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劉慈欣為什麼批評「元」宇宙此舉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劉慈欣批評元宇宙的原因,主要是這樣的。因為劉慈欣認為,如果人們都在這一個虛擬的宇宙裡面發展,就會把現實生活當中的發展給拖慢了腳步。這會把我們人類,帶向一個非常不好的方向。元宇宙到底是什麼?源宇宙就是指構建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一個世界裡面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甚至在這里工作都是可以的。我認為源宇宙只需要適度的控制,應該是有利於人類的發展的。
一.為何批評
劉慈欣認為源宇宙就是一個虛擬的宇宙,它這裡面確實非常的宏大。但是如果說人們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源宇宙這里,而忽略了我們現實的宇宙,那這樣子就會把我們人類帶向滅亡。因為有了源宇宙的話,人們就會一直沉浸在裡面,而現實只會變成滿足一些物質需求就可以了。這樣子會變成一種畸形的發展方向。
大家看完,記得點贊+加關注+收藏哦。
5. 元宇宙是誰提出的
元宇宙是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裡面提出的。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Roblox給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要素眾多,每個要素背後,還有一連串的解釋。總之,一句話說不清楚,這也恰恰說明這一概念的模糊性。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指出,一方面,現實中缺什麼,虛擬世界中就需要補什麼;另一方面,人們在虛擬世界裡面做的事情,對於真實的世界有沒有反哺的作用。然而從人類發展歷史看,虛實之間的平衡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在元宇宙特徵與屬性的START圖譜中,北京大學陳剛教授與董浩宇博士梳理並系統界定了元宇宙的五大特徵與屬性,即:社會與空間屬性、科技賦能的超越延伸、人、機與人工智慧共創、真實感與現實映射性、交易與流通。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共享的基礎設施、標准及協議的支撐下,由眾多工具、平台不斷融合、進化而最終成形。
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6. 《只有一個地球》原文
原文節選: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它只有這么大,不會再長大。
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的礦產資源的枯竭。

(6)新華社元宇宙原文擴展閱讀
背景簡介
「只有一個地球」,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提出的響亮口號。本篇課文選自討論全球環境問題的著作《只有一個地球》。
這本書副標題為《對一個小小行星的關懷和維護》,是英國經濟學家B.沃德(B.Ward)和美國微生物學家R.杜博斯(R.Dubos)受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M.斯特朗(M.Strong)委託。
為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由40個國家提供的背景材料和58個國家和152名專家組成的通信顧問委員會協助下完成的。
全書從整個地球的發展前景出發,從社會、經濟和政治的不同角度,評述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對不同國家產生的影響,呼籲各國人民重視維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該書已經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對於推動各國環境保護工作有廣泛影響。
7. 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真的是個騙局嗎
「元宇宙」並不是騙局,指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換句話來說,就是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
「元宇宙」是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商業巨頭紛紛加入相關的領域,紛紛開始加入 「元宇宙」的行業。這么一個看似虛幻的世界,只要假以時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元宇宙」場景出現。
一、「元宇宙」究竟是什麼,是一個虛擬的空間
「元宇宙」是一個由許多個新技術組合而成的新型網路空間和社會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產生的現實世界的鏡像,將區塊鏈技術創建出一個經濟體系,把虛幻和現實相結合,並允許所有用戶對其內容進行編輯。「元宇宙」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斯蒂芬森的一本科幻小說《雪崩》當中,小說中描述了一個與現關世界平行的另一個數字世界,每個現實世界的人在這個數字世界中都有另一個虛擬的自己。

總結
「元宇宙」不僅不是騙局,並且推動著互聯網發展,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讓人們真正感受到數字化時代的奇妙。人們只要戴上設備就可以進入虛擬的空間跟同事來一場社交,甚至可以利用「元宇宙」來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從此人類將成為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兩棲動物」。
8.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出自哪裡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
網路詞條「上下四方」中稱,此語出自戰國著作《屍子》。一說此句之「四方上下/上下四方」在《屍子》中作「天地四方」。(見下圖) ↓

屍子觀點總結,節選
末引《屍子》語一則,以勉:
『 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丘上以視,則見其始出,又見其入。非明益也,勢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故智載於私,則所知少;載於公,則所知多矣。…… 是故,夫論貴賤、辨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聽之,而後可知。』
9. 《探索星空奧秘的年輕人》原文
深邃的夜空,星漢燦爛。人們仰望那滿天的繁星,總會引起無邊無際的遐想。
科學打開了星空奧秘的大門,無限廣闊的宇宙正在逐漸被人們認識。在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日北京時間十九點三十五分,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年輕人,用肉眼發現在天鵝星座出現一顆新星。這個人,就是江西省寧都縣竹笮公社大布大隊的下鄉知識青年段元星。
從那時以來,兩年多過去了。段元星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六百多封信件。其中有一封是福建前線某守島部隊的幾位解放軍戰士寫給他的。他們懷著向段元星學習的強烈願望,懇切地問道:「段元星同志,你是怎樣用目視觀測手段發現這顆新星的?你在業余天文科研的道路上,走過了一段怎樣的歷程呢?」
小天文迷
江南的夏夜,蛙聲如潮,月色似銀。吃過晚飯的孩子們,有的追逐著捉迷藏,有的奔跑著捕螢火蟲。小元星卻愛和幾個小夥伴一起,坐在門前的青石板上,聽隔壁的王伯伯講天上的故事。
王伯伯講了一個又一個,小元星聽得可人迷了。他用小手托著腮幫遐想著:月亮里住著能歌善舞的嫦娥姐姐吧?天上那條又長又寬的銀河,是不是也像寧都的梅江一樣嘩嘩地流淌著呢?火星上真的燃燒著熊熊大火嗎?金星上盡是金子嗎?這些沒完沒了的問題,勾起小元星探索蒼穹奧秘的強烈願望。
段元里上初中了。
有一天,他從老師那裡借來了一本《天文愛好者》,坐在窗前,貪婪地讀呀,讀呀,完全被雜志上刊登的一篇談月亮的文章吸引住了。原來,月亮是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的。月亮上的陰影,並不是什麼桂花樹,而是一片遼闊的沒有水的「海洋」。這些地方地勢低,反射陽光差,所以顯得比較陰暗。月亮上沒有空氣,沒有生物,更沒有嫦娥姐姐和吳剛爺爺。那裡的溫度變化可大了,中午高達一百一十多度,半夜卻下降到零下一百五十多度……
嗬!月亮的本來面目原來是這樣呀!那麼,月亮為什麼會發生圓缺呢?日食、月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時,段元星朦朦朧朧地意識到:科學地解答這些天上的自然現象,對於人們破除鬼神思想,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會有多大的幫助啊!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段元星在學校圖書室里看到了《人民日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他讀著讀著,眉毛幾乎蹙成了一個團。為啥呢?原來他從這篇文章中了解到: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和帝國主義的侵略,祖國的天文事業反倒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了。
段元星捧著報紙,獃獃地沉思了好久好久。他想:毛主席早在一九五六年就發出了偉大號召:「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這是黨和領袖交給青年一代的歷史重任啊!
此刻,一個美好的理想,在段元星的心中萌生起來。他興沖沖地跑回教室,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錚錚的誓言:「為了祖國的天文事業,為了人類的光輝未來,戰斗!戰斗!戰斗一生!貢獻一切!」
從這以後,十四歲的段元星變成一個「天文迷」了。
盛夏的一個晚上,學校里組織同學們觀看電影。在去電影院的路上,段元星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滿天的繁星,分辨哪是鳳凰星座,哪是孔雀星座,哪是仙女星座,結果忘了看路,身子撞到了電線桿上。他換了摸碰痛的額頭,繼續仰望星空,沒走多遠,又雙腳踏空,「咕咚」一聲,摔倒在路邊的水溝里。
一年秋天,寧都縣城連續五天五夜狂風呼嘯,暴雨傾盆。坐落在梅江畔的段元星的家,被洪水淹了。第六天晚上,雨霽雲散,明凈的夜空露出了晶亮的星星。段元星多想到屋外去觀測呀!可是,洪水還沒有退去,他只得從樓上的窗口探出半個身子,巡視而後的星空。就在這天夜裡,他觀測到了很少見的小馬星座方向出現的兩顆流星。
霜冷風寒的冬夜,媽媽是不讓他外出看天的。機靈的段元星便等爸爸媽媽睡著了以後,悄悄地打開床邊的窗戶,靜卧在床上看星星,然後將觀測的結果用圓珠筆寫在手掌心上……
這樣,六年過去了。當段元星從寧都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經進行了六百四十二個星夜的天象觀測,記錄了十五顆變星和三百九十一顆流星的有關數據,寫下了十萬字的天象資料。他能算出太陽每天升落的時刻和日夜的長短;他能根據天體力學的軌道方程式,計算出行星、彗星等天體在天球上的位置及移動的路線;他能比較准確地推算出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時刻,誤差僅幾分鍾;白天,他能根據太陽距離當地子午線的角度,用拇指比劃法測定時間;晚上,他能根據恆星在天空移動的位置來推算時間。
土氣象站
一九六八年深冬,正是山野的紅梅含苞待放的季節,段元星來到寧都縣竹笮公社大布大隊插隊落戶。
進村那天,社員們敲鑼打鼓地迎接他。幾位大娘,樂顫顫地送來了幾籃鮮嫩的青萊。當天夜裡,大隊溫書記特地來到他的住處,親熱地和他嘮到半夜。臨走時,溫書記握著他的手說:「小段啊,你愛好天文,堅持搞業余天文科研,這很好,黨支部支持你。同時,我們也希望你的科研活動,能與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結合起來。」
這天夜裡,段元星躺在床上,久久地睡不著。社員們對他親人般的關心和愛護,大隊溫書記的殷切期望,深深地激動著他年輕的心。他爬起來,點亮煤油燈,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黨呵!是您哺育我成長,給了我文化科學知識。現在來到農村了,我一定聽您的話,誓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青春!」
幾個月後,春播開始了。當鵝黃色的秧苗剛剛露出水面的時候,一場寒潮突然襲擊寧都,氣溫驟然降到零度。隊里的秧苗全都凍死了。段元星和社員們一樣,多心痛啊!他蹲在秧田邊,望著爛掉的秧苗久久沉思著:要是能事先預測到天氣的變化,及早採取防範措施,就不會造成這么大的損失了!
從這以後,他立志要把自己的業余天文科研同氣象觀測緊密結合起來。
他從稻田裡捉來一些螞蟥,放人一隻裝著清水的小玻璃瓶中。天氣正常,螞蟥便安靜地伏在水底不太動;如果它們感覺很憋悶,頻頻地浮到水面上來呼吸,那就標志著天氣要發生變化了。後來,他又去砍來幾根松樹枝,剝去鱗片狀的外皮,把它釘在土磚牆上,名曰「松枝晴雨計」。他便根據每天松枝伸縮移動的幅度大小來預測晴天或雨天。
段元星的這個「土氣象站」,到底靈不靈呢?這里只說說一件有趣的事。
那是一個夏收夏種的大忙季節,當地好久沒下一滴雨了,山城裡的梯田早得開了裂,需要抽水灌溉,方能把晚稻栽種下去。但是,如果生產隊安排更多的勞動力去抗旱搶種,已經熟透倒伏的早稻,就會由於延遲收割而遭受損失。這真是一對尖銳的矛盾啊!社員們在田頭議論紛紛,隊長的心裡更是焦急得如同燒著一團火。
這時,正在割禾的段元星抬頭看了看天,走到隊長跟前,高興地說:「隊長啊,把勞動力都調來搶收早稻吧!你看,天上不是出現了鉤鉤雲嗎?俗話說:『天上鉤鉤雲,地下雨淋淋』。根據我這幾天的氣象觀測,明天就會下大雨。到時候,隊里再集中勞動力去搶種晚稻。」
隊長半信半疑地問:「真的會落雨呀?」
段元星滿有把握地回答:「真的會落雨!」
隊長轉憂為喜,當即集中勞力突擊搶收倒伏的早稻。第二天傍晚,果然雷聲隆隆,大雨滂沱。隊長望著山野間的茫茫煙雨,樂呵呵地說:「有元星這孩子管天啊,奪豐收就更有把握了!」
年紀輕輕的段元星,為著改變山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為著奪取農業生產的豐收,他以自己火樣的熱情、旺盛的精力,長年累月不辭勞苦地忙碌著。
一九七三年冬天,大隊黨支部要他繪制一張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圖。在要繪制的規劃圖中,有塊南北長三里,東西寬兩里的地段,是這次農田基本建設的重點。那裡山嶺逶迤,溝壑縱橫,地形異常復雜。黨支部要求段元星將這一帶二十四條山壠的五百八十六塊水田,八百塊旱地,四十八個山頭,九十一口水塘,以及六個生產隊的位置,都畫在一厘米等於地面二十米的規劃圖上,並要求標明每丘田的面積和高度。可想而知,要完成這樣一項艱巨的任務,對於一個從未搞過測繪工作的下鄉知識青年來說,困難確實是大呀!
在困難面前,段元星沒有皺眉頭。測量規劃圖沒有經緯儀,他用自做的「竹筒天文望遠鏡」代替;沒有標桿,他向社員借來三根曬衣竹篙代替;沒有指南針,他便白天利用太陽、晚上依靠北極星來測量地域所處的方位角度。在那些日子裡,他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鋪滿寒露的山路上,留下他兩行清晰的腳印;暮靄籠罩了山村,家家戶戶燒火做飯了,他才摸著黑回到住處。這里,我們可以粗略地計算一下他的行程:四十八個山頭,他登攀了一千多次;二十四條山壠和一千三百八十六塊梯田,處處嵌滿了他的足跡……
一個多月後,一張彩色的「大布大隊農田基本建設規劃圖」,送到了溫書記的手中。溫書記看罷規劃圖,用慈愛的目光打量著段元星,發現他瘦了,兩隻眼睛布滿血絲,臉頰和雙手被霜風吹得開了裂。他心疼地說:「元星啊,你辛苦了,好好休息幾天吧!」
段元星卻回答道:「等到把規劃圖上的設想變成了美好現實的時候,再考慮休息吧!」
後來,規劃圖上的設想,終於變成了美好的現實。那塊重點地段的三百多畝低產田,過去糧食畝產只有二百多斤,現在經過改造,一季就達到四百斤。
不過,段元星並沒有休息。
但願活著多有為
就在段元星來到農村的第二年,即一九七O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毛主席提出的「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實現了!
喜訊傳來,段元星手握自做的天文望遠鏡,遙望邀游太空的衛星,聆聽著廣播中播送的從衛星上發回的《東方紅》樂曲,心潮澎湃,激情滿腔。當夜,他揮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豪邁的詩篇:
寒暑盡心觀天象,
不惜多年時光。
但願活著多有為,
誓為祖國爭光!
接著,他給自己制訂了四項業余天文科研計劃:一是繼續進行氣象觀測,為生產隊搞好天氣預報;二是觀測不規則的變星;三是尋找新星;四是發現彗星。
為了實現自己的業余科研計劃,段元星真是嘔心瀝血、不惜時光啊!
春夏秋冬的每個晴天的黎明,總見他站在高高的牛牯垛峰巔,如痴如呆地仰望著頭頂的星空。待東方露出了晨曦,星星隱去了,他才踏著黃泥小路,輕快地走下山來。
春插和「雙搶」的大忙季節,生產隊往往要打夜班拔秧。他在往返秧田的日睦小路上,兩隻眼睛總是不停地巡視著天幕上的星星。同時手持一根探路的長棍子,以防失腳跌到水田裡。
新婚之夜。村子裡的人們猜想他該不會出來看天了吧?可是,早起拾糞的大爺,依然在野外看見了他那熟悉的身影。
有一次,段元星生病了。黎明時分,他支撐著又要起來看天。妻子勸他說:「你有病,今天就不要去了吧!」
段元星回答:「我從資料上查閱到這幾天獵戶星座將有流星群出現,為了證實和研究它,我必須去。」說著,便開門走了。他剛剛走出幾步,村子裡那條兇猛的大黃狗就「汪汪汪」地狂吠起來,緊接著「呼」的一下躥到他的跟前,朝他的腿肚子上咬了一口。頓時,殷紅的鮮血,順著他的小腿往下淌。段元星沒有哼一聲,依舊一瘸一拐地朝觀測地點走去。
回到家裡,妻子見他的褲子被露水打得濕漉漉的,腿上流著血,心疼地說:「你呀,一點也不曉得愛惜自己的身體。」
段元星笑了笑,便在桌子邊坐下來。他要將自己記錄下來的獵戶星座流星群出現的時刻、位置和亮度,寫成一份觀測報告,寄給首都的天文科研機關。
正如段元星每天都走著坎坎坷坷的鄉野小路一樣,他為自己的理想而矢志奮斗的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
就在他朝著業余天文科研的峰巔艱難攀登的時候,「四人幫」颳起了一股否定科學、否定知識的妖風,「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寶」,似乎成了時髦的口號。一些不理解他的人,在背地裡議論說:「段元星恐怕有神經病吧?誰像他呀,天天三更半夜爬起來看星星。」有人甚至當面譏笑他:「地上的事你都管不了,還想管天上的事?你能迷出啥名堂來喲!」
這些話,後來都傳到了段元星媽媽的耳朵里。媽媽是個家庭婦女,本來就壓根兒不同意兒子搞天文科研,如今聽到這些流言蜚語,不由氣得暴跳如雷。心想:真是個沒出息的孩子,非得好好教訓他一頓不可!
這天,媽媽來到大布大隊,開門見山地問兒子:「聽到那些話,你不會害臊呀?」
兒子平靜地答道:「讓他們去說吧!我搞我的天文。」
「天文天文,天文能當飯吃呀!要是你有這種精神去學醫,早就是個人人求拜的醫生了!」
「祖國建設需要天文,農業生產需要天文。當醫生是為人民服務,搞天文也是為人民服務!」
媽媽見說服不了兒子,氣得隨手抓起桌子上的一本天文書籍,「嗤嗤」幾下撕爛了,丟進了灶膛里。接著,她又抓起幾本天文雜志,「呼啦」一聲扔到了屋頂上。她感到還不消氣,又舉起柴刀,把兒子自做的「竹筒天文望遠鏡」一劈兩半!
媽媽的暴怒,兒子是諒解的。可是,那些冷言冷語的壓力確實大呀!
這天晚上,段元星獨自坐在燈前,就像他平日里痴情地仰望北斗星那樣,久久地凝望著牆上的毛主席畫像。他又想起了毛主席一九五六年發出的偉大號召……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低頭伏在桌子上,輕輕翻開日記本,寫下這樣一段肺腑之言:「我之所以要堅持搞天文科研,不是為了要搞點什麼『名堂』來獵取名利,也不是為了給個人爭口氣來反駁這些議論和譏笑。我只是想到要為祖國天文事業的發展,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多做一些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新星
報春的大雁,又飛過江南美麗的田野。山青了,樹綠了,花開了,梅江水嘩嘩的響聲也變得格外清脆了。
這是段元星在農村插隊落戶第七個年頭的春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在四屆人大會議上發出的要在本世紀內使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號召,如和煦的春風一般吹進段元星的心裡。他多年用心血孕育著的理想的種子,就要發芽、開花、結果了!
一九七五年八月三十日,段元星因事從大布大隊回到寧都縣城的老家。吃罷晚飯,他來到梅江游泳。
清澈的梅江,倒映著滿天的繁星。段元星輕輕地劃著水,彷彿遨遊在星海銀河之間。遊了好一會兒,他覺得有些累了,便走上岸來,掏出手錶看了看,正是北京時間十九點三十五分。
段元星一邊穿著衣服,一邊又習慣地仰起頭巡視遼闊的星空。
當他的目光移到天鵝星座時,突然發現這個星座的天津四星東北方多了一顆明亮的星星!這個星座,平常看上去像一隻展翅飛翔的天鵝,多了這個「不速之客」,整個形象就改變了。這莫不是人造地球衛星吧?他目不轉睛地觀看了一分多鍾,發現那顆星並沒有移動位置,絕不是人造衛星。而且,那個位置也沒有明亮的變星。那麼,會不會是一顆新星呢?
這個想法,使他格外激動。他急急地跑回家去,用自做的天文望遠鏡對那顆星星進行觀測,查對它的位置,測定它的亮度。經過仔細的分析,完全證實了他的推斷:果然是一顆新星!
此刻,段元星好比一個歷盡千辛萬苦的登山隊員,終於攀登上了風光無限的險峰,心裡是何等激動啊!他知道:新星是一種結構不穩定的恆星的巨大爆發現象。研究新星的爆發,能啟發人們去尋找新的能源,並且對於研究恆星的起源和演化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於這樣一件重要而又罕見的事情,必須趕快向國家天文科研機關報告!
於是,他迅速取出鋼筆,鋪開信箋,「唰唰唰」地寫下了第一行字:「關於發現新星的報告」。
夜,已經很深了,近郊的村子裡,傳來了雄雞的喔喔啼鳴。段元星給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兩封信都寫好了。他輕快地走出屋來,站在梅江畔,任清涼涼的夜風吹拂著。他抬頭仰望那顆新星,依然那麼明亮。他高興地笑了。滿天的繁星閃閃爍爍,彷彿也在為他祝賀,朝著他笑呢!
八月三十一日,段元星早早地來到縣郵電局,把給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兩封信投進了郵箱。同時,他又給北京天文台加拍了一份電報。郵電局的同志發現,當他在擬寫電報稿的時候,右手都有些微微顫抖。
是啊!一個普通的下鄉知識青年,堅持了十六年的業余天文科研活動,現在,他就要向親愛的祖國匯報自己的成績了,這怎能不叫段元星心情激動呢!
北京天文台於當天下午收到了段元星的電報,並立即報告了中國科學院。
九月一日下午,中國科學院給他掛來了長途電話,熱烈祝賀他發現了新星!
九月二日,新華社向國內外播發了北京天文台用光譜拍照手段研究新星和段元星用目視觀測手段發現新星的消息。
消息像春風一樣吹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封封熱情洋溢的賀信,從全國各地飛到段元星的手中。
北京天文台也給段元星發來了賀信。賀信說:
「你的工作做得很好!從用目視觀測手段發現新星來講,其發現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從這一點上說,你的發現為祖國爭了光!」
省委、地委、縣委和公社黨委的有關領導同志,也先後來到大布大隊,看望段元星,給他以關懷和鼓勵。
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初,粉碎「四人幫」後僅僅一個月。這天,大隊溫書記來到段元星的住地,興奮地告訴他:「縣委接到中國科學院的通知,要你去北京參加全國天文歷書改革工作會議,明天就動身。」
第二天早晨,朝霞染紅了為段元星送行的社員們的笑臉。溫書記拉著段元星的手,叮囑說:「到了北京,別忘了在天安門廣場照張相帶回來,讓我們也分享你進京的幸福。」
段元星深情地向溫書記和送行的社員們點了點頭,然後轉過身邁開大步,出發了。
金色的陽光,照耀著錦綉的山川,也照耀著段元星正在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