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宇宙一元論與多元論
A. 員工關系管理中,一元論與多元論分別是
一元論和多元論是分析員工關系實質——沖突與合作時的論點。
(一)一元論
1.強調權威和忠誠的單一核心價值取向。認為每一個工作場所都是一個完整、和諧的整體,不同的 員工為了共同目的走到一起,作為一個團隊工作,以實現管理方制定的組織目標。
2.無論是在勞動者、所有者還是管理者之間,也無論是在提供技術、知識、還是經驗的工人之間, 都沒有利益沖突。
3.管理方和被管理方都是整個「團隊」的一部分,管理者制定目標,其他人執行目標。在此環境下, 企業將成功實現其目標,雇員也將成功地保留其工作和收入。
4.就業組織被視為一個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體。一般而言,管理者普遍持一元觀點,人力資源管理哲學強調奉獻和相互依存,其基礎是雇員關系的一元觀。
(二)多元論
1.多元論觀點則承認沖突,甚至認為在工作場所沖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2.認為在任何工作環境中都存在著不同利益和信念的群體,因此,組織必須要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 尋求持續的妥協,組織面對的是「一個關系復雜、緊張,必須對不同要求和主張進行控制的聯合體。」
3.多元論將組織視為一個多元社會,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利益和目標,而這些利益和目標必須保持在 某種均衡的狀態。
(三)一元論的觀點:
一元論觀點面臨的爭論在於組織內部利益群體間的任何形式的沖突或爭議,都被看作會對組織產生本質性的危害,管理方的決策和意志絕不能受到挑戰和質疑。如果確實產生了沖突,持這一價值觀的管理者 會發現很難理解沖突產生的原因。這時只能有兩種解釋:
第一,溝通失敗,即組織沒有清晰地向員工傳達其目的,或者沒有充分解釋做出調整、變化的原因;
第二,因為某些人的煽動、蠱惑或者企業在招聘階段選人不當。
如果是溝通失敗,則可以通過增進交流加以解決;如果是後者,則要通過解僱或終止其勞動關系來解決,偶爾組織也會把管理上的困境歸於員工的不滿。
按照一元論觀點,工會的存在會分散雇員對企業的忠誠感,所以應盡量消除或避免成立工會,以防止 或制止任何沖突的產生。
(四)多元論的觀點:
工會是法律承認的在工作場所有權代表勞動者利益的合法組織,工會不僅是勞資沖突的發起者,而且也被看作是爭議的調整者,對於調整雇員與僱主之間因確定工資產生的爭議,以及就業合同的談判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共同確立的程序性規則可以使勞資沖突制度化,促使雙方互相讓步,達成協議,從而降低潛在沖 突可能引發的破壞性。
集體談判被認為是規范和調整勞資之間利益關系的最好形式。
「多元論體系框架的價值,在於它既關注了工會所起的決定性作用,又闡明了工會獲得合法性的基礎 ——它以代理制度為特徵,代表工人參加到對日常事務的共同決定機制中來。它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其方法論上的意義,而不在於具體結果如何。」
B. 運用理解庫恩的理論理解一元論和多元論
先說明下,我對歐洲哲學不太懂.呵呵.
在承認庫恩的理論「理論先於觀察」的前提下,我支持多元論,古希臘哲學開始是從否定神話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開始的一派叫做自然哲學派,這派通過觀察自然,來從回答一些自身無法解答的問題.有點老子說的以天下觀天下的味道,呵呵.
自然派先一批的人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也就是一元論.我記得自然派有個有名的哲學家泰利斯的,希臘人全是斯,我能記得他名字不太容易.他是主張說世界是由水構成的,還有其他幾位哲學家,比如有的主張是世界萬物由土,或者由氣構成的.這是一元論的.
一元論就導致有人認為世界是不變的,因為一切都是只有一種物質構成,所以我們不能被我們的認識所欺騙,我們要理性,不能相信觀察.
在希臘那種民主的制度下,當時誰都可以闡述自己不同的觀點,誰都可以挑戰權威,只要有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多元論就快速產生了,比如有人提出土,氣,火,水是構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或者還有人說空氣,水的....
我為什麼支持多元論,因為我承認庫恩的理論「理論先於觀察」,因為多元論相信萬物並不是靜止的,我記得有位著名的多元論哲學家說過,人不能2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你應該聽過.因為相信萬物並不是靜止的,是發展的.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要觀察,得出每條理論之前就要觀察.基於這樣,我支持多元論.
不知道你滿意不滿意,想了蠻久呵呵,不好意思,這方面看的不是很多.平常看的是中國哲學之類的,你要是覺得說的不錯就加分.
C. 什麼是一元論、二元論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馬原哲學學說,是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
二元論:
1、認為多樣性世界有兩個不分先後、彼此獨立、平行存在和發展的本原的哲學學說。這種學說的典型形式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17世紀提出的「心物二元論」,即世界存在著兩個實體,一個是只有廣延而不能思維的「物質實體」,另一個是只能思維而不具廣延的「精神實體」,二者性質完全不同,各自獨立存在和發展,誰也不影響和決定誰。
2、任何將宇宙或某種東西分為兩個獨立部分的觀點。如古波斯摩尼教的善一惡二元論,柏拉圖的理念—事物二元論,康德的本體—現象二元論,以及有些倫理學所認為的在事實陳述與價值判斷之間存在著一種無法縮小差別的二元論。
(3)多元的宇宙一元論與多元論擴展閱讀:
一元論有兩大類: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
唯物主義一元論
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凡肯定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物質,主張物質為第一性,精神為第二性的,屬唯物主義一元論。
唯心主義一元論
凡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張精神為第一性,物質的第二性的,屬唯心主義一元論。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D. 商品價值一元論與多元論的關系
經歷過文革,經歷了反思,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國的改革應該徹底告別現行體制,學習美國學習西方,學習立憲多黨三權分立等,一個詞:民主。雖然,我知道,這條路很艱難曲折。
另一方面,我也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價值多元論者,因為我一直欣賞花園里的花五顏六色,人們的思想、言論、生活方式也應該允許有多元。但是最近一篇文章,不僅使我發現對於價值一元和價值多元,自己其實很無知,概念混亂甚至錯誤。同時也使我對近些年來形成的改革思路發生了很大動搖。
簡單說,既然價值多元,那麼為什麼要認為西方的模式是唯一的,或者說,只有照搬他們的社會制度才行/只要照搬他們的社會制度了,就一切OK?這樣的思想方法難道不是陷入了價值一元論?
大約10年前,一位從香港去美國定居的朋友曾對我說:制度並非能解決一切社會問題。此時此刻,這位朋友的話又響在了耳邊。
好,言歸正傳,還是請大家來看看這篇文章的大意吧——
伯林,猶太種,俄國裔,牛津導師。1938年,他以不到30歲的年齡任牛津新學院院士。1939年他的《卡爾•馬克思》出版,該書是戰前西方研究馬克思的最重要成果之一。1974年榮登大不列顛科學院院長寶座。
伯林似乎算不上著述等身的人。知識界評價他:像蘇格拉底一樣很少發表作品,但他的思考和言論卻對我們的時代有莫大影響。
伯林說:「哲學大師們的中心思想本質上都是非常簡單的」。他的中心思想,兩點足可概括:第一,力圖從理論上、思想史上論述「價值多元論」的重要性;第二,盡可能在實踐上、現實中保證每個人有「選擇的自由」。
價值多元、選擇自由,這即使在我們這里,似乎也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人們時至今日在觀念上並沒有真正接受它。
按照伯林的看法,在人類社會中,價值多元論真正為人接受的情況從來極為罕見。穩居社會主導地位的,幾乎總是價值一元論。這是因為,價值多元論的要求通常只是在社會已患上「禁錮恐懼症」時才會抬頭:社會的禁錮已經對各階層的人都造成了不堪忍受的鉗制,思想的「齊一化」已經使整個社會陷入極度的僵化,這時人們普遍開始希望「多來點空氣和陽光」吧,開始渴望多少打破一點禁錮,多少擴大一點個人自由和個人自主。然而,一旦過度的禁錮有所打破,過度的控制有所松動,而個人自由也多少有所擴大,人們就又很容易患上「沙漠恐懼症」。人們彷彿感到社會現在失去了方向、沒有了路標、也看不見目的地,猶如置身於一望無際的大沙漠一般令人恐懼,因此他們開始抱怨社會已缺乏中心,甚至可能分崩離析,開始害怕自由是否已經過多,從而開始強烈呼籲新的秩序、新的穩定、新的組織化,而最重要的,是要盡快重建「通行無阻、眾所公認的權威」——好了傷疤忘了疼,患有「沙漠恐懼症」的人一般都輕而易舉地淡忘了「禁錮恐懼症」的年代。
事實上,人類在一般情況下總是更願意接受價值一元論,而不願意接受價值多元論。也就是說,價值一元論對人類的吸引力實際上遠遠大於價值多元論,因為價值一元論/對一個單一標準的信仰,總是能給人在情感上以最大的滿足。這就是價值一元論在社會上總能穩穩占上風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認為,價值一元論和價值多元論的根本區別無非在於,只要一個/較少的價值,還是要多種/全部價值,這種理解是錯的。因為這只是二者導致的客觀後果,而不是二者的基本主張。
事實上,價值一元論的根本追求和迷人之處在於,它宣稱它要的是一切價值,而且向人類允諾總有一天能夠實現一切價值,所謂「一元」,並不是說它只要一種價值不要其他價值,而是說,只要實現了某一種價值,其他價值也就遲早都會實現。換言之,所謂一元論,就是相信所有美好價值最終都是能夠「統一」的。
而價值多元論的基本前提是令人掃興的,它並不像人們以為的那樣,允諾人們能夠並行不悖地同時實現多個價值,恰恰相反,它強調的重點毋寧是:各種價值之間乃是彼此沖突、相互抵牾、難以調和的,因此實現某一價值幾乎總是會有損於其他價值,而並非帶動、促進其他價值。
簡單地說,價值一元論認為,真善美是相統一的;而價值多元論者,如韋伯則斬釘截鐵地斷言:一事之所以美,恰恰因為它不真不善,而且唯其不真不善,才成其為美;一事之所以為真,恰恰因為它不美不善,而且唯其不美不善,方成其為真……在韋伯看來,「這是一個極其平凡的道理。」
說到底,為什麼價值一元論對人類的吸引力遠遠大於價值多元論,就在於前者更符合人類的願望和理想。用伯林的話說,它滿足了人類內心「至深無比,無葯可治的一種形而上的沖動」,這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所謂真善美的統一,所謂諸價值領域的統一,無非意味著人類能夠達到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我國古代有「大同」理想,各宗教相信來世有「天國」,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無不表達了人類對盡善盡美的人生與社會的嚮往之情。尤其是知識分子。所以王國維一旦發現「可信不可愛、可愛不可信」,幾乎痛不欲生。
價值多元論難以為人類接受的根本原因也正在這里。伯林說,徹底的價值多元論所導致的後果是極其令人痛苦的,從根本上說,它很容易引人憎惡。因為價值多元論冷酷無情地斷言:「人有我有」不可能,「大同理想」不可能,地上的「天國」不可能,因為它深信,不但「人的目標是多樣的,而且所有這些目標在原則上乃是彼此不能和諧共存的,這樣,不管是個人還是社會的沖突和悲劇的可能性就絕不可能從人類生活中完全被排除掉」,它直截了當地宣布,以為「人類所有不同目標都能和諧無爭地同時實現乃是十足的荒謬》」
我們不妨說,價值一元論所信奉的是人與社會的「可臻完善性」,它相信人類最終能揚棄一切不完善而臻完善之境。而價值多元論強調的則是人與社會的「易犯過失性」,它相信人與社會永遠易犯過失,永無可能完善。
而人類歷史的最大吊詭就在於:價值一元論者越是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實際上常常造成更多的假惡丑;越是堅信它能夠實現一切價值,卻反倒連最基本的價值都遭踐踏;越是宣稱它正在建立一個「地上天國」,步向「大同理想」,卻往往越是造成人間無數悲劇與苦難。
望採納!!!
E. 一元論,二元論或多元論哪個更符合實際世界
我個人更堅持二元論 很明顯 除了肉體之外 靈魂的東西主導了整個世界 靈魂是有能動性的 肉體只是靈魂的寄存體 人的能動性是基於靈魂存在的
F. 《多元的宇宙》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多元的宇宙》(威廉·詹姆士)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qzj0Fx9EKSqKxYudP1a-Q 密碼:n8fg
書名:多元的宇宙
作者:威廉·詹姆士
譯者:吳棠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1-5
頁數:238
內容簡介:
該書是威廉·詹姆斯的一本內容非常豐富的哲學著作。作者在這部著作中根據其實用主義的觀點,對一元論唯心主義世界觀作了透闢的分析,尤其是對黑格爾、費希納、柏格森等人的哲學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系統闡述了其多元論的宇宙觀。
G. 什麼是「一元論」,什麼是二元論
一元論: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二元論:一種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
H. 什麼是「一元論宇宙觀」
宇宙觀—— http://ke..com/view/18446.htm 補充: 宇宙觀 社會成員關於社會及其制度的一種總體性觀點! 宇宙觀,又稱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以不盡相同。——摘自《現代漢語詞典》 宇宙觀,就是物質的時空觀。物質是所謂宇宙世界的唯一主人,即唯一存在實體。空間是由物質的存在而相對存在的,其本質就是無或沒有。物質本身是空間的有型形態,一定物質本身之外就是相對空間,或它物。時間就是物質的存在,即物質存在的度量謂之時間。相對論中的時間不過是時鍾時間,是人為的用以度量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因而具有在不同物質環境中的變化特徵。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世界觀,主要還是人們的不同社會地位所至,並不能否定物質與時空的基本問題。——集先哲思想的總結。 http://ke..com/view/18446.htm 補充: 一元論 詞語:一元論 讀音:yī yuán lùn 釋義: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例句:殷謙《棒喝時代》:「我們時代的一些作家都有一種普遍傾向,即在文化選擇上都是一元論者,在認識論上也多是唯物主義者;在生存原則上更是崇尚你死我活或非此即彼的沖突和對立。」 詳細解釋:把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本原的哲學學說。「一元論」一詞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C.沃爾夫創造的。19世紀末德國動物學家、哲學家E.H.海克爾開始將它作為哲學用語。他把基於物種保存原則和進化論的世界觀稱作一元論,並著有《作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紐帶的一元論》一書,還創立了「一元論者協會」。 一元論有兩大類:凡肯定這種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凡肯定這種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義者的社會歷史觀實質上都是唯心主義的,因而他們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不徹底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不僅在自然觀,而且在社會歷史觀上堅持了完整的和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通俗地說,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 延伸:醫學上的「一元論」 在臨床工作中,即將疾病的多種現象以一個主要診斷來概括。 http://ke..com/view/50599.htm 補充: 一元論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乃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中性一元論認為,物質或精神皆為唯一實在者的我們觀測到或認為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論亦是一元論的例子。 [編輯] 參見 維基詞典上的詞義解釋: 一元論 二元論 多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83%E8%AE%BA
I. 哲學上是怎樣劃分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
哲學上根據對世界本原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劃分為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
1、一元論
一元論是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立的概念,它主張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一元論分為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個,就是物質;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有且只有一個,就是精神。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所有的唯物主義者的社會歷史觀實質上都是唯心主義的,因此他們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不徹底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2、二元論
元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有兩個:物質和意識,這是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二元論實質上是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因此歸根到底還是唯心的。
3、多元論
多元論是認為世界是由多種本原構成的哲學學說。多元論也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多元論和唯心主義多元論。唯物主義多元論把世界歸結為多種物質本原的學說。例如,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金、木、水、火、土,即「五行」,這就屬於唯物主義多元論。
唯心主義多元論把世界歸結為多種精神本原的學說。例如,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認為世界是由無數獨立的精神性的「單子」所組成,是無數單子和諧的體系,這屬於唯心主義多元論。
(9)多元的宇宙一元論與多元論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即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
二元論把物質的派生物精神當作完全脫離物質而獨立的東西,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本源問題。笛卡爾為了說明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的來源,不得不承認上帝是「絕對的實體」,無論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都得依賴於「上帝」。這樣,他的二元論最後還是倒向了客觀唯心主義的一元論。
古希臘恩培多克勒以「四根」即水、火、土、氣的結合與分離說明萬物的產生和消滅;阿那克薩戈拉用無限多異質的「種子」解釋萬物的差異。近代德國的G.W.萊布尼茨認為世界由無數獨立的精神性的「單子」所組成,是無數單子的和諧的體系,這是唯心主義的多元論。
J. 文體學一元論、二元論和多元論分別是什麼內容
我個人見解:
哲學上的二元論就是: 實體和靈魂
那麼文學上的二元論就因該是:
內容和思想
那一元論就單值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