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幣交流圈圖片
1. 我有兩個古錢幣,想賣出去,不知道怎麼賣
在中國,正規的古錢幣市場是不存在的。這么說吧,所有從事古錢幣買賣的商家,都是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以盈利為目的的,在實際操作中都會拚命壓低收購價,抬高出售價。而且這一行的名聲並不好。eBay上也一樣,很多贗品古錢幣,而且如果東西在境外的話,郵費會很貴。唯一比較公允的錢幣市場是正規國家拍賣公司,但是一般每年就拍賣幾場,而且對送拍的物品要求比較高。再降低一些要求的話,一些專業錢幣網站也都組織一定規模的網上拍賣,但是不能排除用托參拍抬高標的物價格以及贗品等問題。中國的文物法對於古錢幣買賣的限制也造成了古錢幣市場的現狀不能盡如人意。再進一步說,中國沒有一部收藏品保護法來規范包括古錢幣在內的各種文物的流通和買賣,所以古錢幣市場永遠都是渾水一潭,對於外行和新手來說就是水生火熱的市場,一不留神就要付出代價。
目前古錢幣變現的渠道和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 郵幣 古玩市場 如北京的馬甸和華夏古玩城
二 線上拍賣平台 如古泉園地網站(需要繳納會員費) 暢拍行 微信公眾號
三 泉友圈內換藏
至於那些所謂的繳納鑒定費用、 上拍費、包裝費等等騙錢的方式 。不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遇到了就可以直撥110 希望能幫到您!
2. 古錢幣圖片及價格
光緒元寶當制錢二十文機制銅幣戶部版,普品市場價在10元左右,中心點版在30元左右,比較稀少的珠圈龍在250元左右,背面20後帶點的,在350元左右。
我的中心點版:
http://hi..com/%c0%b6%c4%f1698/album/item/54626054db0aede2b745aeea.html
3. 怎樣去辨別古幣的真偽
網上幫你找到的,可以看看哦:
中國從有貨幣算起,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了。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錢幣的品種不下有數干種,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稱「物以稀為貴」。大凡收藏錢幣的人總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貴錢幣,這種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魚目混珠,偽品便出現了。因此,無論是收藏、還是研究錢幣,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去偽存真的問題。本文想就幾種錢幣作偽和鑒定的方法,以及鑒定錢幣所應具備的一些知識等方面作一比較系統的介紹。
1.古錢作偽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國古代鑄幣的主要工藝法。隋以前鑄錢多採用錢范鑄造,自唐代開始,則採取母錢翻砂的技術,不管是哪一種鑄造方法,除了某些歷史時期外,總體上說都比較講究鑄幣的工藝質量,錢幣的質地一般都比較緊密細致,流傳至今,表面自然產生一層色呈深褐色的包漿,讓人感覺火氣盡退,色澤柔和。而偽品的鑄造工藝一般比較馬虎,致使錢質疏鬆,讓人感到火氣很重,錢面砂眼和氣孔雖經打磨,但總不及自然磨損而顯得光滑。
製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極少有用錢范作偽的。古代鑄錢,放入砂箱中的母錢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於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僅雕刻一枚母錢,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樣是母錢翻鑄,由於母錢的數量和鑄造工藝不一樣,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變形而不同。
古代鑄錢從砂模中取出的錢幣毛坯往往成樹形,需要加工打磨,由於古錢形制是方孔圓形,所以翻鑄出來的錢幣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時旋轉打光,錢幣邊上留下的銼痕並不成直線狀,而成弧線形,與錢邊平行,從清代咸豐錢中的一些大錢還可以隱約地觀察到,即使如此,由於年代的久遠,錢邊的銼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偽者銼毛坯時只知道反復銼磨,使錢邊光滑就行了,形成錢邊的銼痕雜亂無章,或者呈直線狀,使人有一種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幣的加工方法與眾不同,它們被加工時盡管也可能數十枚地串在一起,由於形制上並不是圓的,所以銼磨的痕跡或與錢面垂直,或與錢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線狀。而贗品一般並不注意這些,大多留有合模範線。
鑒定錢幣,錢穿即錢幣的方孔也是應注意的地方,這是作偽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錢幣加入商品流通領域之後,人們使用時是用繩索之類的工具將錢幣串在一起的,所以,隨著錢幣流通時間的增加,錢穿經自然磨損已不再像新出爐的錢幣那樣稜角分明了,有的甚至會造成錢穿變形。偽錢卻不同,錢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銼痕跡。
由於作偽者使用真錢翻制砂模時用力不勻,不但使錢幣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這種情況在真正的古錢中不多見。
由於用翻砂法作偽會帶來如此多的麻煩,容易被識別,因此,作偽者常常會加上一些銅銹來加以迷惑,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多方面的鑒定知識,而不單單從翻砂這一點來推敲是否作偽。
(2)改刻法。
這種作偽的方法比較重要,就是將一枚普通錢幣經過加工改刻之後,變成一枚珍貴的錢幣。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利用流銅進行改刻。古代鑄錢,由於技術上的原因,銅錢表面會留下澆鑄時遺留的銅液結晶,錢幣界稱這種結晶為流銅。流銅的存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作偽者眼裡卻成了可以利用的對象。這些流銅往往被刻成星紋或月紋,也有的則被刻成文字,這些被刻成的星月紋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種是直接在錢幣表面陰刻文字。出現陰刻文字的錢幣大多是半兩和五株錢兩種。作偽者常常會在錢幣表面刻上一些吉語或意義隱晦的符號、數字和文字,也有的在錢幣邊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紋圖案,這些附加在錢幣上的文字、符號、數字和花紋,由於是後刻上去的,往往與整個錢幣不相協調,給人有一種多餘感。
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改刻。這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錢幣面文的改刻;一是對錢幣背文的改刻。
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大化」三字刀發現較多,算不上什麼珍貴,而「齊返邦張大化」六字刀卻不然,發現較少,於是,作偽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將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魚。乍看起來,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規整,符合先秦齊刀特徵,文字有的也一樣,但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文字排列擁擠和改刻時留下的刀痕。對錢幣面文改刻,有的採用將文字鏟去,如將太平天國背聖寶小平錢的「天國」兩字鏟掉,使之成為出譜的橫讀「太平」背「聖寶」。又如將康熙通寶之「熈」字鏟去第一筆撇劃成簡體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錢幣中,有一種利用舊有光背銅錢磨去面文進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讀半兩錢,粗看上去,製作、銹色、包漿等都相當的好,但看文字卻讓人生疑,「半兩」二字與錢面一樣平,這在秦漢半兩錢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細細品味,「半兩」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筆鋒處留有刀痕。
據說,改刻錢幣還有一些離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銅鏡刻成錢幣等。
以上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作偽者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跡,經常會施以假銹,這種假銹正因為是假的,所以與錢幣自然生成的真銹不一樣,容易剝落,給人一種矯揉造作之感,與整個錢幣極其的不相協調。然而,特別要注意的是一些仿清代雕母的贗品。由於清代距今不遠,雕母大多沒有銹跡,這樣便給了作偽者可趁之機,不再需要像改刻其他錢幣那樣做假銹。如何區別雕母真偽呢?凡是真品雕母都用精銅雕琢而成,色澤溫潤、金黃,刀痕盡化而光滑,文字自然生動,渾成一體,而偽品卻不然,不僅所選擇的銅料不及真品,而且刻工粗糙,又由於是模仿之作,錢面文字總顯得有些呆滯,缺乏精神,尤其是滿文,特別要當心的是那些出自清代錢局雕模工匠之手的雕母仿製品。作偽的雕母中有些是用翻砂鑄成的,則比較容易識破。
(3)嵌補法。
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所說作偽的挖補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可以嵌補法一言以蔽之。
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范或移范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一般都要比普通的錢幣為少見,對於收藏者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粘合在一起,或者各取錢幣的一半粘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面文。用這種方法造假的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銹色等方面觀察,似乎都無懈可擊,但輕輕地扔在檯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真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些厚肉贗品的製作方法也類同於此。
挖補作偽是嵌補法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這種方法大有偷梁換柱的感覺,即挖出錢文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然後用其他錢幣上的錢文代替補上,使之成為珍稀錢幣。如北宋「聖宋通寶」小平錢是罕見珍品,作偽者將普通的聖宋元寶錢之「元」字劑去,然後取下與宋錢文字風格接近的其他錢文中的「通」字粘在「元」字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聖宋通寶」。再如將「慶元通寶」的「通」字剜去,以「洪武通寶」的「武」字嵌入,就成了「慶武元寶」,變成了一種臆造品。挖補作偽的方法容易留下以下的痕跡:一是,嵌入的文字與其它錢幣文字風格不一致;一是嵌補文字的地方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或用假銹遮蓋。前者只要熟悉一個時代一種錢幣文字的書法風格,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後者除了用傳統方法辨別外,還可以用現代科技的探傷儀器進行識別。
錢幣作偽除了翻砂、改刻、嵌補三種主要方法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使用腐蝕法,在一塊銅片上用油漆或蠟勾勒出所需要的錢幣輪廓、穿孔、文字,再放入腐蝕劑中,待一段時間後取出。用這種方法作偽的錢幣比較少見。現代人作偽不僅運用傳統工藝,而且還會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例如運用電腦,盡管這種方法在古錢作偽中還不曾見到,據說在銀銅幣膀品中已有發現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2.古錢辨偽的方法
(1)傳統鑒別法
①辨字:
我國的貨幣文化從產生、演變與發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是文化傳播的工具。在中國,當金屬鑄幣產生之時,就在錢面上鑄造了文字,或表示幣值,或表明地名,或為錢幣之名稱,沒有文字的鑄幣相反倒顯得比較少見。不同時代的錢幣錢文具有它所在時代的文體風格和韻味,後人盡管可以學習前人,但畢竟是一種摹寫,充其量也只能達到維妙維肖的程度,由於手勢、運筆、氣力等方面的差異,不可能達到完全一致,這樣,對古錢上的文字進行辨偽,就成了錢幣鑒定一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這里,我們可以舉較為典型的不同時代的錢幣文字特徵來加以說明。
先秦時期是我國貨幣發生、發展的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商品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貨幣經濟得到了確立,金屬鑄幣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這時期的鑄幣主要有刀幣、布幣、圜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無論是哪一個系列的貨幣,它們大多鑄有文字,這些文字一般所具有的特徵是:纖細、流暢、售秀,布局隨意得體。由於先秦鑄幣文字是用刀直接刻在錢范上鑄就的,所以,文字留有明顯的刀刻筆意,並且一氣呵成,沒有改寫的痕跡。又由於當時鑄幣文字是由鑄錢工匠所為,所以文字並沒有同時代青銅容器上的銘文來得規矩、嚴謹,布局相對來說也顯得粗放,但前後連貫呼應,生動自然。先秦鑄幣文字所具有的這些時代特徵,即使是一位對此頗有研究的行家,也難以達到出神入化、毫無差異的程度,更何況大多屬勢利之人的作偽者們呢?
以懸針篆體自成一格,為後人所推祟的王莽錢幣除貨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外,其它都比較少見。因此,存世的贗品就顯得比較多些,有的超過存世真品本身的數量。通常所見的王莽錢偽品主要有貨布、大布黃千和一刀平五千三種。一刀平五千又稱錯刀、金錯刀,真品「一刀」兩字在環首的肉上,為陰文嵌金,偽品則或無「一刀」兩字,或「一刀」兩字為陽文,據說還有用金粉之類的東西描寫「一刀」兩字等,作偽方法相對來說容易辨識些:貨布、大布黃千盡管存世和考古發現較多,但由於其文字、製作之精美,達到了空前絕後的程度,深受收藏家們所喜好,就文字書法而言,貨幣、大布黃千的錢文最能體現王莽錢文的風韻和水平,纖細而有力,流暢而雋秀,布局得體而完美,真品一般字口比較生辣、峻削,而一般作偽的方法是用真品翻制,鑄造出來的贗品盡管文字與真品達到了形似一致,但缺乏原來的生氣,而顯得木然,字口淺平。此外,還存在著一些製作加工方面的缺陷。
錢幣錢文的鑒定,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通過接觸大量的實物加以體會、咀嚼,然後才有可能了解和掌握每個時代每種錢幣錢文的書體特徵和風格。此外,最好具有良好的書法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
②辨銹:
辨銹,是鑒別錢幣真偽的又一個重要方面。
辨銹,即辨別銅的銹色,一般指銅銹。銅銹是指由於鑄造年代久遠,銅錢表面形成的一層氧化物。這種氧化物,又由於地理、地質、入土時間等條件的不同,所形成的堆積程度亦不盡相同。這種在錢體表面由銅胎自身發出來的質地堅硬牢固的小粒或塊狀銅銹,一般稱為「自然銹」或「硬銹」,用指甲或刀削等難以剔除,分布自然得體。銅銹因土層所含的化學元素不同,顯現出來的顏色也不大相同,主要有綠、紅、藍三種。
辨銹,首先要知道假銹的一些作偽方法,要不然,就會真亦假、假亦真,真假混淆。根據前人的經驗,我們將假銹的主要製作方法歸納如下:
a.用漆和顏料拌和塗在偽錢上,做得好的幾乎可以亂真,但時間一長,容易脫落。
b.用松香或膠水及顏料拌和做假銹,效果沒有第一種方法好。
c.將偽錢放入潮濕的土中或半於濕的地方,使其自然生銹,這種作偽方法需要的時間較長,產生的效果比前兩種來得真切,但一經磨擦,仍易脫落。
d.將偽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形成的綠銹帶有結晶狀。
e.將偽錢浸入硫酸溶液中,盡管會迅速生銹,但錢幣表面受損嚴重。
f.將銅銹配上粘合劑、酸類溶液,塗在偽錢上作偽,這種方法產生的假銹比較牢固,銹色真切,但缺乏神采,容易使人上當。
知道了假銹的作偽方法,對我們鑒別銅銹真偽大有好處。無論用什麼方法製作的假銹,其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質地鬆脆,由於大多不是由銅胎內部自然產生,而是利用化學反應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浮在錢體表面,用指甲或刀削等很容易被剔除,因此又稱為「浮銹」或「粉狀銹」。真銹由於是自然形成,其分布隨意得體,沒有矯揉造作之感,而假銹卻不然,由於要做得逼真,能與真品混淆,在銅銹分布上,作偽者往往刻意琢磨,最後反而露出了馬腳。
在我國南方地區,尤其是安徽、江蘇等地發現的錢幣中,錢體表面也會生成類似粉狀銹那樣的真銅銹,對具有這種銅銹的古錢不能一概而論地都定為贗品,它們真假的區別在於,錢幣真品生成的類似粉狀銹的銅銹不像假銹那樣浮在錢體表面,而是由銅胎中自然發出,因此,與錢體連成一片,不易剔除。鑒別錢幣真偽時,應該盡量多地了解有關錢幣的來源、發現地或出土地等資料。
需要指出的是,錢幣表面不是都有銅銹的,先秦時代楚國金版就是如此,盡管相距今天有近二千年的時間,其色澤依舊,金光閃閃。鑒定這些東西,光憑銹色,會一無所獲,不知所措,這就需要同文字和當時的製作技術等結合起來分析判斷。辨別無銹的清代錢幣使用同樣的方法。
錢幣大體上分為「生坑」和「熟坑」兩種,生坑是指新出土不久的錢幣,表面一般氧化比較嚴重;熟坑,是指未經入土的傳世品。熟坑的錢幣經過人們長期流傳、撫摸,錢體表面自然生成了一層呈褐色或深褐色等色澤的保護膜,這層保護膜俗稱為「包漿」,雖是極薄的一層,但放在水中煮洗不會脫落。偽造的包漿一般是放在煤煙、油煙上熏黑,再上蠟打光,如用水沖刷,會基本消失。還有一種是將錢幣放入煤堆等黑色素集中的地方,時間久了,也會在錢體表面形成一層黑色薄衣,打光之後宛如包漿一般,對此應特別加以注意。包漿中比較常見的是呈黑褐色的傳世古色,又稱「黑漆古」。傳世古色偽造的方法常常見到的有兩種:一是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之冷卻,錢的表面便產生黑色,再放在衣袋裡,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或待角火煅烤冷卻之後,用布沾上油脂在錢體上搓擦。這種方法偶有帶紅銹的。二是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用前種方法加工,色澤與真的傳世古色相同。對於這種帶有傳世古色的偽錢除了採用識別真假包漿方法外,還應根據文字、形制和製作等加以仔細辨認。
③辨形制:
錢幣的形制一般由政府明文規定。形制包括錢徑、錢穿的大小,錢體的輕重厚薄,內外郭的寬狹,錢背的深淺等諸方面。我國自金屬鑄幣在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以來,不同時代的錢幣形制並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大相徑庭。熟悉歷代錢幣形制變化,對鑒定錢幣真偽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我國錢幣形制大體經歷了三個重大變化:一是仿製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二是方孔圓錢,三是機制不帶方孔的圓錢,如銀元、銅元。
先秦時代的錢幣形制盡管眾多,但仍可以理出幾條主要線索來。先秦貨幣可以分布幣、刀幣、圖錢和楚貨幣四大系列。布幣是由仿製青銅農具錢搏而來,各種布幣的主要區別在於首部、肩部和足部,一般都比較輕薄。刀幣是由仿製青銅工具刀削而來,形制上基本相似,齊刀大而厚重,明刀和圓首刀則輕而薄小。圓錢一般為平背,齊、燕兩國鑄行的方孔圓錢面有郭,三晉地區的圓孔錢則沒有,據說它們都是由仿製玉壁而來。楚蟻鼻錢是仿天然貝而來,金版仿龜背而來。先秦貨幣形制在中國貨幣史上獨樹一幟,與其他歷代貨幣風格迥異。
秦漢六朝時期開始,我國貨幣正規化、一統化,一般都採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這種方孔圓錢的錢幣形制一直被延續到民國初年,歷時二千餘年。秦漢六朝時期,半兩錢除四株半兩中有的有郭外,一般皆平背,前期大而厚重,上海博物館所藏一枚秦半兩重64克。後期小而輕薄。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鑄行的五株錢,錢背一般都比較深峻、狹緣。六朝時期鑄行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等雖然在大小上有區別,但形制上類同。隋唐五代錢幣中出現了寬緣者。
宋代錢幣一改前制,錢背平淺,外郭大多較寬。金代錢幣與宋徽宗時鑄造的錢幣一樣,都相當精美,錢背較深,顯得輪廓分明。元明錢幣也是如此。清代錢幣則又恢復了宋代形制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是,面背內外郭都比較淺顯,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則出現了大錢。
盡管方孔圓錢依然鑄行,從清代光緒年問開始出現機器鑄造的貨幣,主要有銀元和銅元,民國時出現過機鑄的鎳幣、鋁幣等。光緒年間曾鑄造過一批機制的方孔圓錢,多見寶浙局等。
④辨製作:
了解各個時代錢幣鑄造技術對鑒定錢幣來說,是一個不容忽略的方面。
我國錢幣鑄造在唐以前採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採取的則是母錢翻砂法。唐以前的錢范有幾種質地:泥陶范、石范和銅范,它們並不是同時被使用的,而且一個范能夠鑄多少數量的錢幣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最早出現的泥陶范,起先是一范鑄一錢。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石范和銅范,布幣石范通常是一范鑄兩錢,即在一塊錢范上刻有兩枚布幣型腔。而一塊刀幣石范能鑄造的數量就不止這些了,通常在三至五枚。就石范鑄造技術而言,錢幣面范為石范、背為泥陶范共同使用的技術,較好地解決了范體熱變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先秦時代對於銅范的使用僅見於齊刀和蟻鼻錢,盡管以前著錄中有布幣銅范,但實物未見。齊力銅范鑄錢採用的是立式疊鑄技術,它不直接用於鑄錢,鑄錢時仍需翻制泥陶范。蟻鼻錢銅范在當時被直接用於鑄造,據說目前蟻鼻錢銅范僅發現五件,其中,1982年2月安徽繁昌縣文物組在橫山采購站揀選到的兩件,相當精美與完整,一次可鑄幣分別為66枚和67枚。秦漢六朝時期泥陶范、石范、銅范同時得到使用,並且一次鑄幣數量大大增加,1986年5月在山東省博興縣賢城村發現的一塊榆莢半兩錢范一次可鑄錢176枚,實屬罕見。
隋唐時期貨幣的鑄造量大大提高,可是從沒有發現過用於鑄造錢幣的諸如錢范之類的工具,上海博物館藏有一枚被鑒定為母錢的唐代乾元重寶錢,表明當時已經開始使用母錢翻砂法的鑄造工藝,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以後歷代鑄幣技術。根據明代宋應星《天工齊物》的記載,我們了解到古代母錢翻砂鑄錢的大致工藝過程:用四根木條作空框,中間填上土,上面放若干母錢,再把同樣一框合在上面,即成錢的背面,這樣完成數十框,上面留出澆口,用繩捆緊加固,將熔化的銅液澆注進去,待冷卻後開框,則成樹枝形的錢,然後逐一摘斷磨銼加工,便完成了一枚一枚的銅錢。在這里,母錢實際上充當的是錢模的作用,它事先用銅、錫原料精鑄而成,由中央頒發到各地,各地據此翻砂鑄錢。母錢之上是雕母。所謂雕母,就是在一塊銅材原坯上人工琢刻加工成的錢幣樣式,現存最早的雕母是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嘉靖通寶當十雕母大錢。母錢之下是樣錢,樣錢是用母錢翻砂鑄成的,是正式大量鑄造流通錢幣之前鑄造的樣品。清代的樣錢分為兩種:一種是部頒樣錢,一是進呈樣錢。對於母錢翻砂法的工藝流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也有記載:其用工之序有之:曰「沙模作」,次曰「磨錢作」,末曰「排整體」。
雖然隋唐以後我國鑄錢普遍採用了母錢翻砂法,但也有例外的。就目前所知,五代十國時期王審知鑄「永隆通寶」使用的是范鑄法。幾年前,北京曾發現過一塊同治重寶當十磚范,說明清代鑄錢也有偶用錢范的情況。
在基本了解了我國每個歷史階段鑄幣工藝的大致情形之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偽錢的製作水平,就能比較清晰地作一對比。
(2)現代科技鑒別法
在我國,銅錢基本上是用青銅鑄成的,明代晚期才開始出現用黃銅鑄造的錢幣。每個時代鑄造的銅錢,它們的化學成份是不同的,《周禮·考工記》就曾記載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合金成份的比例。這樣,為我們今天鑒定錢幣真偽提供了又一方面的資料。
①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
所謂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就是將某一時代的錢幣去除表面的銅銹,從顯露出來的真銅中取出若干標本,進行銅、錫、鉛等各種元素成份所佔比例的化學分析,最終得出這個時代各種銅錢所含各種化學元素所佔的百分比。利用這種化學成份分析的方法,也能鑒定錢幣真偽。但是這種破損性化學成份分析法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即要損壞錢幣,所以採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慎重,否則,將珍稀錢幣也這樣進行分析,豈不是糟蹋?
②無損傷性成份分析:
同破損性成份分析法一樣,無損傷性成份分析法也是根校對銅錢化學成份的分析,得出銅、錫、鉛及其它微量元素的百分比,求出這個時代銅錢化學元素含量的一個相對穩定值,並通過它來鑒別出同樣的銅錢是否為同時代所造,由此得出錢幣的真偽,這種方法較破損性方法更先進,它採用的是質子x射線熒光分析方法,並由計算機計算得出結論。
無論是破損性化學成分分析法還是無損傷性化學成分分析法,說到底,研究的是銅錢的質地(當然其它質地的錢幣也同樣適用)。根據銅錢的不同質地,來鑒定錢幣的真偽,這些方法是相當科學的。但是,在實際鑒定過程中,往往碰到的問題是需要馬上作出判斷,而它們卻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因此,就顯得不很實用,這就需要我們憑自己的經驗察顏觀色。我們知道,同樣是銅,又分為紫銅、青銅、黃銅等等質地,這些不同質地的銅錢所顯現出的銅色也是不完全相同的,盡管它們的含銅量都在70%左右。所以,這為我們進行錢幣辨偽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新疆紅錢是用紫銅鑄造的,所以色呈紅色,假如出現一枚黃銅色(清代制錢一般用黃銅鑄造)的新疆錢,則極可能是偽造的,應認真對待。也就是說,鑒定錢幣的真偽,也應注重銅錢的色澤。
除了上面講到的化學成份分析方法外,對銅錢進行探傷測定,尤其適用改刻、嵌補的錢幣贗品鑒定。
不管怎麼樣,鑒定真偽是收藏和研究錢幣的基礎,不懂得鑒別真偽,也就無從談起收藏和研究。鑒定錢幣真偽,需要大量觸摸實物,仔細觀察,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經驗,不斷歸納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偽存真,為現實生活服務。
3.鑒定古錢所應具備的基本知識
鑒定,是一門綜合各類相關學科知識的學問,單靠有限的專業知識,是解決不了某些問題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具備比較廣泛的知識結構。
鑒定古錢首先要熟悉歷史,不僅僅要熟悉通史,而且要熟悉斷代史和專門史,這是鑒定的基礎。
其次,要熟悉和掌握貨幣史。貨幣的發生、發展與其它歷史事件一樣,有著一個歷史過程,對於這樣一個過程的了解,至關重要,否則,就無從知道貨幣制度的沿革、貨幣流通與鑄造情況 等許多重要問題。
第三,要具備錢幣學的知識。錢幣學是一門研究錢幣發生、發展與錢幣不同版別、質地、形制、鑄造等特徵的學科。在中國歷史上,錢幣根據厚薄、大小、錢文、紋飾可以分出許多不同的版別來,特別對宋代錢幣,人們研究的側重點更是在版別方面。錢幣一般有銅、鐵、鉛、金、銀等質地,哪一個朝代曾鑄造過哪一種或幾種質地的錢幣,對於鑒定來說,尤其顯得重要。而且,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鑄造錢幣使用的工藝技術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唐以前使用的是范鑄法,唐以後使用的是母錢翻砂法,就是這兩種鑄造錢幣的方法在各個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工藝過程和技術水平也不盡相同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在鑒定錢幣之前去了解它,掌握它。
第四,要懂得美學、書法、篆刻,並具有一定的修養。我們在談論鑒定真偽時,常常會提到文字的風格、精神、氣息等一些比較難以理解與抽象的詞語,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具備美學,書法、篆刻等知識,是極其難得要領和體會的。除此之外,還應具有語言學和文字學、文獻學的知識。我們經常遇到的是中國的錢幣,因此,古漢語和古文字學的知識,對鑒定錢錢幣也相當的重要,不能忽視。
總之,鑒定錢幣,重要的是加強自身修養和錘煉,只有這樣,才能夠掌握鑒定錢幣真偽的竅門,得心應手。
4. 我這有古錢幣和小銀圓怎麼發圖片上來
網路APP輸入界面點擊右側的照相機圖標就可以插入圖片,可以選擇插入本機存儲的圖片和照相機拍照上傳。
操作方法見下圖:
5. 想賣古錢幣在哪裡可以賣,我有二十多枚古錢幣!
一般來說,每個稍微大點的城市都會有古玩交易市場,你可以拿去交流
6. 古幣十個級別分別是什麼
1,按照行業慣例對古錢幣的等級進行「十級制」評定法進行評定。其中:一級:大珍(特珍),二級: 珍,三級: 罕見、罕貴,四級: 罕,五級: 稀貴,六級: 希,七級: 甚少,八級: 少,九級: 較多、雖不多但價值不高,十級: 多見、常見。針對九級、十級錢幣較為普通故不標注。
2,古錢幣等級高低是根據其珍稀性以及價值高低來的原則定性的。對古錢幣等級的評定的根據來源於古錢幣書籍的參考,以及評級師的經驗相結合。因為隨著參考資料的不斷豐富,不同作者對古錢幣等級的評定存在差異。市場的不斷變遷,部分古錢幣的等級發生了變化,過時的書籍沒有及時的更新,也是不能盲目參考的。所以最終的評定以評級師經驗為准。
3,古幣的等級區分方式有多元化的標准,比如說可以按照簡單的10級制來評定,10級制的評定標準是一目瞭然的。此外它還可以按照公博評級的方式來評分,最後得到的值在0~100之間,100分是最高級別的錢幣,0分是根本不值得看、不值得關注的錢幣,從0~100之間是等級逐漸攀升的過程。
拓展資料:
1,古幣是指古代金屬的鑄幣以及它們的衍生物。古錢包括先秦時期的各類鑄幣和秦漢以後的各類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國初年。事實上先秦時期的實物貨幣,譬如夏商時代的海貝,以及仿製的貝化;金屬稱量貨幣,譬如西周時代的青銅塊等等,也都包括在古幣的范疇之內。
2,古錢幣出售方式:通過銀行,對於一些流通中的紀念幣和貨幣,銀行也會按相同面值進行回收,但這種貨幣只適用於其他升值幅度小的錢幣。通過貨幣交易市場,在很多地方都是會有一個專門的集市,供當地的人進行錢幣的交易的。也可以是收藏者之間的交易,收藏者有自己的圈子,只有互相交流,我們才能進步,相信大家應該都認識很多的收藏者朋友。通過網上交易平台,如果只賣少量的錢幣,可以選擇一些相對安全的交易平台發布自己的錢幣信息。
7. 喜字花錢古錢幣圖片及價格
有,要不要看,慶元通寶五十料大錢,和太平天國聖寶大錢!
8. 古錢幣,到底,值,不值錢
古錢幣當然值錢了,
珍品價值百萬的有的是,
幾元、幾十、幾百最為多見,
最好補充圖片,大家一起鑒賞交流吧。
9. 找高人幫忙看看古幣!!!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於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止於1911年(宣統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餘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十七二十局先後鑄造的當十銅圓,各不相同,版式繁多。僅以明顯區別劃分,其版式亦有數百種之多。如以細微區別劃分,其版式當在千種以上。故當代銅圓收藏愛好者每每以搜尋不同版式銅圓為最大樂事,如筆者之流,酷愛銅圓收藏,偶有新版式銅圓發現,則欣喜若狂。但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面對版式各異的近代銅圓,則往往不知該如何著手收藏。筆者收藏銅圓十餘載,摸索出一點銅圓收藏由簡至繁的方法。特撰此文,與諸位初入門的同好交流.
清代機制銅圓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清代末期開機鑄造銅圓的十七省二十局,無一不鑄造當十銅圓,而二文、五文、二十文銅圓則僅有部分省局鑄造。故本文所列銅圓收藏方法,僅就當十銅圓而
言。
一、以鑄造地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由廣東伊始,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兩廣總督德壽與前總督李鴻章奏准仿香港銅仙鑄造機制銅圓。機制銅圓較之方孔銅錢鑄造精良,市商樂用,流通順暢。次年,清政府即諭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許仿鑄。爾後,全國各地紛紛開機鑄造銅圓。故當十銅圓的鑄造地各異,這是區分不同當十銅圓的最明顯特徵。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首先便可以從此處著手,按照當十銅圓的不同鑄造地,進行收藏。
清代當十銅圓主要分為兩大類:1、「光緒元寶」;2、「大清銅幣」。「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上緣鐫寫省名。計有:1、中央戶部;2、北洋;3、吉林;4、奉天;5、清江;6、浙江;7、江南;8、廣東;9、山東;10、福建;11、湖南;12、湖北;13、四川;14、江西;15、河南;16、江蘇;17、安徽;18、廣西;19、新疆。其中,廣西「光緒元寶」當十銅圓,現今存世僅數枚而已,自然無法收集。「新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存世極少,極不易得。所以,現在收藏清代當十銅圓,一般以集齊十七省局為准。廣西「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則根本不去奢望。在餘下的十七省局中,吉林,奉天兩省所鑄銅圓,現存世相對較少,余皆多見。
「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共有二十個省局鑄造。除中央戶部鑄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鑄銅圓,皆在其正面中央鐫刻陰文或陽文省名簡稱。計有:1、中央戶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雲;10、滇;11、川滇;12、贛;13、閩;14、粵;15、浙;16、蘇;17、淮;18、皖;19、東;20、寧。其中,吉字最少;川滇、雲字次之;滇、贛、蘇、浙、東字再次之;余皆多見。
初入門的銅圓收藏者在集全上述三十七枚不同地區當十銅圓之後,則可在此基礎上注意各地省局名書寫鐫刻的不同之處,進行大版式的分門別類收藏。在「光緒元寶」當十銅圓中,福建省造銅圓有僅在其上緣書寫「福建官局造」者,亦有在左右加鐫「閩關」二字者。山東省造銅圓有將省名書寫在上緣者,俗稱「上山東」;亦有將省名分列於左右者,俗稱「橫山東」。四川省造銅圓有在其上緣書寫「四川省造」者,亦有書寫「四川官局造」者。四川省造銅圓上的省名,還有大字「四川」、小字「四川」之分;江西省造銅圓亦有大字「江西」、小字「江西」之分。「大清銅幣」中,蘇字、寧字有陰文、陽文之分。吉字、淮字、雲字、皖字亦有大小之分。這種差別非常明顯,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很容易區分,可以逐一進行收藏。
二、以鑄造年代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鑄造機制銅圓訖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始,至1911年(宣統三年)止,歷時十餘年。1900年廣東開鑄銅圓之後,清政府諭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鑄時,並未規定統一的格式。全國各地皆自行開模鑄造,各行其是。因此,大多未曾鐫刻紀年,僅江南、江蘇、奉天三省,除鑄造無紀年當十銅圓之外,另鑄造了數種干支紀年銅圓。其中,江南鑄有壬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癸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甲辰(光緒三十年,1904年)、乙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江蘇鑄有壬寅、癸卯兩種年號當十銅圓;奉天鑄有癸卯、甲辰、乙巳、丙午(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種年號當十銅圓。 1906年,清政府下令停鑄「光緒元寶」,改鑄「大清銅幣」,並頒布統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鑄。故全國共二十個省局鑄造的「大清銅幣」,盡皆鐫鑄干支年號,無一例外。現存世的清代「大清銅幣」當十,共發現乙巳、丙午、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戊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己酉(宣統元年,1909年)、辛亥(宣統三年,1911年)六種年號。各省局鑄造不同年號「大清銅幣」的情況如下:1、乙巳,鑄此年號者,僅中央戶部(無銘文)及奉(奉天)兩局;2、丙午,鑄此年號者達十八局之多,計有中央、粵(廣東)、閩(福建)、直(直隸)、湘(湖南)、鄂(湖北)、川(四川)、川滇(康藏)、滇(雲南)、雲(雲南)、贛(江西)、汴(河南)、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東(山東)、寧(江南)、淮(清江)等;3、丁未,鑄此年號者五局,為中央、粵、寧、奉、汴等;4、戊申,鑄此年號者僅粵、寧兩局;5、己酉,鑄此年號者較多,計有中央、粵、閩、鄂、皖、川、汴、吉、奉等九局;6、辛亥,它局皆未鑄造,獨汴(河南)一局鑄此年號。
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按局名集齊十七省二十局當十銅圓之後,則可以按年號收藏每一局所鑄造的銅圓。這是清代當十銅圓收藏必須首先進行的最基本的兩個步驟,只有完成了按局名按年號的收藏,才能進一步進行較細區別的版別收藏。
三、以鑄造工藝及鑄幣材質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當十銅圓的鑄造工藝的不同,型制大小厚薄的不同,也是區別當十銅圓版別的重要之處。清代當十銅圓一般為光邊,但是 也有少數省局鑄有齒邊當十銅圓 。亦有極個別的省局鑄造了大於常品,或厚於常品的當十銅圓。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揀選銅圓時,應當注意其是否齒邊,是否超厚、超大。如有厚度,直徑超過普通常品者,以及齒邊者,則應視為不同版別而入藏。
清代末期中央政府盡管明文規定鑄造銅圓的材質為「銅九五鉛四錫一」的紅銅,而且,大多省局鑄造的當十銅圓是合乎規定的紅銅圓,但是,仍有部分省局鑄造了含銅量僅佔七成的黃銅圓。現已在存世的當十銅圓中發現,四川、奉天、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北洋、山東、河南、福建等省局鑄造的黃銅圓。其中,奉天造當十銅圓絕大部分是黃銅質,紅銅者極少。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造黃銅圓,現存世相對較多,尚不難覓。其餘省局鑄造的黃銅質當十銅圓,存世極其罕少,現今已可遇而不可求。
四、以幣背龍型圖案不同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當十銅圓鑄造之初,清政府並沒有對銅圓的紋飾圖案,作嚴格的規定。因此,各省局所鑄銅圓盡管其幣背皆採用龍型圖案,但龍型各異,種類繁多。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在按鑄地省局名,按年號,按材質分門別類收藏當十銅圓時,尚容易分辨,而按龍圖區分,則相對比較困難。所以,首先必須從幣背龍圖明顯區別之處著手。現存於世的清代當十銅圓,其幣背龍圖有多種,形狀差別較大,即使是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亦能明顯區別。但是,必須注意,以幣背龍圖不同為區別收藏當十銅圓,應當是在同一鑄地的基礎上進行收藏。即按同一省局在不同時期鑄造的當十銅圓,所具有的不同背龍圖案,進行收藏。
清代末期,不少的省局分別鑄造了多種背龍圖案的當十銅圓,尤其是在「光緒元寶」當十銅圓中,這種現象相當突出。如湖北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圓,即有大蟠龍、小蟠龍、特大龍、水龍、坐龍、珠圈水龍、珠圈坐龍等多種背龍圖案。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整頓圜法,下令停鑄「光緒元寶」,改鑄「大清銅幣」,並由中央統一頒發祖模。故「大清銅幣」的背龍圖案相對比較統一,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區別。如「鄂」銘「大清銅幣」當十銅圓,則有「部頒大清龍」與「湖北大清龍」之分;「湘」銘「大清銅幣」,也有「部頒大清龍」、「乙字龍」、「駝背龍」、「掃帚龍」之分。初入門的銅圓收藏愛好者的收藏活動,當進入到按背龍圖案收藏當十銅圓時,最好手裡有一本銅圓類收藏圖譜。在對版式繁多的清代當十銅圓,不是非常熟悉的情況下,按圖索驥,仍然是必須的。
當初入門的銅圓收藏者,已經完全熟悉清代各省局的各類龍型圖案之後,便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收藏,更仔細地區分同一省局鑄造,同一類型龍圖當十銅圓的較小版式。一般來說對當十銅圓背龍圖案小版式的區分,主要是看龍頭(大頭龍、小頭龍、葫蘆頭)、龍尾(大尾龍、細尾龍、七尾龍、八尾龍)、龍角(角內彎、角外彎)、龍爪(四爪、五爪、龍爪下單寶、龍爪上下雙寶)、龍珠(大龍珠、小龍珠、龍珠三火焰、龍珠五火焰)、龍刺(龍刺朝上、龍刺朝下),以及龍身周圍祥雲(大祥雲、小祥雲、雲團多寡)等等細微處的不同。由於現今銅圓圖譜拓制及印刷的關系,銅圓的細小差別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此時更重要的是必須進行銅圓與銅圓的比較。以最普通,最常見的版式為基礎,通過比較,揀選出與其不同的版式入藏。
五、以中花,邊花,珠圈及字體差異等為區別,進行收藏。 清代末期各省局鑄造銅圓時,由於模具損毀的原因,往往頻繁修模換模,因此,不少省局鑄造的銅圓,即使是同一省局,同一類型的銅圓,也存在著差異。如中花,即有五瓣花、六瓣花、芙蓉花之分,還有中圓環、中金錢、中滿文等等;邊花,即有十字花、五瓣花、五點星、五角星、米字星等等;珠圈有大小之分,滿文、英文也有大小之分;字體亦有書寫及筆劃不同等等。銅圓收藏愛好者對當十銅圓的收藏到了這種程度,則已經不是初入門的,而是具有了相當的銅圓收藏經驗。隨著對清代當十銅圓各種大版式熟悉程度的增加,對小版式的區別亦會相應的逐漸熟練。以文飾,字體及龍紋細微處等差別,劃分出的當十銅圓小版式,相當繁多。銅圓收藏愛好者對當十銅圓細小版式的揀選收藏,最好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收藏當十銅圓的大小版式,多看多比較是必須的。收藏銅圓最大的樂趣就是發現,搜尋自己所沒有的版式。有興趣收藏銅圓的初入門的愛好者,最好不要一開始就去刻意收集較稀少的錯版,合背,合面等等,而是從普通版式開始收藏。這無論是從經濟的角度,還是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都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