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親王是誰
1. 親王是什麼
親王是貴族當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爵位.一般皇帝的兒子成年後都封為親王除一個繼承皇位外.親王的兒子可封為郡王.依次類推.其下為公,侯,伯,子,男(爵).每傳一代降一個級.但也有些非皇族的開國功臣,在建國後也有被封為親王的.而且在清朝,努爾哈赤建國後封了八個立下赫赫戰功的功臣為鐵帽子王.其中四個為親王四個為郡王.他們世世代代都可以有這個爵位.在父死後可把王位傳給其中一個兒子.而不降級.直到清朝滅亡.
2. 哪個直播里有伯爵、親王,郡公的稱號
唱吧直播。稱號是根據財富等級和播幣劃分的。
1、伯爵等級需要2500000,消費金幣達到25000。
2、親王等級需要45000000,消費金幣達到450000。
3、郡公等級需要8000000,消費金幣達到80000。
3. 親王是什麼人郡王是什麼人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高級爵位,親王的正妻為親王妃,地位視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貴妃或皇貴妃,親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諸子封為郡王,親王可世襲。
郡王,中國古代爵位等級。名稱西晉開始出現。唐宋以後,郡王是親王低一等的爵號,多封給宗室,也有臣下得封郡王。唐代以後,郡王通常是親王無法繼承爵位的其他兒子的封號,繼承爵位的嫡子封是世子,別的封為郡王。
(3)幣圈親王是誰擴展閱讀:
親王來源: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鄭樵《通志·職官略》:「北齊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馬上,非親王則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煬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並廢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為親王。」
至唐「定製皇兄弟皇子為王,皆封國之親王。」自親王、郡王分設,一般一字王號為親王,兩字王號為郡王,例如唐睿宗登基前封「相王」,郭子儀封「汾陽王」。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爵號直接冠以親王字樣為名的,唯清朝一代,其全稱為和碩親王。
4. 想知道,參與LRC建設的那個親王是誰
是蒙拉查翁·沃拉芭帕·扎伽潘親王殿下,據說是泰國衛生部外事局局長
5. 西哈努親王是誰
你說的是西哈努克親王吧
諾羅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1922年10月31日生於金邊,系諾羅敦和西索瓦兩大王族的後裔,已故諾羅敦·蘇拉瑪里特國王和哥沙曼·尼亞里麗王後之子。
他早年曾就讀於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和法國巴黎,1941年4月被王位委員會推選為國王。1946年至1948年,他在法國索繆爾騎兵軍事技術及裝甲兵學院接受高等教育。1952年至1953年,他以柬埔寨國王身份向法國提出獨立要求,並於1953年11月9日使柬埔寨獲得完全獨立。
1955年4月,西哈努克將王位讓與其父蘇拉瑪里特後,開始組建「人民社會同盟」,並親自擔任該聯盟主席至1970年。
1955年4月,他代表柬埔寨出席萬隆亞非會議,並宣告柬埔寨為中立國。1955年至1957年,他3次出任柬埔寨首相兼外交大臣,並於1956年2月至9月任柬埔寨王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56年,他與南斯拉夫總統鐵托、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納賽爾、印尼總統蘇加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簽署了不結盟運動宣言,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締造者之一。1958年7月,他再次出任柬埔寨首相。
1960年其父逝世後,西哈努克宣誓就任國家元首。1970年3月18日朗諾-施里瑪達集團政變後,他寓居北京,並於同年3月23日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並任主席,領導民族解放斗爭。1974年4月17日,民族統一陣線在柬埔寨取得全面勝利後,他就任民主柬埔寨國家主席。1976年4月,他辭去國家主席職務。1981年3月,他成立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並親自擔任主席至1989年8月27日。1982年7月9日,他就任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名為柬埔寨)主席。1991年7月17日,他被推舉為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同年10月23日,他率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全體成員出席巴黎會議,並簽署了「關於全面政治解決柬埔寨沖突的協定」。11月14日返回金邊後,他被柬埔寨四方一致擁戴為國家元首。
1993年6月14日,柬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完全恢復西哈努克親王在1970年3月18日違憲政變前的一切權利和地位,並授予他國家元首的所有權力。同年9月24日,柬埔寨頒布新憲法,恢復君主立憲制。同日,王位委員會一致選舉西哈努克為國王、終身國家元首。2004年10月6日,西哈努克國王發表告同胞書,宣布由於健康等原因決定退位。
西哈努克國王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長期致力於中柬友好事業,並多次訪問中國。他曾先後創作了《懷念中國》、《萬歲,人民中國;萬歲,主席毛澤東》和《啊,中國,我親愛的第二祖國》等贊頌中柬友好的歌曲。他也曾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國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捐款。
西哈努克1952年4月與諾羅敦·莫尼列·西哈努克結婚。他們生育了諾羅敦·西哈莫尼國王和諾羅敦·諾林達拉邦王子。
6. 清代六大親王都是誰他們的生平是怎樣的
禮親王代善 提到禮親王代善,應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從小在軍中長大,逐漸成為其父帳下的一員猛將。當時建州剛剛統一,海西女真對建州女真還有很大威脅,稍一疏忽,就會滅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戰爭中一舉成名的。他在對烏拉和葉赫的戰役中履歷戰功,於天命元年被封為貝勒,列四大貝勒之首。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光輝的軍旅生涯。在以後對明朝的用兵中,他幾乎仗仗參加,而且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撫順與鐵嶺的用兵,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跡。 天命十一年,太祖駕崩,代善與其子岳托,薩哈廉,推舉太宗皇帝即位,對清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後,又大力支持皇太極的中央集權政策,主動放棄與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權利。 由於代善不可磨滅的戰功,及對皇太極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因被告發,密謀立多爾袞為帝,代善大義滅親將其處死。可見代善對大清的一片忠心。 順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歲,代善可以說是清代親王中的第一人。 睿親王多爾袞 提起睿親王多爾袞,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後下嫁等一系列傳說。的確,多爾袞是清代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大家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烏拉納拉氏。 與他的諸位哥哥相比,它的出生晚,但童年卻很悲慘。它的生母烏拉納拉氏在太祖死後,被迫殉葬,多爾袞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極收養,不過好在八嫂對這個小兄弟非常關照,才使多爾袞嘗到了一絲母愛。與很多有苦難身世的孩子一樣,多爾袞從小就刻苦學習,尤其對漢族文化非常感興趣,這為他以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多爾袞的才華很快就顯露出來,在對錦州明兵和察哈爾蒙古的戰爭中,多爾袞利用自己的智謀連連取勝,從此深得皇太極的賞識。皇太極初設六部的時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他。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其他眾王商議,立皇太極九子福臨即位,對清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後,多爾袞就開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計劃。並在明總兵吳三桂的協助下,大敗農民軍,佔領北京城。入城後,多爾袞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當時的北京城穩定下來,清軍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紳的支持。接著,多爾袞令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出兵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為清朝最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歲。死後他曾被尊為皇帝,這也是一些文章稱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過了一些時候,他又由於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年間,多爾袞又被平反,重新被稱為和碩睿親王,配享太廟。 安親王岳樂 安親王岳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順治,康熙兩朝功勛卓著的親王,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順治三年,岳樂跟隨肅親王豪格征討盤踞四川的張獻忠,他作戰英勇,頗具謀略,率部擊斬了大西王張獻忠,被晉升為貝勒。之後由於他在工部及宗人府的政績,被擢升為安親王。岳樂與其先輩不同,他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順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膽啟用漢人,緩解與漢族地主階級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從事生產活動。 這一系列措施對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順治帝迫於壓力,在彌留之際頒布罪己召,全盤否定以前的改革,並任命保守派為顧命大臣,使得清朝在康熙初年出現了倒退的現象,岳樂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鬱郁不得志。好在康熙帝及時鏟除了鰲拜,大清才沒有續寫元朝的悲劇。 岳樂並沒有寂寞多久,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安親王被重新啟用,封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師討伐吳三 桂。他仔細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式,認為先攻湖南,與吳三桂正面交鋒,即使勝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如先攻江西,即穩定了後方,又切斷了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系。事實證明岳樂的判斷是正確的,他率師很快佔領整個江西,並乘勝直搗湖南,不久,吳三桂病逝,清軍勝利在望。此時岳樂奉調回京,軍隊暫交他人。康熙帝親自赴盧溝橋迎接,對岳樂大加褒獎。並讓他重回宗人府掌印。 康熙二十七年,岳樂再度領兵駐防蘇尼特,二十八年死於軍中。 岳樂是清代親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於一身的人物,他對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康親王傑書 康親王傑書,禮親王代善孫。與電視劇《鹿鼎記》中的康親王不同,傑書並不是趨炎附勢,碌碌無為之輩。傑書在順治年間就已被晉升為親王。而他的成名作卻出現在康熙年間。 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康熙皇帝急需在親族中找一位智勇雙全的親王領兵作戰。安親王岳樂,不僅威望高,而且身經百戰,是首選之人。但面對從雲南和福建兩路殺來的叛軍,僅岳樂一人恐怕不能兼顧,這樣,康親王傑書就脫穎而出,被封為奉命大將軍,率師討伐耿精忠。 戰斗一經打響,康親王的大智大勇便顯露了出來。清軍在他的指揮下屢戰屢勝,收復了很多州縣。康熙十五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到伏擊,與叛軍展開了白刃戰。傑書此時正在軍中,他的大旗被敵人的火器打爛了,炮彈不斷在他身邊爆炸,親兵從附近破廟中拆來了門板,為傑書遮擋。但傑書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敗叛軍。不久,耿精忠無力低檔清兵的攻勢,被迫投降。 但是,東南的戰事並沒有結束,台灣的鄭錦還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康親王馬不停蹄,協百戰之師橫掃金、廈,將鄭錦殘軍趕回了台灣,徹底平定了東南各地。傑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榮譽達到極點。 康熙三十九年,康親王傑書病逝。康親王靠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使大清得以繼續穩定的發展下去。康親王的豐功偉績無愧於清代六大親王的美譽。 怡親王胤祥 怡親王胤祥,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他從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每次父皇謁陵,巡幸都帶他前往。在皇位的爭奪過程中,他始終站在四哥胤礻真(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一邊,這一切都為他以後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胤祥與其他皇子不同,他不愛財,生活也非常簡朴。他家中除了一應生活用品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修飾,他曾多次婉言拒絕皇帝的賞賜,為他增加儀仗和侍衛,他也從不敢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當時就被百姓傳為了佳話。 胤祥不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圍的水系。在治水過程中,他具體分析了每條河流的狀況,採取了清淤,築壩,分洪,改道等當時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對京郊水系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當時京畿的農民可以放心的進行生產,也為雍正皇帝解決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可惜怡親王剛過不惑之年就匆匆離開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斷了左右手,悲痛之餘,他親臨祭奠,並將沒有按時到達的誠親王允祉交部議處。他下旨,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獎。因為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避諱,其他皇子的胤字都該為了允字,現在將怡親王的名字改回,可以體現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是何等之高 恭親王奕訁斤 恭親王奕訁斤,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後。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 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來響應,恭親王就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在咸豐五年,打敗了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咸豐帝去世後,他與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打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權。之後,由於他的老道與精明,慈禧太後決定吃掉這個政敵,但恭親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支持,慈禧的計劃終究沒有得逞。同治七年,恭親王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 恭親王不僅屢立戰功,還參與了洋務運動。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恭親王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曾三次親臨探視。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去世,中年六十七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
希望採納
7. 清代六大親王是哪幾位鐵帽子王又有哪幾位
清代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時期)、安親王岳樂(順治時期)、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欣(咸豐、同治、光緒時期)。
鐵帽子王有12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庄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欣、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一、六大親王
1、禮親王代善
愛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大福晉佟佳氏。
天命元年(1616年),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名列四大貝勒之首,序稱大貝勒。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正紅旗、鑲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
曾因作戰英勇,賜號「古英巴圖魯」。努爾哈赤逝世後,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天聰九年(1635年),被皇太極斥為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
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次年,清太宗復斥為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漸賦閑家居,不問朝政。
終皇太極一朝,因其年長位尊而遭到壓抑。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後,為消弭內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位。
順治五年(1648年),病死於北京,終年六十六歲 ,賜祭葬,立碑紀功。康熙十年(1671年),追謚號為烈。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賢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世襲罔替。
2、睿親王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3、安親王岳樂
愛新覺羅·岳樂(1625年—1689年),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之孫,饒余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第四子,清朝順治、康熙年間功勛卓著的名將,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初封鎮國公。順治六年(1649年),封貝勒。順治八年(1651年),襲爵,改號安郡王。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爵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岳樂去世,年六十五歲,謚號和。死後因貝勒諾尼攻訐被奪謚降爵。
4、康親王傑書
愛新覺羅·傑書(1645年—1697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重要將領,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禮烈親王代善之孫、惠順親王祜塞第三子,清代六大親王之一。
順治六年(1649年),襲封多羅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封號為康。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論伯父巽親王滿達海前罪,剝奪謚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
禮親王世襲鐵帽子親王爵位,由滿達海之子常阿岱轉由傑書承襲,改封康親王。
三藩之亂起,拜正白旗都統,授征南大將軍。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軍前往浙江,圍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搗福州。
耿精忠大勢已去,親自前往投誠,平定耿精忠叛亂。同時,台灣鄭經令部將許耀率軍萬兵攻打福州,為傑書所敗。
康熙十九年(1680年),台灣鄭經潰敗後,清軍收復沿海廈門、金門、銅山等地。鄭經兵敗,率領殘部逃回台澎地區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傑書逝世,謚號為良。
5、怡親王胤祥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系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皇子胤禛繼位,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
自此即全力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三年(1725年),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因准噶爾部竄擾邊陲,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
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謚前。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6、恭親王奕欣
愛新覺羅·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號樂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
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生母為孝靜成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道光帝遺詔封「恭親王」。咸豐年間,奕欣於咸豐三年(1853年)到咸豐五年(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欣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簽訂了《北京條約》。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駕崩,奕欣與兩宮太後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從咸豐十一年(1861年)到光緒十年(1884年),奕欣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後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
光緒十年(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史稱「甲申易樞」。一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
從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5月29日)逝世,謚號為「忠」。其孫溥偉襲封恭親王爵位。
二、鐵帽子王
1、禮親王代善(六大親王已介紹)
2、鄭親王濟爾哈朗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自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皇子們關系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
從青年時代起,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
累封和碩鄭親王,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薨,謚號為獻,入享太廟。
3、睿親王多爾袞(六大親王已介紹)
4、豫親王多鐸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
後金天命五年(1620年),封為和碩額真,旋封貝勒,統正白旗。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為封豫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
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謚號「通」。乾隆年間詔配享太廟。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5、肅親王豪格
愛新覺羅·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極之長子,母為皇太極第二任大福晉烏喇納喇氏。滿洲正藍旗人。
豪格初封為貝勒,天聰六年(1632年)七月,晉封為和碩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十二月跟隨皇太極親征朝鮮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爾袞進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師。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多爾袞與兄阿濟格各納其福晉一人。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帝親政之後為豪格昭雪,恢復其封爵。順治十三年(1656年)九月,追謚為肅武親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配享太廟。特詔改現襲爵位之顯親王,復始封王號曰肅,世襲罔替。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
6、庄親王碩塞
愛新覺羅·碩塞(1628年-1654年),又名碩色,號霓庵,清朝宗室,滿洲鑲紅旗人,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
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隨後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
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賜團龍紗衣一襲、金二千、銀二萬。後又跟從多鐸征喀爾喀,隨英親王阿濟格戍守大同。
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升為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
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與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同為議政王。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兒子博果鐸襲爵。
7、克勤郡王岳托
愛新覺羅·岳托(1599年-1638年),滿洲鑲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開國元勛,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之長子。
早年投身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沈,征蒙古,與父親代善同掌兩紅旗,先後封為台吉、貝勒,後因軍功被封為和碩成親王,主管兵部。
努爾哈赤去世後,以大局為重,力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後因其性情耿直,引起皇太極不滿,動輒獲咎,屢遭貶至貝勒。
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於濟南。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為岳托立碑紀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廟,入祀盛京賢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愛新覺羅·勒克德渾(1619—1652年),滿洲正紅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第二子。
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孫,繼承了先輩們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際的烽火硝煙中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封順承郡王。
順治八年(1651年),奉命掌管刑部事務。九年,卒,時年三十四歲。康熙十年,賜謚「恭惠」,子孫世襲罔替。
9、怡親王胤祥(六大親王已介紹)
10、恭親王奕欣(六大親王已介紹)
11、醇親王奕譞
愛新覺羅·奕譞(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字朴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
母為庄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後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後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後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欣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
光緒十一年(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歷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薨於藩邸,時年51歲,謚號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襲封醇親王爵位,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12、慶親王奕劻
愛新覺羅·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滿洲鑲藍旗人。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曾孫,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之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愛新覺羅·綿性長子。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農歷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於北京,過繼慶郡王綿慜為嗣子,初封輔國將軍,後晉爵貝子、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銜,任御前大臣。
光緒十年(1884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進慶郡王。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爵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他受命與李鴻章於次年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為首席軍機大臣,仍總理外務部。
宣統三年(1911年),裁撤軍機處,改設內閣,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復出,奕劻讓出首相職位改任弼德院總裁。
清朝滅亡後,遷居天津。民國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病死,時年79歲。追謚曰密,子載振襲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鐵帽子王
網路——清代六大親王
8. 醇親王是誰的兒子
第一代醇親王奕譞是清宣宗旻寧的兒子
第二代醇親王是奕譞的兒子載灃。
宣宗九子:孝全成皇後生文宗,
孝靜成皇後生順和郡王奕綱、慧質郡王奕繼、恭忠親王奕欣,
庄順皇貴妃生【【醇賢親王奕譞】】、鍾端郡王奕硉、孚敬郡王奕譓,
和妃納喇氏生隱志郡王奕緯,祥妃鈕祜祿氏生惇勤親王奕脤。
奕脤出為惇恪親王綿愷後。
······醇賢親王奕譞,宣宗第七子。
·····十六年正月,以上二十萬壽,增護軍十五、藍白甲五十,授載濤二等鎮國將軍。
十一月,王疾作,上親詣視疾。丁亥,王薨,年五十一。
太後臨奠,上詣邸成服。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稱本生考,遵高宗御批;仍原封,從王志也。
謚曰賢,配享太廟。
······子七:德宗,其第二子也;載洸,初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進鎮國公;
【【載灃,襲醇親王,宣統皇帝即位,命為監國攝政王;】】
----------------清史稿諸王傳
9. 在清朝,中堂VS親王,誰的地位更高一些
在清朝,親王的地位高於中堂。
親王是中國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國古代皇室貴族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高級爵位,親王的正妻為親王妃,地位視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貴妃或皇貴妃,親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諸子封為郡王,親王可世襲,清朝時中堂是對內閣大學士的稱呼。
(9)幣圈親王是誰擴展閱讀
漢朝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明朝時期,親王的正式名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稱為某王(如秦王、晉王),其封地稱國(秦國、晉國等),王璽稱「某國之寶」。皇帝之子,除太子外,一律封親王。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
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10. 清代六大親王都是誰他們的生平是怎樣的(詳細一些)
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 睿親王多爾滾(皇太極時期) 安親王岳樂(順治時期) 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 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咸、同、光時期)
禮親王代善
提到禮親王代善,應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從小在軍中長大,逐漸成為其父帳下的一員猛將。當時建州剛剛統一,海西女真對建州女真還有很大威脅,稍一疏忽,就會滅亡。代善就是在攻打海西女真的戰爭中一舉成名的。他在對烏拉和葉赫的戰役中履歷戰功,於天命元年被封為貝勒,列四大貝勒之首。從此開始了他一生光輝的軍旅生涯。在以後對明朝的用兵中,他幾乎仗仗參加,而且都是獨當一面的統帥。撫順與鐵嶺的用兵,著名的薩爾滸之戰,都留下了代善的足跡。
天命十一年,太祖駕崩,代善與其子岳托,薩哈廉,推舉太宗皇帝即位,對清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而後,又大力支持皇太極的中央集權政策,主動放棄與皇帝同座,分理政事的權利。 由於代善不可磨滅的戰功,及對皇太極的大力支持,崇德元年,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的兒子碩托,孫子阿達禮因被告發,密謀立多爾袞為帝,代善大義滅親將其處死。可見代善對大清的一片忠心。
順治五年,代善去世,年六十六歲,代善可以說是清代親王中的第一人。
睿親王多爾袞
提起睿親王多爾袞,大家就不免想起太後下嫁等一系列傳說。的確,多爾袞是清代歷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大家對它的評價褒貶不一。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生母是大妃烏拉納拉氏。 與他的諸位哥哥相比,它的出生晚,但童年卻很悲慘。它的生母烏拉納拉氏在太祖死後,被迫殉葬,多爾袞自小就被八哥皇太極收養,不過好在八嫂對這個小兄弟非常關照,才使多爾袞嘗到了一絲母愛。與很多有苦難身世的孩子一樣,多爾袞從小就刻苦學習,尤其對漢族文化非常感興趣,這為他以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多爾袞的才華很快就顯露出來,在對錦州明兵和察哈爾蒙古的戰爭中,多爾袞利用自己的智謀連連取勝,從此深得皇太極的賞識。皇太極初設六部的時候,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他。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與其他眾王商議,立皇太極九子福臨即位,對清朝政權的穩定過渡起了重要作用。之後,多爾袞就開始了他逐鹿中原的計劃。並在明總兵吳三桂的協助下,大敗農民軍,佔領北京城。入城後,多爾袞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當時的北京城穩定下來,清軍也得到了一些明朝官紳的支持。接著,多爾袞令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出兵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為清朝最後的定鼎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喀喇城病逝,年三十九歲。死後他曾被尊為皇帝,這也是一些文章稱清朝有十三帝的原因。又過了一些時候,他又由於被告叛逆而被削爵。到了乾隆年間,多爾袞又被平反,重新被稱為和碩睿親王,配享太廟。
安親王岳樂
安親王岳樂,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排行第四。是順治,康熙兩朝功勛卓著的親王,為清朝入關後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順治三年,岳樂跟隨肅親王豪格征討盤踞四川的張獻忠,他作戰英勇,頗具謀略,率部擊斬了大西王張獻忠,被晉升為貝勒。之後由於他在工部及宗人府的政績,被擢升為安親王。岳樂與其先輩不同,他是清初改革派的代表,他全力支持順治皇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膽啟用漢人,緩解與漢族地主階級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從事生產活動。
這一系列措施對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順治帝迫於壓力,在彌留之際頒布罪己召,全盤否定以前的改革,並任命保守派為顧命大臣,使得清朝在康熙初年出現了倒退的現象,岳樂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鬱郁不得志。好在康熙帝及時鏟除了鰲拜,大清才沒有續寫元朝的悲劇。 岳樂並沒有寂寞多久,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安親王被重新啟用,封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師討伐吳三 桂。他仔細的分析了當前的形式,認為先攻湖南,與吳三桂正面交鋒,即使勝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如先攻江西,即穩定了後方,又切斷了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系。事實證明岳樂的判斷是正確的,他率師很快佔領整個江西,並乘勝直搗湖南,不久,吳三桂病逝,清軍勝利在望。此時岳樂奉調回京,軍隊暫交他人。康熙帝親自赴盧溝橋迎接,對岳樂大加褒獎。並讓他重回宗人府掌印。 康熙二十七年,岳樂再度領兵駐防蘇尼特,二十八年死於軍中。
岳樂是清代親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於一身的人物,他對大清王朝所做的巨大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康親王傑書
康親王傑書,禮親王代善孫。與電視劇《鹿鼎記》中的康親王不同,傑書並不是趨炎附勢,碌碌無為之輩。傑書在順治年間就已被晉升為親王。而他的成名作卻出現在康熙年間。 隨著吳三桂和耿精忠的叛亂,康熙皇帝急需在親族中找一位智勇雙全的親王領兵作戰。安親王岳樂,不僅威望高,而且身經百戰,是首選之人。但面對從雲南和福建兩路殺來的叛軍,僅岳樂一人恐怕不能兼顧,這樣,康親王傑書就脫穎而出,被封為奉命大將軍,率師討伐耿精忠。
戰斗一經打響,康親王的大智大勇便顯露了出來。清軍在他的指揮下屢戰屢勝,收復了很多州縣。康熙十五年,清軍在移師途中,遭到伏擊,與叛軍展開了白刃戰。傑書此時正在軍中,他的大旗被敵人的火器打爛了,炮彈不斷在他身邊爆炸,親兵從附近破廟中拆來了門板,為傑書遮擋。但傑書毫不畏懼,指揮作戰談笑自若,使士兵深受鼓舞,大敗叛軍。不久,耿精忠無力低檔清兵的攻勢,被迫投降。 但是,東南的戰事並沒有結束,台灣的鄭錦還盤踞在金門、廈門一帶。康親王馬不停蹄,協百戰之師橫掃金、廈,將鄭錦殘軍趕回了台灣,徹底平定了東南各地。傑書凱旋之時,康熙帝親自到盧溝橋迎接,榮譽達到極點。
康熙三十九年,康親王傑書病逝。康親王靠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平定了耿精忠的叛亂,使大清得以繼續穩定的發展下去。康親王的豐功偉績無愧於清代六大親王的美譽。
怡親王胤祥
怡親王胤祥,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他從小就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每次父皇謁陵,巡幸都帶他前往。在皇位的爭奪過程中,他始終站在四哥胤礻真(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一邊,這一切都為他以後的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胤祥與其他皇子不同,他不愛財,生活也非常簡朴。他家中除了一應生活用品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修飾,他曾多次婉言拒絕皇帝的賞賜,為他增加儀仗和侍衛,他也從不敢接受。他的清廉之名在當時就被百姓傳為了佳話。 胤祥不僅清廉,而且有才。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全面地改造和治理了北京周圍的水系。在治水過程中,他具體分析了每條河流的狀況,採取了清淤,築壩,分洪,改道等當時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對京郊水系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得當時京畿的農民可以放心的進行生產,也為雍正皇帝解決了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
可惜怡親王剛過不惑之年就匆匆離開了人世,使雍正皇帝如同斷了左右手,悲痛之餘,他親臨祭奠,並將沒有按時到達的誠親王允祉交部議處。他下旨,將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以示最大的褒獎。因為康熙帝諸子的名字中都有一個胤字,但雍正皇帝即位後,為了避諱,其他皇子的胤字都該為了允字,現在將怡親王的名字改回,可以體現皇帝對他的重視程度是何等之高
恭親王奕訁斤
恭親王奕訁斤,宣宗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生母孝靜皇後。恭親王從小聰明過人,文武全才,深得道光皇帝的賞識。但由於缺乏經驗,不善於揣摩老皇帝的心理,在皇位的競爭中敗在了杜受田調教的咸豐皇帝的手下。 老皇帝遺囑,封他為恭親王,使他得以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一展才華。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由於南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直隸也有少數農民起來響應,恭親王就擔當起了保衛京畿的重任。他善於謀劃,精於用兵,在咸豐五年,打敗了李開芳、林鳳祥率領的北伐軍。徹底肅清了直隸省的叛黨。
咸豐帝去世後,他與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打垮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全面掌握了中央政權。之後,由於他的老道與精明,慈禧太後決定吃掉這個政敵,但恭親王在朝威信很高,加之親信大臣與王室成員的支持,慈禧的計劃終究沒有得逞。同治七年,恭親王打敗了以張宗禹為首的西捻軍隊,再次保住了京師重地。 恭親王不僅屢立戰功,還參與了洋務運動。他利用掌管總理衙門之便,全力支持李鴻章,張之洞,丁日昌等地方大員以強兵、富國為口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強國之舉。這次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算一次大膽的嘗試,並為國家培養了像詹天佑這樣的人才,也扶植起一批民族工業,在當時的情況下,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恭親王病重期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曾三次親臨探視。 光緒二十四年,恭親王去世,中年六十七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並輟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