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餐廳
① 火吧聚會餐廳成縣店,顧客為什麼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作文
詳見: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517&replyID=518437&skin=1楊姓起源楊姓起源主要有三:一、出自姬姓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黃帝的直系後裔,因此,楊姓的起源,要從黃帝說起。1世,黃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2世,玄囂:名摯,黃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清之祥而生帝。黃帝之世,降清江水,邑於窮桑,故號窮桑氏。國於青陽,因號青陽氏。以金德王天下,遂號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壽100歲,葬於雲陽,故後世又曰雲陽氏。生子曰嬌極。傳位於兄昌意之子高陽,是為顓頊。3世,嬌極:玄囂子,未繼位。生子麥嗣位,是為帝嚳。4世,帝嚳:嬌極子,名(俊-亻)。生而祥靈,年15,佐顓頊帝受封於辛。年30,以水德代高陽氏為天子。以其肇於帝,故號高辛氏,都於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與帝禮祀上帝而生稷;陳鋒氏女曰慶都,有赤龍之祥,孕14月,而生堯於丹陵;有娥氏女曰簡狄,祈於高襟,有飛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儀,生子摯。帝嚳在位70年崩,年105歲,葬於頓丘。子摯嗣立。5世,後稷:名棄,母有邵氏女,曰姜螈,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而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而不踐;徙置平林,適會山林多人遷之;又棄之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之。姜螈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因初欲棄之未果,因名為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則之。帝堯聞之,舉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封於邵,號曰後稷,別姓姬氏。後稷卒,子檠璽立。6世,檠璽:後稷子,襲父職,務稼穡。7世,叔望:檠璽子,襲父職,務稼穡。8世,不窟:叔望子,當夏太康政衰失國,不窟不務稼穡,遂失其官,逃竄西北戎狄間。生子曰鞠。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劉。10世,公劉:鞠子,雖在戎狄間,復修後稷之業。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遷國於豳,百姓懷之,多從而保焉。周道之興,實自此始。公劉卒,子慶節立。11世,慶節:公劉子,國於豳。慶節卒,子皇朴立。12世,皇朴:慶節子,嗣位豳國。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國。14世,毀喻:弗差子,嗣位豳國。15世,公非:毀喻子,嗣位豳國。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國。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國。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國。19世,亞圉:侯侔子,嗣位豳國。20世,雲都:亞圉子,嗣位豳國。21世,太公:雲都子,嗣位豳國。22世,組紺:太公子,嗣位豳國。23世,諸益:組紺子,嗣位豳國。24世,公叔祖:諸盩(Zhōu 音州)子,嗣位豳國。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復修後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擾,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之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幼,盡歸古公於歧下。及其傍國,聞古公賢,亦多歸之。古公有長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太任生子昌,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二人乃亡如荊蠻,文身斷發,以讓季歷。古公卒,季歷立,是為王季。26世,季歷:古公三子,修古公遺道,篤於仁義,諸侯順之。王季卒,葬鄂縣之南山,壽98歲。子昌立,是為西伯文王。27世,文王昌:季歷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誠一端莊,維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聖瑞。及長,受殷紂命,為諸侯領袖,得專征伐,稱西伯。遵後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賢下士,以此士多歸之,諸侯響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羨里,後6年自歧下,遷都於豐邑,7年而崩,壽97歲,謚為文王。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今陝西省咸陽西北18里處,有周文王陵)。太子發立,是為武王。28世,武王發:文王太子。商紂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發繼位,以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爽、畢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緒業。時紂王無道,武王以姜尚為師,遂率戎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000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孟津,諸侯咸會,陳師牧野。商紂聞武王來,亦發兵70萬人拒武王。武王使帥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太公卒,馳於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心。武王亟人,紂師皆倒兵,不戰以歸,武王馳之,紂兵皆岸畔。紂走,登鹿台自焚而。於是諸侯尊武王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後崩,壽93歲。葬雍州萬年縣西南28里畢原上。太子誦立,是為成王。源於西周唐叔虞次子楊杼周滅唐(其地約在今山西翼城西)後,周成王把唐地封給他的弟弟唐叔(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唐叔的兒子燮繼位後,改唐國為晉國,這樣唐叔就成周代晉國的始祖。晉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為:1世,楊杼(姬杼):周武王姬發之孫,唐叔虞之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海南《楊氏宗譜》稱其又名平杼,並尊其為楊姓開派之始祖,生於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時(均為夏歷,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楊侯,食采於楊國,始以楊為姓。卒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壽85歲,謚忠廉。葬於弘農西門外金龜形,乾山巽向。配姒氏,生於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公元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不詳)誥封貞靜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2世,楊伯沃:生於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公元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孝王元年丁卯(公元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壽92歲,謚勤簡。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配胥氏,生於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公元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時,壽89歲,誥封專肅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3世,楊庚: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時,卒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公元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時,壽68歲,謚閔惠。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寅山申向。配賁氏,生於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時,卒於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時,壽76歲。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發、重邑、應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統伯(阮伯)、耀高(叔蒿)、謂明。4世,楊文: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公元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公元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時,壽86歲,謚清勤。葬山東城南門外虎形,同父處。配山氏,生於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時,卒於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公元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時,壽69歲,謚端莊夫人。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5世,楊昭成:生於周恭王元年甲辰(公元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時,襲楊侯,卒於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公元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時,壽73歲,謚密察。葬山東武昌府東門外同母處。配宣氏,生於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公元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時,壽85歲,謚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載(栽)、騫、顏;京,配萬氏,生子二:羨明、羨光;襄,官太傅,配華氏,誥封紫閣夫人,生子四:豐、禮、鰲、魯。6世,楊康:生於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時,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於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公元前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時,壽64歲,謚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配柳氏,生於周懿王五年己未(公元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時,卒於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公元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時,壽 73歲,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紹甲。源於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說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數傳至宣王時,已是西周末年,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兒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時未能獲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時才被封於楊,為侯爵,所以史書也稱他為楊侯,建立楊國,後為晉國兼並,原楊國侯族子孫從封邑命姓為楊氏。源於春秋晉太傅楊肸說伯僑生文,文生突,食邑於羊舌,為羊舌大夫,這就成為後世的羊舌氏。羊舌轄有銅(革是)、楊氏、平陽三邑。突生職,職生赤,肸、鮒、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稱叔肸,是晉平公時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職,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今山西省洪洞東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強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今屬陝西省),稱為楊氏。其後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是為山西楊氏。又據《廣韻》、 《通志·氏族略》所載,周宣王少子尚父封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一帶),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二、賜姓轉姓1、因功賜姓因為建樹功勛而被統治者賜予大姓,以使其門庭生輝,光宗耀祖,是賜姓中最基本的類型。隋代楊義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尉遲氏屬西部鮮卑,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北周時為定州總管,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當時義臣年幼,養於宮中,數年後奉詔宿衛宮掖。由於常在隋文帝楊堅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義臣在皇族的輩份,這在受賜姓者中,可謂極受恩遇。2、從其養主最普遍的現象,是他姓之人因為養父或主人姓楊而轉從其姓。西晉時候,活躍在武都仇池(今甘肅省成縣西北)一帶的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為飛龍養子,遂從其養主轉姓楊氏。後來楊茂搜繼飛龍為氐族首領,被晉愍帝封為驃騎將軍。從其養主現象最頻繁的時期,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亂」後,方鎮勢力不斷膨脹,一些方鎮逐漸成為與中央相抗衡的獨立王國。或出於政治野心,或為了自保其土,藩帥紛紛招兵買馬,一些兇悍勇猛之徒,成為藩帥的義兒假子,轉從養主之姓。宮中宦官為擴展自己的勢力,也紛紛養他人為己子。從其養主而轉姓的風氣,一時大盛。唐代楊思(日助),本姓蘇,因為楊家養子,遂從養父姓楊。楊思(日助)是唐玄宗時期人,從史籍看,那時這種轉姓現象尚不很多。以後情況就大不同了。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唐僖宗時,楊復光因鎮壓王仙芝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弘農郡公,而弘農(治今河南省靈寶北)正是楊姓最顯赫的郡望。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楊復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楊玄翼養子,遂轉姓楊。楊復恭在唐僖宗時任左神策軍中尉,後來定策立唐昭宗,權傾一時。3、改姓在中國革命史上,屢有這樣的情形,革命者為了工作需要,轉改姓名,以後原姓不再起用,所轉之姓一直使用下去。中共黨員楊靖遠,滿族人,原姓趙。1938年,任冀魯邊區抗日武裝部隊副司令員。次年元月,被偽保安司令孫仲文殺害。中共黨員楊林,朝鮮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勛。1936年任紅15軍團75師參謀長,在率先鋒營強渡黃河的戰斗中負重傷犧牲。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原姓馬名尚德。4、回歸舊姓有的楊姓成員因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後來又改回楊姓。如楊老令公——楊業身上。楊業本名崇貴,後避北漢世祖劉崇名諱,改名重貴。楊重貴少年時投身劉崇,劉崇賜其姓劉,改名繼業。劉崇之子劉承鈞有養子劉繼恩、劉繼元、劉繼忠,楊重貴賜姓名為劉繼業,可能是因為劉崇長子劉贇早無後,遂以楊重貴為劉繼業而為其後嗣。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統兵攻北漢,圍太原,北漢主劉繼元降宋,而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劉繼元招降繼業。於是繼業歸宋,復姓楊氏,只名業。」楊業歸宋復姓。貴州台江巫腳鄉的苗族楊姓。過去,有一戶姓楊的遷到翁慕溝居住,由於那裡是歐姓聚居區,這位楊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歐,以便同歐姓村民親密相處。後來他的兄弟又恢復楊姓。解放後,他的兒子也改姓楊。三、少數民族楊姓白族楊氏:楊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楊氏曾成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楊干貞,五代十國時大義寧國君主,白族,雲南賓州人.先世為南詔權貴,大長和國時為劍川節度使,後為大天興國權臣,1927年滅大天興國,自立為主,改國號為大義寧國.因為暴虐,被殺,在位8年。元代以後,楊氏仍為白族大姓。楊鼐,白族,雲南大理太和縣(今雲南省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舉人,任黃州府(治在今湖北省黃岡縣)通判,退休後居家四十餘年,閉門讀書,鄉人都稱他為長者。今天的雲南喜洲地區是楊氏的聚居地。滿族楊氏:滿族楊氏的祖先多為漢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楊氏,祖先就居住在雲南貴州,後遷居山東登州。康熙年間遷居吉林,耕種官田,因為能提前交納5年的額糧,被批准入漢軍鑲黃旗,成為滿人。這支楊氏自始祖楊榮至今已傳十四世。納西族楊氏:楊昌,清代納西族散文家,雲南麗江大研里人。喜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任湖北天門等縣知縣,疏導江流和修築大堤很有政績。他的散文非常出眾,著有《四下可齋》集。他還寫有許多游記、雜記等,內容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深得士林嘆服。他有大約三十篇文章被收入雲南叢書《滇文叢錄》《麗郡文征》等集中。楊元之,清代納西族詩人,雲南麗江大研里人。祖父楊本程,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順天鄉試舉人,任刑部主事。楊元之以善寫漢、納兩讀的詩出名。苗族楊氏:楊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約於元皇慶元年(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書院,對傳播漢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過重大作用。楊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將領。父親楊璟,楊洪初從明成祖北征,機警敏捷,以勇著稱。正統三年(1438年)任都指揮同知,正統九年,擊敗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鎮朔大將軍。回族楊氏:楊應奎,明代詩人、書法家,回族,山東益都人,正德年間進士。此外在侗族、朝鮮族、蒙古族中也有楊氏。-----------------------------------------------------------------楊姓遷徙史楊姓的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至秦漢之際,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省大荔)。楊姓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漢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至宋代起,楊姓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與鍾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代,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於今河南、陝西、山西三省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一線,直至遍及全國各地。台灣楊氏台灣台南佳里楊氏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灣省西南部的歷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間為台灣政治、經濟中心。市裡有鄭成功祠,為著名古跡。隨鄭成功人台的楊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為望族。其後有楊文魁,字子偉,號逸齊,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僉事調任台灣鎮總兵,到任即分布營訊,講求軍務,又立義塾,延聘內地名儒為師,設置學田資膏火,因之大陸去台灣者甚多,對開發台灣起了極大的作用。有一次藍理入朝,康熙問台灣總兵如何藍理對曰:「練兵馬,興學校,潔己奉公,兵民相安無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萊。」第二天康熙對薦舉文魁的巴泰說:「楊文魁身為封疆大臣,惟食腐萊,可謂廉矣!」當時藍理奏言台灣實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為不可,謂台灣之田皆為民業,若奪為兵田萬不可以,況兵皆由內地調來,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誰肯舉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從其言,兵民皆喜。及舉軍政,被劾者皆無怨言,而所拔將弁,多至鎮帥,皆有聲。故兵民念其德,繪像立祠以祀之。台灣台北半線楊氏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楊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為拓建學宮,其父墓另擇穴於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約2.3畝,邑人說此地為「金盤搖珠」。墓畢後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義,子孫必昌,但您當遠徙,十年之後可致巨富。」正是那個時候,半線初啟,草萊未墾,志申遂往之,居於柴坑子庄,貨番田而耕之,督率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盡力農耕,數年家漸富,闢田亦愈廣。遂鑿二八圳,引貓羅之水灌溉,潤田數百甲,歲人谷萬石。又鑿福馬及深圳,因之線東西兩堡之田,皆為楊氏所有。又以餘力開墾淡水、佳臘埔及金包里,歲亦人谷數千石,家畜亦多,佃農數千人,鋤耕並進,半線景象是以日興。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縣治,志申移居東門街。他好行慈善事業,睦宗族,恤鄉里,治橋梁,捐學田,邑人莫不稱頌之。塋墓於彰化,後循眾議,祀台邑孝悌祠。以長子振文,追封為中憲大夫。楊振文能識大體,人郡庠,捐資為知府銜,賞戴花翎。孫楊應選,亦有盛名。台灣台中楊氏台中縣楊氏的開基祖為楊璉,字至器,號華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金門金沙鎮官澳村下八巷。兄弟兩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楊鴻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慶年間渡台。初時,身中僅有18銅錢,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不得已挑水度日,後改作廚司。每日克勤克儉,兼作生理,漸有積蓄,即開辦船頭行,即現時所稱貿易商。他與內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號楊合順。其從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對貧民甚多援助,對政府亦多貢獻,數十年間置田園數千甲,發大財。當時娶一妻兩妾,育8個兒子,即現時8祧房親,享年63歲。其次子潤卿,進秀才及廩生;三子連卿,進秀才及廩生,至考中恩科進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學正堂;五子瑤卿,日人時代為參事。其餘各房子孫,皆勤儉,繼續購有田園數百甲,亦皆昌盛。台灣台中沙鹿鎮楊氏沙鹿鎮人楊清欽,生於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訓,受父親經商影響。長大後,和昆仲合開味精廠,由小而大,逐漸擴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團,員工近5000人,工廠動力達3萬匹馬力,關系企業計20餘家。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孫中山先生的兩名親密戰友民主革命先驅楊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楊鶴齡(「四寇」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和楊鶴齡)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勝利回歸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楊氏為主體自願結合而成的民間群眾團體——香港八閩弘農楊氏宗親聯合會成立了,並推選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現任會長楊金溪,副會長楊友誼、楊慈意,理事長楊丕漢, 秘書長楊思敬。聯合會的主要宗旨為:弘揚中華文化,光大楊氏正誼明道、廉潔奉公、清白傳家等倫理道德規范;並肩負聯絡宗誼,增強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濟,加強經濟合作,促進閩港文化經貿交流,以及扶危濟困,舉辦社會福利與慈善事業等任務。建會初期,就有會員500多名,包含個人會員與團體會員兩種。移居海外楊姓向海外比較大范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柬埔寨等國家。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這是楊姓人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游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目前這里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孟加拉楊氏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緬甸仰光楊氏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布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目前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系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菲律賓楊氏楊姓人已散布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里的楊姓人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新加坡楊氏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里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里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泰國楊氏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也不少,他們在這里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印度尼西亞楊氏居住在印尼的楊姓人建立了印尼楊氏宗親總會和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後者為以伯僑公為大始祖,直系傳下第59世的世隆公,開基於福建漳浦縣佛曇鎮衍派的子孫居住於萬隆市者所組成,會員800餘戶,達5000餘眾。還有印尼坤旬楊氏弘農世家,這一家曾於1994年8月組團回河南開封尋根訪祖,並參加了新建天波
② 北京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八達嶺長城
所有來北京的人都以游覽萬里長城為快,「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為中外遊人的一句豪言壯語。居庸關和八達嶺居京畿之北的險關要隘,是長城的一個縮影,是游覽長城中最主要的游覽點之一。
八達嶺在北京延慶縣境內,距北京市60公里。它是關溝的第四道要關,也是居庸關之北,地勢險要。現嶺上尚留有「天險」兩字。八達嶺口有座小小關城,東西各建一座,東關門額「居庸外鎮」,西門關額「北門瑣鑰」。東西兩關相距64公里。是通往北京的咽喉,在古代是關溝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關口。長城從「北門瑣鑰」」城樓左右兩側起,各向南北延伸,高低起伏,猶如一條巨龍,騰躍在群山的山脊線上,氣勢磅礴。
八達嶺山勢極為險峻,這段長城以巨石為基,上層用大型城磚砌成。依山而築,高低不一,寬窄不同,其均高達7.8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進。
站在八達嶺長城西望,便會看到附近小石崗上用土築成的烽火台。關城西門外建有長城博物館,館內分四個展廳,其中一展廳為序廳,二廳展現明以前的長城,三廳展現明長城,四廳是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書畫廳。在城東門外青龍車站旁有詹天佑銅像。
景點導游
前門、展覽路等處每日晨有游覽車直達;北京北站有火車直達。
返回
白草畔
白草畔是百花山的主峰,海拔高度2161米,是北京第三高峰,北京西南第一高峰。百草畔自然風景區面積19.2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82%,海拔高度最低處也比城區高800多米。景區以百花爭妍的高山草甸為特點,空氣清新,環境幽美,氣候涼爽宜人,夏季氣溫比北京城區低8-16度,是炎熱的夏季旅遊度假的佳處所在。
白草畔是北京地區唯一可乘汽車直達2000多米山頂的旅遊景點,主要景點有山上八景和山下八景,還有觀光農業、五千畝仁用杏基地、萬畝松林、賞花園、採摘園等,歡迎各界朋友前來觀光度假,熱誠接待各類中小型會議、團體旅遊和學生野外實習等。
乘車路線:風景區緊臨108國道,距六里橋120公里,從天橋或六里橋乘917路汽車到房山,再轉乘小公共汽車到四馬台村即可。每星期六和星期日917路汽車直達四馬台村。
五指峰是由五塊矗天而立的巨岩組成,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峰,是白草畔最高的山峰。因其雄偉秀麗,定為山上八景之一 ----五指峰秀。
鯤鵬峽景區全長2500米,鯤鵬峰海拔1360米,其形似展翅的鯤鵬而得名。景區全部為自然景觀,以峽谷、奇峰和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覆蓋率85%以上,樹木繁多,百花爭妍,尤以大片丁香花為奇。在丁香花開放的季節,滿谷花香,直飄至數十里外。
凌晨之際,站在頂峰極目遠望,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從微弱的紅線到霞光萬丈,就是「極頂晨光」的美景寫照。
返回
故 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有房間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建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原則,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延部分,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以太後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和養心殿,其後為東西六宮。出於防禦需要,這些宮殿周圍間有高達10米的宮牆。
午門
是故宮的正門,遊人可由天安門向北進入午門。午門平面呈凹形,正樓面闊九間,是皇帝宮殿的標志。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來年歷書的地方。
太和殿
是故宮中最巍峨、最壯麗的建築,面闊11間,進深5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有的最大木結構宮殿建築。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賀賜筵。
太和殿內外擺設有大量特殊的陳設,殿前的月台上擺有銅鼎、銅龜、銅鶴等。三層漢白玉台基下每個欄桿下都有排水的龍頭,用來顯示皇威。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雙龍下面的山海圖案象徵江山永固。
中和殿
這里是皇帝親臨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員們行禮的地方。
保和殿
是冊立皇後、皇太子等大典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後,殿試也改在保和殿進行。遊人在保和殿可看到很多御路石,其中以保和殿後面的一塊最大、最宏偉,他是用整塊艾葉青石雕成,重達200噸,九龍飛騰在大海和流雲中,象徵著真龍天子一統山河。
乾清門
是帝後寢宮以及皇子等居住的區域的正門。
乾清宮
是皇帝的寢宮,順治、康熙年間也兼做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萬壽等節日,皇帝在這里舉行朝禮和賜筵。
交泰殿
是皇後在元旦、千秋(皇後生日)等節日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後來又在此存放皇帝行使權力的25方。此外,這里還有銅壺滴漏和清代製造的自鳴鍾。
坤寧宮
在明朝是皇後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滿族的習慣,將其改為祭祀神的場所。
御花園
出坤寧宮就是御花園,他有門與六宮相通。明朝這里供秋季大享和祭祀玄武大帝之用,清代改為寺廟。園東北有疊石名曰堆秀山。御花園是一座以建築為主體的宮廷花園,遊人都願在此拍照留影。
東西六宮
這是供妃子們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現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展覽館。西六宮基本上未動,仍按原貌布置。
養心殿
乾清門內的養心殿,從雍正到清末200年間,皇帝大都住於此。在同治、光緒年間,養心殿東暖閣是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的地方。
返回
虎峪自然風景區
虎峪自然風景區位於北京昌平縣城西北9公里處,八達嶺高速公路北側,內有虎峪溝、百仙神洞、雀兒澗、體能拓展訓練基地等自然與人文景觀。
虎峪自然風景區 美麗峽谷,一條通往原始森林的路,兩側由酷似虎皮斑紋形成的岩石溝峪,長12.5公里,寬1.5公里,峰巒疊嶂、水秀谷幽,內有自然景觀36處,先睹「高山湖」,再攀「百級石階」,穿過崎嶇山道到達「通天池」越過「九潭瀑布」再闖「原始森林」。
千年古剎雀兒澗 這里山巒峻秀、氣勢恢宏,您可以先飲「金絲泉」水,再攀「一線天」,近觀「雲霧樹顯仙綽」影,遠眺像形山「天狗望月」、奇花異草、如林古碑、廟宇遺址仙道懸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百仙神洞 香火不斷、香煙繚繞,洞口常有霧靄升騰、洞內氣溫冬暖夏涼,深遠莫測、洞深1200米寬窄不一,曲直相依、最高落差達90多米,著名的「滴水觀音」堪稱京華一大奇觀,落差在83米高處從天而降的絲絲「神雨」一年四季滋潤神靈,令您叫絕不止,告別「滴水觀音」再步170級石階便是百仙神洞的最高峰---倚天閣。您站在藍瓦飛檐的「倚天閣」南望,淡淡清香撲面而來,無限風光在險峰。
馬洪元根雕藝術館 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根雕藝術館,現有作品300餘件,館內名家政要題詞掛於牆壁四周,格調古樸高雅。馬先生的根雕作品不求形似。乃重骨氣,抒發了藝術家內在情緒與意志,件件皆為藝術精品,價值不菲。根雕館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積極的教育意義。
侯康乙奇石館 是北京虎峪自然風景區與著名賞石家、收藏家侯康乙先生合力創辦的綜合性奇石展覽園地。集中展示了侯康乙先生多年來收藏的全國各地奇石數百件,為大家賞心悅目帶來新的感受與快樂。
體能拓展訓練基地:攜手並進、牽引橫渡、天梯、懸梯、高空抓杠、走鋼絲等項目設施與設備
休閑、娛樂項目:劃船、游泳、攀岩、飛降、垂釣、篝火、浮橋、山野卡拉OK、天梯
返回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座落在燕山山脈,比鄰長城,距北京東南170公里的遵化市境內(北京至北戴河途中).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平均海拔500米,主峰鷲峰山889米.景區地勢巍峨峻峭,怪石林立,生物資源豐富,山中生長著幾百種珍貴葯材,棲息著兩百多種野生動物,這里氣候宜人,自然風景別致,與長城狩獵場(東十公里),湯泉皇家旅遊度假區(西三十公里),皇家陵寢—清東陵(西四十五公里),桃花溝(南三十五公里),共同構成」百里長城黃金旅遊線」.是周末全家旅遊的好去處.
返回
濂泉響谷自然風景區
濂泉響谷自然風景區距北京70公里,西通延慶八達嶺,南與神堂峪、雁棲湖,東與青龍峽、幽穀神潭相毗鄰,交通極為便利。
景區以谷取景,以山造勢,以水得趣,以人生情。谷中流水飛瀉,瀑布從天而降,四季泉水潺潺,回聲不絕,故名濂泉響谷。
濂泉響谷是集青山綠水、險峰峽谷、靈泉飛瀑、密林幽洞、奇山怪石於一地的自然風景區,常年氣溫比市區低3-5℃。
景區內有5000米曲徑,可見天宮洞、貓頭山、三潭二瀑、神馬場、五月冰川、壽龜負重、雁棲源頭、原始次生林、問天台等多處景觀。這里山迴路轉,步步有景,處處見景。
景區背依黑坨山。黑坨山主峰海拔1895米,臨頂南眺,可一覽北京全貌。
景區內設有四合院、蒙古包、小木屋、 餐廳、商品部、泉水浴、歌廳等服務設施,遊客可春賞山野花草、夏觀自然風景、秋看滿山紅葉、冬瞧天然冰瀑,還可垂釣紅鱒魚、野炊、燒烤或舉行篝火晚會。
返回
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天安門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象這樣雄偉古橋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初名"廣利橋",後改稱"盧溝橋"。在國外也稱"馬可波羅橋",橋全長260米,寬9.30米,十個橋墩,十一孔。中心橋孔間距21.35米,東西兩岸間距16.49米。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面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邊長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經試驗:這座古橋有較大的承載能力,曾通過429噸大型平板車而無恙。"盧溝曉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兩邊有望柱和欄板,望柱281根,每個望柱上都有一石獅,石獅頭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小石獅,形態各異。據古書《從海記》中說:"橋柱刻獅凡六百二十有七",現在共有大小石獅501個。
返回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的天壽山南麓,距北京市50公里。陵區為一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持而立,中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
眾陵以長陵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公里的主神道上有石牌坊、大宮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鳳門等建築。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宏偉,它和定陵一起,同為主要參觀對象。
長陵
是明成祖的陵寢建築,獻陵為長陵的主要建築,是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建於1427年,十分雄偉壯觀,聳立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1956平方米,殿內有32根金絲楠柱,。梁、柱、掾、斗拱等構件,皆由楠木製作,雖歷時五百餘年,仍牢固如舊,香氣襲人。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
是明神宗的陵寢。陵園規制仿製長陵。定陵地宮於1956年發現,現已修建成為定陵地下博物館。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及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堂相連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共有石門七座,石門設計非常科學,雖重達4噸,但開啟十分靈活輕巧。 地宮的布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制度。前殿沒有任何擺設,中殿內有三個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座前各有一座黃色琉璃「五供」,即香、燭、花、還有青花雲紋大瓷缸各一口,中盛有香油,專供長明燈使用。後殿相當於寢宮,稱為「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為放置棺木的地方。棺床中央放有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後的棺木,三具棺木周圍放有多件陪葬物品。
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品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萬曆皇帝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結而成,上嵌有二龍戲珠。在精美的首飾中,萬曆皇帝的金簪可謂稀世珍寶。
景區導游
前門、崇文門、展覽路等處有游覽專車;北郊市場乘長途汽車。
返回
慕田峪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境內。據文獻考證,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造而成。慕田峪長城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景區。
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東南面有3座敵樓並矗一台的正關台。為長城之罕見;西北面有建在海拔1000多米,名曰「牛犄角邊」和建在刀削一般山峰上,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的長城,其勢險崢嶸。整段長城依山就勢,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
慕田峪長城旅遊區群山環抱,風景優美。春季,群芳射蕊、爭奇斗妍;夏季,滿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果實累累、紅葉滿山;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慕田峪長城設有世界一流的登城纜車,旅遊區又投資5000多萬元,新建了中華夢石城、鹿鳴動物游樂園、施必得滑道三個新景點,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娛樂有機的結合,使來慕田峪長城旅遊區的遊客,可一日數游。
從北京城區到慕田峪長城的旅遊專線有游6路、游1路、游2路,早晨從前門、宣武門、東四十條、北京站直達,東直門長途汽車站有916路公共汽車也可直達。另有郊遊專列,由北京站、北京北站至北宅站,景區有專車接送。
返回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雲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著中間的寶珠峰,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裡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並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遊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後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其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為「潭柘寺」。
千百年以來,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從金代熙宗皇帝之後,各個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來進香禮佛,遊山玩水,並且撥出款項,整修和擴建寺院。王公大臣、後妃公主們也紛紛捐出己資,大加布施,民間的善男信女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更是成千上萬,他們長年向潭柘寺布施、齋僧,並且自發地組織了數十個民間香會,集資購買土地田產,捐獻給寺院,成為潭柘寺維持日常巨大開支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規模、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等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代,特別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為「敕建」,使其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佔有重要的地位,從金代開始,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乘佛教禪宗中臨濟宗的領袖,並且名僧輩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為了研究佛學宗詣,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潭柘寺的擴建和修茸,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作出了嘔心瀝血的貢獻,而在《高僧傳》上標名,名傳千古。由於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強大的勢力,在經濟上擁有龐大的廟產,在佛門有著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龐大的規模,故而享有「京都第一寺」的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把潭柘寺開辟為森林古跡公園,成為了一處游覽勝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整修,於1980年8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於1997年初經有關部門批准,僧團進駐,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
2001年6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潭柘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牆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庄嚴宏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寫聯贊曰:「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今天的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遊客,而且還修建有現代化的旅遊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返回
天池峽谷風景區
天池峽谷風景區林木繁茂,鳥語花香,奇峰林立,怪石迭出,景色秀美。高山中1000多平方米的「天池」水面,清澈明凈,水中倒映岸邊的百丈懸崖絕壁,景色之奇妙獨特令人贊絕。聞濤谷、情人谷,樹木遮天避日,在谷中漫遊,使人心曠神怡,享盡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展示出一處處造型別致的景觀:「八戒背嬌娘」、「蓮藕雙生」、「福從天降」、「神駝峰」、「雙獅會」……如人、如獸、如花……自然天成,形神畢肖。
天池峽谷娛樂區設施獨特,服務周到。兩百多米長的休閑洞,四季恆溫,冬暖夏涼,內設棋牌室、茶座,別有一番洞天福地的情趣;攀岩(團體)、速降娛樂活動,驚險刺激、安全可靠。
景區備有餐飲、住宿設施。餐飲以虹鱒魚燒烤、農家飯菜為主,住宿區設施齊全、清潔衛生、幽靜舒適,大眾化消費,是您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返回
香 山
在北京海淀區,東南距市中心20餘公 里。為北京西郊西山山嶺之一。此地 重巒疊嶂,清泉潺潺,花木漫山,景 色清幽。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 大興土木,興建亭台樓閣,共成二十 八景,如勤政殿、翠微亭、棲雲樓、 香山寺、森玉芴等,並加築圍牆,名 「靜宜園」。「西山晴雪」為燕京八 景之一。園中名勝遍布,風光旖旎, 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 「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佳景,為中外 旅遊者所嚮往。
返回
頤和園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頤和園的前身乃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清漪園,後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遭嚴重破壞,光緒十四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此園,改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慈禧從西安回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94公頃,主要由萬壽山何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
宮殿區
入東門就是宮殿區,這里是慈禧和光緒坐朝聽政的地方,殿內有皇帝的寶座和屏風。由於慈禧迷戀長壽,將此殿命名為仁壽殿,把寶座後的屏風一改雕刻九龍的舊制,而現26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宮中還有很不常見的「九桃熏爐」,爐外刻有九隻蝙蝠,意為萬壽萬福的意思。
生活居住區
仁壽殿後面,以樂壽堂、玉瀾堂、宜雲館組成封建帝後的居住區。樂壽堂是慈禧的寢宮,玉瀾堂相傳為慈禧囚禁光緒的地方。仁壽殿北的德和園內有三層大戲台,專供慈禧看戲之用,耗資160萬兩銀子。
風景游覽區
樂壽堂往西就是風景游覽區。樂壽堂西邊的邀月門是頤和園長廊的起點,長廊長達728米,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長廊里刻有精美的彩畫8000多幅。
入游覽區,首先應去湖東岸的知春亭,它據島臨湖,萬壽山的全貌歷歷在目。連接南湖的十七孔橋是頤和園最大的橋,橋欄望柱上雕有500多隻形態各異的石獅。橋畔還有銅牛和廓如亭。這十七孔和銅牛都有一定的含義。十七乃九重天的意思。橋畔的銅牛湖對岸的「織女圖」相對應,慈禧把牛郎織女間的昆明湖比作天河,萬壽山中軸線及兩側的建築比作天宮,宮中坐的就是王母娘娘—慈禧太後。
萬壽山的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建有雲輝玉宇坊、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建築。兩側建還建有很多亭台樓閣,如湖山真意樓、聽鸝館、景福閣等。山之東還有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諧趣園,此乃園中之園。山之後還有很多宗教建築群,以象徵日月環繞須彌山,以紅、綠、黑、白四座喇嘛塔,象徵佛界。
返回
圓明園
圓明園四十景以儒學治世思想為主旨,營造一處聽政、寧神的離宮園,它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等全部內容,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三種主要意境,即治世境界,神仙境界和自然境界。
③ 餐廳小票列印機有三個但是就只有連接電腦的能夠打出來連接到乙太網交換機的打不出來
第一步列印機數據線連接電腦,然後插列印機電源線打開電源開關,這時候電腦屏幕右下角應該有一個發現新硬體這個時候說明列印機已經電腦連接上了。然後就是裝驅動了。如果電腦裝有360的打開軟體寶庫,搜索360驅動大師然後安裝一下就好了,檢測一下就會有一個hp1510的驅動然後安裝就好了。有其他驅動精靈也行。因為自己下驅動安裝比較復雜
④ 講一個300字左右牛頓的故事
牛頓出生在英國離倫敦不遠的林肯郡沃爾斯索普村的普通農戶家中, 在牛頓出生世前,他的父親就已經離開人間,牛頓3歲時他的母親改嫁,把牛頓交給外祖母和舅舅撫養,牛頓並不聰明,在 學習期間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愛動手製作,做了一些風車模型、時鍾、風箏等等,他還設計了十分精巧的日圭儀,給當時的村裡人指示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牛頓越發願意讀書。1656年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三個異父弟弟回到沃爾斯索普村。為了生活,母親決定讓牛頓在庄園里幹活,牛頓雖然沒有拒絕母親的安排,然而他在學習上卻著了迷。有一天,母親叫去放羊,他躲在灌木叢中看書,而他的羊卻早已不知去向。舅舅看到牛頓實在好學,就向姐姐說情,讓牛頓繼續學習。
1661年5月,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考進英國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窮學生牛頓上大學時的年齡比一般學生大四、五歲,人們把他稱為「晚熟的人」。牛頓自進入大學起到1696年,他一直生活在劍橋大學。在這漫長的三十五年中,他有謻著作名揚世界。牛頓的勤奮和對事業的執著,使他很少在半夜二三點鍾前入睡。
⑤ 北京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八達嶺長城
所有來北京的人都以游覽萬里長城為快,「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為中外遊人的一句豪言壯語。居庸關和八達嶺居京畿之北的險關要隘,是長城的一個縮影,是游覽長城中最主要的游覽點之一。
八達嶺在北京延慶縣境內,距北京市60公里。它是關溝的第四道要關,也是居庸關之北,地勢險要。現嶺上尚留有「天險」兩字。八達嶺口有座小小關城,東西各建一座,東關門額「居庸外鎮」,西門關額「北門瑣鑰」。東西兩關相距64公里。是通往北京的咽喉,在古代是關溝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關口。長城從「北門瑣鑰」」城樓左右兩側起,各向南北延伸,高低起伏,猶如一條巨龍,騰躍在群山的山脊線上,氣勢磅礴。
八達嶺山勢極為險峻,這段長城以巨石為基,上層用大型城磚砌成。依山而築,高低不一,寬窄不同,其均高達7.8米,可容五馬並騎、十人並進。
站在八達嶺長城西望,便會看到附近小石崗上用土築成的烽火台。關城西門外建有長城博物館,館內分四個展廳,其中一展廳為序廳,二廳展現明以前的長城,三廳展現明長城,四廳是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書畫廳。在城東門外青龍車站旁有詹天佑銅像。
景點導游
前門、展覽路等處每日晨有游覽車直達;北京北站有火車直達。
返回
白草畔
白草畔是百花山的主峰,海拔高度2161米,是北京第三高峰,北京西南第一高峰。百草畔自然風景區面積19.2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82%,海拔高度最低處也比城區高800多米。景區以百花爭妍的高山草甸為特點,空氣清新,環境幽美,氣候涼爽宜人,夏季氣溫比北京城區低8-16度,是炎熱的夏季旅遊度假的佳處所在。
白草畔是北京地區唯一可乘汽車直達2000多米山頂的旅遊景點,主要景點有山上八景和山下八景,還有觀光農業、五千畝仁用杏基地、萬畝松林、賞花園、採摘園等,歡迎各界朋友前來觀光度假,熱誠接待各類中小型會議、團體旅遊和學生野外實習等。
乘車路線:風景區緊臨108國道,距六里橋120公里,從天橋或六里橋乘917路汽車到房山,再轉乘小公共汽車到四馬台村即可。每星期六和星期日917路汽車直達四馬台村。
五指峰是由五塊矗天而立的巨岩組成,形如五指,故名五指峰,是白草畔最高的山峰。因其雄偉秀麗,定為山上八景之一 ----五指峰秀。
鯤鵬峽景區全長2500米,鯤鵬峰海拔1360米,其形似展翅的鯤鵬而得名。景區全部為自然景觀,以峽谷、奇峰和森林景觀為主,森林覆蓋率85%以上,樹木繁多,百花爭妍,尤以大片丁香花為奇。在丁香花開放的季節,滿谷花香,直飄至數十里外。
凌晨之際,站在頂峰極目遠望,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從微弱的紅線到霞光萬丈,就是「極頂晨光」的美景寫照。
返回
故 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有房間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建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原則,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延部分,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以太後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和養心殿,其後為東西六宮。出於防禦需要,這些宮殿周圍間有高達10米的宮牆。
午門
是故宮的正門,遊人可由天安門向北進入午門。午門平面呈凹形,正樓面闊九間,是皇帝宮殿的標志。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來年歷書的地方。
太和殿
是故宮中最巍峨、最壯麗的建築,面闊11間,進深5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有的最大木結構宮殿建築。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賀賜筵。
太和殿內外擺設有大量特殊的陳設,殿前的月台上擺有銅鼎、銅龜、銅鶴等。三層漢白玉台基下每個欄桿下都有排水的龍頭,用來顯示皇威。殿前的雙龍戲珠御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龍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雙龍下面的山海圖案象徵江山永固。
中和殿
這里是皇帝親臨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員們行禮的地方。
保和殿
是冊立皇後、皇太子等大典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後,殿試也改在保和殿進行。遊人在保和殿可看到很多御路石,其中以保和殿後面的一塊最大、最宏偉,他是用整塊艾葉青石雕成,重達200噸,九龍飛騰在大海和流雲中,象徵著真龍天子一統山河。
乾清門
是帝後寢宮以及皇子等居住的區域的正門。
乾清宮
是皇帝的寢宮,順治、康熙年間也兼做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萬壽等節日,皇帝在這里舉行朝禮和賜筵。
交泰殿
是皇後在元旦、千秋(皇後生日)等節日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後來又在此存放皇帝行使權力的25方。此外,這里還有銅壺滴漏和清代製造的自鳴鍾。
坤寧宮
在明朝是皇後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滿族的習慣,將其改為祭祀神的場所。
御花園
出坤寧宮就是御花園,他有門與六宮相通。明朝這里供秋季大享和祭祀玄武大帝之用,清代改為寺廟。園東北有疊石名曰堆秀山。御花園是一座以建築為主體的宮廷花園,遊人都願在此拍照留影。
東西六宮
這是供妃子們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現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展覽館。西六宮基本上未動,仍按原貌布置。
養心殿
乾清門內的養心殿,從雍正到清末200年間,皇帝大都住於此。在同治、光緒年間,養心殿東暖閣是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的地方。
返回
虎峪自然風景區
虎峪自然風景區位於北京昌平縣城西北9公里處,八達嶺高速公路北側,內有虎峪溝、百仙神洞、雀兒澗、體能拓展訓練基地等自然與人文景觀。
虎峪自然風景區 美麗峽谷,一條通往原始森林的路,兩側由酷似虎皮斑紋形成的岩石溝峪,長12.5公里,寬1.5公里,峰巒疊嶂、水秀谷幽,內有自然景觀36處,先睹「高山湖」,再攀「百級石階」,穿過崎嶇山道到達「通天池」越過「九潭瀑布」再闖「原始森林」。
千年古剎雀兒澗 這里山巒峻秀、氣勢恢宏,您可以先飲「金絲泉」水,再攀「一線天」,近觀「雲霧樹顯仙綽」影,遠眺像形山「天狗望月」、奇花異草、如林古碑、廟宇遺址仙道懸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百仙神洞 香火不斷、香煙繚繞,洞口常有霧靄升騰、洞內氣溫冬暖夏涼,深遠莫測、洞深1200米寬窄不一,曲直相依、最高落差達90多米,著名的「滴水觀音」堪稱京華一大奇觀,落差在83米高處從天而降的絲絲「神雨」一年四季滋潤神靈,令您叫絕不止,告別「滴水觀音」再步170級石階便是百仙神洞的最高峰---倚天閣。您站在藍瓦飛檐的「倚天閣」南望,淡淡清香撲面而來,無限風光在險峰。
馬洪元根雕藝術館 是北京市唯一一家根雕藝術館,現有作品300餘件,館內名家政要題詞掛於牆壁四周,格調古樸高雅。馬先生的根雕作品不求形似。乃重骨氣,抒發了藝術家內在情緒與意志,件件皆為藝術精品,價值不菲。根雕館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積極的教育意義。
侯康乙奇石館 是北京虎峪自然風景區與著名賞石家、收藏家侯康乙先生合力創辦的綜合性奇石展覽園地。集中展示了侯康乙先生多年來收藏的全國各地奇石數百件,為大家賞心悅目帶來新的感受與快樂。
體能拓展訓練基地:攜手並進、牽引橫渡、天梯、懸梯、高空抓杠、走鋼絲等項目設施與設備
休閑、娛樂項目:劃船、游泳、攀岩、飛降、垂釣、篝火、浮橋、山野卡拉OK、天梯
返回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座落在燕山山脈,比鄰長城,距北京東南170公里的遵化市境內(北京至北戴河途中).
鷲峰山自然風景區平均海拔500米,主峰鷲峰山889米.景區地勢巍峨峻峭,怪石林立,生物資源豐富,山中生長著幾百種珍貴葯材,棲息著兩百多種野生動物,這里氣候宜人,自然風景別致,與長城狩獵場(東十公里),湯泉皇家旅遊度假區(西三十公里),皇家陵寢—清東陵(西四十五公里),桃花溝(南三十五公里),共同構成」百里長城黃金旅遊線」.是周末全家旅遊的好去處.
返回
濂泉響谷自然風景區
濂泉響谷自然風景區距北京70公里,西通延慶八達嶺,南與神堂峪、雁棲湖,東與青龍峽、幽穀神潭相毗鄰,交通極為便利。
景區以谷取景,以山造勢,以水得趣,以人生情。谷中流水飛瀉,瀑布從天而降,四季泉水潺潺,回聲不絕,故名濂泉響谷。
濂泉響谷是集青山綠水、險峰峽谷、靈泉飛瀑、密林幽洞、奇山怪石於一地的自然風景區,常年氣溫比市區低3-5℃。
景區內有5000米曲徑,可見天宮洞、貓頭山、三潭二瀑、神馬場、五月冰川、壽龜負重、雁棲源頭、原始次生林、問天台等多處景觀。這里山迴路轉,步步有景,處處見景。
景區背依黑坨山。黑坨山主峰海拔1895米,臨頂南眺,可一覽北京全貌。
景區內設有四合院、蒙古包、小木屋、 餐廳、商品部、泉水浴、歌廳等服務設施,遊客可春賞山野花草、夏觀自然風景、秋看滿山紅葉、冬瞧天然冰瀑,還可垂釣紅鱒魚、野炊、燒烤或舉行篝火晚會。
返回
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天安門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象這樣雄偉古橋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初名"廣利橋",後改稱"盧溝橋"。在國外也稱"馬可波羅橋",橋全長260米,寬9.30米,十個橋墩,十一孔。中心橋孔間距21.35米,東西兩岸間距16.49米。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面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邊長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經試驗:這座古橋有較大的承載能力,曾通過429噸大型平板車而無恙。"盧溝曉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兩邊有望柱和欄板,望柱281根,每個望柱上都有一石獅,石獅頭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小石獅,形態各異。據古書《從海記》中說:"橋柱刻獅凡六百二十有七",現在共有大小石獅501個。
返回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縣境內的天壽山南麓,距北京市50公里。陵區為一面積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南面蟒山、虎峪山相持而立,中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
眾陵以長陵為中心,有一公共神道自南端陵門直達長陵。在長達7公里的主神道上有石牌坊、大宮門、碑亭、華表、石像生、龍鳳門等建築。十三陵中以長陵建築最為宏偉,它和定陵一起,同為主要參觀對象。
長陵
是明成祖的陵寢建築,獻陵為長陵的主要建築,是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建於1427年,十分雄偉壯觀,聳立在三層漢白玉台基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總面積1956平方米,殿內有32根金絲楠柱,。梁、柱、掾、斗拱等構件,皆由楠木製作,雖歷時五百餘年,仍牢固如舊,香氣襲人。它是我國最大的一座楠木殿堂。
定陵
是明神宗的陵寢。陵園規制仿製長陵。定陵地宮於1956年發現,現已修建成為定陵地下博物館。地下宮殿由前、中、後及左、右五座高大的殿堂相連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建築。共有石門七座,石門設計非常科學,雖重達4噸,但開啟十分靈活輕巧。 地宮的布局基本上採用「前朝後寢」的制度。前殿沒有任何擺設,中殿內有三個漢白玉雕成的「寶座」,座前各有一座黃色琉璃「五供」,即香、燭、花、還有青花雲紋大瓷缸各一口,中盛有香油,專供長明燈使用。後殿相當於寢宮,稱為「玄堂」,是地宮的主要部分,為放置棺木的地方。棺床中央放有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後的棺木,三具棺木周圍放有多件陪葬物品。
在定陵出土的隨葬品中,皇冠和鳳冠最引人注目。萬曆皇帝的金冠用極細的金絲編結而成,上嵌有二龍戲珠。在精美的首飾中,萬曆皇帝的金簪可謂稀世珍寶。
景區導游
前門、崇文門、展覽路等處有游覽專車;北郊市場乘長途汽車。
返回
慕田峪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境內。據文獻考證,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造而成。慕田峪長城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明景區。
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東南面有3座敵樓並矗一台的正關台。為長城之罕見;西北面有建在海拔1000多米,名曰「牛犄角邊」和建在刀削一般山峰上,稱為「箭扣」及「鷹飛倒仰」的長城,其勢險崢嶸。整段長城依山就勢,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是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
慕田峪長城旅遊區群山環抱,風景優美。春季,群芳射蕊、爭奇斗妍;夏季,滿山青翠、流水潺潺;秋季,果實累累、紅葉滿山;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在中外享有「萬里長城慕田峪獨秀」的美譽。
慕田峪長城設有世界一流的登城纜車,旅遊區又投資5000多萬元,新建了中華夢石城、鹿鳴動物游樂園、施必得滑道三個新景點,形成了長城文化、石文化和體育娛樂有機的結合,使來慕田峪長城旅遊區的遊客,可一日數游。
從北京城區到慕田峪長城的旅遊專線有游6路、游1路、游2路,早晨從前門、宣武門、東四十條、北京站直達,東直門長途汽車站有916路公共汽車也可直達。另有郊遊專列,由北京站、北京北站至北宅站,景區有專車接送。
返回
潭柘寺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阜成門41公里。潭柘寺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周圍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馬蹄狀環護,這九座山峰從東邊數起依次為回龍峰、虎距峰、捧日峰、紫翠峰、集雲峰、瓔珞峰、架月峰、象王峰和蓮花峰,九座山峰宛如九條巨龍拱衛著中間的寶珠峰,規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剎就建在寶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擋住了從西北方襲來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處形成了一個溫暖、濕潤的小氣候,因而這里植被繁茂,古樹名花數量眾多,自然環景極為優美。
潭柘寺規模宏大,寺內佔地2.5公頃,寺外佔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北京城裡的故宮有房9999間半,潭柘寺在鼎盛時期的清代有房999間半,儼然是故宮的縮影,據說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時,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將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並新建了一些房舍,現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間,其中古建殿堂638間,建築保持著明清時期的風貌,是北京郊區最大的一處寺廟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美學原則,以一條中軸線縱貫當中,左右兩側基本對稱,使整個建築群顯得規矩、嚴整、主次分明、層次清晰。其建築形式有殿、堂、閣、齋、軒、亭、樓、壇等,多種多樣。寺外有上下塔院、東西觀音洞、安樂延壽堂、龍潭等眾多的建築和景點,宛如捧月的眾星,散布其間,組成了一個方圓數里,景點眾多,形式多樣,情趣各異的旅遊名勝景區。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而且自然景觀也十分優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異,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經名揚京華。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北京地區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廟,在北京民間有「先有潭柘,後有幽州」的諺語。潭柘寺在晉代時名叫嘉福寺,唐代時改稱龍泉寺,金代御賜寺名為大萬壽寺,在明代又先後恢復了龍泉寺和嘉福寺的舊稱,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其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而民間一直稱其為「潭柘寺」。
千百年以來,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築,優美的風景,神奇的傳說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青睞。從金代熙宗皇帝之後,各個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來進香禮佛,遊山玩水,並且撥出款項,整修和擴建寺院。王公大臣、後妃公主們也紛紛捐出己資,大加布施,民間的善男信女與潭柘寺結有善緣的更是成千上萬,他們長年向潭柘寺布施、齋僧,並且自發地組織了數十個民間香會,集資購買土地田產,捐獻給寺院,成為潭柘寺維持日常巨大開支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規模、土地財產、宗教地位、政治影響等方面都達到了鼎盛時代,特別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為「敕建」,使其成為了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佔有重要的地位,從金代開始,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是大乘佛教禪宗中臨濟宗的領袖,並且名僧輩出,歷代的高僧大德們,為了研究佛學宗詣,為了弘揚佛法,為了潭柘寺的擴建和修茸,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作出了嘔心瀝血的貢獻,而在《高僧傳》上標名,名傳千古。由於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強大的勢力,在經濟上擁有龐大的廟產,在佛門有著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龐大的規模,故而享有「京都第一寺」的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把潭柘寺開辟為森林古跡公園,成為了一處游覽勝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大規模整修,於1980年8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並於1997年初經有關部門批准,僧團進駐,恢復為宗教活動場所。
2001年6月25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潭柘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壇、室各具特色,樓、閣、亭、齋景色超凡,古樹名木、鮮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疊翠,曲水流觴相映成趣,紅牆碧瓦、飛檐翹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齊,庄嚴宏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寫聯贊曰:「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今天的潭柘寺不僅以古跡眾多,風景優美吸引著四海賓朋、八方遊客,而且還修建有現代化的旅遊服務設施,實行交通、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的一條龍服務,是京郊一處著名的旅遊勝地。
返回
天池峽谷風景區
天池峽谷風景區林木繁茂,鳥語花香,奇峰林立,怪石迭出,景色秀美。高山中1000多平方米的「天池」水面,清澈明凈,水中倒映岸邊的百丈懸崖絕壁,景色之奇妙獨特令人贊絕。聞濤谷、情人谷,樹木遮天避日,在谷中漫遊,使人心曠神怡,享盡回歸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鬼斧神工,展示出一處處造型別致的景觀:「八戒背嬌娘」、「蓮藕雙生」、「福從天降」、「神駝峰」、「雙獅會」……如人、如獸、如花……自然天成,形神畢肖。
天池峽谷娛樂區設施獨特,服務周到。兩百多米長的休閑洞,四季恆溫,冬暖夏涼,內設棋牌室、茶座,別有一番洞天福地的情趣;攀岩(團體)、速降娛樂活動,驚險刺激、安全可靠。
景區備有餐飲、住宿設施。餐飲以虹鱒魚燒烤、農家飯菜為主,住宿區設施齊全、清潔衛生、幽靜舒適,大眾化消費,是您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返回
香 山
在北京海淀區,東南距市中心20餘公 里。為北京西郊西山山嶺之一。此地 重巒疊嶂,清泉潺潺,花木漫山,景 色清幽。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 大興土木,興建亭台樓閣,共成二十 八景,如勤政殿、翠微亭、棲雲樓、 香山寺、森玉芴等,並加築圍牆,名 「靜宜園」。「西山晴雪」為燕京八 景之一。園中名勝遍布,風光旖旎, 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 「霜葉紅於二月花」的佳景,為中外 旅遊者所嚮往。
返回
頤和園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頤和園的前身乃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清漪園,後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遭嚴重破壞,光緒十四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復此園,改為「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慈禧從西安回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總面積達294公頃,主要由萬壽山何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
宮殿區
入東門就是宮殿區,這里是慈禧和光緒坐朝聽政的地方,殿內有皇帝的寶座和屏風。由於慈禧迷戀長壽,將此殿命名為仁壽殿,把寶座後的屏風一改雕刻九龍的舊制,而現26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宮中還有很不常見的「九桃熏爐」,爐外刻有九隻蝙蝠,意為萬壽萬福的意思。
生活居住區
仁壽殿後面,以樂壽堂、玉瀾堂、宜雲館組成封建帝後的居住區。樂壽堂是慈禧的寢宮,玉瀾堂相傳為慈禧囚禁光緒的地方。仁壽殿北的德和園內有三層大戲台,專供慈禧看戲之用,耗資160萬兩銀子。
風景游覽區
樂壽堂往西就是風景游覽區。樂壽堂西邊的邀月門是頤和園長廊的起點,長廊長達728米,沿昆明湖北岸,通向昆明湖西北的石舫。長廊里刻有精美的彩畫8000多幅。
入游覽區,首先應去湖東岸的知春亭,它據島臨湖,萬壽山的全貌歷歷在目。連接南湖的十七孔橋是頤和園最大的橋,橋欄望柱上雕有500多隻形態各異的石獅。橋畔還有銅牛和廓如亭。這十七孔和銅牛都有一定的含義。十七乃九重天的意思。橋畔的銅牛湖對岸的「織女圖」相對應,慈禧把牛郎織女間的昆明湖比作天河,萬壽山中軸線及兩側的建築比作天宮,宮中坐的就是王母娘娘—慈禧太後。
萬壽山的中軸線上自上而下建有雲輝玉宇坊、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智慧海等建築。兩側建還建有很多亭台樓閣,如湖山真意樓、聽鸝館、景福閣等。山之東還有仿無錫寄暢園建造的諧趣園,此乃園中之園。山之後還有很多宗教建築群,以象徵日月環繞須彌山,以紅、綠、黑、白四座喇嘛塔,象徵佛界。
返回
圓明園
圓明園四十景以儒學治世思想為主旨,營造一處聽政、寧神的離宮園,它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等全部內容,體現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三種主要意境,即治世境界,神仙境界和自然境界。
返回
⑥ 基於物聯網的校園智慧餐廳
你是做畢業設計吧?
那你註定不會有很多錢來購置硬體。
物聯網的大項目是很費錢的。
校園智慧餐廳肯定要用到RFID卡,裡面存儲的是余額,和一些其他信息。
RFID讀寫系統價格不高,一百多就可以。
你可以加入一些花哨的功能來襯托,比如說智能自助點餐系統(不要拘泥於校園)。
還有可以把某人常點的菜類統計起來,每次這個人到來,電腦可以推薦同類新菜。
可以加一點智能手機的安卓終端,比如說每一種菜旁邊印著二維碼,手機一拍,就能點。
以上的功能幾乎都是基於軟體的。硬體上就是讀卡器。
(電腦,手機,乙太網,無線路由器,都是現成的。)
⑦ 文藝復興三巨匠
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是文藝復興的先驅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顆巨星」,也稱為「文壇三傑」(文藝復興前三傑)。
但丁·阿利吉耶里,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之一,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是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學者,人文主義的奠基者,早期資產階級的藝術和道德觀的建立與他是分不開的。
喬萬尼·薄伽丘,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詩人,以故事集《十日談》留名後世。
(7)以太坊餐廳擴展閱讀
彼特拉克的生平:
1304年7月20日生於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於阿爾誇。
在1312年他們家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農,當時的教廷就在那裡。因此彼特拉克與教皇等上層分子都有密切聯系。這種情況既關繫到他的成長,也有助於他以後的人文主義活動。
彼特拉克少年時就喜愛文學、修辭,對古典作品尤其感興趣,古羅馬維吉爾的詩歌、西塞羅的講演都強烈地吸引著他。但他父親卻要他成為一個法學家。
因此,從1316年起,他先後在法國的蒙得玻利和義大利的波倫亞學習法律。
1320年父親去世,他便放棄了法學,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同年他回到阿維農,擔任一個次要的教職。1330—1347年,他一直在紅衣主教萬尼·科倫那手下任職。
在教會里的工作並不忙,這就使他一面參與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動,一面不倦地學習文學、創作詩歌。作為詩人,彼特拉克的名聲很快傳開。
1340年,巴黎和羅馬爭相邀請他去接受桂冠。結果他決定去羅馬。
1341年4月8日,他在羅馬的卡匹托利山上接受了「桂冠詩人」的稱號。
1374年7月19日,彼特拉克在一個叫阿克瓦的小村裡去世。當人們發現他的遺體時,他的頭還埋在維吉爾的手稿中。
⑧ 以太會是什麼組織請高手詳細說明一下。我沒有看過潛行狙擊。謝謝!
以太會是一家專注於高端婚戀交友圈層的付費社交平台,2013年創立於中國上海。以太會源於一份對社會中堅族群生活狀態的深刻體會,致力於為中國的精英階層提供與眾不同優質可靠的「緣分時空」。
作為一個要求收入達到年薪20萬以上的以封閉式為主的SNS在線社交平台,以太會關注與會員愛情價值觀的共鳴,以及有要求的生活方式與有邏輯化的工作方式的完美平衡。以太會認為,穩定的經濟基礎才能支撐穩固的情感建築,成熟的職業經歷能為雙方開啟最自然的交流窗口。
因而以太會在傳統社交網站的實名認證之上,採用個人簡歷型資料認證規則,通過專業機構背景調查審核,以嚴格的准入流程及全方位的信息認證,為每一位會員創造贏得愛情、事業的雙贏機會。
(8)以太坊餐廳擴展閱讀:
1、以太會會員要求:
凡年滿法定婚齡的單身人士,達到20萬年收入以上標准,付費注冊以太會用戶,提交近三年真實可信的個人職業經歷並通過後台審核,即可成為以太會會員。
以太會會員透過以太會可以體驗個性化的旅行、學習、約會。尊享城中優質的餐廳、酒店、酒吧等獨家品牌商戶的定製服務。
會員可以通過以太會找到心儀的另一半,同時也可以拓展優質的人脈資源。
2、以太空間:
以太空間,是以太會中國專為以太會會員提供交流資訊、展示自由生活方式、體驗個性化旅程的場所統稱。
以太空間不僅包括以太會中國的公司所在地,更多的是指包括美術館、藝術中心、休閑度假區、高端私人會所、餐飲服務的VIP場所在內的,為以太會會員提供個性化、專享性的浪漫空間。
以太空間作為以太會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將定期舉辦各類藝術、商務、影視、旅行活動,同時更為會員提供私人定製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