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成長歷程
❶ 以太幣創始人的傳奇人生,你了解多少
近日,27歲的以太幣創始人獲利11億美元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貨幣也都出現了數字貨幣這樣的東西。最大的數字貨幣就是我們知道的比特幣。比特幣從最初的不到1分的價格漲到現在的30多萬人民幣一個,漲幅巨大。除了比特幣,現在又出現了第二大數字貨幣,它就是以太幣,於2015年推出,現在上漲幅度也不小。
2013年,19歲的布特林進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滑鐵盧大學成立於1957年以學習和實踐並重而聞名世界,在加拿大排名第三,是北美最好也是最優秀的學校之一。在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方面的教學水平居世界前列。布特林在進入滑鐵盧大學八個月後卻選擇了休學,專注於區塊鏈,之後還發布了《以太坊白皮書》並開始招聘開發人員。隨著2021年以來乙太網價格的不斷走強,截至2021年5月5日,比特幣的市值已經下降到47%,而乙太網的市值則上升到了18%。
❷ 以太坊是什麼
以太坊(英語:Ethereum)是一個開源的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通過其專用加密貨幣以太幣(Ether,又稱「以太幣」)提供去中心化的虛擬機(稱為「以太虛擬機」EthereumVirtualMachine)來處理點對點合約。
坊區塊鏈上的代幣稱為以太幣(Ether),代碼為ETH,可在許多加密貨幣的外匯市場上交易,它也是以太坊上用來支付交易手續費和運算服務的媒介。
以太坊的概念首次在2013至2014年間由程序員Vitalik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大意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台」,在2014年通過ICO眾籌得以開始發展。截至2018年2月,以太幣是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貨幣,僅次於比特幣。
(2)以太坊成長歷程擴展閱讀:
以太坊平台本身沒有特點,沒有價值性。和編程語言相似,它由企業家和開發者決定其用途。不過很明顯,某些應用類型較之其他更能從以太坊的功能中獲益。以太坊尤其適合那些在點與點之間自動進行直接交互或者跨網路促進小組協調活動的應用。
例如,協調點對點市場的應用,或是復雜財務合同的自動化。比特幣使個體能夠不藉助金融機構、銀行或政府等其他中介來進行貨幣交換。以太坊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理論上,任何復雜的金融活動或交易都能在以太坊上用編碼自動且可靠地進行。除金融類應用外,任何對信任、安全和持久性要求較高的應用場景——比如資產注冊、投票、管理和物聯網——都會大規模地受到以太坊平台影響。
❸ 以太坊生態經過了怎樣的演變
在ETH2.0到來之前,以太坊目前面臨兩個主要問題:一個是網路擁塞,另一個是gas費過高。 如果新近發布的EIP-1559提案能夠順利通過,將有效解決gas費過高的問題,Layer2擴建計劃也急於選擇和改進。 目前,以太坊生態系統承載著整個DeFi的大部分資金和資源。 從短期到中期來看,這一立場很難動搖。 將來,數字資產將在第1層和第2層之間來回切換並相互通信,這很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
ETH生態系統的發展取決於完全實施ETH2.0功能時帶給整個行業的基礎創新。 如果整個區塊鏈世界足夠繁榮,那麼第2層的流量總和可能會超過第1層,從第1層遷移到第2層的資金可能會超過總資金的一半。
未來以太坊的生態發展將更加復雜。 從layer1的角度來看,ETH2.0將成為一條新的主鏈,它將通過POS和分片來提高效率並降低氣體成本。 ETH2.0的信任開始需要ETH1.0的認可,並且ETH1.0將繼續存在。 第2層和第1層的擴展將共存。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Defi和NFT項目的普及導致gas費上漲,交易業績無法滿足需求。 另一方面,第1層解決方案(如ETH2.0)的實施已被延遲,因此Layer2的期望值急劇上升。 現在就下一個計劃將成為主導的結論尚為時過早。
鏈喬教育在線旗下學碩創新區塊鏈技術工作站是中國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開展的「智慧學習工場2020-學碩創新工作站 」唯一獲準的「區塊鏈技術專業」試點工作站。專業站立足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研結合培養模式改革,構建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❹ 27歲的以太幣創建者獲利11億美元,以太坊創始人是怎樣的存在
近日,一則“27歲的以太幣創建者獲利11億美元”的消息,引發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在網上鬧的沸沸揚揚。我們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貨幣都出現數字貨幣這樣的東西,最大的數字貨幣呢,就得算是比特幣了,比特幣從最初1分錢不到漲到了現在30多萬人民幣一個,漲幅超級巨大。而比特幣之後呢,則是第二大數字貨幣以太幣,以太幣是2015年推出的,現在上漲了非常的多。那麼這個創始人是誰呢?他是做什麼的?
一.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是一名27歲的程序員,就是他在2013年的時候創建出了以太幣,並且在2015年推出了以太幣。他是一位俄裔加拿大人 。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所發表的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❺ 如何客觀評價以太經典
ETC這條鏈的延續可以說是出乎當時以太坊社區意料的,當90%的算力切換到新鏈ETH時,以太社區出現擁有10%算力的Ethereum Classic。這10%的算力仍然在短鏈上報塊,直到P網突然上線名為ETC的數字資產,Ethereum Classic的代幣正式誕生。當年,ETC上線P網一度引發重放攻擊的威脅,有預言ETC如果未能解決此問題,而ETC這條被大部分以太坊社區拋棄的短鏈,則不能持續存在,然而ETC直到今天仍在運行。更好用的數字貨幣交易平台「幣匯」。
相比較於ETH有Vitalik這一計算機天才加區塊鏈大明星帶隊而言,ETC開發團隊顯得過於沉寂。在如今區塊鏈領域里,以太坊成為僅次於比特幣的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貨幣,同時社區成員遍布全世界,據統計,如今的區塊鏈項目100個當中就有94個基於以太坊平台開發。如此輝煌的成績,除了以太坊開發團隊的高超技術之外,當然少不了市場營銷的厲害。相比較其他團隊而言,V神的加持本來就是一個大的IP,盡管以太坊成長到第二大加密貨幣的地位。如今的V神仍然會滿世界開會,在營銷自己的同時也是在營銷ETH。
而反觀ETC這一邊,多年來表現不溫不火,隨著區塊鏈行業的不斷發展壯大,作為老幣的ETC眼看即將淹沒在歷史長河當中。真的如行業所說的,ETC跟狗幣都是游擊隊嗎?回顧ETC這些年的發展歷程,2016年以太經典(Ethereum Classic,簡稱ETC)在The Dao事件中誕生,由全新的開發團隊負責維護。P網是第一家上線ETC的交易所,隨著越來越多的算力的加入,ETC的交易量也逐步上升。
❻ 以太坊什麼時候發行的以太坊總量是多少
以太坊(Ethereum)是下一代密碼學賬本,打算支持眾多的高級功能,包括用戶發行貨幣,智能協議,去中心化的交易和我們認為的第一個完全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s)或去中心化自治公司(DACs)應用。
以太坊(Ethereum)並不是把每一單個類型的功能作為特性來特別支持,相反,以太坊(Ethereum)包括一個內置的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允許通過被稱為「合同」的機制來為自己想實現的特性寫代碼。一個合同就像一個自動的代理,每當接收到一筆交易,合同就會運行特定的一段代碼,這段代碼能修改合同內部的數據存儲或者發送交易。高級的合同甚至能修改自身的代碼。
以太坊2015年11月1日推出,2016年8月22日上線國內知名交易平台比特幣交易網(BtcTrade平台),上線時¥30-¥60左右,當前:¥1259.97,漲勢驚人!
❼ 乙太網發展歷程
稚童長大了——有關國內乙太網發展的回憶
2002-11-20 閱讀人次:442
稚童長大了
——有關國內乙太網發展的回憶
本報記者 武漢
歷史見證人:
侯自強:未來一定是端到端的乙太網
數字信號處理、通信技術專家。曾經任中國科學院秘書長、聲學研究所所長。現任深圳科健集團公司董事長、中科院聲學研究所DSP工程中心研究員、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學顧問。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胡道元:尋找需求、滿足需求和規模化生產,是乙太網鼎立於市場的三足。
現任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高級顧問、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通信系統技術委員會中國代表、中國信息處理聯合會通信系統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軟體行業協會計算機網路分會理事長等,是CERNET、「863」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網的主要創建人。
譚國權:電信級乙太網的運維性還有待完善。
中國電信集團北京研究院數據通信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數據通信技術和寬頻接入技術,對ATM技術、IP技術、乙太網技術以及NGN技術有深入的研究。
乙太網在國內一二十年的發展,無異於從稚童到青年、從士兵到將軍,其間有很多歷史細節值得記取。三位從始至今推動或正積極參與國內乙太網發展的老少專家,給我們提供了一些珍貴的「老照片」。
回憶: 一步一台階
「1988年上大學時,我在學校里還沒有怎麼聽說過乙太網」,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數據通信研究室主任譚國權的回憶打著個人的烙印,卻又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譚國權繼續回憶說,到1995年以後,做著ATM研發的他發現,國內開始出現乙太網組建的大型企業網和校園網了,並且由於出現了從集線器到交換機的轉變,用戶可以獨享帶寬,很多業務開始加到乙太網上。1999年以後,乙太網開始延伸到電信級接入網環境中去,眾多新興和傳統的運營商紛紛加入,「10兆到戶,100兆到樓,千兆到企業、校園」曾經是一個流行口號。現在則是乙太網進入城域網環境。
中國網路通信有限公司首席科學顧問侯自強,作為國內乙太網發展重要的推動、實踐者之一,給我們完整地敘述了乙太網技術和應用的發展歷程。
乙太網階段: 乙太網剛出現時,因為簡單易掌握,在小區域網中的發展很快勝過其他區域網技術。但是由於防碰偵聽的限制,距離通常在100米以內,帶寬只有10兆,且是用戶共享。
快速乙太網階段: 1995年快速乙太網出現了,解決了交換問題,速度也提高到100兆,開始進入校園網。但由於ATM依然保持距離和速度的優勢,其在校園網中發展也非常快。
千兆乙太網階段: 1998年千兆乙太網出現後,乙太網在區域網、校園網基本將ATM擠出,埠數量上升非常快。尤其是1995年後Internet的商用,大大加速了乙太網的應用。不過當時路由器的速度還比較慢,還只能是在SDH上傳輸ATM,由ATM再來提供路由器功能。到1998 年後,高速路由器出來了,ATM交換機被推向網路邊緣。於是情形改為: 城域網是SDH或ATM,區域網是乙太網,中間用路由器或ATM來連接。
城域網階段: 1999年,乙太網速度提升到1G,開始進入城域網,像網通這樣的新興運營商則採用在光纖網上直接走乙太網的模式; 現在乙太網提升到10G,又可以應用於廣域網,業界新傳輸設備已經同時支持10G乙太網和SDH。接入網乙太網化也已是大勢所趨: 有線電視、無線區域網和VDSL等都是乙太網的應用領域。中國在居民區推廣乙太網接入,這在世界上也是領先的。
90%以上數據接入是乙太網,全部區域網是乙太網,城域網是SDH和乙太網雙雄並舉,廣域網中10G乙太網躍躍欲試——在侯先生的描述下,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個「端到端乙太網」的情形。
回味: 市場得與失
「乙太網的大發展,得益於解決好了三大問題: 尋找需求、滿足需求和規模化生產」,清華得實董事長胡道元說,「乙太網在國內的發展也是如此。」
他回憶說,「從上世紀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國內乙太網產品基本上是『引進』。並不是國內做不了,實際上在80年代上半期,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研究機構已經研製出乙太網產品。」記者建議他詳細回憶有哪些機構或企業,但是胡道元先生很認真地想了想,還是對記者搖搖頭,無奈地說: 「都沒有在市場上站住,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印象了。只記得當時清華大學研製出來後,在校辦工廠加工一批。問題是國內聯網用戶非常少,在市場基礎薄弱的情況下,乙太網生產形不成規模,產品成本居高不下。」
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網際網路的商業化和應用普及,國內的乙太網應用隨之有了大發展; 加上以英特爾為首的企業提供標准晶元,乙太網生產成本和進入門檻降低,近兩年國內廠商生產的自主乙太網產品在中低端市場上也攻城略地。胡道元認為,高端市場的份額也會隨著國內廠商技術實力的提升有所改變。
國內乙太網產品開發走的道路是低端起步。譚國權將國內產品和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997年,國內企業開始做集線器和交換機,特點是產品開發快,價格占較大優勢; 後來國內廠商定位在接入市場,特點是把乙太網和其他設備結合起來,「綜合接入」做到了價格低、功能不復雜但很實用; 現在,國內廠商開始進軍城域網市場。市場現狀是: 企業網逐漸被國內廠商佔領,接入網也是國內產品占很大比重,但城域網還主要被國外廠商壟斷。
展望: 下一步勝算
「未來一定是端到端乙太網」, 這在業界算得上激進觀點。4年前就提出「ATM一定會被乙太網取代」的侯自強則自豪地說,「實際上,局勢正在往這個趨勢發展。」
他預計未來3年全球電信業將出現復甦,屆時乙太網將被運營商更廣泛地採用。國內市場則由於電信南北拆分,運營商急需填補網路覆蓋的空白,現在乙太網就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譚國權認為,乙太網會以 「低成本支持多業務」特點獲得比較好的發展前景,但不同意未來會全部「乙太網化」,理由是用戶和運營商需求不同、偏好不同,現有城域網解決方案各有優缺點,乙太網並不具備取代其他方案的絕對優勢。對於乙太網進入廣域網,他也持保留意見: 乙太網的特性,決定了它在一定范圍內應用。
譚國權還提出,最近乙太網在電信城域網領域引起了相當的重視,但電信級乙太網需要可運維性和可管理性,在總體網路架構、QoS、故障倒換能力、多業務提供能力和安全、認證和計費等方面還需要很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