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認為宇宙的東西是一元的
1. 存在不存在一元的宇宙
什麼是所謂的一元?希望樓主先復習一下高中物理知識,物理不是科幻,物理學里不存在這樣飄渺的詞眼。
如果樓主所謂的「一元」就是指「一維」的話,那麼我告訴樓主,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宇宙,以下是我的原創。
1.我們的物理定律體系對我們宇宙的維數是有選擇性的,打個比方,在我們的三維宇宙(這里及以下都不考慮時間維)里萬有引力與物體間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如果在四維或高於四維的宇宙中,萬有引力將物體間距離的三次方或更高次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天體系統對距離的誤差更敏感,更加的不穩定,距離稍有偏差行星就會墜毀在恆星表面或者永遠遠離恆星而去,反之在低於三維的宇宙中,天體系統對距離的變化不夠敏感,這些都會導致天體系統的崩潰,也許不會崩潰到坍縮的地步,但至少是不適合智慧生物居住的。
2.根據「弦理論」,我們的宇宙應當有11或26個維度,但我們只看到了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而其他的維度都各自捲曲到了一個尺度其小的范圍內,以至於這個尺度小於普朗克—惠勒長度,真空漲落使得討論這些維度的存在性都變得毫無意義,即使我們想方設法的打開了額外的維度,它也會因為不穩定因素(就像1中說的)再次捲曲起來。
3.本身樓主這個問題就是毫無意義的,無非是一種個人意淫罷了(樓主先莫生氣),我們生活的宇宙用物理語言來說就是一個四維時空,在時間開始之前和時間終結之後的所有事件都無法影響到我們,在三維空間以外的所有事件也都影響不到我們,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宇宙外的事件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空談,效仿一條經濟學原理,我們應該把它們割捨出去,即物理研究只研究這個宇宙之內的事件。樓主所提的問題,對於物理學是毫無意義的,但對於中國科幻事業,我想還是頗有意義的,樓主你必須明白你感興趣的是科幻,而不是物理,所以這樣的問題你根本不必來網路知道求證,你認為有,那就算有吧。
2. 什麼是心物一元心物一元是什麼意思
心物一元簡論
【內容提要】 此處所說的心物一元是非心非物亦非一的,也就是心物不二。雲何非心?心無形相故。雲何非物?物本質空故。雲何一元?物由心知,由心變現假立故。心之所以名為心,是因為具有分辨、了知、思維的能力。心是無有形相可言的,根據其作用安立心的名言。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須依賴於心而存在,離開眾生心,外境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心是觀待境而安立的,若離開有形相的境,那心也失去了分辨、了知、思維的所依,是不可名狀的。心可分為清凈心和雜染心。雜染心就是八識心,是有染污的。清凈心是離染污的,是本來清凈的。有形相的外境與無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離,所以二者統一於一元。雲何非一?因為這個「一」是假借名言而安立,並非平常人們所說的一個兩個的一,是超越數量的一,故名為元。
【關鍵詞】物 外境 心 心物一元
所謂物,從廣義角度講就是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色」是眼睛能夠見到的有形狀顏色的相,「聲」是耳朵能夠聽到的震動相,「香」是鼻子能夠聞到的香臭相,「味」是舌頭能夠嘗到的酸甜苦辣相,「觸」是身體皮膚所能感覺到的冷熱濕滑軟硬等相,「法」是意識所知的詞句義理等相。此種種相總稱為境,它們通過六根被心識所了知。觀待於心識,我們的身體也是境。以上所說通稱為外境,或物。
心就是指具有靈明覺知的眾生心,此心當下不可思議,具足一切法【1】。八識心王與微細心所皆屬於心,但心不限於心王與心所。攝論宗立無垢清凈識為第九阿摩羅識【2】,也稱第九凈心。
一、一切外境的本質是空
以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觀點,外境的本質不外乎場與能的存在方式。因為顏色不外乎五種光,或者說是三原色紅、綠、蘭及其變現,物質本身是由微塵組成,即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物質是可以轉換成光或能量的。光、能、場等並不難理解為空,當然這里所說的空,並非一無所有。物質之外的諸外境相,都是根識緣不同的物質得以現起的相,種種相是觀待心識而假立的,稱為假相。譬如水中月、鏡中花,都無真實。再譬如糞便,對於人來說其臭難嗅,經論中稱之為惡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而豬狗類卻是喜歡趨入,它們並不厭惡糞便。諸如此類的譬喻很多。
不但物質是空,時間、空間也是空。科學上的三維空間坐標系是人為定義出來的,若不定義,則東西南北中全都沒有。如果我們的心不加以分辨執著,那麼當下所感覺到的空間也就不可言喻了。如果空間是實有的,那麼這個空間就不應當有變化。譬如,兩物體之間的空間若實有,則兩個物體既不能靠近,也不能遠離,乃至距離也不可分割。如果認為實有可分,勢必落入無窮可分的觀點。連續無窮可分已被量子理論所破,但是量子可以說為極微,這個極微不可能是實有的。從空間上來看,若極微存在,極微的各方是否相同?若各向同性,這個極微等於零,無數個極微積聚也不可能增大而構成有形相的物質;若各向不同,極微仍然可分,就不能叫作極微。從時間上看,若極微的剎那存在,每一剎那是否可分前後呢?若不可分,這一無分剎那前後相同,等於零,無數個剎那積聚也不能形成時間;若仍分前後,那麼就不是極微的無分剎那。
時間是因為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成,時空都是心的分辨執著的結果。過去、現在、未來是相互觀待而成立的,是假立的,並非實有。因此空間、時間都是假象,是空。
二、一切心識觀待於境或相互觀待而有
我們見色法,內心了知,這種了知被稱為識。若無外境,內心了知什麼呢?若有人說,應有知,譬如閉目思惟。思惟是心緣於過去或未來剎那,最初心識還是緣境而生起的。因為境非實有的原因,心識又觀待於境或相互觀待得以生起,所以說一切心識均為假立,全無實在。若冷靜地思考,每個人的心境、思想每年、每月、每天乃至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如果有實在的話,不應該時刻在變化。
如果有人說有分辨的心識是變化的,無有實在,無分辨的心是實有的。請問,若無分辨,這個心是什麼呢?有分辨與無分辨又是相互觀待而安立。
三、心物一元
根據唯識學,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種子所變現。因為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空的,形相是在遷變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異滅。那麼這種遷變是否有規律可尋呢?在一定歷史時期可以找到一些規律。這種規律是共業所感的結果。就是說,過去眾人造過相同或相似的業,此世感得相同或相似的果報。譬如由於地球人類的共業,所以牛頓力學得以成立。到了宇宙太空,牛頓力學就不成立了。再譬如橘生於淮南是為橘,若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般人認為這是地理環境不同所造成的。那麼另一種事例如一種葯物,病人甲服用,病得以治癒,病人乙服用,其病反而加重。人們又會說甲乙兩人的體質不同。體質為何不同,說來自於遺傳。為何有不同的遺傳,說是偶然。既是偶然,不可能有什麼規律可言。佛法並非如此草率地把萬有現相歸之於偶然。一切事物是緣生緣滅的,緣起性空。因緣和合則有生,因緣分散則有滅。但緣起絕非是機械的緣起,而是依於八識心的緣起。譬如有一堆建築材料,甲可能用來建一棟別墅,乙可能用來建一個商店,丙可能用來建一個廠房,由於他們的心識各不相同的緣故。眾生心識為什麼各不相同?因為每個有情身口意三門所造業的差異,於各自的心相續中形成不同的心識種子。因此,顯現種種差別的事物畢竟依賴於心識得以成立。
外境的一切歸結為空,從空中依心識顯現萬有現象,因此物和心可以統一於心,心物一元。
四、心與物不可分裂為二元或多元
心與物是不可以分裂為二元或多元的,如果分裂,那麼心與物則不相關。如果心與物各自獨立不相關,心不應該能了知物,物也不應對心產生作用,這顯然與現量相違。譬如領導人與群眾,領導人是領導群眾的,群眾是被領導的,所以,領導與群眾不能分割為二元。再譬如東西南北中,是處於一個三維坐標系中的,是相互觀待而假立的概念,所以它們不能分裂為多元。心能了知物,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能所相關,處於一元,不可強分為二元或多元。
五、心物一元論與佛經論典不相違
1、與般若經不相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受想行識」屬心法,心法與色法都與空不異,那麼從空的角度來說,心與物就是相互不異的,就是沒有什麼不同。《金剛經》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經義明顯宣說了一切相不可得,眾生亦不可得,眾生的心當然不可得。又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實有,是人們假立的概念。
2、與《楞嚴經》【3】不相違 經中阿難七處征心,「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此段文義似乎說明心物和合,心物一體。隨後經中又破除了這種和合關系,當然心物和合也不是心物一元論的旨意。經中說:「是心無體,則無所合。」經中否定了心可能存在的七個處所:1)心不在內,2)心不在外,3)心不潛在根中,4)心非開合明暗,5)心非隨所合處而有,6)心不在中間,7)心也不是一切無著。既然七處征心皆不可得,但又不可能否定覺知心的存在,所以本論成立,心周遍於一切時處。
3、與《楞伽經》不相違 經中說:「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心外無所見。」就是說,修行者可以證悟到一切眾生界均是自心現量,離心之外無所見。又說「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受用即是世間各種現相,眾生以此資生建立身心性命。所受用的境界以及建立的身心性命,都是眾生業識的顯現,如同大海中現種種波浪。
4、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不相違 經中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此偈頌明顯宣說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及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心所造。因此說物與心二者一元是合理的。
5、與《瑜伽師地論》【4】不相違 論中說:「當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色法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大種各有識種,就是說由八識心的心識種子變現了地、水、火、風四大種,進而由心識的色法種子造種種色。心物一元符合唯識學的觀點。
6、與《大乘起信論》不相違 論中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此論更於一心安立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7、與《中論》不相違 龍樹中觀徹底破除了四邊八戲論,建立遠離一切邊執的中道觀。如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觀是說一切法都遠離四邊八戲的,所以心物的對待並不成立。
8、與《辯中邊論》【5】不相違 論頌雲:「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其中「識」是阿賴耶識,「義」是色聲香味觸五境義,「我」指有我執染污的末那識,「了」指具了別作用的前六識。這一頌是說唯一一個阿賴耶識顯現了似有的色等外境,似有的具眼根等的有情,具染污的末那識和其餘六識。所有這些境現並非真有,沒有境的原因,阿賴耶識也並非真有。
心物一元論是符合佛教思想的,可以找到許許多多佛經論典的支持,是佛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理念,而且,心物一元是可以通過修行實證的境界。不僅如此,心物一元論也得到許多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持。相信這種理念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並成為指導人們生活和修行的基本觀念,也必定會在和諧社會及提高人們身心素質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3. 萬曆十五年中的一元宇宙論是什麼意思
一元宇宙論是相對於多元宇宙的概念,即宇宙是一個混沌的整體。
而多元宇宙理論提出,我們的宇宙是一個大宇宙系統的一部分,並且被其它宇宙所包圍。由於科學家幾乎可以確定引力存在於所有的維度和宇宙中,因此他們相信可以使用引力波來探測平行宇宙。
4. 何為一元(道家知識)
它們所指的是相同的那個 只是名稱作用不同 它們都在試圖在頭腦的概念里闡述那個 說一元時是對頭腦的多元而說 那個不是各種概念名相 說混沌時是對頭腦的規則而說 那個是沒有次序規律可以捕捉的 說無極是對頭腦的極限邊界而說 那個是無邊無際的 沒有邊緣可以到達 它們都從不同方向指向那個本質 只是去看它們所指的而不是看它們 那麼它們之間方向上的關系也就不再重要 當然也會自然明了
5. 「一元」和「二元」的問題
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凡是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質或統一的本原的觀點,即承認世界的統一性,稱為一元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承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只有一個本原,它們都是一元論哲學,但在世界統一於什麼的問題上,存在著根本的對立.唯物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於物質,唯心主義一元論認為世界統一於精神,它們是兩種根本不同的世界觀.唯物主義一元論同二元論也是根本對立的.二元論否認世界的統一性,認為世界有兩個相互平行,各自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二元論是一種不徹底的哲學,它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並把精神看成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因此,最終必然會倒向唯心主義.
一元論和二元論:所謂一元論和二元論是指在處理身與心關系問題上兩種不同的哲學觀點.一元論主張認為這兩者實際上是統一的東西,但統一的主體是什麼,則是有不同,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是物質,唯心主義則主張是精神.二元論則把這兩者當作是兩個不同的實體,或者把它們看作是各不相干,或者承認兩者之間的聯系的基礎上說明兩者的相互作用.一元論和二元論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也都存在自己的困難.唯心一元論的在於所謂的靈魂是否就是心,如果不是,豈不自相矛盾 如果是,靈魂離開肉體干什麼去了 唯物一元論觀點看起來更明顯符合常識,但因為完全否定心的存在,也有一些問題:物質本身又是如何知覺自己呢,人怎樣才能把他們意識到的原子多其他原子中區別出來呢 二元論的主要困難在於,心與身既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麼它們是怎樣被聯結起來的 身與心的關系究竟是什麼
6. 宇宙與空間
宇宙和空間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關系,
第一:在整個宇宙里有很多很多的東西(如:地球,月球,太陽,還有很多很多的:衡星,星系,暗質物。)
第二:「空間」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一個空間當中,但不僅僅只有一個空間,所謂空間可以這樣說」空間」就已經包括了整個宇宙。「宇宙它也是在一個「空間」當中,而這個空間是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的。
你試著想想看。
申明:個人看法。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7. 為什麼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圓的不是方的
我們都知道星球之所以是圓的,是因為重力場的作用力源自於星體中心,將所有的物質都往內拉;而星球的巨大本體加上內部放射性元素所產生的熱量,其行為表現就像液態一樣,向長期來自重力中心的萬有引力作用屈服,因此形成圓形。而對於引力足夠大的星球來說,固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足夠長的時間尺度內,是遠遠小於萬有引力的影響的,所以就算是堅硬的岩石星球,也會最終成為球體。另外,星球也不是嚴格的球體,由於自轉的慣性離心力作用,赤道要稍微隆起一點。
8. 唯物主義的一元論中的「一元」是什麼意思啊
一元論分為物質一元論和精神一元論,分別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除了一元論之外還有二元論,介於兩種對立的一元論之間,往往通過對物質和精神相互作用的認識過程進行分析,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同等重要的,例如康德和馬赫的經驗主義理論。但是,任何二元論都有自己的傾向,脫離不了物質和精神何者為先的難題,因而都有著自己的哲學立場,他們的學說最終也會被歸結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種一元論的體系中。
9. 為什麼感覺宇宙中很多東西都是圓的
什麼是球體,即表面各點到中心的距離相等。物體是由微粒聚集或更大物體分離而成,球形物體是因為在各個方向上聚集的微粒的數量比較相近。往往使這些微粒聚集的作用在各個方向上強度相等才會形成球體。
解釋一下某些星球為什麼是圓的。
每個行星都包含很多物質,例如地球,把它的質量以公斤寫出來,就要在6之後加上廿四個零!而在宇宙中,地球只是一顆比較小的行星哩。地球有那麼多的物質,引力就很大了,這也是我們站在地面不會飛出太空的原因。既然地面上的所有物質都被地球的引力吸著,地面就很難「起角」,山不可以太高,因為地球的引力要把山峰的物質拉向地心,所以地球就很圓了。月球的質量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所以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很多,月球上的山就比地球的高很多。
依照以上的理論,一顆星球質量愈大便愈圓。相反,若質量很小,引力也小,星體便未必是圓的。事實上,太陽系內除了九大行星外亦有很多質量很小的小行星,它們的形狀不甚規則,就如一塊大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