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以太坊知識 » 萊特幣滅亡

萊特幣滅亡

發布時間: 2021-07-15 05:39:12

① 請問聖殿騎士團怎麼滅亡的詳細點..

聖殿騎士(Templar或Knight Templar)是十字軍東征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的騎士團.全稱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其他為聖約翰醫院騎士團與條頓騎士團.
一:騎士團的建立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1096-1099)之後,為保衛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約於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法國香檳區的貴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騎士於1119年創立了該組織。其公開目標是保護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到巴勒斯坦的朝聖者。這一組織由兩名騎士建立,他們是休·德斯·佩尼斯和聖奧馬的戈弗雷。創始成員還包括安德烈·德·蒙特巴德,他是明谷的伯爾納的叔叔。人們認為在它的前十年這一組織只有9名成員,盡管有記載表明還有其他成員。
這個組織的嚴格名稱是基督的窮騎士會社,但是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羅門聖殿騎士或聖殿騎士,這是因為它開始時設在耶路撒冷的總部靠近所羅門神殿的緣故。同時代的其他兩個主要宗教組織是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也叫醫護騎士)和條頓騎士團,它們在開始時都是慈善組織。與它們不同,聖殿騎士是一個鮮明的軍事組織。它得到了教皇的認可,並於1128年的特洛伊會議上被賦予了修士教規。這樣他們就有了法定章程的規范,並將軍事和宗教意義結合起來。事實上,聖殿騎士組織是按照與西多會的修道組織非常相似的模式來設計的。
二:騎士團的榮耀
聖殿騎士在一開始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並在特洛伊會議後,迅速地接收了大量的新成員以及財物捐贈。在其第一年末,這一既成組織已在法蘭西、英格蘭、蘇格蘭以及伊比利亞半島擁有了財產。最終他們也將在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擁有土地。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如米切爾·貝根特和理查德·利在《聖殿和分會》一書中所述,聖殿騎士已將自己建成為「在基督王國里最富有和強大的組織」,「只有教皇統治是唯一的例外」。
聖殿騎士團徽章在英格蘭,聖殿騎士受到君主政治的照顧並與之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亨利一世賣勁地籠絡騎士團成員。他的繼任者、篡權的司提反積極地進行十字軍戰爭,他進一步發展了與聖殿騎士的關系,因為後者與聖地(巴勒斯坦)有密切的聯系。實際上,他鼓勵了聖殿騎士分團的數量在整個英格蘭迅猛地增長。
亨利二世於1154年登基,他與聖殿騎士保持了密切的關系。但與之關系最密切的是亨利的兒子獅心理查德(1157-1199年)。實際上,有幾位作家認為理查德就是一名秘密的騎士團成員,至少他被視為一名榮譽成員,故而他們非常尊敬他。他死於1199年,他的主要敵人和弟弟約翰登基,他繼續保持著與聖殿騎士的密切關系。
這個組織在英國是免稅的,它有自己的法庭,與教堂一樣,擁有巨大的庇護權。它有自己的市場和定期集市,並在議會中有自己的代表。聖殿騎士擁有巨大的財政和政治權力,這使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現代銀行系統。聖殿騎士定期地把貨幣和物資從英格蘭運往巴勒斯坦,它發展了一套有效率的、幾乎所有歐洲君主和貴族都使用的銀行系統。最後,聖殿騎士成員成為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銀行家,並必然地擁有了甚至更多的財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英國的君主政體都欠這個組織很多錢。甚至有一次亨利三世居然把英王皇冠上的寶珠抵押給了騎士團。
正是在他們的部分銀行系統中產生了騎士團的第一個「密碼」。騎士團成員設計了一套用特殊方法做成的表示信用的借據或信的系統,這就使得人們不必再隨身攜帶可能被偷走的錢。錢可以存在一個地方,借據則可轉到世界的另一個地方並當場兌現。為防止借據被盜,它們被賦予了只有騎士團成員才能知道的一系列復雜的密碼
三:滅亡
疑,在其200年的歷史中,由於巨大的財富和權力,騎士團結下了敵人。聖殿騎士財富的積累是他們暴行虐施、燒殺擄掠的結果。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屢屢出現了聖殿騎士們在地中海東岸屠殺平民的景象,用長矛穿起嬰兒耀武揚威,用刀劍剖開死人的肚腸來尋找財富。在聖殿騎士們喪心病狂地暴行,包括聖約翰騎士團(也叫醫院騎士團)在內的諸多歐洲同行們都對此表示鄙夷。所以聖殿騎士搶掠的巨大財富被人們羨慕,同時,聖殿騎士的暴虐行徑又讓人們感到發指。
但在其所有的敵人中,最難對付的是法蘭西的腓力四世(1268-1314)。他的野心只有他的殘忍能與之匹敵,下面這個事實可能是最好的說明:他一個人分裂了教皇的統治並使天主教會分裂近70年之久。
腓力尋求直接控制教皇統治,為達此目的,他策劃了對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綁架,並幾乎肯定地策劃了對其繼承人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一世的暗殺。當腓力向教堂征稅以供養他的軍隊時,沖突出現了。卜尼法斯頒布了教皇法令禁止在沒有教皇同意的情況下向教士征稅以作為回應。腓力則報復以禁止將黃金或貨幣運往羅馬,卜尼法斯讓步了。後來,當國王譴責一名法國主教叛國並將其拘禁時,卜尼法斯頒布了一個更進一步的法令,譴責腓力過分運用王權。腓力宣布了他要廢黜卜尼法斯的意圖,教皇則威脅開除腓力教籍作為回應。最後,教皇被綁架並關押在阿奈格尼監獄。他在監獄中受到虐待,出獄後三個星期就死了。1305年,在暗殺本尼迪克特十一世後,腓力將前波爾多的大主教扶上了教皇寶座,這就是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他把教皇統治設在法國的阿維尼翁,並在那裡一直保持到1377年。
一旦他已經對付了教皇,腓力就開始反對聖殿騎士了。他害怕他們的軍事力量,嫉妒他們的巨大財富,他怨恨他們沒有允許他加入這個組織,甚至他連一個榮譽成員都不是。此外,他認為他們正准備在法國建立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國家,這將會剝奪他的部分國土,並且在理論上將使一種宗教秩序在他的家門口比「他的」教皇統治更為強大。
他依靠事先打入該組織的間諜搜集的材料,羅列了一個指控名單,然後下達了逮捕令,秘密逮捕散布在全國各地的騎士團成員。在指定時刻,發向全國的密令同時打開並立即付諸行動。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黎明的突然搜捕中國王試圖逮捕法國的每一個聖殿騎士成員,佔有並沒收他們的財產。在一定意義上,突然襲擊取得了成功,它有效地瓦解了聖殿騎士。
一群騎士團成員設法轉移了他們的財寶,並且在法蘭西的分團長(該組織的首腦)將一支18艘船的船隊開到了海上,很可能帶走了大量的騎士團財富。當時沒有發現船隊的位置,事實上從來也沒有發現,那些騎士的巨額財富也就隨之杳無蹤影。
因為聖殿騎士距我們已有7個世紀之久,我們很難評述腓力當時對他們的破壞所產生的影響。考慮到他們那時成立已逾兩個世紀,並作為一個強大富有的倍受羨慕的組織而遍布當時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那麼,由貝根特和利在《聖殿與分會》一書中所作的如下類推就是有道理的:這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教皇統治和天主教會從強大無比到一文不名相似,這一過程不過是白駒過隙而已。
在極端的折磨下,被捕的騎士團成員供認他們大量的奇怪行為,其中很多肯定是捏造杜撰的,至多也只是為了使指控者滿意。因為騎士團無意宣揚他們儀式和秘密的細節,並且腓力有一切理由散布他高壓取得的供詞,所以,經過歷代相傳,我們對聖殿騎士的看法就可能是非常歪曲的,因為大多數有關所謂的他們行為的記錄,都是來源於拷打之下取得的供詞。
從這些供詞中,我們得知聖殿騎士崇拜有魔力的「巴弗米特神」,並且他們拒絕基督、經常地蔑視十字架。似乎聖殿騎士真的是浸透中東哲學和宗教,並且據信他們試圖調和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但顯然他們是尊敬基督教而敵視異教的,否則依照傳統他們早就被視為異端了。將聖殿騎士成員描述成反基督的異教徒純系誇張。
但是,騎士團知道「形象」的意義並且他們宣揚了一些促成他們毀滅的奇怪信仰。他們努力散布關於他們擁有玄妙秘密的觀念,甚至說他們有些「超人」。他們宣揚他們是幾世紀前推倒傑里科牆的軍隊的化身,並且鼓勵一種流行的觀念,說他們不知什麼原因是聖杯的看護人。他們聲稱自己是星術學家、煉金術士和魔法師,他們創造了保護自己的威嚴同時也在敵人中間製造恐懼的方法。他們懂得神話的價值並且宣揚這些觀念,知道這樣就會獲得人們對他們的害怕和尊敬,而這兩者對他們都是有用的。
在隨後的7年的,在腓力的「馴服的教皇」當局指揮和權威下,對聖殿騎士的迫害和破壞從法國蔓延開來,並被宗教法庭進一步強化。
全世界的那些倖存騎士團成員是通過改編存留下來的,在德國,很多人都加入了醫護騎士或條頓騎士團。在西班牙,他們加入了一個特為他們而設的組織--蒙提薩。在葡萄牙,他們將名稱改為基督騎士,這樣他們存在到16世紀並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就是一名基督騎士成員,並且正是在聖殿 的旗幟下,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人們斷言,大量的騎士團成員到了蘇格蘭,這可能是逃離法國的船隊的最後一站。一些評論家認為他們在1314年的班諾克伯恩戰役中幫助了羅伯特一世,這場戰役成功地使蘇格蘭有隨後的將近300年中獲得了獨立。
聖殿騎士創制了後來類似組織的藍圖。例如,1445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創建了蘇格蘭近衛步兵,很顯然他是以聖殿騎士為基礎的,並且在事實上很多方面與相似。
1540年,西班牙軍人傳教士伊格納休斯·羅耀拉有意按照聖殿騎士的模式來組建他的「宗教戰士」,這就是後來的耶穌會士,人們普遍稱之為耶穌會。
這些組織沒有宣稱他們與聖殿騎士的直系關系。但是有一個強烈的信念,認為現代的一個神秘組織有著直接的淵源,這就是共濟兄弟會。
聖殿騎士的形象聖殿騎士團的標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長袍。公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他們開始在白色長袍的左肩綉上紅色十字,剛開始是等邊十字,後來發展成八角十字。徽章則是兩名持盾和矛的騎士騎在一匹馬上,盾上繪有紅色的十字。這個徽章象徵著騎士團的成員一開始是貧窮的騎士,後來又被解釋為騎士團成員的袍澤之誼,不過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擊聖殿騎士團時,卻被認為是騎士團成員搞同性戀的象徵。騎士團的口號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還有一句口號:Non Nobis, Domine, Non Nobis,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拉丁)翻譯:Give Glory, God, Give Glory,Not For us,God, But for your name.賜予光榮,上帝,賜予光榮,不是為我們,上帝,是為了您的名字。
騎士團的首領稱為宗師(The Grand Master,即大團長或總團長),通過選舉產生,終生任職。宗師直接對教皇負責,因此許多在聖地和歐洲的聖殿騎士團組織不受國王和當地主教的控制。其成員分為四個階層:
騎士(Knights)騎士是騎士團的主體,只有最高等級的騎士才有權穿在背部繪有紅色十字的白色長袍。
軍士(Sergeants)軍士是步兵,級別較騎士低。他們是聖殿騎士團的軍事力量。
農夫(Farmers)農夫負責管理騎士團財產,主要成員是職業修士。
牧師(Chaplains)牧師負責禱告等宗教活動。
野史札記有<<聖殿騎士的遺命>>作者:史蒂夫?貝利
1314年3月18日,騎士團最後一任團長雅克德莫萊受火刑而死,標志著創建於1118年的「聖殿騎士團」的分崩離析……聖殿騎士擁有駭人聽聞的財富,他們控制著國王和主教.但雅克德莫萊在臨死前始終不肯說出財富的埋藏之地,並且詛咒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和教皇克萊門特將在一年之內一起死亡。不幸這一毒誓應驗,教皇於一個月後去世,而菲利浦四世於七個月後去世,它變成了歷史的一段傳奇。七百多年之後,人們還在對這些聖殿騎士充滿了好奇。他們自稱是基督的忠誠信徒,卻不曾在教皇的腳下真正臣服.他們在外表上像修±僧侶,但其實質卻是軍人 他們腦子里裝的不是《聖經》,也不是祈禱詞,而是戰爭和征服,他們身穿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卻是騎士的甲胄……這裡面有著無數後人希望解開的疑團。

② 歷史上有沒有古格王朝他是怎麼滅亡的

古格王國遺址在阿里札達肥札不讓區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佔地約18萬平方米,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遺址建築共有房屋洞窟300餘處、佛塔(高10餘米)3座、寺廟4座、殿堂2間及地下暗道2條,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外圍建有城牆,四角設有硼樓。在其紅廟、白廟及輪回廟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是在公元十世紀前後,由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十世紀中葉至十七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經有過七百年燦爛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個謎。據說1630年,與古格同宗的西部鄰族拉達克人發動了入侵戰爭,古格王國就此滅亡。 近十數年間於古格遺址周圍不斷發掘出的造像、雕刻從壁畫等是這個神秘王朝留給今人的寶貴財富。古格雕塑多為金銀佛教造像,其中被稱為「古格銀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遺存最為完整,數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畫。古格壁畫風格獨特、氣墊宏大,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層面。所繪人物用筆簡練,性格突出,其豐滿動感的女體人物尤其代表性。由於古格所處地理位置及受多種外來文化影響,在藝術表現風格上帶有明顯的克什米爾及犍陀羅藝術痕跡。 古格王國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這為研究西藏歷史和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圍繞古格都城札不讓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皮央等,均有大量文物遺存;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的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更是難以數計。 古國王國遺址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幾戶人家守著一座空盪盪的城市廢墟。而他們並不是古格後裔。當日十萬之眾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無影無蹤?什麼樣的天災或者瘟疫使得繁榮富強的古格文明突然間消逝得無影無蹤?少量的歷史典刊,殘缺並且相互矛盾的記載,不僅沒能揭開古格王國神秘的面紗,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宮,將西藏西部眾多的秘密深鎖其中。

古格王朝起源及興盛
10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古格王國雄踞西藏西部,弘揚佛教,抵禦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歷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於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達象泉河(藏語為朗欽藏布)流域為其統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達今克什米爾境內的斯諾烏山,南界印度,西鄰拉達克(今印占克什米爾),最東面其勢力范圍一度達到岡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讓位於現札達縣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經測量,札不讓北面的香孜、香巴、東嘎、皮央遺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達巴、瑪那、曲龍遺址等,都具有相當的規模。除了這些由於今日仍然作為村莊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標明在地圖上的據點外,古格王國境內還有大量的無遺跡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斷壁殘垣、坍毀的洞穴、傾圮的佛塔難以數計。 古格王國的王族,是吐蕃贊普(即漢語中的「王」)的嫡系後裔。所以古格王國歷史的源頭,必須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 公元9世紀,強盛一時的吐蕃王朝逐漸衰落,統治者內部的僧侶集團和世俗貴族集團的矛盾急劇激化。公元823年,吐蕃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被刺殺,他的兩位王子及其王孫混戰了半個世紀,結果次妃一派的王孫吉德尼瑪袞戰敗後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勢力布讓土王扎西贊將女兒嫁給他並立他為王,後在吉德尼瑪袞的晚年,將領域分封給三個兒子,長子貝吉袞占據芒域,後來發展成為拉達克王國;次子扎西袞占據布讓,後來被並入古格;幼子德祖袞占據象雄,即古格王國,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為古格王國的開國元首。這就是西藏所說的阿里三圍,元代,這三個小國被封為阿里三萬戶。 與古格王朝密切相關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於11世紀建的。古格立國之初,鑒於朗達瑪滅佛而導致吐蕃亡國的慘痛教訓,大興佛教,意西沃選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爾去學習佛教密宗的教法。由於不適應克什米爾炎熱的氣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僅剩仁欽桑布和瑪.雷必喜兩人活著回來。仁欽桑布十分勤奮好學,後來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譯師。托林寺就是意西沃為仁欽桑布等人譯經的方便和發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為了進一步弘揚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繼承者們歷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去迎請高僧阿底峽到古格來講法傳教,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間,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國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規模最大也最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從此以後,古格王國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開國事業,並開始不斷發展,寺廟如林遍布阿里,貴族僧侶集團日益 龐大,今天托林寺周圍殘存的大量佛塔、洞窟、寺廟遺跡,正是那個時期盛世的歷史寫照。 札不讓的北面,有一個名叫「魯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札達縣的一個鄉。藏語中「魯巴」意為「冶煉人」,傳說古格王國時期這個地方素以清於冶煉與金銀器製造而聞名,當年阿里三圍以托林寺為主寺的下屬24座寺院的金屬佛像與法,都由魯巴鑄造。據說魯巴鑄造的佛像用金、銀、銅等不同的原料合煉而成,工藝清湛,通體全無接縫如自然形成,其價值甚至超過了純金佛像。其中,最為神奇的還有一種名叫「古格銀眼」的銅像,只有古格才能製作,更是被視為佛像中的精品、因為極少流傳於世,所以尤為珍奇。由此可見,古格王國時期金屬製造業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歷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黃金之鄉」的無數神秘傳說,據說這里差不多每條山溝都有礦藏,都有開礦人,都有銀銅匠。古格的富強,或許與它盛產黃金白銀不無關系。在托林寺、札不讓、皮央東嘎都發現過一種用金銀汁書寫的經書,而且出土的數量極大。這種經書以文書寫在一種略呈青藍色的黑色紙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銀汁書寫,在陽光下金銀閃爍,無比富麗堂皇。 到十三、十四和十五世紀,出現過經濟、佛教和文化藝術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十六世紀進入鼎盛時期,人民安居樂業,王都商賈雲集,據到古格傳教的安東尼奧德·安奪德神父說:「我們在扎布讓逗留期間看到來自中國內地的200多商人,他們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商品,包括生絲、陶瓷、茶葉等。」弗朗西斯科·阿則維多神父也說過:「克什米爾、拉合爾和印度的商人們把他們的服裝、珊瑚、琥珀販賣到這里,而這里的羊毛是世界上最纖細、最珍貴的,許多外國人都圍著生命危險來到這個王國購買羊毛」。 當時王都扎布讓及近郊有2萬餘人的龐大人口,谷地平原盛產小麥青秩和自萊蘿卜等疏萊,山區牛羊成群。據王都遺址統計,有400多座廟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窯,各類佛塔28座,另外還有58座碉樓,4條暗道和大小11座糧倉。王室建築主要集中在山頂、有房屋40餘間,其中有二、三座二層或三層樓房。王宮西部有一個面積約200平方米的議事大廳。從山下通往王宮必須經過一座穿山隧洞式王宮大門。宮門以下半山坡房屋密集,為軍政官邸和守衛的軍營,在一些窯洞中,還藏有盔甲、馬甲、盾牌和箭桿等兵器。

古格王朝的消逝
古格王國畜牧業發達,周邊小國小邦也常起兵來犯掠奪牛羊和財物,但經常都被古格王國軍隊所擊敗。如1625年,古格南面的三個邦和加瓦爾王國即斯里那加王聯合起來反對古格,發動戰爭,斯里那加王派兵力分三路侵犯古格,古格守軍以少勝多殺傷敵兵三百多人.古格國王墀扎西查巴德親自率軍迎戰,把來犯之敵圍困在山谷之中,進退兩難,最後來犯之敵只好求和退兵。古格王國和西面拉達克之間也經常發生戰爭,拉達克的軍隊屢戰屢敗,拉達克國王森格郎吉也總想找機會報被戰敗的仇。 古格王國對內發展生產,與鄰國打仗,都需要人力、財力,但隨著藏傳佛教勢力的擴大,於是國王與佛教首領之間的矛盾日愈尖銳。1618年7月,國王墀扎西查巴德的弟弟、叔父、叔祖等喇嘛首領邀請衛藏的一世班禪來古格講經說法。班排視察古格期間,尊稱古格王叔祖拉尊洛桑意希歐為「法王尊駕」,並任命他為這個王國的精神領袖,當時古格地區的喇嘛僧人約五、六千人。古格王對喇嘛僧人的擴大心懷不滿。 自從1624年安奪德神父到達扎布讓不久,他就確定了支持和利用基督教,反對和打擊藏傳佛教的政策,不準任何人干擾傳教工作,要人民學習基督教的教義,出資建立教堂和教士住宅,饋贈巨額金幣以及常請教士講經傳道,讓王後、王子及王室一些人進行了洗禮等一系列行動以外,還極力貶低和譏諷藏傳佛教。以往每次國王領兵出征前都由喇嘛首領為他念經和祈福的,安奪德神父來後改請他去誦讀福音祈福,如1625年8月安奪德神父第二次回到扎布讓,第二天見古格王時,古格王詳細告訴神父,古格將進行一場非常危險的戰爭,他正准備出征,出發那一天,古格王頭頂彌撒經本,神父為他誦經,他非常虔誠和尊敬地親吻了經本。 古格王、王後及王室一部分人這種狂熱支持基督教,以及傳教士們用低毀和反對藏傳佛教來宣傳基督教的種種行為,必然會引起有悠久歷史的藏傳佛教勢力的強烈反對。古格王叔和王弟向國王提出了勸告,要他放棄支持基督教,回到多年來先輩傳下的藏傳佛教中來,但古格王對此置若罔聞。於是王弟把國王請到喇嘛寺廟住了兩個多月,除了王弟本人給他講經外,還請了最博學的喇嘛給古格王講經,使他增加對藏傳佛教正確性的認識。此外,王弟還將十四歲的,正在學習基督教義的王子弄到寺院去,找經師給他講解藏傳佛教經典,提高對藏傳佛教的感惰和認識王弟的作法使傳教士們非常不安,為此安奪德神父想方設法去看望國王,並找機會與喇嘛們進行了多次辯論。在安奪德的勸說下,古格王對安奪德保證,在未與他商量前不做任何事情,於是傳教上成了古格王的高級顧問,黃教寺院上層看到他們採取的對策完全失敗,於是靠增強佛教力量來保衛自己,特別是擴大招收老百姓入寺為僧,1626年某一天就吸收了120平民為僧。這種擴大僧人的行為,嚴重威懾了古格王正在進行戰爭的士兵來源,於是古格王決定採取迫害藏傳佛教僧人的一系列行動,沒收了喇嘛首領王弟的一些土地和收入,並警告他的弟弟說如果再不悔改廣招百姓為僧的做法,就要撤除為他服務的士兵。後來國王把軍官派到各地,用世俗者取代喇嘛首領的地方權力,逼迫大部僧人還俗,致使古格地區五、六千喇嘛減少到不足100人,生活在山洞裡不願還俗的僧人和極少數高級僧人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但古格畢竟是藏傳佛教後宏期「上路宏法」的發祥地,僧人們利用自己的影響進行秘密串聯,他們利用古格地區人民厭惡與鄰國進行長期戰爭的惰緒,廣泛發動了一般群眾,同時還串聯了許多地方官員和軍隊中的軍官,伺機起來進行反對古格王、反對傳教士及基督教的斗爭在1630年乘安奪德返回果阿和古格王墀扎西查巴德患病之機,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暴動,反對古格王支持天主教、消滅佛教,並以前者代替後者。 由於古格僧人的邀請,拉達克王森格郎吉親自率兵迅速趕到扎布讓,包圍古格王住的王宮小山。由於王宮修建在四壁陡峭的山上,有暗道通到東西河邊取水,山上的武器,糧食儲備克足,城堡堅不可摧,圍攻一個多月,因冬季降臨包圍王宮城堡拉達克軍隊准備撤退,這時國王的弟弟想出各種方法向古格王勸降,古格王身患重病,又感到國內四面楚歌,大勢已去,主動提出議和,表示只要拉達克撤走軍隊,他就可以交納貢品。拉達克王要古格王走出城堡,像屬臣那樣親自呈交貢品。但當古格王走出城堡後,就被拉達克王將他和他的全家抓獲,押送到拉達克的首府列城,投入監獄。古格王的御林軍看到古格王、王後及王子等被抓起來,才恍然大悟,知道上當受騙,立即邊打邊撤退到城堡里,頑強抵抗了一段時間後,才撤出城堡轉移到後藏的藏已汗那裡去,統治日土地區的古格王親屬也逃到後藏日喀則。拉達克佔領了古格王國全鏡。拉達克王委派他的兒子英達博蒂郎吉去統治古格。建國近800年古格王國從此滅亡。大清朝統一中國後,並派兵協助藏軍抵抗外國入侵者,直到1683年拉達克在侵藏戰爭中失敗,在一項協議中,拉達克才將它佔領的古格、日土交給衛藏管轄。

萊特幣已經徹底崩盤了嗎

網上有很多關於「萊特已死」的討論,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個月中其價格的急劇下跌。
萊特幣正在滅亡?實際情況是,由於多種原因,說萊特幣滅亡,或者關於它已喪失虛擬貨幣排行老二地位的論調是十分不靠譜的。亦有跡象表明,謠言是從其他虛擬貨幣支持者口中傳出的,而並非由萊特幣社區開始。萊特幣仍然有很多優點,這可以讓它成為世界第二大的虛擬貨幣。現在他們需要關注的是礦工

④ 關於歐洲聖殿騎士團的創建興起和最終的滅亡,並介紹些歐洲傳說中的聖殿騎士寶藏和家族秘密..

聖殿騎士(Templar或Knight Templar)是十字軍東征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的騎士團.全稱為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其他為聖約翰醫院騎士團與條頓騎士團.
一:騎士團的建立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1096-1099)之後,為保衛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國家,約於1118年在耶路撒冷建立的宗教性封建軍事組織。法國香檳區的貴族雨果·德·帕英(Hugh De Payens)和其他八名騎士於1119年創立了該組織。其公開目標是保護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到巴勒斯坦的朝聖者。這一組織由兩名騎士建立,他們是休·德斯·佩尼斯和聖奧馬的戈弗雷。創始成員還包括安德烈·德·蒙特巴德,他是明谷的伯爾納的叔叔。人們認為在它的前十年這一組織只有9名成員,盡管有記載表明還有其他成員。
這個組織的嚴格名稱是基督的窮騎士會社,但是它流行的名字是所羅門聖殿騎士或聖殿騎士,這是因為它開始時設在耶路撒冷的總部靠近所羅門神殿的緣故。同時代的其他兩個主要宗教組織是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也叫醫護騎士)和條頓騎士團,它們在開始時都是慈善組織。與它們不同,聖殿騎士是一個鮮明的軍事組織。它得到了教皇的認可,並於1128年的特洛伊會議上被賦予了修士教規。這樣他們就有了法定章程的規范,並將軍事和宗教意義結合起來。事實上,聖殿騎士組織是按照與西多會的修道組織非常相似的模式來設計的。
二:騎士團的榮耀
聖殿騎士在一開始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並在特洛伊會議後,迅速地接收了大量的新成員以及財物捐贈。在其第一年末,這一既成組織已在法蘭西、英格蘭、蘇格蘭以及伊比利亞半島擁有了財產。最終他們也將在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擁有土地。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如米切爾·貝根特和理查德·利在《聖殿和分會》一書中所述,聖殿騎士已將自己建成為「在基督王國里最富有和強大的組織」,「只有教皇統治是唯一的例外」。
聖殿騎士團徽章在英格蘭,聖殿騎士受到君主政治的照顧並與之建立了密切的關系。亨利一世賣勁地籠絡騎士團成員。他的繼任者、篡權的司提反積極地進行十字軍戰爭,他進一步發展了與聖殿騎士的關系,因為後者與聖地(巴勒斯坦)有密切的聯系。實際上,他鼓勵了聖殿騎士分團的數量在整個英格蘭迅猛地增長。
亨利二世於1154年登基,他與聖殿騎士保持了密切的關系。但與之關系最密切的是亨利的兒子獅心理查德(1157-1199年)。實際上,有幾位作家認為理查德就是一名秘密的騎士團成員,至少他被視為一名榮譽成員,故而他們非常尊敬他。他死於1199年,他的主要敵人和弟弟約翰登基,他繼續保持著與聖殿騎士的密切關系。
這個組織在英國是免稅的,它有自己的法庭,與教堂一樣,擁有巨大的庇護權。它有自己的市場和定期集市,並在議會中有自己的代表。聖殿騎士擁有巨大的財政和政治權力,這使它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現代銀行系統。聖殿騎士定期地把貨幣和物資從英格蘭運往巴勒斯坦,它發展了一套有效率的、幾乎所有歐洲君主和貴族都使用的銀行系統。最後,聖殿騎士成員成為大多數歐洲國家的銀行家,並必然地擁有了甚至更多的財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英國的君主政體都欠這個組織很多錢。甚至有一次亨利三世居然把英王皇冠上的寶珠抵押給了騎士團。
正是在他們的部分銀行系統中產生了騎士團的第一個「密碼」。騎士團成員設計了一套用特殊方法做成的表示信用的借據或信的系統,這就使得人們不必再隨身攜帶可能被偷走的錢。錢可以存在一個地方,借據則可轉到世界的另一個地方並當場兌現。為防止借據被盜,它們被賦予了只有騎士團成員才能知道的一系列復雜的密碼
三:滅亡
疑,在其200年的歷史中,由於巨大的財富和權力,騎士團結下了敵人。聖殿騎士財富的積累是他們暴行虐施、燒殺擄掠的結果。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屢屢出現了聖殿騎士們在地中海東岸屠殺平民的景象,用長矛穿起嬰兒耀武揚威,用刀劍剖開死人的肚腸來尋找財富。在聖殿騎士們喪心病狂地暴行,包括聖約翰騎士團(也叫醫院騎士團)在內的諸多歐洲同行們都對此表示鄙夷。所以聖殿騎士搶掠的巨大財富被人們羨慕,同時,聖殿騎士的暴虐行徑又讓人們感到發指。
但在其所有的敵人中,最難對付的是法蘭西的腓力四世(1268-1314)。他的野心只有他的殘忍能與之匹敵,下面這個事實可能是最好的說明:他一個人分裂了教皇的統治並使天主教會分裂近70年之久。
腓力尋求直接控制教皇統治,為達此目的,他策劃了對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綁架,並幾乎肯定地策劃了對其繼承人教皇本尼迪克特十一世的暗殺。當腓力向教堂征稅以供養他的軍隊時,沖突出現了。卜尼法斯頒布了教皇法令禁止在沒有教皇同意的情況下向教士征稅以作為回應。腓力則報復以禁止將黃金或貨幣運往羅馬,卜尼法斯讓步了。後來,當國王譴責一名法國主教叛國並將其拘禁時,卜尼法斯頒布了一個更進一步的法令,譴責腓力過分運用王權。腓力宣布了他要廢黜卜尼法斯的意圖,教皇則威脅開除腓力教籍作為回應。最後,教皇被綁架並關押在阿奈格尼監獄。他在監獄中受到虐待,出獄後三個星期就死了。1305年,在暗殺本尼迪克特十一世後,腓力將前波爾多的大主教扶上了教皇寶座,這就是教皇克萊門特五世。他把教皇統治設在法國的阿維尼翁,並在那裡一直保持到1377年。
一旦他已經對付了教皇,腓力就開始反對聖殿騎士了。他害怕他們的軍事力量,嫉妒他們的巨大財富,他怨恨他們沒有允許他加入這個組織,甚至他連一個榮譽成員都不是。此外,他認為他們正准備在法國建立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國家,這將會剝奪他的部分國土,並且在理論上將使一種宗教秩序在他的家門口比「他的」教皇統治更為強大。
他依靠事先打入該組織的間諜搜集的材料,羅列了一個指控名單,然後下達了逮捕令,秘密逮捕散布在全國各地的騎士團成員。在指定時刻,發向全國的密令同時打開並立即付諸行動。在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黎明的突然搜捕中國王試圖逮捕法國的每一個聖殿騎士成員,佔有並沒收他們的財產。在一定意義上,突然襲擊取得了成功,它有效地瓦解了聖殿騎士。
一群騎士團成員設法轉移了他們的財寶,並且在法蘭西的分團長(該組織的首腦)將一支18艘船的船隊開到了海上,很可能帶走了大量的騎士團財富。當時沒有發現船隊的位置,事實上從來也沒有發現,那些騎士的巨額財富也就隨之杳無蹤影。
因為聖殿騎士距我們已有7個世紀之久,我們很難評述腓力當時對他們的破壞所產生的影響。考慮到他們那時成立已逾兩個世紀,並作為一個強大富有的倍受羨慕的組織而遍布當時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國家,那麼,由貝根特和利在《聖殿與分會》一書中所作的如下類推就是有道理的:這與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教皇統治和天主教會從強大無比到一文不名相似,這一過程不過是白駒過隙而已。
在極端的折磨下,被捕的騎士團成員供認他們大量的奇怪行為,其中很多肯定是捏造杜撰的,至多也只是為了使指控者滿意。因為騎士團無意宣揚他們儀式和秘密的細節,並且腓力有一切理由散布他高壓取得的供詞,所以,經過歷代相傳,我們對聖殿騎士的看法就可能是非常歪曲的,因為大多數有關所謂的他們行為的記錄,都是來源於拷打之下取得的供詞。
從這些供詞中,我們得知聖殿騎士崇拜有魔力的「巴弗米特神」,並且他們拒絕基督、經常地蔑視十字架。似乎聖殿騎士真的是浸透中東哲學和宗教,並且據信他們試圖調和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但顯然他們是尊敬基督教而敵視異教的,否則依照傳統他們早就被視為異端了。將聖殿騎士成員描述成反基督的異教徒純系誇張。
但是,騎士團知道「形象」的意義並且他們宣揚了一些促成他們毀滅的奇怪信仰。他們努力散布關於他們擁有玄妙秘密的觀念,甚至說他們有些「超人」。他們宣揚他們是幾世紀前推倒傑里科牆的軍隊的化身,並且鼓勵一種流行的觀念,說他們不知什麼原因是聖杯的看護人。他們聲稱自己是星術學家、煉金術士和魔法師,他們創造了保護自己的威嚴同時也在敵人中間製造恐懼的方法。他們懂得神話的價值並且宣揚這些觀念,知道這樣就會獲得人們對他們的害怕和尊敬,而這兩者對他們都是有用的。
在隨後的7年的,在腓力的「馴服的教皇」當局指揮和權威下,對聖殿騎士的迫害和破壞從法國蔓延開來,並被宗教法庭進一步強化。
全世界的那些倖存騎士團成員是通過改編存留下來的,在德國,很多人都加入了醫護騎士或條頓騎士團。在西班牙,他們加入了一個特為他們而設的組織--蒙提薩。在葡萄牙,他們將名稱改為基督騎士,這樣他們存在到16世紀並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就是一名基督騎士成員,並且正是在聖殿 的旗幟下,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人們斷言,大量的騎士團成員到了蘇格蘭,這可能是逃離法國的船隊的最後一站。一些評論家認為他們在1314年的班諾克伯恩戰役中幫助了羅伯特一世,這場戰役成功地使蘇格蘭有隨後的將近300年中獲得了獨立。
聖殿騎士創制了後來類似組織的藍圖。例如,1445年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創建了蘇格蘭近衛步兵,很顯然他是以聖殿騎士為基礎的,並且在事實上很多方面與相似。
1540年,西班牙軍人傳教士伊格納休斯·羅耀拉有意按照聖殿騎士的模式來組建他的「宗教戰士」,這就是後來的耶穌會士,人們普遍稱之為耶穌會。
這些組織沒有宣稱他們與聖殿騎士的直系關系。但是有一個強烈的信念,認為現代的一個神秘組織有著直接的淵源,這就是共濟兄弟會。
聖殿騎士的形象聖殿騎士團的標志是白色的制服外加白色長袍。公元1147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後,他們開始在白色長袍的左肩綉上紅色十字,剛開始是等邊十字,後來發展成八角十字。徽章則是兩名持盾和矛的騎士騎在一匹馬上,盾上繪有紅色的十字。這個徽章象徵著騎士團的成員一開始是貧窮的騎士,後來又被解釋為騎士團成員的袍澤之誼,不過到了法王腓力四世打擊聖殿騎士團時,卻被認為是騎士團成員搞同性戀的象徵。騎士團的口號是「神的旨意(God wills it)」。 還有一句口號:Non Nobis, Domine, Non Nobis, Sed Nomini Tuo Da Gloriam.(拉丁)翻譯:Give Glory, God, Give Glory,Not For us,God, But for your name.賜予光榮,上帝,賜予光榮,不是為我們,上帝,是為了您的名字。
騎士團的首領稱為宗師(The Grand Master,即大團長或總團長),通過選舉產生,終生任職。宗師直接對教皇負責,因此許多在聖地和歐洲的聖殿騎士團組織不受國王和當地主教的控制。其成員分為四個階層:
騎士(Knights)騎士是騎士團的主體,只有最高等級的騎士才有權穿在背部繪有紅色十字的白色長袍。
軍士(Sergeants)軍士是步兵,級別較騎士低。他們是聖殿騎士團的軍事力量。
農夫(Farmers)農夫負責管理騎士團財產,主要成員是職業修士。
牧師(Chaplains)牧師負責禱告等宗教活動。
野史札記有<<聖殿騎士的遺命>>作者:史蒂夫?貝利
1314年3月18日,騎士團最後一任團長雅克德莫萊受火刑而死,標志著創建於1118年的「聖殿騎士團」的分崩離析……聖殿騎士擁有駭人聽聞的財富,他們控制著國王和主教.但雅克德莫萊在臨死前始終不肯說出財富的埋藏之地,並且詛咒法國國王菲利浦四世和教皇克萊門特將在一年之內一起死亡。不幸這一毒誓應驗,教皇於一個月後去世,而菲利浦四世於七個月後去世,它變成了歷史的一段傳奇。七百多年之後,人們還在對這些聖殿騎士充滿了好奇。他們自稱是基督的忠誠信徒,卻不曾在教皇的腳下真正臣服.他們在外表上像修±僧侶,但其實質卻是軍人 他們腦子里裝的不是《聖經》,也不是祈禱詞,而是戰爭和征服,他們身穿修士式的外衣,而外衣下面卻是騎士的甲胄……這裡面有著無數後人希望解開的疑團。

寶藏的流傳就無人知曉了..家族秘密更不是一般人可以知道的..呵呵

⑤ 報紙是否會消亡

報紙會消亡嗎?
第一個問題說一下去年年底發生的一件事。去年年底,美國時代雜志登了一篇文章,介紹美國北卡萊羅納州立大學教授菲利普·邁爾在《正在消失的報紙:在信息時代拯救記者》一書中給出了報紙消亡的時間表:「到2044年,確切地說是2044年10月,最後一位日報讀者將結賬走人。」這個文章其實是一個很一般的預測性的文章,但沒想到在中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好多媒體上都發表了文章在談論這個問題。也就在去年,《時代》雜志將年度人物定為你,也就是我們所有使用網路的人都是《時代》的年度人物。這點說明了傳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帶有聳人視聽和炒作的性質 。因為我們已經進入「融媒」時代,(融合媒體時期是人民大學新聞學院985的一個研究項目),從傳媒渠道的整體角度看,各種傳媒實際上正在或已經融合為數字化傳媒,只是外在形態為了適應不同的接受需要而表現出差異,這種差異不再是本質的差異,而是形式的差異了。在新的傳媒環境中,簡單地說某種介質的信息載體要滅亡,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這幅漫畫是上海漫畫家戴逸如先生畫的。現在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圍著電腦轉,圍著屏幕在轉,因為我們進入了這么一個時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手機。去年十月,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書,叫《第五媒體原理》,以手機為例,它自身的媒體化歷程其實就是一個媒介融合的過程。手機不斷地將話音、簡訊、報紙、電視、互聯網、博客、游戲、攝影等功能融合在一起——手機報紙、手機電視、手機博客也因此成為當紅一時的詞語——從而使手機媒體不斷具有新的附加功能,從而真正構成了一個綜合性和融合性的個人信息傳播平台,能放在平台上的傳播功能幾乎都已經放在了上面。所以,手機媒體對於信息傳播世界格局的改變,最大的一個因素是由於其自身的融合性。如果沒有這種融合性的存在,手機還僅僅是一個單一的語音通信工具,而無法成為令人矚目的媒體類型。從這個意義上講,融合產生競爭力和生命力,而手機的生命力就恰恰在於其融合性。
未來世界,傳播形式就是數字化傳播。在這個意義上,無論雜志報紙廣播電視還有其他媒體都是一種媒體,都是數字化媒體。在這個意義上,談報紙消失,本身就有點不合現在的時宜。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手機顯示出未來傳播的形態發展變化。但估計這個路子我們還要走一段。
現在為什麼中國對報紙要消亡這個問題這么敏感,中國紙質媒體遇到一個很大問題。2005年以前,連續十幾年,每年廣告額往上漲都是兩位數,2005年降到一位數,而且低於國民生產增長速度。這個中國報業的普遍問題。外國人說了一句話,怎麼會在中國引起如此的關注?因為現在恰好中國的報業遭遇到廣告額下滑的局面。報業發展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事情,以往多年,報業的發展太順利了,就應該預見到總有一天會跌跟頭,關鍵是要用正常的心態去看待。現在我國報業所遇到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如果籠統地把困難之根源歸咎於與新傳媒的競爭(存在這個因素),那隻能說是報業在為自身競爭不力推卸責任,尋找借口。
其實問題主要出在報業本身,發展非常快,但同時問題也非常多。發展自身跟自身比覺得非常自豪,但是舉個例子。紐約時報是一個綜合的傳媒集團,報紙廣播電視出版社都有,當然是以《紐約時報》為龍頭了。它的年盈利額為29億美元,而我們所有的報紙報業集團加起來年盈利額還是不到《紐約時報》報業集團的一個零頭。可以看到中國的報業發展要和世界上比較強的報業集團相比,差距有多大。不要以為我們的報業發展有多快,其實我們在全球的發展很緩慢。我們這么多報業集團里,盈利最多的就是深圳的南方報業集團,年盈利一個億,人民幣一個億,怎麼跟人家比?
由此可見,中國的報業發展是相當緩慢的。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探討。現在的報業高品位的文化娛樂,負責任的社會新聞,觀點深入的新聞評論,全方位的信息服務,這些都不夠,都是相當差。文化娛樂是低品位的,社會新聞是不負責任的,觀點深入的新聞評論只限於少數的幾家報紙,全方位的信息服務更是達不到。還有一點我國報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送報到家,送報及時現在大部分報紙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報業的發展水平離國際報業的發展水平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呢一看別人說報業要衰亡了,心裡就不踏實了。
還有歷史的原因,諸如新聞資源使用不平等、市場監管體系不健全、廣告和發行數據核查不科學,等等。少數報紙為了欺騙讀者,誤導客戶,收買調查公司,信口開河;有的報紙為了取得市場份額,挑起「報刊發行大戰」,把報紙的售價一降再降;為了搶奪廣告客戶,競相殺價,大打廣告折扣戰。這些都是不規范的操作,而且在目前中國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報業競爭陷入到無序、混戰狀態,一些廣告客戶坐收漁利。報業的這種困境不是跟互聯網競爭的結果,也不是跟廣電媒體競爭的結果,而是自身內部惡性競爭造成的。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支撐報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是廣告,廣告一旦出現問題,報紙就玩了。報業經營收入單一,是我國紙質傳媒的通病。
所以報業經歷十幾年的突飛猛進之後,現在開始往下降,很正常。如果不經過仔細思考的話,真的覺得報紙會衰亡。

⑥ 哪裡有關於古代的朝代的興起和滅亡的資料啊

金朝的南遷與滅亡

一 蒙古的軍事進攻與宣宗南遷

(一)衛紹王之立

金章宗生子不育,繼嗣未立,又疑忌宗室,與諸叔關系緊張。晚年在政治腐敗、軍事無能的情況下,又出現了繼承人危機。泰和八年(1208年),章宗死,元妃李氏等按章宗旨意立其叔永濟為帝,是為衛紹王。永濟「柔弱鮮智能」①,不但不能扭轉積弊,而且招致了蒙古的進攻。

蒙古部與金朝的聯系當始於金太宗時期。金征蒙古部首領合不勒汗入朝,卻陰謀加害於他。合不勒殺了金朝使者,雙方關系惡化並長期處於敵對狀態。②此後,金朝多次出兵或利用塔塔爾人進攻蒙古,並先後殺害了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斡勤巴兒合黑和合答安把阿禿。金世宗時期,蒙古部勢力逐漸強大,構成了對金朝北部邊防的嚴重威脅。當時燕京和契丹地流行的一首歌謠稱:「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沒處去。」③為了解除蒙古的威脅,金世宗一面不斷派兵剿殺,甚至虜賣蒙古子女為奴婢,一面加強上京等地防務,極力提倡女真人恢復騎射尚武的舊俗。同時不許蒙古人入境,每年入貢,只在塞外交割,激起蒙古人極大的不滿。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後,即將軍事進攻的目標指向了金朝,但對金朝這樣中原大國的進攻,他不能不作周密的布署。因此,他先取西夏以解除來自側翼的威脅,沒有立刻對金採取軍事行動。

衛紹王即位後,遣使招諭蒙古,不但沒有得到響應,反而招致了蒙古的蔑視。成吉思汗對金朝的國情有一定了解,永濟的無能則為他所親見。得知永濟為帝時,他更加輕視金朝,他說:「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①於是更積極准備南下。

(二)金宣宗南遷

蒙古軍南下,金軍失利大安三年(1211年)秋,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南下攻金,拉開了蒙古滅金戰爭的序幕。

蒙古軍自達里泊(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出發,進入金境。金守邊將領獨吉思忠失於備御,邊堡烏沙堡、烏月營失守。衛紹王以參知政事完顏承裕(即胡沙)代思忠主持防禦。承裕不敢迎戰,自撫州(今河北張北)退屯宣平(今河北張家口西南),當地土豪請以土兵為先鋒,以行省兵為聲援,共同抵禦,承裕畏怯不敢用。於是蒙古軍長趨直入,佔領昌州(今內蒙古太僕寺旗九連城)、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四郎城)和撫州,又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膳房堡北)、會河川(澮河)川,今河北懷安東)連續大敗金軍,金軍死者蔽野塞川,僵屍百里,精銳盡失。蒙古先鋒軍突破居庸關,進至中都城下。

成吉思汗諸子自西南路入邊牆,連下凈(今內蒙古四子王旗西北卜古城子)、豐(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白塔鎮)、雲內(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古城)、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武(今山西五寨縣北)、朔等州,金西京留守紇石烈執中(即胡沙虎)棄西京逃回中都。

崇慶元年(1212年),蒙古軍又攻陷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德興府(今河北涿鹿),進圍西京,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領兵救西京,又為蒙古軍所敗,「一軍盡殪」①。同年,東京也遭蒙古軍虜掠。

至寧元年(1213年),蒙古軍再入野狐嶺,在縉山(今河北懷來東)與行省完顏綱和權元帥右都監術虎高琪所統乣、漢軍激戰,金軍再敗,死屍「如爛木般堆著」②,蒙古軍直達居庸關北口。成吉思汗留兵攻北口,親率一軍自紫荊關入,趨居庸南口,與北口蒙古軍配合攻破居庸天險。金南口守軍不意敵軍突至,「莫能支吾,鋒鏑所及,流血蔽野」③。蒙古軍包圍中都,同時兵分三路抄掠黃河以北。

宮廷政變,宣宗即位西京敗將紇石烈執中逃跑途中,擅取官庫銀和衣幣諸物,奪官民馬匹,杖殺淶水縣令,朝廷皆置不問,反任為右副元帥,權尚書左丞。執中無所忌憚,自請以兵2萬屯宣德州,朝廷許以3000,命駐媯州。執中不滿,被罷。至寧元年(1213年),召回,命將武衛軍數千屯中都北。執中與其黨「惟務馳獵,不恤軍事」,朝廷遣使責讓,執中非但不服,還以討叛為名,任意扣押防城將領。

八月,執中妄稱元兵至,分兵三路入城,殺知大興府徒單南平、左丞完顏綱,自稱監國元帥,廢黜衛紹王,逼其出宮,擅授官職,意不可測。丞相徒單鎰勸立世宗長孫完顏亶,執中等遂遣人迎珣於彰德,並使人殺衛紹王。

九月,完顏亶即位,是為宣宗,改元貞佑。他對發動宮廷政變的紇石烈執中不加懲治,反任其為太師、尚書令兼都元帥,賜第京師。降永濟為東海郡侯,遣使與蒙古軍議和。

金蒙議和,宣宗南遷紇石烈執中擅行廢立不受懲治反為高官,群臣意頗不平,掌兵將領更不可約束。十月,術虎高琪與蒙古軍戰,失利被責,也效執中所為,利用群臣的不滿,以兵圍執中第,殺執中。宣宗仍赦其擅殺之罪,授職左副元帥。金朝除一執中,又出一高琪。

蒙古這次對金朝用兵,是以掠奪財物和試探虛實為主要目的的,在圍攻中都不克的情況下,便遣使議和。金宣宗沒有抵禦蒙古的決心和方略,遂按照成吉思汗所提的條件,「奉衛紹王女岐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馬三千以獻」,①與蒙古軍達成協議。貞佑二年(1214年),蒙古軍帶著掠奪的金帛財物、馬匹、人口,撤軍北歸。夏,成吉思汗避暑於魚兒泊。

金宣宗沒有趁蒙古撤軍之際,部署加強邊備和保衛中都,卻決定南遷汴京以避兵鋒。五月,以太子守忠和右丞相都元帥完顏承暉(福興)、左丞左副元帥抹捻盡忠留守中都,率宗室、百官南遷。

(三)乣軍嘩變,中都失陷

乣軍問題的由來契丹及遼朝治下的游牧部族,善騎射,能征戰,是金初對宋戰爭的軍事力量之一。金初戰爭結束後,將東北、西北、西南路的契丹、唐古等各部族編入乣軍,使之為金朝守邊。契丹人上層在金初的政治、軍事活動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受到女真統治者的重視。但在耶律撒八和移剌窩斡起義後,金世宗對契丹人成見頗深,防範甚嚴。大定三年(1163年),罷契丹猛安謀克,將其戶分隸女真猛安謀克。十四年,又將參與窩斡起義的契丹人遷往烏古里石壘部。十七年,再遷西北路契丹人於上京、濟州、利州一帶,「俾與女真人雜居,男婚女聘,漸化成俗」①,以防契丹人日後為亂。但這些措施未能奏效,卻引起契丹人的反感,造成契丹與女真人之間更大的隔閡,激起契丹人更頻繁的反抗。

正當金朝被蒙古諸部的擾邊攪得寢食難安之際,承安元年(1196年)十一月,特滿群牧契丹人德壽、陀鎖在信州(今吉林懷德縣秦家屯古城)起兵,建元身聖,有眾數十萬。諸乣也多乘時而起,給金朝後方帶來了極大的震動與不安。這次反叛的契丹人正是大定年間遷徙上述地區的,事實證明,他們的不滿情緒並未因與女真人雜居而消除。

右丞相完顏襄恐諸乣與德壽軍合,局面更難控制,遂將諸乣遷至中都附近地區加以安撫。泰和年間與宋戰,曾以乣軍為先鋒。蒙古軍南下期間,乣軍又在術虎高琪統領下鎮守中都通玄門外、中都西北縉山縣和中都南,成為金朝賴以保衛京師的重要軍事力量。

乣軍叛金貞佑二年(1214年)宣宗南遷時,與諸臣討論如何安置乣軍,議者欲將其遷往平州,而術虎高琪反對,遂與金室一並南遷。但諸臣多恐乣軍生事,宣宗對他們也缺乏信任,乣軍亦不願南去。行抵涿州、良鄉間,又決定收回原撥給乣軍的馬匹、鎧甲,激起軍變。乣軍殺死主帥詳穩,另推斫答、比涉兒、札剌兒為帥,還軍中都。中都留守完顏承暉得知乣軍嘩變的消息,遣人至盧溝橋阻截。斫答派部分兵眾潛渡盧溝河,腹背夾擊守橋金軍,大破其眾,奪其衣甲、器械和中都附近馬匹,與蒙古軍和遼東契丹將領耶律留哥聯絡。②這時,金朝一面詔抹捻盡忠等妥善安撫,一面使術虎高琪遣人招撫,但為時已晚。成吉思汗得知乣軍來降,立刻遣蒙古將領和先已投降的契丹將領石抹明安兄弟前來,就命他們與新附的乣軍同圍中都。

中都失陷金宣宗的南遷,嚴重地動搖了河北軍民的守土決心。實則自南遷之日起,金朝決策集團就已放棄了中都,宣宗所謂「中都重地,廟社所在,朕豈一日忘也」,「朕欲紓民力,遂幸陪都」等等,不過是虛應故事而已。①乣軍的背金降蒙,削弱了中都的防禦力量,卻增強了敵方對中都的威脅。七月,太子守忠也離開中都逃往南京,留守官兵的情緒再一次受到打擊。成吉思汗以契丹、漢人降將為向導,繼續圍攻中都,並採納降官降將的建議,派人招降中都周圍的金軍,對降官降將一律授以原官,使之為蒙古所用。貞佑三年(1215年)正月,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通州降,中都形勢更加危急。

三月,金朝以元帥左監軍永錫、左都監烏古論慶壽、御史中丞李英將兵自清州督糧運援救中都。至霸州北,李英因酒誤事,所統之眾又皆烏合,與蒙古軍遭遇,大敗。李英死,所運糧盡失。慶壽軍得知英軍敗訊,潰歸,中都援絕。

承暉以盡忠久在軍旅,令其總領軍事,相約以死堅守。至援軍敗,盡忠卻與親信密謀棄城南奔,承暉無計可施,服毒自殺。盡忠至南京,宣宗仍以為平章。五月,中都失陷。

二 南遷後金朝的形勢

蒙金戰爭爆發後,南宋不再向金交納歲幣,西夏也不時擾邊,河北、山東相繼爆發人民的反金起義。遼東則先後有耶律留哥和蒲鮮萬奴的自立。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宮中供奉無異於常。政治、軍事狀況不見任何改善,財政窘迫卻日甚一日。正如新進士劉炳上書所言:「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將帥非才,既無靖難之謀,又無效死之節,外托持重之名,而內為自安之計,擇驍果以自隨,委疲懦以臨陣」;「法度日紊,倉庾日虛,閭井日凋,土地日蹙」①。但它卻得以苟延殘喘20年,這是因為南宋懲於泰和年間之敗,不再輕易向金用兵;而成吉思汗將蒙古軍主力投入了西征,將對金的軍事任務交給了左翼萬戶木華黎,木華黎以少量兵力只能經營黃河以北和陝西,無力進軍河南。蒙金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一)北方局勢

遼東的放棄崇慶元年(1212年),契丹人耶律留哥起兵反金自立。耶律留哥為金北邊千戶,或即乣軍將領。金使留哥治下的契丹人與女真人雜居,「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②,契丹人十分不滿。在蒙古軍南下攻金之際,留哥乘機在隆安(今吉林農安)、韓州(今吉林梨樹縣偏臉城)一帶起兵反金,募兵至十餘萬。留哥為元帥,另一契丹人耶的為副。「營帳百里,威震遼東」。與蒙古征遼東軍將按陳盟於金山(位於大興安嶺),降蒙。衛紹王遣承裕領兵60萬往討。留哥在蒙古軍配合下,於迪吉腦兒(今遼寧省昌圖附近)大敗胡沙。

至寧元年(1213年,九月宣宗改元貞佑三月,留哥自立為王,國號遼,設丞相、元帥、尚書等百官。金宣宗遣人招撫,不受。又遣宣撫使蒲鮮萬奴領兵40萬討伐,也為留哥所敗,逃往東京。於是,留哥以咸平府為都城,號中京。貞佑三年,又攻佔東京。但此時,在自立與降蒙的問題上,諸將意見不一,發生內亂,留哥降蒙,徙居臨潢,撫有懿州(今遼寧阜新縣搭營子)、廣寧(今遼寧北鎮)一帶。

留哥勢力退出遼東後,女真人蒲鮮萬奴又成為遼東地區的割據勢力。萬奴初為尚廄局使,曾以右路副都統官將兵伐宋,歷任咸平路招討使、宣撫使。貞佑二年(1214年),任遼東宣撫使,領兵40萬討伐耶律留哥,在歸仁(今遼寧省昌圖縣四面城古城)為後者所敗。三年,乘留哥朝見成吉思汗,遼軍內亂之際,取咸、沈、澄諸州,召集遼東十一猛安。萬奴與上京留守太平密謀,焚毀上京宗廟,拘捕元帥承充,反金自立。十月,在東京建國,國號大真,建元天泰。

此時,遼東處於金、蒙、留哥、萬奴四方勢力爭奪之中。在蒙古軍事威脅下。貞佑四年,萬奴降蒙,不久復叛。金朝在遼東只能控制婆速一路。

興定元年(1217年),蒙古軍西征,萬奴乘機再起,以開元為都城,改國號為東夏。二年,又與蒙古、高麗聯兵討滅進入高麗境內的留哥殘眾,迫使高麗分別向東夏、蒙古納貢。金朝在興定二年曾遣人至遼東考察萬奴情況。哀宗正大三年(1126年),又詔諭高麗和遼東行省「討反賊萬奴」①,但此時的遼東行省,已不能組織兵力征討,高麗也不再奉詔,金朝對遼東已失去控制能力。東夏盛時,疆域東至日本海,南與高麗接,北控黑龍江下游,西達今吉林省中部和黑龍江省南部地區。金哀宗天興二年(蒙古窩闊台五年,1233年),蒙古軍自高麗境北上攻東夏,萬奴被俘,東夏成為蒙古藩附。由蒲鮮萬奴建立的這一割據政權在蒙古控制下,大約一直延續到13世紀後期。②

萬奴背金自立,是金末部分女真人為延續女真政權卻又對完顏氏貴族失去信心的反映。當時頗負盛名朝廷累召不起的遼東名士王澮,先任萬奴參謀官,繼為東夏宰相。他的去就,當代表一部分遼東有識之士的態度。萬奴的所作所為,當是在王澮的影響下,以遼末耶律大石的北上西遷重建遼政權為榜樣的,只是時移勢異,功業有所不及。

山東、河北人民的反金起義在金朝政治腐敗、軍力下降和邊境危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趨尖銳,長期以來人民的不滿情緒也以武裝反抗的方式爆發出來。金末人民的反抗斗爭,以泰和年間發生在山東益都的楊安兒起義為最早。當蒙古進軍中原,中都被圍期間,河北、山東人民的反抗斗爭進入高潮。起義軍身穿紅襖為標志,被稱為紅襖軍,他們小者數萬,大者數十萬。或單獨作戰,或聯合行動,有的甚至與南宋、蒙古軍聯絡,給搖搖欲墜的金政權以猛烈的震撼和沖擊。

益都人楊安兒,以鬻鞍材為業,因自號「安兒」,市人呼為「楊鞍兒」。泰和六年(1206年),金宋戰爭時,楊安兒參加了山東人民的抗金斗爭,為州縣招降,編入金軍,官至防禦使。大安三年(1211年),蒙古軍南下,金徵兵千餘人,以安兒為副統前往戍邊。行至中途,屯兵不進,遂逃回山東,與張汝揖聚眾起義,攻州縣,殺官吏,山東大震。

金與蒙古議和後,中都圍解,金宣宗立刻調動兵力,以仆散安貞為山東路統軍安撫使,鎮壓起義軍。安貞至益都,敗安兒於城東,安兒奔萊陽。萊州(今山東掖縣)徐汝賢以城降安兒,登州刺史耿格也開門迎降,郊迎安兒,發帑藏濟軍,軍勢益強。安兒遂置官屬,建號,改元天順,以耿格制定符印詔表儀式,下寧海(今山東牟平),攻濰州(今山東濰坊)。

時密州方郭三稱元帥,攻略沂、海(今江蘇連雲港西)。

李全起於濰州,略臨朐,准備攻取益都。

安貞遣軍分頭進討各支起義軍,自率一支進至昌邑東。起義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損失了大量人員、器甲,退守萊州。

起義軍堅守萊州,與安貞軍激戰,失利後退軍入城,官軍遣人詐降,攻破萊州。徐汝賢被殺,安兒逃走,耿格等降。起義軍遭到沉重打擊,但是反抗活動並未停止。

泰安人劉二祖於崇慶元年(1212年)起兵於淄(治今山東臨淄市南)、沂(今山東臨沂),金軍下萊州後,為分化起義軍,除安兒、耿格及諸故官家參與起義的驅奴外,對其他參與者一律赦免其罪。以官職三品和錢十萬貫懸賞捉拿楊安兒。貞佑二年十一月,安兒浮海避敵,為舟人所擊,墜水死。安兒余部和其他各支起義軍仍然堅持斗爭。此時,劉二祖駐軍守大沫堌(今山東費縣西南),在赦令到達之際,出兵敗知東平府事烏林答與,表示了不受招撫、反抗到底的決心。

三年二月,安貞遣提控紇石烈牙吾塔討伐劉二祖,殺其眾4000餘,降8000。又與宿州提控夾古石里哥進攻起義軍據點大沫堌,劉二祖負傷被俘,為金軍斬殺。知東平府事、山東西路宣撫副使完顏弼招降二祖部將張邦佐、張汝楫。但汝楫並非甘受招撫,不久又與所部謀再起,為邦佐密告,被殺。二祖余眾又推霍儀為帥,繼續堅持抵抗,彭義斌、石珪、夏全、時青、裴淵等皆附。霍儀犧牲後,彭義斌繼續率眾支持斗爭,失敗後投宋。

貞佑四年,兗州泗水人郝定收聚楊安兒散亡之眾6萬余再起,稱大漢皇帝,署置百官,先後攻下泰安、滕、兗、單諸州及萊蕪、新泰等十餘縣。下邳州(黃河故道北岸,今江蘇邳縣南古邳),遣人與南北各支起義軍聯絡,相約在黃河南北同時並起,志在一舉滅金。朝廷以尚書右丞侯摯行省事於東平,邊招撫邊征討,鎮壓起義軍。興定元年(1217年),濟南、泰安、膝、兗等州民眾再起,侯摯遣棣州防禦使完顏霆率兵往討,前後斬殺起義軍千餘人,招降元帥石花五、夏全和義軍2萬餘人,老幼5萬余口。

濰州北海(今山東濰坊)人李全,至寧元年起兵,攻佔海、邳等州。次年,楊安兒被殺,其妹妙真與李全軍合。李全、妙真結為夫婦,繼續抗金。他們以楚州為根據地,往來於山東東西兩路,是山東強大的反金勢力之一。興定二年(1218年),李全與張林以青、莒、登、萊等12郡歸宋,為東京路總管。正大四年(1227年),李全駐軍青州,與蒙古軍戰,失利後降蒙。

此外,河北周元兒活動在深、祁、束鹿、安平、無極等縣。河南南陽五朵山魚張二有眾千餘,朝廷遣人招降,不從。山東李旺部眾仍活動在膠西、高密諸村及海島間。河東馮天羽在石州(今山西離石)有眾數千。天羽被殺後,余眾保積翠山(今山西方山北)。

除農民的反抗斗爭外,金朝也不時受到兵變的威脅。南遷後,河北防禦多仰仗義軍,義軍為臨時招募,良莠不齊。官軍則將驕兵悍,倚外敵為重,小不如己意,便殺將據地以叛,朝廷無計可施,只能以官爵為賞進行招撫。

貞佑二年(1214年),北京軍變,宣差提控完顏習烈殺留守奧屯襄,習烈又為部下所殺,朝廷不能治,下詔赦免所有起事者。

元光二年(1223年),邳州軍變。從宜經略納合六哥、都統金山顏俊殺邳州行省蒙古綱,據州反叛。朝廷無力討叛,設重賞招誘,並下詔稱綱罪,而撫諭六哥等叛軍。升經略司為元帥府,以六哥為泗州防禦使,權元帥左監軍,以安撫叛將。但六哥等佯為受撫,暗中卻與紅襖軍李全聯絡,後為紅襖軍高顯所殺。

在金、宋、蒙古三方角逐中,金末農民起義軍將領中有些人依違於三方之間,三方也都以高官吸引他們就範。如時青、彭義斌等在金朝軍事壓力下歸宋,李全先降宋而後降蒙,國用安則時而降金,時而歸宋,時而降蒙。

(二)金朝後期的政治、經濟

宣宗南遷和中都失守,使河北、河東陷入了混亂,軍民對金朝的統治喪失了信心。紅襖軍反金斗爭的高漲,正是這種情緒和形勢的反映。南遷後,朝廷所能控制的只有南京、京兆、鳳翔、鄜延等數路。陝西戰事不斷,河南地狹民困。軍政費用浩繁,則謀取償於宋。宣宗屢興師代宋,但所得不及所失,又因軍戍費糧數萬,不得已又棄去。南遷後的金朝陷入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統治集團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疆土日蹙、費用增加、百姓重困的情況下,以最高統治者宣宗完顏亶為首的金朝貴族官僚,沒有收復失地的決心,而是苟且偷安,得過且過,奢侈腐化,一如既往。在役重民困、強敵壓境之際,宣宗御用供張竟不稍減,衣食享用,仍求精美。為製造御用鞠杖,竟在耕牛短缺的情況下,令工部下開封府買白牛取皮;在官已無羊供給時,還以民所貢羊不肥責南京轉運使。在皇帝的影響下,「貴臣、豪族、掌兵官莫不奢侈相尚,服食車馬惟事紛華」,「京師鬻明金衣服及珠玉犀象者日增於舊」。①

諸王、貴戚多為不法。宣宗皇後之姊、末帝之姨「奢侈尤甚,權勢薰天,當途者往往納賂取媚,積貲如山」。宣宗子荊王守純「開納貨賂,進退官吏」,縱家奴於市強取商貨,侵漁商賈。平章政事完顏白撒,以內族位將相,更奢僭,起第西城如宮掖,其中婢妾百數,皆衣縷金綺綉如宮人。②

吏治腐敗日甚一日南遷之後,朝廷無振興之舉,政治無刷新之望。為將帥者多出於世家,皆膏粱乳臭子。為官者或出自世家,或納賂請托得之。「為宰執者往往無恢復之謀,上下同風,止以苟安目前為樂。凡有人言改革,則必以生事抑之。每北兵壓境,則君臣相對泣下,或殿上發嘆聲。已而敵退解嚴,則又張具會飲黃閣中矣。」宰執用人必先擇無鋒芒、軟熟易制者,曰「恐生事」。正人君子皆不得用,或用亦不能久。①

宣宗喜刑法,政尚威嚴,以近臣為耳目伺察百官。近侍局官由貴戚、世家、恩幸者充,頗為士人所鄙,為提高威望,後期也曾量用士人。但正直者不肯或不能久居其位,同流合污者雖居其位,卻不能匡正,無助於風氣的改變。為官者或貪污酷苛,或跋扈難治,以賄賂權貴、敲剝百姓為能事,全不以國事為意。如沿邊將士殲敵立功,朝廷遣使宣諭,賜以官賞。受賞者對使臣必有所饋贈,「或馬或金,習以為常」②,小不如意,則譖毀百端,以至獲罪。

朝廷風氣不正,地方更無從整肅。宿州鎮將紇石烈牙吾塔(又作牙忽帶)以敗宋兵和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蔑視宰執,凌辱士人,勒索官民,肆行不法。因常用鼓椎擊人,號「盧鼓椎」。宿州軍營蓄牙吾塔所愛妓女數人,他常使一人佩銀符,往州郡取賕賂,號「宣差行省」。州將則以夫人遠迎,厚以財物為獻。徒單思忠好用麻椎擊人,號「麻椎相公」。運使李特立號「半截劍」,謂其「短小鋒利」。完顏麻斤出、蒲察咬住、蒲察合柱等也都以酷苛知名。

賞罰不明,無以激勵百官。皇帝不以國事為重,宰執多不肯直言,近侍以謅諛成風,四方災傷、民間疾苦多不奏聞,稱「恐聖上心困」。宰執議時事每至難決處,輒散罷,稱「俟再議」。百官、將領皆欲避兵河南,不願留居河北,以致河北州縣官缺員。「居河北者嫌於避難,居河南者苟於屍祿,職事曠廢」③。有功將士得不到褒獎,敢言、敢為者,多被斥逐。立功如仆散安貞,敢諫如胥鼎者非罷即誅。

賦繁役重,民生凋敝在宗室、百官南遷的同時,宣宗不顧大臣的反對,又將河北軍戶家屬遷往河南,河南驟增人口百萬。如何安置所遷軍戶,是當時面臨的一大難題,解決辦法無外括田、增賦兩途。如奪民佃官田一則使民戶失業,二則軍戶多無牛,得地而不能耕,徒至紛擾;增賦則使業已不堪重負的百姓更難承受。經多次會議決定,將河南官租提高一倍;軍戶給糧一半,另一半折錢支給。結果是「所征稅租率常三倍於舊」①,又有額征諸錢,橫泛雜役,入不敷出,則巧立名目百計征斂。甚至在鹽鐵酒之外,更議榷油,百姓不勝其擾。加之糧物緊缺,物價飛漲,導致交鈔貶值,鈔法大壞。

金朝統治者優待南遷官兵而盤剝當地百姓,造成河南民眾的普遍不滿。知東平府事、山東西路兵馬都總管完顏弼上書指出:「賦役頻煩,河南百姓新強舊乏,諸路豪民行販市易,侵土人之利,未有定籍,一無庸調」,要求「權宜均定」。②宣宗下尚書省議,竟不獲允。

雖民力重困,統治者卻不加體恤,為加強京城防務,在南京城內又修子城,周四十里,壞民屋舍甚眾。工役大興,征民應役,又使朝官監督,少不前,輒杖之。

經濟衰退,糧食短缺為解決財政困難,金朝在增賦之外,又行納粟補官法,甚至僧尼度牒、紫衣師號等都在出賣之列。納粟補官法雖可解決部分敗政虧空,卻進一步加劇了官僚隊伍的蕪雜和吏治的敗壞。

當時,遷入河南的軍戶近百萬人,歲需糧360萬石。河南官租歲入只有156萬石,不足所需之半,軍戶只能以半餉充飢。軍食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貞佑四年(1216年),又議括牧馬地分給軍戶。但牧馬地少,且久荒難耕,軍戶缺少農具,得地不能耕。於是又動員諸司縣勸河南百姓借牛幫助軍戶墾荒,有能開荒為熟田者,半給軍戶,半做己業。同時詔諸帥府屯田,以逸待勞。所有這些措施,議論多而收效少,河南缺糧的問題仍然無法解決。人民負擔加重,水災又頻頻發生,百姓逃亡,田野荒蕪,賦入少而國用乏。如毫州原有戶6萬,至興定時,所存者無十一,而調發卻數倍於舊。

河北、河南、河東糧食短缺,近京州縣多至京師買糧,以至「谷價翔踴」,為了確保京師官僚、貴族所需,金政府不顧河北人民死活,嚴禁糧食出京和運往河北。貞佑四年,或許採納了平陽行省胥鼎的建議,允許穀物過河,但又在沿河津渡設卡攔截,強令商人將穀物按比例賣給官府,即所謂「攔糴」,因而糧食至河北、河東者為數極少。攔糴加重了河北、河東的缺糧現象,也沒有解決河南的糧食問題。於是,又求助於括粟。貞佑年間,潞州帥府在遼、沁等州首開括粟先例,「懸重賞誘人告訐,州縣憚帥府,鞭笞械繫,所在騷然,甚為可憐」。至蒙古軍圍城期間,汴京復行括粟,先令各家自報數目,壯者自留3斗,幼者半之,其餘上交,藏匿者以升斗論罪。京城36坊,各選深刻者主其事,內族完顏久住尤其酷暴,有婆媳二人以蓬豆為食,因所交糧中雜有蓬子而被責,立死杖下。而所括不足3萬斛,京城卻更加蕭索。

黃河水患,民戶逃亡自五代以來,黃河多次泛濫。宋仁宗時,下游分為兩支,一經大名、滄州至直沽入海;一經濮陽至無棣或濱州入海。宋神宗時,北道受阻,河道南遷,改為自梁山泊後分注北、南二清河,北清河東流至無棣、濱州一帶,南清河則奪淮入海。北宋晚年,東流斷,復歸北道。

天會南伐,宋人曾決堤阻軍,至使河道再次南遷。此後,黃河多次決口,泛濫成災。至大定時,水患更為頻繁。黃河或決或塞,遷徒無定。金於沿河上下置25埽,設都巡河官、散巡河官和埽兵負責巡視水情和修補堤岸。每年用柴111.3萬余束,草183萬余束和大量木、石。動輒用工數十萬,甚至百萬。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黃河再復北道,山東、河北受災嚴重。如何防治水患也是世宗、章宗兩朝多次討論的重要問題。明昌五年(1194年),都水監丞田櫟等上言治河方略,主張分河水為南北兩道,加固南流堤岸,疏通北流故道,但未被採納。

宣宗南遷後,所恃者只河南一路。貞佑三年(1215年),單州刺史顏盞天澤、延州刺史溫撒可喜主張決河使之北流,一則有利於防守,二則淤地可為良田。宰臣恐事難成,未予採納。而這一期間,南流的黃河又形成了自延津、陳橋至睢州、歸德再入南清河的一條支流。興定四年(1220年),河南大水,唐、鄧、裕、蔡、息、壽、潁、毫、歸德府受災嚴重,民戶逃亡過半。這

⑦ DIGICCY(數字貨幣)具體包含哪些除了比特幣和萊特幣以外還有嗎

目前數字貨幣指的是依賴區塊鏈技術的加密虛擬貨幣。很多,出現過近萬種數字貨幣,有些傳銷幣已經滅亡了,目前仍在流通使用的主要有2000多種加密貨幣。如圖

⑧ 全球首個因新冠滅亡國家,這個國家內有多少位公民

全球首個因新冠滅亡國家是赫特河省公國,這個國家內一共有26位公民。赫特河省公國由於面積小,只有75平方公里,國家財政來源基本上是靠旅遊、野生花卉、農產品、郵票。不過今年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背景下,赫特河省公國旅遊業遭受重創,再加上全球經濟的普遍下行,因無法支付積欠澳洲政府的龐大稅金,約1487萬元人民幣,領導人近期宣布解散國家,該國滅亡。

世界上還有不少類似赫特河省公國的私人國家,比如西蘭公國、密涅瓦共和國等等。

⑨ 歷史上的,奧匈帝國,是怎麼樣強盛起來,,怎麼樣,從強盛走向滅亡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語:Österreich-Ungarn,馬扎爾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 Union)國家。

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德文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國王均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於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的首府設在維也納,是當時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第二大國,人口亦僅次於俄羅斯及德意志帝國,居於第三位。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所決定。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得到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

奧匈帝國的領土
一般將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兩個部分:內萊塔尼亞(Cislethania)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thania)。

狹義的內萊塔尼亞僅指萊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奧地利,但廣義的內萊塔尼亞還包括斯洛維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里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這部分被統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與領地」。

外萊塔尼亞,即萊塔河以東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還包括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埃西亞。這部分領土被統稱為「聖史蒂芬的王冠領地」。聖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國王,他後來被尊為聖人。

行政劃分
內萊塔尼亞的王國和領地包括

波希米亞王國 (Königreich Böhmen)
達爾馬提亞王國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亞-洛多梅里亞王國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奧地利公國(包括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 (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維納公國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亞公國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國 (Herzogtum Krain)
薩爾茨堡公國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亞公國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亞公國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維亞侯國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羅爾和前阿爾卑斯地區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濱海省份 (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萊塔尼亞包括:

匈牙利王國 (Königreich Ungarn)
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屬於獨立的帝國直轄省份,由匈牙利和奧地利共同管理。

奧匈帝國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折衷出於多種原因。在此之前,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1804年—1867年)。但19世紀中葉以後,這個帝國被削弱了許多:1859年的義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在義大利的勢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聯,同時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在帝國的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犟。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出於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奧地利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當時,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參予政權,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奧地利和匈牙利貴族的反對,此方案被廢除,而奧匈二元帝國則正式建立。

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華)在其中佔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政府結構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於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利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賈利希亞和克羅埃西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個議會派出一個代表團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進行表決,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後決定。

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盡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范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駐扎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犟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

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佔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於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佔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

民族關系
奧匈帝國民族組成
日耳曼人 24%
匈牙利人 20%
捷克人 13%
波蘭人 10%
烏克蘭人 8%
羅馬尼亞人 6%
克羅埃西亞人 5%
斯洛伐克人 4%
塞爾維亞人 4%
斯洛維尼亞人 3%
義大利人 3%
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都是少數民族: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佔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維尼亞人和義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並。

相對於在奧地利部分的德國統治者來說,匈牙利的統治者更不願交出他們的權利。但1868年,在他們獲得自主權一年後,他們授予克羅埃西亞王國部分自主權。

奧匈帝國內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語言的問題。哪些語言是官方語言或官用語言總是一個問題。少數民族總是希望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及教育他們自己的語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官方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後這位首相被解僱。

經濟
在其存在的51年間,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的改進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51年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整個帝國。舊的封建主義制度不斷消失。維也納附近、奧地利腹地、阿爾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亞是經濟發展的中心。19世紀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很快。

整個帝國內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差相當大。總的來說西部的發展比東部高得多。20世紀初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都很高。從1870年到1913年,國家每人平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這個發展速度是比較高的。但國家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還是落後於其它國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較晚。英國的數字約是奧匈帝國的三倍,德國是它的兩倍。這個粗的比較還無法體現帝國內部發展的不均衡性。

鐵路在奧匈帝國普及很快。1841年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就已經從維也納出發在西部建立了一個鐵路核心。此時政府認識到鐵路的軍事意義,因此開始在其建設上大量投資。布拉迪斯拉發、布達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盧布爾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聯入鐵路網。到1854年為止整個帝國內的鐵路網長度達2000千米,其中約60-70%為國有。由於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亞戰爭帝國政府為解決其經濟困難開始將其鐵路出售給私人投資者。

從1854年到1879年幾乎所有的鐵路建設都是由私人投資完成的。在奧地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5839千米。許多新的地區被連入鐵路網,現有的鐵路網被連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奧匈帝國的主要運輸工具是船運\,鐵路網的發展使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得以協調。

1879年後政府開始慢慢地重新將鐵路網國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私人企業對鐵路的投資減緩了,無法滿足政府的要求。從1879年到1900年奧匈帝國修建了25000千米鐵路,大多數是補充已有的鐵路網。在東部也建立了新的鐵路。一些地區一直到此時才接通鐵路。鐵路網大大地降低了帝國內的運輸費用,為其內部經濟打開了新的市場。

外交
奧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態度也稍不相同。布達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國的擴大會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響變小。不過,帝國政府與德國在1879年結成德奧同盟,對付俄羅斯的同盟,則受到兩個地區政府的歡迎,因為它們都將俄羅斯看作最大的軍事威脅。

按1878年柏林條約奧匈帝國於1878年8月佔領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1908年10月它正式被並入帝國。這塊地方被作為雙方共同管理地區,並被率屬於財政部管理。為解決這個不正常的狀況一些維也納的政治家考慮將這塊地區與帝國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佔多數的地區合並為帝國的一個第三個地區。當地的克羅埃西亞人可能較為親近維也納,而非布達佩斯。

奧匈帝國的解體

在奧匈帝國領土上成立的新國家
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到目前為止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了。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也是脫離舊的帝國的時刻,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經濟發展已經停止,新的經濟發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戰時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對戰勝國來說,按照伍德魯·威爾遜宣布的十四點計劃奧匈帝國分裂為許多民族國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奧匈帝國並非協約國的戰爭目的,這個建議一直到戰爭後期才獲得支持。相反的,許多人認為奧匈帝國的分裂並不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而只是使得這個地區更加不穩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其次。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後來的南斯拉夫。

戰後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後保皇勢力又開始抬頭。1920年匈牙利恢復為一個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占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屬馬德拉群島,後來在那裡逝世。米克羅斯·霍爾蒂成為執政者。

熱點內容
比特幣充值6個確認從哪裡看 發布:2025-07-08 21:53:18 瀏覽:825
華為雲元宇宙大會 發布:2025-07-08 21:48:27 瀏覽:965
trx繩固定方法 發布:2025-07-08 21:48:15 瀏覽:868
礦池密碼 發布:2025-07-08 21:19:49 瀏覽:912
上海比特幣公司好多都是新開的 發布:2025-07-08 21:15:26 瀏覽:894
比特幣一開始在哪裡交易 發布:2025-07-08 21:06:56 瀏覽:259
華為olt主控有eth口 發布:2025-07-08 21:04:25 瀏覽:53
游戲有助於兒童去自我中心 發布:2025-07-08 21:03:33 瀏覽:433
比特幣能到五萬嗎 發布:2025-07-08 20:42:14 瀏覽:399
區塊鏈加科技龍頭股票 發布:2025-07-08 20:40:08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