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四元論
1. 一次元宇宙 二次元宇宙 三次元宇宙和四次元宇宙有什麼區別
照你這么說,四次元宇宙肯定能看到完整的立體世界(因為立體世界是三維空間),但是四次元宇宙卻看不到五次元,舉個例子,螞蟻是二次元的,三次元空間里人在二次元空間的投影就腳印那麼大,螞蟻肯定不能從一個腳印大小的投影推測出人的樣子,就跟我們一樣能看到四維空間一切立體世界,但我們不能推測出五次元宇宙里的東西,我們生活在四次元宇宙中,但是還有無數個多元宇宙存在,有平行宇宙,也有不平行宇宙,沒有絕對,只有可能
2. 國際公認的構成宇宙的四元素是風火水土,而四元素組合生成第五元素雷,而不是五元素呈並列關系,對嗎
大哥什麼時代的人啊!還國際公認!要知道古希臘時代,人們對自然界還不太懂的時候的,一種理論。隨著近代化學和元素周期表表的確立早已經被否定的東西了。你是看科幻電影電影《第五元素》看的吧!
你還真是兩耳不聞科學事,一心只看鬼電影啊!
3. 哪位高手知道四元定論的內容啊
摘 要:西方思想史乃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歷史,形而上學導致了存在的遺忘和物的消失。在對西方形而上學對物的規定展開批判的基礎上,海德格爾剝離了西方思想對物的形形色色的遮蔽。從早期的此在、中期的藝術作品到晚期的語言的傾聽,構成了海德格爾通達物性自身的、不斷切近的思想道路。對海德格爾來說,走向事情自身,就是走向存在自身,也即走向物性自身。只有傾聽語言,讓物作為物,才能通達物性自身,進而實現詩意的居住。
關鍵詞:形而上學;物的消失;去蔽;通達; 物性自身
中圖分類號:B516. 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160(2006)—0004—04
物的問題一直是西方思想的重要問題。同時,由於物之物性極難言說,這一問題的探討就顯得格外困難。西方思想史在本性上,乃是西方形而上學的歷史。一方面,物常處於幽閉之中;另一方面,形而上學使物性難以顯現,物被遮蔽在關於物的各種流俗觀點之中。而且,最終的命運是存在的遺忘,物由此而消失。針對這一重要問題,海德格爾基於存在論現象學視域,批判了西方關於物的傳統思想,展開了對物的探討。海德格爾對物性自身的探究,本身就是對存在的追問與敞開。
一、物的消失與西方形而上學
在海德格爾看來,物之物性的解釋貫穿了西方思想的全過程,物早已成為不言而喻的東西。整個西方思想史對物的解釋可歸結為三種:[1]第一,物是其屬性的實體和承擔者;第二,物是感知多樣性的統一;第三,物是賦形的質料等。這些說法早已成為定論性的東西,從未引起過人們的質疑。「具體地講,從希臘時代早期開始,形而上學的發展就已經使它幾乎完全變成了關於存在者及其性質和用途的探討。」 [2] 但是,海德格爾卻由此發現了西方思想對物的遮蔽。在這些規定中,.物自身卻消失不見了。
物又是如何消失的呢?在西方思想對物的一般規定中,這一問題從未得到認真對待,更未得到過深思。何為形而上學呢?「形而上學是一種超出存在者之外的追問,以求回過頭來獲得對存在者之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整體的理解。」 [3]亞里士多德在把物與實體相關聯的基礎上,展開對物的探討。實體是事物原初的基質,第一實體是具體的個別事物,它不依賴於任何主體而獨立存在。就第一種觀點而言,這種看法受實體論的規定,物是一實體,而這實體承載了許多屬性。把物看成是若干特徵的集合,「這一解釋始於羅馬——拉丁思想對希臘詞語的吸取。」[4]由此,形成了關於主體、實體與屬性及其關聯的思想,物被規定為具有諸屬性的實體。簡單陳述句的結構(主語與謂語的聯結)與物的結構(實體與屬性的統一)具有同構關系。作為同構,前者反映後者。
但是,「羅馬思想接受了希臘的詞語,卻沒有相應地繼承由這些詞語所道出的同樣始源的經驗,即未能繼承希臘的話語。」[5]古羅馬的盧克萊修在《物性論》中進一步闡發了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但作為實體的原子並不能使物得到敞開。希臘文γποκεiμενογ(根據)在拉丁語中譯成了Subiectum(主體),陳述的主謂結構規定了物的實體——屬性結構,進而規定了物之物性。但這兩種結構及其它們之間的同構只是表象,還不是本源性的,「就其本性和其可能的交互關系而言,命題結構和物的結構兩者具有一個共同的、更為原始的根源。」[6]這根源也就是物自身,卻已被遺忘,這也就是存在自身的被遺忘。而且,這一遺忘早就開始了。
物是感知多樣性的統一這一觀點,受到人們生活經驗與常識的支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去感知物作為實體的屬性如色彩、聲響、粗糙(堅硬)、味道、氣味等,人們遂產生各種感覺。人們進而憑借各種感覺及其綜合來把握物。但這種基於感覺的把握顯然受制於主體及其經驗認識,是一種主體論上的東西。這種觀點雖然是正確的與可證實的,但卻不能使我們切近物之物性,原因在於,「物本身要比所有感覺更加切近於我們。」[7]在海德格爾看來,如果說,把物作為屬性的實體和承擔者,使我們與物之間保持有距離的話。那麼,把物當作感知多樣性的統一,則過於使我們為物所糾纏,反而遭遇不到物了,而「在這兩種解釋中,物都消失不見了。」[8]太近和太遠,看來都切近不了物之物性。當然,對物的遭遇本身卻與空間距離無關。
實體就是無需其它存在者就能存在的、並且存在著的存在者,但實體的通達卻從未得到深思。笛卡兒的認識論把物設立為客體,即主體的對象。對物的把握基於理性,而數學為理性的確定性奠基。在笛卡兒那裡,實體使物不可通達,實體的存在論問題也未談及。康德把存在者作為表象的對象,存在也不是真實的謂詞,但存在是不能作為存在者來通達的,自在之物只是被表象的存在者,也不能在存在論上通達。近代洛克認為,實體是各種可感性質和心理活動的基質,人們所經驗的只是事物的各種可感性質,實物的實在本質,卻是經驗不到的,是不可知的。洛克所說的可感知的經驗之物和不可感知的物的實在本質,都不是物之物性。科學對物的探究是一種認知式的,它把物置於對象化的語境中,基於判斷或命題的正確性,而追求表象的精確性。因此,科學也不能遭遇物。作為形而上學的完成,技術的座架本性規定了科學,技術與科學一道遮蔽了物自身。
各種流行的關於物的概念和觀點,都基於一種實體論和對象化思維,因而都是對物自身的歪曲和強暴。在把物看成是賦形的質料的觀點中,強調的是保持在自持中的物自身的空間性,物因素成為了與形式相對應的質料。「因而,作為存在者的規定性,質料和形式就寓身於器具的本性之中。」[9]問題在於,這種概念圖式不能證明,質料和形式及其區分是有充足根據的。同時,這圖式是一種什麼都可納入的籠統的概念框架。因此,質料與形式范疇只能用於描述器具,而器具又受實用性規定。也就是說,質料和形式受制於實用的器具本性,不可能通達把無用性作為本性的物自身。所以,賦形的質料,也不能揭示與敞開物之物性。
二、物的存在樣式及其本性
物總是以特定樣式存在,物的存在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海德格爾對物的劃分在各個不同的時期,也是不一樣的。在早期,他把物(存在者)區分為此在、手前之物和手上之物三大類。此在作為人的規定,乃指一特別的存在者(物)。手前之物立於此在之前,實際上是對象物。日常交往的手上之物具有切近的性質。當然,這種切近不能由距離來衡量和確定。「對傳統的本體論而言,世界是由手前的自然物的宇宙組成;而在海德格爾看來,被給予的首先絕不是手前之物,而是手上之物,不是物,而是器具。」 [10] 這正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論上,對傳統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超越。
在早期的基礎上,在中期,「他把物區分為純粹的物(即自然而然存在著的東西)、可使用的物(由人製造的器具)以及藝術作品。」[11]此在不再歸於物之列,這或許表明,他力圖迴避似乎可能給他帶來形而上學嫌疑的此在。在中期,他把世界與大地相關聯,在此意義上來談真理。根據是否外顯出來,為人所看見,他還把物分為外顯之物和自在之物(當然是在不同於康德意義上使用的)。物就是存在者,「在哲學語言中,自在之物和外顯之物,或乾脆說一切存在者,都稱為物。」[12]根據是否經過人的加工製作,物區分為自然物和器具。
自然物就是純物,未經過人的加工,而器具是經過人工製作而成的物。考慮到藝術作品,藝術作品都具有物因素,但又不同於自然物,「……因為藝術作品遠不只是物因素。」[13]這里的物因素是指與物相關的各種因素,還不是物自身。但作為創作之物,藝術作品也不同於一般的器具,把作品籠統地說成是物,遮蔽了作品自身。純物和器具屬於外顯之物,而藝術作品卻屬於自在之物。與純物和器具不同,藝術作品並不外顯為具體的有形之物。但這種說法仍然不能使我們揭示各種物之間的本性關聯。
就物的各種存在樣式而言,其同一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存在者。但它們之間有著不小的差異,這種差異又何在呢?在海德格爾看來,純物雖是外顯之物,但其自身並沒有顯現,而是幽閉的,並不敞開什麼,人們極難探究純物之深幽。器具的上手狀態表明,由於太合手,卻從未受到過關注和打量。而一旦不合手或不再合手,器具就會被人關注,甚至被棄之一旁,最終被當作對象之物。「在與器具打交道的過程中,人總是為著某一目的使用器具。」[14]器具的特質在於它受制於實用性,為了實用性並受實用性規定,而也正是實用性遮蔽了器具這一存在者本性的存在。
作為一物或存在者,藝術作品既不同於純物,又不同於器具。藝術作品自在存在,具有某種自足性。它既可敞開自身,又不受實用性規定。作品的作品性之於純物之純物性、器具之器具性是本源性的、根本性的。作為外顯之物,純物外顯為視覺可觸及的表面,器具外顯為合手好用。與之不同的是,藝術作品作為自在之物,並不外顯為有形之物。同時,作品的作品性還不是最本源的,還受歷史性規定。在晚期,在談論物的問題上,海德格爾主要關注世界的問題,晚期的世界相關於天地人神的聚集。
存在的追問原由在於,存在之被遺忘。存在的遺忘並不是現在才發生的,存在的遺忘早已開始。追問存在就是要去經驗那早已被遺忘的存在,讓存在重臨。物自身極難遭遇,「現在表明:物處於不同的真理之中。」 [15]也即,我們一般只能在各種真理中認知被特定真理設定的物。追問存在也就是追問物性,「物之為物,究竟是什麼東西呢?當我們這樣發問時,我們要弄清楚物之存在,亦即物之物性(die Dingheit)」[16]追問物性乃是因為,物消失了,存在被遺忘了。在存在論上對物的重新分類,並不是邏輯的,而是現象學和存在論上的去蔽。對物的各種存在樣式的本性的探討,則有助於對物性自身的通達。
三、從物、物之物性到物性自身
如何才能通達物性自身呢?追問存在離不開存在者,因為存在又總是存在者的存在。雖然,存在者的存在還不是存在自身,但通過存在者的存在來通達存在自身,卻是必由的路徑。對存在者的追問就是對物的追問,因為物就是各種存在著的存在者。要深切地把握存在者,又必須回到物。在關於存在者的傳統的或一般的闡釋中,已經遭遇了何為物的問題。但是,由於人們對物是什麼的問題,早已習以為常,不認為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似乎又沒有什麼值得質疑的地方。但正是從這些從未被懷疑和深思的觀點中,海德格爾發現了西方形而上學導致了物的消失與存在的遺忘。
對物的探究乃是追問存在及其意義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必須清理西方形而上學對物的規定及其對物的遮蔽。這種規定導致了遮蔽,而遮蔽又導致了物的消失。另一方面,從物的分類出發,探求物的本性以及通向物性自身的道路。在早期,通達物性或存在自身的只能是此在,因為此在具有手前之物和手上之物都不具有的敞開性。此在是一般存在者通達存在的必由之路。與之相關,世界是此在的世界。在中期,海德格爾放棄了早期的此在,讓藝術作品這一獨特的存在者,擔當通達物性或存在的重任。在作品之中,世界與大地的爭執發生為真理。鑒於純物的自身幽閉性,以及純物受形而上學的規定,再加上器具受實用性的規定,純物和器具都不能觸及物的無用之本性。因此,只有作品才能通達物性自身。
古希臘「真理」一詞即存在者的無蔽(aletheia),但此無蔽卻是希臘式此在中遮蔽最深的東西。因此,真理必須通過去蔽,才能得以顯現。海德格爾從物入手,去探究藝術作品,旨在最終探究物之物性、物性自身,也即真理和存在。當然,這里的真理不是認識論的真理,而是存在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不是各種門類的真理,如宗教的真理、科學的真理、技術的真理和政治的真理等,而是真理自身。這里,並不涉及一般與個別這樣的關系,這里的真理只關切於存在。物的存在樣式的本性,並不是物性自身。
通達物性之路,不能停留於物,而必須對物(存在者)進行去蔽,在早期,「現象學首先問的就是在這種操勞中遭遇的存在者的存在。」[17]此在敞開了存在。在中期,憑借的是藝術作品,「海氏的研究思路表明,如果我們抓住作品的物性基礎不放,是不能把握作品的。作品並不是因為它的物性基礎為具體物所牽涉而成為作品,而是因為它顯現了某種不曾顯現過的東西。」[18]一般的物性基礎為具體的物所牽涉,恰恰遮蔽了作品自身,也遮蔽了物性自身。使作品成為作品的只能是作品性,而不是純物之純物性、器具之器具性。海德格爾之所以選擇了凡·高的「農鞋」,在於作為器具的農鞋,也是一個展開的世界。同時,「農鞋」作為藝術作品,克服了農鞋的實用性,還敞開了農婦生存的世界。作品自身的敞開和作品性的達致,才是通達物性自身的可能道路。
海德格爾從藝術作品中揭示了藝術與真理的關聯,「因此,藝術就是真理的生成和發生。」[19]真理又是如何進入作品的呢?「藝術是真理之自行設置入作品。」[20]美又是什麼呢?「美乃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21]美就是真理自身的顯現。正是世界與大地之爭執,使真理、存在和物性自身得以通達,而藝術作品敞開了這種爭執。物性自身的通達,有賴於我們對存在的思考。這種通達的前提性在於,「只有當我們的思想首先達到了物之為物時,我們才能通達物自身。」[22]如果說,早期的此在敞開了世界,通向物性自身。中期通達物性自身,則經由藝術作品。
只有哪裡有語言,哪裡才有世界。同時,只有哪裡有世界,哪裡才有歷史。語言的語言性之於世界的世界性和歷史的歷史性是本源性的,只有走向語言自身,才能更切近物性自身,「海德格爾稱之為說的基本語言使得一切顯現成為可能。」[23]到了晚期,海德格爾既不強調此在,也不強調藝術作品,而是把世界(這里的世界不再是早期此在的世界,也不是中期的與大地爭執的世界),而是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在本性上,此四元相處一體,不可分離。在天地人神四元之中,沒有任何一元成為中心,也沒有任何一元成為主宰,四元之間發生的是鏡子般的游戲。
在技術時代,「事物被展現為單純可塑造的、遭受著技術任意性的物質。」[24]為了克服技術,就必須回到世界四元游戲之中。因為,世界讓萬物存在,「世界給予萬物其本性。」[25]而「物是從世界之鏡子般游戲的環化中生成、發生的。」[26]世界為語言所呼喚,「於是萬物和世界相互統一。」[27]這里的語言是作為語言的語言,即語言性,它無關於語言學、語言科學和語言哲學。同時,不同於形而上學,「這使海德格爾追問物的時候既不是關注某一特別的物或者一般的物,也不是物的物性,而是物性自身。此處的物性就是事物本身,也就是存在本身。」 [28]因此,只有傾聽語言,讓天地人神,讓萬物,自由嬉戲在世界之中,才是通達物性自身的最終道路。
參考文獻
[1][4][5][6][7][8][9][12][13][16][19][20][21]Martin•Heidegger.Holzwege[M].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77. 7.7.8.9.10.11.13.5.4.5.59.65.43.
[2] [美]赫伯特·施皮格伯格.現象學運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490.
[3] Martin•Heidegger.Wegmarken[M].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1976.118.
[10]Wolfgang •Stegmüller. Main Currents in Contemporary German, Brit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y[M]. Dordrecht: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69.154.
[11][14][18][23][德]比梅爾.海德格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87.45.90.153.
[15] Martin•Heidegger. Die Frage nach dem Ding—Zu Kants Lehre von den transzendentalen Grundsätzen[M].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84.14.
[17]Martin·Heidegger. Sein und Zeit [M].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1977.90.
[22][26]Martin·Heidegger. Vorträge und Aufsatze[M].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Verlag, 2000.169.183.
[24][德]岡特·紹伊博爾德. 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26.
[25]Martin·Heidegger. Unterwegs zur Sprache [M]. Stuttgart: Günther Neske Verlag, 1993.24.
[27]彭富春. 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M].上海:三聯書店,2000.139.
[28]彭富春.什麼是物的意義?——莊子、海德格爾與我們的對話[J].哲學研究,2002,(3).
4. 宇宙胚種論的內容是什麼
宇宙胚種論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物來自別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種」,它們可以通過光壓或隕石而到達地球。此種看法在19世紀頗為流行,至今還有少數科學家堅持。例如,英國分子學家克里克等人,根據地球生物有統一的遺傳密碼以及稀有元素鉬(Mo)在酶系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實,推測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數十億年前某富含鉬的文明星球的胚種發展而來。又如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根據某些細菌在高溫、乾燥或強輻射等條件下亦能生存的事實,也堅信「宇宙胚種」能通過種種惡劣環境而到達地球,並認為某些碳質球粒隕石實際上含有焦化的細菌和孢子。「宇宙胚種論」目前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退一步說,此說即使能成立,也沒有解決最早的「胚種」(生命)是怎樣起源的問題。
5. 萬曆十五年中的一元宇宙論是什麼意思
一元宇宙論是相對於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宇宙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而多元宇宙理論提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系統的一部分,並且被其它宇宙所包圍。由於科學家幾乎可以確定引力存在於所有的維度和宇宙中,因此他們相信可以使用引力波來探測平行宇宙。
6. 請問柏拉圖的宇宙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它與其宇宙論的關系是怎樣的
真實的存在與理念論
柏拉圖的宇宙觀不是一般的純自然哲學的宇宙觀,而是自然與宗教和倫理相結合為一體的,為他後期思索所獨創的宇宙觀.柏拉圖的宇宙觀雖然為羅素所否定,但肯定的人大有人在,我認為不可似羅素那樣地輕易否定,而是要深入地研究,分清是非清紅皂白.
首先是他的客觀真實存在論.在他的名篇《蒂邁歐》中,認為在整個宇宙中有四個方面的真實存在,其中有神、理念、空間和混沌物質元素.
柏拉圖是有神論.神是宇宙的第一真實存在,是宇宙的最高統治者,宇宙的創造者,他是永恆的,不變的實在.但是,柏拉圖所說的宇宙神與一般宗教的上帝基督不一樣,宗教的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柏拉圖的神就不能創造理念、空間與物質的基本元素等.也與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也不完全一樣,有那麼多的神話故事.柏拉圖所說的宇宙神只能是哲學道理中的自然神,是自然造化中的主宰者、指揮者、管理者和創造者.在他講神掌管宇宙,創造宇宙的時候,他有時又將其稱為「工匠」、「宇宙之父」、「穆得革」等,因此,神對宇宙而言是一種外在的實體,在《政治家》中稱為外來的力量.
其次是就是理念,它是宇宙中第二個真實的存在,是一個永恆的不變的實在.在《巴門尼德》篇中稱它們都是一個個單個獨立的實體,排列在整個宇宙自然中,供神創世使用.理念究竟是什麼?從大量的篇章對話來看,理念就是神創造萬物時所要用到的模型、標准樣子.如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說:「神用型與數來塑造它們」,這個型就是理念的意思.由於型與數有關,所以理念又可以用我們現在理解的事物的本質規律的角度去理解,它是形成事物的內在原因.如某種物質材料,在按某種加工程序、基本結構的加工製作,就一定會形成某種事物.在柏拉圖看來,宇宙形成之初,理念的實體與物質的實體是分離的,是分存於兩個不同的世界.是因為神要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兩種實體才在神的手裡將其結合在一塊,理念為模型,物質為材質,就如揉好的麵粉按進模具中做成為各種各樣的餅子一樣,神用此方法就創造了有模有樣的萬事萬物.實際上,理念就是事物的本質規律.
再次就是空間.空間在柏拉圖的思想中是一種虛空的存在,就如我們常人所感知到的空房子、空地方一樣,是一個存放東西的場所.在《蒂邁歐》篇中,他就是這樣認為的:「第三類存在是永久存在不會毀滅的空間,它為一切被造物提供存在場所.」按我們現在的認識,時空是物質運動的形式,它們是事物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但是柏拉圖的思想中卻把它們分割開來了.認為時間是以後他造出來的.如在《蒂邁歐》中說:「日、夜、月、年在天被造出來之前並不存在,是在建構天時造出來的.」照此看來,存在的空間不僅是虛空的,而且還是靜止的.
最後為宇宙物質混沌論.在他看來,最早的宇宙物質是一個完全無序混沌不清的存在,而且它和神、理念等一樣,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實在.這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就是水、火、土、氣等四種元素.因此僅從這一點來說,柏拉圖不能完全將他說成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在西方哲學史上,也有人不同意,而是定為二元論.我認為二元論的說法較為貼切.
不過,這個物質的世界是一個變動不居,混亂無序的世界.由於神的不滿意,由於神的善意,在神的掌控改變下,這一世界才變得和諧有序,盡善盡美了.但是變動不居的本性並未改變,因而世上的萬事萬物仍在不斷地生成改變中.它不似神和理念的世界那樣永恆不變,始終如一.這兩個世界的區別就在於,物質的世界是感性的世界,「可見的世界」,永遠在變化生成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能讓人類見到,但卻不能了解到它們.而神和理念的世界則是理性的世界,「可知的世界」,永恆不變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是人能認識它,但卻是一個看不到的世界.
這個兩個世界的理論就是柏拉圖二元論的思想根基.這個「可見的世界」就是一個物質的世界.但是,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中,首先,是一個運動著不止,混沌無序的物質元素世界才是真實存在的世界,而經工匠創造過的現象世界,雖然有序運動,但又是一個變動不居不斷生成的世界,因而這些常變常新的現象又是一種非存在、非真實的世界.另一個「可知的世界」,雖然是真實的存在,但它們都不是物質的,而是神靈、靈魂和理念等.因此這些東西與物質世界相比,它們又是不可見的似非實在的東西,它們只能靠心靈的理解,屬於靈魂的范疇,因而自然就屬精神的范疇.由此可見,對柏拉圖的思想下二元論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柏拉圖有客觀唯心主義思想,而且其思想是佔主導地位的,但不是唯一的.從早期希臘自然哲學中所吸取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是不可抹殺的.
7. 概述華人自我四元論的主要觀點
本書所收錄了11篇關於「中國人的自我心理學分析」的正式論文,除了楊中芳與孫蓓如兩位教授的四篇之外,其餘七篇所報導的研究成果,皆是為了驗證華人自我四元論所獲得。書中的論說內容涵蓋了華人自我心理學的主要范圍,提供了有關華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識。作為解析華人自我的第一本文集,作者希望它能有效呈現過去17年來有關自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以使讀者適當了解本土化的華人自我研究所探討的課題、所採用的方法、所獲得的結果以及所創發的概念與理論。也希望對華人自我有研究興趣的讀者,能參考我們以往的經驗,在自己的研究中從事更好的實證分析,發展更好的理論系統。在兩岸三地的當代華人社會中,人文學者率先開始討論自我的課題,但社會科學對自我的研究則起步較晚,心理學對自我的探討更是走過了從移植西方理論到開創本土化研究的曲折過程。不同於西方文化,華人的價值體系並不強調個人去控制環境、表現自我,或實踐潛能,而強調人境融合、自我剋制及顧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須回歸到文化的脈絡之中,始能發掘對理解華人的自我有意義、有啟示的研究旨趣。本書為解析華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學文集,所收錄的十一篇論文中,三篇從事華人自我的回顧性與概念性分析,四篇釐清華人自我的類別與成分,四篇探討華人對其自我的綜合與分項評價。由此觀之,本書的論說內容涵蓋了華人自我心理學的主要范圍,提供了有關華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識。我們希望它能有效呈現過去十七年來有關自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以使讀者適當了解本土化的華人自我研究所探討的課題、所採用的方法、所獲得的結果以及所創發的概念與理論。我們也希望對華人自我有研究興趣的讀者,能參考我們以往的經驗,在自己的研究中從事更好的實證分析,發展更好的理論系統
8. 什麼是一元論,二元論,三元論,有四元論嗎簡單說下,不要太專業的,聽不懂.
一元論
把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本原的哲學學說
二元論
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
三元論
指道德包括道德認識(知),道德情感(情)和道德行為(行)。
四元論
即指知、情、意、行的統一。
五元論
即指知、情、意、行、信的統一。
對此,人們一直有多種看法,至今沒有統一的認識
不專業,只是為了能讓人看懂
9. 宇宙次元論是什麼意思
次元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維數,第十次元空間即使第十維宇宙。
在M-理論中,空間有十一維,但是人們認為其中六七個或七個方向被捲曲成非常小,只留下三個大的幾乎平坦的方向。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給出了11維空間,認為要描述宇宙,X、Y、Z和T(時間)4個未知數是不夠的,要加到11個未知數之後,才能夠解釋宇宙的很多結構。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盡管有這么多的維,但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如果螞蟻沿著的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麥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麥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人一個維。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者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10. 早期希臘哲學家提出錯誤的宇宙論有用么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數,數是事物的本性。每個事物都顯示著數學的規定,「一」的同一性關系,「二」的雙方相互關系,「三」的多個事物之間的協同關系,表現出數的秩序性。數作為事物的本原,本性,就內在於事物,由於當時自然哲學發展較低,自然哲學把萬物規定為有個內在共同的「東西」,就是「本原」,畢達哥拉斯認為數是萬物本原,意思就是,「數是內在於所有東西中的一個真實存在的東西」,他畢達哥拉斯認為數字是現實存在的,並且在每個物體身上,否則哪來的運用在事物身上的那麼可靠的有效性呢?所以,數是構成事物,並且附在事物身上的本原,是個真實並且現實的東西。在錯誤中學習,勇於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將成功和錯誤分別比喻成金磚和沙礫,證明了成功要經過不斷的錯誤過程方能獲得,把抽象的道理闡述的形象生動,淺顯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