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微宇宙神光
『壹』 多元宇宙是不是真實存在,科學家的理論和人類想的一樣嗎
多元宇宙是基於科學理論的假設,就像量子中出現的“平行宇宙”,但是遠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科幻,不過這的確是大量媒體的科幻素材,下面我來講講兩個基於理論的原始版本。
多元宇宙的因素
多元宇宙是一個被很多人使用的詞,但並不是每個人說這個詞的時候意思都是一樣的。
關於多元宇宙,我們需要考慮兩個關鍵點,如今我們現代物理的最小尺度為量子,一切物質都是由於基本粒子構成,那麼
量子力學和持續性的宇宙膨脹有什麼關系,我們能否從宇宙最小的尺度下去探尋是否隱藏著多重宇宙可能?
圖:多元宇宙結構
許許多多的宇宙就像一個個“口袋”一樣,由暴脹形成量子漲落,促使大爆炸發生,然後我們在“口袋”中茁壯成長,在大結構暴脹無限延伸下去,形成一個個如同“口袋”的空間,我們叫它永恆的暴脹的多元宇宙。
這兩個為由淺到深的版本,一個基於“不可觀宇宙”,一個基於“暴脹理論”,剩下的版本一般都是基於這兩個版本的繼續延伸了,但是就有點科幻了,比如不同口袋宇宙中是否有同一個你,量子的運行軌跡決定了這個你與那個你是否相似,這些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內,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而這兩個多元宇宙也只停留在理論的猜想,這個就像美國著名量子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對“平行宇宙”的理論假設是一樣的。
『貳』 道教有多少天尊,要全部天尊名號。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漢順帝時(126—144),張道陵於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天師道,尊「太上老君」為最高神。後來寇謙之改革天師道,亦以「太上老君」為最高尊神,但已經出現了「道德天尊」的名稱。以今所見,「三清」的名稱最早始見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靈位業圖》。
該書排列神仙序位,分為七個層次,每一層設一個中位。第一中位,上合虛皇道君,號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聖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為萬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極金闕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為太清道主,下臨萬民),上皇太上無上大道君。
其中較為明顯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稱,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確定,並且第三位為「金闕帝君」,太上老君卻居於第四中位。以後「三清」神名逐漸流變發展,至唐代才成為定說。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聖跡》雲:「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靈寶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於是「三清」遂成為道教的最高神。
(2)元清微宇宙神光擴展閱讀
《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
據《雲笈七簽》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天尊居之。
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
(《雲笈七簽》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笈七簽》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
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
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寶玉宸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叄』 多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在其它的宇宙里,有沒有幾乎和你完成相同的你?如果一個或多元宇宙的假說是對的,那麼上面的想法可能會成真!在上面這幅經過電腦增強對比的圖示里,各自獨立的宇宙分別以獨自的圓或球來代表。
和其它球皆不相連的球,代表它們之間完全無法互通訊息。某些宇宙可能擁有一些和我們宇宙相同的事物,而有些宇宙所遵循的物理定律可能不同,各個平行宇宙集合成一個多元宇宙。上面圖示中的人眼代表這種多元宇宙假說可能只是人類腦子的狂想。多元宇宙假說最常見的批判是它無法驗證,因此多元宇宙假說可能只是很好玩的想像,但因為無法實際驗證,因此沒有實際的科學價值
所以它只能留在人們的心裡。
『肆』 有哪位高人知道道教諸仙,最好有來歷和實力排名
前面兩位彼此彼此了,
三清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居於太微玉清宮,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號,據《玉帝聖號同異考》說:「玉帝聖號,崇自牿劫前,中古復尊上,重稱贊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隨其彰著,敬上諸神之號,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微垣星主號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號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號也;四紫微玉帝,漢光帝上後乾號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號昊天金閥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宄其信仰,緣於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天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後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凈德和王後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與王後,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庄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四御尊神
四御為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四輔」。他們的全稱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修真十書》卷七《丹訣歌》中說:「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節。」《道法會元》稱「三清」、「四御」為「七寶」,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四御是統率天地的萬神者。此外,四御還協助玉皇執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執掌人間壽天禍福,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並主宰人間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協助玉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與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較著名的道教宮觀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閣外,還建有專門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服,雍窖華貴,為人間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為道教尊神群體,常被合稱。此外,道教還有「六御」之說。他們為:統御萬天的玉皇大帝、統御萬雷的勾陳大帝、統御萬星的紫徽大帝、統御萬類的青華大帝(又稱太乙救苦天尊)、統御萬靈的長生大帝、統御萬地的後土皇地祗。這種說法源於中國古代「六合」觀念,所謂「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間,即上、下、四方(東、西、南、北)。南宋劉用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對此的排列順序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東極太乙救苦天尊(即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後土皇地祗。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有「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號,簡稱救苦天尊。相傳其為玉皇大帝二侍者之一,配合玉帝統御萬類。道教說他由青玄上帝神化而來,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據《太乙救苦護身妙經》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耶,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師,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耶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洲帝君。」若遇到困難,只要祈禱天尊或「誦念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亦可「功行圓滿,天日升天」。
至於天尊的形象,《道教靈驗記》描繪道:端坐於九色蓮花座,周圍有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簇擁寶座,頭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眾多真人、力士、金剛神王、金童玉女恃衛在他身旁。其誕辰日為農歷的十一月十一日,相傳民間的《拔度血湖寶懺》是他傳授的。又《青玄濟煉鐵罐施自全集》稱他:身騎九頭獅子,手持楊柳灑瓊漿以救苦度亡,「東極青華妙嚴宮,紫霧霞光徹太空;千朵蓮花映寶座,九頭獅子出雲中;南極丹台開寶笈,北都玄禁破羅豐;唯願垂光來救苦,眾等稽首禮慈窖;施食功德不思議,孤魂滯魄早超升」。
對於天尊的神職,《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五七曰:「太一尋聲救苦天尊主煉仙魄」和「太一救苦天尊隨形赴感,尋聲救苦天尊應念垂慈。」道經還稱東極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應化十方,而為十方救苦天尊。《十王告簡全集》中即列有十方救苦天尊的職能,稱: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位列震宮,尊居卯位,執掌風雷地獄,權衡霹靂之威,行善者作於青篇,作惡者標於黑簿,考察無私。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位列離宮,尊居午位,執掌火醫地獄,威專烈焰之權,杳杳冥譴,莫破幽之燭,茫茫苦梅,難逢濟險之舟,生死殊途,輪目不免。」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位列兌宮,尊居酉位,執掌金鋼地獄,威司考掠之權,詮量功德,了無毫發之私,報對冤讎,備極再三之間,善篇有記,罪積無差。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位居坎宮,尊居子位,執掌冥冷地獄,權衡冰雪之威,城峙四同之鐵,欲出無門,劍生萬樹之傍,實觀有懼,眾生無賴,五苦難逃。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位列艮宮,尊居丑位,執掌鑊揚地獄,威張煮潰之權,七情六慾,難逃業境之分明,五體四肢,最苦風月之持掠,死生判注,善惡攸分。」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位列巽宮,尊居幽府,執掌銅柱地獄,威專履足之刑,辯明善惡,如日月之無私,注判姓名,若風雷之莫測。凡有眾生,難逃六道。」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位列坤宮,尊居泉曲,執掌屠割地獄,威權刀割之刑,無偏無黨,賞刑罰於多劫千生,難理難明,辨枉直於四甸九日,死生展轉,功德定分。」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位列乾宮,尊居陰府,執掌火車地獄,威司運轉之權,設衡石而考功過,平等無私,主夙人以判升沉,磨研有當,無私無曲,不順不逆。」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敕合乾元,德隆坤域,執掌昔掠地獄,威張熾盛之權,三百六甸之黜陟,事事難明,一十八地獄之經由,人人戰栗,凡積愆於平日,必定罪於斯時,九地輪目,三途往返。」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位尊幽都,名尊十帝,執掌羅豐之府,權衡憲法之嚴,有生有死,兩分而入之機,無黨無偏,三等幽冥之持,他時所造,此際何逃。」
上述諸天尊的神性職守,已體現出地府冥王的職能。為了治理九幽冥府神鬼之事,十方救苦天尊還化十方冥王、真君。
東方玉寶皇上天尊化冥府一殿泰素妙廣真君秉廣大王,神居玄冥宮,神誕二月一日。
南方玄真萬福天尊化冥府二殿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大王,神居昔明宮,神誕三月一日。
西方太妙至極天尊化冥府三殿洞明昔靜真君宋帝大王,神居糾集宮,神誕二月八日。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化冥府四殿玄德五靈真君伍官大王,神居太和宮,神誕二月十八日。
東北方度仙上聖天尊化冥府五殿最勝耀靈真君閻羅大王,神居糾綸宮,神誕元月八日。
東南方好生度命天尊化冥府六殿寶肅昭成真君卞城大王,神居明晨宮,神誕三月八日。
西南方太靈虛皇天尊化冥府七殿等觀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神居神華宮,神誕三月廿七日。
西北方無量太華天尊化冥府八殿飛魔衍慶真君都市大王,神居碧真宮,神誕四月一日。
上方玉虛明皇天尊化冥府九殿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神居七非宮,神誕四月八日。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化冥府十殿五華威靈真君輪轉大王,神居肅英宮,神誕四月廿七日。
三 官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時代,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括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括,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如《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瘞。」其註疏燔柴為:「升、沉、瘞」祭禮,是天子。在國行會同之禮及諸侯之盟神也,
晉氐族苻堅和羌族姚萇等篤信「三官」,唐南詔王異牟尋與唐使訂盟時,《盟文》開始「上請天、地、水三官,五嶽四濱,及管川穀諸神靈同請降臨,永為證據
東漢中後期,宦官外戚專權,朝野黑暗,人民災難深重,反抗情緒激烈,於是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張陵棄官入川,學道於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並結台民間原始宗教信仰,著作道書,馥革當地民族原有的巫道,開創五斗米道。因其最初主要以道術禱祝和赳鬼,並以符水為人治病,故被稱為道教符籙派,又因道教徒尊稱張陵為天師,故五斗米道以後又稱為「天師道」。五斗米道一方面尊老子為教祖,祭酒傳授老子《道德經》;另一方面以天、地、水為三官,信其能通鬼神,主管病人請禱。禱請方法主要見於《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書中說:「書寫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於天,著山上,其一埋於地;其一沉於水,謂之三官手書。」認為三官能為人賜福、赫罪、解厄,即天官賜福、地官赫罪、水官解厄。後來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目介紹太守張魯時,就詳細敘述了其祖張陵宣揚三官敬仰之事。此後這種信仰一直盛行到唐代。1982年5月,在河南嵩山頂上發現一通唐武則天時的金簡,內窖即為乞求「三官九府」,為武則天兌罪祈福之用。這正是其一上於天,著山上「請禱法」的印證。另外有一種說法,說三官為金、土、水三官,《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曰:「金為生,候地氣,土為成,候地氣,水為化,候水氣。……故曰三官也。」若將其具體化則是守衛天門的唐、葛、周三將軍,據《鑄鼎余聞》記載:三官俱周幽王諫巨,號天門三將軍,死後為神,各地多有廟。也有說三官指堯、舜、禹的,《歷代神仙通鑒》雲元始天尊:「復飛身到太虛極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氣,更於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台於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台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月月望之雷,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於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復吐出二子。」這三子就是堯、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為萬世君師之法」。後來元始天尊吐氣化成的堯、舜、禹被人們封「三官大帝」。
北魏時,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清整「三張偽法」,於是將三官與三元相結台。《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梅集》日:「蓋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主化,用司於三界。而三時月之望候之。……三元正當三歸宮,故曰三官也。」故以衣歷的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炁赫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同時,劉宋陸修靜還有「三官所執,生、死、苦考自明法曹」之說。又與「三清境相」結合,《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三元品誡經說》:「上元天官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其中宮名元陽七寶紫徽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氣,凝結黃之清而成,其中宮名洞靈清虛宮,總主五帝五嶽諸真人及惜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宮號揚俗洞泉宮,一曰青華方諸宮,總水帝揚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籙簿籍。」還和道教元氣說結合,《雲笈七羲》卷五十六:「夫棍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同時,《重增授神記》和《三教授神大全》中還詳細記載了三官的紀歷、神職及統轄對象和范圍。書中稱:陳子禱與龍王三女自結為室,生下三個兒子,長大成人後都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顯現無窮。於是元始天尊封老大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即誕生之符始陽之氣結成至真,住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總主天帝神王上聖高真及三羅萬象天君,封老二為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住九土無極世界恫空清虛之宮,總主五嶽帝君並二十四治山,九地土皇、四維八極神君;封老三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住金靈長樂宮,總主九江水帝、四瀆神君、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並說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便親臨神壇,考籍大千世界之內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人品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天官喝福紫微帝君、地官赦罪青靈帝君、水官解厄暘谷帝君,儼然為神靈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
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唐代三元節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由於天官被封為賜福紫微大帝,民間遂將其視為「福神」,與祿、壽二神並列。至於三官神的職掌范圍,宋明以後又自於三清四御的確立,而有所縮小,一般認為掌管人間禍福、天神轉遷、生死輪回諸事,但民間信仰仍然很普遍。明代以來,各地建有許多三官殿、三官堂、三元庵、三官廟等。每逢三元節,人們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懺悔罪過,祈福免災。時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葷食素,稱為「三官素」。清代,三官信仰更為普遍,「天官賜福」的年畫、民惜畫,多種多樣。畫中天官,身著大紅官服,龍袍玉帶。手持如意,五綹虯須,面窖慈祥,一派雍窖華貴的氣質。一些圖中,天官還慈祥地攜帶五個童子,五童子手中各捧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過去民間每逢新春時,皆貼這種年畫,以求天官賜福長壽。有時天官還被當作財神。清代流行一種「賜福財神」,圖中間為天官手執如意端坐元寶之上,金山、銀山、花卉、雲龍和一個大「福」字陳於上方,聚寶盆、手持「日日生財」旗子的童子位於下方;和合二仙和招財仙官、利市仙官立於兩旁。畫中充滿著福氣和財氣,表達了人們渴望天官賜福、財神送財的富裕理想生括。近代,天官又和員外目郎(表官祿)、南極仙翁合稱為福、祿、壽三星。舊時農歷新年,三星圖常掛於堂中,象徵「三星在戶」,顯示多福、多壽、喜慶臨門。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括的共同心理。如今「三星」圖像和「三星」工藝品喜進千家萬戶,成了頗受歡迎的裝飾品。現在台灣的廟宇中,一般稱三官大帝為三界公,據說敬奉的人特別多。
對於其他各仙,樓主可以去參看《中國神仙大全》一書。
『伍』 道教最高的神仙是誰玉皇大帝還是洪鈞老祖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其次為玉皇,其次為四御,
再次則為眾天神。其他分司不同職責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
有風、雨、雷、電、水、火諸神,以及財神、灶神、城隍、土
地等。
關於神仙的種類,歸納起來,約分五種:
====《鍾呂傳道集》論"仙有五等"=====
鍾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離於鬼,人仙不離於人,地仙不離於地,神仙不離於神,天仙不離於天。」
呂曰:「所謂鬼仙者,何也?」
鍾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象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就舍而已。」
呂曰:「是此鬼仙,行何術、用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
呂曰:「所謂人仙者,何也。」
鍾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呂曰:「是此人仙,何術、何功而致如此?」
鍾曰;「修持之人,始也或聞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難而改初心,止於小成。雲法有功,終身不能改移,四時不能變換。如絕五味者,豈知有六氣,忘七情者,豈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納之為錯。著采補者,笑清靜以為愚。好即物以奪天地之氣者,不肯休糧。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導引。孤坐閉息,安知有自然。屈體勞形,不識於無為。采陰、取婦人之氣,與縮金龜者不同。養陽、食女子之乳,與煉丹者不同。以類推究,不一可勝數。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於大道,止於大道中一法一術功成安樂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悅於須臾,厭於持久,用功不謹,錯時亂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呂曰:「所謂地仙者,何也?」
鍾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於小成之法。不可見功,唯以長生住世,而不死於人間者也。」
呂曰:「地仙如何下手?」
鍾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時刻。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顛倒,氣傳於母而液行夫婦也。三田反復,燒成丹葯,永鎮壓下田,煉形住世而得長生不死,以作陸地神仙,故曰地仙。」
呂曰:「所謂神仙者,何也?」
鍾曰:「神仙者,以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關節相連,抽鉛添汞而金精煉頂。玉液還丹,煉形成氣而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滿忘形,胎仙自化。陰盡陽純,身外有身。脫質升仙,超凡入聖。謝絕塵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呂曰:「所謂天仙者,何也?」
鍾曰:「地仙厭居塵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脫,乃曰神仙。地仙厭居三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為天仙,若以厭居洞天,效職以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於天地有大功,於今古有大行。官官升遷,歷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陽天,而返三清虛無自然之界。」
====神仙品次=====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六合之不足也。」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屍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宋張君房《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總之,關於仙品的分類方法很多,後來《仙術秘庫》對其加以歸納總結,稱「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其五等仙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基本上奠定了神仙品位的基礎。
一.天仙品位
亦稱「仙人」、「飛仙」、「大羅金仙」。指居於天府、能舉行飛升的神仙。《天仙品》:
「飛行雲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雲飛仙」《抱撲子內篇、論仙》與《仙術秘庫》均其列為第一等。《墉城集仙錄》將升天之仙分為九等: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若從修煉角度上看,天仙為修證之最上一成,修煉之最上乘。丹道中所指的「煉虛合道」的大成景界。屆時神光普照,化身萬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恢闊,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開辟度人。
二.神仙品位
亦稱「仙人」、「真人」,統稱「仙真」。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道經曰:「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得本元氣,故曰煉形為氣,正性無偽,故曰真人。」莊子曰:「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登高不憟,入水不濡,入活不熱「,」「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其寢不夢,其覺不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淮南子曰:「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從修煉角度上看,神仙為修煉之上成。丹道上講為煉神還虛的乳哺階段。此時煉形化炁,胎仙自化,陽神已成,脫質升舉。即運用大周天之火候,以炁合神,神炁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重濁之形,化為輕清之炁;純陽之體,盡為神通萬化。屆時體變純陽,陽神已成,具有神通萬化之功能。
三清尊神
上清靈寶天尊 玉清元始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徵。《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由無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氣,由元氣化生陰陽二氣,陰陽之相和,生天下萬物。第十四章又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認為一化為三,三合為一,「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以此衍化出居於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位為最尊,《道教義樞》卷七引《太真科》說:「大羅生玄元始三氣,化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氣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氣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氣所成。從此三氣各生,」據《雲簋七籖》和《道法會元》等道書記載,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無元,其氣始青,真道升聖境,天寶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氣元黃,仙道升真境,靈寶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氣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種民天,即三界之上,災所不及四種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羅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寶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靈寶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寶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雲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據《集說詮真》引《讀書紀數略》雲:「三清者玉清聖境,元始居之;上清聖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時,道教的三清尊神還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經」的神化。《雲簋七籖》卷六《三洞經教部》說:「《道門大論》雲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會之靈章。」根據《道法會元》卷一《清微道法樞紐》關於清微神位的記載;清微聖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經部,太玄輔之,傳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靈福玉雇大道君,代表洞玄經部,太平輔之,傳靈寶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靈玄老君代表洞神經部,太清輔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貫三洞,傳道德派和正一派。
玉皇大帝(玉皇無妻,玉皇並非像一般小說中所說,西王母為其妻)
玉皇大帝,居於太微玉清宮,全稱「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究其名號,據《玉帝聖號同異考》說:「玉帝聖號,崇自牿劫前,中古復尊上,重稱贊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見聞,所皈重,隨其彰著,敬上諸神之號,以定稱謂。玉帝有四:一太微玉帝,漢武帝上太微垣星主號也,二梵天玉帝,漢宣帝上天市垣帝主號也,三焰華少微玉帝,漢哀帝上先天定位號也;四紫微玉帝,漢光帝上後乾號也。皆非此玉帝。此玉帝號昊天金閥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諸天,永不毀淪。」宄其信仰,緣於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生死、壽天吉凶等人生命運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後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排列在玉清三元宮右第十一和第十九的位置。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樂天》一詩中亦有「我是玉皇香案史」之句。大約在唐宋之際成書的重要道經《高上玉皇本行集經》詳細敘述了玉皇的出身和來歷: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凈德和王後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予王後,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正月九日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千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道教認為玉皇為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道經中稱其居住昊天金閥彌羅天宮,妙相庄嚴,法身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萬物,濟度群生,權衡三界,統御萬靈,而無量度人,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簡而言之,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菩惡良莠來賞善罰惡。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玉皇在其誕辰日的下午回鸞返回天宮。是時道教宮觀內均要舉行隆重的慶賀科儀。
四御尊神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南極長生大帝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
四御為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四輔」。他們的全稱是: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修真十書》卷七《丹訣歌》中說:「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節。」《道法會元》稱「三清」、「四御」為「七寶」,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四御是統率天地的萬神者。此外,四御還協助玉皇執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執掌人間壽天禍福,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並主宰人間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協助玉皇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與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較著名的道教宮觀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閣外,還建有專門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頭戴冕旒,身著朝服,雍窖華貴,為人間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為道教尊神群體,常被合稱。此外,道教還有「六御」之說。他們為:統御萬天的玉皇大帝、統御萬雷的勾陳大帝、統御萬星的紫徽大帝、統御萬類的青華大帝(又稱太乙救苦天尊)、統御萬靈的長生大帝、統御萬地的後土皇地祗。這種說法源於中國古代「六合」觀念,所謂「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間,即上、下、四方(東、西、南、北)。南宋劉用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對此的排列順序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東極太乙救苦天尊(即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後土皇地祗。
前三尊為三清,後六尊則構成了上(玉皇)、下(後土)、四方的「六合」布局。道教稱之為「昊天六御宸尊」,加上三清,合為「九皇御號」。後來,為了符台道經四輔(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類,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華大帝」,成今日之「四御」。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又稱「紫微北極大帝」,「北極大帝」,「北極星君」,四御之一。
紫微北極大帝信仰來源於中國古代星辰崇拜,北極即是北極星的簡稱,又稱「北辰」、「天樞」,居於紫徽垣內。《上清靈寶大法》卷四說:「北極大帝則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雲:南極入地三十六度,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側。蓋半出地上,半還地中,萬星萬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極之樞而不動,故天得以動轉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極,其實正居天中。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吳天,上應元炁是為北極紫微大帝也。」《後漢書》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為紫微宮,後來皇帝亦將其居住的地方稱為紫禁城。
道教認為北辰是永遠不動的星,位於上天的最中間,位置最高,最為尊貴,是「眾星之主」,「眾神之本」。因此對他極為尊崇。《晉書·天文志》稱:「北極五星,鉤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北極、北辰最尊也;其細星,天之樞也。」並以之為「大帝之座」、「天子常居也」。唐孔穎達《書·說命》中疏曰:「北斗環繞北極,猶卿士之周衛天子也,五星行於列宿,猶州牧之省察諸侯也,二十八宿布於四方,猶諸侯為天子守土也,天象皆為尊卑相正之法。」
至於紫微北極大帝的來歷,《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引《北斗本生經》曰:「昔龍漢初劫,有周上御國紫光夫人於上春日,遊玩至溫玉池邊,方脫衣澡盥,忽感蓮蕊九苞,一開發,化生九子,夫人護抱鞠養宮中,志願性成聖哲,佐輔乾坤,諸子洎壯冠乃各修,園地功行俱滿,白晝沖天,並受得三清貴職矣!天皇大帝,長子也,紫徽上宮紀綱,元化眾星主領。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極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道經中稱紫微北極大帝的職能為:執掌天經地緯,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諸神,是一切現象的宗王,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如《九天應元雷聲昔化天尊玉樞寶經集注》卷上曰:「北極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歷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與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現在四川大足等地,還可見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禮志四》載:「明時,宮廷還敕建了紫微殿,」設象祭告「。其形象為帝王打扮,旁邊有威風凜凜的武將護衛,十分高貴威嚴。紫微大帝的神誕日為農歷的四月十八日。
南極長生大帝全稱「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統天元聖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簡稱神雷玉府。
對於南極長生大帝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其一為元始天王長子之說。據道經《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序》載:「昔太空未成,元炁未生,元始天王為昊莽溟律大梵之祖,凝神結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虛。元始天王,運化開圖,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萬炁祖母太玄玉極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長曰南極長生大帝。亦號九龍扶桑日宮大帝。亦號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三名,其聖一也。」這位真王,凝神金闕,思念世間一切眾生三災八難,一切眾苦九幽泉酆,一切罪魂受報緣對。又因牿劫相求,無量眾苦,不舍晝夜,生死往來,如旋車輪。故真王以神通力,憫三界一切眾生,即詣玉清天中元始上帝,金閥之下,禮請殷勤,乞問紫微上宮紫玉瓊蕊之笈,於九霄寶籙之內,請《神霄真王秘法》一部三卷……元始上帝即敕太皇萬福真君以《高上神霄玉清真長生護命秘法》傳付下世。其二為元始天王第九子之說。據道經《高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元始天王「第九子位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長生大帝,專制九霄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尊統領」。同時,《高上神雷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卷一《元始八子封職》中對南極長生大帝的神職亦有記載,謂南極長生大帝任高上神雷玉清王,職太陽九炁玉賢君、玉清保仙王,諱棍洞,字曜華。同卷《八帝封號官職位》中亦稱:「第一子任神霄玉清天王,綽霄太平應化道主大帝,遙領扶桑太陽九炁神君。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天皇大帝與北極紫微大帝一樣源於我國古代星辰崇拜,《上精靈寶大法》卷四稱天皇大帝:「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聯綴微曲如勾,是名勾陳,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為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位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精,上應始口(左先右刂)。」其實,勾陳同「鉤陳」,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極星,共自六顆星組成。《星經》稱:「勾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將軍,又主三公。」所以後人又以勾陳為後宮。《晉書·天文志》又稱:「勾陳六星皆在紫微宮中。……勾陳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道教吸收了這些信仰,稱龍漢年問有一國王名叫同御,聖德無邊,時人稟受八萬四千大劫;國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號曰紫光夫人,誓塵劫中已發至願,願生聖子,輔佐乾坤,以裨造化;後三千劫,此王出世,因上春日百花榮茂之時,游戲後苑至金蓮溫玉池邊,脫服澡盥,忽有所感,蓮花九苞,應時開發,化生九子,其二長子是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掌握符圖紀綱元化,為眾星之主領。是說見於道經《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中。另宋張君房《雲笈七羲》卷二十四稱:「璇璣星君,字處行,勾陳六星主之,常陳天之虎責也。」並列勾陳上宮目天皇大帝名目,列為四御之一。
勾陳大帝的職能為: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兩極和天、地、人三才,統御眾星,並主持人間兵革之事。
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簡稱「後土」,俗稱「後土娘娘」。與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後土信仰源於中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禮記·都特牲》曰:「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故教民美報焉。」古代人們生括有賴於地,故「親於地」,並加以「美報、獻祭」,遂有「後土」崇拜,大約始於春秋時期。
關於後土的記載很多,大多集中在《左傳》、《禮記》、《山梅經》、《淮南子》中,文意大致稱後土為共工氏之子,為中央之神。如: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
《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禮記·月令》:「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後土。」 (鄭註:此黃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後土亦顓頊氏之子,曰黎,兼為土官。)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郭璞註:生十二子,皆以歲名名之,故雲然。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古神話當謂噎鳴生十二歲或噎鳴生一歲之十二月。
《山梅經·大荒西經》:「黎(後土)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鳴,蓋時間之神也。)
《山梅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郝懿行註:後土,共工氏之子勾龍也,見昭十九年《左傳》,又見《山梅經》。
《山梅經·梅內經》:「共工生後土。」袁珂《山梅經全譯》案:《國語·魯語》雲:「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即此經「共工生後土」之歷史。
《楚辭·招魂》:「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註: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
以上關於後土的記載,有的是作為神仙出現的,有的是作為一般人出現的,有的則記官名,均為男性。但是中國古代傳統,以天陽地陰,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後」字均為女人形狀。至於「土」,《釋名·釋天》曰:「土,吐也,能吐生萬物也。
東王公
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的東王公,又稱「木公」,「東華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
東王公一詞,始見於晉葛洪《枕中書》,書中稱之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傳抬遺》說他「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真靈位業圖》將其排在上清左位,號曰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顯示了其由日神演變而來。
對於東王公的來歷有諸多記載,《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仙傳抬遺》又說他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傳》卷一皆稱其諱倪,安君明,鍾化於碧梅之上,蒼靈之墟。
『陸』 道教為什麼要在每座廟觀中最大的一座殿中供奉三清祖師
因為道教的傳承是,是由三清傳下來的。
如《龍門心法》中說:
若不虧那元始天尊,說經演教,則你們眾生,怎能夠今日修行?
若不虧那靈寶天尊,傳經立教,則你們眾生,怎的能夠今日行道?
若不虧太上老君,授經設教,則你們大眾今日那得相會?
祝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