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次元論中的三元一體
❶ 生物三元論指的是什麼
三元論提法最早應該源自於《道德經》,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說。道學認為「三」衍生了萬物;中國民間認定的「三」,有穩定和諧之意,如「三足鼎立」。「元」通常為始、開端的意思。依據這樣的原理,而後又延伸出種種民間的三元之說,不過這些依託於《道德經》原理的三元論都存在一個關鍵的缺陷,是站在物性立場上的世界觀解說,換句話說,被人類時空世界所局限。這和我們今天要說的三元論大不同,我們的三元論早些時候被稱為三的法則——層次論,是必須依託宇宙觀的學說,是對二元矛盾論的超越,在《世紀之巔--三的法則》、《三的法則——層次論》文中已有詳細的描述,今天不妨再從整個宇宙系統立場方面作進一步的補充解說。
通過三元倫來闡述宇宙產生及運行的過程,具備有多種的解說,這是由於觀察者所持不同立場的緣故。
一、《道德經》的解說我們把它歸為自然觀方式。這里的道指的是萬物的本體。我們無從知道本體為何物?卻清楚萬物的產生必然要具備相對的運動!這樣,就出現了一個絕對本體與相對運動之間的模型——「一」,「一」是一 個象徵性的本體。道生一,一是太極;一生二,二是陰陽;二生三,三是陰陽配合;三生萬物,萬物是萬事萬物。
二、佛教的三身佛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解說屬於生命觀方式。佛教的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即基督教的上帝分身:聖父、聖子、聖靈,即體現了生命的創世過程,又產生了生命從上到下的層次。
三、中國民間傳統文化有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解說。認為人是三界生的,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所以說三界是人的來蹤。又有: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稟性、三習性。天性是純善無惡的,孟子說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賦的性是稟性,稟性是純惡無善的,荀子主張的性惡,正是指的稟性;後天的性叫習性,習性是可善可惡的,「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告子說的性「可東可西」,正是指的習性。
四、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可以歸納為是物理的方式。時間、空間、生命三位一體即「一」,時空即宇宙,時間表示運動,事物的輪回,具有單向性。空間產生了萬物、生命的形體。時空與生命互為證明形成完整的世界。
即心識體生命、能量體生命、物質體生命。
和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天、地、人三位一體解說相比,完全符合天賦人的性,地賦人的命,父母生的身以及人的天性、稟性、習性三性道理。
和時空、生命結構的解說相比,顯然要更細化的多,原因就是將世界和生命進行了層次的區別。我們以物質世界來進行細化分析,世界由時間和空間構成,生命則由靈性和物性組成,它們的對應關系:時間對應靈性生命,為無形;空間對應物性生命,為有形。時間相應靈魂的輪回;空間顯形物性生命的存在。
如果我們只通過「一生識,識生能,能生物」來看待生命創造的順序過程,原有的三元論足以體現出這樣的原理,正因為如此,人類歷史以來總是把所有的精力關注在物性文明的發展之中,認為一二三順流才是生命來到世界的主要任務,認為只有通過二元對立的推動,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硬道理,因此誰都認為和平發展都是短暫的,斗爭才是永恆的主題。也正因為如此,這個世界終於走到了不通過痛苦的手術無法自醒的地步(詳見後文《文明的終結》)。
一個新型三元論的宗旨就是帶給大家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宇宙觀,它所建立的是世界層次論,超脫於「陰陽二元」的世界矛盾論,它賦予我們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對抗。提倡的是生命的逆流而不是順流,所謂的「順則凡、逆則仙」說的就是這樣的法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三」代表的是以生命為中心的主題,當你聽天由命、順流而下時她是事物的末端,當你逆流而上跨越層次的天梯時,她就有可能成為萬物的老大,把你帶到意識生命的源頭!可見任何事物的開始、生成過程和終結都是由「三」來派生的。
生命的意義在於意識的提高,心靈的成長,頭腦的進化,這就是上層次的生命使命。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在物性世界必然會存在的、釋放的邪惡能量,因為靈魂想體驗到一切,每一個星球都是一個學校,都來自造物主的創造,不管這個造物主究竟是上帝、意識還是能量,唯一不變的,她是通過我們一二三過程體現的一切事物的化身!
❷ 宇宙次元論是什麼意思
次元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維數,第十次元空間即使第十維宇宙。
在M-理論中,空間有十一維,但是人們認為其中六七個或七個方向被捲曲成非常小,只留下三個大的幾乎平坦的方向。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給出了11維空間,認為要描述宇宙,X、Y、Z和T(時間)4個未知數是不夠的,要加到11個未知數之後,才能夠解釋宇宙的很多結構。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盡管有這么多的維,但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如果螞蟻沿著的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麥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麥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人一個維。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者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❸ 什麼是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三次元世界在宇宙存在嗎
1次元:表示長度
2次元:表示長度和寬度
3次元:表示長度,寬度和高度
ACGN界專有用語
在日本ACGN作品當中所指稱的「次元」通常是指作品當中的幻想世界以及其各種要素的集合體。例如一個規則與秩序與讀者現存的世界完全不同,比如說魔法或鋼彈所存在的世界,經常被稱為「異次元世界」,或簡稱為「異次元」。
另外,在傳統上以平面的媒體所表現的虛擬角色,如漫畫或動畫中的人物,因其二維空間【實際少算了時間維】的本質,而常被稱為「二次元角色」,以有別於現實(三維空間【同樣少算了時間維】)的人物。但是,以三維電腦圖像所製作的角色,因其處於虛擬世界又具有立體性的概念,而被稱為「2.5次元角色」。
立體造型的玩偶等物,從物理的定義來說應該是第三維度,但因為本身通常基於第二維度角色立體化而來,又或者強調其虛擬的本質,所以有時候也被稱為「2.5次元角色」
基於以上的語源,那些只對於ACGN當中登場的虛擬角色抱持興趣或感情,而對現實中的異性沒有興趣的人,就被戲稱為「二次元世界的住人」,情況嚴重者被戲稱為二次元禁斷癥候群。
總而言之,一元可以看成一條線,二元可以看成面,三元則可以看成立體的空間。 雖然「次元」一詞在漢語中有明確的代替詞可以表義,但是由於文化對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得以在相當一部分人群中被流傳和使用。
三次元
三維空間(也稱為三度空間,三次元、三維),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而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三維空間」一詞,常常是指三維的歐幾里得空間。在宇宙學當中指長度(長寬高)、溫度、數量。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期中,三維空間被認為是我們生存的空間的數學模型。當時的物理學家認為空間是平坦的。二十世紀以來,非歐幾何的發現使得實際空間的性質有了其它的可能性。而相對論的誕生以及相應的數學描述:閔可夫斯基時空將時間和空間整體地作為四維的連續統一體進行看待。三次元是ACGN次文化中對於現實世界或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人物、事物的一種稱呼用語。與「二次元」相對。
一次元就是空間,點,二次元就是動漫的世界,只需要長和寬就可以精確定位,也就是看到的平面,2.5次元就是根據三次元創造出來的模擬娃娃,但還不是真是,也可以說是3次元,但具體說的話,也不屬於3次元,說是2次元,也不算是2次元了,只能說是2.5次元。3次元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由長寬高組成的世界,三點定位,
希望能幫到你
望採納~~
❹ 三次元是什麼意思
三維空間(也稱為三度空間,三次元、三維),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長、寬、高三個維度所構成的空間。而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三維空間」一詞,常常是指三維的歐幾里得空間。在宇宙學當中指長度(長寬高)、溫度、數量。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期中,三維空間被認為是我們生存的空間的數學模型。當時的物理學家認為空間是平坦的。二十世紀以來,非歐幾何的發現使得實際空間的性質有了其它的可能性。而相對論的誕生以及相應的數學描述:閔可夫斯基時空將時間和空間整體地作為四維的連續統一體進行看待。三次元是ACGN次文化中對於現實世界或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人物、事物的一種稱呼用語。與「二次元」相對。
❺ 解釋下,半次元,一次元,二次元,三次元,異次元都是什麼意思
1、半次元是原創和同人圖文cos的集中應用。
2、一次元是文字世界,二次元是動漫、游戲、漫畫、小說等虛擬產物的泛稱。其實二次元這個詞的含義不過就是代表「平面世界」,基於幻想的「紙片」世界。二次元存在的世界觀是根本不存在的。
3、三次元是相對於二次元世界的現實世界。
4、異次元是指平行空間,四維、宇宙等。
關於「次元」這個詞,或許每個人的理解都不盡相同,其實次元代表的就是「世界」的意思,常出現在ACNG文化中。
二次元和三次元中間還有二點五次元,喜歡ACNG的御宅族們可能還喜歡手辦、COSPLAY,這種便是二點五次元,並不是二次元。二點五次元就是用二次元的某些東西表現三次元,或者用三次元的東西表現二次元,比如COSPLAY、聲優、舞宅等。
❻ 一元空間,二元空間,三元空間,四元空間是什麼啊(回答得易懂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xMzQxMjA=.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zMjM5MzY=.html
http://u.youku.com/user_show/uid_jsycgslz
看了這個不懂得可以和我討論
看了這個你不用其他人的回答了,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❼ 多重宇宙與次元理論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平行宇宙"這個說法,而我也是大約兩年前在北京酒吧為一位英國留學生占卜時候,從他口中得知的。今天在神秘學資料中再次聽到這個名詞,才回想了起來,平衡宇宙的某些理論和古卡巴拉教的生命之樹有不謀而合的地方,而它則是從一個科學的論證角度來解釋了它的真實性,為了讓大家了解什麼是「平行宇宙」,在這里為大家轉載一些說明。
是否有另一個你正在閱讀和本文完全一樣的一篇文章?那個傢伙並非你自己,卻生活在一個有著雲霧繚繞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原野、喧囂嘈雜的城市,和其它7顆行星一同圍繞一顆恆星旋轉,並且也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他(她)一生的經歷和你每秒鍾都相同。然而也許她此刻正准備放下這篇文章而你卻打算看下去。
這種「分身」的想法聽起來奇怪而又難以置信,但似乎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因為它已為各種天文觀測的結果所支持。如今最流行同時也最簡單的宇宙模型指出,離我們大約10^(10^28)米外之處存在一個和我們的銀河一模一樣的星系,而那其中正有個一模一樣的你。雖然這距離大得超乎人們的想像,卻毫不影響你的「分身」存在的真實性。該想法最初起源於很簡單的「自然可能性」而非現代物理所假設:宇宙在尺寸上無限大(或者至少足夠大),並且象天文觀測指出的那樣--均勻的分布著物質。既然如此,按照統計學規律便可以斷定,所有的事件(無論多麼相似或者相同)都會發生無數次:會有無數個孕育人類的星球,它們之中會有和你一摸一樣的人--一模一樣的長相、名字、記憶甚至和你一模一樣的動作、選擇--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確切的說,是無窮多個。
最新的宇宙學觀測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並非一種比喻。空間似乎是無限的。如果真是這樣,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必然會發生,不管這些事有多荒唐。在比我們天文觀測能企及范圍遠得多的地方,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宇宙。天文學家甚至計算出它們距地球的平均距離。
你很可能永遠見不到你的「影子」們。你能觀測到的最遠距離也就是自大爆炸以來光所行進的最遠距離:大約140億光年,即4X10^26米--定義了我們可觀測視界的大小,或者簡單地說,宇宙的大小,又叫做哈勃體積。同樣的,另一個你所在的宇宙也是個同樣大小的球體。以上便是對「平行宇宙」最直觀的解釋。每個宇宙都是更大的「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
❽ 什麼是次元宇宙
次元可以理解為宇宙的維數,第十次元空間即使第十維宇宙。
在M-理論中,空間有十一維,但是人們認為其中六七個或七個方向被捲曲成非常小,只留下三個大的幾乎平坦的方向。霍金提出了他的宇宙模型,給出了11維空間,認為要描述宇宙,X、Y、Z和T(時間)4個未知數是不夠的,要加到11個未知數之後,才能夠解釋宇宙的很多結構。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盡管有這么多的維,但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如果螞蟻沿著的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麥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麥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人一個維。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者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❾ 異次元 平行宇宙 三元世界觀 有什麼關聯、
平行宇宙定義 是否有另一個你正在閱讀和本文完全一樣的一篇文章?那個傢伙並非你自己,卻生活在一個有著雲霧繚繞的高山、一望無際的原野、喧囂嘈雜的城市,和其它7顆行星一同圍繞一顆恆星旋轉,並且也叫做「地球」的行星上?他(她)一生的經歷和你每秒鍾都相同。然而也許她此刻正准備放下這篇文章而你卻打算看下去。 這種「分身」的想法聽起來奇怪而又難以置信,但似乎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因為它已為各種天文觀測的結果所支持。如今最流行同時也最簡單的宇宙模型指出,離我們大約10^(10^28)米外之處存在一個和我們的銀河一模一樣的星系,而那其中正有個一模一樣的你。雖然這距離大得超乎人們的想像,卻毫不影響你的「分身」存在的真實性。該想法最初起源於很簡單的「自然可能性」而非現代物理所假設:宇宙在尺寸上無限大(或者至少足夠大),並且象天文觀測指出的那樣--均勻的分布著物質。既然如此,按照統計學規律便可以斷定,所有的事件(無論多麼相似或者相同)都會發生無數次:會有無數個孕育人類的星球,它們之中會有和你一摸一樣的人--一模一樣的長相、名字、記憶甚至和你一模一樣的動作、選擇--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確切的說,是無窮多個。 最新的宇宙學觀測表明,平行宇宙的概念並非一種比喻。空間似乎是無限的。如果真是這樣,一切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必然會發生,不管這些事有多荒唐。在比我們天文觀測能企及范圍遠得多的地方,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宇宙。天文學家甚至計算出它們距地球的平均距離。 你很可能永遠見不到你的「影子」們。你能觀測到的最遠距離也就是自大爆炸以來光所行進的最遠距離:大約140億光年,即4X10^26米--定義了我們可觀測視界的大小,或者簡單地說,宇宙的大小,又叫做哈勃體積。同樣的,另一個你所在的宇宙也是個同樣大小的球體。以上便是對「平行宇宙」最直觀的解釋。每個宇宙都是更大的「多重宇宙」的一小部分。 次元 無所謂代數還是方程式,次元與這兩者都是沒太大關系,只是關聯而已。 只要是未知數就行了,未知數的多重指數就可以稱之為元,比如數學中的某數的幾次方,就可以稱為這個數的幾次元。再如,物理中,空間可能存在多重性,這種多重的空間所在,也可以說成的幾次元空間,所以次元不只是數學中的X的幾次方而已。 【異次元的定義】 「異次元」這個詞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小說和電視作品中,成了時空隧道的代名詞。但是術語里只有「高維空間」與這個詞意義相近。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三維的空間,有人提出,真實的世界可能並不只有三維,可能是四維,甚至更多維空間,如果是四維空間,那麼就可以把時間加進去,這樣就可以解釋一些在時間中旅行的事件。但是這種構想目前只停留在想像階段,沒有人可以證實它。數學家們就是根據這個構想,構造了多維空間模型,並從理論上加以研究。這可能就是你說的異次元隧道所達到的異次元空間。在異次元空間里,人不僅可以在空間里變化自己的位置,還可以在時間里變化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年代。」 「異次元空間」有人說這是日文(可能出現在日本很多漫畫里吧),翻譯成中文是「平行宇宙」。 如今這個詞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小說和電視作品中,成了時空隧道的代名詞。 但是術語里只有「高維空間」與這個詞意義相近。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是一個三維的空間,有人提出,真實的世界可能並不只有三維,可能是四維,甚至更多維空間,如果是四維空間,那麼就可以把時間加進去,這樣就可以解釋一些在時間中旅行的事件。但是這種構想目前只停留在想像階段,沒有人可以證實它。數學家們就是根據這個構想,構造了多維空間模型,並從理論上加以研究。這可能就是你說的異次元隧道所達到的異次元空間。在異次元空間里,人不僅可以在空間里變化自己的位置,還可以在時間里變化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到任何一個他想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