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桃花源記與元宇宙

桃花源記與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2-03-07 03:55:53

Ⅰ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什麼著作的「序」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所作,本文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原文節選: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1)桃花源記與元宇宙擴展閱讀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Ⅱ 桃花源記恐怖版。。。。。。。。。。。。。。。。。。全的

整理出兩個版本

版本一:

大家都知道,漁人報告太守後太守的人卻沒找到桃花源,而劉子驥也無緣無故病死了,這是為什麼?聽吾一一道來。
桃花源里的人曾說他們祖先是秦末來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後文說他們不知道外面有漢,魏晉,這表面上是說明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可你們就沒想過:他們之中為什麼沒人到外面看一看呢?答案就是,他們離開不了這里。
有人問,離開不了和不知外面的世界有什麼關系。首先前面已經說了:出入的洞口是完全能出去的,可他們不出去只有一個原因: 他們根本無法離開這里,因為他們早死了。
可以這樣說:漁人來到了所謂的桃花源,實際上他是來到了一個古墓,裡面所謂的人,只是殉葬的可憐人而已。漁人進去沒多久就被裡面的毒氣弄暈了,他大難不死。不過他卻在昏迷中做了個關於這里是個美好地方的夢,他在半昏半醒中為了維持生命之後吃了一些泥土之類的來維持生命,但卻幻想成是所謂的設酒殺雞做食。直到幾天後,他徹底醒來才趕緊逃離——假如再這這樣他可能會被毒氣毒死。
逃離後,他由於一直在昏迷和半昏半醒中,所以他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嚮往美好的本性讓他把他美好的夢當成了真相。
太守知道後,馬上派人去看情況,可當他知道這是一座古墓時,他嚇呆了,但他依然派人進去裡面找寶物,可是毒氣只是其中一個,裡面還有各種機關暗器,進去的那批人基本死光。無奈之下,太守只好封了墓門。並封鎖消息聲稱沒找到。
那個叫劉子驥的人為什麼突然死?也是詭異的,首先他剛准備前往就死了,說明有人注意到了他,而正好就是太守注意到了他,太守馬上派人下毒害死了劉子驥,再謊稱是病死的,讓更多那些想揭穿這個秘密的人害怕。所以遂無問津者。
劉子驥死了,其他那些想去的人想必也不會有好下場,更不用說那個漁人和跟著太守的那些部下了!

(作業多吧@黑加侖汽水)


版本二:

其實漁人來到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桃花源 而是來到了一片古代的墓地 並不是無憑無據的 阡陌最早的意思是墳墓的意思。

古文中的雞犬 可以用來比作 野獸 連起來的意思就是遍地都是墳墓 遠處時不時的可以聽見野獸的叫聲。

這是為什麼會用往來的行人 請注意這個「種」字 填埋 男女的衣服都像「外面」世界的人。

漁人知道自己可能看見不該看見的東西了 但是卻要裝作一副正常的樣子 大驚後便裝平靜的問 那些「人」 一些問題 希望能早日離開。

那些「人」沒有想放走他的意思 便把他留了下來 雞和上文一樣 代指野獸 但是作者沒有繼續寫後文了。

也許他們的來歷就是戰亂時被殺死的孤魂野鬼 這里以前是個縣城 結果現在卻是這幅模樣。

文中的此人 正是後文要提的一個人 太守!

到了晚上 漁人開始害怕了 (為什麼漁人這幾天不會自己逃跑) 大家記住前文中 漁人是不小心才到了這個 地方的 想跑 可沒那麼簡單。

當他平安的度過了幾日以後 覺得安心了。於是,就想要離開這個地方。

裡面的人並沒有用委婉的語氣說,不要和別人提這個地方,像是命令,並且沒有給理由。仔細揣,還是挺可怕的。

出去以後,找到了自己的船,並且做下了標記。也許正有一個人在漁人背後看著他,擦拭這他做的標記。

來到郡下 報告了太守…… 這個地方 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太守和其他人包括漁人,來到桃花林尋找著標記。但是標記已經消失了,一群人迷路了。後文沒有繼續寫下去,可想而知,太守殺掉了知道這件事情的所有人。

這件事情就要無人問津時,劉子驥,文中特地提到了 高尚士 也許是當時太守那波人,無緣無故消失在桃花林里,被後人記錄下來了。

未果? 尋病終! 其實已經到了 但是…… 最後這件是就像詛咒一樣 傳遍大街小巷 最後到了陶淵明耳朵里

最後這個不守信用漁人 怎麼樣了? 問陶淵明吧 處處的桃花已經能說明一切了

眾所周知陶淵明一生獨愛菊 為什麼背景卻是於菊花完全不同的桃花呢? 也許 陶淵明隱居前……

(李毅吧@so滾吧winner)


Ⅲ 求《桃花源記》和《滕王閣序》~~~~~~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滕王閣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而相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愛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是不是這樣兩個?

Ⅳ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有哪些讓人冒汗,細思極恐的細節

網友們對《桃花源記》各種細思極恐版的解說,有人說漁夫進入的一座古墓,桃花運的人早已死於戰亂,還有一種是他進入的是另一時空,也有人說漁夫帶太守進去了桃花運,並對這里進行了掠奪,劉子驥去找的時候看到的一片屍骨,所以被嚇病了。

看到這里,小雨也是汗毛一栗,真佩服網友們的腦洞,今天小雨就給大家分析一下,陶淵明先生到底想表達什麼?

而桃花源就是最好的地方,但桃花源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

所以即使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有多麼嚮往這種地方,甚至想去過隱居的生活,都不可能有一片這樣的凈土,既然現實生活中,找不到,那可能就只能去往天國了。

Ⅳ 《桃花源記》寫的是真是假

比陶淵明稍後的年代有本叫《續齊諧記》的書,記載東晉人許彥挑著鵝籠趕路,碰到一個書生要求搭便車,偌大一個人鑽進鵝籠,居然不覺得擠。坐下來休息時,書生從嘴巴里吐出一桌宴席,又吐出一個女朋友,書生睡著,女朋友又吐出自己的姦夫,女的睡著,姦夫又吐出自己的二奶,到最後,又一層一層地吞回去。 這個游戲簡直像俄羅斯套娃,說明東晉人眼中的空間是可以伸縮的。而那位書生給挑鵝人許彥留下一個銅盆,是東漢初年的。東漢人跟東晉人同行,這時間也是可以伸縮的。 是不是東晉人也意識到宇宙空間真的有蟲洞?無從得知,但至少說明東晉人的時空觀念已是富有彈性的,陶淵明想出個桃花源來,真是不成敬意,小意思而已。 時空想像有多大,藝術就能走多遠,是陶淵明用藝術思維在穿越。 設想2: 刻意選擇在太元年間 物質上做不到穿越,但精神上可以穿越。孔夫子干過,他時不時說自己穿越到周朝初年,與周公舉行會談;《莊子》說周穆王靜坐之間到了西王母那裡,還聽了音樂演奏大會。所謂穿越,就是與古人神交。 陶淵明穿越的具體時空是哪裡?我們別忽視了文中一條很重要的線索:「晉太元中」。這是穿越的時空點。陶淵明為何將穿越的飛船降落在這里?太元年間就是東晉孝武皇帝的年號,那其實是一個比較美好的年代。在這個年代,取消了按田產收稅的規定,而是規定王公以下每人收三斛米,而且服役的人可以不交稅,少交稅確實是件讓人開心的事;在這個年代,東晉取得了淝水大捷,那年,陶淵明19歲。 而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時代呢?公元421年,他所效忠的東晉已是歷史名詞,劉宋建立。這其實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年代,但是陶淵明對它很失望。我們看看公元419年鄭鮮之對大將軍劉裕的勸諫:「諸州大水,民食寡乏,三吳群盜攻沒諸縣,皆由困於征役故也。」南方洪水,老百姓沒得吃,那些攻打州縣的草寇,都是因為不堪徭役形成的。 人對現狀失望,很容易產生穿越的心理,陶淵明把自己熟悉的太元年間稍微修改一下,蓋一個「桃花源」的章,一部穿越小說就這么形成了。 這是一個美好而平易的理想。桃花源沒有藍月山谷那樣的雪山、湖泊和深林,只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樣的景色在江南和嶺南的丘陵地帶很常見,山丘當中一塊平地,有田地,有交通,有灌溉水系,有房舍雞犬而已。當然,其中的人們很快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黃發老人是百歲老人了,快活才壽命長。為什麼快活?因為不交農業稅。《桃花源詩》裡面有一句:「秋熟靡王稅」。秋熟的時候只管享受豐收的喜悅,不用擔心農業稅。這個場面極有可能是他年輕時所見江南的修改版。 答案: 為「穿越」之樂舍棄職場 陶淵明喜歡穿越。一點涼風就可以成為他穿越的工具,「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就來那麼一點風,居然讓陶先生穿越到上古時期的羲皇時代。所謂羲皇時代,就是那個人人可以和獅子老虎做朋友,吃飽了沒事到處晃盪,可以和樹上小鳥說悄悄話的美好和諧時代。他不解音樂,卻准備一張無弦琴,喝醉了,就撫弄「以寄其意」,寄的什麼意?就是穿越之意。他喝高了,就叫旁人走開:「我醉欲眠,卿可去。」我要穿越到理想世界去也,麻煩您走開點。 陶淵明穿越的工具很多:書,琴,酒,幻想。他經常沉湎在這種穿越到桃源的境界中。「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悠然之中,他用穿越的虛景美化眼前的實景,「犬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一次又一次地到了桃源的境界。這很妨礙他做官,你想想,一個老是出神穿越到桃花源去的人,上級怎麼會喜歡呢?老是在大堆文件中忙乎的公務員,怎麼有時間去「穿越」呢?所以,陶淵明選擇隱居。 那時喜歡精神穿越的還不止陶先生一個,與他幾乎同時代的隱者宗柄,把游歷過的好山好水都畫在家中牆壁上,然後對著山水畫彈琴,他的目的就在於「卧以游之……撫琴動操,欲令群山皆響」。對著畫面想像旅遊,讓音樂攪動山水,這是空間上的穿越。

Ⅵ 《桃花源記》講的是什麼內容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打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譯文如下: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芳香的青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哪裡)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離開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明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園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裡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兒來的。(漁人)細致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嘆。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後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Ⅶ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什麼後人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尤其是後來有人去尋桃花源卻憑空消失了。而且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有些細節方面卻是細極思恐。

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如果不是人為種植的這個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幾百步之內都沒有其他的樹木呢,而且還打理的如此之規律,像桃花陣一樣。

而桃花源記結尾也是一大疑點,為什麼非要說南陽劉子驥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呢。為什麼劉子驥會因為尋找桃花源得病死了呢。

這些謎團都預示著桃花源的不尋常之處,很有可能就是虛無縹緲的鬼怪之所。

Ⅷ 《桃花源記》是什麼體裁

散文。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的概念也時有變化:

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

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其特點為:

1、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8)桃花源記與元宇宙擴展閱讀

常見文學體裁:

1、賦: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

2、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3、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

4、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5、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游記的取材范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詭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記下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6、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7、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Ⅸ <桃花源記>和<飲酒詩(結廬在人境)>的具體成篇時間,誰先誰後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於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

<飲酒詩(結廬在人境)>作於公元416年左右

Ⅹ 《桃花源記》最恐怖的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緊靠著兩岸生長有幾百步.其中沒有其他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漁人感到很驚奇.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林子的盡頭是溪流的源頭,於是出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點亮.漁人於是離開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這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之聲可以互相聽到.在那裡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閑快樂.
桃花源里的人見到漁人,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的問題,有人便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著自己的妻子兒女及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桃花源里的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中的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以後,告辭離開了.這里的人對漁人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離開桃花源以後,找到了他的船,順著從前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拜見了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隱士,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訪求桃花源了.

熱點內容
什麼區塊鏈最早的應用 發布:2025-07-30 14:06:26 瀏覽:992
幣圈什麼是白名單 發布:2025-07-30 13:41:24 瀏覽:761
9700usdt最新行情 發布:2025-07-30 13:03:34 瀏覽:200
trx40egaming 發布:2025-07-30 12:56:07 瀏覽:211
區塊鏈用於農業種養 發布:2025-07-30 12:35:35 瀏覽:284
在哪查礦幣 發布:2025-07-30 12:18:02 瀏覽:731
區塊鏈技術可應用於社會治理 發布:2025-07-30 12:17:49 瀏覽:980
以太坊記錄查詢 發布:2025-07-30 12:06:43 瀏覽:741
比特幣挖礦機央行監管再出手 發布:2025-07-30 12:01:28 瀏覽:447
3月份btc 發布:2025-07-30 11:55:24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