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練元神天地修道德
『壹』 天地玄黃修道德,宇宙洪荒煉元神;虎龍嘯聚風雲鼎,烏兔周旋卯酉晨
虎嘯龍吟齊集時風雲至鼎盛,烏雞白兔周旋時為卯酉時辰,五遁(遁甲)四閑(閑神)如同戲法,移山倒海視為等閑。掌上有可安天地的要訣,穿一雙草鞋可隨意四處游巡。五氣居於一朝實為罕事,三花聚頂功夫來自長春真人,峨眉山下聲名遠揚,真正得道的術士(凡人)有幾人。
『貳』 鬼神莫測的陸壓道君到底是誰
陸壓出場後 以釘頭七箭書暗算趙公明致死,為闡教除去一個大患。 同時書中稱陸壓乃離火之精(金烏),因此攻破十絕陣中的烈焰陣,也是唯一一個不需要炮灰攻破十絕陣的人物。事後趙公明的三個妹妹前來報仇 陸壓也是唯一一個被三霄擒住之後能全身而退的人物,由此可見陸壓散人的實力穩勝闡教眾位仙人。之後陸壓道長單挑孔宣也全身而退,將用斬仙飛刀殺死余元,與闡教眾人攻破誅仙陣、萬仙陣。萬仙陣後把斬仙飛刀送給姜子牙。在眾人拿袁洪妲己沒有辦法的時候,姜子牙用斬仙飛刀秒殺袁洪、妲己。 綜上所述 陸壓不僅能力一流 逃跑速度也快 善於保命,又擁有斬仙刀和釘頭書兩大神器。 簡直是封神榜中間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一般的人物。陸壓原為封神演義中人物,沒有戶口由來,總是救神仙於急難.道行多深沒有明確記載,很是飄渺難測.擁有寶貝葫蘆狀,有眼,善封印元神,可斬神仙妖魔於封印狀態.頗為玄幻.自稱散仙.陸壓是個神秘的傢伙,主要特點是不吃虧,專解疑難,另外疑點就是沒有來歷,自稱非仙非聖一閑人。而且是燃燈敗給趙公明的時節出場,闡截兩教都不知道他,他卻處處先知,雖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卻能自行逃脫。戰孔宣時雖也吃了點虧,但也能化長虹而去,而且兩次失手的原因都時因為沒有能及時祭出法寶封神斬將飛刀。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義後認為他的實力應該在闡教十二真仙之上。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樣很多人認為他的實力在幾大教主之下。對這個,我有點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句話叫做「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這句話的份量我想不僅僅是表示陸壓的年齡比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認為他實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為前述的兩次戰斗。這里就要講到封神演義里關於法寶的描述。據我所知,在那個時候,法寶的好壞絕對決定了實力的高低。有赤精子,廣成子兩人為證。他們兩人身為闡教十二真仙,在將陰陽鏡,翻天印傳給其弟子後,與弟子相鬥時落荒而逃。而恰恰陸壓道人的封神斬將飛刀在那個時候還沒有其他法寶能剋制。其實力可見一斑。另有讀者提出這樣一說:鴻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實就是道教的開山鼻祖),也叫元陽上帝,盤古聖皇。其實就是盤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壞而老祖之身歷劫不壞,每逢天地初開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傳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們三人其實又是一體所幻化。老子居於玄都,通天與原始分掌截闡兩教。後於萬仙陣滅了截教故後只剩下闡教一宗。陸壓道人乃是離火之精。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雲三聖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彼時天庭似乎還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而燃燈自得定海珠24顆即為後來佛教中二十四諸天,隨後興盛佛教建立西方極樂無窮。(後度劫有涅盤)接引道人後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無邊准提道人也就是書中所說的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知何故隱居山林培養出孫悟空這一超級殺手來大鬧天宮)另有一說:鴻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姜子牙確說是一成精白熊聞得闡教妙法無邊甘心向道,求原始收留。跪於原始洞外。怎奈原始不收烏合之眾只看根基。於是白熊一座數百年在洞外坐化了。後轉生為姜子牙復上山學道。原始見其與道無緣本不欲收留,怎奈他前生精誠所至,且日後有將相之才況可代己完封神一職便收為門人,後來便衍生封神許多故事。在中國也是有四大元素的,便被稱為,離火,息壤,真陰之水,無是之風
也有說所謂「鴻鈞老祖第一仙,弟子盤古初開天。先有鴻鈞後有天,陸壓道君還在前。」那說的就是後來人的模樣都是出自陸壓道君。創始元靈四大弟子:鴻鈞老祖、混鯤祖師、女媧娘娘和陸壓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開宗立派功德著實開天闢地,偏是這最小的小師弟陸壓道人,生性胡鬧打混,從無一天正經,卻無什麼名聲留下。其師侄太上老君、如來等,尚尊其為小師叔,知道者也尊其為陸壓道君,小輩神仙之中,卻是聞者渺渺了。陸壓道人乃是離火之精。飛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雲三聖皇,中不理瑤池與天帝(彼時天庭似乎還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叄』 老子《道德經》雲:「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此句的深層含義是什麼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
出自——戰國時期老子《道德經·天長地久》。
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的運行、存在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因此聖人把自己擺在後面,結果自己反而會佔先;在危險時把自己置之度外,結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為他不自私嗎?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3)宇宙練元神天地修道德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肆』 神話中說的「天地之靈氣日月之精華」是什麼東西
意思就是天地之間充斥的各種能量,太陽和月亮輻射出來的能量。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煉內功則以氣為引,吸天地之靈氣納於己身。
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從道家來講就是人和任何生靈都需要的賴以生存的能量有的傳統練體方法就是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化虛,其中精在未能辟穀的階段就是五穀之精即食物提供的能量,在辟穀後則采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由此得知,天地靈氣,日月精華就是能量。
(4)宇宙練元神天地修道德擴展閱讀:
「靈氣」即天地精靈之氣。《靈樞》中指出:「氣者,天地之靈萬物之精也」。
人生天地間,天地之靈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若采天地之靈,必於每日子、午、卯、酉四時行之。因子過陽生,午過陰生,卯時氣旺,酉時氣充,故采合陰陽之氣於一體,尤得氣之盛也。然除此四時,若任意行之,必無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無雜聲、雜色。
天地靈氣是萬物的氣場,如同人的氣場一樣。人的氣場會隨精神面貌、健康情況也會變化,天地也是如此,人類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話,破壞大自然,氣候變的惡劣,人為的大型土木建築,破壞自然循環法則,都會使靈氣變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樣,氣場變弱了。
古人說:「位仙者,吸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為能長壽。」其實這句話是有根據的,所謂「天地只靈氣」指的是天氣(空氣)和地氣,天氣屬陽,地氣屬陰。天氣與地氣的交構,形成了萬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
傳說
相傳春秋末年,老子騎一青牛,從洛陽向函谷關而來。函谷關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學,頗有些道根。老子來之前,尹喜觀星象、「望氣」,就看見一股紫氣從東方冉冉而來,於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來。
當老子騎牛過關時,尹喜認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這就是「紫氣東來」的故事。後人因之以「紫氣東來」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關住下後,見尹喜心慈人善,氣質純清,於是取其精華而為尹喜著書,名為《道德經》。
《道德經》寫成後,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蘊神鬼應驗之秘;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在很多道觀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執蒲扇,居住大羅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渦陽《老子傳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刻畫了老子從童年到暮年的成長過程;第二部分是有關老子和天靜宮的傳說。濃厚的神話色彩,親切的地方口語敘述,描述了老子傳奇的一生。
這些優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渦陽深厚的文化積淀,傳承了老子思想,也從另一個方面佐證了老子出生地的歷史本源。
《老子傳說》在渦陽代代相傳,大多採用地方口語,語言通俗優美,有著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收集、挖掘和保護這些民間故事,對於考證老子生地,弘揚道家道教文化,傳承老子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伍』 老子的《道德經》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如何理解
「穀神」並不是指稻穀之神,谷是指山谷,山谷是空盪盪的,所以用山谷來形容大道的虛無。空盪盪的山谷可以生養萬物,恰好可以用來形容大道能生萬物。神是指孕育萬物的能力和不拘於形式的過程。谷和神合起來就是「穀神」,所以它是一個詞,又不是一個詞。可以理解為大道虛空生養萬物,其精髓就是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玄牝」一詞中,玄是指旋轉變化,牝是指雌性的生殖器官,牝本來寫作匕,象形字,像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狀。
在古代,科學不發達,加之人們的思維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於女性能生兒育女,無法給以科學的解釋,他們看問題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對女性的生殖器官充滿了崇拜甚至畏懼,他們看到女子的肚子一天天隆起,十個月後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多麼神奇!
他們不知道精子和卵子的結合才是孕育生命的開始,誇大了女性生殖器的作用,以為其里必然蘊涵著無數奧妙和玄機,所以才能從無生出有來。
大道萬物就如同人類的孕育過程,它充滿了神奇又不為人所目睹,正因為我們無法親眼看到,才更突兀出它的神秘和深奧。大道的孕育和女性孕育不同點在於,大道生育萬物的功能的無限的,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因而說「玄牝不死」,它怎麼可能死呢?這是大道的本質特徵使其永不停息地生化萬物。
「玄牝之門」就是指大道生殖器官的門道,它存在嗎?在哪裡?如果大道存在牝門,那大道也就是實體了,能夠摸得著看得見了,可實際上大道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形象;如果大道沒有牝門,那麼這樣形容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大道的牝門存在於「無」的狀態之中。無的狀態無處不在,充盈於整個宇宙中。無中生有,有又變無。無的蘊意是不見蹤影又無法尋覓,從整體到分散,再由分散聚為整體,包含一切變化。它永遠都不會枯竭、停息,無所謂開始,無所謂結束。
(5)宇宙練元神天地修道德擴展閱讀
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譯文1:
「道」這個生養天地萬物的神奇物,是永恆存在而不會消混的,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體,微妙深奧的母體的門戶,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著,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譯文2: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陸』 問個比較玄疑的問題,是在混沌中開辟宇宙開辟天地,還是宇宙自在開辟天地後有的混沌太極生兩儀太極...
在中國哲學史上,周敦頤最富開創性的見解,或者說周敦頤的最大貢獻,是把宇宙的本原上推到太極以前的遙遠過去,提出「無極而太極」的著名論斷。同時,他提出了太極生陰陽的動靜觀,解決了宇宙生成發展的動因。他的宇宙生成論,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宇宙學說,也為宋代理學的誕生,奠定了本體論方面的基礎。正因為如此,他的宇宙生成論,是中國哲學史和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理論創新成果。
(一)周敦頤宇宙生成論的表述
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雖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是其表述文字卻很簡單。他的這些理論,集中表現在他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的前半部分,以及《通書》的《動靜第十六》和《理性命第二十二》等章。《太極圖》是周敦頤宇宙生成論的直觀形式。而《太極圖說》前半部分與《通書》相關部分,則是對《太極圖》的解說,是周敦頤宇宙生成論的文字表述形式。
《太極圖說》的宇宙生成論部分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通書·動靜第十六》:
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物則不通,神妙萬物。水陰根陽,火陽根陰。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四時運行,萬物終始。混兮辟兮,其無窮兮。
《通書·理性命第二十二》:
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上述三段文字加上《太極圖》上標注的文字,總共也不過253字。一個《太極圖》,配上253字,卻完整而系統地表述了周敦頤的宇宙觀,或者說宇宙生成論。通過《圖》與《說》,周敦頤建立起完整的宇宙生成序列,以及各序列之間的關系,即由無極而太極,由太極而陰陽,由陰陽而五行,由五行而萬物;提出了貫穿於宇宙生成各個大的序列、各個小的環節和各種不同現象的動靜觀,闡述了動與靜(運動和平衡)對於宇宙萬物生成發展的絕對意義。用一個圖和這么少的文字,卻表述出這么復雜的哲學思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奇跡。
(二)「無極而太極」的哲學命題有何玄機
「無極而太極」是《太極圖說》的首句,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是周敦頤宇宙生成論也是周敦頤整個哲學思想中,最為光輝的思想和最為巨大的成就;是自宋代以來爭論最多、分歧最大的關於宇宙本原的重大理論問題。說它是周敦頤最為光輝的思想和最為巨大的成就,是因為這一論斷把宇宙的本原上推到了太極以前,比此前的思想家、哲學家前進了一大步。說它是後世爭論最多、分歧最大的重大理論問題,是因為在周敦頤以後,對這一論斷的表述方式、理論淵源、哲學屬性等等,都有著諸多爭論,對有些問題的看法甚至大相徑庭。
──「無極而太極」的表述方式。對周敦頤《太極圖》與《太極圖說》,除了陸九韶、陸九淵兄弟從根本上予以否定、不承認這兩篇著作為周敦頤所作以外,歷來諸家分歧最大的一句,就是「無極而太極」。這其中,既有對這一句原文表述方式的不同看法,又有對這一句的內涵的根本分歧。
對這一句的原文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一,為「無極而生太極」。持此說的是《通書》的九江故家本。周敦頤去世後,除了二程本《通書》以外,又相繼有九江本、零陵本、舂陵本三種版本的《通書》面世。「九江本」是周氏的家藏老本。如果「九江本」所記確系周敦頤的原文,那麼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表述形式應當為「無極而生太極」。朱熹則認為「九江本」誤多一個「生」字。其二,為「自無極而為太極」。持此說的是南宋國史館編修的《國史》即《北宋史》。這一記述,為朱熹所親見,並曾為之爭辯,要求對這一說法進行修改。而負責編修《國史》的洪邁,拒絕了朱熹的要求,從而引起了朱熹的不滿。其三,為「無極而太極」。持此說的為延平本《通書》。延平本與零陵本、舂陵本、九江本一樣,都是較早版本的《通書》。朱熹在整理周敦頤的著述時,據延平本而將九江本的「無極而生太極」改為「無極而太極」。後來,由於朱熹成為理學集大成者,在當時和以後的學術界有著很高的地位,因此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都以「無極而太極」的表述為准。
然而實際上,無論是「無極而生太極」、「自無極而為太極」還是「無極而太極」,其所表述的意思都是一樣的。「無極而生太極」,意即無極是太極的本原,太極出自無極或生於無極。「自無極而為太極」,意即太極是從無極演變而來的。「無極而太極」,依然可以解釋為太極始於無極、太極生於無極,太極是從無極演變而來的。從周敦頤的行文風格來看,他惜墨如金,不約簡到無可再簡,是絕不會落筆的。因此,「無極而太極」可能就是朱熹堅持的表述形式。其實,在周敦頤的著述中,「無極而太極」的句式不算是最簡約的。如《通書·動靜第十六》:「五行陰陽,陰陽太極」。這里的「五行陰陽,陰陽太極」,明顯是五行出自陰陽,陰陽出自太極的逆推簡約式。如按此格式簡化《太極圖說》的「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則可作「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太極無極」。那麼,反過來也可以講「無極太極,太極陰陽,陰陽五行」。在《太極圖說》這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無極太極的內涵,與「無極而太極」、「自無極而為太極」、「無極而生太極」的內涵都是一樣的。換句話說,爭論「無極而太極」的幾種表述方式,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無極而太極」的內涵。從《太極圖說》和《通書》構成的思想體系看,周敦頤不僅把無極置於太極之上,而且認為太極出自無極之中。他在《太極圖說》中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所謂「太極本無極」,即無極是太極的本原,太極歸本於無極,出自無極。但是,朱熹堅持「無極而太極」的提法,並非是要堅持周敦頤關於太極出自無極的本來思想,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關於「無極無形,太極有理」的哲學命題,為建立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提供理論依據。對於「無極而太極」,他既不同意太極出自無極之類的解釋,甚至也不同意將無極置於太極之上或太極之先。他解「無極而太極」為「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實為萬物之根抵」,也就是以「太極」為無形的理,而「無極」只不過是「太極」的修飾語、「無形」罷了。簡言之,朱熹是將「無極而太極」解釋為「無極無形,太極有理」,甚至是「無形的太極」。這樣,盡管「無極」在文字組合上放在「太極」之前,但在宇宙生成序列上,並非置於「太極」之上。
──「無極而太極」的淵源。「無極」一詞並非周敦頤的發明。但將「無極」一詞用於指宇宙本原,則絕對是周敦頤的發明。在周敦頤之前,無論是釋家還是道家的文獻典籍中,都可以找到無極一詞。在佛家經典華嚴部《漸備一切智德經·初發竟悅豫住品》一章,先後使用「無極」多達32處,如「威曜普照,消除暗冥,已超眾行,斑宣無極」,「真正積功累德,每生自克,六度無極」,「重懷悅豫,渴仰於法,興發大愛無極之慈」等等。在道家經典中,最先提出「無極」一詞的是老子。《老子》知其雄章有「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句。《莊子·地宥》有「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道藏《靈寶自然經訣》有「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無極大道」。但是,所有這此「無極」,都只是無限、無量、無邊、無際之義。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說,第一次將「無極」一詞用於指宇宙本原。而在儒家經典《易傳》中,有「易生太極,是為兩儀」的提法,將宇宙本原鎖定在「太極」。
如果說周敦頤的「無極」出自《老子》,那麼,周敦頤的「太極」則明顯來自《易傳》。《易傳》是以「兩儀」(陰陽)未分的「太極」為宇宙本原的。周敦頤也以「太極」為本原。他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對「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具體描述。但是,周敦頤的「太極」又明顯不同於《易傳》的「太極」。《易傳》的「太極」,是宇宙的最終本原。而周敦頤的「太極」,只是宇宙生成中的一個序列,其最終本原則是「無極」。而這個「無極」,也許不像「太極」一樣專指某一序列,而是包括了「太極」以前無名無形的若干序列。由於周敦頤在宇宙生成序列中,於「太極」之前增置了「無極」,因此周敦頤的「太極」雖然來自《易傳》,卻又並非《易傳》本身的思想了。
周敦頤將宇宙本原推定為「無極」,並認為「無極」在「太極」之先,「太極」是由「無極」產生的。周敦頤這樣定義「無極」,並提出「無極而太極」的著名論斷,顯然是受到了老子的影響和啟發。老子《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老子還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里所說的,都是宇宙萬物生成的先後次序。老子把宇宙萬物的最初發生劃分為兩個:一是始的階段,一是母的階段。始的階段是無形的階段,因為無形而無可名狀,因此也是無名階段。母的階段則是形體初具階段,是可名的階段。在這里,老子是從方法論的角度追溯宇宙萬物的起源,以為萬物的生成都是有名出自無名。周敦頤受老子啟發,將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移植於自己的學術思想范疇並加以簡化,用以說明自己的宇宙生成論,從而形成了「無極而太極」之說。
當然,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無極」,並非簡單地取自《老子》或佛經。這是因為,道家或佛家所說的無極,並非周敦頤《太極圖說》中的無極。《太極圖說》中的無極,用的是范疇之義,所指的是宇宙的本原。而道家和佛家的「無極」,用的則是詞語之義,所指的是事物的性狀。換句話說,將「無極」用於指宇宙本原,這是周敦頤的首創。
(三)太極生陰陽的動靜觀
動與靜是周敦頤宇宙生成論中一對非常重要的范疇。動,就是運動;靜,就是靜止,就是平衡。作為一位劃時代的哲學家,周敦頤已經初步認識到,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都是在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中實現的。為此,他提出了貫穿宇宙生成各個大的序列、各個小的環節和各種不同現象的動靜觀,特別是太極生陰陽的動靜觀。
周敦頤雖然把宇宙的本原推到了「太極」之前的「無極」,但在他那個時代,對宇宙在「太極」之前的「無極」階段的具體形式無從了解,因此他解釋宇宙的具體生成,還是沿襲了《易傳》的思想,仍以「太極」為起點。他的「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的思想,實際上是《易傳》「太極生兩儀」的繼承和發展。太極是怎樣產生陰陽的呢?周敦頤認為,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也就是說,陰陽均由太極演化而成,演化的具體過程和形式就是太極自身的運動,包括相對的靜止。陽是太極動所產生的結果,動是太極自身的運動。陰是太極靜的結果,靜是太極自身的相對靜止。這里的動、靜,相對於《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中的「生」字,更加明確具體,更加接近問題的實質。同時,周敦頤所說的動靜與陰陽,又具有宇宙生成與物質屬性的雙重關系。就宇宙生成關系而言,有太極才有動靜,有動靜才有陰陽。太極不動則無陽,太極不靜則無陰。動靜是通向陰陽的橋梁,化生陰陽的形式。而從物質屬性看,動靜又分別是陰陽的屬性。這是因為,按照傳統的解釋,動剛而靜柔,動強而靜弱。動時剛強,故屬陽;靜時柔弱,故屬陰。由於動屬陽,所以說動而生陽;靜屬陰,所以說靜而生陰。為了說明動靜的無始無終,故又說動極而靜,靜極復動。
太極能動又能靜,這是周敦頤思想深刻的表現。動靜的主體是太極,是太極在動,太極在靜;動極又靜,靜極復動。其所以能動能靜,動極則靜,靜極復動,原因在於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中有動,所以才能動;動中有靜,所以才能靜。動以靜為根,所以動極必靜;靜以動為根,所以靜極復動。周敦頤的動靜互根之說,來源於《老子》、《易傳》及董仲舒有關陰陽互根和陰陽交替的思想。《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可以看作是周敦頤動靜互根思想之所本。而董仲舒關於夏至陽極盛而轉陰,冬至陰極盛而轉陽的思想,則是周敦頤「動極而靜,靜極復動」的主要依據。前人的材料雖然給了周敦頤以啟迪,但將陰陽的屬性用作陰陽的產生,仍然不失為一種理論的創見。
(四)周敦頤宇宙觀的唯物主義傾向與樸素辯證法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的關系問題。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學派別都根據對這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兩大陣營。凡斷定精神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屬於唯心主義陣營;凡認為物質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則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從周敦頤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他的宇宙生成論來看,則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性質,並閃爍著樸素辯證法的思想光輝。
──「無極而太極」的唯物論因素。「無極而太極」是周敦頤的哲學命題。在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中,有著「無極」、「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等諸多序列。這些序列,無一例外都是物質序列,是物質世界的生成發展序列,而不是精神序列。正因為如此,周敦頤的「無極」,不是對某物的性狀描寫,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形式,是先於太極的物質存在形式,是先於太極的宇宙生成序列。「無極」當然無形。這種無形,是「無極」本身內涵所具有的。「無極」先於「太極」,則是由「無極而太極」的先後次序體現的,「無極」在先,「太極」在後,「無極」生出「太極」,「太極」出於「無極」。綜觀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確實帶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色彩或者說唯物主義傾向。
應當看到,周敦頤當年關於宇宙由無極進入太極的猜想,是一種偉大的科學猜想,也可以說是一種革命性的猜想。他的這個哲學命題或者說科學猜想,與現代宇宙科學結論之間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十八世紀時,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於175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康德認為,太陽系的所有星體,無一例外地由一團團的彌漫於宇宙究竟的「混沌的微粒」,藉助於引力的作用聚集形成的。當時的德國哲學家卡爾·歐根·杜林對康德的星雲假說,採取輕蔑態度。而恩格斯則不僅對康德的星雲假說予以肯定,而且在《反杜林論》一書中認為:「物質在原始星雲之前已經經過了其形式的無限序列。」
在當時的宇宙科學水平之下,恩格斯這一論斷,也只能算一種科學設想或猜想。後來宇宙學的進一步發展證明,恩格斯的論斷是正確的。在原始星雲形成之前,宇宙確實已經經過了其他形式的諸多序列。特別是二十以世紀以來的宇宙大爆炸理論說明,原始星雲是宇宙大爆炸以後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個至密至熱的奇點或原點。宇宙奇點又是怎麼形成的?是否也經過了諸多序列才得以形成?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答案。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如果把康德所說的「原始星雲」作為周敦頤的「太極」階段,那麼恩格斯所說的物質在原始星雲之前經過的其他無限序列,則相當於周敦頤所說的「無極」階段。
總之,在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中,以「無極」作為最高本體,解決了宇宙萬物和人類的發生發展與統一的問題,既溝通了天人之間的關系,同時拋棄了佛、道二家和舊唯心主義的「創世說」,並容納了漢唐以來的宇宙生成論,為宋代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本體論方面的基礎。
──太極陽動陰靜的唯物論色彩和辯證法因素。周敦頤的動靜觀,體現了宇宙自身永恆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這幾句話表明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其一,宇宙生成的各個序列的運動,都源於宇宙自身的運動,包括相對靜止,而不是來源於上帝的推動,或其他什麼力量的推動。其二,宇宙生成的各個序列,後一個序列是由前一個序列運動所產生的,是前一個序列運動的結果。其三,強調了動與靜、靜與動的密切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周敦頤認為,動與靜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互為其根」。動以靜為根,因此可以「動極而靜」。靜是以動為根的,所以「靜極復動」。至於由陰陽至五行的「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行」,兩性分工的「妙合而凝」,萬物化生的「二氣交感」,萬物生生的「變化無窮」,都是各個序列自身運動的結果。這些說明,在周敦頤的思想體系中,從無極至萬物,各個序列,各個環節,各種發展,無一不是宇宙自身的運動(包括相對靜止)。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周敦頤的動靜觀帶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色彩和樸素的辯證法。
(五)朱熹、陸九淵對「無極而太極」的曲解
朱熹、陸九淵都是宋代理學重要代表人物。他們都非常推崇周敦頤,都想將周敦頤的學術引入自己的思想體系。由於二人的學術之爭,引發了長期的激烈的無極太極之辯。這場辯論,在他們之後還延續了幾百年。
陸九淵、陸九韶兄弟曲解「無極而太極」,就是否定《太極圖》與《太極圖說》為周敦頤所作,否定「無極而太極」的思想是周敦頤的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為主觀唯心主義,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派別之一,稱為「心學」,與程朱理學相對立。陸九淵提出「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實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認為,「心」和「理」是永久不變的:「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雜說》)正因為他們主張「心即理」,從而堅決反對在宇宙本原的「太極」之上,還有一個更高本原的「無極」之說。換句話說,如果承認在宇宙本原的「太極」之上還有一個更高本原「無極」,那麼他們以心為唯一的學術思想就不能成立。出於這樣的考慮,他們乾脆就來一個釜底抽薪,認為「無極而太極」之說與《通書》「不類」,從而不可能是周敦頤的思想,並進一步推斷《太極圖》與《太極圖說》不是周敦頤所作。
朱熹因無極太極之說與自己的「理學」相近,從而採取改造利用的辦法,為我所用。朱熹曲解「無極而太極」,就是將其解釋為「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也」。簡言之,「無極而太極」就是「無形而有理」。他這樣對他的學生說:「『無極而太極』,只是無形而有理。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找太極,故以無極言之。既謂之無極,則不可以有底道理強搜尋也。」他又說:「無極者無形,太極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雲無極。」(《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朱熹認為,「無極」只是一個修飾詞,是修飾和說明太極的,說明太極的性狀,說明太極的程度。「無極而太極」也就是無形的太極,或者說太極已經達到了至極,不可再有什麼道理去搜尋了。然而,周敦頤的「無極」是作為宇宙生成的一個序列,而且是先於太極的序列,並非什麼修飾詞。因此,朱熹對「無極」一詞的理解,顯然違背了周敦頤的原意。
如果說朱熹以無極為無形的誤解,是出於猜測、推斷的失誤,那麼他把「太極」理解為「有理」,則明顯是有意的歪曲。《朱子語類》卷九十四有如下幾段話: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四象八卦,皆有形狀。至於太極,有何形狀?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蓋雲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
「無極而太極」,只是說無形而有理。所謂太極,只二氣五行之理,非別有物為太極也。
太極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
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里當初皆無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氣;既有此氣,便分陰陽,以此生許多物事。惟其理有許多,故物亦有許多。
從上面的這幾段話,我們可以看到,朱熹完全是從自己的理論需要出發,別解「太極」為理,而又把這個思想強加於周敦頤。通過對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改造,朱熹建立起以「理」為核心范疇的哲學思想,亦即理學。隨著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以太極為理而不為物,幾乎成了不刊之論。實際上,朱熹以太極為理,只是對程顥、程頤思想的發展,與周敦頤毫無關系。周敦頤在《太極圖說》和《通書》中多次提到「太極」。但是,無論是「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還是「五行陰陽,陰陽太極」,其中的「太極」都是指宇宙的本原而非宇宙的最終本原;是宇宙生成的一個序列而不是最初的序列。因此,周敦頤所說的「太極」,都是指物質實體,而不是精神實體。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柒』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對什麼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里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王",即統治階級。在《道德經》中“王,邦、國"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聖人"解讀為“王“。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屈"一詞,一直以來“屈“都被解釋為“枯竭“,但我認為最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虧“,繁寫體的“虧"。虧,氣不足為虧。與月亮盈虧之意同。不虧:圓滿,充實。
有朋友在評論區留言,問多言數窮怎麼解讀,我本來已經回復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沒看到,就重新編輯發出來。
這句的含義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捌』 修真界,仙界,神界等級。最好有聖界。要修真小說常用的。如果有佛界,魔界妖界加懸賞
修真者[1]若進入六層的元嬰期,隨著精勁能量的凝結,修煉出自己的「紫府元嬰」,就可以達到所謂的靈魂不滅。若是修成十層的渡劫,那就可以肉身不滅。
仙界仙人分五個境界∶由低至高計為∶散仙(也叫地仙、難聽的叫屍解仙)、天仙、金仙、大羅金仙、九天玄仙、羅天上仙、仙君、仙帝。
神界∶神人,天神,神王,天尊。
修魔者進入魔界後:
修魔分成魔光、煉光、凝元、結丹、吞噬、魔嬰、離嬰、神遊、混沌、渡劫、大乘十一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又分上、中、下三個時期。
修行等級設定:
修真者:聞道期、開光期、靈智期、消融期、神動期、元嬰期、出竅期、靈虛期、玄靈期、渡劫成仙。
→→仙:散仙、道仙、天仙、靈仙、神仙。渡劫成神。
修佛者:見佛期、開凡期、靈心期、無谷期、意散期、神心期、魂動期、太虛期、青靈期、渡劫。
→→佛:散佛、金佛、天佛、靈佛、神佛。渡劫成神。
修魔者:開魔期、魔腦期、潛魔期、靈魔期、無魔期、渡劫。
→→魔:散魔、鬼魔、天魔、玄魔、神魔。渡劫成神。
修真境界
有兩種
傳統修道小說:
引氣入體 煉氣化神 煉神返虛 在這個階段要度五次小天劫 四次大天劫 之後 煉虛合道成就天仙之位。
天仙 玄仙 金仙 真仙 太乙玄仙 太乙金仙
大羅金仙 准聖 聖人 鴻鈞(天道)
奇幻修真小說:
一說: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每種都有上下之別。
天仙 羅天上仙,大羅金仙,九天玄仙,仙君,仙帝
神人 天神 神王 天尊 鴻蒙掌控者
二說:開光、靈虛、辟穀、心動、元化、元嬰、離合、空冥、寂滅、大成、渡劫。每一期又分初、中、後三個階段。
靈仙 幻仙 真仙 羅天上仙 大羅金仙
九天玄仙 天仙 極仙 絕仙
神人 天神 神王 神尊
種族設定:人、仙、佛、魔、神、獸。
各界主要生物:修真界——修真者(還有修佛者和修魔者,不過大多在暗處修行)、凡間界——凡人、魔界——魔、仙界——仙、佛界——佛、冥界——妖精、鬼魂、修魔者。
『玖』 先有鴻鈞後有天是什麼意思
一、意思
先有了鴻鈞才有了天地。
二、來歷
封神演義里,鴻鈞道人出場了一次,描述如下:高卧九重雲,蒲團了道真;天地玄黃外,吾當掌教尊。盤古生太極,兩儀四象循;一道傳三友,二教闡截分。玄門都領袖,一氣化鴻鈞。
從這一段詩里可以看出,當時天地未開之時,鴻鈞就已經得道,是一教之尊,之後盤古開了天地,鴻鈞緊接著又收了人闡截三教教主為徒。
可以說,鴻鈞和盤古是一個時代的人,誕生在盤古開天地之前。當然,鴻鈞出生的有可能比盤古早,也可能比他晚。
但是鴻鈞道人一定比天要誕生的早,這就是先有鴻鈞後有天的來歷。
三、原句
原句如下:
先有鴻鈞後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
釋義:先有了鴻鈞才有了天地,神魔在仙佛之前誕生。
四、出處
出自龔麗聲《封神演義》蘇州評彈版,為了吸引聽眾(觀眾),在不影響原著大意的前提下,對一些細節、無關緊要的局部做出的再創作。
(9)宇宙練元神天地修道德擴展閱讀
按《封神演義》中看來,鴻鈞就是「大道」的代表,是「天道」的代表,三友,女媧,二佛等大羅金仙的指引者與監督者,並且書中載通天敗走之後遇到鴻鈞之前,有過話說:「不如重立地水火風換過世界,不過這事還得秉過老師」。可見鴻鈞的徒弟能創造天地,而且還得稟告鴻鈞一聲,要同意了才能造天,那鴻鈞是什麼存在就不言而喻了。
中國神話與正統道教並沒有此人出現,而時至今日道教也依舊不承認鴻鈞在其神系中的存在,道教多次駁斥鴻鈞邪說,佛教也辟謠了鴻鈞。
『拾』 為什麼鎮元子不拜三清,不拜四帝,只拜天地
樓主說的情況之出現於西遊記,所以一切分析要從西遊記的范圍內開始。
鎮元子是資格比較老的神仙,打個比方,一家大學高校第一批畢業生,有的做了高級官員,有的卻只是自己經營小生意,他們的社會地位,以及個人能量是大不一樣的。但是對於這個學校N屆後的畢業生來看,他們都屬於第一代師兄,資歷最老,小生意者見到高級官員也不低頭,因為都是一屆畢業生,不需要行禮用尊稱。
鎮元子就屬於這種情況,所以三清四帝都不供奉,那些後期得道的仙人都屬於晚輩。不過資格老不代表他本事高,鎮元子袖子可以收師徒,這個和彌勒佛的後天袋差不多,八成不是法術而是一件法寶。他有本事捉孫悟空沒本事殺孫悟空,人參果死了就沒招了,觀音菩薩抖一些水就能救活,可見法力上並不是太厲害。有人說鎮元子是故意演一出戲,最後目的是和未來的斗戰勝佛拜兄弟,這樣就和天庭以及佛派眾仙拉近關系,但是這也反面看出來鎮元子的孤單和弱勢。另外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西遊記世界明確規定,神仙等級是天地神人鬼,先是天仙,而後才是地仙。
不要聽那些網路小說揉合多種著作以及民間故事亂寫出來的人物關系,歷史上的名著故事裡,鎮元子只出現在西遊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