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零元論

宇宙零元論

發布時間: 2022-03-28 23:42:15

『壹』 舉例說明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

宇宙概念在古代中國它所指稱的是空間和時間的統一體。戰國(前476-前221)末年的屍佼對宇宙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屍子》),「宇」就是包括東西南北四方和上下六合的三維空間,而「宙」就是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維時間。東漢時代的張衡(78———139)明確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靈憲》)的無限宇宙概念。與宇宙相聯系的另一個重要概念是「天地」,它意指人類在一定條件下所能觀測到的宇宙范圍,而那些尚觀測不到的部分叫做「虛空」或「太虛」。元代的鄧牧(1247———1306)認為在無限的虛空中有無限多的天地,「天地大也,其在虛空中不過一粟而已耳」(《伯牙琴》),與300年後歐洲布魯諾(1548———1600)的宇宙無限論如出一轍。中國古代先哲們還認為,就一個天體來說都是有始有終的,但就無限多的天體構成的系統來說則是無始無終的。

中國古代關於天地的結構相繼出現過三大模型,即蓋天模型、渾天模型和宣夜模型。蓋天模型把天地的結構設想為一把附著有眾天體的左旋大傘籠罩著一個倒扣的靜止的大盤子,約在西漢末年成書的《周髀算經》給出一個典型的論述。渾天模型把天看作一個附著有眾天體的球殼繞極軸左旋,關於靜止在天球中央的地之形狀則有地平和地圓兩種觀點,約成書於晉代的《渾天儀注》以「渾天如雞子,地如卵中黃」做比喻。關於天體的運動,這兩種模型一致認為恆星隨天一起左旋,而對於日、月以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則有左旋和右旋之爭。宣夜模型拋棄了傘笠或球殼的固體天假設,主張眾天體自然漂浮在充滿氣體的虛空之中。明代哲學家黃道周(1582———1646)為說明歲差還提出過一種地動宇宙模型,在恆星天球內地球和日月五星繞共同的宇宙中心運轉,地球的公轉周期為23376年。

『貳』 宇宙次元論是什麼意思

次元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維數,第十次元空間即使第十維宇宙。
在M-理論中,空間有十一維,但是人們認為其中六七個或七個方向被捲曲成非常小,只留下三個大的幾乎平坦的方向。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給出了11維空間,認為要描述宇宙,X、Y、Z和T(時間)4個未知數是不夠的,要加到11個未知數之後,才能夠解釋宇宙的很多結構。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盡管有這么多的維,但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如果螞蟻沿著的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麥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麥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人一個維。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者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叄』 宇宙無限本原大統一元學是什麼啊,怎麼沒

宇宙的創生
「大爆炸宇宙論」最早於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奇點經歷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演化過程的圖像。宇宙在約138.2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能量激盪,並產生光、熱。大爆炸後30萬年,最初的物質漣漪出現。大爆炸後20億~30億年,類星體逐漸形成。大爆炸後100億年,太陽誕生。38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開始逐漸演化。該理論被認為是迄今最合理的理論。
1.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科學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
①現代宇宙學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
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不斷膨脹
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相對的,還有「暗物質」有巨大的吸引力。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8^-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直到21世紀初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證據表明,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遠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中氣體可能越來越少(並未確定這種過程會減少這種氣體。)。以致於不能再產生新的恆星。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形成恆星的氣體並不會減少而是轉換成其他形態。所以新的恆星可能會一直產生)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10^32年後,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71年後,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但質子是否會衰變還未得到結論,因此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宇宙中的質能會不停的轉換。)
近幾年來,一批西方的天文學家發表了關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斷。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進行運動,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由此否定了「上帝」的第一推動。

加速膨脹
一個科學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進行的最新測量顯示,宇宙的膨脹速度約為46英里(74公里)每秒·每百萬秒差距(更精確的數值為:74.3 ± 2.1 (km/s)/Mpc)。
諾貝爾獎獲得者布萊恩·施密特指出:「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空間正在加大。「
2011年,布萊恩·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因利用「超新星」作為「宇宙探測器」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研究之初,他們的想法是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如何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而減緩,而最終的發現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事實證明,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他解釋道:「我們觀察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就像多普勒雷達採用多普勒頻移來定位、測量一樣。我們測量距離以及這些動作劃分的距離,從而計算出宇宙的膨脹速度。我們的測量方法就是觀察遙遠的物體,在不同的時間做同樣的測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通過比較過去與現在測量的不同距離,我們得知現在宇宙的膨脹速度比以往快很多。「[30]
這意味著百億年後的未來,絢爛的星空用肉眼再難觀測到,黑夜將一片空寂,大概1000億年之後,除了銀河系,所有星系都將相距遙遠各自飄離,人們看到的宇宙將空無一物。

宇宙的結局
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布到均勻分布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所以,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
個別科學家有一個假說: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在美國科學促進會2013年年會上表示:我們生活的宇宙並不穩定,科學界一直希望推算宇宙的長期穩定性,但這需要獲得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亞原子粒子的精確質量,最近的發現提供了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計算顯示數百億年後將有一場災難——「一個被認為會成為『替代宇宙』的小空泡將在某處出現,隨後逐漸膨脹並最終將我們破壞」。他認為,小空泡將以光速膨脹。

『肆』 宇宙全息論真是改變了我的價值觀人生觀,它說的內容太讓人震撼了,真是匪夷所思!請問它說的是事實嗎

宇宙是一個各部分之間全息關聯的統一整體。在宇宙整體中,各子系與系統、系統與宇宙之間全息對應。凡相互對應的部位較之非相互對應的部位,在物質、結構、能量、信息、精神與功能等宇宙要素上相似程度較大。在潛態信息上,子系包含著系統的全部信息,系統包含著宇宙的全部信息。在顯態信息上,子系是系統的縮影,系統是宇宙的縮影
宇宙全息論的基本原理是:從潛顯信息總和上看,任一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全部信息。
通俗地說,一切事物都具有時空四維全息性;同一個體的部分與整體之間、同一層次的事物之間、不同層次與系統中的事物之間、事物的開端與結果、事物發展的大過程與小過程、時間與空間,都存在著相互全息的對應關系;每一部分中都包含著其它部分,同時它又被包含在其它部分之中;物質普遍具有記憶性,事物總是力圖按照自己記憶中存在的模式來復制新事物;全息是有差別的全息。[1-2]
在一個全像式的宇宙中,甚至連時間與空間都不再是基本不變的。因為在一個沒有分離性的宇宙中,位置的觀念會瓦解,時間與三維空間就像電視監視器中的魚,只是一種更深秩序的投影。這種更深的現實是一種超級的全像式幻象,過去,時下,未來都共同存在於其中。
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相片。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網路全書)。

『伍』 宇宙學問題,宇宙的能量為零嗎

這位童鞋,E=MC^2這個公式我們都知道。我們宇宙中的正反電子的能量是完全抵消的,所以我們可以不管。其實現在宇宙的能量≤1,也就是宇宙常數Ω。我們知道,根據GUT理論,宇宙終將大冷卻(或大撕裂),就是因為這個接近1的Ω,和暴漲沒有關系。還有你必須明確這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

『陸』 「零宇宙」論提出,人類看見的所有都是假象嗎

自人類研究宇宙以來,宇宙大爆炸的觀點一直被人們所接受與認可,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科學家們的更深入觀測,宇宙大爆炸似乎被否認了,甚至有些科學家提出“零宇宙”的觀點,並認為人類所見所聞都是假象,都是不存在的,而我們人類或許只是虛擬系統中的一個或一串數據,事實的真相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吧。

計算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系統數據了,一般而言,我們都是要輸入一些指令,這些數據才能夠運轉起來的,如果說我們是數據,那麼我們就應該像機器人一樣了,沒有思想,沒有七情六慾,但是事實相反,我們的思想都是獨立的,屬於個人的,我們想做一件事,必定會深思熟慮才會做出決定,而不是由某個的指令才可以做決定,這就說明了我們人是獨立的,有思想的人,而我們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而不是所謂的虛擬世界。

『柒』 宇宙次元論中的三元一體什麼意思啊

三元,在道教教義中原指宇宙生成的本原和道教經典產生的源流,隋唐以後又衍化

為道教神仙和道教主要節日的名稱,延續至今。

道家著作原無「三元」之說,但是古歷法家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年、月、日之始,稱

三元日,因為此日為「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此「元」當系開始之意。古術數

家以六十年為一甲子,第一甲子為上元,第二甲子為中元,第三甲子為下元。一百八十

年為「天地一變」之周始,合稱「三元」,此「元」又是單元之意。早期道教太平道

有「三統」神學思想,稱:「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

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

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也,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憂,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

疑矣。」其時尚無三元之說。《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引《典略》稱五斗米道「請

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

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也未將三官和三元聯系在一起。

大約在北周末年成書的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中,「三元」一詞才見著錄。該書卷

二十七《上清神符品》引《洞真三元玉檢布經》稱,受佩「三元玄壇玉檢紫文」之人,

佩身九年,就有可能「乘三元之軿,上升三元之官」。該經收入《道藏》洞玄部本文

類,全稱《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該經所稱「三元」,指的是天、仙、地,即上元

玉檢檢天大錄、中元玉檢檢仙真書、下元玉檢檢地玉文。附有《三元內存招真降靈上法》,

其內存之神為「太素元君」以及她的三個女兒,紫素元君、黃素元君、白素元君,三女

神又合稱為「三素元君」。故上清派的「三元」並非指天地水三官。《無上秘要》卷

五十二有《三元齋品》,認為從道之人「生長流俗,五神諍競,塵深罪穢,永不自覺,

與罪同長,山海彌積,前生至今,不知緣來,凡以幾劫,逮及今日,罪結天地,在何簿

目,為三官執舉,拘逮地役,雖自修厲而無感徹,真靈不降,眾魔所伐,致思念不專,

五神飛越,常恐一旦歸命幽壑,彌淪萬劫,終天無拔」,因此必須以三元大慶吉日,

「清齋燒香,首謝前身及得今日積行,所犯天所不原、地所不赦、神所不哀、鬼所不放

億罪兆過」。據此,南北朝時期已開始將「三官」和「三元」聯系在一起。

唐初編成的《藝文類聚》卷四「七月十五」條稱:「道經曰:七月十五,中元之日,

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

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清膳飲

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

眾苦,得還人中。」《藝文類聚》所稱道經乃《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玉京玄都大獻經》。

《道藏》收入洞玄部本文類。該經有題解和注釋,作者不詳。注稱:「三元者,元,本

也。但以上三官為萬物之行本,故曰三元。」題解稱:「一切眾生,生死命籍,善惡簿

錄,普皆系在三元九府,天、地、水三官考校功過,毫分無失。所言三元者,正月十五

日為上元,即天官檢勾;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檢勾;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

檢勾。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三官之所統攝。」在《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功德輕重經》

中,敘述更細,稱天官有三宮三府三十六曹,地官有三宮三府四十二曹,水官有三宮三

府四十二曹,三官共有九宮九府一百二十曹,專司記載人的生死和功過,「責役考對,

年月日限,無有差錯」。該經還稱:「人身中亦有三宮六府百二十關節,三萬六千神。

人身行惡,身神亦奏之三官;

人身行善,則度其仙名。生死罪福,莫不先由身神影響相應乎自然也。」這就將

天神和人身之神聯系起來,成為對於人的善惡行為的監察系統。

宋代張君房編撰的《雲笈七籙》卷五十六《元氣論》稱:

「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

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將人體的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說法。

《參同契》稱「含精養神,通德三元」。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注「三元」為「上中下

之三田也」。宋曾慥編撰的《道樞》卷三十有《三元篇》,其「三元」所指「上元者,

首以上屬焉;中元者,首之下臍之上屬焉;下元者,臍之下腰之上屬焉」。「人有三元,

三元塞則六氣亂矣」;「三元之中,中元其最尊者也」;「上氣入既足,若動而不動於

恍惚之間,自然結成寄於氣海,故中元注於下元之珠,元氣斯定矣。中元者,陽也,雄

也;下元者,陰也,雌也」;「中元守乎下元,左白右黑,合而為一」;「外氣不入,

內氣不出,與天地同和,其壽無涯焉」。張伯端《悟真篇》卷上有「四象五行全籍土,

三元八卦豈離壬」句,董德寧注稱:「三元者,三才也,其在天為日月星之三光,在地

為水火土之三要,在人為精氣神之三物也。」這就將內丹修煉同道教教義中的宇宙生成

理論聯系在一起了。現代道教著名學者陳攖寧還在《黃庭經講義》中稱「三元」為元精、

元氣、元神。

另據《雲笈七籙》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三元」又有宇宙和道教經籍起源的意

思,稱「原夫道家由肇,起自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元,又從

三元變成三氣,又從三氣變生三才。三才既滋,萬物斯備。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

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三元中又分別化生出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

三君分別居於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此三君各為道教教主,即

三洞之尊神。「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

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玄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由此衍生

出道教三洞系統以及包括其中的各種道教經籍。

『捌』 宇宙胚種論的內容是什麼

宇宙胚種論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物來自別的星球或宇宙的「胚種」,它們可以通過光壓或隕石而到達地球。此種看法在19世紀頗為流行,至今還有少數科學家堅持。例如,英國分子學家克里克等人,根據地球生物有統一的遺傳密碼以及稀有元素鉬(Mo)在酶系中有特殊重要作用等事實,推測地球上一切生物都是由數十億年前某富含鉬的文明星球的胚種發展而來。又如英國天文學家霍伊爾根據某些細菌在高溫、乾燥或強輻射等條件下亦能生存的事實,也堅信「宇宙胚種」能通過種種惡劣環境而到達地球,並認為某些碳質球粒隕石實際上含有焦化的細菌和孢子。「宇宙胚種論」目前還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退一步說,此說即使能成立,也沒有解決最早的「胚種」(生命)是怎樣起源的問題。

『玖』 宇宙全息論的運用

Bohm 不是唯一的認為宇宙是一個全像攝影式幻象的研究者。在腦部研究的領域中,史坦福大學的腦神經學家Karl Pribram也分別獨立地相信現實的全像式本質。Pribram研究腦部如何儲存記憶,因而被全像式結構模型所吸引。近幾十年來,許多研究顯示,記憶的儲存不是單獨地限於特定的區域,而是分散於整個腦部。
在1920年代的一連串歷史性的實驗中,腦部科學家Karl Lashley發現不管老鼠腦部的什麼部位被割除,都不會影響它的記憶,它仍舊能表現手術前所學到的復雜技能。唯一的問題是沒有人能提出一套理論來解釋這種奇怪的「整體存在於每一部份」的記憶儲存本質。
然後在1960年代,Pribram 接觸到全像攝影的觀念,知道他發現了腦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的解釋。Pribram相信記憶不是記錄在腦神經細胞中,或一群細胞中,而是以神經脈沖的圖案橫跨整個腦部,就像雷射繞射的圖案遍布整個全像攝影的底片上。
換句話說,Pribram相信,頭腦本身就是一個全像攝影相片。
Pribram的理論也解釋了人類頭腦如何能在那麼小的空間中儲藏那麼多的記憶。曾經有人估計人類頭腦在人的一生中能夠記憶約一百億位元(bits)的資料。
相似的,除了其他功能之外,全像攝影也具有驚人的資料儲存容量——只要改變兩道雷射照射底片的角度,就可以在同一張底片上記錄許多不同的影像。有人示範過,在一公分立方的方塊底片上可以儲存一百億位元的資料(大約是五套大英網路全書)。 如果腦部是根據全像攝影的原理來操作,就比較能了解人那特殊的能力,能迅速從那龐大的記憶倉庫中取出所需的任何資料的能力。
如果一個朋友要你告訴他,當他說「斑馬」這個字時,你會想到什麼。你不需要笨 拙地搜尋某種巨大的腦部字母檔案才能得到一個答案。相反地,一些聯想,如「條紋」「馬」和「非洲野生動物」等詞語會立刻跳入你的腦中。
的確,人類思考過程的一項最驚人的特徵是,每一件資料都似乎與其他所有資料相互連接——這也是全像攝影幻象的另一項基本特性。因為全像攝影幻象的每一部份都與其他部份交互關連著,這也許是大自然交互關連系統的最終極例子。 在Pribram的全像式腦部模型的啟發下,記憶的儲存不只是腦部科學唯一稍獲解答的謎。另一項謎題是腦部如何翻譯它從感官所得到的大量波動(光波,聲波,等等),使之成為人們知覺的具體世界。
記錄與解讀波動正是全像攝影最擅長的。正如全像攝影像是某種鏡頭,某種傳譯的工具,能把顯然無意義的波動圖案轉變為連貫的影像。Pribram相信腦部也有一個鏡頭,使用全像式原理來數據式地把經由感官收到的波動,轉變為人們內在知覺的世界。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腦部是使用全像式原理來進行操作。事實上,Pribram的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多腦神經學家的支持。 阿根廷籍的義大利腦神經研究者Hugo Zucarelli,在近一段時間把全像式模型應用到聽覺的世界中。他迷惑於人腦在即使只有一隻耳朵有聽覺的情況下,也能夠不用轉頭就偵測出聲音的來源方向。
Zucarelli發現全像式原理可以解釋這種能力。Zucarelli也發展出全像式音響的科技,一種錄音的技術,能夠幾乎真實無誤地重新復制出聲音現象。Pribram相信我們的腦部根據外在波動的輸入,以數學方式建立出「堅硬」的現實。這種想法也得到許多實驗上的支持。實驗發 現,人們感官對於波動的敏感度要比先前所認為的遠為強烈。
例如,研究者發現人的視覺對聲波也很敏感,嗅覺是與眼下稱為oamic的波動有關,而甚至人體內的細胞也對很廣大范圍的波動敏感。如此的發現使人們推論,只有在全像式的知覺領域中,這種波動才能被整理歸類為正常的知覺。

熱點內容
coinbase上線doge 發布:2025-08-27 06:03:35 瀏覽:604
幣圈同行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27 05:58:48 瀏覽:631
比特幣和房子賣了怎麼要回來 發布:2025-08-27 05:53:27 瀏覽:611
it行業區塊鏈 發布:2025-08-27 05:53:25 瀏覽:740
幣圈怎麼薅羊毛 發布:2025-08-27 05:49:31 瀏覽:125
獨立開采礦池 發布:2025-08-27 05:45:13 瀏覽:896
幣圈大佬趙東身價 發布:2025-08-27 05:23:03 瀏覽:242
區塊鏈有幾個特點 發布:2025-08-27 05:07:09 瀏覽:727
建基站挖比特幣違法嗎 發布:2025-08-27 04:50:36 瀏覽:394
以太坊下屬生態鏈 發布:2025-08-27 04:50:07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