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論宇宙觀是什麼
1. 萬曆十五年中的一元宇宙論是什麼意思
一元宇宙論是相對於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宇宙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而多元宇宙理論提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系統的一部分,並且被其它宇宙所包圍。由於科學家幾乎可以確定引力存在於所有的維度和宇宙中,因此他們相信可以使用引力波來探測平行宇宙。
2. 什麼是心物一元論
【一元論】
英語 Monism。凡以唯一原理說明宇宙全體之見解,稱為一元論。即謂宇宙世界之根本為一,而宇宙萬事萬物皆源於此一元。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而稱,故稱一元論。二元論者主張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本質與現象等的絕對對立;一元論則謂一切皆由一根本原理所生成,故無所謂神與世界、精神與物質之對立。印度思想界即依一元論之說,而產生不同論派,如吠陀哲學即謂宇宙之本質為梵(梵Brahman);個人主體之本質為我(梵a^tman ),此兩原理同為一體,即『梵我一如』。宇宙萬有最後乃歸於此絕對之梵與我。欲表現此一元論之本質內容實非易事,故有實在(梵sat ,有)、精神(梵cit,知)、至福(梵a^nanda,歡喜)等說法產生。然此種絕對本質之一元論,卻難以解釋各種現象界之發生,如物質自然界、苦、惡等人間界諸現象。判定精神原理(梵purus!a ,神我)與物質原理(梵prakr!ti ,自性)對立之二元論,即為解決此類問題而應運出現者。此外,尚有六師外道唯物一元論等說。以上諸論,皆有其矛盾處,佛教為解決此一症結,遂肯定其態度及立場,即:一概否定一切精神、物質、神、或形而上學說之固定原理。小乘佛教將構成各類現象界之要素(法)加以分類,而有五位七十五法、五位百法之說;成為多元論之一者。大乘佛教則加以綜合,而稱之為真如、法性、實相、佛性、如來藏、唯心、一念等,故為一元論。至若諸現象界之根本,則視為無明與阿賴耶識。此無明等與真如之關系,曾被論諍。大抵言之,佛教於一元、二元、多元等概念未嘗視為固定之實體原理,而以『無自性』統視之。此為佛陀所持宇宙觀之基本態度。
3. 「氣一元論」指的是什麼呢
先給您個總綱,內容實在太過精深,如有興趣可至給出網址認真揣摩:
中國古代哲學的物質觀,從五行的多元論到陰陽二氣的二元論,最終統一於氣的一元論。誠如《河洛原理》所說,「太極一氣產陰陽,陰陽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萬物」。
陰陽五行始終被置於中國古代哲學的最根本最高的氣范疇之內,即使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極盛時代,也沒有成為宇宙觀的主體,往往是氣一元論宇宙觀的構成部分。所以天地萬物「本是一氣,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又就陰陽中細分之則為五行。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宋·吳澄《答人問性理》)。天地萬物皆本於氣,人亦因氣而生。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以及人類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質,人的生死、物之盛毀,都是氣聚散變化的結果。故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莊子·知北游》)。人與天地之氣通為一氣,「人之生也,因陰陽五行之氣而有形,形之中便具得陰陽五行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性」(吳澄《答田副使第二書》)。總之,中國古代哲學用氣一元論的單一物質概念,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本原,肯定了世界的物質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氣)的不同形態,世界上一切現象都是根源於物質(氣)的,這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
總之,氣一元論是中醫古代哲學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學思想,是一種動態的、有機的宇宙觀,濃縮地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特有傳統。
http://cq.netsh.com/bbs/757734/html/tree_14470643.html
4. 聯系實際,運用辨證唯物主義一元論的原理說明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答案。
世界觀亦稱宇宙觀,是人們關於整個世界以及人和世界關系的總的根本看法和觀點。
「一元論」是主張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它分為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
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物質決定意識,它是第一性的;意識不能脫離物質而存在,它是在物質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對物質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所以唯物主義既是一元論的,又是可知論的。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把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置於實踐的基礎上,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性,徹底駁倒了唯心主義。它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高度統一和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有機統一,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哲學,是哲學史上的革命性變革。
5. 請問:道教裡面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何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主要講述了一、二、三這幾個數字,並不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
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淮南子·天文訓》是迄今看到的對它的一個最早的哲學上的解釋:「道(曰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照《淮南子》的解釋,「二」是「陰陽」,三是「陰陽合和」。
(5)一元論宇宙觀是什麼擴展閱讀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
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里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
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
『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6. 王充"氣一元論"哲學基本內容有哪些方面
1、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氣"構成,"氣"是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氣"有"陰氣"和"陽氣",有有形和無形,人、物的生都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復歸元氣,這是個自然發生的過程。由"氣"這個物質性的元素出發,《論衡》指出:"天乃玉石之類"的無知的東西,萬物的生長是"自然之化"。天地、萬物和人,都是由同一的充塞於宇宙中的氣形成,而且是在運動的過程中形成,所以,"外若有為,內實自然"。
2、人與天地、萬物不同的是"知飢知寒","見五穀可食之,取而令之;見絲麻可衣,取而食之"。所以,人和五穀不是上天有意創造出來的,而是"氣"的"自然之化"。
3、《論衡》書首先從宇宙觀上否定了"天人感應"的"天",還世界的物質性面貌。不過,《論衡》書中所描述的宇宙觀,是一種自然主義的宇宙觀:"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論衡·物勢》篇)。所以,這種宇宙觀只能是人能利用自然,輔助"自然之化",但終究不得不聽命於自然力的支配。這是古代唯物主義的最大缺陷。
4、反對"天人感應",批判神學觀點。《論衡》書針對這種荒唐之言指出:"薏苡"、"燕卵"根本不能生人,龍與人也不是同類,"不相與合者,異類故也"。"天地之間,異類之物相與交接,未之有也","何則?異類殊性,情慾不相得也"(《論衡·奇怪》篇)。所以,要同類的東西才能交合。人都是由父母生的,帝王亦不例外,所謂"聖人更稟氣於天",乃是"虛妄之言",不足相信。既然天、人、物三者不是同類,不能相合,那麼與"符瑞"也就毫不相幹了。
他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天自然無為"
王充認為天和地都是無意志的自然的物質實體,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無為的結果。他認為萬物是由於物質性的"氣",自然運動而生成的,"天地合氣,萬物自生",生物間的相勝是因為各種生物筋力的強弱、氣勢的優劣和動作的巧便不同,並非天的有意安排,天不是什麼有意志能禍福的人格神。
(二)"天不能故生人"
王充認為天是自然,而人也是自然的產物,"人,物也;物,亦物也",這樣就割斷了天人之間的聯系。他發揚了荀子?quot;明於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思想。他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他認為社會的政治、道德與自然界的災異無關,所謂"天人感應"的說法只是人們以自己的想法去比擬天的結果。
(三)神滅無鬼
王充認為人有生即有死。人所以能生,由於他有精氣血脈,而"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認為人死猶如火滅,火滅為何還能有光?他對於人的精神現象給予了唯物的解釋,從而否定鬼的存在,破除了"善惡報應"的迷信。
(四)今勝於古
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今人與古人氣稟相同,古今不異,沒有根據說古人總是勝於今人,沒有理由頌古非今。他認為漢比過去進步,漢在"百代之上",因為漢在"百代"之後。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7. 什麼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⑥,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注釋]
1、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4、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5、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6、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7、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引語]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於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後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並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里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8.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⑥,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穀」,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注釋]
1、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4、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5、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6、孤、寡、不穀: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7、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引語]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後,又一段關於「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於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後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後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並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並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發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里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麼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後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發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後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後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9. 什麼是「一元論宇宙觀」
宇宙觀—— http://ke..com/view/18446.htm 補充: 宇宙觀 社會成員關於社會及其制度的一種總體性觀點! 宇宙觀,又稱世界觀。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的世界觀以不盡相同。——摘自《現代漢語詞典》 宇宙觀,就是物質的時空觀。物質是所謂宇宙世界的唯一主人,即唯一存在實體。空間是由物質的存在而相對存在的,其本質就是無或沒有。物質本身是空間的有型形態,一定物質本身之外就是相對空間,或它物。時間就是物質的存在,即物質存在的度量謂之時間。相對論中的時間不過是時鍾時間,是人為的用以度量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因而具有在不同物質環境中的變化特徵。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所形成的不同世界觀,主要還是人們的不同社會地位所至,並不能否定物質與時空的基本問題。——集先哲思想的總結。 http://ke..com/view/18446.htm 補充: 一元論 詞語:一元論 讀音:yī yuán lùn 釋義: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例句:殷謙《棒喝時代》:「我們時代的一些作家都有一種普遍傾向,即在文化選擇上都是一元論者,在認識論上也多是唯物主義者;在生存原則上更是崇尚你死我活或非此即彼的沖突和對立。」 詳細解釋:把世界萬物歸結為一種本原的哲學學說。「一元論」一詞是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C.沃爾夫創造的。19世紀末德國動物學家、哲學家E.H.海克爾開始將它作為哲學用語。他把基於物種保存原則和進化論的世界觀稱作一元論,並著有《作為宗教和科學之間的紐帶的一元論》一書,還創立了「一元論者協會」。 一元論有兩大類:凡肯定這種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凡肯定這種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義的一元論。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義者的社會歷史觀實質上都是唯心主義的,因而他們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不徹底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不僅在自然觀,而且在社會歷史觀上堅持了完整的和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通俗地說,一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 延伸:醫學上的「一元論」 在臨床工作中,即將疾病的多種現象以一個主要診斷來概括。 http://ke..com/view/50599.htm 補充: 一元論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一元論(Monism)是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的哲學學說,乃本體論的分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中性一元論認為,物質或精神皆為唯一實在者的我們觀測到或認為的性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在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只有唯物辯證法的一元論才科學地論證和全面地貫徹了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的觀點。此外,基督教中的一神論亦是一元論的例子。 [編輯] 參見 維基詞典上的詞義解釋: 一元論 二元論 多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83%E8%AE%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