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數字幣問答 » 兒童數字貨幣

兒童數字貨幣

發布時間: 2021-09-18 20:38:59

比特幣與Q幣有什麼區別

自從小鹿入圈之後,經常有人問小鹿,Q幣和比特幣有什麼區別。Emmm,這個問題雖然答案很簡單,但是解釋起來就有點麻煩了,所以乾脆小鹿今天寫篇文章好好的來解釋解釋把。

不知道小鹿這么說大家明白了么?如果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和小鹿交流喲。

數字貨幣來了之後,會變成微信支付寶的最大對手嗎

我個人認為數字貨幣來以後並不會成為微信支付寶的最大對手,反而會擴大微信支付寶的應用范圍。理由如下:

3、微信支付寶在移動支付的用戶數太大,且企業發展較快,數字貨幣難以競爭。網路領域現在就是二馬的天下可以說不為過,微信支付寶已經在中國移動支付佔有絕對的主動權,反觀中國銀行推出的相關移動支付掃碼,免稅等政策在微信支付寶面前就是小兒科,數字貨幣也是由銀行下發的,在微信支付寶之間進行競爭,勝算太小。

⑶ 怎麼教孩子學認人民幣換算呢

人民幣計算不熟悉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對不同紙幣面額的關系認識不清楚。面額一共有5角、1元、5元、10元、100元,拿出這些錢來讓他做數學題——上小學的孩子應該會加減法了——等他弄明白了面額之間的關系後,給他錢去實踐——自己去買點小東西,回來後總結一下。很快就明白了。也很快就找到花錢的快樂了

⑷ 孩子玩游戲充值動輒成千上萬元,為何經常有這種事情發生

孩子玩游戲充值動輒成千上萬元,看出孩子對錢認知的缺失。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孩子的物質需求滿足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在孩子過節壓歲紅包,更是高達幾萬幾十萬元。很多父母因為陪伴還是時間少,想用物質生活滿足孩子。

然後,幫助孩子合理規劃錢的用途。
孩子對於錢的用途還不清楚,父母可以代為孩子保管,同時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理財知識。有很多兒童理財書籍可以買給孩子看,家長也可以一起學習。
當知道賺錢的不易後,將收到的壓歲錢,幫助孩子合理規劃。也可以用一小部分進行理財用途,在沒有一位九歲的小男孩,通過理財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最後,家長要做好表率。
當我們要求孩子不可以亂花錢的時候,家長也要做好自律。只有家長做到了,對孩子才會更有說服力。有的時候一頓的嘮叨,不如一次的行動。
小孩子對於錢的需要不大,可以從日常的零花錢孩子規劃,不要一次給得太多,足夠日常用度就可以。不要給孩子太多錢,富不過三代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
總之,孩子玩游戲充值動輒成千上萬元,可以看出孩子對錢認知的不足。

⑸ 香港嘉俊國際數字貨幣交易平台安全嗎

這就是個騙子,大家可以報案!

區塊鏈是什麼有什麼用會成新風口嗎

三問區塊鏈(經濟熱點)

近段時間,有關比特幣的新聞非常吸睛,區塊鏈也跟著火了一把。資本市場上,各種區塊鏈概念股的股價漲跌猶如過山車般驚心動魄。從反應敏銳的資本市場可以看出,區塊鏈正站上風口,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資料庫技術,具體講就是一種賬本技術。賬本記錄一個或多個賬戶資產變動、交易情況,其實是一種結構最為簡單的資料庫,我們平常在小本本上記的流水賬、銀行發過來的對賬單,都是典型的賬本。」騰訊金融科技智庫首席研究員王鈞說,安全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分布式的存儲架構,節點越多,數據存儲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其防篡改和去中心化的巧妙設計,任何人都很難不按規則修改數據。

以網購交易為例,傳統模式是買家購買商品,然後將錢打到第三方支付機構這個中介平台,等賣方發貨、買方確認收貨後,再由買方通知支付機構將錢打到賣方賬戶。由區塊鏈技術支撐的交易模式則不同,買家和賣家可直接交易,無需通過任何中介平台。買賣雙方交易後,系統通過廣播的形式發布交易信息,所有收到信息的主機在確認信息無誤後記錄下這筆交易,相當於所有的主機都為這次交易做了數據備份。即使今後某台機器出現問題,也不會影響數據的記錄,因為還有無數台機器作為備份。

提到區塊鏈,很多人就把它與比特幣聯系在一起,不少人甚至把區塊鏈等同為比特幣。何飛說,比特幣是區塊鏈的一種呈現方式,但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架構,而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成功應用,但並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應用到比特幣上。

區塊鏈有什麼用?

能解決金融、公益、監管、打假等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有不少適用條件

金融服務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能解決支付、資產管理、證券等多個領域存在的痛點。

以支付領域為例,金融機構特別是跨境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清算、結算的成本較高,涉及很多手工流程,不僅導致用戶端和金融機構後台業務端等產生高昂的費用,也使得小額支付業務難以開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助於降低金融機構間的對賬成本及爭議解決的成本,顯著提高支付業務的處理效率。另外,區塊鏈技術為支付領域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勢,使金融機構能更好處理以往因成本過高而被視為不現實的小額跨境支付,有助於實現普惠金融。

比如,為解決金融機構間對賬成本高的問題,2016年8月,微眾銀行聯合上海華瑞銀行推出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台,這也是國內首個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銀行業聯盟鏈應用場景。微眾銀行區塊鏈首席架構師張開翔認為,傳統「批量文件對賬」模式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成本高問題,正是區塊鏈技術的用武之地。隨後,洛陽銀行、長沙銀行也相繼接入機構間對賬平台,通過區塊鏈技術,優化微粒貸業務中的機構間對賬流程,實現了准實時對賬、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等目標。截至目前,平台穩定運行1年多,保持零故障,記錄的真實交易筆數已達千萬量級。

在公益領域,區塊鏈技術也大有可為。螞蟻金服涉及區塊鏈的首個應用場景就是公益,幫助一群聽障兒童獲得一筆善款,然後運用區塊鏈技術促進公益更加開放透明。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級產品專家胡丹青說:「區塊鏈公益平台就像是我們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一個專門用於郵寄資金的郵局。用戶捐的每一筆錢,我們都會打包成一個包裹,這個包裹通過區塊鏈平台傳遞,每經過一個節點,我們都會蓋上一個郵戳,最後送到受捐人手上。這樣可以保證用戶捐的每一筆錢都是透明、可追溯、難以篡改的。」

在商品打假方面,區塊鏈技術可以大顯身手。胡丹青介紹,螞蟻金服將區塊鏈技術用在了正品溯源上。目前,已有部分來自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海淘商品比如奶粉,用支付寶掃一掃,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品。「跟此前商家自錄入商品信息不同的是,區塊鏈是讓多位『記賬師』公正、獨立、不可抵賴地完成記賬。」

對於金融監管,區塊鏈技術也能發揮一技之長。2017年金融區塊鏈合作聯盟(深圳)發布的《金融區塊鏈底層平台FISCO BCOS白皮書》認為,區塊鏈為金融監管機構提供了一致且易於審計的數據,通過對機構間區塊鏈的數據分析,能夠比傳統審計流程更快更精確地監管金融業務。例如,在反洗錢場景中,每個賬號的余額和交易記錄都是可追蹤的,任意一筆交易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脫離監管視線,這將極大提高反洗錢的力度。

有業內人士認為,區塊鏈1.0主要針對數字貨幣;區塊鏈2.0針對智能合約,可以應用在金融市場中;區塊鏈3.0適用的場景將會更多,甚至會開創一個「區塊鏈時代」。

何飛認為,區塊鏈確實能解決很多領域的痛點難點,但區塊鏈不是萬能的,也有很多適用條件。

比如,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多方參與的場景,如果只是單邊或雙邊參與價值就不大。由於需要每個節點都去核對,區塊鏈技術也不適用那些高頻交易的活動。

再如,區塊鏈強調的是公開透明,並不適合對數據隱私要求特別高的場景。

區塊鏈會成新風口嗎?

技術目前還不太成熟,要警惕概念炒作,特別要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區塊鏈概念這么火,未來會成為又一個「互聯網+」嗎?

近年來,區塊鏈的發展生態逐漸得到改善與豐富。業內人士認為,擁有國家政策扶持,得到廣泛關注和資金支持,區塊鏈技術能實現逐步穩定進步。區塊鏈技術上行前景雖廣闊,但對此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盡管眼下區塊鏈大熱,但我們仍然認為,它還處於一個非常早期的階段。」胡丹青說,區塊鏈概念目前存在虛熱,不是熱在拿技術解決現實問題,而是熱在集資圈錢、炒作估值,尤其是熱炒的絕大部分所謂ICO(首次代幣發行)都是集資工具創新,跟技術創新無關。

區塊鏈技術確實能創造很大的價值,但一些風險也不容忽視。

「區塊鏈技術還不太成熟,可應用場景比較有限,更應警惕資本市場炒作概念。」何飛說,區塊鏈熱潮的背後免不了會有一些搞噱頭想投機的公司,他們並沒有真正開展業務,只是企圖到資本市場撈一筆就走,要謹防由此出現「劣幣驅逐良幣」,導致真正想開展業務的機構退出市場,影響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胡丹青建議,對於目前的區塊鏈熱,監管部門應更主動地介入,區分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鼓勵政府組織、有公信力的專家、行業參與者共同幫助公眾辨識,全面遏制區塊鏈名義下的集資創新,讓ICO實際控制人必須為集資行為承擔責任。「判斷是技術創新還是集資創新的依據其實很清楚,即是否以信任為始,是否通過解決信任問題創造了實際價值。」

今後更好地推廣和使用區塊鏈技術,還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相關法律政策制定等。

王鈞認為,共識演算法等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尚存在優化和完善的空間;另一方面,區塊鏈的處理效率還難以達到現實中一些高頻度應用環境的要求。目前主流的區塊鏈技術平台均發源於國外,國內的區塊鏈技術服務商要耐心地從底層開發做起,做到技術自主可控,爭取引領全球區塊鏈技術發展。擁有區塊鏈應用場景的企業,要積極擁抱新事物,同時科學評估上鏈需求,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何飛認為,政府可以出台相關政策,指導有志於投身區塊鏈技術研發應用的企業,同時明確一些區塊鏈適合應用的場景及國家鼓勵的領域等。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建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情況,及時出台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重點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示範工程、「雙創」平台建設、系統解決方案研發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等。同時,建議國內重點企業、科研、高校和用戶單位加強聯合,加快共識機制、可編程合約、分布式存儲、數字簽名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

能給企業帶來錢就會成為風口。

⑺ 央行推出「數字貨幣」 紙幣將被完全「取代」

央行最近已經在規劃推出“數字貨幣”了,一些人覺得既然數字貨幣要推出了,是不是就代表紙幣要被取代了?其實不然,紙幣仍然佔有一席之地。

01、數字貨幣推出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

在日常生活中,現金已經是使用的越來越少了,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是出門不拿現金了,並且支付軟體也是越來越多了,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某寶和某信兩家占據了半壁江山,但是現在有很多人也開始使用其他的支付軟體,並不再局限於這兩種了。

我以前的時候出門就是某寶和某信,但是現在有一個銀聯的,每次買東西去用都可以優惠一點錢,所以,只要條件允許,我一般會使用銀聯去支付,有句老話說的好,“積少成多”,雖然每次免的金額不多,但是耐不住數量大呀,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學校還有這個支付軟體的活動,一塊頂十塊,相當於白嫖了中午一碗飯,多好啊,所以,銀聯現在在我心裡也是佔有很大的地位的。

總結:

數字貨幣想要完全取代紙幣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人對紙幣還有需求,我可不希望未來自己的資金流被別人掌握的一清二楚,我還需要一些私人空間。

⑻ 德國人為什麼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

⑼ 德國人為什麼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德國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閱讀習慣,動手能力,而不是知識量的積累,沒有題海練習和抄寫練習。會讓孩子參加各類運動協會,舞蹈,繪畫,音樂等才藝培訓,鼓勵獨立思考。遵循兒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長發育規律。 沒有升學壓力,大學寬進嚴出。沒有中考,小學沒有入學考試。中小學無重點非重點之分,就近入學。。德國小學階段作業很少,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散步。學生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小學里注重培養小孩的動手能力和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手工課是德國小學最注重的,每家每戶每個地下室,幾乎是一個小工廠,每個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電工、鉗工、汽車修理工。 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園都會給這些學前班的孩子進行一些單獨的輔導課程,學習的內容不多,主要是認識一下字母、單詞、數字等內容,目的是讓准備上學的孩子知道上學大概是個什麼樣子。輔導結束的時候也會有個測試,看看孩子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這個測試可不像中國考孩子背唐詩,做數學題,認識多少字。這個測試不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看是否具備上學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聽懂大人講話?會不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會不會畫個圓圈?認不認識各種顏色?能不能專注地聽老師講故事?幼兒園老師也會給孩子的行為做一個評價,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們還要到醫生那裡做一個檢查,證明身體發育都正常。這些東西基本就是入學測試的內容了。一般情況下,智力正常、滿6歲的孩子們都能順利入學。 在一個孩子是否能上學的考核中,德國家長和老師比較重視孩子的表達能力,德國人認為表達能力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數學能力。因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運用語言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復雜深奧的數學題目卻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須面對的。如果一個人數學不好,也沒有關系,只要將來工作的內容不和數學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語言不好,和別人溝通有障礙,卻容易被別人當「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兒園老師發現某個孩子的發音不夠准確,不能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都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到專門的語言治療師那裡進行訓練。這種訓練是一對一的練習,語言治療師可以觀察孩子的發音,用各種方式進行糾正和強化,陪孩子閱讀,增加詞彙,創造條件讓孩子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不讓孩子在語言上「吃虧」。當然這種訓練也不需要父母掏錢,幼兒園老師推薦,兒科醫生同意,醫療保險公司就付費了。 理論上分析,生長發育規律就是教育規律。年齡越小的孩子,兩者的相關度越高,特別是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把生長發育規律視為普遍的教育規律。但現實中大量教師缺少對孩子生長發育規律的了解。因此教師職前培養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必須做重大調整,在幼兒師范的課程體系中需要引入兒童生長發育和兒童營養的教學內容,促使未來的幼教從業人員形成科學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兒童理念,掌握必須的知識,具備必需的能力,奠定他們今後實踐的基礎。 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即教育規律還可以找到許多旁證。以數學學習為例,我國兒童的數學計算和思維能力一般優於外國孩子,國內並不是很優秀的學生,去國外讀書都會是成績很好的學生,尤其在數學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孩子數學概念發展的規律是一樣的,一般從幾何圖形的識別和歸類開始,其次是讀數、寫數。讀數和寫數開始,到進位是一個難關。我們現行教育教學體系從寫數開始,先給孩子們來個「下馬威」,然後很快進入到時間進位換算和數字貨幣換算等,由於孩子缺乏生活實踐,認知水平達不到,強制記憶很容易讓孩子有挫敗感,喪失對數學學習的信心。 再比如培養語言學習能力,盡管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語言發展的規律基本趨同,掌握並運用好這些規律有利於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的研究顯示,學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個詞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這是個規律。若是違反規律,教他們其它詞彙,雖然能學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時間。從詞彙分類曲線來看,孩子掌握的10個詞彙中,有7個是人物詞彙,2個是動物詞彙,1個是其他詞彙。掌握的50個詞彙中,大概有近20個物品詞彙、14個人物詞彙,其餘的是動物詞彙和其他的詞彙,這是孩子掌握詞彙的基本規律。在孩子語言學習的過程中,17-18個月是語言學習的爆發期,但因人而異,有人會提前一點,有人會推遲一點,但千萬不要期望孩子12-13個月就提前進入語言學習爆發期。在語法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當詞彙量達到80-90個時,孩子才可能說出名詞、動詞結構,才會說代詞、形容詞、名詞。比如學會說「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歲至四歲半的時候才可能。還有若詞彙量積累到40個以上,孩子會了解「和」這個連接字的涵義。詞彙量達90個以上,孩子能理解「……著」的涵義,如「凍著了」「打著了」等。若將這些生長發育中的規律很好地運用到語言教學中,語言教學效果將會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規律則要付出很大代價,如犧牲孩子的時間、快樂與興趣等。 如何認識並且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去設計教育活動,課程、教學改革是否能按照這些規律進行,目前缺少足夠的關注及必要的研究。從發育兒科醫生角度看,能不能通過研究發現更多的生長發育規律,而且更多地去宣傳這樣的規律?現實中醫生可能對研究更感興趣,而對其宣傳、推廣和應用研究結果則不夠用心。

熱點內容
深圳生活產以太坊 發布:2025-07-10 14:10:21 瀏覽:356
區塊鏈介紹中英對照 發布:2025-07-10 14:10:11 瀏覽:580
幣圈行情圖表走勢介紹 發布:2025-07-10 14:04:49 瀏覽:418
以太坊平台幣挖礦原理 發布:2025-07-10 13:54:34 瀏覽:929
以太坊區塊瀏覽器地址 發布:2025-07-10 13:53:06 瀏覽:99
區塊鏈商城開發教程 發布:2025-07-10 13:50:44 瀏覽:725
以太坊轉賬太慢 發布:2025-07-10 13:45:37 瀏覽:88
國內第一個區塊鏈專利 發布:2025-07-10 13:45:35 瀏覽:654
比特幣能夠做什麼 發布:2025-07-10 13:31:26 瀏覽:171
比特幣香港攻略 發布:2025-07-10 13:19:07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