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勛一句未提元宇宙
A.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個虛擬時空間的集合,由一系列的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互聯網(Internet)所組成。表示「超越宇宙」的概念: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運行的虛擬空間。實際上我也不知道什麼是元宇宙,這是在網路上搜的最簡單的解釋。
B. 為什麼說元宇宙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
你知道什麼是元宇宙嗎,關於元宇宙你又了解多少呢?元宇宙這個詞,最早是科幻小說家NealStephenson在1992年發表的的小說《大雪崩》中首次提出來的。說白了,元宇宙就是人類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射版,一個人造的虛擬平行世界。在這個平行世界裡,會與現實世界一一投射,要成為元宇宙至少要滿足8個關鍵特徵:身份、朋友、沉浸感、隨時隨地、多樣性、低延遲、經濟和文明。
通過開放、高效、可靠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統,「元宇宙」將會加速構建。在區塊鏈世界,人們通過密鑰和智能合約,徹底掌控自己的資產,那樣就不會再淪為傳統互聯網巨頭的「提線木偶」。
必須要承認的是,理想中的「元宇宙」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但要跨過「現代互聯網」成為「全新的互聯網終極形態」,元宇宙道阻且長。
C. 區塊鏈為元宇宙帶來了什麼
現在,"元宇宙"概念成為了區塊鏈加密行業里少有的一抹亮色。
Axie Infinty、My Neighbor Alice、Sandbox、Decentraland等區塊鏈元宇宙概念項目,受到了市場極大的追捧,無論是鏈上土地競拍、加密資產價格,還是活躍用戶數,都在這個疲軟的市場中,創造出了驚人的增長。
雖然上述不少互聯網應用,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符合元宇宙的概念,但元宇宙不僅僅是在加密圈火,在傳統互聯網圈同樣受到追捧。
今年4月,Metaverse谷歌搜索指數直線飆升到最高點位,國內外游戲公司與資本的蜂擁而至,共同促成「元宇宙」市場的大爆炸,所以,不少人也將今年稱為「元宇宙元年」。
而在即將舉辦的2021世界區塊鏈大會上,也將會有一場關於元宇宙與NFT的大咖對話,屆時,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副院長姚大鈞、國盛證券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宋嘉吉、元宇宙資本創始人陶榮琪等數位專家,將會一同探討元宇宙的未來發展機遇。
D. 英偉達圖形增強開多少
英偉達圖形增強建議在Windows10 21H2 64位下安裝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497.09版以上最新驅動,安裝時選自定義清潔安裝。圖形增強」中的「銳化」數值越大越清晰,但同時顆粒感也越重,推薦25%。
也可以在NVIDIA控制面板中,選「管理3D設置」頁面中的「圖像縮放」進行設置。
英偉達歷史發展
Nvidia發布了下一代InfiniBand網路平台Nvidia Quantum-2,致力於推動高性能計算的發展。「元宇宙」成為了整場發布會的亮點之一,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sen Huang)在一場主題演講中講述了他對omniverse的願景——英偉達的3D虛擬世界和協作平台。
Nvidia還推出了用於生成互動式AI化身的技術平台——人工智慧阿凡達平台(NVIDIA Omniverse Avatar),這一平台集合了語音AI、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推薦引擎和模擬技術方面的技術;Omniverse Replicator。
它是一種計算機引擎,可以生成訓練構成AI的深度神經網路所需的數據。
此次GTC 2021大會上,英偉達3個虛擬人同時亮相:「迷你玩具版黃仁勛」Toy-Me、可愛的「蛋殼人」的形象以及應用在會議軟體中逼真的動畫替身。
E. 兩彈元勛的他傳600字
黃仁勛於1963年2月17在台灣台北出生,1972年與家人遷往泰國,後來被送往美國肯塔基州一間基督教學校就讀,完成課程後遷往俄勒岡州,15歲時參加美國乒乓球公開賽,在青年組雙打賽事中奪得季軍。1984年於俄勒岡州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學位,其後在斯坦福大學取得碩士學位。黃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並於1993年創立NVIDIA。 黃仁勛是圈子裡有名的工作狂,他曾經解釋自己為何如此狂熱:為了我們的孩子們,讓他們的將來更好一些。回顧黃仁勛的歷史,總覺得這個答案另有原因--他的童年頗為坎坷。
黃仁勛是幼童留美。9歲那年和比自己大一歲的哥哥,被父親送到了華盛頓州的舅舅家。據他說,當工程師的父親這樣做,主要是出於教育考慮。
到美國後,舅舅家經濟非常困難,很快把小哥倆送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鄉村寄宿學校。黃仁勛後來回憶說:這個學校其實更像一所少年教養院,每個孩子都有刀.而室友更是全身刺青。
多年以後,黃仁勛回憶起這段生活時承認,自己也參與了許多淘氣活動,比如爬牆上樹、偷吃東西甚至抽煙。但「這危險的一課」並沒有讓自己變壞,反而學會了堅強和適應環境,他認為這對自己的一生都有好處。
幸好這樣的生活只持續了兩年,黃仁勛的父母就來到了美國,他也得以進入正規學校讀書。似乎是中國人的專利,黃仁勛的成績非常優異,並且在乒乓球上顯示了過人的天賦,讓他幾乎成為職業選手,而他個人的最好成績則是全美雙打第三名。
1983年,黃仁勛20歲,還在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工程實驗室做普通工程師的他就「大言不慚」地對第一位女朋友Lori許諾,自己會在30歲的時候擁有一家自己的公司。不久之後,Lori成了他的妻子。而黃仁勛在自己30歲生日之前的一個多月,與兩位志同道合的工程師一起成立了英偉達(NVIDIA),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他還有意將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定在了生日那天。
1999年,英偉達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圖形處理器(GPU);此後,GPU成為計算機中獨立於CPU(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個重要的計算單元。第二年,在公司推出第二代GPU的時候,黃仁勛又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黃氏定律」:英偉達的核心戰略就是產品每6個月升級一次,功能翻一番。而在當時業界已經有了另一個更著名的定律,那就是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摩爾創立的「摩爾定律」:晶元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性能提升一倍。與「摩爾定律」相比,「黃氏定律」的技術更新速度快了2倍。
他的「大嘴」又一次得到了驗證:此後,英偉達持續不斷地推出更高性能的GPU,逐漸擊敗了眾多競爭對手,成為視覺計算領域的NO.1,而黃仁勛也成了矽谷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如今,英偉達已經成長為一家34億美元營收、73億美元市值的「大」公司,而黃仁勛說起話來仍然是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他絲毫不講究大公司所謂的公關策略,也不怕由此激怒比自己強大很多倍的競爭對手。2007年4月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上,英特爾公司副總裁基辛格宣布英特爾即將推出CPU與GPU相融合的Larrabee架構,並宣稱顯卡將在兩三年內消失。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黃仁勛嗤之以鼻,並在不久之後的英偉達分析師大會上發表長時間的演講,將英特爾的這個計劃「定義」為笑話。「即使英特爾能夠在2010年將圖形計算能力提高10倍,仍然無法與目前英偉達的產品相匹敵。」他對自己的領域始終充滿信心。
黃仁勛講中文很有意思,嚴格意義上講他不太會說中文。在別人講的時候,他總是很努力地側耳細聽。然後,他會作出簡單的回答。不過僅僅幾句話之後,他就彷彿泄了氣一般,臉上浮起不好意思的笑容,接著開始講流利的英語。同時很抱歉地說,自己的中文實在是不到家。但當你已經把他當成一個老外的時候,他卻又會迸出幾句中文。
如果說語言是一種文化標志,從這個角度去看黃仁勛可能會了解到,他在本質上更是一個美國人。那麼,對於一個1983年大學電子專業畢業的美國青年,他最好的或者說是必然的選擇,顯然是去矽谷。那時候的矽谷,英特爾和AMD 還僅僅是眾星璀璨的半導體公司中的兩個小字輩,而微軟也才剛剛把自己的MS-DOS賣給IBM ,遠遠還沒有顯出明星像。而王安的公司則如日中天,為華人青年樹立了一個榜樣。
不過,黃仁勛直到10 年後才創辦自己的公司。黃仁勛對他的妻子Lori曾經承諾,自己一定在30歲的時候擁有自己的公司。
黃仁勛矽谷之路的第一步,是加盟AMD公司並成為一名晶元設計師,這為他後來創辦NVIDIA打下了最初的技術基礎。兩年之後,他跳槽到LSI Logic。這也是一家晶元公司,但主打業務並不是CPU,而比較傾向於晶元的圖形處理。不過在當時無論是CPU還是圖形晶元,都沒有出現如今天這樣一兩家企業壟斷市場的局面,而
是群雄逐鹿的格局。與格局相對明朗的行業相比,在這類創業型的公司里,更容易學會如何把握機會,也更容易嘗到何為失敗。
在LSI Logic的另一件事情對黃仁勛也很有意義,他在設計部門呆了兩年後就要求調到銷售部門,並最終成為集成晶元(類似於今天的SOC,即一塊晶元上集成多重功能)部門的總經理。
對於這一轉變,黃仁勛說:「從工程部轉到銷售部,這是我曾經作出的最佳職業選擇,我逐漸學會了產品的設計開發如何與市場結合。因為我意識到,消費者並不關心你從哪家商學院畢業,他們只關心一件事,你的產品對他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