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間的元力
1. 宇宙間有幾種形式的力
四種力
1.強相互力,將中子與質子束縛在一起,將中子與質子內的誇克束縛在一起的力。
2.弱相互力,制約粒子衰變和放射性過程的一種力。
3.萬有引力。
4.電磁力.
後兩種大家都知道
前兩種是微觀的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理論物理學認為這四種力本質是一樣的,應該可以有一個統一的表達方式,在宇宙誕生的時候它們都是一樣的,只是後來分化成四種力。
牛頓在其他天文學家的研究基礎之上,總結了萬有引力定律。在歷史上,原本的電力和磁力首先統一成為統一的電磁理論,這要歸功於麥克斯韋,他總結前人關於電磁的理論,建立了一個電磁方程組,從這個方程可以解釋了幾乎所有的電磁現象,並成功的預測了電磁波,並預言光也是一種電磁波。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也致力於這個研究,他希望統一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將他們的理論合二唯一,但是用了40年時間最終也沒有成功。
這是物理學的最重要的一個課題和夢想。現在已經統一了強弱相互作用力和電磁力三種基本力,他們都可以用量子理論解釋,但是還無法將萬有引力統一起來。
物理學「大統一理論」可以說是現階段物理學的一個終極目標,是幾乎所有理論物理學家所追求的目標。它的成功,將揭示宇宙的一個重要本質,也意味著,我們的物理學基本公式或者方程組從現在的幾個,可以歸結為唯一的一個公式或者方程組。也就是說我們現知的這個世界的絕大部分物理現象都將可以從這個公式和理論出發,推導出來。
2. 宇宙元力
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一個奇點。
。《辭海》對宇宙的解釋是:宇,空間的總稱;宙,時間的總稱。這源於《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這就是說,宇宙既包括無限的空間,又包括無限時間的延續。
當今學術界對於宇宙的觀念,是基本的便是大爆炸理論,該理論為我們勾畫出宇宙的輪郭,從而成為學術界的經典理論。
然而,宇宙似乎永遠都是一個最深奧的難題,這的演化過程是科學研究的永恆主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課題就是宇宙的誕生了。大爆炸理論對此是這樣描繪的:宇宙是由「奇點」誕生而來。「奇點」是一個溫度和密度奇高的神奇小點,在約150億年前,「奇點」突然爆發,從而形成了現在這個宇宙。但是,這個「奇點」被描繪成體積為零、時間停頓的「點」,似乎是一個不可想像、不可思議的點,其本身是一個無限大與無限小相結合的矛盾體,它的形成由來成了一個萬古之謎。
黑洞是目前理論中星體的最高級存在形式。它的質量、密度奇大、溫度奇高,按常規這樣的星體是發光的,可黑洞的引力奇強,非但本身不發光,就邊外界的光也吸收了。這紗斷地吞噬著周圍的物質,質量在不停地增加,但同時體積卻因物質向中心塌陷而縮小,這種激烈塌縮的最終結果,使其中心部位形成一個「點」
如果我們把一切天體的組合視為大宇宙,而把眾多的黑洞看做是一個個小宇宙,那麼宇宙便有了這樣的輪郭: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只是大宇宙中的一個宇宙而己,宇宙中心部位形成的點其實就是一個「奇點」,小宇宙在「奇點」之前曾經有過另外一番存在形式,曾經是一個巨大的黑洞。「奇點」是黑洞力量平衡後的存在形式。當黑洞收縮到相當的程度後,外圍物質向內的收縮力的質向外的膨脹力相平衡時便不再收縮,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狀態,星體此時的狀態就是「奇點」。「奇點」的溫度、密度、質量奇高,但體積不可能會無限的小,而且時間是永恆的,並不以物質的存在形態來決定。
該狀態存在的時間較短,一旦「奇點」內的膨脹力反超過收縮力後,外層物質會被內層的高壓猛烈地拋向四周的深淵,形成大爆炸,同時迸發出強大的能量和光芒,此時物質只進不出,這種狀態就是「白洞」。黑洞與白洞是同一星體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是物質力量變化的結果。黑洞終結果又必將是黑洞。它們之間是相互循環的,如同《周易》中的陰魚和陽魚相互更迭一樣,這個循環過程如下:奇點----洞(大爆炸)---星系的演變---黑洞---奇點,這個過程是物質力量變化的結果,故而也可看做:膨脹---收縮---膨脹。該過程是小宇宙的一個循環,是個小循環,每個小宇宙都進行著這樣的小循環,是個小循環,每個宇宙都進行著這樣的小循環。
我們所處的這個小宇宙同樣要經歷這樣的小循環。在未來某個時期,這個小宇宙將停止膨脹,繼而開始收縮,速度逐步加快,最後小宇宙內的各種物質都將事例在一起,形成一個黑洞,經過「奇點」之後,又將是新一輪的大爆炸,開始小宇宙新一輪的演化。
宇宙中還有一種奇怪的星體叫類星體,距離我們十分遙遠,其體積不大,但其質量、密度、溫度奇高,發光強度在太陽的1000億倍以上,它的存在時間在200億光年以上。其實,這就是白洞,是不同於我們這個小宇宙的另一小宇宙某一輪循環的初期表現形式。
如此看來,我們這個宇宙只是在一個共同存在的無數小宇宙中的一員,所有小宇宙的組合才構成大宇宙,每個小宇宙進行著小循環,而大宇宙亦同樣經歷著膨脹--收縮--膨脹的循環,這是超級大循環,規模和周期遠在小循環之上。大宇宙的原始大黑洞才是眾多小宇宙的宇宙之母,大宇宙的歷史遠在小宇宙之上。
各個小宇宙統一在大宇宙之中,相互之間並不是孤立的。從小循環來看,小宇宙之間是各自演化的;從全過程的大街環來看,眾多小宇宙的質量大小不同,故而它們小循環的周期亦將不同,所以,它們的演化過程並不是同步的。另外,當大宇宙處於膨脹時期時,較大的小宇宙會分裂成若干個更小的小宇宙;而當大宇宙處於收縮時期時,小宇宙之間又會相互兼並。
當眾多小宇宙在進行著小循環的同時,也組成了大宇宙大循環的演化過程,大循環過程如下:大宇宙原始大黑洞---原始大爆炸----各個小宇宙的小循環(奇點----白洞---星系的演變---黑洞---奇點)---大宇宙大黑洞。大循環與小循環一起,周而復始。物質是永恆不滅的,只要物質存在,大宇宙循環將不停地輪回下去,永無止境。
註:這里小宇宙指的是銀河系一類的星系。直徑10萬光年左右。
3. 宇宙間四種基本力的大小排序
宇宙間四種基本力的大小排序:
1強核作用力-核子中的結合力-有效范圍10^-12公分
2電磁力(強核作用力的1/137-精細結構常數)-有效范圍:遠程力
-原子中的結合力及分子中的結合力(分子間還有凡得瓦力)
3弱核作用力(約強核作用力的1/100,000)-有效范圍10^-16公分-太陽輻射光的能力
4萬有引力(約強核作用力的10^40分之1)-太陽系的結合力-有效范圍:遠程力。
這四種作用力分別由四種玻色子來傳遞(見下四圖):
1傳遞強核作用力的粒子:膠子內部結構模型圖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於比特Itfrom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
4. 意念力屬不屬於原力
應該屬於原力。原力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最本源的力量,而意念力是靈魂產生的。人的靈魂是一種波的表現形式,而波也屬於能量表現形式,同樣是宇宙本源力量,所以意念力同樣屬於原力,只不過表現形式比較高級而已。
5. 宇宙間的四種基本力
四大宇宙力是指:
1.強相互力,將中子與質子束縛在一起,將中子與質子內的誇克束縛在一起的力。
2.弱相互力,制約粒子衰變和放射性過程的一種力。
3.萬有引力。
4.電磁力.
6. 目前人類了解的宇宙間相互作用力有哪四種
1.瓦拉赫效應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了,終於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2.門坎效應所謂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3.共生效應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獎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4.刻板效應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產生一種刻板印象。在學校經常可見到這種現象,教師對那些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並受到器重和青睞。而天資愚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受到歧視,教師表現出急躁、厭煩的情緒,令人沮喪的話常掛在嘴邊。實踐證明,經常受到這種「待遇」的學生,會頓覺涼水澆身,喪失了學習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以至產生頹廢情緒。5.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產生對某人或某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對決策中收集正確的情報加以分析而言,這種效應是不利的。無論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壞都是片面的,不利於全面地了解、分析。第一印象所產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往往比較偏頗。如果在招聘考試和考察員工績效時,只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首因效應在招聘過程中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應聘者容易贏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績。6.近因效應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的情況下產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產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觀臆斷,使得決策信息失真。7.暈輪效應(光環效應)暈輪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於其突出的特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它有時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暈輪」,有時會產生「消極否定的暈輪」,這都會干擾對信息的評價,要克服暈輪效應就必須堅持客觀,不摻雜主觀成分。8.蝴蝶效應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出現了疑難問題:她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數據模擬天氣的演變,原本是想利用計算機的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性。但是,事與願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心理情緒也是如此,有一組漫畫顯示,一個人在單位被領導訓了一頓,心裡很惱火,回家沖妻子發起了脾氣,妻子無來由地被訓,也很生氣,就摔門而去。走在街上,一條寵物狗攔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氣啦,就一腳踢過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過一個老人面前,把老人嚇了一跳。正巧這位老人有心臟病,被突然沖出的小狗一嚇,當場心臟病發作,不治身亡。洛倫茲發現了微小差異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在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才,才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9.羅森塔爾效應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領導在交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好」、「我想早點聽到你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產生。10.貝爾效應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才,放手用才,敢於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乾的下屬創造機會。11.鯰魚效應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只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內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後,也會因緊張而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命。這就是「鯰魚效應」。運用鯰魚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制。目前,一些機關單位實行的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就是很好的典型。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產生危機感從而更好地工作。12.海潮效應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湧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系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生。對於一個單位來說,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13.名片效應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也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這里,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度,尋找其積極的、你可以接受的觀點,"製作"一張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向對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目標。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系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14.異性效應李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她聯系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聯系,不久問題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又是李女士風塵僕僕,周旋於銀行之間,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李女士因此備受領導器重,工資、獎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李女士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接物待人靈活之外,和她端莊的容貌、嫻雅的儀表也有很大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會,外出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較為順利,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quot;異性效應"。這種現象是建立在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人們一般比較對異性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只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麼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注意,男性還特別喜歡在女性面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不過"異性效應"不能濫用。女性外表漂亮,討人喜歡,如果再加上交往得當,在異性面前事容易,這是正常的;反之,若為達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誘別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對異性,尤其是年輕漂亮的異性熱情些,客氣些也無可非議,但把異性當作刺激,想入非非,讓人感?quot;色迷迷"的,就超過限度了,因此,與異性接觸要把握住"度"。15.責任分散效應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時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16.詹森效應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藉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惟一解釋只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累累",卓然出眾,眾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勢: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困擾自己,怎麼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揮。如何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呢?首先,要認清"賽場"的目的,克服恐懼感,賽場並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規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的陰影,不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只要樹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獲。最終定會交付滿意的答卷。17.「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優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18.「南風效應」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比如:有些同學與大家在一起時很兇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要了別人強,佔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19.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麼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么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鍾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20.培哥效應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眾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卻能根據觀眾的要求准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這種表演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只不過是運用了培哥記憶術,產生了「培哥效應」罷了。這種方法實際上並不難,它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系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時,把它與褲子產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記起來就不困難了。因為在聯想時,我們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如果表象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像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於記住這一對象。培哥記憶術的固定編碼有很多種,如按照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上下編號,按進門後能看到的東西編碼,按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姓名編號等等。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使其妙趣橫生了。當然,這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去經常鍛煉,並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聯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21.遷移效應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干擾和阻礙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注意有關遷移條件產生的條件,就會發生不必要的遷移現象,如,日本司機在美國開車,常發生困難,甚至出現車禍。這主要是因為在日本是「車左、人右」,而在美國卻恰好相反。當然,如果運用好遷移效應就可能產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隊員中選撥出高爾夫球的集訓隊員;讓會英語的人去突擊學習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一般都有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這一理論給學習的啟示是:一是要注意發現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處。二是注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即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掌握那些具有規律性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三是要廣泛地積累各方面的學習經驗。四是要注意防止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定勢。22.反饋效應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借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結果的了解,而這種對結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做「反饋效應」。心理學家布朗的實驗表明,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學生自己進行的主動反饋要優於教師的反饋。這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一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反饋,避免毫無目的的學習和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的學習方式。二是重視老師在作業或試卷上所作的評語,認真總結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三是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取得高分時不驕傲,仍堅持繼續努力;成績不理想時不要喪失信心,決心迎頭趕上。23.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24.水桶效應一個木製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25.奮起效應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後,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起改變現況、奮力向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26.糖果效應我很欣賞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這個概念。薩勒對一群都是4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鍾,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分鍾;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27.齊加尼克效應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28.霍布森擇效應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只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產生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只需要說「是」或「非」的話,這能算判斷嗎?只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才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等於扼殺創造。29.定勢效應定勢效應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態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面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產生的定勢效應。「疑人偷斧」也是這個道理,它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於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別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適當宣傳,在別人的心目中改變的、不好的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30.得寸進尺效應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31.破窗效應在教育中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或「壞學生」的標簽,那麼人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他,只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因為既然是破的東西,讓他再破一些也無妨,所謂「牆倒眾人推」,說的也是這個意思。32.觸摸的心理效應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產兒進行過每天45分鍾的撫摸實驗。一般認為,早產兒應該生活在一個隔離的,猶如子宮般的環境中,撫摸只會給他們壓力感,會有礙他們的生長。然而他對20個早產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鍾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弗爾德說:「撫摸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33.權威效應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34.邊際效應邊際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樣的東西的價值同它滿足的需要成正比,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35.投射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7. 宇宙間有沒有第五種力
物理學告訴人們,宇宙間存在著四種相互作用的力,就是萬有引力、電磁力、強核作用力以及弱核作用力。它們是主導著物理學的基本理論。
可是,有人對此卻表示出了懷疑。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個美國科學家提出了令人驚訝的觀點。他指出,宇宙之間存在第五種力,這種力的作用距離為幾百米至幾千米。這種力比強核作用力以及弱核作用力的半徑要大,卻比牛頓萬有引力和電磁之間和的作用半徑要小。這種力的作用大小或許和質量沒有關系,這種力主要依賴於物質富含的質子以及中子的多寡。
判斷在宇宙間是不是存在著四種基本作用力以外的相互作用,在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提出了七大宇宙之謎:物質與力的本質、運動的起源、意志的自由問題、生命的起源、理性思維以及語言的起源等。在七個謎裡面,物質與力的本質排在了第一位,能夠看出它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第五種力存在與否對於人類探索宇宙之謎是十分關鍵的。第五種力的提出並非毫無根據的空想。
在一些實驗里,科學家已經找到支持第五種力的證據了。位於澳大利亞的一口深為1000米的礦井裡、位於格陵蘭島上深2000米的冰洞里所做的引力實驗監測到反平方律的變化。
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物質問的引力和物質的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反平方。可是,只要第五種力的存在獲得了證實,這種新型力的作用距離以內,牛頓的反平方律就不能成立了,這種力的強弱將會不由物質的質量來決定。
另外,還有很多科學家持不同的意見。總之,目前肯定或是否定宇宙間存在第五種力的條件還不足。但是,有一點能肯定,假如實驗結果顯示牛頓定律是異常的,那無疑存在著第五種力。
8. 宇宙四大力的詳細介紹
宇宙的四種基本自然力是根據作用強度的影響來安排的:強力、弱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
強力:強相互作用時的力,主要有原子核核子間的作用力、組成核子的誇克等一些相關的力,核力的作用力程是很短的,在飛米量級〖10^(-15)m〗;但也有報道說有長程的強力作用。
弱作用力:弱相互作用中的作用力是強子和輕子之間的作用力。例如,β衰變中的力就是短程力。
電磁力:由靜電力產生的力;庫侖力、磁力等,是一種長期力。
萬有引力:質量之間的力,方向是萬有引力,遠距離的力。
例如,一顆行星的形成最初只是一些塵埃,由於質量原因,從塵埃到微粒,這些塵埃被引力結合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小顆粒之間的摩擦產生靜電。庫侖引力比引力有更大的作用,這使得粒子更快地被包裹和結合。最後,粒子越來越大,質量越來越大。在這兩種力量的作用下,原始行星形成了。
(8)宇宙間的元力擴展閱讀:
1、強核力是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是目前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第二短的(大約在 10^(-15)~10^(-10) m 范圍內)。
最早研究的強相互作用是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結合成原子核的作用。強核力的強度與距離成反比。
當兩個粒子貼近時,強核力幾乎消失。這種現象稱作「漸進自由」。
2、弱核力是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變的短程力,作用於所有物質粒子,而不作用於攜帶力的粒子。
3、電磁力是電荷、電流在電磁場中所受力的總稱。也有稱載流導體在磁場中受的力為電磁力,而稱靜止電荷在靜 電場中受的力為靜電力。
4、引力:引力所有物質,之間互相存在的吸引力,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物體如果距離過近會產生一定的斥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4大基本力
9. 宇宙原力是什麼
萬物在動,初動力來自上帝
群山在旋轉風在舞,河水在流淌泉在涌,白雲在飄過大地在動,大海在翻騰火焰在熏;
草木在生長鮮花在謝,細菌在繁殖昆蟲在忙,牛羊在吃草獅虎在跑,母雞在下蛋百靈在唱;
電子在飛旋分子在動,粒子在流瀉電波在沖,紅外在輻射伽馬在刺,電磁在波及光子在閃;
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皮膚在呼吸胃在動,神經在敏感毛發在長,思想在連接心神在盪;
坐地日行千千里,銀河瞬間萬萬年,日月星辰閃電轉,凌晨黑發傍晚白。
萬事萬物在運動,相互推動才運動,最初動力從哪來?沒有上帝哪來動?
10. 《星球大戰》物理學:原力有可能真的存在嗎
12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上映之時,許多人在銀幕上都見到了女主角蕾伊向年老而又孤獨的盧克·天行者學習如何掌握原力的場景。在觀影的同時,有人也提出了一些顯而易見而又歷久彌新的問題:科學上,特別是量子力學中是否有類似原力的東西存在?物體能否在遠距離上被突然操控?
答案,或許就在現代物理學中。
在最初的《星球大戰》電影中,歐比旺·克諾比對盧克·天行者說,原力「環繞在我們周圍,滲透我們;有著凝聚整個星系的能量」。
現代物理學家已經知道,宇宙中存在4種基本力(又稱基本相互作用):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和重力。從最微小的原子,到龐大的行星,這4種基本力都在連接宇宙物質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不過,它們可能都不我們所要尋找的「原力」。歐比旺·克諾比、尤達大師和盧克·天行者,他們都可以用精神來進行遠距離的心靈感應並移動物體。
這些有可能嗎?如何用物理學定律來評價這一切?
對於交流的速度能有多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給出了限制,而終極的速度限制就是光速。因此,如果你想把帝國進攻的消息傳遞給奧德蘭的居民,那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延遲,因為即使是信息以光速傳播,也還是需要時間的。
那麼,對於遠距離的信息傳遞,量子力學又會怎麼說呢?我們還是不能突破愛因斯坦的光速限制,就算有千年隼號也不行。在電影中,韓·索羅說千年隼號可以在12秒差距(parsec)內完成一次科舍爾星球走私航程,然而秒差距是一個距離單位(1秒差距相當於3.26光年),而不是時間單位。
黛西·雷德利在《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中扮演女主角蕾伊
不過,通過一個量子力學把戲,你可以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把兩個粒子聯系起來。先把它們分開,然後觀察其中一個粒子對另一個粒子的效應。盡管兩個粒子相隔很遠,但當對其中一個粒子測量時,另一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和結果。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其詭異性要遠勝於《星球大戰》創作者喬治·盧卡斯的任何想法。
量子糾纏可以在實驗室里用光子進行演示。當兩個光子被分開很長距離時,它們之間依然存在聯系。如果你測量其中一個光子,另一個光子的狀態也會發生改變,無論二者距離有多遠。
愛因斯坦並不喜歡這一概念,他稱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然而,現代物理學實驗已經證明了量子糾纏的真實存在。
事實上,喬治·盧卡斯在撰寫《星球大戰》的最初劇本時也受到了量子理論的影響。20世紀60年代晚期到70年代初,新紀元運動(New Age)的思想家提出量子糾纏就是一種將我們都聯系在一起的「力量」。
在物理學實驗中為人熟知的一點是,觀察者可能會與他們測量的物體發生「糾纏」,從而改變測量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引出了我們都「糾纏」在一起的概念。
然而,這只是一個巧合。對於日常物體而言,量子糾纏的影響極為微弱。如果凱洛·倫是一個物理學家,他或許可以操縱幾個光子,使其量子糾纏,但若是想把激光束截停下來,就要困難得多了。
不過,在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物質凝聚相的物理性質——領域中,「糾纏」現象要更加普遍。固體物理學家研究的是數以十億計粒子的糾纏,他們往往能獲得一些非常新穎的結果,比如在超導領域的發現。一些新的現象,比如超導體懸浮在磁石上方的邁斯納效應,就是宏觀上電子的量子糾纏,或者說是一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力」。而正是量子糾纏的「力」,也催生了所謂的新型「量子材料」。
從某種程度上,原力背後還是有一些真實的物理學基礎。量子糾纏在現代物理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物質和能量之間建立聯系的方式之一。然而,我們很難在大尺度上達到量子糾纏,在活生物中進行觀察就更困難了。
那麼,原力能否被視為「一種所有生命體都能產生的能量場」?物理學家才剛剛開始對生物學中的量子糾纏展開研究,並開辟了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量子生物學。只有一些偶然的證據顯示,較大的生物分子可能會受到量子糾纏效應的影響。
量子糾纏在生命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概率似乎很低,但或許正如韓·索羅所說:「永遠不要跟我說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