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上升至五次元的過程中宇宙變化

上升至五次元的過程中宇宙變化

發布時間: 2022-06-01 17:16:02

❶ 五次元是什麼

生活在三次元的人類,享受著二次元的文化產品,動漫,電視劇,以及狩獵周邊音樂,游戲,等諸多產品的人等。生活在五次元的人類,享受著自己的世界,看著二次元的動漫,與三次元的朋友一起玩樂,聽著喜歡的專輯,品玩著手中的手辦,欣賞著牆上的巨幅海報。

❷ 五次元是什麼六次元是什麼平行世界有是什麼

科學的解釋應該是維度世界,你現在只能接觸到三維世界,再往上人類還沒有發現呢,平行世界只不過是個想像出來的東西

❸ 怎樣理解宇宙第5次元空間。請舉例子。

首先,因為我們是生活在3維空間的生物所以我們幾乎是無法理解比三維更高維度空間的,所以我們只能靠想像。
首先0維空間是一個點,一維空間是無數個點構成的一條線,如果有生物生活在一維空間的話他只有前進和後退,如果前面有個東西擋住了他就只能後退了,如果前後都有東西擋住,那他就被困住了出不來了。二維空間是無數條線構成的面,如果有生物生活在二維空間那他只有前後左右,沒有高度,如果有生物生活在二維空間裡面,前面有條樹枝那他只能繞行,他無法直接越過去,如果用橡皮圈把他圈住,那他就被困住了。
然後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三維空間了,三維空間是由無數個面構成的立體世界,如果一維空間的那條線是彎的,如果二維空間的生物從這條線上走過去那麼一維空間的生物就驚呆了,剛才那個東西還在我的前面怎麼一下子就在後面去了,這對於二維空間的生物來說是很簡單的事在一維空間的生物是無法理解的。
如果二維空間的面是褶皺的,就像一條水溝,我們三維空間的人直接就跨過去了,但是對於二維空間的生物來說這個溝是不存在的,他們的世界就是平的,所以他們看到我們忽然一下就到了另一邊也無法理解這種現象,(還有就是生活在二維空間的生物只能看見我們的兩只腳接觸二維平面的部份)。
所以如果非要試著去理解4維空間的可能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個4空間的生物從我們身邊經過,如果前面有座圍牆,他可以直接走過去,他看你可以直接看到你身體的內部構造,我們看到他的形狀可能是一閃一閃的等等…
(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四維時空。四維空間+一維時間=五維時空)

❹ 5次元是什麼意思

一次元:點,二次元:面,三次元:空間,四次元:時間,五次元:多宇宙,六次元:瞬間移動,七次元:時間移動,八次元:真空,九次元:絕對溫度,十次元:虛數的世界,十一次元:動搖,十二次元:異世界。
五次元,數學術語,即以個二次元和三次元共同存在的世界。指的是介於ACGN意義中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的一種狀態。是喜歡二次元而努力把自已壓扁但卻沒辦法成功留下的蹩腳的物體。看起來很有實感但實際上是二次元,或者看起來很二次元但是實際上是三次元生物。類似於游戲界的概念「假3D」(假3D,即看起來很立體,但實際上是2D的畫面,只能從有限的方向,比如一個或四個方向上看,不能自由調整視角)。

❺ 請問什麼是五次元 第幾次元

2稿,詹承鎮廣播46, 無感覺神、廣義人和5次元人
詹承鎮,qq號,2368730814,2017年12月17日,星期日
★★★★★成仙的條件是理解5次元人。怕死的人不理解或者不嚮往5次元人,不發展自己的次元狀況;因此怕死的人不能成仙。
★★★★★本源是無感覺神。
無感覺神的特徵是:
1、沒有感覺。2、能夠絕對正確地思維、設計、計劃、變化。
3、混沌和秩序是無感覺神發展的2個階段。混沌破壞、殺死
舊事物(舊階段);秩序創造、鞏固、發展新事物(新階段)。4,無感覺神存在於一切事物中。(所以含有無感覺神的物質可以營養、保健或者傷害人體。)5、★★★★★無感覺神創造了★★★全次元體。
5次元是擺脫了(地球)3次元人感覺慣性和覺悟到自己是靈人
的廣義人的界。(例如一些4次元人,在潛意識慣性的支配下,錯誤地認為自己是「活」 3次元人。)5次元人(靈人)有感覺,因此5次元人屬於廣義人。(地球)3次元人是廣義人的另一分類。
物質宇宙屬於3次元界。5次元界沒有物質宇宙,只有意識。例如5次元人思維:「星星消失。」★★★星星就消失了。
人在夢中,沒有時間感覺。實際上夢中的變化是有時間的。同理,
5次元界存在時間、空間。僅僅是5次元人無法感覺時間。
★★★★★無感覺神是真理標准。修煉和廣義人發展的目標是頓悟無感覺神內容。
★★★★★各界靈人和人,屬於廣義人。
請問什麼是五次元 第幾次元

❻ 宇宙的形狀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大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和我們一樣,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

最近,美國的太空網報道,經過艱苦的計算工作,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超乎尋常的大,其長度至少為1560億光年。

「這樣一個有關宇宙大小的發現,顯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無邊的』為前 提條件的。」中國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陳大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長期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論,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馬鞍形的、還是平坦的。」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張同傑說:「國際主流宇宙學普遍認為宇宙是平坦的,是無限的。」

那麼,圍繞宇宙的爭論從何而來?理據何在?

一種最為普遍的觀點:在大爆炸之後,宇宙誕生了。

「根據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大爆炸學說,我們的宇宙是大約137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爆炸產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脹。」陳大明研究員說,「這一學說得到大量天文觀測的證實。」

這一學說認為,宇宙誕生初期,溫度非常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開始降低,中子、質子、電子產生了。

此後,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種元素,這些物質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這些團塊又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行星,在個別的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最終誕生了。

宇宙是球形的、有限無邊的?

「認為宇宙是球形的觀點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著,盡管不是國際宇宙學界的主流。」陳大明介紹說,「它的每一次提出,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是因為這一觀點很奇特。」

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國數學家傑弗里·威克斯構建的宇宙模型:一個大小有限、形狀如同足球的鏡子迷宮。

「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學界震驚,因為這一學說宣稱,宇宙之所以令人產生無邊無界的「錯覺」,是因為這個有限空間通過「返轉」效應無限重復映現自身。

威克斯認為,人們之所以感覺宇宙是無限的,是因為宇宙就像一個鏡子迷宮,光線傳過來又傳過去,讓人們發生錯覺,誤以為宇宙在無限伸展。這一驚人推斷後來被《新科學家》雜志收錄,同時作為一種「奇談」在民間廣為流傳著。

就在最近,美國太空網傳出類似的驚人消息,一位作家在采訪了該國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後獲知,宇宙的長度為1560億光年。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大爆炸之後,遺留在廣漠宇宙中的原初輻射。他們得出結論: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神奇的宇宙「鏡室」,使得一個物體在兩個地方都能夠看到。

因為這樣一種結論,他們成了「球形宇宙論」的支持者。

長度為1560億光年?宇宙的大小為什麼是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數字?

他們的解釋是這樣的: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光從最早已知的星繫到達我們地球要穿行130億年以上。因此我們可以假定宇宙的半徑是137億光年,那麼整個宇宙的長度是宇宙半徑的2倍,即274億光年。但是自創生以來一直在不斷的膨脹,並且理論學家相信宇宙起源於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

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尼爾·科尼什教授解釋說:「早期宇宙中光所穿行的距離隨宇宙的膨脹而增大,就像銀行中的復利一樣。」他建議,可以想像宇宙從誕生後只有100萬年的年齡。光穿行一年,所覆蓋的距離1光年。他說:「那時宇宙的大小比現在小大約1000倍,因此1光年伸展到現在是1000光年。」所有距離加起來是780億光年。他說,光還沒有穿行那麼遠,「但是穿行137億年到達我們地球的光子的起點到現在是780億光年遠。這是宇宙的半徑,那麼直徑是156億光年。這只是基於光線返回時所用時間的95%,因此宇宙實際的長度可能會更長一些。

科學家研究了大爆炸後38萬年時形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這時宇宙充分地膨脹並冷卻以致形成了原子的物質。在天空中不同方向這種輻射溫度的差別可以用來提示宇宙的年齡和約束許多重要的宇宙學參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嬰兒時的圖像,這時還沒有恆星的形成。美國《物理評論通訊》在2004年5月21日發表了這項新的研究工作,其焦點在於利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據尋找表明宇宙像鏡室一樣成對圓球現象。據此,宇宙中同一個物體的多個圖像可以在與時空中不同的地方呈現出來。鏡室效應可能意味著宇宙本來是有限的,但卻產生宇宙是無限的感覺。他告訴記者,「沒有跡象表明宇宙是有限的,但是也沒有證明它是無限的。」

宇宙結構的爭論,宇宙是球形的,馬鞍形的,還是平坦的?

關於宇宙的結構和未來,現代宇宙學說認為,如果宇宙總質量大於某一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球形的,並且總有一天會在引力作用下收縮。

如果宇宙總質量小於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馬鞍形的,宇宙內部的引力無法抵消宇宙膨脹的速度而使宇宙一直膨脹下去。

如果宇宙總質量恰好等於臨界質量,那麼宇宙的結構是平坦的,宇宙也將像現在這樣一直膨脹下去。

宇宙的結構實際上是時間和空間的結構,普通人很難想像。不過科學家提出一個衡量宇宙結構的標准:如果兩束平行光線越來越近,那麼宇宙結構是球形的;如果兩束平行光線越來越遠,那麼宇宙結構是馬鞍型的;如果兩束平行光線永遠平行下去,那麼宇宙結構則是平坦的。平坦宇宙的結構可以用歐幾里德幾何解釋。

平坦宇宙學的幾個證據。

宇宙結構是平坦的這一結論是參加「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的多國科學家得出的。這一項目的目的是研究宇宙背景輻射的詳細情況。

科學家在1998年底將一些射電天文望遠鏡放置在氦氣球頂部,隨氦氣球上升到距地面約40公里的高空,在那裡對特定宇宙區域進行了11天的觀測,獲得了迄今關於宇宙早期輻射最詳實的數據。

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在大尺度上,宇宙最初發出的光線並沒有發生彎曲現象,也就是說當初的兩束平行光線一直保持平行狀態,這說明宇宙結構是平坦的,也就是說宇宙總質量恰好等於臨界質量,宇宙將像現在這樣一直膨脹下去。

早在1965年,科學家就已探測到宇宙空間中均勻分布著的宇宙背景輻射,其溫度為零下270攝氏度。大爆炸學說認為,這種輻射是宇宙大爆炸後的「余燼」。從這些「余燼」中,科學家可以推測大爆炸初期的情景

1991年,美國宇宙背景探測衛星發現,宇宙背景輻射中存在著微小溫度波動,如同在「余燼」中閃動著的微弱「火光」,這表明那時宇宙內已存在密度非常小的物質雲團。正是這些雲團逐漸收縮形成了後來的星系。「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是在該衛星發現的基礎上進行觀測的。

此外,分別於1990年4月和1991年4月進入太空的「哈勃」天文望遠鏡和伽馬射線探測器以及其他一些觀測儀器也對宇宙的結構和演化進行了觀測,取得了大量成果。這些成果較為一致地認為宇宙將一直膨脹下去。

人類對宇宙誕生和演化的觀測研究剛剛起步,關於宇宙結構和未來的推測也僅僅是初步結論。未來幾年,科學家計劃發射兩顆衛星更精確地觀測宇宙早期輻射的情況,此外,科學家還將採取其他多種手段觀測宇宙,宇宙誕生和結構之謎將被進一步揭開。

古往今來

現代宇宙學

7世紀,牛頓開創用力學方法研究宇宙學的途徑,建立經典宇宙學。1917年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止、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引進宇宙學原理、彎曲時空等概念,從而開創了現代宇宙學研究的時代。1922年蘇聯數學家弗里德曼探討非靜態宇宙及宇宙膨脹的可能性。1927年比利時主教、天文學家勒梅特提出均勻各向同性膨脹宇宙學模型。1932年勒梅特提出「原始原子」爆炸形成宇宙的概念。1948年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發展勒梅特思想,奠定大爆炸宇宙論的基礎。(北京科技報)

❼ 誰能簡述一下宇宙變遷的過程

大爆炸理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英文說法為Big Bang,也稱為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展,但一直寂寂無聞。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主要觀點是認為我們的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這一從熱到冷、從密到稀的過程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發。根據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溫度極高,在100億度以上。物質密度也相當大,整個宇宙體系達到平衡。宇宙間只有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態的物質。但是因為整個體系在不斷膨脹,結果溫度很快下降。當溫度降到10億度左右時,中子開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與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化學元素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的。溫度進一步下降到100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結束(見元素合成理論)。宇宙間的物質主要是質子、電子、光子和一些比較輕的原子核。當溫度降到幾千度時,輻射減退,宇宙間主要是氣態物質,氣體逐漸凝聚成氣雲,再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體系,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模型能統一地說明以下幾個觀測事實:

a)理論主張所有恆星都是在溫度下降後產生的,因而任何天體的年齡都應比自溫度下降至今天這一段時間為短,即應小於200億年。各種天體年齡的測量證明了這一點。

b)觀測到河外天體有系統性的譜線紅移,而且紅移與距離大體成正比。如果用多普勒效應來解釋,那麼紅移就是宇宙膨脹的反映。

c)在各種不同天體上,氦豐度相當大,而且大都是30%。用恆星核反應機制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有如此多的氦。而根據大爆炸理論,早期溫度很高,產生氦的效率也很高,則可以說明這一事實。

d)根據宇宙膨脹速度以及氦豐度等,可以具體計算宇宙每一歷史時期的溫度。

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是150億年前從一個極小的點誕生的,從那裡誕生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從而由物質小微粒聚集成大團的物質,最終形成星系、恆星和行星等。在大爆炸發生前,宇宙中沒有物質,沒有能量,甚至沒有生命。

但是,大爆炸理論無法回答現在的宇宙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到底是什麼樣,或者說發生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麼?按照大爆炸理論,宇宙沒有開端。它只是一個循環不斷的過程,從大爆炸到黑洞的周而復始,便是宇宙創生與毀滅並再創生的過程。

這只是一個設想,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雖然並不成熟,但是仍然是主流的宇宙形成理論的關鍵就在於目前有一些證據支持大爆炸理論,比較傳統的證據如下所示:

a)紅位移

從地球的任何方向看去,遙遠的星系都在離開我們而去,故可以推出宇宙在膨脹,且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

b)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就是一個關於星系之間相互遠離速度和距離的確定的關系式。仍然是說明宇宙的運動和膨脹。

V=H×D

其中,V(Km/sec)是遠離速度;H(Km/sec/Mpc)是哈勃常數,為50;D(Mpc)是星系距離。1Mpc=3.26百萬光年。

c)氫與氦的豐存度

由模型預測出氫佔25%,氦佔75%,已經由試驗證實。

d)微量元素的豐存度

對這些微量元素,在模型中所推測的豐存度與實測的相同。

e)3K的宇宙背景輻射

根據大爆炸學說,宇宙因膨脹而冷卻,現今的宇宙中仍然應該存在當時產生的輻射余燼,1965年,3K的背景輻射被測得。

f)背景輻射的微量不均勻

證明宇宙最初的狀態並不均勻,所以才有現在的宇宙和現在星系和星團的產生。

g)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新證據

在2000年12月份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科學家們稱他們又發現了新的證據,可以用來證實宇宙大爆炸理論。

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理論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質量極大,體積極小,溫度極高的點,然後這個點發生了爆炸,隨著體積的膨脹,溫度不斷降低。至今,宇宙中還有大爆炸初期殘留的稱為「宇宙背景輻射」的宇宙射線。

科學家們在分析了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氣體雲在數十億年前從一個類星體中吸收的光線後發現,其溫度確實比現在的宇宙溫度要高。他們發現,背景溫度約為-263. 89攝氏度,比現在測量的-273.33的宇宙溫度要高。

雖然已有上述證據存在,但是宇宙是否起源於大爆炸學說,仍然缺乏足夠多的令人信服的證據。

註解:3K是什麼意思?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為了改進衛星通訊,建立了高靈敏度的號角式接收天線系統。1964年,他們用它測量銀暈氣體射電強度。為了降低噪音,他們甚至清除了天線上的鳥糞,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雜訊。他們認為,這些來自宇宙的波長為7.35厘米的微波雜訊相當於3.5K。1965年,他們又訂正為3K,並將這一發現公諸於世,為此獲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摘自http://www.scitom.com.cn/)

❽ 什麼是第五次元

在當代物理學領域中,已逐步開始理解到「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存在於三次元、四次元、五次元、六次元、七次元、八次元、九次元等多重次元構造之中」。
三次元世界被包容於四次元世界中、四次元世界被包容於五次元世界中、五次元世界亦被更高次元囊括。這好似洋蔥一樣的多層次宇宙結構,為我們提示出了一個高次元囊括低次元的世界觀。
對靈界進行探查,就會發現事實正是如此。四次元靈人並非存在於和三次元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中。四次元和三次元世界彼此共存,且四次元對三次元世界有著各種影響。在四次元世界之上還有五次元世界。
而且存在「高次元靈人能夠影響低次元靈人,低次元靈人無法影響高次元」的法則。
五次元的靈人能自由出入四次元世界,對四次元靈人進行各種指導。但四次元靈人除了特殊情況外,原則上無法前往五次元世界。
單從理論上來看,也許不太容易理解,親身進入靈界時,就會發現事實正是如此。
「靈界中存在著靈性層次」。不僅佛教這樣講,在神秘學、神智學和古籍中也均有記載。
這說明了「世界」不僅是由「世間」和「靈界」兩個單純的部分所組成的,靈界中也有各種層級。並且不僅是平面的區隔,在空間上也有上下之分。
歐洲的近代著名通靈者斯維登堡(Swedenborg),曾在其靈界探險記中如此描寫:「向上望去,像是有一層看不見的透明薄膜籠罩在天上,而且在上面似乎還有更高層的世界」。當然,在現實中不會有如此的景觀,但實際上這樣的層次的確存在。
以下,讓我們來看四次元居民與五次元居民到底有什麼不同。
四次元世界還只是靈界的第一個階段,這里的居民也只相當於一年級學生。他們對靈與肉體、魂與物質的關系尚未充分理解。四次元居民生活在世間生活與靈界生活混淆的狀態中。
四次元的靈人同樣能夠進化。快者只用幾天或幾年,慢者則需要幾十年甚或幾百年的時間。進化了的靈可以在天使、守護靈或指導靈的引導下進入五次元世界。
概括來說,五次元世界是「善的世界」,是善人的世界。
五次元世界中沒有惡。聚集在這個世界中的靈人,均把「善」作為心的指標。五次元居民的靈魂傾向是棄惡揚善,並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善」是佛神對人的期待。這就是五次元世界。

2 精神性的醒覺
五次元世界的善,並非單純指善惡觀的善,而是指對佛性的醒覺之善。明確地講,這里的居民均有精神上的覺悟。
在三次元世間,精神與物質共存,所以人們生活在物質之中,常常容易反復考慮:「怎樣工作才能有飯吃?怎樣做事才能賺到工資?需要買哪些生活用品?哪些沒用的東西需要清理?」
雖然生活在以物質為中心的世界裡,但如果某人能在平時的晚上或者是假日,試圖去追求精神的食糧,世人就會認為此人是優秀的。
當然,有不少人在現實中感覺不到這種精神性的喜悅,寧願沉溺在吃喝嫖賭等享樂之中。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僅靠這些靈魂感覺不到充分的喜悅,便會對閱讀、音樂、繪畫等精神性的東西產生鄉愁。實際上,這是對本來的世界的一種鄉愁。
五次元世界被稱之為「善人界」,或者是「精神界」。因為來到五次元世界的人,都是具有精神性醒覺的人。五次元的居民對自身是靈性存在有著相當鮮明的自覺。
另一方面,四次元世界統稱為「幽界」。位於幽界的居民,在靈性覺悟上雖有程度之別,但共同點是尚無法完全透徹理解靈性的本質,也尚未認識生命存在的靈魂實相,也不知「求善」之意願來自於靈魂的本質。
然而,來到五次元善人界的人,都能夠認識到人的本質乃是靈。而且,人人心中都存在著某種求善的意願。
此外,人們對佛神的信仰雖然尚不十分明確,但每個人對佛神都有信仰心。雖然,他們的信仰對象有區分為信佛或信神等的差異,但每個善人界的靈均在某種善良的宗教信仰心之下生活。並且,他們能夠感受到佛神之臨在,為佛神而活。
雖說五次元善人界位於靈界,但那裡也有類似世間的各種職業。比如,有木匠、也有商人。這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工作。此外,還有人從事為他人提供各種方便的工作,也就是類似地上界從事服務行業的人。
五次元善人界的人的工作中,雖然有許多跟世間工作很相似,但他們工作的目的已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從中體會佛神的喜悅心,進而感受自身靈魂的喜悅。

3 魂的喜悅
來到四次元幽界的靈,首先會有「靈魂的震驚」的新鮮感,體會到靈體遠比肉體自由,但還不能充分品味到「靈魂的喜悅」。但在五次元善人界則能進一步獲得靈魂的喜悅感。
四次元的居民還不能明確分清四次元幽界與世間的區別。居住在幽界的靈還有「幽體」,就像穿著一件衣服一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幽體也是一種肉體。然而,到達五次元的靈則已脫掉了幽體,靈魂變得更精妙。
也就是說,在五次元,魂的存在變得更為鮮明。所謂魂,即是指擁有人的意識的靈。這個魂開始感覺到喜悅。
那是什麼樣的喜悅呢?靈魂感覺到了什麼樣的喜悅呢?靈魂感覺到喜悅的時刻大體可分為兩種。
第一,是感覺到自己成長時,靈魂會喜悅。
那麼,何時會感覺到自己有所成長呢?那就是發現自己是「善者」之時。當感覺到自己對他人有幫助時,靈魂就會感到喜悅。
世間的人也同樣。聽到別人說「多虧你的幫助,才會有今天的我」、「托您的福,才能一切順利」,會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得知自己對他人做了有益的事,就意味著自己的擴大和自己的進步。
不單只考慮自己的人生,當感受到「因自己存在,他人感到喜悅」,就表示自己的生活已超越了個人范圍。也就是說,這種人生是單純個人人生的數倍大,這既是自己的擴大,也是自己的進步。
如此,第一個靈魂喜悅的時刻,是確認到「為他人增添喜悅,自己是善人」的時刻。
第二個靈魂喜悅的時刻,則是獲得新知識之時。第一是有益於他人,第二是有了新知。
請注意,這個「新知識」,不是指在學校考試等方面的學識,而是指「對佛創造的世界有了新發現」。當人有了這種發現時,靈魂便會感到喜悅。
靈魂具有多種性質、能力和力量,但五次元的諸善人尚不能徹底認識靈魂具有的全部力量。
在五次元世界還有人吃飯。雖然充分知道不需進食也能生活,但還是有人在吃飯中感受到人生意義,也有人在做飯中感受到人生意義。生前從事農業,通過培育農作物感受人生意義的人,在靈界仍然在田地里耕作。
這樣的人生活在五次元世界。
但是,他們在從事此類工作的過程中,慢慢會感覺到「好像不應該是這樣子」「不需要生產這些農作物,人也能夠生活,同時感受到靈的喜悅」。
比如,會發現在五次元世界看到的紅薯和在世間看到的紅薯不同。它不是物質,而只是己心當中的一種靈性的印象。心的狀態越豐富,就越能豐收。
在農業上,有許多經科學改良的種植方法,但在靈界就未必需要這些栽種法了。只要誠心誠意地栽培,就能獲得好的果實。
五次元的生活能使靈魂逐步認識靈界的構造,認識到「這是一個心想事成的世界」的靈性本質。這種「認識」,即靈魂的第二個喜悅瞬間。

4 光流
如上所述,心靈在兩種時刻會感受到喜悅。第一是感覺到自己對他人做了有益之事時。第二是獲得了新的靈性知識之時。接下來,我將深入講解靈性知識。
四次元幽界的靈,尚未能充分理解人的本質、靈的本質乃是佛之分光。
五次元善人界的靈慢慢開始理解光的本質。漸漸認識到光有強弱。並意識到佛光是流動的能源實體,與燈光、燭光不同。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感覺。
五次元善人界的諸靈,能認識到光的根源發自何處,並發現高空中有一輪太陽。它是靈太陽,與在三次元世界所見的太陽不同。
靈太陽的本質是什麼呢?三次元世界的太陽為地球供給熱與能量,而靈太陽是太陽的靈性生命體。
就像人的肉體中存在靈魂一樣,地球中也有一個偉大的地球意識,同樣,太陽亦有一個偉大的靈體。
在放射著物質性光線的太陽內部,有一個放射著靈性之光的巨大靈太陽。靈界的靈太陽,實際上就是供給地上世界溫暖的太陽的靈體。靈太陽照耀著靈界。
太陽不僅給予地上世界熱與能量,在靈界也同樣照耀著靈界,供給著靈性的能量。而地球做為太陽系當中的一員,也接收來自掌管太陽系的巨大靈性意識的能量,進而能夠遂行自身的使命。
存在於太陽當中的能量體,即是太陽系當中的恆星意識。在十一次元的恆星意識中,存在著太陽系意識靈。
而太陽系意識靈,通過地球十次元的三個行星意識,意即「大日意識」、「月意識」、「地球意識」,向地球傾注著七色之光。
隨之,地球系九次元的十位大靈,進一步將這靈太陽的能量做各種分光,將諸光流灑向世間和靈界。
雖然五次元善人界的靈人還不能充分認識這一實相,但已能夠明白靈界的太陽與地上世界的太陽一樣,供給著生命的能源和力量。並能夠認識到自己是接受了靈太陽的能量,才得以生存,才能產生出生命的活力。
五次元世界的居民,從不忘記靈太陽之恩,諸靈常面向靈太陽做祈禱,並且在這感謝之心的基礎上,建立了對佛神朴實的信仰。
如此,在五次元世界開始真切感受到光流。

5 愛的感情
此外,五次元世界還有一個特徵,即靈魂能夠萌發出「愛」的感情。雖然在世間也有男女之間的愛、親子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和師徒之間的愛等等,但五次元善人界的愛已經變得非常純粹。
在地上界,愛很難表現,但在靈界,愛是非常鮮明的實體。如果愛著他人,這個愛的波動便能直接傳達給對方。對方強烈地感受到被愛之後,便會感覺到靈魂的喜悅。
在地上界,愛的感情不十分明確。不知對方是否真愛自己,而產生戀愛煩惱。異性問題大多是這種「走鋼絲」似的感情。
看不清對方是否在愛自己。即使對方在愛著自己,也會胡思亂想,推測對方沒有給自己一份特殊的愛,最後反倒得出了悲觀的結論。
然而,五次元善人界對愛有一個衡量的指標,很容易判斷自己是否被他人所愛,自己的感情也可以直接傳達給對方。
譬如說,在一個十平米的房子中點上日光燈或電燈泡,這差別是一目瞭然的。又譬如,電燈泡也有六十瓦、一百瓦、二百瓦的差別,一開燈便知其差異。相同地,五次元中的愛的感情,一下子就能明了。
五次元善人界是「以心傳心」的世界,是心念能夠立刻如實傳達的世界。這也正是地獄靈無法進入五次元善人界的理由所在。
地獄靈的心裡充滿了憎恨、嫉妒、牢騷、憤怒和貪欲,若這樣的意念毫無掩飾地傳達給對方,這里就絕不是天國了。
五次元善人界的所有居民都懷有愛的感情,雖說在量上有多與少、高與低的差別,但每個靈都放射著愛之能量。
掌握了愛的實感,就能夠接受六次元以上靈人的指導,進一步理解愛的本質。
五次元世界的教育課程主要內容是:「當你們被愛時,愛就像電流一樣直擊你的胸懷。而且心懷會感覺到溫暖。然後會感覺到高興。那愛實際上就是佛之心」。
雖然五次元之靈還沒有明確地認知「何謂佛」,但卻能夠感受到佛的真實存在。關於何謂佛,高級靈會如此教育五次元的人:
「你能夠感覺到愛,最大的愛就是天空中的靈太陽。靈太陽無償地供給著熱與能量,供給著生命之能。這無償的愛、慈悲的存在就是佛的體現。當你們相互施愛之時,愛的波動會充滿胸膛,內心無比喜悅吧?那就證明你們乃是佛之子、在本質上乃是佛生命的一部分」。
高級靈如此諄諄教導。
但這還只是愛的初級教育,還沒有達到菩薩界向他人施愛的程度。五次元世界只是建立起了「何謂愛」、「何謂被愛」、「何謂施愛」等基礎感情。
然後學習「比起不被愛來,被愛是幸福的。愛是非常美好的」。慢慢地便能逐步明白:「愛不是建立在自我保存和利己主義之上」。

6 悲哀和痛苦
自古,世間便有「天國永遠是樂園,沒有悲哀和痛苦」的說法。那麼,在除了地獄以外的四次元世界和五次元世界中,悲哀和痛苦是否真的消失了呢?
通常認為「悲哀和痛苦是地獄特有的,於天國不存在」。那麼,是否可以這樣問:人會流淚、哭泣,是佛未曾預計的表現嗎?或者說,天國的人只會笑不會哭呢?我們首先從這方面開始探討。
不能否認的是,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感情表現。人有喜悅、惱怒、悲哀、快樂這些基本的感情。
比如說,喜悅雖是悲哀的反面,但不能說悲哀只是因喜悅不在,僅靠這些無法說明全部問題。
自古以來,世人就在一元論與二元論之間爭論不休。若以一元論的立場來看,就會有人說:「惡之為物,乃因無善」、「寒冷是不存在的,那隻不過是沒有溫暖的結果」。美國光明思想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公元1803-1882年)就是這么認為。
的確,這種理論從某一方面來看有其道理。寒冷是由於沒有溫暖,惡是由於沒有善。但是,光憑這個道理還解釋不了許多問題。
譬如說,悲哀往往會伴隨著淚水,但如果說流淚一定是因為「沒有喜悅」,那倒未必。淚水不會只因為沒有喜悅而流下來。所以,各位必須認識到「悲傷」還是存在的。
我們可以一同來思考,在快樂的反面有無痛苦的情緒呢?能說快樂是一種實在,而痛苦不是實在嗎?是否在沒有快樂的地方就是痛苦呢?
說到底,苦還是存在的。譬如,在汗流浹背地打了一、兩個小時的網球後,能獲得一種輕松爽快的感覺。但在此之前畢竟在事實上有過流汗的現象,先前肉體的疲勞酸痛與後來的爽快感之間存在聯系。
如此來看,就不能不說在世間和靈魂世界中有二元性的存在。致極的佛是光一元、善一元、愛一元的存在沒錯,但佛在創造三次元地上世界和四次元、五次元等下層靈界時,是以靈魂的進步和向上為主要著眼點的。
靈魂的進步和向上,多存在於相對性的世界之中。如果沒有相互切磋和磨練等過程的話,進步將會變得十分困難。而在一元論的世界中,在只有喜悅的世界中,看上去雖似完美,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它是安於現狀的世界。
因此,佛作為方便,將看似悲哀和痛苦之物賜予世間和下層靈界。
例如,即使是五次元善人界的靈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也會感到一定的困難。五次元的靈人與世間人同樣在祈禱,但最終也同樣會有如願以償或不能如願的結果。
五次元的靈人很難認識到自己祈禱的內容是否正當,有時從上層靈人看來,其祈禱的內容尚未到實現的時機。
當五次元靈人的祈禱、心願未能實現時,也會感到某種程度的悲哀和痛苦。通過這樣的試煉,其靈魂能變得更加堅強。

7 靈魂的食糧
存在這樣的觀點:「悲哀和痛苦是迷惑,原本是不存在的。本來無悲,本來無苦。那不過是迷惑,不是實在」。對此,我想提出異議。
根本佛所以為根本佛,是因為根本佛是一個不再需要進步和發展的至高無上的存在。根本佛是完美無缺、自善至愛和至福的存在。即,盡善、盡美、無上的真理。因此,根本佛沒有進步、發展、也沒有與之相應的喜悅。
根本佛以建造庭院的心情創造了大宇宙。根本佛像是在造景一般,將假山放置在庭園中,挖池放魚和種植果樹,有時讓它結果,又有時讓它長出一些雜草。
從人的觀點來看,一些不完美的事物實際上只不過是根本佛在建一處景觀時醞釀出的情緒而已。有雜草又有何妨,樹有高低,有山丘也有低窪,這些形形色色構成了根本佛的庭院景觀,根本佛從中尋求樂趣。
因此,雖不能說悲哀和痛苦是實在,但它在一定製約下得到了存在的許可。這是事實。
上面已談到,沒有喜悅不一定就等於是悲哀。只是沒有喜悅,淚水不會因此流下來。淚流而下是因悲哀的積極作用。當快樂消失時,痛苦也不一定立即就會到來,有時在痛苦背後有其積極性的原因。
如此,悲哀和痛苦的確存在。悲哀和痛苦雖然存在,並不意味著它們本身是良性存在。是為了更大的飛躍,在世間和四次元、五次元世界中才存在悲哀和痛苦。這也是事實。
在自己的想法難以實現時,容易產生悲哀和痛苦的心情。事與願違時,根據事態的程度也會悲傷流淚。
但是這淚水、汗水,絕不是為了落淚而落淚,不是為了流汗而流汗。這是進步向上的召喚,是清爽感之前的汗水。
因此,不要將世間看成是苦的世界、痛苦的世界、悲哀的世界,要知道「雖然有痛苦和悲傷,但痛苦和悲傷是讓我們更加向上進取的試煉」。
玉在石頭當中會更顯光亮,相互磨練能夠促進成長。
雖有悲傷和痛苦,但不會永遠持續,只有作為心靈的食糧時,它們才有存在的價值。悲傷、痛苦之後,終究人還是會向著喜悅、快樂的境界,向著常樂、溫暖的世界前進。
「苦惱只有在能夠成為心靈的食糧時,才有其存在的價值」,這是有益的思考方法。

8 光明者
以上講述了悲哀和痛苦是心靈成長的食糧。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它們產生的影響。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當人沉到了悲哀的深淵時,勇敢地打破底層,此時會放射出一道光明來」。有些人也許會想:「光不都是從上照下來的嗎?怎麼能從底層的縫隙中照射出來呢?」
莎士比亞寫過許多悲劇。實際上他是在通過悲劇向世人提示:在超越了悲劇的底層時,能夠發現人性的本質,以及在本質背後所潛藏的光明。
只有歡笑、快樂的劇目,還不足以促使人進步。世間所謂的悲劇現象在某種意義上,有時是一條走向光明的捷徑。
世上有許多人怨嘆自己的命運,認為「為什麼只有自己如此命苦」。
譬如,在年幼時失去了雙親、因為貧窮而未能念書、由於某種原因而不能結婚、與伴侶生離死別、無子或失去了孩子、自己的孩子變成不良少年等等。
世上悲痛之事是例舉不盡的。
這些悲傷和痛苦的不幸命運,是否絲毫不具任何意義呢?它是否是對人有害而無益呢?
人的靈魂在轉生世間之前生活於天國,那是個少有悲傷和痛苦的世界。雖然不能否認在靈界也存在著「自己的願望不能實現」的事實,但天國中不存在任何積極性的惡。然而,人轉生到世間後,卻被命運翻弄,遭遇不幸。
在《舊約聖經》中有這樣的記述:喬布在遇到種種災難後,詛咒了神,神回答喬佈道:「喬布啊,你聰明到可以猜透神之心嗎?你要更加謙虛!你真正明白神之心嗎?」
神如此告訴喬布。此時,神的真意是:「神為了讓諸靈魂能夠進化,准備了各種舞台和道具」。
比我們早逝的人,在天國過著幸福的生活。由此可以明白:不可只用世間的觀點來看待事物。
歸根結底,接受各種試煉的人,實際上是在光的近處。在喜悅之中能夠接近天國,在悲傷的底層也同樣可以接近天國。世人須知,當打破了悲傷的底層、獲得了光明時,天國的境界就會從那裡展現出來。

9 何謂高貴
接下來講述有關靈魂的高貴。
無論說「靈魂的高貴」,還是說「高貴的人格」,這個「高貴」意指出類拔萃、優秀超群的意思。
在什麼時候才能感受到靈魂之高貴、精神之高貴呢?
譬如說,一個人出身豪門,在生活上有人伺候、嬌生慣養,並且頭腦天生靈活,英俊瀟灑,倍受異性青睞,在社會上也能受人寵愛,處處逢源。這個人如此立身處世,結束了一生。
我們能從此人的靈魂中感受到高貴之處嗎?看到了這個人在如此環境下度過一生時,我們能感覺到他很偉大嗎?
我認為偉人之所以被稱為偉人,其理由是,他在人生中戰勝了某種困苦之事。這才是偉大。
在歷史上,有在非洲的艱難環境中,堅毅地做傳道事業的高級靈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有連小學都沒念完的世界發明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有出身貧困家庭,但付出了超人的努力,當上了美國總統的林肯(Abraham Lincoln);有被稱作印度獨立之父的甘地(Gandhi),他也是肩負國家之職責,勇於挑戰大英帝國殖民霸權的高級靈。
當我們在回顧這些偉人的人生時,便能從中尋找到困苦的真實意義,就可以理解到「困苦不是單純的障礙物,它是使人生的軌跡更加優美的方便」。
我們並非只能從近代偉人的身上看出這層真義,而是自古以來皆是如此。印度的釋迦雖出身於王宮,生活上富裕自在,但他在二十九歲時為了探索悟道而走出了王宮。
如此,為了更高的目標選擇了艱難的道路時,其靈魂就會閃耀出高貴之光。不正是這高貴之光照亮了後人的路途嗎!
回首人類歷史,有無數閃爍如星的偉人,對此我甚感欣慰。
無論是我,還是讀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均會遇到各種困苦,世上經歷過千辛萬苦的人也不勝枚舉。
只不過,承受不住困苦的人不能名垂青史。相反,經受住了困苦的錘煉,並把它當成心靈食糧的人,不都獲得了靈魂高貴的勛章了嗎!
如果在耶穌的人生中只有困苦的話,他的名字何以會留芳萬世?正因為他在困苦的人生中發揮了靈魂之高貴,使他成為了引導後世的真理之光。

10 引導之時
現在處境優越的人應該心懷感謝,並且努力履行使自己的靈魂層層飛躍的義務。越是自己有比人優越的處境,或比人有優秀的才能和天分,越要付出比他人更大的努力和精進。
此外,即使自己的處境、才能和財產等多方面都不如人,或者自己患了先天性的疾病,身體上有了障礙,也不能因此而怨聲不止。如上所述,這些困苦,實際上是使人更進一步向上進化和發展的方便。
怨言和悲嘆能使靈魂得到多少進步呢?當你勇敢地背負起這十字架,痛苦不就形成靈魂的食糧了嗎!不正是在這樣的人生中放射出了光明嗎!
當然,這並不是說必須自尋苦惱,也不需要向神祈禱要求賜予苦難。
但我們需要養成能夠經得住困苦錘煉的堅韌毅力。不要為自己的欠缺而悲嘆,應該發現自身的長處,並把它當作武器,勇敢地站立起來。
世上有雙目失明但口才很好的人,有雙腳不自由但雙手靈巧的人,有頭腦不靈活但身體健壯的人,有身體衰弱而頭腦很聰明的人。
與他人比較,一味悲嘆怨恨自己的不足之前,應該先認清自己被賜予了什麼,如何才能更加發揮自己的長處。在這當中,必定暗藏著能夠解答自己這本人生問題集的提示。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謎、是一本問題集。這本問題集必有解題的提示。當我們從第三者的立場來觀察自己時,便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能發現自己遠不如人的糟糕缺點。
因此,拿性格、才能以及肉體上的問題與別人比較時,如果發現了自己有異常凹凸的部分,那就是你自己人生問題集的提示。
然後,就應該對「為什麼自己會被給予如此課題」,積極地尋找答案了。在這過程當中,今生的修行目的將會明確顯現出來。
在身體上、精神上或能力上也許有不利之處,但這也明確地顯示出了此人今世的人生目的與使命。
對此產生自覺的時候,便來到了「引導的時刻」。一旦對自己的命運有了自覺,燃起鬥志,就能使勇氣和力量倍增。此時,靈界的高級靈或本人的守護靈、指導靈就會投出偉大的靈力。
因此,首先要從自己的人生問題集中尋找到提示。在這個提示之下去解答人生問題集時,必定能夠獲得諸高級靈的一臂之力。
當認識到了靈魂的本質時,也就能夠意識到「必須永遠努力」的意義何在了。人在永恆的生命大河中生存,只有去克服自己被賜予的課題,才會顯得高貴,才能放出光芒,才能獲得靈魂的食糧。
發現自己的問題、抓住解決問題的提示,這就是引導之時,應該好好珍惜。

❾ 五次元什麼意思

五次元,即介於二次元和三次元共同存在的世界。是指介於ACGN意義中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間的一種狀態。

「以二次元來表現三次元」:是指戀愛游戲、動畫等,如果人物臉孔是以3D建模、具有像真人一樣的外貌、動作、表情,則此類游戲、動畫及其角色、服飾,被OTAKU從傳統上的二次元改稱為五次元。也是以二次元的方式去模仿、還原、再現三次元的人物、事物。

(9)上升至五次元的過程中宇宙變化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所謂的「一次元 」是指一條線的世界;「二次元」是面的世界;「二次元」也可指ACGN「三次元」是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是空間的概念;「四次元」是在原來的次元軸上再添加一條時間軸,即所謂的"穿梭時空「以此為題材的游戲有《Ever17:時光之羈絆》,亦可指是二次元世界的二次元即被稱之為四次元

在日本ACGN作品當中所指稱的「次元」通常是指作品當中的幻想世界以及其各種要素的集合體。例如一個規則與秩序與讀者現存的世界完全不同,比如說魔法或鋼彈所存在的世界,經常被稱為「異次元世界」,或簡稱為「異次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次元


❿ 宇宙到底有多大,時間為什麼不可以倒轉

「宇宙」一詞,最早大概出自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376)。他用「宇」來指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間,用「宙」來指古往今來的時間,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萬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遠是近;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將來的;是認識到的,還是未認識到的……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從哲學的觀點看。人們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不過,對這個深奧的概念我們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討,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眼光縮小一些,講一講利用我們現有的科學技術所能了解和觀測的宇宙,人們把它稱為「我們的宇宙」或「總星系」。

從最新的觀測資料看,人們已觀測到的離我們最遠的星系是130億光年。也就是說,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從該星系發出,那幺要經過130億年才能到達地球。這130億光年的距離便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圍。再說得明確一些,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圍,或者說大小,是一個以地球為中心,以130億光年的距離為半徑的球形空間。當然,地球並不真的是什幺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個球體,只是限於我們目前的觀測能力,我們只能了解到這一程度。

在這個以130億光年為半徑的球形空間里,目前已被人們發現和觀測到的星系大約有1250億個,而每個星系又擁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幾百到幾萬億顆。因此只要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你就不難了解到,在我們已經觀測到的宇宙中擁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滄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時間和空間可以在光速中發生變化,例如一個物體每秒以30萬公里的光速飛行時,空間可以縮短,時間可以變慢。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推測,速度慢於光速,時間是向前,達到光速時間會停止,若超過光速,時間便會倒流。

熱點內容
區塊鏈賬本的保障機制包括 發布:2025-07-28 17:30:08 瀏覽:562
中國區塊鏈公司有什麼 發布:2025-07-28 17:19:03 瀏覽:729
螞蟻s7礦機噪音大嗎 發布:2025-07-28 17:18:18 瀏覽:340
國內購買比特幣的平台 發布:2025-07-28 17:08:49 瀏覽:823
央行數字貨幣推進時間軸 發布:2025-07-28 16:50:03 瀏覽:453
華為交換機eth埠是什麼 發布:2025-07-28 16:45:08 瀏覽:925
數字貨幣具有的屬性 發布:2025-07-28 16:41:42 瀏覽:101
幣圈交易所創新 發布:2025-07-28 16:33:11 瀏覽:125
萊特幣錢包app官方下載 發布:2025-07-28 16:30:09 瀏覽:902
區塊鏈自己養號上星 發布:2025-07-28 16:27:48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