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貨幣對m1和m2的影響
A. 請問:貨幣學中M1和M2之間的差是什麼謝謝…
朱老大 M1、M2是貨幣供應量的范疇。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
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在這三個層次中,M。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B. 請教:貨幣學中M1和M2之間的差是什麼謝謝…
M1和M2之間的差沒有多大的意義。
但是M1增速和M2增速之差是貨幣流動性的指標,當M1增速-M2增速大於10%時,說明經濟過熱,當M1增速-M2增速小於-10%時,說明經濟不夠活躍。
C. M0、M1、M2對外匯走勢的影響。。
M0、M1、M2單從這幾個數據公布來看對外匯走勢長期沒有影響短期也許會有小小的波動。
因為公布的時候已經是過去式了。這些數據要結合歷史數據看來,比如增長是結構性增長還是非結構性增長?還要結合其它的數據比如CPI等等其他的數據綜合評定當前這個國家的可能處於一個什麼階段,比如可能處於通脹,然後就通脹做出研究是屬於什麼類型的通脹,然後就可能的情況對未來進行預期,因為不同類型的通脹對貨幣走勢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這里只是一個小例子。基本數據本身也不能只看單一的一個數據,影響貨幣走勢也不可能只有通脹,建意有條件的話可以學一學宏觀經濟學,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對貨幣走勢進行預期
D. M1+M2的增長率對貨幣政策行動有甚麼意義
廣義貨幣的變化正好與貨幣政策是反周期的,廣義貨幣增長,為了保持物價穩訂貨幣政策應當收緊,廣義貨幣減少,貨幣政策應當寬松,以避免經濟滯漲。
E. 貨幣M1和M2有什麼區別
1、代表的意義不同:
M1反映著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M2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若M1增速較快,則消費和終端市場活躍;若M2增速較快,則投資和中間市場活躍。
中央銀行和各商業銀行可以據此判定貨幣政策。M2過高而M1過低,表明投資過熱、需求不旺,有危機風險;M1過高M2過低,表明需求強勁、投資不足,有漲價風險。
2、存款類別不同:
M1中包括現金(紙幣或輔幣)、旅行支票、活期存款或其他支票存款。這些貨幣可以直接作為交換媒介進行各種交易和支付。
M2則是在M1之上再加上其他儲蓄存款(如銀行的定期存款、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的余額、其他金融機構的存款)。流動中的貨幣量又稱貨幣存量。
3、定義上:
我國現行對貨幣層次的劃分是:
狹義貨幣(M1)=M0+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
廣義貨幣(M2)=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5)數字化貨幣對m1和m2的影響擴展閱讀:
影響M1、M2數值的原因:
1、例如股票市場火爆就會影響到M1的數值變化,很多人會將定期存款和部分資產變現投放到股市,促使M1加速上揚。
2、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M1的增速小於M2,表明未來可選擇的投資機會在減少,企業和居民選擇將資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銀行,微觀個體盈利能力下降。
3、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M1的增速大於M2,表明經濟景氣度上升,擴張較快,企業和居民交易活躍,微觀主體盈利能力較強。
4、貨幣構成中流動性較強的部分轉變為流動性較弱的部分,使得投資和經濟增長都會受到影響。
總之,M1和M2要保持協調增長,其中任何一個數值出現動盪都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發展。
5、M2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我們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就是指M2。貨幣投放渠道有外匯占款投放和通過銀行信貸投放兩種。它們的投放速度越快,M2的增速也就越大。通過分析M1和M2的增長率變化,我們可以得知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
F. 1. 解釋以下事件是如何影響貨幣供應量M1和M2 (上升還是下降)的:
M1=流通中的通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業銀行的定期和儲蓄存款
所以,解答是:
1)M1由於通貨的減少而減少。M2由於M1的減少而減少;
2)活期轉儲蓄,則M1減少,M2不變;
3)同理,M1增加,而M2不變
G. 貨幣M1和M2的增長能夠說明什麼問題呢
我們異乎尋常的修辭術我們廉價的
游戲,跟低能的讀者一道(我的讀者,
克里斯托夫?科伊勒就是這樣看你們的)。
什麼是新小心東西?不多。那麼多人上當受騙。
調遣軍隊怎麼樣?我在幼兒園就已失去
H. 貨幣發行量 M1、M2 是什麼概念和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M1、M2是貨幣供應量的范疇。人們一般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不同的層次加以測量、分析和調控。實踐中,各國對M。、M1、M2的定義不盡相同,但都是根據流動性的大小來劃分的,M。的流動性最強,M1次之,M2的流動性最差。
我國現階段也是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其含義分別是:
M。:流通中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以外流通的現金;
M1:狹義貨幣供應量,即M。+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廣義貨幣供應量,即M1+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
在這三個層次中,M。與消費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
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
M2流動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通常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指M2。
I. M1 M2是什麼意思 M1 M2對百姓有何意義和影響
貨幣供應量
Money Supply
貨幣和准貨幣(M2)
Money & Quasi-money
貨幣(M1)
Money
流通中現金(M0)
Currency in Circulation
M0=流通中現金
M1= 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存款+其它存款
市場貨幣供應量:M0、M1、M2
貨幣供應量是指某一時點一個國家流通中的貨幣量。它是分布在居民人中、信貸系統、企事業單位金庫中的貨幣總計。貨幣供應量是影響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變數。它同收入、消費、投資、價格、國際收支都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是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依據。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從需求方面看,主要決定於貨幣供應量是否適度。
現金(M0):就是一定時點上單位和個人所持有的現金,它隨時可以直接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進入流通領域,是最直接和最活躍的購買力。
狹義貨幣供應量(M1):就是現金(M0)加上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隨時簽發支票和變現,所以它類同現金具有較強的流動性。
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准貨幣。其中准貨幣包括企事業單位的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及其他存款。准貨幣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直接變為現金。
M0、M1、M2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可以從以下關系中體現:
M0=流通中現金
M1= M0+企事業單位活期存款
M2= M1+企事單位定期存款+居民儲存款+其它存款
股市的最大規律就是很難把握其規律,所有的關於股市預測的學問都非「放之四海皆準」。但若因此否認股市規律的存在,難免陷入「不可知」論。起碼有一個現象在中國股市至少重復出現了三次,時間跨度十餘年,這姑且可以算作一個「規律」吧。
這個規律是:股指漲跌與貨幣供應量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每當M2與M1的差超過5個百分點時,指數即開始走入牛市,而當差逐漸縮小,股市就開始見頂,尤其當M1達到22%左右高度時,指數就開始下跌。
例如: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周期始於1992年,1995年後經濟開始步入調整。在此過程中,M1和M2的增長速度的差距開始收窄,而後又擴大。1992年二者之間的差距是6個百分點,1993年收窄為1個百分點,1994年和1995年,M1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使M1和M2的差距開始拉大,1994年和1995年M2比M1分別快7.7個百分點和12.8個百分點。隨後是1996年之後的大牛市,股票指數連續2年上漲,上證綜指從1996年初的500點上漲到1997年5月份的1500點,漲幅近2倍。
分析中國的股票指數,不能不提「5.19」行情。在1999年「5.19」行情之前,M1和M2同樣出現了這樣的背離走勢,最大差距達到6個百分點。「5.19」行情之所以在十年後的今天仍然被市場津津樂道,其重要原因是上證綜指短時間內漲幅巨大。
有意思的是,根據貨幣供應量數據的變化,不僅可以預測股指的低點,而且可以預測其高點。當M1增長速度超過22%以後,股指一般會步入熊市。2007年12月11日,筆者撰文指出:M1已經在20%之上持續了數月時間,儲蓄搬家的情況即將減緩,股市的持續上漲已經難以為繼。10月份銀行存款減少約4500億元和上證綜指的6124點將一起成為一個新的歷史紀錄。
轉眼來到2008年下半年,當上證綜指在2008年底跌到1700點附近時,貨幣供應量指標M2和M1再次出現較大的背離,當時的M2比M1高10多個百分點。之後「規律」再次被應驗,截止到2009年5月底,上證綜指反彈了40%多。
為什麼我國股市運行呈現這樣的「規律」?背後的制度性基礎更值得我們關注。一般而論,當M2增長速度超過M1時,經濟增長處在走下坡路的狀態,經濟活躍程度在下降。此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應該是下降的,1996年、1999年、2005年都是如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麼會出現股指大幅度上漲呢?原因在於政策的干預,每當經濟出現疲態,政府即會出現放鬆貨幣,多餘的貨幣首先選擇進入股市,推動股市大幅度上漲。
正因如此,在中國股市還存在其他一些比較「另類」的邏輯。並且在中國股市演進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結構的變化,一些規律在減弱以及消失,另一些新的規律取而代之。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何以自處?如果以自身的變化來追逐市場的變化,就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在這方面,盡管中美股市有著很大的差異,但巴菲特的做法仍然可以給我們很大啟示。巴菲特以堅持價值投資的不變來應萬變,這看起來不夠聰明,但卻是真正的智慧。一個人內心如果沒有一些不可改變的價值准則,就無法把握自己,更何談把握股市。莊子的道家學說是一種形而上學,「外化內不化」的核心思想為中國人指明了人格成熟不可或缺的修煉目標。股市作為人生實踐的一個場所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