學校
• 岳西縣來榜鎮來榜初級中學
• 岳西縣天堂鎮天堂初級中學
• 許嶺職業中學
• 岳西縣河圖鎮河圖初級中學
• 金神高中
• 岳西縣高級中學
• 岳西縣毛尖山鄉毛尖山初級中學
• 岳西縣菖蒲鎮溪沸初級中學
• 岳西縣中關鄉南嶽初級中學
• 岳西縣蓮雲初級中學
• 岳西縣古坊鄉古坊初級中學
• 岳西縣白帽鎮白帽初級中學
• 岳西高級職業中學
• 岳西縣菖蒲鎮菖蒲初級中學
• 岳西天堂中學
• 岳西縣冶溪鎮桃陽初中
• 岳西縣石關鄉黃羊初級中學
• 連雲中心學校
• 安徽省岳西初級中學
• 乖乖學校
• 科技信息學校
• 岳西 中學
• 岳西縣石關鄉石關初級中學
• 岳西縣店前鎮初級中學
• 安徽省岳西縣主簿中學
• 岳西縣中關鄉沙村初級中學
• 店中高一八
3.潛山縣
• 安徽省潛山縣源潭中學
• 潛山縣第一中學
• 安徽安慶市潛山縣槎水中學
• 潛山縣第二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黃鋪中學
• 潛山縣青樓鄉初級中學
• 潛山縣棋盤初級中學
• 潛山縣黃泥初級中學
• 潛山縣三妙初級中學
• 潛山縣梅城鎮梅城初中
• 潛山縣嶺頭初級中學
• 潛山縣割肚鄉學校
• 潛山縣潘鋪中學
• 潛山縣文峰初級中學
• 潛山縣油壩初級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官莊高級職業中學
• 潛山縣雪湖初級中學
• 潛山縣天柱山初中
• 潛山縣塔畈初級中學
• 潛山縣橫中初級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水吼初級中學
• 潛山縣源潭初級中學
• 桃花鋪初中
• 潛山縣杜埠初級中學
• 潛山縣余井初級中學
• 潛山縣古井初級中學
• 潛山縣王河初中
• 三環高中
• 潛山縣第四中學
• 潛山縣馬道初級中學
• 潛山縣勝利職業初級中學
• 安慶市潛山縣育英中學
• 東店中學
• 潛山縣龍潭初級中學
• 潛山縣彭河鄉學校
• 潛山縣水貴鄉學校
• 黃中學校
• 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鎮白水中學
• 王河高級中學
• 安徽省潛山縣中山中學
• 大水中學
㈣ 去佛堂如何拜佛!!
佛門禮儀
一、殿堂儀規
「殿」者王所居:佛謂之大醫王,能醫眾生之煩惱生死大病,又中國最初佛教初傳入東土為王等貴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辭,乃武則天所立,如眾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稟事。俗雲:「無事不登三寶殿」。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緣左右兩側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門左側行,則先以左腳入,右側行則右腳先入。
2.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
3.唯有誦經、禮佛、打掃、添油香時方可進入,不可: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梭遊走。
4.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入時不可東張西望、到處觀覽,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5.於佛殿內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注意轉角處,不須住腳問訊,只要向上齊眉即可。
6.於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聽經聞法,全體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即使討論佛法,亦不可高聲言笑。
7.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坐時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內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勿進進出出影響大眾。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評佛像之庄嚴與否,凡佛像不得安於卧室內。
2.凡經過有佛像處,應當整衣禮拜或合掌問訊:如在經堂、佛殿應當禮拜,如因時間、空間不便,可合掌或問訊。
3.見有佛像損壞,應予妥當進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損壞或不潔,應盡量修復,如重新裱褙等,並使其潔凈。
(2)如無法修復,紙制者應以恭敬之心火化,並將余灰持往凈處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後,灑散於河川大海,勿使人踐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
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5.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6.如看見佛像或經書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三)如何禮佛(拜佛):
1.禮佛不必立於中間,唯須虔敬禮拜即可。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禮佛三拜之含義:
※合掌手勢: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
(1)折伏驕慢心
(2)見賢思齊
(3)懺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滅罪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
(4)其方法
第一拜:(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
※發露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實相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
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5)禮三寶文
我弟子○○願與弟子多生、現在父母、師長、知識、檀越、法俗眷屬、冤親債主,乃至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各個得仗觀音菩薩、普賢菩薩,身、智、行、願威神之力清凈三業分身塵剎盡未來際,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微塵剎土中,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禮佛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禮法
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4.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如第一拜念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第一拜念南無盡虛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禮佛時,應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
6.凡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逕行而過。
7.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8.禮佛時,不可看似恭敬,實則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名譽,詐現威儀。
9.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用的。
二、敬法
(一)如何請經、持經(演示):
1.請經時,經要夾於食指與中指之間,食指與大拇指同置書面,另三指置書下。
2.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
3.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
(二)如何誦經: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讀經,必先靜坐片刻,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時,除雙腳不可交叉外,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
2.讀經必字字理會義解,與心相應,不可草草涉躐。
3.讀書當覆以經蓋,以免灰塵積落。經上有灰塵當以凈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塵。經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雜物,當敬法如敬佛。
4.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團體則應隨眾誦念。
5.讀經中止,當以紙條記之,不可折疊經頁。
6.專供讀誦之經本,不可寫字。萬不得已,以鉛筆為記,熟誦之後必須擦凈。講課之經本則不妨於消隱處筆記。
7.誦經時,有人造訪或問話時,可以合掌答禮,或以紙條記之,將經典合起,起身迎客,千萬莫未將經典合起,即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大笑不已,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誦完而心生煩惱,當知: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
念佛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信心願力。
吃素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慈悲心。
8.讀經時忽生雜念,則應將經本合上,待雜念消去後再讀。
9.買經書時,不可一半在桌內,一半在桌外,當端正之。對經書、架裟、衣缽、錫杖、念珠、佛塵及一切法器,皆當恭敬處置之。
10.經書損壞應當修補工,如實在無法修補工時,可以焚燒之,將余灰灑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
三、敬僧
(一)僧五敬德
1.發心離俗:謂出家人發勇猛心,脫離凡俗、修習菩提而為世間之福田。
2.毀壞形好:謂出家人剃除須發,毀壞相好,除去世俗塵衣而著如來之法服,具佛威儀而為世間之佛田。
3.永割親愛:出家之人割捨父母親情之愛,而一心積勤修道,以報父母生成之德,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4.委棄軀命:謂出家人委棄生命而無所顧惜,惟一心求證佛道,兼能為世間之福田。
5.志求大乘:謂出家之人,常懷濟物之心,專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脫一切有情,為世間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凈德,應當敬僧如敬佛。
(二)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靜坐中、誦經中、禪行中、剃頭時、以及洗澡、上廁所、乘車船、睡卧等時,勿禮拜大德。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時,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2.遇大德入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鍾,直到大德進入大殿站好為止,由班首稱:「頂禮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駕」,若大德要離開時,亦敲二鼓一鍾,直至上車為止,此乃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若僅是個人慾行禮,則可進入佛殿後,向佛行禮,口稱:「頂禮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當奉命唯謹,盡力辦好。不可請師父幫我拿東西、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即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物,這皆是不合理的現象,出家人若有出國的機會,也不要替人拿東西,因為有的行李中,可能藏有葯物、走私貨,這點要謹慎。
4.頂禮大德時,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遇見師夫應以合掌問訊以示禮儀,若大德謙遜不受頂禮時,合掌問訊即可,莫執著己意。如果向大德說頂禮三拜,而大德未說「一拜即可」時,依然要拜三拜。頂禮大德要在佛殿時才行禮,不要在大路旁、水溝邊或火車站等不宜之處,遇師即頂禮,如此驚世駭俗之舉動,有失庄嚴、端正。合掌問訊時要雙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禮即可,不可只用一隻手作揖,這是不合乎禮儀的。
5.手中持經時,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6.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7.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經。
8.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不得出家眾結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與出家眾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三)稱呼大德
1.不得單稱名字,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某老法師」、「某老和尚」、「某某上人」、「某某大師」、或「師父」、「法師」。
2.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作「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若不知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稱作「師父」。
3.對年青比丘、比丘尼,則可僅稱「師父」、或於其名號下加稱「師」字,如有「○○師」即可。
4.請問大德名號,當先合掌,然後說「請問上下」、「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
5.於大德前,不可自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未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不得稱不慧、不才、不佞等。
(四)與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請問大德,應說「請開示」。
2.與大德談話,立處不可高於大德,亦不應站立路中。如果師父在樓上,要到樓上請師父開示,如果師父在樓下,不可在樓上扯開嗓門地叫喚師父,應該到樓下來請示。
3.請開示,應請大德自訂時間,以免影響大德修持,且應事先與師父約定時間,比較理想。
4.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回答。
5.大德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當則立靜候招呼,不得率爾插嘴,失卻敬意。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候再請示。
6.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上前與之談話。
7.若有比丘或優婆塞於深山崖洞獨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供養。即使是知其生病,亦不可獨自湯葯奉侍,應當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四威儀
欲了生死,先要循規蹈矩,如孔子之制禮作樂,亦無非教人規矩,與佛弁律威儀無異。執身即除習氣,身得自申則心有依處,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有執身次序的偈語曰: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一)行如風
「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時,眼睛要平視,不可左拋又瞄,不可腳跟拖拉出聲,舉止莊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儀之相。
(二)立如松
「非時不住或住時,隨所住處常念供養、贊嘆經法,廣為人說,思惟經義,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時,應如松樹般地安穩,不可輕率、扭斜或身體抖動,並於適當立時則立,於所立於適當的位置,並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儀之相。
(三)坐如鍾
「跏趺晏坐,諦觀實相,永絕緣慮,澄湛虛寂,端肅威儀,如法而坐也。」
即坐時,應將精神統一、身心放鬆。由後觀之,彷如大鍾一般穩定。切不可坐姿前傾、後仰、左右倒斜。當心存正念而坐,觀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儀之相。
(四)卧如弓
「非時不卧,為調攝身心,或暫時的卧,則右□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兒卧也。」
五、出入佛門之禮儀
(一)入
1.消假--先到大殿向諸佛菩薩頂禮消假,次至師父處頂禮消假。
2.接駕--見到有法師來,應頂禮接駕。
(二)出
1.告假--欲離寺前須先向佛菩薩禮拜告假,次向師父告假。
2.送駕--送師父出門當頂禮送駕。
六、穿著海青應注意之事項
(一)上下樓撩衣之法。(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時,雙手不可下垂,應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時如何撩衣?(雙手同撩前片)
(四)長跪時如何起身?(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
(五)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六)閉靜後,雙腳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七、齋堂儀規
(一)內外威儀當具足
1.內:食存五觀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葯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2.外:端身正坐,正意受食,切勿散心雜話、起諸分別。
(二)食為法本-受食當內外威儀具足,並當發三願:
1.願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諸惡莫作)
2.願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眾善奉行)
3.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
※古德雲:「五觀若明(存),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龍珠、精華,如吾人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即所謂的摩尼珠,欲「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
2.手--謂之龍口含珠。
3.筷子--謂之鳳點頭。
八、講堂規約
(一)聞法的心態-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滿裝智慧法音,開創自在的人生。
(二)聞 思 修-專注的聽,仔細的想,行我所知,才能達到聞法的真義。
(三)獨坐的威儀-抬頭挺胸,端坐攝心,會讓你聽得更深入,更清楚。
(四)桌面整潔-桌面是擺放經書的道場,保持桌面整潔,就是恭敬佛法的具體表現。
㈤ 北戴河必去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有鴿子窩公園,老虎石公園。
以下景點是外地遊客來秦皇島旅遊的特色景點供參考(一天一區)。
可住北戴河海濱劉庄附近的家庭旅店經濟實惠(可網上預訂),交通便利。
第一天先去山海關古城的天下第一關景區(50元)和老龍頭(60元),感受長城的雄偉;下午爬角山長城(30元)或遊玩山海關的孟姜女廟(30元),暑期可遊玩山海關樂島(120元)。
第二天遊玩北戴河海濱的鴿子窩(25元)看日出,游碧螺塔公園(30元無表演),坐海上游輪(65元);中午到劉庄紅石路吃午飯。下午沿紅石路,七橋南路步行到中海灘,沿海邊西行1000米到老虎石公園(8元),西行500米到望龜亭看日落,夜幕降臨時看保二路的夜景。
第三天可去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140元)玩滑沙和滑草,看中華荷花園。或者上午爬聯峰山(25元),下午玩南戴河的仙螺島(45元)。
第四天上午玩秦皇求仙入海處(45元)玩東山浴場遠望煤港美景,下午到新澳海底世界(75元)看海洋動物玩西浴場。
主要交通線路:
北戴河火車站------北戴河海濱:5路或22路。
秦皇島火車站------北戴河海濱: 34路。
秦皇島火車站------北戴河火車站:6路。
秦皇島火車站------山海關火車站、山海關古城南門、第一關: 33路。
秦皇島火車站------老龍頭: 33路到山海關南門轉25路。
北戴河海濱------山海關老龍頭,第一關:34路到秦皇島四道橋轉25路。
秦皇島火車站------秦皇求仙入海處(東山浴場):7路到港口醫院走300米。
山海關------北戴河海濱:33路到秦皇島火車站轉34路,或25路到秦皇島四道橋站轉34路。
山海關------秦皇求仙入海處( 東山浴場):25路到安居里轉7路到港口醫院走300米。
北戴河濱海------秦皇求仙入海處( 東山浴場):34路到燕山大學站轉32路到海港區市政站轉7路到港口醫院站走300米,或34路到市政府站,然後打的去。
北戴河海濱劉庄:37路到怪樓酒店站,34路到怪樓酒店站。
鴿子窩:34路赤土山站下走700米;暑期北戴河火車站37路到鴿子窩。
南戴河國際娛樂中心:北戴河海濱汽車站坐603公交。
角山長城:山海關南門打的。
孟姜女廟:302路。
樂島:25路公交。
新澳海底世界:34路公交現代醫學門診部(橋西)站轉19路到秦皇國際大酒店。
碧螺塔公園:海濱汽車總站15路到康樂路站;暑期北戴河火車站37路到旅遊碼頭。
聯峰山:5路,22路,603路。
仙螺島:22路到外語學校走500米。
㈥ 廣州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推薦休閑景點:
1、越秀公園:
位於廣州解放北路。越秀山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台」而得名。,建過觀音閣,又名觀音山。著名古跡鎮海樓,又名五層樓,樓分五層,高28米,登樓遠眺,羊城美景盡收眼底。園內還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牆、四方炮台、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碑、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電視塔等。
2、白雲山風景名勝區:
位於廣州市北部,距市區約17公里,是九連山脈的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之稱。白雲山全山面積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嶺海拔382米,是廣州市最高峰。據說每到秋季,常有白雲冉冉升起,使山上變成白漫漫的一片,猶如面紗籠罩,因而得名。自古以來,白雲山一直是廣州有名的風景勝地。
3、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白雲山入口處,位於白雲山風景區南面的三台嶺游覽區內,它南臨廣園路,東接白雲索道,1995年9月建成開放。因背依白雲山的雲台嶺、園中又遍植中外四季名貴花卉而得名,是白雲山風景區新景點之一,也是是我國大型的以各種觀賞花木造景為主的園林式花園,享有「花城明珠」的美譽。
4、蓮花山
蓮花山是廣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番禺市東部珠江口獅子河畔。蓮花山由48座紅色砂岩低山組成,海拔最高為108米,佔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頂上有一塊酷似蓮花的岩石,所以後人把這座山稱為蓮花山。
蓮花山石景區,是自西漢始創、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採石場遺址,懸崖峭壁,奇岩異洞,鬼斧神工,以"人工無意奪天工"的石景奇觀聞名於世,是國內僅見的"人工丹霞"奇跡。它與湖北大冶古銅礦遺址並稱為我國兩大古礦場,於2001年被國務院評定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蓮花山上還有始建於明朝萬曆(公元1612年)年間的蓮花塔和始建於清朝康熙(公元1664年)年間的蓮花城等古跡,均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番禺寶墨園
番禺寶墨園位於廣州市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初建於清末,佔地五畝,毀於20世紀50年代。1995年重建,歷時6載,擴至100餘畝,是一所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的園藝藝術公園。
6、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游覽區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天源路1190號,佔地面積333公頃,建於1929年,是我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現與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植物園建立有學術及種苗交換關系,引種有國內外熱帶、亞熱帶植物11000多種,被譽為永不落幕的「萬國奇樹博覽會」,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
7、珠江夜遊 珠江夜遊
珠江夜遊是由來已久,極具特色的游樂項目,「花城明珠」號豪華游輪已正式啟航,該船長38米,寬11米,3層高。
首層內設高級咖啡廳和舞池;上層為觀光和餐飲大廳,可同時容納200人就餐;三層為全敞開式觀光平台,可容納250名遊客,船上安裝了兩個「空中玫瑰」激光探照燈,加上遊船上的璀璨燈飾,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水上明珠,不僅為珠江增色,而且令遊客盡情觀賞上邊所敘述的美麗夜景,領略「珠水夜韻」的真實韻味。
8.天河公園
天河公園是區屬綜合性公園,位於廣州天河區員村,西靠天府路,南連黃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來往交通十分便利。公園總面積為 70.7 公頃,水體面積占 10 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