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候選總統支持萊特幣
『壹』 以色列只是一個彈丸之地,為何美國每任總統都支持它
美國所有總統都支持以色列,是因為以色列真的為美國做了很多貢獻,對美國各方面的幫助極大,是美國的一個好盟友。
現在以色列在中東不斷攪動矛盾與戰爭,造成了各國都在進行軍備競賽,這就使得美國可以向這些區域銷售軍火,這其中獲取的利益巨大,中東各國是美國最大的軍火市場。美國選擇與以色列結盟強強結合,可以對美國經濟、軍事、科技、農業等方面提供一定幫助,正是美國與以色列的深度融合的利益以及以色列和猶太人對美國巨大的影響力,美國才這樣幾乎無條件支持以色列。
『貳』 美國歷代總統使用的經濟政策
(一) 羅斯福的「新政」
背景:①面對1929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②人民的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採取有效的政策,迅速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了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的第32任總統。
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以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章程,規定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生產過剩。③農業方面,獎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④社會福利方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對經濟實行全方位的干預。②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③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二) 杜魯門的「公平施政」綱領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逝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在戰爭取得勝利之後,杜魯門總統面臨一系列國內棘手的問題。首先軍隊的復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問題,其次軍事合同的取消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局勢,杜魯門政府深感必須及時採取措施解決戰後的就業問題,否則社會矛盾就會激化,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轉變就不能順利實現。
杜魯門政府解決戰後一系列國內問題的重要舉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綱領。「公平施政」綱領的核心是通過立法保障美國普通公眾的經濟權利。「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的最重要的一項立法就是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這項法令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維持「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以避免再次出現30年代曾經出現過的大規模失業。由於「就業法」強調了美國聯邦政府對維持就業,向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法律義務,因此被美國的經濟史家認為「也許是20世紀一個最富有歷史意義的經濟法。」在「就業法」實施之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對復員軍人的安置,加速了軍事工業轉為民用工業的步伐,經過兩年的努力,使美國實現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調整而沒有出現動亂的局面。但是也就在「公平施政」綱領實施的第一階段,由共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塔夫脫和眾議員哈特萊共同提出的對付工人運動的法案。該法案規定禁止支援性罷工和組織糾察隊,也禁止政府的企業工人罷工;企業主可以僱傭非工會會員,並有權要求工會賠償因違法罷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杜魯門總統從他的「公平施政」政治理念出發否決了這一法案,但是參眾兩院先後都以2/3以上的多數再度否決杜魯門總統的否決,使該限制工會權利的法案終於成為美國的法律。
杜魯門政府的第二階段「公平施政」綱領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杜魯門的第二屆總統任期內,美國的最低工資額從原來的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了75美分,養老金的領取者增加了1000萬人,在6年內為低收入者建造80萬套住宅的法案也獲得通過。但是,由於當時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由保守的共和黨控制,因此該階段杜魯門提出的許多「公平施政」法案沒有被通過。不僅杜魯門的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的諾言未能實現,而且建立健全的全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設想也沒有變成現實。至於在真正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其中特別是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方面則更是「一紙空文」。
(三) 艾森豪威爾的「中間道路」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共和黨在相隔20年之後重返白宮。在1952年底的大選中,提出結束朝鮮戰爭口號的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為美國第34屆總統,接著1956年艾森豪威爾連選獲勝,使共和黨能連續八年執政。
雖然艾森豪威爾是共和黨人,但是這位二戰期間的名帥,戰後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新任總統卻懂得,不能走共和黨的極端自由放任的保守主義老路,完全否定過去民主黨政府的國家干預政策,因為這不僅關繫到美國國內千家萬戶的福利,而且也關繫到美國能否通過「外援」在全世界維持霸權(「外援」需要聯邦政府出資)。由此,艾森豪威爾政府實行了一條介乎國家干預和自由放任之間的「中間道路」,艾森豪威爾將這樣的政策稱之為「新保守主義」或「有生氣的保守主義」。在艾森豪威爾的8年執政時期,共和黨政府基本上沿襲了前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在某些方面還有所擴大。根據1954和1956年的有關立法,美國國內被納入社會保障系統的人增加了1000萬,喪失勞動力的人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救濟。盡管國會拒絕了總統提出的關於聯邦政府參與全國健康保險計劃的要求,但是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項目上的開支依然穩步增加。據統計,從1950年到1960年,美國全國社會福利的開支從230億美元上升到532億美元,即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9%上升到10.5%。在教育方面,艾森豪威爾政府利用蘇聯人造衛星上天使美國人痛感科技和教育已經落後的時機,促使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對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四) 新邊疆」和「偉大的社會」
1960年底,民主黨在總統競選中擊敗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約翰·肯尼迪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61年肯尼迪上任後,提出要開拓美國的「新邊疆」,希望在空間技術上趕上蘇聯,並且在其他的科技和經濟領域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肯尼迪所謂的「新邊疆」,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領域和新的挑戰。開拓「新邊疆」就是要利用美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去開拓新的領域,迎接新的挑戰。在「新邊疆」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提出了登月方案,增加了對科研和開發的政府投入。與此同時,肯尼迪政府還提出了反經濟衰退計劃,並且促成國會撥款4億美元去幫助國內的貧困地區。在住房和城市建設方面,肯尼迪政府也盡力投入資金予以改善。這一系列「新邊疆」政策的措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大增,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亦成為肯尼迪政府的經濟綱領。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准備投入下屆總統競選時,在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在次年的總統競選中,約翰遜競選連任成功。約翰遜政府的國內施政綱領延續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線,他提出的綱領性口號是建設「偉大的社會」。在約翰遜繼任總統之後不久,1964年5月22日,他在密西根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以人人富足和自由為基礎的偉大社會。為此必須消滅貧困和社會歧視。」為了建設「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不遺餘力地促使國會通過了一系列立法,其中包括「經濟可能性法」,「阿巴拉契亞地區發展法」,「公共工程與經濟法」等。雖然約翰遜政府在教育、解決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等方面做了許多事,但是由於約翰遜政府在越南戰爭中不斷升級,國防開支急劇增加,因此解決美國貧困問題的「偉大社會」的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
在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時期,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日益高漲。在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二戰後美國黑人要求取消種族歧視的斗爭驟然興起。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迫於社會輿論,宣布「在公共教育方面是不能允許『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存在的」,因此裁定將白人和黑人分開來受教育的法令是違憲的。但是美國南方依然在學校、公共汽車的服務等方面實行種族隔離。
(五)里根的「經濟復興計劃」
在1980年11月美國的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里根以壓倒多數獲勝,當選為美國第40任總統。1981年2月5日晚,里根在向全國發表的電視國情演講中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為:壓縮聯邦開支,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所設置的各種規章條例,制訂穩定貨幣的政策等。很明顯,這項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學說。該計劃的推出標志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干預性膨脹政策向自由放任性緊縮政策轉變。從30年代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規章、大開支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里根上台後,美國政府開始根據他的「經濟復興計劃」,運用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的理論,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規章、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里根強調,只有通過減稅,放鬆管制,才能提高自由企業在自由市場中的經濟性,才能以此來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局面,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能力。
總之,里根政府「經濟復興計劃」的基本原則就是: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這些來自於供應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則被人們稱為「里根經濟學」。
老布希:海灣戰爭後美國經濟的恢復來得太晚,而自己的連任失敗又把經濟發展的果實交到了柯林頓的手裡。老布希之所以在經濟上沒什麼作為,主要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自己明確的經濟政策。
柯林頓:一、柯林頓的經濟學及其政策1992年柯林頓當選總統後,發誓要恢復美國經濟實力,提高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競爭力,把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對外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和對外政策調整的第一位,將恢復美國經濟領導地位作為面臨的最大挑戰。為此,柯林頓在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方面都有別於他的前任。柯林頓的經濟學是凱思斯主義、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的混合物。既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又不願實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他動既主張調整經濟結構,增加有效供給和就業,又力求削減預算赤字,抑制通貨膨脹。柯林頓宣稱「我們將走第三條道路」。
小布希:首先,從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來看,布希政府將奉行「混合型」(即凱恩斯主義與自由主義相結合)的經濟政策。為了對付經濟急劇減速,布希採取了凱恩斯主義「反危機」的理念,通過政府幹預來刺激景氣,特別是通過大減稅來增加消費者開支和企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布希政府還將貫徹自由主義的理念,在經濟運行正常情況下,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縮小政府的作用;並取消規章管制制度。布希在競選綱領中指出,美國經濟的基礎是企業,要擴大私人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相應削弱政府部門的作用;並強調廢除束縛高新技術的法律繁文縟節,放鬆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和限制,削弱市場壟斷,創造有利於企業創新和競爭的市場環境。布希的這一自由主義理念將貫穿於其稅收、對外貿易政策等
奧巴馬:奧巴馬的主張基本延續民主黨傳統政策,即政府應對經濟進行干預,緩和貧富矛盾,創造共同繁榮。他曾承諾為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保持布希政府提供的減稅政策,但對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富裕家庭則增加稅收。 關於金融危機,除支持布希政府救市計劃外,奧還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救援計劃,包括承諾未來兩年內向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提供臨時稅收優惠,企業每提供一個新的就業崗位就能獲得3000美元.
『叄』 美國總統選舉制度詳解
美國選舉制度
在二百年前美國剛建國時,美國的創建者們就設計了選舉人制度,當時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客向選民虛假承諾騙取選票,由"選舉人"間接選總統,以避免弊端。但今天這層意義已消失。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尊重各州的權利,它是美式民主的放權、尊重地方州權的體現。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即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為"贏者通吃"。 按照選舉人團制度,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由於是採用贏者通吃的計算方式,那麼就可能出現候選人贏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例如,2000年大選時,在全國人頭票中,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布希多出50萬張,但由於最後在佛羅里達州布希贏了戈爾幾百張人頭票,按贏者通吃原則,布希就贏得了該州的全部25張選舉人票,因而使他的選舉人票在全國超過半數,而當選了總統。
『肆』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年薪是多少
在中國古代封建統治之下,皇帝的身份是極為尊貴的,不僅因為他們的權力極大,更是因為他們的財富無限,以及有各種各樣的奢靡生活。大多數人對於皇帝的生活是十分羨慕的,但自從封建統治完全離開我們的生活以後,更多的人也開始意識到,現今社會當中所出現的這些國家級總統,大多數都與古代的皇帝有幾分相似,所以很多人也認為在一個國家當首領,那麼他的財富也一定非常人所能及。正是因為這樣也有很多人好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工資到底是多少呢?
很多人認為特朗普在自己登上了總統之位以後,資產肯定會有所增加,所以才不需要在工資上多做計較,但實際上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在他當上總統了以後,自己的資產也在不斷的削減,甚至根據富豪榜的相關統計可以看出,特朗普在登上總統之位以後,他的資產已經下降了很多排名,早已經不能與當時的他同日而語。
由此看來,在政府當官,也會影響到自己私人產業的發展,可是這卻為他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如果政府的形象工程做得好的話,特朗普也可以完全不計較這些個人得失,畢竟上億的身價以及40萬元的薪資和個人形象相比,完全是不值得一提的。
『伍』 美國歷屆總統,需要詳細。
美國歷屆總統 一覽表
任數 總統 任期(年) 所屬黨派 屆數
1 喬治•華盛頓 1789-1797 聯邦黨 1、2
2 約翰•亞當斯 1797-1801 聯邦黨 3
3 托馬斯•傑斐遜 1801-1809 民主共和黨 4、5
4 詹姆斯•麥迪遜 1809-1817 民主共和黨 6、7
5 詹姆斯•門羅 1817-1825 民主共和黨 8、9
6 約翰•亞當斯 1825-1829 民主共和黨 10
7 安德魯•傑克遜 1829-1837 民主黨 11、12
8 馬丁•范•布倫 1837-1841 民主黨 13
9 威廉•哈里森 1841-1841 輝格黨 14
10 約翰•泰勒 1841-1845 輝格黨 14
11 詹姆斯•波爾克 1845-1849 民主黨 15
12 托卡里•泰勒 1849-1850 輝格黨 16
13 米勒德•菲爾莫爾1850-1853 輝格黨 16
14 弗蘭克林•皮爾斯1853-1857 民主黨 17
15 詹姆斯•布坎南 1857-1861 民主黨 18
16 亞伯拉罕•林肯 1861-1865 共和黨 19
17 安德魯•約翰遜 1865-1869 共和黨 20
18 尤利塞斯•格蘭特1869-1877 共和黨 21、22
19 拉瑟福德•海斯 1877-1881 共和黨 23
20 詹姆斯•加菲爾德1881-1881 共和黨 24
21 切斯特•阿瑟 1881-1885 共和黨 24
22 格羅弗•克利夫蘭1885-1889 民主黨 25
23 本傑明•哈里森 1889-1893 共和黨 26
24 格羅弗•克利夫蘭1893-1897 民主黨 27
25 威廉•麥金利 1897-1901 共和黨 28
26 西奧多•羅斯福 1901-1909 共和黨 29、30
27 威廉•塔夫特 1909-1913 共和黨 31、32
28 伍德羅•威爾遜 1913-1921 民主黨 33、34
29 華倫•哈定 1921-1923 共和黨 35
30 卡爾文•柯立芝 1923-1929 共和黨 35、36
31 赫伯特•胡佛 1929-1933 共和黨 37
32 富蘭克林•羅斯福1933-1945 民主黨 38、39、40
33 哈里•杜魯門 1945-1953 民主黨 41、42
34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1953-1961 共和黨 43、44
35 約翰•肯尼迪 1961-1663 民主黨 45
36 林頓•約翰遜 1963-1969 民主黨 45、46
37 理查德•尼克松 1969-1974 共和黨 47
38 傑拉爾德•福特 1874-1977 共和黨 48
39 詹姆斯•卡特 1977-1981 民主黨 49
40 羅納德•里根 1981-1989 共和黨 50、51
41 喬治•布希 1989-1993 共和黨 52
42 比爾•柯林頓 1993-2001 民主黨 53、54
43 喬治W•布希(小布)2001- 共和黨 55
具體資料如下:
華盛頓(1732~1799)Washington,George
總統任期:1789年4月30日——1793年3月4日(第一屆)
1793年3月4日——1797年3月4日(第二屆)
所屬政黨:聯邦主義者
美國首任總統(1789~1797),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他組織機構精乾的聯邦政府,頒布司法條例,成立聯邦最高法院。他在許多問題上傾向於聯邦黨人的主張,但力求在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之間保持平衡。因對美國獨立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美國國父。
約翰•昆西•亞當斯(1767-1848)
總統任期: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第3屆)
所屬政黨:民主共和黨
約翰•昆西•亞當斯是美國第六任總統。他是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及第一夫人愛比蓋爾•亞當斯的長子。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繼其父親之後成為總統的總統。
美國第3位總統(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3日) (第4、5屆)
姓名:托馬斯•傑斐遜
綽號:"人民的人"
政黨:民主共和黨人
托馬斯•傑斐遜是美國獨立革命運動的一位積極領導者和組織者,著名的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後從事政治活動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英雄。傑斐遜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家,主張人權平等、言論、宗教和人身自由。
美國的第4位總統(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3日) (第6、7屆)
姓名:詹姆士•麥迪遜
綽號:"憲法之父"
政黨:民主共和黨
麥迪遜生於1751年,橙縣,弗吉尼亞,畢業於(當時叫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他學習歷史和政府的課程,法律讀的很好。少年好學,青年時期即投身於獨立戰爭。他在1776年參加弗吉尼亞憲法的制定,在大陸的國會提供,並且是弗吉尼亞會議的一位領導人。
詹姆斯•門羅(1758-1831)
總統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第8屆)
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第9屆)
所屬政黨:民主共和黨
門羅任總統時,正值美國結束連年戰爭進入和平建設時期,他對內強調國家意識,對外大力開拓疆土,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1 8 2 3年門羅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國外交政策方針,世稱《門羅宣言》或「門羅主義」,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劃為美國的勢力范圍。門羅老境凄涼,病逝在女兒家中,享年7 3歲。
美國第2位總統(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3日)(第10屆)
姓名:約翰•亞當斯
綽號:"美國獨立的巨人"
政黨:聯邦主義者
約翰•亞當斯作為一位政治哲學家有著更驚人的學問和思想力。"人民和國家在逆境里被鍛造,"他說,毫無疑問,這是他的想法也是美國的經驗。
安德魯•傑克遜(1767-1845)
總統任期:1829年3月4日——1833年3月4日(第11屆)
1833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第12屆)
馬丁•范布倫(1782-1862)
總統任期: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第13屆)
所屬政黨:民主黨
范布倫是荷蘭人的後裔,1 7 8 2年生於紐約州金德胡克鎮。他當選總統前,曾任紐約州參議員、國會參議員、紐約州長、國務卿和副總統等職。1 8 3 7年范布倫上台後,美國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他提出獨立國庫制度等措施。在他四年任期內,美國和加拿大邊界發生嚴重沖突,最後簽訂了《韋伯斯特—阿斯伯頓條約》。由於嚴重的經濟蕭條延續多年,人民對范布倫失去信心。1 8 4 0年他競選連任時,敗於哈里森。後來又兩度參加競選,都遭到失敗,從此退出政壇,影息故鄉。
所屬政黨:民主黨
傑克遜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總統。出生之前,父即去世。他少年時期住在西部邊遠地區,在那裡度過了獨立戰爭年代。他從一名邊區律師起家,當過眾議員、參議員、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將。第二次對英戰爭中,他堅韌不拔,肯與士兵共甘苦,被譽為「老胡桃木」。在新奧爾良戰役中,他率兵大敗英軍,振奮全國,成為舉國聞名的英雄。他第一次競選總統時失敗,第二次才獲勝,是美國第一位民主黨總統。任內大力加強總統職權,維護聯邦統一,頗有政績,史稱「民主政治」,幾與第三屆總統傑斐遜齊名。
威廉•亨利•哈里森(1773-1841)
總統任期: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第14屆)
所屬政黨:輝格黨
哈里森出身名門,父親是《獨立宣言》簽署人之一。他在第二次對英戰爭中有過顯著功績。1 8 4 0年競選總統獲勝,就職時年已6 8歲。在就職典禮時感受風寒,後轉為肺炎,一病不起,在職僅一月即病故。為美國第一位在白宮去世,死於任所的總統。他本人無明確政綱,執政期間未採取任何重大行動。
約翰•泰勒(1790-1862)
總統任期:1841年4月6日——1846年3月4日(第14屆)(繼任)
所屬政黨:輝格黨
泰勒原是副總統,因哈里森總統就職後不久病逝,遂由他繼任。任職期間,美國同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美國通過這一條約獲得了協定關稅、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詹姆士•K•波爾克是被稱為美國第一位「黑馬」的總統:(第15屆)
1844年大選時,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陷入僵局。經幕後協商,並在傑克遜影響下,原非候選人的波爾克得到提名,並在大選中擊敗輝格黨人亨利•克雷當選,成了美國第一個「黑馬」總統。他在任職期間選擇了幾位很得力的助手。波爾克政府大規模擴張了領土。與墨西哥進行了兩年戰爭,使得克薩斯成為美國的一個州,西南和遠西地區加利福尼亞)也成為美國領土的一部分。擴大了美國版圖,被譽為「最有效能的」總統。
(第16屆)扎卡里•泰勒在1784年出生於弗吉尼亞。
1846年5月,美國對墨西哥宣戰,他率領部隊參戰,屢屢獲勝,取得輝煌勝利,成為美國的英雄。他擁有很高的聲譽,被人稱為「最大的英雄」,「頂用的大老粗」。
(第17屆)米勒德•菲爾莫爾生於紐約州,於1800年。
1850年泰勒總統去世後,他繼任總統。菲爾莫爾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以副總統身份繼承總統職位的人。菲爾莫爾總統立刻任命丹尼爾為國務卿。在整個從政時期,菲爾莫爾在奴隸制問題上始終保持妥協態度。
(第18屆)富蘭克林•皮爾斯生於新罕布希爾州
在他的就職演說里聲明一個國家的和平和繁榮的重要性,並與其他國家保持很好的關系。就職後,在對外政策方面,他盡力擴大美國的領土和增加商業利益。為購買古巴,他曾命令美國駐西班牙公使索雷鼓動歐洲金融家對西班牙政府施加影響,說服西班牙出售古巴。1853年,他以1000萬美元從墨西哥購買了近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
(第19屆)詹姆士•布坎南是唯一一位沒有結婚的總統。
1856年被民主黨提名總統候選人,在竟選中獲勝。布坎南出任總統時,正值美國處於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關頭。當時,南北雙方在奴隸制問題上的斗爭愈演愈烈。執政後,奴隸制引起的危機日益加深,南北沖突步步升級,國內形勢日趨嚴峻,而民主黨四分五裂。許多對內對外計劃均因國內奴隸制問題的矛盾尖銳化而未得到實現。
(20屆)林肯是美國偉大的民主主義政治家。他出生於社會低層,具有勤勞、儉朴、謙虛和誠懇的品格。
在他任職期間,由於各種反動勢力的影響,政策上有過躊躇和動搖,但在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推動下,能夠順應歷史潮流,最終簽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解決了當時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國內戰爭中,他親自指揮作戰。領導聯邦政府同南部農場奴隸主進行了堅決斗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有力地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由於林肯在美國歷史上所起的進步作用,人們稱贊他為「新時代國家統治者的楷模」。
(21屆)安德魯•約翰遜生於北卡羅來納州,1808年。
接任後,約翰遜面臨對於分裂主義分子如何懲治和奴隸的選舉權問題。對前者,約翰遜採取了寬大政策,對後者,則實行嚴厲政策。他上台後站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立場,實施了一系列重建南方的反動措施,遭到控制國會的共和黨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他們發起了彈劾約翰遜的運動,約翰遜險遭彈劾。雖然未能成功,但使約翰遜因此而名聲掃地。
(22、23屆)格蘭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從美國軍事院校(西點軍校)畢業的軍人總統。他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屢建奇功,有「常勝將軍」之稱。
(24屆)拉瑟福德•B•海斯
海斯就任總統後,努力改善內戰後國內狀況,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打破「政黨分肥」、實行文官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工作,開了文官公開考試、擇優錄取的先河。海斯任期內,美國科技有了飛速發展,1877年貝爾發明了電報,1878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次年又發明了電燈。海斯在外交方面有些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他採取了對華友好的政策。他是第一個接見中國常駐使節的總統。海斯在黑人教育、監獄改造等方面有一定貢獻。海斯保證黑人在南方內的權利,但是同時提倡"聰明,誠實,和平地方獨立的恢復"。這也意味著軍隊的撤回。
(25屆)詹姆士•加菲爾德1831年生於俄亥俄州。
加菲爾德成為"黑馬"被提名,當選為第二十任總統。執政後,加菲爾德面臨激烈的黨爭,弄得焦頭爛額。他明知「政黨分肥」的弊端,但又缺乏改革的信心,只好在分配文官職務時盡量照顧平衡,這樣做後各派又均不滿意。他自己成為這一做法的犧牲品。
切斯特•艾倫•阿瑟(1830.10.5—1886.11.18)是美國第21任總統,是威廉•阿瑟和馬爾維娜•斯通•阿瑟八個孩子中的第五個。阿瑟是堅定的廢奴主義者。50年代阿瑟加入共和黨,積極參加地方政治活動。南北戰爭期間任紐約州軍需主任。U•S•格蘭特任總統後任命阿瑟為紐約海關稅收官。新總統海斯上台後阿瑟被免職,於是他重操舊業。
格羅弗•克利夫蘭(1837.3.18—1908.6.24)是美國第22任和第24任總統。1884年被民主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並在竟選中獲勝。就任總統後,堅決推行文官制,反對實行保護關稅。1888年謀求連任未果,去紐約市當了律師。四年後再次參加竟選並獲勝。重新上台後,正遇美國金融大恐慌,工人頻頻罷工,克利夫蘭採取了諸多強硬措施,包括對罷工工人進行鎮壓。對外,克利夫蘭採取孤立主義政策,反對領土擴張。
本傑明•哈里森(1833.8.20—1901.3.13)是美國第23任總統。1881年,他成為參議員。1888年,他被共和黨提名總統候選人並在竟選中獲勝。上台時,美國工業化臻於完成,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哈里森順應潮流,制定了旨在穩定局勢、防止社會動盪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對外,哈里森積極擴大美國影響,組織召開了第一屆泛美會議,成立泛美聯盟。哈里森政府還與許多國家簽訂了貿易互惠協定。
威廉•麥金萊(1843.l.29—1901.9.14)是美國第25任總統。
南北戰爭期間,麥金利是未來總統海斯上校的副官。任總統期間,正值美國壟斷資本形成並開始對外大肆擴張時期,他的當務之急是復興經濟。執政後,他採取提高關稅和穩定貨幣的政策,加上其他措施,美國的經濟有了很大起色,麥金萊從而獲得「繁榮總統」的美名。對外,他發動美西戰爭。
西奧多•羅斯福(1858.10.27—1919.1.6)是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繼任總統時,不到43歲,所以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1857.9.15—1930.3.8)是美國第27任總統。1887年任州高法院法官。1890—1892年任司法部副部長。1901年任菲律賓總督。1904年任陸軍部長。1908年,在羅斯福的支持下,獲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在競選中獲勝。任期內政績平平。
伍德羅•威爾遜(1856.12.28—1924.2.3)是美國第28任總統。執政期間推行改革.取代羅斯福為進步主義改革旗手。1916年連任。當時,上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威爾遜政府避戰,後參戰,於1918年1月提出《公正與和平》為14點方案。德國戰敗後,此方案為與戰敗國和談方案的基礎。威爾遜本人也作為總統破大荒第一次出國,出席了巴黎和會。
沃倫•G.哈丁為美國第29位總統(1921年3月4日--1923年8月2日)。
美國報刊曾就如何評價歷屆總統在美國學者中進行過調查,結果是哈丁三次被列為美國最糟糕的十個總統的第一名。
卡爾文•柯立芝(1872.7.4—1933.1.5)是美國第30任總統。何立芝執政時,共和黨四分五裂,國家呈現無政府狀態,聯邦政府信譽掃地。柯立芝抓住國人渴求安定的心理特點,穩扎穩打,改變上述狀態,取得一定成效,從而贏得了1924年的大選,獲得連任。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1874.8.10—1964.10.12)是美國第31任總統。1921年任商業部長。1928年接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提名,獲勝。胡佛上台後,正趕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墜入深淵,這使他原來的希望依靠美國科學潛力來開辟一個「新時代」的願望破滅。盡管他進行了不少努力,但危機一天天加重,終無力回天。1932年大選中,他被羅斯福擊敗。退休後,他著書立說,著作頗豐。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1945),一直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孚眾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為止,任職長達12年。曾贏得美國民眾長達7周的高支持率,創下歷史記錄。
哈里•S•杜魯門(1884.5.8—1972.12.26)是美國第33任總統,生於密蘇里州。父親是騾馬商,沒有上過大學,被人們稱為「密蘇里的小人物」。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1890.10.14—1969.3.28)是美國第34任總統。艾克的軍事天才受到參謀長馬歇爾的賞識,他在部隊中步步高升,從1941年的上校,一直升到1945年的五星上將。1945年凱旋後,杜魯門總統任命他為陸軍總長。1948年退役,任哥倫比亞校長。1952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56年連任。任期內,他結束了朝鮮戰爭,但建立了東南亞條約組織,提出了艾森豪威爾主義,並繼續推行冷戰政策。
約翰•菲茨傑拉德•肯尼迪(1917.5.29—1963.11.12)是美國第35任總統,生於馬薩諸塞州。父親約瑟夫•肯尼迪是金融巨子,也是民主黨堅定的後台。作為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肯尼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後讀了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1940年畢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肯尼迪加入美國海軍,在對日作戰中負傷。戰後,肯尼迪29歲即當選為議員,後三次連任。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1908.8.27—1973.1.22)是美國第36任總統。1948年當選參議員,1951年成為民主黨議員領袖。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13.l.9—1994.4.22)是美國第37任總統。1952年參加副總統競選成功,任副總統4年。1960年、1964年兩度競選總統失敗。1968年參加總統競選獲勝。1972年謀求連任成功。執政後,尼克松對內的目標是抑制通貨膨脹,重振美國經濟。對外,提出尼克松主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直接接觸,於1972年實現訪華,開打了兩國關系的大門。1973年,結束了越南戰爭。同年,蘇聯領導人回訪美國,雙方宣告冷戰結束。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自動辭職的總統。
小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1913.7.14—)是美國第38任總統。
福特於同年8月9日繼任總統。他是美國唯一一位未經總統選舉的總統。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職後,福特面對幾乎不能克服的任務。面對通貨膨脹,恢復經濟,解決能量短缺等問題,並且努力保證世界和平。政府幹預和花費作為解決美國社會和經濟的問題的方法控制趨勢。歸根結底,他相信,這變化將為全部美國人帶來好生活。福特宣布「充分、自由和絕對」赦免了尼克松,並留任基辛格為國務卿。在國內,他想緩和因「水門事件」而引起的矛盾,但自己曾兩次遭暗殺。
小詹姆斯(吉米)•厄爾•卡特(1924.10.1—)是美國第39任總統。
1970至1974年任喬治亞州州長。在當時南方的年輕州長中,他以辦事富有實效、積極
消除種族歧視贏得聲譽。1974年卡特宣布競選總統,並輕易獲得民主黨提名。1977年,他經過艱苦的競選戰以微弱優勢擊敗福特總統,出任美國第39任總統。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1911.2.6—)是美國第40任總統。大學畢業後,里根成為一名電台體育播音員,1937年的一次試鏡使他在好萊塢贏得了一份演出合同。進入好萊塢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當電影和電視演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征入伍,在空軍服役。退伍後重返好萊塢,在接下來的20年裡,他共參加了53部電影的演出。後任電影演員公會主席、電影委員會主席。
1962年、1976年兩次爭取共和黨提名總統候選人,均未成功。1980年再次爭取,被提名,並在競選中擊敗卡特而獲勝。1984年謀求連任成功。里根執政期間,提出一項旨在壓縮政府開支、減少國營事業、降低通貨膨脹率的政治改革計劃,收效甚微。對外,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取強硬立場,並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1924.6.24—)是美國第41任總統。1988年競選總統成功。布希執政後,內政平平,但外交十分活沃。他提出「超越遏制」戰略。在布希任期內,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布希提出「新大西洋主義」,調整與盟國關系。1991年,發起「沙漠風暴」的軍事進攻得勝。布希以此為契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1992年,布希謀求連任失敗。
比爾•柯林頓
生卒年月:1946年8月19日阿肯色州霍普(Hope,Arkansas)
總統任期: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20日
1997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第一夫人:希拉里•Rodham•柯林頓
所屬政黨:民主黨
1992年11月3日,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1996年11月再次當選。執政期間,經濟持續增長,財政赤字下降,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均保持在較低水平,國際競爭力得到恢復。對外實行以促進經濟繁榮、維護國家安全、促進民主為三大支柱的外交政策。認為歐洲的穩定「對美國的安全至關重要」,歐洲經濟為美國提供大量就業和投資機會,主張加強北約,支持北約東擴。認為亞洲對美國的經濟和安全都十分重要。
喬治•沃克•布希
George Walker Bush
習稱小布希,1946年7月6日出生,在得克薩斯州的米德蘭和休斯敦長大,其父為美國第51屆總統喬治•布希。小布希畢業於耶魯大學並獲學士學位,1978年獲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曾在得克薩斯州國民警衛隊空軍任飛行員。
1994年11月8日小布希當選為得克薩斯州州長,1998年11月再次當選得州州長。小布希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在2000年11月的美國總統選舉中戰勝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當選美國第54屆(43任)總統,並於200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正式入主白宮。
『陸』 美國總統大選,對股市和現貨會什麼影響
您好,美國總統大選是政治性活動,但必然會打經濟牌,所以在不同時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數據的好壞,從而間接對國際黃金白銀價格產生影響。
在大選之前,在任總統通常會過度刺激經濟,造成國內經濟短期的快速復甦發展,暫時放下長期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通脹的隱患。這次在大選前期美聯儲推出無時間和規模限制的QE3,希望快速扭轉經濟的頹勢,黃金應聲大漲。之後美國數據快速好轉,失業率回到8%下方,打壓黃金不斷下挫。
在大選進行時,投資者會跟蹤競選者的經濟政策以及預測誰能當選,根據之後可能變化的經濟政策推測黃金走勢。但是競選者的經濟政策常常沒有明顯的區別或者競選處於膠著狀態,在這期間大選對黃金價格的影響及其有限。
在大選之後,美國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美元政策的大方向有可能改變,將成為黃金的局勢的改變者。比如柯林頓時期選擇的小政府平衡財政政策以及強勢美元政策等,打壓黃金不斷下跌,迎來中期的熊市。
很明顯,希拉里和特朗普已經開始准備在最終的全國大選進行最後決戰。投資者們也不僅要問,特朗普和希拉里能為現貨市場帶來一些推動呢?
白銀方面:當代表大會舉行後,便將進入選舉直路,大概率是希拉里對決特朗普。無論誰領先,大選期間對股市都是打壓,對美元亦不利,而黃金白銀則相反。因為選舉的不確定性,不利美國經濟,大選完結後,黃金白銀價格或會跳升,直至當選人就職並開始推行其政策。
美國總統大選,受美國政治局勢及英國脫歐因素的影響。目前金銀價走強,美國政局以及新總統的政策不確定性,將有利金銀價目前至11月期間的表現。
11月之後,金銀價或會回落。若希拉里當選,美國政策不會大變,金銀價格或會回落;若特朗普當選,不確定性將持續一段時間,金銀價有機會再上漲。
原油方面:特朗普和希拉里政策是支撐美國產油業,不利國際產油國間的合作,其中兩大就是沙烏地阿拉伯和美國。因此,油價未必會上漲,市場對兩位候選人支持美國產油業的預期,將令油價下跌。
『柒』 美國總統競選,為什麼要籌集資金
美國總統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資金來對自己進行宣傳。這些錢有很多都是來自於背後支持財團的出資,但同時也需要候選人憑借自己的魅力和影響力來為自己募資。
例如2020年,雖然特朗普本身是一個大資本家,競選過程中的很多資金,都是特朗普家族出的。但是募集競選資金的不順,無疑讓特朗普臉上也很難看。所以特朗普這次就想出了發行紀念幣的方法,希望能夠誘導人們募捐給自己一些競選資金。
(7)美國候選總統支持萊特幣擴展閱讀
根據美國選舉制度,美國總統由選舉人團選舉產生,並非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獲得半數以上選舉人票者當選總統。選民在大選日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華盛頓特區的538名選舉人,以組成選舉人團。
絕大多數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規則,即把本州或特區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本州或特區獲得相對多數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當選的選舉人必須宣誓在選舉人團投票時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
『捌』 美國總統林肯的故事
關於林肯的人物軼事:
(一)林肯經常開玩笑。早在讀書時,有一次考試,老師問他:「你願意答一道難題,還是兩道容易的題目?」林肯很有把握地說:「答一道難題吧。」「那你回答,雞蛋是怎麼來的?」「雞生的。」老師又問:「那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老師,這已經是第二道題了。」林肯微笑著說。
(二)林肯當過律師。有一次出庭,對方律師把一個簡單的論據翻來覆去地陳述了兩個多小時,講得聽眾都不耐煩了。好不容易才輪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辯護,他走上講台,先把外衣脫下放在桌上,然後拿起玻璃杯喝了兩口水,接著重新穿上外衣,然後再脫下外衣放在桌上,又再喝水,再穿衣,這樣反反復復了五六次,法庭上的聽眾笑得前俯後仰。林肯一言不發,在笑聲過後才開始他的辯護演說。
(三)有一次,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一個外國外交官向他走來說:「總統先生,您竟擦自己的皮鞋?」「是的,」林肯詫異地反問,「難道你擦別人的皮鞋?」一次,某議員批評林肯總統對敵人的態度時,質問道:「你為什麼要試圖跟他們做朋友呢?你應當試圖去消滅他們。」「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林肯溫和地說。
(8)美國候選總統支持萊特幣擴展閱讀: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共和黨人,美國政治家、思想家,黑人奴隸制的廢除者。第16任美國總統,其任總統期間,美國爆發內戰,史稱南北戰爭,林肯堅決反對國家分裂。他廢除了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玖』 在美國競選總統要花多少錢
美國總統競選花費一直都是一筆大數目。從最初競選時提交的財務信息來看,紐約地產大亨特朗普擁有7800萬至2.32億美元的現金。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的花費達到7.29億美元,而2012年奧巴馬連任競選時也花了7.2億美元。
據聯邦選舉委員會(FEC)的數據,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總共花了16億美元,2012年花了13億美元。離201 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束還有半年,大選的支出已經達到6.4億美元。
除此之外,到各個州的演講游說也需要大量經費,競選顧問團隊的工資和差旅費是必不可少的。2012年奧巴馬競選時差旅費花掉了2000萬美元。為了表示感謝,候選人會給投票人准備小禮物、文化衫,不過相較之前的花費來說,這些都是小數目。
根據前兩屆美國總統競選成功的花費來看,對於特朗普來說,他可能還得准備7億美元。根據2016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數據顯示,特朗普凈資產為45億美元。如果繼續自費競選,那接下來他可能得把1/5的資產拿出來填補缺口,這對他來說顯然是有難度的。所以他目前准備募集大額捐款,放棄自掏腰包也是勢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