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以太坊俱
㈠ 武漢京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武漢京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5-12-16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漢口北大道88號漢口北電子商務大廈D1區11樓1102。
武漢京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20116MA4KLL610D,企業法人李金球,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武漢京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武漢京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㈡ 孔聖人舊居有怎樣的發展和演變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於魯國陬邑,即山東曲阜。
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到孔子出生時,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
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纂修《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被葬在魯城北的泗水之上。
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魯哀公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就將孔子生前所居住的堂室封為「壽堂」,又將孔夫子平生的衣冠、琴、車、書等保存在壽堂中。
據《孔氏祖庭廣記》第二卷記載:「魯哀公十七年立廟於舊宅,守陵廟百戶。」
孔子的舊宅也稱故宅門,裡面有御贊碑亭一間,據說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作為最初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里到處可見後來的歷代皇帝、文人墨客以及達官貴人的蹤跡。通過這些名人蹤跡,可以反映出孔子這位至聖先師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公元前195年的冬天,漢高祖劉邦來闕里孔廟,並「以太牢祀孔子」,同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這是帝王祭祀孔子的開始。
從哀公立廟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300多年裡,是我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社會形態經過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與奴隸制相適應的思想理論更替為與封建制相適應的儒學思想理論。
在這一重大轉變的過程中,歷經了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霸王道雜之等一系列的思想運動。
儒家思想在孔子基本思想的基礎上經過曾子、子思、孟子及漢初儒生的進一步改造和發展,在政治上適應了當時大一統社會的思想需要。
特別是董仲舒將儒家思想與神學的有機結合,並創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神學目的論之後,儒學第一次在理論上論證了封建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儒家的這一思想迎合了漢武帝的統治需要,故而被推上了獨尊的地位,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被推上了聖人的地位。隨著孔子的地位升高,祭祀孔子的廟宇也就越來越受到當朝皇室的重視。
到唐初,曲阜孔廟已經頗具規模。960年,宋太祖「謁孔子廟,詔增修祠宇,繪先聖先賢先儒像,釋奠用永安之樂」。「962年詔祭孔子廟,用一品禮,立十六戟於廟門」。
1008年,宋真宗:
賜孔子廟經史,又賜太宗御制御書一百五十卷,藏於廟中書樓。二年,春二月,詔立孔子廟學舍。三月頒孔子廟桓圭一,加冕九旒,服九章,從上公制。夏五月,詔追封孔子弟子,秋七月加左丘明等十九人封爵。1010年,頒釋奠儀注及祭器圖,建廟學。
金朝從1142年至1195年,修孔廟8次,元朝修孔廟13次,明朝23次,其中因1499年突發大火,孔廟遭受重大火災,燒毀殿廡各房123間。浙江道監察御史余廉奏請修孔子廟,歷時4年功成,初步形成規模。
萬仞宮牆原名為仰聖門,是明朝時曲阜城的正南門。1512年,明武宗下令建城衛廟,並「移城衛廟」,開始建設曲阜磚城,歷時10年,在明嘉靖年間完成了以孔廟為中心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功能齊全的曲阜縣治的建設,使曲阜廟城的功能發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社會變遷。
於是,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並在與孔廟正南門相對處設立城正南門,與孔廟對應,相映成趣。
後來,清代的乾隆皇帝到曲阜來拜祭孔子,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就親筆書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於城門之上。
金聲玉振是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這里的「金聲玉振」的4字還是有來歷呢?據說,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擊鍾則金聲開始,擊磐則玉振告終。因此,孟子此語是以此象徵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贊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後來,人們就把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為「金聲玉振」。
金聲玉振坊石刻,有四楹,石鼓夾抱,四根八角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辟天邪」,俗稱「朝天吼」。
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4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
坊後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塊封蓋,只有泮橋獨存了。
橋後東西各有一通石碑,立於金明昌二年。石碑上刻有「官員等人至此下馬」,因此,人稱「下馬碑」。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馬而進,由此可見孔廟的地位。
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為木質門,到了後來的清代,孔子的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將其改為石質。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四根圓石柱中綴有祥雲,頂上雕怒目端坐的天將。
欞星門的額枋上雕有火焰寶珠,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有後來乾隆皇帝手書的「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
欞星門後有一坊,為至聖廟坊,上有題刻篆字,為「宣聖廟」3字。後來改為至聖廟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了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就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為孔子的主張是最好的。
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
兩坊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建築為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13踩,稍間9踩,中夾小屋頂5踩。坊下各飾有8隻石雕怪獸。居中的4隻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的名稱是由後來的清代皇帝命名的,據《孟子》記載: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
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所以雍正皇帝欽定孔廟正門名為「聖時門」。
聖時門始建時為三間,後來擴為五間,中設拱門三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券內是杏黃的牆里,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有深邃莫測之感。
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得名,稱「壁水橋」。
橋南有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自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中的「仰之彌高」語,贊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
這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從仰高門進廟。
壁水橋北面有一門,名為「弘道門」。門修建很早,而弘道門之名始於清代,取《論語》中「人能弘道」之意,用來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
弘道門門下有元碑兩通,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後來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中和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時改稱大中門,以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
大中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五間,大中門左右兩旁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是為了使孔廟像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
角樓有三間,平面做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的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同文門有五間,兩側有迴廊。同文門原名參同門,取孔子之德與天地參同之意。
因孔子一生從事教育活動,晚年從事整理我國古代文獻工作,對我國文化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
門屋黃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大門為以前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為屏障,以表示庄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3字為後來的清代乾隆皇帝親手書寫。
過了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3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名為藏書樓,奎文閣中的「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結構合理,堅固異常,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仍然無恙,巋然屹立。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
閣前廊下石碑兩通,東為「奎文閣賦」,是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著明代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通御碑。每通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刻作龜形的碑座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以尊崇孔子為主。
東南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俗稱「成化碑」。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其中有「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之句。字為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
院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為「齋宿」,在祭祀孔子之前,祭祀人員要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聖公的齋宿所,相傳清代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在祭祀孔子之前曾在此沐浴。後來,東院被開辟成孔子生平事跡展覽。
西院是從祭祀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被廢棄。清道光年間,孔子第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孔廟內的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餘通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改稱「碑院」。
這里的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朴古拙,蔚然大觀。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六進庭院,院落狹長,裡面羅列矗立著13座碑亭,兩行排列,斗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鱗次櫛比。
這13座碑亭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造的,習稱「御碑亭」。亭內存碑55通,分別是唐、宋、金、元、明、清等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滿文等多種文字刻寫。
道北五座碑亭建於後來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八座亭中,四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代所建,第四、五座為元代所建,其餘四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廟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為「贔屓」,據說是它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
碑亭中最早的是兩通唐碑,一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年間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是立於唐玄宗時期的「魯孔夫子廟碑」,兩通石碑都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
在孔廟內1372通碑刻中,如果按重量來說的話,最重的一通碑應數清代的康熙御制碑,康熙御制碑位於大成門東側。通碑碑身重35噸,連贔屓水盤共65噸重。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
碑亭院兩側,東建有毓粹門,西建有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也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門,名為「大成門」,它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門初建之時名為儀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後來因建造了大成殿而得名大成門。
原門三間,重新之後改用黃瓦、彩繪斗拱,前後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後中央四根深雕雲龍蟠柱,其餘四根為淺雕花紋,前後台階中有浮雕龍陛,均為明代中期的雕刻。
大成門可以將孔廟分成三路,東為承聖門,院內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門並立,東西各有掖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中路為祭祀孔子夫婦及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
大成門里東側有一石欄,欄內有一棵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故名「先師手植檜」。
這顆檜樹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人封演所著的《封氏聞見記》,書中寫道:
兗州曲阜文宣王廟內並殿西、南,各有柏葉松身之樹,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傳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樹枯死。
據說,手植檜樹原本有3棵,在309年晉懷帝永嘉年間的時候枯死,在隋朝大業年間復生,唐代又枯,宋康定年間再生,在後來金貞佑年間毀於兵火。到此,相傳原孔子手植的檜樹絕跡。
1294年,三氏學堂的教授張闓將原東廡廢墟上發出的檜樹苗移栽到這里,才得以存有第四代手植檜。後來屢次遭遇大火,只剩下了約有半米高的樹樁。
院內石欄內保留的是第四代樹的樹根,上面高聳的檜樹是清代雍正年間復生的再生檜。因此,如果算孔子親植,那麼正好是第五代樹。
手植檜樹高大勁撥,圍有兩人合抱,枝冠似傘,樹身似銅,高達15米,樹頭向南傾斜。清代復生的手植檜樹的形狀,竟和明代萬曆年間的聖跡圖石刻上原手植檜的形狀幾乎完全一致。有人認為這與地理位置有關系,也有人說這是孔子庇佑這方土地。
先師手植樹歷來都受到當權者的重視,自古就有「此檜日茂則孔氏日興」的說法。因此,人們經常將它和孔氏子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宋代詩人米芾還曾將手植檜與帝王王朝的命運聯系在一起,有詩為證:
矯龍怪,挺雄質,
二千年,敵金石,
糾治亂,如一昔。
樹東立有一碑《先師手植檜》,字體酣暢,渾厚有力,是明代楊光訓手書。
曲阜孔廟城牆
㈢ 曲阜孔廟孔府旅遊區的孔廟旅遊區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欞星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欞星門里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一奪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8隻石雕怪獸。居中的4隻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
聖跡圖每幅約寬38厘米,長60厘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於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弘道門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奎文閣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栱。內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架,底層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層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的旁證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閣前廊下石碑二幢,東為「奎文閣賦」,系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著明代正德間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庋藏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習稱「成化碑」。
此院東西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曰「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員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聖公」的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稱「駐蹕」。現舉界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西院是從祭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廢棄,僅存院落.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孔廟內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餘塊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改稱「碑院」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朴古拙;精品眾多蔚然大觀.。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斗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內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屓(bi,xi),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大成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
「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金聲」是擊鍾的聲音,表示奏樂之始;「玉振」是擊磬的聲音,表示奏樂之終,用以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
大成門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來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們充分運用傳統的勾心鬥角的建築手法,巧妙地解決了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
杏壇
「杏壇」二字,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北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裡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
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梁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每當初春,紅花搖拽。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兩廡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這配享的賢儒大都是後世儒家學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在唐朝僅有20餘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156人。這些配享的人原為畫像,金代改為塑像,明成化年間一律改為寫有名字的木製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龕中。現在兩廡中陳列著歷代石刻。
「老檜曾沾周雨露,斷碑猶是漢文章」。東廡中保存著40餘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的碑刻,最為珍貴的是「漢魏北朝石刻」共22塊。西漢石刻,首推「五鳳」;東漢石刻,以「禮器」、「乙鍈」、「孔宙」、「史晨」碑為隸書珍品;北朝以「張猛龍」碑為魏體楷模。西廡內陳列的100多塊「漢畫像石刻」,也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這些石刻,內容豐富,既有神話傳說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捕撈、歌舞、雜技、行醫、狩獵,是研究我國漢代社會生活的珍貴資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細致精巧,有的粗獷奔放,各具風格。兩廡北部陳列的584塊「玉虹樓石刻」,是清乾隆年間孔子後裔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臨摹精刻而成的。這些石刻原被棄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樓下,1951年移入孔廟,1964年裝鑲展出,供書法愛好者欣賞。 現存孔廟佔地327.5畝,建築物466間,前後有九進院落,縱向軸線貫穿整座建築,左右對稱,布局嚴謹,氣勢宏偉。前三進院落布置導向性建築物,如門或牌坊。第四進院有一座三重檐的高閣奎文閣,其中藏有歷代皇帝賞賜的圖書。第七進院落中有「杏壇」,據說是孔子生前講學處。孔廟的主殿大成殿高31.89米,寬54米,進深34米。廊下有28根龍古柱,每根石柱都用整塊石材雕成。前廊下的十根石柱用深浮雕的手法雕成雙龍對舞,襯以雲朵,山石、濤波,造型優美生動,是罕見的藝術瑰寶。孔廟中還存有大量的碑刻及畫像磚,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和文化藝術的寶貴資料。
孔府是衙宅合一,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廟的東側是孔府,是孔子嫡長孫世襲的府第。始建於宋代,經歷代不斷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佔地200餘畝,有房舍480餘間。官衙和住宅建在一起,是一座典型的封建貴族庄園,衙 署大堂用於接受皇帝頒發的聖旨,或處理家族內事務。孔府後院有一座花園,幽雅清新,布局別具匠心,可稱園林佳作,也是園宅結合的範例。孔府藏有大量的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都及其珍貴。
孔林是延續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地。孔林又稱至聖林,在曲阜城北門外,佔地3000畝,周圍磚砌林牆長達14里,是孔子和他的後代子孫們的家族墓地。孔林內柏檜夾道,進入孔林要經過1200米的墓道,然後穿過石牌坊、石橋、甬道、到達孔子墓前。孔子的墳墓封土高6米,墓東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他的孫子孔伋 的墳墓。在孔林中,有的墓前還存有石雕的華表、石人、石獸。這些都是依照墓中人當時被封爵位的品級設置的,整個孔林延用2500年,內有墳冢 十餘萬座。其延續時間之久,模葬之多,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
㈣ 曲阜孔府內有什麼像亭子之類的建築
孔廟主要景區
孔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 ,位於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組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
欞星門
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是說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在泮水橋後,四楹三間。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明代時此門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欞星門里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贊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為今名。坊為漢白玉石刻制,三間四柱,柱飾祥雲,額坊上飾火焰寶珠。
後人為贊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一奪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於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8隻石雕怪獸。居中的4隻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聖時門
聖時門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跡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跡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
聖跡圖每幅約寬38厘米,長60厘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恆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於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幾像「,孔子按幾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於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弘道門
弘道門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贊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大中門
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禽鳥翔集夏天鸛飛鶴舞,白鷺翩翩,冬春鵲鳴雀喧,昏鴉噪晚,顯得十分幽深。
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奎文閣
入大中門,迎面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
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後人進而把奎(魁)星演化為文官首。後代封建帝王為贊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黃瓦歇山頂,三重飛檐,四層斗栱。內部兩層,中夾暗層,層疊式構架,底層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層木柱。奎文閣結構合理,固堅異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來,經受了幾百年風風雨雨的侵襲和多次地震的搖撼,雖然康熙年間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堅固的旁證仍然無恙,巋然屹立,不愧為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之一。閣西碑亭中記載康熙年間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閣堅固的旁證。閣前廊下石碑二幢,東為「奎文閣賦」,系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撰文,名書法家喬宗書寫;西為「奎文閣重置書籍記」,記載著明代正德間皇帝命禮部重修賜書庋藏的情況。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於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習稱「成化碑」。
此院東西各有一所獨立的院落,名曰「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員在此戒齋沐浴。東院是「衍聖公」的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稱「駐蹕」。現舉界有孔子生平事跡展覽。西院是從祭官員的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廢棄,僅存院落.清道光年間,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孔廟內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謁廟碑130餘塊集中鑲嵌在院牆上,改稱「碑院」碑碣或流暢奔放,飄逸自如;或豐潤溫雅,神采飛動;或端莊典雅,質朴古拙;精品眾多蔚然大觀.。
十三碑亭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斗栱飛翹,檐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內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屓(bi,xi),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屓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屓,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嘆。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