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結構和大腦神經元
1. 人腦和宇宙被發現含有驚人相似度,只是巧合還是暗藏玄機
仰望浩瀚的宇宙時,不禁會想:宇宙中的一切似乎都是分散的、不規則的,但實際上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某種既定的規律運行的。那麼宇宙會是一個有意識的智能體嗎?宇宙萬物會被強大的意識控制嗎?
更早的時候,科學家將宇宙與人腦進行比較,發現宇宙的結構與人腦非常相似。所以有科學家提出,人腦是一個微型宇宙,而宇宙是一個巨型大腦!
《紐約時報》發表了兩張照片,一張是老鼠的腦細胞(左),另一張是宇宙(右)。在早期的宇宙中,星系與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得幾乎無法區分兩張圖片的區別,腦細胞的結構與整個宇宙相同。
為什麼大腦的結構與宇宙驚人地相似?大腦中的神經元實時創造記憶,像星空一樣刻骨銘心。
2. 宇宙會不會是個生命體,為何腦組織和其結構很相似
18世紀60年代,隨著機器雛形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生產力發達的工業時代。之後的百年,在無數先賢學者的推動下,人類的科技水平進一步增長,終於實現千百萬年的夢想——進入浩瀚的宇宙。同時,人類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這一隅之地,轉投到無垠的宇宙空間。
就好像現在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大概率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黑洞中一樣, 這個猜想有的朋友肯定會反對,但是霍金輻射證明這個猜想很有可能是真的。
總的來說,如果宇宙真的是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生命形態,並且還擁有自己的意識的話,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3. 科學界發表驚人理論:宇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真是活的
最初人類觀測宇宙的時候,一定想不到宇宙竟然就像一個 網狀結構 一樣。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所有的宇宙結構,並且從小到大進行分類,現在科學家們發現的最大的宇宙結構應該是 武仙-北冕座長城 ,它占據了可觀測宇宙的20%。
不管是對這些大結構還是各大星系進行 模擬和量化 ,都發現它們的形狀酷似人類的大腦神經結構。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科學界發表的驚人理論: 宇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 難道它真是活讓塵褲的嗎?
在我們固有的認知里,宇宙就是一個 空間概念 ,在其中散布著這種 粒子、星體和星系 等。
這樣的認知或許是基於地球空間而形成的,但是大家卻始終存在疑問, 整個宇宙始於137億年前的一場爆炸 。
但是為什麼在誕生出了所有的物質後,宇宙仍然在不斷地膨脹呢?
科學家很難解釋其中涉及的原理,因為我們現在對宇宙所有的認識,仍舊 只能用「假說」來概括 。
在空間概念下,宇宙發展也沒有那麼簡單,畢竟人類對宇宙的了解程度, 可能只有百分之幾 。
於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開始有一些科學家 將宇宙進行具化 ,用人類更為熟悉的結構來解釋。
曾經美國科學家卡爾·薩根就提出, 宇宙是一個細胞 ,不同的天體是其中的成分和組織。
後來又有人說,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並且美國物理學教授 維塔兄褲利·范丘林 也十分贊成這樣的說法。
范丘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宇宙在最基本層面上可能是一個神經網路,並且是 周圍世界運作的實際方式 。
從范丘林發布的論文 《作為神經網路的這個世界》 中,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他對這一觀點的闡釋。
在范丘林看來,宇宙中的每一個可觀測對象, 都可以用神經網路建模 ,所以從廣義上說,宇宙本身就是一個神經網路。
這一點並不是口說無憑,當科學家 將尺度拉到上億光年後 ,宇宙中物質的分布和呈現的結構就是網狀。
並且他們還發現大腦中神經間質和神經元的關系, 和宇宙中星群核心和星體的關系十分相似 ,幾乎可以達到 100% 。
作為宇宙中塵埃般的存在, 人類與宇宙有如此大的相似性 ,這不禁讓人們感到細思極恐。
前面提到,宇宙自爆炸以來,就一直處於膨脹狀態,這一點就像人類神經處於發展狀態一樣。
人類在誕生之初,大腦並沒有完全發育成功,在6、7歲之前, 大腦中的神經元並沒有很好地連接起來 。
而宇宙在誕生之初也是如此,只是由於它的 結構過於龐大 ,所以至今都在發育中。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或許不是宇宙結構像大腦神經,而是 大腦神經像宇宙結構 ,雖然這句話聽著很繞,但是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同了。
難道宇宙中的一切,包坦簡括人類在內都是被提前設計好的嗎?
宇宙是被提前設計好的嗎?
如果宇宙是神經網路,那麼應該就像大腦神經控制身體活動和思想一般, 控制宇宙內的所有結構 。
在這個結構中,星系可以看作是其中的 神經元 ,而恆星或許只是神經元細胞中的 某個更小的結構或酶 ,那麼深處地球的人類,又該算什麼呢?
在目前可以觀測的宇宙中, 每個星系之間應該是相互獨立的個體 。
但其實沒有那麼絕對,畢竟我們的 銀河系就被囊括在更大的本星系群中 ,而再往上還有更大的星系結構。
因此或許它們確實可以像神經元一般, 進行合作 。
范丘林表示,宇宙中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宇宙神經結構操控的結果,其中就包括了 天體的死亡 。
這一點又可以類比地球生物的死亡,地球生物受到 染色體端粒長度的限度 ,因此不能無限永生。
難道宇宙中也設計了這樣的系統,來控制天體的滅亡嗎?這個科學家可以進一步研究。
在更加科學的層面上,范丘林也給出了相關的研究證據和觀點。
宇宙神經網路的動力學
對於宇宙是神經網路的說法,范丘林認為,在 適當的限制下 ,宇宙神經網路的動力學,或許和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比較近似。
實際上,現在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在最基本的微觀層面,量子力學的規律支配著整個宇宙,不過奇怪的是,它似乎總是會表現出 「唯心」 的現象,這其中是否與宇宙神經網路有關呢?
在范丘林的論文中,他 對兩種不同自由度的神經網路建立了精確模型 ,並且限制了大量神經元,觀察神經網路的行為。
這兩個不同的自由度,分別是 可訓練變數和隱藏變數 。
其中可訓練變數,就相當於偏差向量或權重矩陣,范丘林發現它可以表現出經典力學和量子力學的行為。
在對其進行隨機演化中,如果接近平衡,那麼宇宙神經網路動力學,與 馬德隆方程 很近似。
而在遠離平衡時,它體現出的就和 漢密爾頓·雅可比方程 十分近似。
接著在進行隱藏變數的隨機演化時,也發現了動力學可以表現出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 描述的近似行為。
宇宙存在自由選擇
另外,范丘林還表示,在所有尺度中都有 自由選擇 的可能,宇宙神經網路也不例外。
從 小於10^-15米的亞原子尺度 ,到100米到百萬分之一米的生物尺度,再到大於10^15米的宇宙尺度中,都存在自由選擇。
在這一觀點上, 宇宙真像活著一般 ,因為在我們看來,只有更穩定的結構才能存活。
存在於宇宙中最基本的原子和粒子,可能也是從一些 簡單結構進化而來 ,所以宇宙中的所有結構,就像地球上所有處於不斷進化的生物一樣。
盡管這樣的觀點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甚至覺得范丘林的這套說法就像 「民科」 ,但是類似這樣的理論並不少見。
比如曼德勃羅集合,也叫分形理論,就利用很多 宏觀和微觀層面 的對比,證明人類世界和宇宙中,一些看似雜亂無章的事物,都存在「自相似性」。
它指的就是,某個結構或過程的特徵, 在不同的空間尺度或時間尺度上來看 ,都具有相似性。
並且某個系統或結構的局域性質,局域結構,也 和整體有相似性 。
盡管這些理論看似難以理解,但是它們都實實在在地有 實驗支撐 ,並且沒有存在明顯的矛盾。
所以范丘林只是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考大門,或許能夠 更好地幫助人類理解宇宙 。
就像前面所說,現存關於宇宙的很多說法,都沒有得到完全證明,就像 愛因斯坦的蟲洞理論 一般,都還在科學家的研究范疇中。
人類對於宇宙的 探索 ,不過百餘年,而期間 將探測器深入宇宙的時間不過幾十年 。
所以面對已經發展了100多億年的宇宙來說,我們現在很難完全地了解它,現有的研究和證明中,或許都 不算摸到了宇宙的面紗 。
所以當對宇宙的研究陷入瓶頸時,這樣看似腦洞大開的理論,可以為我們 轉化新思路 ,或許其中的某個觀點,就能推進人類的認識也未可知。
4. 宇宙和大腦結構極其相似,難道我們活在一個「人」的大腦之中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是子虛烏有的,目前,我們科技依然是非常不穩定的,所以,很容易研究錯方向,自然也容易被誤導。研究人員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如果宇宙真的有自己的意識,那麼它一定比人類大腦的意識更強,這些研究人員其實不知道有多少萬億次,根據量子力學中最新的理論觀點,而且,這些研究人員從幾個著名量子實驗中,提出的怪異現象推斷。
他是否控制宇宙內部的一切,如果以上的分析跟推理是正確的,那麼不難推測,我們很可能生活在宇宙中數千億意識中的一個,也就是說,宇宙意識創造的願望或夢想之一,這其實也證明了,為什麼一些研究者推測宇宙可能是幻覺的一種呈現罷了,而現實不是真實存在的。
關於宇宙和大腦結構極其相似難道我們活在一個人的大腦之中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5. 宇宙結構與人腦的相似之處,尺度相差極大,卻有著相似的演化機制
這個宇宙,有的時候真的令我們感到非常神秘。
大自然紛繁多樣,卻在很多方面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一些巨大物體和手邊小物件甚至是微觀世界的相似,更加令人困惑不已。比如著名的斐波那契螺旋線,就表現出了和宇宙中螺旋星系以及海洋中的甲殼類動物的相似形狀,又或者動物體內靜脈的分形和閃電以及樹枝的形狀高度雷同。
甚至當我們去看最巨大的宇宙結構,也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相似的對應物體。很多人開玩笑說,我們的宇宙可能是某個巨大生物的大腦,因為二者的形狀非常相似。下面這張人類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的對比圖,相信很多人也曾經在網上看到過——
最近,真的有科學家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anco Vazza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的跨領域組合,為了破解這個謎題而相互合作,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實際上,很多人說二者高度相似,只不過源自於外形的相似,這只是最初級的相似。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
早在2017年的時候,他們就在《鸚鵡螺季刊》上發表過相關的文章,指出:「星系可以結合為龐大的結構(如星系團、超星系團或絲狀結構),延伸出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附近被稱作宇宙空洞的巨大虛無空間之間的邊界是極其復雜的。這些邊界處的物質會在引力作用下被加速到每秒數千公里,在星系際氣體之間形成沖擊波和湍流。我們曾經認為:空洞-絲狀結構是宇宙中最難以揣摩的結構之一,需要海量的信息數據才能描述。這也使得我們陷入沉思:它是否比大腦更加復雜?」
從尺度上來看,大腦和宇宙差了至少27個量級,也就是一千億億億倍。但令人震驚的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大腦的驚人復雜性,甚至絲毫不遜於跨幅達數億光年的宇宙結構。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 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復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
首先,兩個人羅列出了人腦和宇宙的相似之處:
看到如此多的雷同之處,相信很多人都會忍不住驚呼:何其相似乃爾!
在羅列了這些驚人的相似點後,他們進行了進一步的量化分析,將腦部切片放大了40倍,與宇宙網狀結構的模擬圖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 二者之間的物質密度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尺度上竟然也展示出了驚人的不約而同 。
Vazza介紹說:「我們對兩個系統的光譜密度進行了計算,這種技術經常應用於宇宙學中,可以用來研究星系在空間中的分布。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小腦神經元網路中的數量分布於1微米到0.1毫米的尺度上。這和宇宙網狀結構中物質的分布再一次不謀而合,當然後者的尺度要更大一些,從500萬光年直到5億光年內都有。」
接下來的研究,還帶來了更多驚人的發現。
他們對每個節點上所連接的絲線數量也進行了分析,對於宇宙網狀結構的星系來說,每個樣本中有共計3800-4700個星系,平均下來每一個星系周圍都連著3.8-4.1根絲線;另一方面,對於人類的腦部來說,取1800-2700個神經元為一個樣本進行分析,平均每個神經元的連接數量大約是4.6-5.4根,同樣非常接近。
甚至,最近還有研究表明,人腦中大概可以儲存2.5PB的信息。而Vazza在另一項研究中也表明:如果要儲存宇宙的復雜性,大概需要4.3PB的存儲空間。考慮到二者之間在尺度上的天壤之別,這個數據相差也不多。
因此,他們在2017年的報告中也指出:「粗略地說,這種記憶儲存空間的近似表明,人腦中儲存的所有信息(比如他一生之中的所有經歷)同樣可以通過宇宙中的星系分布來進行編碼。」
當然,說了這么多,也不能粗暴地認為宇宙就是人腦,或者說宇宙有屬於自己的意識。但是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確實發現,至少在生長規律上來看,宇宙大尺度結構和人腦有著極高的相似性。僅僅從這一點來看,就足以令人驚呼不可思議。
在此之前,2012年的一篇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這個加速膨脹的宇宙中,代表時空大尺度結構的因果網路擁有著和人類大腦十分類似的冪律度分布。而這一次Vazza和Feletti的研究,更是助這個理論一臂之力。
Feletti告訴我們:「結構參數再一次證明了這種意料之外的相似度水平,或許,這兩個網路的演化遵從著相似的物理法則,雖然二者內部的物理法則有著顯而易見的巨大區別。」
我們的宇宙太過宏大為壯觀,以至於我們的視野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當我們走得足夠遠時,發現有些答案可能就在身邊。這個宇宙的玄幻,誰又能說得清呢?
相關閱讀:黑洞和原子的驚人相似,雙黑洞結合為「引力分子」,宇宙太神奇了
6. 宇宙竟和人類大腦驚人相似,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主要是由於大腦的組成物質在結構上與宇宙的組成物的結構還有數量上是十分相似的。首先就是腦細胞與星系群之間的相似程度。在大腦當中,我們的大腦細胞它們之間都是通過四通八達的神經元來進行連接的。雖然說這些連接看起來是毫無規律的,但是其實實際上它們是非常有序的。而這一點上與宇宙的星系星系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相似的。科學家認為在宇宙當中星系與星系之間是通過無數張巨大的網路連接起來了,這就像我們腦中的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一樣。當然這些都只是人類自身進行的一種猜測,並沒有準確的科學依據,我們並不能因為二者在某些方面上的相似性,就非常狹隘的直接認為就是這個樣子。其最終究竟是什麼樣的,還需要一個合理的科學解釋。
7. 在宏觀的大視角下,宇宙為什麼看起來就像一張網
因為宇宙的結構在某種特定的尺度上是均勻的,但如果站在幾億光年的尺度上來看,宇宙中的各類星系的分布又是不均勻和趨於成團的,所以宇宙從幾億光年的大視角下來看,就是這樣類似網路狀的存在,這看起來和大腦神經元的分布有些相像,所以從視覺上看就像是一張網。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星系的尺度,如果我們想像力再豐富一些,可以看出我們頭頂的旋兒和星系結構也是有極高的相似程度。所以宇宙的結構從幾億光年的尺度上看是一張網,而如果能夠從更小的尺度來看,僅僅看銀河系的話也非常像我們頭頂的發旋,奇妙的大自然總是存在這些奇妙的巧合。
8. 宇宙和大腦的構造是相似的,隱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宇宙的環境異常復雜,在宇宙內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星系,每一個星系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斷進行運動,星系和星系之間是相互制約的,雖然我們的科技發展已經達到了巔峰,但是我們人類對於太陽系的研究也不過是冰山一角,宇宙對我們來說永遠蒙著神秘的面紗。
或許在我們沒有發現到的宇宙角落,還有比我們更高級的事物控制著我們人類的生存發展,或許我們人類不是進化而來的,憑空被捏造出來的。不過很多人到死之後大腦也開發不到5%,希望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也使得我們能夠更加的發達,人類大腦不斷開發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奇跡,順利揭開宇宙中神秘的面紗
9. 宇宙和大腦中神經元及其相似,那麼宇宙會是個生命體嗎
宇宙的誕生一直是困擾大家一個謎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當時人類科技有限,還無法進入宇宙中,看一眼宇宙真實模樣,所以大家聯想到宇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進入現代社會後,生產力進步創造出很多天文望遠鏡和航空飛機,揭開了關於宇宙秘密,這時候大家才初步認識宇宙,不過有很多謎題等待人類揭開,對於古代人來說,現代人起碼看到宇宙的模樣
這一結論一出顛覆了大家的想像,畢竟在大家的認知中,宇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神經細胞,如果宇宙是一個相對成熟的大腦,那麼在這個大腦中是否還存在和人類一樣的超級文明的,它們現在又在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