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宇宙的五元素
① 的宇宙體系是如何構成的,第五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理論(水,火焰,大氣,土地)出自古希臘的哲學體系,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由這四種元素構成,並將這四種元素與5種正立方體對應(還有種被對應元素被稱為以太,認為是構成宇宙以及星體的元素,不過不是主流的說法)。
後來發展成指萬物都同時存在密度與溫度的差別(密度:大氣到土地,溫度:火焰到水)
再後來結合煉金術觀點與聖經的世界觀(或者說聖經吸收了這兩種理論),創造了五芒星理論,五芒星五角分別指精神,水,火焰,大氣與土地,當象徵精神的一角向上表示光明的力量,向下則表示黑暗的力量。
(光明與黑暗是構成世界基礎的觀點是人類在沒有文化前便具有統一認知的,無論在那個神話體系都有存在,很難說明最早的來源,就連中國道家陰陽思想也可以認為是其中一種)
而雷元素的出現則是北歐神話所獨有的,嚴格的說最早的雷元素應該被稱為風暴元素,然後逐漸在流傳中強化其中雷霆的映像,最後便誕生了雷元素以及著名的神邸——雷神索爾。
在羅馬時代中國的五行思想傳入羅馬,有人便引入北歐的雷元素,將原本希臘的4元素體系中大氣分解為風元素與雷元素,然後嘗試用這五種元素來解釋中國的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雷對應金,風對應木,仙劍里邊也出現了)。
當然這種5元素理論仍然無法解釋五行,所以至今西方的許多神秘學都是以4元素理論為基礎,加入光暗兩種元素進行補充,僅在引入脈輪(風水地脈循環理論)以及五行這類東方舶來品時才有可能出現5元素理論(不是五芒星理論)。
② 五元素是哪五個
古希臘傳說,地球蘊藉萬物需要的四大元素:水、火、土、空氣,之外還存在著最完美最終極的第五元素,支配生命的真元。
第五元素被認為是物質里的「精髓」,是「不朽的物質」,是「製造」日月星空的材料,也是精神的原初、動力和終極,並以此來解釋宇宙空間的永恆。因此,「第五元素」是古希臘哲學裡面最終極和最完美的概念。
生產過程: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③ 宇宙是哪幾個元素組成的它的質子威力有多大
1. Heavy elements:重元素,占整個宇宙成分的0.03%。小行星、彗星、和地球一樣的行星都是由重元素構成的。重元素包括:鐵元素、銀元素、鈣元素、鎂元素等。
鐵元素的原子結構:鐵元素包括 26個質子、30個中子、26個電子
鈣元素的原子結構:鈣元素包括 20個質子、20個中子、20個電子
所以說像這種質子數和中子數較多的,我們稱之為重元素。
2. Ghostly neutrinos:神秘的中微子, 占整個宇宙成分的0.3%。為電中性的穩定粒子,質量很小,不帶電荷,但具有動量和能量,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
3. Stars:所有的恆星(像太陽一樣的),占整個宇宙成分的0.5%。
4. Free hydrogen and helium:自由的氫元素和氦元素,占整個宇宙成分的4%。
氫元素的原子結構:氫元素包括 1個質子、一個電子
氦元素的原子結構:氦元素包括 2個質子、一個中子,2個電子
因為它們的質子數和中子數較少,所以它們不屬於重元素。
5. Dark matter:暗物質,占整個宇宙成分的30%。
存在於星系、星系團以及星系團之間的,不能被直接觀測到的物質,但是能通過它的引力效應檢測到的物質。它是由標准模型推廣而來的粒子所組成的。這種粒子可成為宇宙物質的一大部分。移動緩慢的稱為冷暗物質,運動速度快的稱為熱暗物質。由星系運動、星系團形成以及其他種種宇宙學的研究,都顯示這樣的暗物質是存在的。
6. Dark energy:暗能量,占整個宇宙成分的65%。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做出過暗能量的假設。據推測,暗能量可能構成了宇宙中不可見的部分,能夠產生與引力相反的排斥力,(上面的5個成分都是產生引力的)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宇宙會出現加速膨脹現象。此前,其他一些科學家在研究超新星的過程中曾發現宇宙處於加速膨脹階段,為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