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幣日產
1. 懂車的進(問一款日產車)
Silvia車系是日產車廠中一個非常知名的車系,因為它從第一代的S10以來,就一直堅持著使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形式以強化操控能力,這種堅持一直延續至2001年車系停產,雖然時至四年後的今天仍沒有接替其產品線的車系誕生,或者可以預見或憧憬,在將來某個合適的時候,Silvia這款FR車型將有其新的再生。
理論上Silvia車系的第一代車型是S10,但其推出之前就曾有一款獨立的車系為其拉開序幕,那就是代號SCP311的DATSUN SILVIA車型,當時配用一台96匹1.6L化油器引擎,FR布局下,加上由當時BMW 507設計師所勾勒的外形設計,一下子成為了當時廣受歡迎的年輕人座駕,從1964年一直至1974年間,其風頭可算是一時無兩的。接下來才真正推出了以正式SILVIA命名的車型S10,裝備一台代號L20B的2000cc引擎,馬力輸出105匹;之後的S110、S12、S13、S14再到S15,馬力逐代的強化下,體形也越來越大,重量也越來越重。S15則將這些演變發展至極端,輕量化,大馬力的操控名車或者也被盛名所湮沒。S15配備一台代號SR20DET的高性能渦輪增壓引擎,在0.7 Bar的增壓值下發出250匹的最大馬力,但車重也從第一代的978公斤暴增至1460公斤。
Silvia ES13 面世於1988年年末,使用CA18DET引擎,峰值馬175hp。是前輩S12的換代車型。雖說是S12的接替版,但馬力輸出不增反減。究其原因,其時的S13前碟後鼓制動系統工作效率不彰,車廠設計時還是以安全為大前提出發。具體做法是以盡量不削弱駕控樂趣為框架,用減小馬力輸出的辦法來進行有限度的抑制甩尾幅度,讓未甚熟悉其脾性的駕駛者也更容易駕馭。
Nissan Silvia S13從1988年年末發售,直到93年停產換代。可細分為前期型,中期型與後期型。其中的一些小改動根據銷售區域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這里不作詳述。總的來說S13可分為前期與後期2大版本。88~90年前期版,使用CA18引擎。90~93為後期,使用SR20引擎。2款引擎都屬於Nissan當時的高性能引擎,其turbo版0-400M為15秒及14.5秒。SR20在中段擁有更強的扭力,但2款引擎差別並不很大。
不過僅僅擁有一具大馬力引擎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加上一幅調教出色的底盤技術,才能成就一輛出色的戰車。Silvia的車身重量優勢在其他後驅車之中非常明顯,使Silvia駕駛起來十分靈敏。前車橋部分則以麥花臣式懸掛支撐起車架,車身對此種懸掛運動軌跡干涉最大,亦即是說在某種特定情況下,車身會有可能強行將前輪拉轉一個角度。而車輛的行駛循跡性又取決於後輪推進線,方向盤只起修正作用。Silvia後輪採用多連桿式懸掛,這種方式的好處不可否認,特別是直線加速時,轉動的輪胎能夠為承載式車身提供及時而有力的驅動。但自由活動空間少也伴隨而至的問題,車輪在慣性力作用下拉動車身的力量也大。
而形成Silvia容易甩尾的結晶就在於其1465/1460的前、後輪距比例。理論上,應該後輪距比前輪距大,車輛才會平穩行駛。可它反過來做,目的是讓後輪轉得更快。當然了,這對一般行車影響不大。但用於玩飄移時刻意的急剎車、急踩油門只須配合掌握得恰到好處的方向盤,首先失去抓地力的會是後輪,利用後輪推進角度的改變,從而改變前輪的運動軌跡,可造就一連串華美的飄移動作。
S13的選裝設備包括HICAS 4輪轉向系統,ABS剎車以及Viscous LSD。
1989年在日本發表的180sx, 是以低價FR為市場定位,並為當時s13車系中之hatchback車款設定。與一般s13雙門款最大差別在於翻蓋頭燈的採用。 180sx車名典故為發表初期搭載的1.8L CA18DET,sx則為日產海外輸出版本的定稱。唯當時北美較高任期的設定為搭載2.4升引擎之240sx,而NZ/AUS版都叫200sx。說到180sx的沿革,其實當時廠方有考量將180sx並入s13車系,因著眼與北美時常的穩定,而毅然決定與1991年180sx全2.0 化後正式與Silvia分家,當初僅有的1.8 L turbo版(Type I/ Type II) ,在1992年Silvia S14 推出後,180sx追加2.0L turbo版本。1996年一反往常設定,2.0 NA版的Type S面市,1997年10月最終版本Type G上市後,宣告生產結束。180sx跟大家熟識的AE86,Silvia,同為廉價甩尾的人氣車種,SR20DET這顆Nissan4缸名機,加上1200kg車重與極富樂趣的FR設計,讓停產近8年的它目前人氣仍居高不下,許多知名的日本現役漂移好手,如古口美范,熊久保信重等都是以180sx為戰車,樂趣與潛力之高,眾所周知。
180sx是第5代Silvia眼生出的獨立車系,首次登場在89年初。由於180sx與Silvia間的雙生關系,這部車無論在車身尺碼方面,甚至底盤設計,動力系統配置,都與Silvia有密不可分的血脈。
1999年1月,Nissan發布了第7代Silvia S15。S15是一部性能優異的後驅跑車,其Spec R版本擁有250hp的馬力以及28公斤的扭力輸出。2000年7月,AUTECH推出S15的敞蓬版本,代號為Varietta。
引擎方面,S15大體分為Spec S與 Spec R兩大版本。Spec S配備SR20DE,一部2.0L NA引擎,輸出馬力扭力為165hp/19.6kg-m。而Spec R版本配備SR20DET, 2.0L turbo intercooler引擎。日本本土版馬力為250hp, 而海外版馬力縮小為225hp,扭力28kg-m。而Spec R更配備有6速密齒撥箱,使S15在各個階段的馬力輸出更為平順。S15改善了前後懸掛系統使駕駛者在把握方向盤時能更精準的得到反饋的車身信息。剎車方面S15使用4 pot剎車卡鉗,敏感的ABS剎車系統以及更大的剎車盤。原廠的Spec R裝配有52mm的boost gauage,而Spec S的Aero版本則配備油壓表,充分體現出此車的跑味。
在漂移高手們眼中,S15是最好的漂移機械,其完美的車身前後比重,250hp 的馬力以及它巨大的改裝潛力令許多漂移愛好者將目光轉向它。日本當紅的D1選手風間以及古口都駕駛S15參加比賽並取得多次分站冠軍。
因為駕駛方向和調教方面的原因,S15一直沒有出口過如中國這樣的左駕國家,但前代車型卻推出過,國內也曾進口過為數不多的美版S14。所以真正進口過國內的S15幾乎全部是右駕形式的
2. 日產和尼桑公司到底是什麼關系
日產是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之一,也是第一家開始製造小型datsun轎車和汽車零件的製造商。公司十分著重技術的研發,從1980年代起,日產便堅持將其銷售額的5%用於產品研發。目前日產旗下擁有眾多高級轎車品牌,諸如infinity(無限)、cefiro(風度)、cedric(公爵)等等。車壇有「科技的日產、銷售的豐田」的說法。這一說法將這家全世界第四大汽車廠,予以了明確的定位。
日產的誕生
1933年12月26日,由日本產業公司出資600萬日元、戶田鑄物公司出資400萬日元,成立了注冊資本1000萬日元的'汽車製造股份公司'。兩公司的社長鯰川義介新任新公司社長。在1934年5月30日舉行的第一屆定期股東大會上,汽車製造股份公司更名為'日產汽車公司',同時,由日本產業公司接收了戶田鑄物持有的該公司全部股份,'日產'正式成立了。
在當時的日本、汽車工業是其他機構都不願意做的事業,就連三井、三菱、住友這樣的大財閥都不願涉足。理由很簡單:誰都無法承受每年2500萬日元的虧損壓力。為此,鯰川義介已經做好了五六年內每年虧損2500萬日元的准備。當然,這種魄力與他手下被稱為日產康采恩的日本產業集團的強大支持是分不開的。日本產業是鯰川義介將久原礦業改組後於1928年出資5000萬日元創立的控股公司,其麾下擁有日本礦業、日立製作所、戶田鑄物等企業。為了能夠與美國的轎車工業相抗衡,高瞻遠矚的鯰川義介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日產汽車這一日本第一家真正的汽車企業的建設之中。
達特桑(datsun)之史
達特桑(datsun)汽車原是由戶田鑄物汽車部大阪工廠生產的,產量極低。1931年10輛,1932年150輛,1933年202輛。日產汽車公司的創立加速了這一品牌的發展。1934年4月底完工的日產橫濱工廠1期工程,使達特桑由配件生產轉向底盤年產達到1170輛。1935年4月,橫濱工廠實現了從底盤到車身的流水線生產,在日本站先確立了流水線作業的汽車生產方式,加上大阪工廠的產量,年產達特桑達3800輛。1936年大阪工廠停止生產,但僅橫濱工廠就生產了6163輛。1937年,也就是在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當年,日產上馬了nissan車的生產,達特桑達到了8353輛的高點,實現批量生產。達特桑在當時的日本受到歡迎,成為微型車的代名詞。據說它成功一大原因是價格低廉,適合日本的路況,油耗少,由此得以迅速普及,特別是在計程車行業。
搶占市場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日產的發展受到了戰爭的嚴重影響。1945年9月,美軍司令部規定,禁止轎車的生產。直到1947年6月,才開始允許利用庫存零部件每年組裝排量1.5升以下的微型轎車300輛、大型轎車50輛。可以說,1947年是日產汽車形勢最為危急的一年。由於當時正值通貨膨脹和物資統管時期,公司的赤字和債務與日俱增,同時,由於金融機構的融資制度進一步變嚴,銀行貸款也受到了限制,使日產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為了突破危機,11月,日產成立了突破危機運動總部,下設7個分組。結果nissan車從10月份的155輛上升到11月的230輛、12月的430輛;初步扭轉了公司經營的不利局面。
1952年,日立與英國奧斯汀汽車公司開始進行技術合作,開發出達特桑210型車,其後,開始了日本首次向北美的汽車出口。達特桑210一經推出就在競爭激烈的澳大利亞拉力賽中勇奪桂冠,展示了與國外名車一比高低的決心。當時,日本轎車的需求505為計程車,45%為政府機關和公務用車,私人用車很少,同中國的情況十分類似。為了確定公司未來的市場發展方向,日產開始了大規模的市場調查,分析了用戶的需求。雖然達行桑是深受顧客歡迎的車型,但它也存在明顯的不足。於是,對它的操縱性、耐久性和整體風格都做了很大的改進。1957年製作完成數台樣車,在強度、振動、噪音等方面進行了極為嚴格的測試。在美國,日產對達特桑210進行了試驗,同時開發1.2升發動機以增加其出口競爭力。經過大量的工作之後,藍鳥310誕生了。1959年藍鳥1000、藍鳥1200同時在全國上市,出現了持續旺銷的局面。可以說,詳盡的市場分析、精細的技術開發加上完善的促銷手段使藍鳥一舉成名。
重組與擴張
隨著經濟自立體系的完善,1952年日本加入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55年加入gatt。在汽車工業領域,於1961年首先實行了卡車、公共汽車的自由化。在此期間,轎車備受關注,日本政府決定到1964年底實現轎車自由化。在這種背景下,各公司紛紛降價搶占市場使得各公司收益普遍下降,汽車業界重組呼聲日漸高漲。1964年,日產已經在世界汽車界排名13。為了進一步壯大實力,1966年4月20日,日產與prince汽車工業合並。使公司達到擁有資金398億日元、員工3萬餘人、月產能力6萬輛的規模。並且在公司經營項目中增加了火箭與紡織機械。又新增了gloria、skyline等4個系列的轎車和9個系列商用汽車,使得日產擁有10個系列轎車和23個系列商用車。
1955年以後,日產亦逐步把出口業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柱。1958年日產的出口不足3000台,而到1963年出口已達4.5萬台。到了1966年,公司在堅持擴大出口的基礎上,提出了擴大出口方式的新思路;不是單純的擴大出口,而是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著眼於提高競爭力,採取與市場相適應的經營策略。在市場開拓上,日產主要針對發達國家,50年代後期進入美國市場,60年代初期進入歐洲市場。1966年,日產在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公開徵集車名,引發了私人購車的熱潮,從848萬應徵信中選定的'sunny'終於成為一代名車。
整個70、80年代,是日產汽車公司業績突飛猛進的時代。1971年櫪木工廠全面投產;1977年,九州工廠投產並且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機器人;1978年,日產在汽車尾氣排放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將hc、co縮減至1/10,開發出'雙插頭速燃方式'等三項尾氣凈化系統,統稱為naps;1980年和1984年,位於美國和英國的日產製造公司成立。1981年,日產技術中心建成。1983年,在西班牙日產motor iberica公司開始生產日產途樂。同時,在美國的日產研究開發公司也正式成立。80年代末,日產汽車開始其獲獎歷程:pulsar、exa、langley和liberta villa榮獲86-87年度日本最佳汽車獎。silvia獲88-89年度日本最佳汽車獎。
整個90年代的日產,是頗值得回味的10年。1992年,march成為首次獲得歐洲年度名車獎的日本車。該車是在英國日產製造公司生產的英國第二種當地生產汽車。同年,美國日產製造公司亦開始生產美國第三種當地生產汽車'altima'。1993年,西班牙日產moror iberica公司開始生產新型四輪驅動車terrano ii,1994年投產mistral並返銷日本。截至1996年,日產海外公司產量已經突破1000萬輛。1999年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年,日產與雷諾的合並轟動了世界。其間,各種傳聞不斷。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就是日產擁有的先進的技術開發能力與雷諾在產品開發、造型設計以及成本管理的長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優勢互補。日產在歐洲和南美等地將進一步拓展市場,使集團公司的全球佔有率提升至9.1%,成本效益渴望達到3900億日元。
3. 挺少見的日產房車,升頂設計住2人配3.5L發動機,約合人民幣20萬
Hello大家好,這里是房車情報。在之前的報道中小編為大家介紹了很多日本房車,因為日本人對車內空間的利用率很看重,有很多巧妙的房車設計,這其中尤其以MPV車型為藍本博得最多關注。今天小編又發現了一款MPV改造的房車,不僅底盤之前沒有出現過,內裝設計也不常見,一起關注一下吧。
這款日產Elgrand君爵房車外觀低調,保持MPV商務屬性。升頂設計讓車輛方便日常駕駛,再加上車內提供4座2卧的空間,代步和旅居皆宜。整車售價318萬日元,相當於人民幣20萬左右,大家覺得這樣的設計怎麼樣呢?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 日產虧損62億元創20年之最,軒逸4月奪冠,月銷近4萬也難拯救
說到10萬級合資品牌轎車,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大眾朗逸和日產軒逸,兩款車型均是單車銷量榜TOP5的常客,其中朗逸多次拿下冠軍,軒逸則多為亞軍,比如2019年就以475063輛的成績獲得年度銷量亞軍,但在今年4月,軒逸反超朗逸,以接近4萬的銷量拿下了冠軍。那麼,軒逸如此賣座,日產應該賺得盆滿缽滿吧?
日產創20年之最,2019財年虧損62.8億元
5月28日晚間,日產汽車公布了其2019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務業績,數據顯示,其運營虧損450億日元,凈虧損950億日元(合人民幣62.8億元),這將是日產汽車二十年來最大虧損。
事實上,日產汽車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虧損要從公布2019財年前三季度財報說起,財報顯示,日產汽車經營利潤為543億日元,同比降幅82.7%;凈利潤393億日元,同比下降87.6%,經營利潤率僅有2.1%;而2019財年第三季度,凈虧損達261億日元。
在筆者看來,日產汽車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隨著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的出走,日產汽車拋棄了薄利多銷的策略,同時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以及自身競爭力的乏力,最終導致全球銷量下滑,而作為核心市場的中國市場,雖然較早走出疫情影響,但並沒有給出太過理想的答卷,自然也就沒能挽回日產汽車的頹勢。
日產汽車全球銷量下滑,中國市場也未能挽回頹勢
2019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約518萬輛,同比下滑8.4%,而三大主力市場也不同程度出現下滑,其中日本市場下滑了7.8%,北美市場下滑了10.6%,中國市場下滑了1.1%,這樣看來,雖說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跌幅不大,但必須要說的是,2019年豐田和本田分別實現了9%和8.53%的增幅,相比之下差距明顯。
而在2020年,日產在華合資企業東風日產原計劃實現銷量136萬輛,目前已過去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接近24萬輛業績,雖然四月同比微增0.4%,銷量達到97401輛,但想要按照既定目標圓滿走完接下來的三分之二,壓力巨大
而細看日產在中國市場上的12款車型,其中軒逸一家獨大,佔到總銷量的三分之一,而逍客和奇駿兩款SUV車型銷量加起來差不多能再貢獻三分之一的銷量,其餘9款車型則共同組成最後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到日產部分車型競爭力非常有限,除了軒逸、逍客和奇駿,其他車型在各自細分市場都並不突出。
而日產的三大主力車型競爭優勢本身也不算明顯,雖說也有自己的特色,拋開全新的外觀、內飾設計年輕運動,很對年輕消費者胃口,CVT變速器也夠平順、夠省油,擁有不錯的口碑,但在發動機方面就一言難盡,比如軒逸一直堅守著1.6L發動機。
而大眾朗逸已經用上了兼具動力油耗的1.4T發動機,本田思域1.5T發動機匹配CVT變速器,不僅平順,動力表現也是同級翹楚,再看軒逸僅剩的優勢只有燃油經濟性,然而豐田和本田的混動車型可能會更勝一籌,如果說出一個購買軒逸的理由,可能就是優惠幅度大。
而曾經叱吒B級車市場的天籟同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雖然經歷更新換代,但主力車型仍然只配備2.0L發動機,而新增的2.0T發動機雖說表現亮眼,但價格並不佔優勢,很難走量,並且與同樣採用2.0T發動機的大眾相比,日產品牌影響力似乎會遜色一些。
其實一些經典的俚語也能反映出消費者們對各個汽車品牌的看法,比如說到豐田就會想到TNGA架構,說到大眾也會想到MQB平台等等,而本田的"買發動機送車",馬自達的"人馬一體"也是流傳甚廣,再看日產,能想到的可能也只有"買沙發送車",相比之下,前面提到的俚語與技術關聯度更高,可見"技術日產"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全球裁員、關閉工廠,日產重金押寶中國市場
在公布2019財年財報的同時,日產還發布了為期四年的"中期事業計劃",計劃顯示日產將通過削減3000億日元固定費用支出,集中優勢發展中國、日本和北美市場,同時日產汽車將全球產能從720萬台削減到600萬台,車型也將從69款削減至55款。
目前,日產已經做出了撤出韓國市場的決定,並逐步淘汰Datsun品牌,同時還將關閉印度尼西亞的生產工廠,將泰國工廠作為東南亞的單一生產基地。除此之外,日產也在積極的推進新車,其最新預告片顯示,未來18個月內將會推出12款新車型,涵蓋了轎車、SUV、純電動及跑車車型,其中有一半車型將被引進國內市場,從而幫助日產汽車回暖。
寫在最後:
日產汽車不僅創下了20年來最高虧損,也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危機。在中國市場上,日產僅有軒逸、逍客和奇駿苦苦支撐,但更多也是跟較低的價格有關,而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方面卻顯得比較乏力,扭力梁後懸也顯得不夠誠意,雖說"沙發"仍是一大賣點,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有限,除此之外,在電動化和智能化兩大未來發展趨勢上,也沒有看到日產太過突出的表現,總之,我們期待"技術日產"的回歸。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向戈恩索賠100億日元,當季虧損261億,日產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分道揚鑣後,日產的日子並不好過
戈恩被捕後,日產就快樂了嗎?然而並沒有,日產汽車內部動盪不安,品牌嚴重受損,營業收入和利潤正在下降。
日產汽車公布的2019財年第三季度(10月-12月)業績報告顯示,日產汽車本季度在全球的銷售額下降18%,至2.5萬億日元,公司的營業利潤近230億日元,遠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90億日元。
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日產汽車在第三季度凈虧損261億日元。在截至3月份的財年中,年利潤降至日產上年收入的一半以下,為3191億日元(合29億美元)。
同時,日產汽車還再次下調2019財年的營業利潤預期,從原來的1500億日元下調43%至850億日元。
此前,日產汽車公司就表示,到2022財年末,它將把全球生產能力削減10%,並將車型陣容至少減少10%。到本財年末,將在八個未指定的地點裁撤6400多個工作崗位,到2022財年將再有6100個。
更為諷刺的是,日產一項內部調查發現,該公司原CEO西川廣人(HirotoSaikawa)和其他多位高管違反了公司內部流程規定,並藉此得到了不合理的高額薪酬。
9月4日,西川廣人向記者承認,基於「戈恩時期的一項獎勵計劃」,他「錯誤地」獲得了與日產股市表現掛鉤的獎勵薪酬,得到了過高的收入,違反了日產的規則。
他因此事表示道歉,並表示會退還所有超額收入。其他高管——包括高級副總裁哈里-納達(HariNada),他是針對戈恩的主要告密者——據說也被支付了過高的薪酬。2019年9月16日西川廣人任期結束。
2019年10月,時任日產汽車公司高級副總裁,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總裁內田誠(MakotoUchida)先生為日產汽車公司代表執行官兼首席執行官。12月下旬,原本被認為是日產新CEO有力競爭者之一的關潤(JunSeki)辭去日產汽車公司副首席運營官的職務,公司內部存在動盪。
壞消息還沒結束。2019年12月30日,處於保釋期間的戈恩從日本逃至黎巴嫩黎巴嫩。一家電視台報道,戈恩在一群喬裝混入一支樂隊里的准軍事人員幫助下,從法庭認可的那座東京住宅里逃脫。隨後召開發布會,痛斥「日產沒有未來」。
戈恩還在帶來更多的麻煩。當地時間2月10日,戈恩又向阿姆斯特丹地方法院提出了公開日產和三菱內部文件的訴求,同時還提出了1500萬歐元的賠償。
作為回應,日產汽車2月12日在日本東京的地方法院,向戈恩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其賠償100億日元(約合91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如今,或許不少人會懷念世紀之交降臨的那個來自黎巴嫩的「成本殺手」,而現在日產交到了出生日本的內田誠手上,他能否成為救世主,帶領日產突圍重生,需要時間的檢驗。(責編/楊佩謙)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行一客(ID:carcaijing),《財經》雜志交通工業組創建,專注交通出行領域新聞,致力於探索出行、科技與未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6. 凈利潤暴跌95%,與雷諾聯盟名存實亡,日產汽車靠什麼續命
全球車市低位運行,多家跨國車企巨頭二季度利潤震盪下滑。但若論慘,即使是凈利潤同比大降86%的福特汽車,在日產汽車面前也相形失色。
2019財年第一季度(4-6月),日產汽車全球銷量同比減少6%,凈利潤下跌94.5%。為此,日產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25萬人,並削減10%的產能和產品線。
而在《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繼2018年下滑10個名次之後,日產的排名2019年再後退12個名次。
今年6月27日,日產在華合資公司東風有限的電動化戰略重點項目——日產電驅動電機國產化項目正式落戶武漢,預計到2023年將達30億元/年的產值規模。根據日產的計劃,到2022年,日產汽車將推出12款電動化或純電動汽車。
然而,日產在電動化方面的布局不僅遠遠落後於中國本土車企,其力度和決心也大幅落後於其他主流跨國車企。
大眾計劃今年在中國推出14款電動汽車;寶馬將提前兩年即到2023年前實現25款新能源車型的布局;豐田制定了到2030年電動化車型銷量提升至550萬輛以上的目標;本田汽車計劃在2025年推出全球性電動汽車平台,未來5年將有超過20款電動化車型發布。
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正在發生變化,以往以純電動汽車為單一發展路徑的政策風向,正在向多種新能源汽車百花齊放共同發展轉變,尤其是氫能源燃料汽車,有望成為未來政策扶持的重點對象。
傳統燃油車市場增長乏力,新能源車市場也看不到逆襲的希望,日產汽車未來還要在寒風中飄搖多久?
7. NISSAN GT-R的車是什麼車
尼桑也叫日產。「NISSAN」的日文漢字就是「日產」。日產汽車公司創立於1933年,是日本的第二大汽車公司,是日本三大汽車製造商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汽車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家開始製造小型Datsun轎車和汽車零件的製造商。該公司除生產各型汽車外,還涉足機床、工程機械、造船和航天技術等領域,是一個龐大的跨國集團公司。日產公司創立於1933年,其前身是戶姻鑄造公司和日本產業公司合並的汽車製造公司。1934年開始使用現名「日產汽車公司」。日產公司的總部現設在日本東京市。日產公司的汽車產品分實用型、豪華型轎車和普通型轎車。
GT:拉丁文Gran Turismo,英文翻譯為Grand Touring,意為豪華旅行車,在20世紀60年代的汽車普遍不能勝 日產GT-R
任長途旅行的工作,機械可靠程度很低,由此,出現了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大馬力跑車,被稱為GT,人類汽車歷史上只要是能被稱為GT的車型,必不是流俗之輩。
R:Racing Sport...賽車運動...GT-R便是將這些元素結合起來,力求成為一部功能全面而且強大的跑車。日產公司旗下的Skyline房車系,在經過多年的演化改進之後,出現了GT-R車型,也成為系列的最高版本,被無數FANS追捧。新一代的GT-R脫離了Skyline車系成為日產的一個獨立車系,今後會把GT-R精神發揚光大,到目前為止,GT-R已成為世界最具性價比的超級跑車,在紐伯格林北環的最快圈速比價格貴兩倍的 保時捷 911Turbo 還要快上兩秒。而且,911Turbo比GT-R還要輕上100多公斤...自1969年推出C10型GT-R開始,目前已經進化到第六代。 R35 GT-R歷經2001GT-R CONCEPT、2005 GT-R PROTO兩代概念車,參考歷代GT-R造型之精髓,融入科幻般前衛的新元素,創造了自成一派的新形象,在美學上也成為經典,脫離了以往的房車形象。SKYLINE車系的名稱對於鍾情於性能車的玩家們來說可謂是如雷貫耳,而車系中的性能版本GT-R更是任何一個性能迷做夢也想得到的「神物」!不要說統帥所有日系性能車的BNR34,就連已經有10餘年歷史的BNR32現在也還是各國車迷爭相搶購的對象。相信國內喜歡GT-R車系的朋友不在少數,GT-R系列一直是以SKYLINE的高性能版本為依託,所以了解GT-R就要從SKYLINE車系的誕生開始。
8. 日產最貴的車是什麼車
最貴的車:2019年日產途樂,價格:50~80萬元,日產轎車是一款全尺寸的100多用途SUV車型。
途樂是日本日產公司推出的一款汽車系統,1951年發布的第一款汽車系統,主要配置越野車,以硬校為主,共推出6款車型,成為車身堅固,性能可靠的豪華越野車。
配備5.6lV8發動機,直接汽油噴射系統,最大功率398馬力,峰值扭矩550N·m,尼桑圖萊問題作為一款大型SUV,車身尺寸為5164*1999*1955mm,比同級別的酷路澤洛大1輛。此外尼桑的空間利用率極高,可以從空間誇大騎或存儲。
(8)萊特幣日產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其他日產車
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在花都、襄陽、鄭州、大連設有四家工廠,以及發動機分公司和研發中心,年生產能力100萬輛,員工近1.6萬人。
公司產品有「軒一傳」和「小科」兩款升級,「天來」2.3升3.5級,「怡達」和「versa」1.6級。公司現有251家供應商,560多家經銷商。
目前東風日產已形成了從北到南、重點不同的花都、襄陽、鄭州、大連四個基地的戰略布局。華都工廠總部,作為母公司,專注於生產入門級和中級轎車,打造大型生產工廠。
作為質量標桿工廠,襄陽工廠主要生產高端車型,計劃2014年開始生產英菲尼迪品牌車型。鄭州工廠主導生產日產品牌SUV車型和啟辰品牌車型。該工廠計劃於2014年開始生產。
9. 日產新款聆風正式在英國開啟預售補貼後的售價為26845英鎊,約合人民幣23.3萬元。
日產新款聆風正式在英國開啟預售補貼後的售價為26845英鎊,約合人民幣23.3萬元。
10. 戈恩事件依然繼續,他預言:「日產將在兩到三年內破產」
最近沒啥戈恩的消息了?不!不!不!非常精彩。
外媒報道稱:戈恩前段時間開了一場奇怪有獨特的發布會,時間持續2個半小時,會上戈恩表示:「日產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破產。」此番言論真是太刺激了。
不管未來事態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戈恩事件已經堪稱汽車歷史上教科書式案例,為今後影視作品積攢了不少「素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