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議和遼怎麼不撕合約
① 北宋在澶州打敗了遼軍,為什麼還同遼議和,簽訂屈辱的盟約呢
甲也對,乙也有道理。我來幫你分析一下。
北宋本身實行的是文官體制,是重文輕武的。它導致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不強,跟遼這樣的政權打本來就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優勢和把握。
這次澶淵之盟是在宋朝一方取得有利條件、占上風的時候簽訂的,反映了宋朝政府的軟弱,朝廷根本就不想把遼滅掉,他們本身建立軍隊就是為了防範內部起義的,而不是一致對外抗擊少數民族政權的。
當時的宋真宗也繼承了北宋的家訓和制度,不希望受到戰爭的苦惱和困擾,希望擺脫戰爭,所以就簽訂了盟約,和遼進行友好協商,建立友好關系。
他們既無心滅遼,也無心繼續打仗,只是希望和平,沒人騷擾,政權穩定就好了。再說,就憑宋的戰鬥力,要說能獲勝也是不一定的事。對宋朝來說,簽訂盟約就可以取得和平,朝廷不在乎付出多少錢,他們只要和平和穩固的政權。
② 如何看待宋遼議和
給宋朝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宋遼顫淵之盟維護了上百年的和平,邊境商貿往來不斷,鮮有戰爭,促進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宋每年給遼的歲幣,實際上以宋整體的經濟實力,根本不值一提,宋朝GDP總量佔全世界的70%以上,無疑是世界上最發達繁榮的國家。
③ 簡介宋遼議和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蕭太後攜遼皇耶律隆緒帥30萬大軍攻宋,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會於澶州城,遼因損失大將,不想再戰,主動提出議和。宋派曹利用出使,終達成協定,因澶州古稱澶淵,史稱此為「澶淵之盟」。
盟約內容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評價
1·澶淵之盟,宋夏議和是在少數民族不斷進攻北宋政權,威脅北宋安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講「和」的。 2·北宋統治者是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條件,這種和議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 3·每年給予少數民族政權大量的歲幣,增進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造成積貧積弱,財政困難。 4·統治者為了轉嫁危機,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引起了階級矛盾激化。起義不斷。 澶淵之盟結束了戰爭狀態,維護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
④ 遼宋議和的措施及原因
遼軍南征元帥蕭撻凜(曾生擒楊家將楊老令公楊業[佘老太君丈夫])之死,左右了宋遼戰局,也加速了澶淵之盟進程,蕭撻凜死後第三天,真宗到達澶州
1004年,真宗在宰相寇準建議請求下,登臨澶州北城守城第一線,對於真宗只是邁出了一小步,而對於宋朝來說是邁進了一大步,他的出現徹底改變戰爭形式,宋軍士氣高漲,讓宋遼結盟成為可能,蕭太後三次修書請求和談
蕭太後堅持索要關南之地,宋軍不答應,和談陷入僵局,次日,遼軍派使者去宋營再次談判,宰相寇準不願和談,故意提出苛刻條件
1.遼國稱臣
2.收回五代十國時期被遼佔領的幽雲十六州
前線將領楊延昭也上書主張不和談,憑當下宋軍優勢可以擊退遼軍,真宗沒有採納寇準與楊延昭的意見,而是派使者曹利用再次去遼營議和,並囑咐遼軍要求盡量滿足,迫不得已歲送銀、絹百萬也行,寇準聽後私下告訴曹利用最高不得超過30萬,超過就將他斬首
真宗是個務實的平常人,雖不勇敢也談不上懦弱,他只是考慮到雖然當時宋軍略占優勢,但以宋朝當時國力,徹底消滅契丹沒有這個力量,奪回幽雲十六州也難,拿回長城防線也夠嗆,所以決定議和
澶淵之盟規定:
1.確定北宋與遼國外交關系,兩國以兄弟相稱,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年齒論
2.劃定北齊於遼國邊界,關南之地歸北宋,兩國恢復戰前事實佔領狀態,互不增設軍事設施,互相保護農商
3.北宋每年向遼國贈送歲幣(名為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今保定雄縣)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25年的戰爭局面,開啟了120年的和平往來,澶淵之盟對兩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的重大作用,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融合統一起到了重大作用
⑤ 宋朝在取得澶州勝利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和遼簽定合約
事實上,無論仗打得怎麼樣,遼始終需要宋的資源,不給一定會搶,同樣宋也需要遼的馬匹,所以必須有澶淵之盟之類的約定,才能完全解決邊境問題,而且成本最低(肯定比打仗要低),而且明面上是宋給遼錢,但卻成就了宋對遼的經濟入侵,簡單的說是雙贏,而且宋贏得更多。
澶淵之盟以後,遼、宋長期保持友好往來,邊境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得到加強。 澶淵之盟是個有爭議的命題。如何正確、客觀地評價它,就必須對澶淵之盟宋遼雙方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實上,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均勢的體現,它對宋遼兩國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無論從大歷史的角度,還是大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淵之盟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迭經爭論的命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對的觀點。肯定者認為它雖是一個屈辱性的條約,但簽訂後,北方地區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的和平環境,它溝通了宋遼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
⑥ 遼和北宋有過什麼「和議」它是在什麼情況下簽訂的對此和議有什麼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議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簽訂的,史稱澶淵之盟
2.背景
遼蕭太後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的名義,率大軍深入宋境。蕭撻凜攻破遂城,生俘宋將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宋軍力守堅城。北宋朝野震動,真宗與部分大臣因為畏懼敵人,想要遷都南逃,但宰相寇準與畢士安極力主戰,無奈只有親自到澶州督戰,最終宋遼議和,即澶淵之盟。
3.看法
澶淵之盟是在對北宋有利的情勢下因統治著貪圖享樂與遼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對宋而言,這是喪權辱國的和約,不僅燕雲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對遼納供以求遼國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使北宋國威掃地。遼國卻是因此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不過,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間維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對和平局面,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⑦ 宋朝與遼國究竟為何勢不兩立,百年內結下世仇
讓我們來看一看宋遼之戰的起源,還要從趙匡胤在討伐北漢的時候,與契丹發生的摩擦說起。雙方都經過了好幾次小規模的戰爭,有的時候勝利,有的時候失敗。後來趙匡胤召見文武百官去商量滅掉北漢的計劃。雖然很多大臣都反對,但朝廷最終通過了進攻北漢的決議。
這場戰斗結束了70年間的五代十國的紛亂割據的局面。這就是宋朝和遼國之間爆發的首次大規模戰爭,以遼國的失敗結束。宋朝和遼國的關系,也因為這場戰斗而急劇惡化,後來的數百年時間,雙方都勢如仇人。雖然澶淵之盟使國家有了復甦,但隨著金國雄起,雙方關系再次惡化。
⑧ 澶淵城三面被圍,宋太祖親征為何沒有一舉拿下大遼反而是定下合約
澶淵之戰是北宋與遼朝之間在公元1004年爆發的一場決戰,雙方傾巢而出,在北宋領土北部發生決戰。兩國君主相聚澶州城下。時間往前提一年也就是1003年,望都之戰的慘敗使得宋軍加強了對北部邊境的監視,次年傳來消息:“契丹奚王以及南府宰相等四名將領各自率領四萬騎兵”聲稱是在修復平塞軍軍營,以及涿州的兩個城池。
當天傍晚時分,蕭撻凜去世。蕭太後聞訊十分悲痛,遼軍中的議和聲音也開始高漲,雙方其實都不怎麼想再有多的犧牲,之前也有和談聲音,便在澶州結盟,結盟後的宋真宗是高興的,從此邊境將迎來和平,但同時這一紙盟約也承認了王朝的天空中存在兩個太陽,也是宋真宗內心深處的遺憾。
⑨ 為何宋朝要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真的合理嗎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合理的,這個條約的簽訂是宋遼兩國關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從簽訂原因上來看,這是當時戰爭時局的必然選擇,並且從戰役目的上來看,條約的簽訂已經很好地滿足了雙方的要求,我們在分析澶淵之盟原因時要放在當時雙方的立場上進行廣闊長遠的考慮。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很合理的,對遼宋雙方都有好處,從國家的長遠利益上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
有助於維護宋朝的領土主權,因此宋真宗的這個決定是極其明智的,從遼國的角度來看,澶淵之盟的簽訂即維護住了統治者的顏面,又彌補了此次出兵的損失。
因為如果在僵持下去,遼國的國力並不一定能夠支撐住,宋的軍事實力也不一定大獲全勝。
總結:
澶淵之盟的簽訂是極其合理的,它在歷史上的作用大大被低估,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是在當時的政治條件,軍事實力下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