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化幣圈
A. 幣圈李海龍簡介
李海龍這個人真不簡單。他先天性雙目失明也就是從出生就看不見,沒有上過學,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電腦一分鍾打字120個。電腦壞了自己維修,他還會計算機軟體編程,認識的人都會問他怎麼做到的他回答的就四個字,用心專注,有一點我沒想到的就是他也進入了幣圈,讓人最驚訝的是他用700個以太坊變成了六萬多個以太坊,他偶爾也會幫別人發布一下文章。
拓展資料:
1.2017年前進入幣圈的基本都賺錢了還賺不少,從2017年開始,資金盤的超盤手也看好了幣圈裡的韭菜開始打著區塊鏈的名號繼續高大上的包裝再次吸引大家投資,而這個時候資金盤的玩家也開始迷迷糊糊的參與了打著區塊鏈高大上的各種區塊鏈項目,區塊鏈這個詞也讓人們非常容易的記住在人們的大腦中。玩家們都能說出這些名詞,區塊鏈,去中心化,公開透明化,不可篡改,說得給人們的感覺非常專業,其實區塊鏈的毛都沒看見過是什麼樣的。
2.幣圈是區塊鏈行業中的一種說法或是概念,是一批關注虛擬加密數字貨幣,或發行自己數字貨幣籌資的人群形成的圈子,其中比特幣是幣圈比較重要的一種虛擬加密數字貨幣。 幣圈是一個缺乏正式監管的領域,大家在接觸幣圈時需要警惕各種騙局,尤其是假交易平台、場外交易詐騙、網路釣魚、假幣等。幣圈,即數字貨幣玩家天然形成的圈子。數字貨幣即虛擬幣,排名第一的即是比特幣。
3.代幣是一種經過加密的虛擬貨幣。它由一個符號構成,起著表徵的作用。在幣圈,BTC、ETH都是被大家所公認、有著領導地位的代幣。空投是目前一種十分流行的加密貨幣營銷方式。為了讓潛在投資者和熱衷於加密 貨幣的人獲得代幣相關信息,代幣團隊會經常性地向幣圈參與者的賬戶里發放不知名的代幣,而數量是和原有代幣數量成比例,想要拿到更多的空投,必須購買更多的代幣,這是幣市場營銷很有效的宣傳方式。
B. 後李文化遺址的遺址區別
「後李文化遺址」和真正意義上的「後李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李文化在後李文化遺址上,但是後李文化遺址上又不僅僅有後李文化,還有其他時代的文化,後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遺存。 該遺址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多而豐富,文化堆積厚達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層,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周(西周、東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這些人類生活的痕跡和佐證物,在歲月之手的點化和指揮下,被層層疊壓在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這在全國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不僅證實了臨淄文明的久遠,同時昭示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和連續。再說一下後李文化: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後李文化」,是後李文化遺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為後李一期文化和後李二期文化,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溝、墓葬、陶窯等遺跡,還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遺物。
在2008年,淄河治理工程中,技術人員在後李文化遺址,還發現了一柄石斧。 後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該時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夾沙陶,陶胎的質地與當時地層土的成分極為相似,只有極個別摻蚌殼和摻雲母的現象,說明當時製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燒成火候較底,個別遇水即潰;陶色有紅褐陶、紅陶、灰褐陶和黑陶,紅褐陶最多;陶器的紋飾簡單,大部分僅見於器物的口部,種類有花邊紋、附加泥條堆紋和少量繩紋;陶器的種類單調,主要為圜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極少;器形有釜、缽、盆、罐、碗、盂、小口壺、實心陶支腳等。這一時期,既沒有三足器,也沒有彩陶和彩繪陶,陶器中的深腹圜底釜為後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總數約佔全部陶器的80%,比較獨特,這與山東及其周邊地區已發掘的其他考古文化截然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層次。後李二期文化是後李一期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她與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類都以鼎、缽、小口雙耳罐為基礎。同時與北辛文化又有較為明顯的差別,被認為是屬於北辛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在後李文化遺址被發掘和確認以後的兩年內,考古學者又在魯北和魯西北地區相繼發現了10多處同類遺址,對其中的幾處遺址進行試掘獲取的資料,進一步印證了後李文化遺址發掘所證實的成果。由於後李文化遺址本身具有的獨特面貌和其群體分布的特徵,完全具備了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條件,所以,為區別於其他考古文化,文物專家將其稱之為「後李文化」,承載這種古老文化的厚土就是後李文化遺址。這是山東淄博地區唯一一處以本市內的地點命名的考古文化,為臨淄這座在戰國時代就聞名世界的故都又增添了深沉、厚重的內涵。
C. 黃河三角洲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從後李文化到相當於北辛文化的遺存……
簡單說,文化就是文明。
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區是山東、蘇北、皖北和豫東的汶河、泗河、沂河、淄河、淮河下游的廣大地區。是本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文化。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崗上、曲阜西夏侯、鄒城野店、兗州王因、邳縣劉林、大墩子、諸城呈子、日照東海峪和膠州三里河等遺址。
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約公元前4040—前224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左右。根據地層疊壓關系和遺物特徵,可以區分為早、中、晚3期。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進行發掘,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其後,於1974、1977、1978年,又先後進行多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幾種,特別是彩陶器皿,花紋精細勻稱,幾何形圖案規整。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而骨針磨製之精細,幾可與今針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為主,有普遍隨葬獐牙的風習,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
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遺址
北辛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被認識,開始於1978年至1979年對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的發掘。它是黃河下游一種原始社會較早期的文化遺址,根據北辛遺址發掘的碳—14測定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發現與確立不僅解決了大汶口文化的淵源問題,而且對我國原始社會早期的國原始社會早期的農業、手工業及漁獵生產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重要依據和線索。 表現在北辛文化中的農業特徵,一是粟粒碳化顆粒的發現,二是大量磨製生產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發現了粟類作物的顆粒,這些碳化了的粟顆粒,是目前我國北方發現較早的農作物之一,這說明了農業生產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定居生活賴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從地理環境、土質和氣候方面觀察,北辛文化所處的地帶是非常有利於古代人類的居住和古老的農業生產的。因為這一地區的降水量集中於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選擇具有耐旱早熟之特點的粟作為主要農作物。它的發現不僅證實了我國有發達的原始農業,同時還證實我國是世界上農業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發現的農業生產工具,石制的有斧、鏟、刀;鹿角制的鋤等。斧多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長方形,是開墾荒地砍伐樹木的工具。鏟,體形扁薄,平面有呈長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橫長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遺留有使用痕跡,通體磨光,是翻土播種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製兩種,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製成,略呈長方形;磨製的有略呈長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為一種收割工具。鹿角鋤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處,把短枝的一側磨成斜面刃,長枝的一側為柄部。另外,還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將上部進行修整,可安柄。這種鹿角鋤,可能為種植時開溝播種或挖坑點種用,也可以作為中耕鬆土之用。石磨盤、石磨棒和石磨餅為配套器物,是一套糧食加工工具。磨盤的形狀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經過磨製而成,有的盤面因經長期使用作弧形下凹。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產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這樣就為原始農業的較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缽、壺等。這些陶器均為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制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制穿著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北辛文化的人們除對農業生產勞動外,狩獵、捕撈和採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遺址中出土的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以及數量相當多的獸骨、魚骨和貝殼,經鑒定,有豬、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雞、龜、青魚、麗蚌、中國田螺等種類。這些動物除豬已經是人工馴養外,其餘皆為野生動物,都反映了這一事實。綜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時代,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都與現在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的祖先在那樣的條件下。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產工具發展生產,過著較穩定的定居生活,卻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遺址發現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於1991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棗庄市北部,是一處七千餘年前的新石器早期村落遺址。
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官橋鎮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從事生產活動的理想的區域。
196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文物普查隊來滕縣考查,發現了北辛遺址。1978年秋、1979年春對北辛遺址進行了兩次歷時85天的發掘。發掘面積2583平方米,獲得十分豐碩的成果,發掘中獲得的含碳標本經同位素C14測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母系氏族社會趨向繁榮的發展階段。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對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狀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從出土的陶器來看,其工藝較為原始,陶質有夾沙陶和泥質陶兩種,紋飾有附加堆紋、劃紋、指甲印紋等等,手工業在北辛時期也出現了萌芽。遺址中還發現了家豬型的頭骨,刷新了我國的養豬史。由於北辛文物獨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並編入歷史教科書。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後李文化
[編輯本段]簡介
後李文化因首次發掘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後李文化遺址而得名。該文化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經過正式發掘的遺址主要有臨淄後李、濰坊前埠下、張店彭家莊、章丘小荊山、西河、鄒平孫家、西南村、長清月庄等。經碳十四測定,其年代大約距今8500——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約一千多年時間。
遺跡主要有房址、壕溝、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平面多圓角方型或長方形,面積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多發現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排列比較整齊,個別挖墓室,均未見葬具。死者頭向多朝東,有的向北。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無隨葬品,少數放置蚌殼,個別見有陶支腳。墓室一般長2米左右,寬在0.6—0.8米之間。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
岳石文化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度市大澤山鎮東岳石村東南。1959年發現。遺址南北長約70米,東西寬約200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由於東岳石遺址中出土的遺物有獨特的造型和風格,故被考古界稱為"岳石文化",並進一步證實它是東夷族所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為研究龍山文化的去向和夏、商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位於大澤山東岳石村附近,1959年修淄陽水庫時,在岸邊發現該遺址。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和蚌器,經考證為東夷族創造的一種古老文化。
D. 後李文化的陶器有什麼特色
後李文化發現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陶、灰褐陶、黑褐陶、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紋飾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壓印紋和乳釘紋。
E. 幣圈李海龍cn幣介紹
摘要 親您好!讓您久等了!關於李海空的一些介紹!我查到的不多!看到很多人說是個虛擬的貨幣。他這個人倒是挺勵志的。這個人真不簡單他先天性雙目失明也就是從出生就看不見,沒有上過學,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電腦一分鍾打字120個。電腦壞了自己維修,他還會計算機軟體編程,認識的人都會問他怎麼做到的他回答的就四個字,用心專注,有一點我沒想到的就是他也進入了幣圈,讓我最驚訝的是他用700個以太坊變成了六萬多個以太坊,他偶爾也會幫別人發布一下文章,神奇的李海龍。
F. 後李文化的遺址概況
遺跡主要有房址、壕溝、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平面多圓角方型或長方形,面積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多發現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
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排列比較整齊,個別挖墓室,均未見葬具。死者頭向多朝東,有的向北。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無隨葬品,少數放置蚌殼,個別見有陶支腳。墓室一般長2米左右,寬在0.6—0.8米之間。
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
G. 後李文化是什麼地區的文明起源
後李文化因發現於我國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後李文化遺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圍主要在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地帶,距今8500年至7500年之間,前後延續1000多年時間。
後李文化是山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和人類遺存,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堪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
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後李遺址一期遺存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的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後李文化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由於受淄河水的沖刷,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
後李文化遺址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多而豐富,由上到下共分12層,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
其中的後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發現將山東文化的發源年代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在後李文化遺存中有灰坑、墓葬、燒灶、房址、陶窯等。灰坑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墓葬有小型土坑豎穴式和土坑豎穴側室兩種形制。
房址為半地穴式,不規則圓形,面積一般30至50平方米,大者50餘平方米。地面為夯土,堅實較硬。陶窯為豎式陶窯,分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
居住面有的經過燒烤,多發現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排列比較整齊,個別墓室均未見葬具。死者頭向多朝東,有的向北。葬式多單人仰身直肢葬。多無隨葬品,少數放置蚌殼,個別見有陶支腳。
後李文化發現的陶器以紅褐陶為主,紅、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製作工藝為泥條盤築,器表多素麵,器形以圜底器為主,僅發現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類主要有釜、罐、壺、盂、盆、缽、碗、形器、杯、盤、器蓋和支腳等。紋飾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壓印紋和乳釘紋。
後李文化遺址發現的新石器時期陶窯被譽為「中華第一窯」。該窯爐不僅證明淄博地區是我國屬較早開始燒制陶器的地區之一,而且證明淄博地區燒制陶器的歷史已有8000多年。
該窯爐結構簡單、形體較小,頂部結構已毀,僅存窯膛及爐底,但四壁燒痕明顯,為使用燒結所致,說明該窯爐建造其原始性。
後李文化的骨角蚌器多為鑿、匕、錐、鏢、刀、鐮等。有少量石器,以磨製為主。種類有錘、斧、鏟、磨盤、磨棒、刮削器、尖狀器等。
後李文化的陶器、骨器的碎片經測定距今約8200年至8500年。
遺址中的植物均以草本植物花粉居優勢,木本植物花粉次之。可見這一時期,後李遺址的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特徵,草本植物比較茂盛。
由此證明,後李文化時期氣候比較暖濕,可能比如今高。環境一度較優美,既有旱生植物、水草及灌叢,也有低地及水體,當時居住區域,地勢比較平坦,接近河邊,有不少野生動物棲息與嬉戲在這里。
另外,後李文化遺址中還有一些禾本科植物花粉,其形態酷似現在的穀子。看來當時先民可能已經學會農業栽培,食物來源主要靠種植穀物,也輔以狩獵和捕魚。
後李文化的先民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從事各種生產活動並繁衍生息,從而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