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諸葛
⑴ 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歷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波瀾壯闊的存在,裡面的文治武功都成為了如今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的諸葛亮更是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存在,民國時期的魯迅對諸葛亮的評價時「諸葛多智而近妖」,清代大學者章學誠在《丙辰札記》一書中對《三國演義》的評價是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而這其中的諸葛亮更是讓讀者感到迷惑,因為有關他的事跡比如七擒孟獲、空城計、火燒新野、借東風等故事都是虛構的,那如果撥開《三國演義》虛構的面紗,歷史上諸葛亮都做了什麼貢獻?
諸葛亮
這就像《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所總結的:「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這句話說出了諸葛亮對於治理內政的成績,也是對卧龍先生的極大肯定。
只不過如今的《三國演義》膾炙人口、老少皆知,因此將其中的內容當成正史來解讀,才會對真正的歷史有所誤會而已。
⑵ 諸葛亮寫給龐龍的信中寫道什麼諸葛亮用這句話教育龐龍要樹立崇高的理想遠大的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出自諸葛亮誡外甥書。
是龐渙,《戒外甥書》就是寫給他的。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教導他該如何立志、修身、成材。
誡外甥書
兩漢: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譯文
一個人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慕先賢,節制情慾,去掉郁結在胸中的俗念,使幾乎接近聖賢的那種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體現出來,使你內心震動、心領神會。要能夠適應順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驗,擺脫瑣碎事務和感情的糾纏,廣泛地向人請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緒。做到這些以後,雖然也有可能在事業上暫時停步不前,但哪會損毀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擔心事業會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堅毅,思想境界不開闊,沉溺於世俗私情,碌碌無為,永遠混雜在平庸的人群之後,就會難免淪落到下流社會,成為沒有教養,沒有出息的人。
本文一開篇,諸葛亮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夫志當存高遠」,即做人應當抱有遠大的志向。具有遠大的志向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志存高遠」呢?圍繞著「志向」諸葛亮從正反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首先,「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這幾句話說明的是如何「立志」:慕先賢」即要以古聖先賢作為榜樣,向他們看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讓人奮發向上,壞的榜樣則能把人拖入深淵。孔子也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為一個人源源不斷的注入正能量。「絕情慾」顧名思義,斷絕情慾。情,可以指愛情、友情或親情種種,考慮到作者寫此信的對象——外甥龐渙正值年少方剛,這里的「情」應當指愛情,或男女之欲。因此,「絕情慾」應當理解為不要沉湎於愛欲。弗蘭西斯·培根在《論愛情》中說:「古往今來,偉人奇才罕有沉湎於愛情而不能自拔者。」,又說「過度的愛情追求,必然會降低人本身的價值。」,這和「絕情慾」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棄凝滯」則是說,人生在世,總會為一些繁雜瑣事所困擾,而這些無關痛癢的瑣事或者煩惱往往可以消磨一個人的意志。因此,做到「志存高遠」,站的高一些,看的遠一些,人生的境界就會提升,跳出這個狹小的圈子,不為瑣事所累,自然就做到了「棄凝滯」。做到以上三點,自然而然,不論何時,不論何地,即使身處逆境,高遠的志向也能「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其次,「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
有了上面的立志的方法,那麼這里就談到實現志向(理想)的措施了:要做到「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就是要做到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拋出心中無關的雜念,要認真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虛心學習,吸取別人的經驗、要做到心胸開闊,豁達。一個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廣闊的胸懷,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那麼,即使他暫時得不到提拔,才華不被別人所了解認可,也不會妨礙他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最後,作者又從反面進行了論述。
「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就是說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昂揚的鬥志,堅強的意志,那麼這樣的人生最終只能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被兒女情長所束縛,地位低下,在平庸中耗盡一生!
⑶ 對諸葛亮六齣祁山評價
一、諸葛亮「六齣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諸多,擇其重要以論:
1、自然因素。隴右東與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即關隴大道)、渭河一線相通。素稱秦隴一線唇齒相連,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進攻查雙管齊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於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連成一片。尤其絲綢之路開通後,這里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隴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里處在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迴旋餘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
2、經濟因素。天水市現總面積14267m2,耕地593.3萬畝,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m3。地下水資源達1.6億m3。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於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於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乾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洲,被譽為「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嬴非子在這里為周孝王放牧繁息戰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長寧驛、弓門砦 、降隴城、秦亭、街亭、略陽、成紀、顯親、清水、綿竹、上邽 、新陽、冀城、洛門等隴右古鎮上,西域商賈往來貿易,使市場經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詳地。傳說人類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這里,故稱「羲皇故里」。《易系辭傳》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魯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史記•補三皇本紀》雲:「太吳庖犧氏,鳳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日畢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氏於成紀(今天水一帶)。」據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兩岸現有史前文化時期原始先民聚落址達500餘處,同時出土萬件遺物,有些與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有相似之處,尤其是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門等遺址的發掘得到證明,其人頭蛇身飾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圖騰崇拜完全一致,說明天水乃至隴右一帶在史前文化時期有一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伏羲氏功蓋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興起於隴右,後隨遷徙,翻隴山,進關中,徒陳侖。再沿渭水東進,定督陳州(今宛立)。為華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啟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會就以炎帝族為號。炎帝族姜姓,黃帝族姬姓。《國語》雲:「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從「女」,說明以母系為血統。「羲」、「姜」、「羌」從「羊」,說明均為牧羊族。《帝王世紀》雲:「昔少典娶有嬌氏,名曰女登,威神龍於華陽之常羊,生神龍烈山石室」。《大荒西徑》雲:「有氏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氏人。」說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麼隴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龍氏、軒轅氏之後裔。從上看三皇皆發端於西部,後因遷徙、爭戰進入中原,是中華遠古文化的基石,荊襄名士之首、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睹。
其次,周氏族興起於雍地周原。聯合西部少數民族,發展生產。在伏羲氏先天八卦啟示下,演出後天八卦,為《易學》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1066年,在姜氏呂尚輔佐下,聯合彭、濮、廬、徽、蜀、庸各族,會師牧野,是紂兵70萬倒戈,在一月內,攻入朝歌,使腐敗而失去民心的商紂覆滅。而八卦學說是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辯證法,它揭示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一直指導著各項事業,對軍事戰略思想尤為重要,無疑對荊襄士族知識分子有教益和影響作用。作為荊襄名士諸葛亮一定教益非淺。而在他後來的兵戰中亦靈活運用。
其三,隴右是先秦文化的發源地。秦人祖先本是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後裔女修,女修吞玄鳥蛋生大業(即皋陶)。皋陶之孫大費(即伯翳)參與大於治水有功,舜給他賜姓贏。大費子孫居中原夷狄,「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史記•秦本紀》載,大約殷周末期,大費後裔中,「在西戎,保西垂。」唐《括地誌》說西陲在「秦州上邽縣西南90里」。後人認為是今禮縣紅河流域。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養馬,犬丘人告周孝王。隴右山谷,「其坂九回,清泉四注,」水草豐盈,是繁息戰馬的佳地。《史記•秦本紀》雲:「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今其後亦為朕息馬,朕其封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故孝王十三年將謂之交隴右一帶封給非子專營牧馬事業,為周王室附庸,築城邑為秦。秦亭火置為秦國的興起與發展,起了典基和用。周勵王腐敗,西戎反叛滅犬丘秦氏。周宣王委秦贏之孫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西戎所殺。宣王又派秦仲五個兒子攻西戎,收復失地,並委長子秦庄公為西陲大夫。周幽王死於諸侯戰亂。庄公子秦襄公率兵救周,護送平王東徙洛邑有功,封襄公為諸侯,又賜歧以西之地予秦。秦從此勢力發展到隴山以東。秦文公三年(前763)以700人東獵至渭,緊接伐戎,勢力速達歧。秦穆公選賢舉能,修兵備戰二、三十年,「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采法商鞅,大發展。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於內,一舉滅六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對後世不能說沒有影響。諸葛亮安能不效法秦公出隴右而入秦川,完成統一大業乎?
其四,天水人隗囂少仕州郡,後為王莽國師劉歆引以為士。劉歆死後回故里。王莽倒行逆施引起全國反對。新市人王匡、王鳳揭竿舉起綠林起義大旗,全國響應。破落貴族劉玄混入陳牧平林軍。南陽地主巨商貴族劉秀、劉演拼湊舂陵兵參加新市會。天水隗囂與季父隗崇、隗義、上邽楊廣、冀縣周宗等於公元23年據天水「起兵應漢」,自稱西州上將軍。依靠地域之險,經營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郭湟諸郡。建武二年(26)劉秀令其共討四川公孫述未成,遂稱臣於公孫述,被封朔寧王,並派兵增援。於是劉秀率眾親上隴坂討伐。建武九年(33)春,囂病餓出城糗,悲憤而死。當耿、岑彭圍攻西城、上封阝時,劉秀束力書岑彭:「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在給耿書中有「既得隴,焉不望蜀也」。說明隴右確是入蜀的軍事要道,是保蜀的屏障。無怪乎諸葛亮要「六齣祁山」,得蜀取隴。
4、人文因素。龍右地處雍涼,人皆生性強悍,善騎射,習武功,富有極強戰鬥力,故謂,西涼兵強。所以這里是作戰補充兵源的雄厚基地。因這種地域人文特色,東漢前出了不少傑出將領,最有名的是智勇雙全的秦李信、漢飛將軍李廣、李陵、後將軍趙充國、忠烈將軍紀信、西域都護會宗。故西漢時有「關東出相,隴西出將」的諺語。李廣可算是西漢威振大漠的名將。先祖李信為秦名將,曾俘燕太子丹。李廣驍勇多謀,猿臂善射,有次誤將草叢中大石當猛虎而射,箭簇竟入石中。漢文帝十四年(前169)匈奴出動14萬騎南侵,18歲則入伍的李廣勇敢善戰40餘春,勝70餘戰。趙充國是位機智沉著、富有軍事策略的將領。能騎善射,曾平息氐人叛變。出擊匈奴,俘獲西祁王。神爵元年(前61)年愈七旬的趙充國,督兵西陲,採取有效策略,挫敗諸羌。並再三上書「寓其於農,以兵屯田」的主張,效果極好。紀信在楚漢相爭中假扮漢王,詐降狂項,被焚殺於陽。殷會宗作西域都護,和好西域各族,鞏固了邊寨,促成祖國統一。凡此等等。諸葛亮兵出祁山,進據隴右,尚是招覽將才,補充兵源的重地。
5、民族因素。隴右周秦以來多居綿諸、邽、冀、狄、氐、羌、廬等戎。尤其東漢至曹魏,羌人多居涼州之武威、安定、天水、金城、酒泉諸郡。氐叟居武都、扶鳳、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此有鮮卑、南匈奴。《三國志》注引《西戎傳》雲:「近會建安中,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楊千萬各有部眾萬余」。因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曹操也未放鬆對這里的經營。《三國志.鳥桓傳》說:「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北伐鳥桓「斬殺鳥桓王蹋頓」。同年進攻西北羌區。《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215)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徒武都氐叟出居京北、扶風、天水」。可見隴右當時是多民族地區,且少數民族同東漢,曹魏統治者矛盾堅銳,諸葛亮在《隴中時》中提出「西和諸戎」的民族政策下適合隴右,這是諸葛亮要「六齣祁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6、政治因素。東漢政治是建立在豪強統治的基礎上,漢和帝廢除監鐵官買制,私營鹽鐵放任,豪強勢力更加強大。豪強、官僚均成地方割據者。宦官外戚專權,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失去對豪加黑暗腐敗。隴右本西戎發地。漢武帝開通西域,域外羌人內附日盛,羌甚於漢人,激起東漢後期羌人大叛,反鎮大戰達40餘起。如建武十年(34)、十一年(35)先零羌與馬援之戰;中元二年(57)、建初二年(77)、元和二年(86)、章和元年(87)、永元九年(97)燒當羌與竇固、馬武、馬防、耿來、張紆等大戰。尤其「永初元年(107)車騎將軍鄧騭、校尉任尚屯漢陽(今甘谷)備羌」歷14年,用人240萬,耗資巨額,幣藏空虛,人民覆宗滅族不計其數,橫屍遍野,白骨壘壘。其後戰爭接連不斷。直至建康元年(145)東漢統治被內地農民起義鬧得不可開交,才使大戰暫告一段。範文瀾《中國通史》稱「這次戰爭用款800餘億,多數被官吏吞入私襄。159年後戰火又起。《秦州志》載,僅「永嘉八年(165)段穎西擊羌,大破之……斬首23000級,獲生口數萬,降者余萬,封段穎為都鄉侯。」「中平二年(185)車琦將軍裴溫出征漢陽,又使破虜將軍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中平四年(187)春三月,韓遂圍隴西……進圍漢陽……漢陽人王國與扶風馬騰並叛。」「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攻馬超、韓遂」。「建安十八年(213)秋七月馬超率帥羌胡擊隴上諸郡縣、郡縣皆應之。」「十九年(214)春馬超領兵還圍祁山,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千萬各師部萬余從之。夏侯淵、張合阝救祁山,超敗走……百頃氐王奔蜀,其部不能去者皆降,曹操襲其善者分居天水、南安郡」,「二十四年(215)夏四月,曹操征張魯;……既克漢,李特祖將五百餘家歸之,操拜為將軍,遷於略陽(今隴城)。」這些頻繁大戰使漢民徵收不絕,常疫於遠戍和征戰。自安帝始,農民到處起義,範文瀾《中國通史》載,至黃巾起義前各地民變67次。階級斗爭將氐羌反叛與農民起義緊密聯系在一起,漢陽杜琦、杜季、王信與羌人聯合起義於天水一帶。氐、羌、漢聯盟大起義,地方武裝乘鎮壓起義貪污發財、割劇一方,韓遂、馬騰、馬超、董卓各自為政,段穎僅169年殺人4萬,用錢44億,本人發財封侯。反而皇甫規撫羌,誅大貪官五、六十人,小貪官百餘人,羌人為附20餘萬,只因得罪官吏,豪強,被下獄服苦役。1972年甘谷渭陽十字道劉家山一東漢墓出土漢簡23枚,茲3枚文字較顯者有雲:「二十八日司徒壽大司農廣上詔書從民家錢登官有詒錢斯幸永詔書郡所又永和六年二月一日古宗正昱上北。」又一雲:「延熹元年十二月申朔十二日甲申宗正臣櫃丞巨敬頓首死罪上尚書臣頓首死罪謹案文永壽三年三月十六日蜀郡太守書言人首示章詔書宗室」。還有一枚雲:「雷諸侯王屬居國界有罪請五屬外使從法令治流落客唯五屬內不得行優宗室劉槐劉亘自詔為鄉縣所侵不行優除到官來槐亘等駱驛當如永和六年庚午詔書湯。」從上支離破碎簡文和農民起義風暴,可知當時隴右階級矛盾何等堅銳。這樣的政治因素不是諸葛亮六齣祁山之所在嗎?
二、諸葛亮「六齣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戰略意義。
基於上述所論,諸葛亮「六齣祁山」的英明果斷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1、「六齣祁山」,得蜀取隴,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這一戰略思想,在《隆中對》中早有設計,同時劉備集團很早就把涼州列入獵取版圖之中。《三國志•馬超傳》雲:昔孫權派諸葛瑾索還荊州諸郡,劉備回答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凡盡以荊州還吳耳。」為此,劉備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並昭」的馬超。《三國志•馬超傳》雲:「超走保諸戎……楊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軍還,不嚴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過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今甘谷),有其眾,自稱征西將軍」。「聞先帝於成都,命書請降」。劉備得知,「先譴人迎超……以超為平西 將軍,督服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假節,章武元年(221)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鄉侯。」其目的是馬超「信著北土」,重用馬超「西和諸戎」,取其涼州,再挺進中原。尤其漢中已得,諸葛亮再平取隴右,使蜀、漢、隴連成一片,據守蜀北大門,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圍圈,改變蜀漢僅據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
2、得蜀取隴、取隴可保隴。秦隴唇齒相連,取隴可打破曹魏得隴望蜀的美夢。取隴右,入秦川是條坦道,要比穿子午谷、過褒斜道安全。據當時荊州之失的蜀漢實力,諸葛亮所率北伐之師可謂蜀漢傾國而出,不能以軍事冒險行動越秦嶺以出秦川。宜「治戍講武」,邊整邊征,不斷充實。所以諸葛亮特別謹慎,扼去隴右,建立西線戰略後防軍事基地,「考微勞,甄壯烈,布所失於天下,勵兵講武,以為後圖,戍士簡練,民忘其敗」,「休士勸農」,「植谷農桑」,操練軍隊,設計製造「木牛流馬」,「戍陣齊而號令肅」,「以侯大舉」,奇翻隴山,沿渭水挺進中原,心復漢室,成其霸業。
3、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齣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迂迴曲線運兵隴上,以復伏羲之氏族東徒都陣、秦人入關遂滅六國,周武王伐紂興周之道,偷襲挺進中原。因而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應亮,魏將姜維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親駕長安坐鎮指揮,命曹真率關右諸軍防守,命張郃督步騎五萬翻隴山西拒諸葛亮。由此看諸葛亮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軍事舉策顯然有其戰略意義。
4、諸葛亮「六齣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利用隴上居民多習武,善射騎,強悍勇敢善戰的習尚,為蜀師補充兵源。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縣千家還漢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隴山才多將廣之因素,納錄能征善戰的勇將。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設法,納錄足智多謀、忠於漢室的忠臣良將姜維。並倍加重用。「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宛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常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曰『須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觀,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傳》。諸葛亮建興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後,姜維確成為諸葛亮「北定中原,心復漢室」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線,一生戎馬,欲血奮戰,最後以生殉國。
③利用隴上土肥地廣,糧食豐盈為蜀師補充軍糧。諸葛亮「隴上剎麥」當在是處。
④利用隴上繁茂水草,為蜀師繁息戰馬。今「木門道」、「祁山堡」等三國古戰場都傳有蜀軍的拴馬灣。今祁山附近鹽官,三國時的鹵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騾馬市,該市暫無三國詳細資料。但可肯定,隴右良馬是為蜀師所必須的軍需。
⑤利用隴上眾多民族和尖銳的民族矛盾,諸葛亮「西和諸戎,」建立抗魏民族統一戰線,抵禦魏兵。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五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准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准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降集氏羌,興復二郡,威震凶暴,功熊顯然……「《諸葛亮傳》。」亮建興九年(231)圍祁山,招鮮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諸葛亮傳》。建興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餘戶於廣都」《三國志•蜀書》。比類例多不枚舉。
⑥利用隴右突出的階級矛盾,動員隴右人民一致反魏。建興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諸葛亮傳》。
⑦利用隴右在居民中遺留的遠古的傳統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養,號召隴右人民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狹天子以令諸侯,」「當討逆之。」
⑧利用絲路大道,企圖一舉進兵中原。諸葛亮對此特別重視,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馬謖搶先佔據絲路古道龍口咽喉---街亭,結果馬謖沒有完成任務失守街亭,使諸葛亮出祁山,進中原的計劃藍圖破滅,失去戰機,故諸葛亮兵退漢中,「戳謖以謝眾」。惜哉。
三、諸葛亮「六齣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
諸葛亮「六齣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於伐魏前線五丈原草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人才將相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臣官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拚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5、北伐戰事中,關鍵深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平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失不在來,失之難以挽回。
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得上述,總結諸葛亮「六齣祁山」與「北定中原」關系中的成敗教訓明示,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事業要發達,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的擁護和支持,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乾的人才隊伍;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合理用人;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以償。
⑷ 諸葛亮六齣祁山的意義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准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准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齣祁山」。
正史中諸葛亮沒有六齣祁山
先引凌雲雕龍關於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與岐山不同,岐山為山名,位於今日陝西省岐山縣東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領周室遷居於此,興建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為山名,位於今日甘肅省西和縣西北。光從地圖鳥瞰,一個在天水以南,一個在陳倉以東,兩地航空距離超過一百公里,實際山路彎涎,更勝於漫漫途遙。」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
5、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7、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人們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閑話》中的說法,稱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鉅稱諸葛亮四次北伐,未記建興七年出兵。
一、諸葛亮「六齣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有利因素。有利因素諸多,擇其重要以論:
1、自然因素。隴右東與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即關隴大道)、渭河一線相通。素稱秦隴一線唇齒相連,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進攻查雙管齊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於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連成一片。尤其絲綢之路開通後,這里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隴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里處在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迴旋餘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
2、經濟因素。天水市現總面積14267m2,耕地593.3萬畝,人口2720000。渭河干支平均年徑流量12.84億m3,嘉陵江干支平均年徑流量5.47億m3。地下水資源達1.6億m3。含水層厚達4-15m。年降水達156億m3。故以「天河注水」盛名於世。年均氣溫10.5℃。7月最熱,最高溫38.2℃,1月最冷。最低溫-19℃。春季冷暖多變幻,常有倒春寒;夏熱無酷暑,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降溫速,秋溫低於春溫,陰雨天氣多;冬冷無嚴寒,氣候乾燥,雨量充足,水資源豐富,在三國時期,人中尚少,糧產量豐盈,是提供屯兵軍糧的糧庫。故有諸葛亮「隴上劉麥」的佳話。同時山原廣闊,植被茂盛,森林覆蓋率27.42%,林地面積874.41萬畝,是黃土高原上的綠洲,被譽為「隴南林海」,「林泉之冠」。三國前,這里水草繁茂,是天然牧場。公元前九世紀秦祖嬴非子在這里為周孝王放牧繁息戰馬,為周孝王中興,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天水是繁息戰馬的豐盈寶地,自然是諸葛亮伐魏前線所需戰馬的良種場。加上絲綢之路開通長寧驛、弓門砦 、降隴城、秦亭、街亭、略陽、成紀、顯親、清水、綿竹、上邽 、新陽、冀城、洛門等隴右古鎮上,西域商賈往來貿易,使市場經濟繁榮。這都是諸葛亮伐魏的有利因素。
3、文化因素。天水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詳地。傳說人類文明始祖三皇之首伏羲氏出生在這里,故稱「羲皇故里」。《易系辭傳》雲:「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烏魯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史記•補三皇本紀》雲:「太吳庖犧氏,鳳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日畢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氏於成紀(今天水一帶)。」據考察,天水渭河及其支流兩岸現有史前文化時期原始先民聚落址達500餘處,同時出土萬件遺物,有些與伏羲氏族文化的內涵有相似之處,尤其是秦安大地灣、天水師趙村、西山坪,武山付家門等遺址的發掘得到證明,其人頭蛇身飾文的彩陶器皿和伏羲氏族圖騰崇拜完全一致,說明天水乃至隴右一帶在史前文化時期有一支以蛇為圖騰崇拜的氏族、部落、部落聯盟。伏羲氏功蓋千秋,伏羲氏族文化是中華古老文化的源頭。伏羲氏族興起於隴右,後隨遷徙,翻隴山,進關中,徒陳侖。再沿渭水東進,定督陳州(今宛立)。為華夏民族的文明起到肇啟作用。伏羲氏族未入中原者,父系氏族社會就以炎帝族為號。炎帝族姜姓,黃帝族姬姓。《國語》雲:「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姜」、「姬」從「女」,說明以母系為血統。「羲」、「姜」、「羌」從「羊」,說明均為牧羊族。《帝王世紀》雲:「昔少典娶有嬌氏,名曰女登,威神龍於華陽之常羊,生神龍烈山石室」。《大荒西徑》雲:「有氏人之國,炎帝之孫名靈恝,靈恝生氏人。」說明氏人也是羌人分支。那麼隴右氏、羌亦是伏羲氏、神龍氏、軒轅氏之後裔。從上看三皇皆發端於西部,後因遷徙、爭戰進入中原,是中華遠古文化的基石,荊襄名士之首、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豈能對此無睹。
其次,周氏族興起於雍地周原。聯合西部少數民族,發展生產。在伏羲氏先天八卦啟示下,演出後天八卦,為《易學》打下堅實基礎。公元前1066年,在姜氏呂尚輔佐下,聯合彭、濮、廬、徽、蜀、庸各族,會師牧野,是紂兵70萬倒戈,在一月內,攻入朝歌,使腐敗而失去民心的商紂覆滅。而八卦學說是先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宇宙觀、辯證法,它揭示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理論和方法,一直指導著各項事業,對軍事戰略思想尤為重要,無疑對荊襄士族知識分子有教益和影響作用。作為荊襄名士諸葛亮一定教益非淺。而在他後來的兵戰中亦靈活運用。
其三,隴右是先秦文化的發源地。秦人祖先本是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帝後裔女修,女修吞玄鳥蛋生大業(即皋陶)。皋陶之孫大費(即伯翳)參與大於治水有功,舜給他賜姓贏。大費子孫居中原夷狄,「以佐殷國,故贏姓多顯,遂為諸侯」。《史記•秦本紀》載,大約殷周末期,大費後裔中,「在西戎,保西垂。」唐《括地誌》說西陲在「秦州上邽縣西南90里」。後人認為是今禮縣紅河流域。中苗裔非子居犬丘,善養馬,犬丘人告周孝王。隴右山谷,「其坂九回,清泉四注,」水草豐盈,是繁息戰馬的佳地。《史記•秦本紀》雲:「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今其後亦為朕息馬,朕其封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贏氏祀。號曰秦贏」。故孝王十三年將謂之交隴右一帶封給非子專營牧馬事業,為周王室附庸,築城邑為秦。秦亭火置為秦國的興起與發展,起了典基和用。周勵王腐敗,西戎反叛滅犬丘秦氏。周宣王委秦贏之孫秦仲為大夫攻西戎,被西戎所殺。宣王又派秦仲五個兒子攻西戎,收復失地,並委長子秦庄公為西陲大夫。周幽王死於諸侯戰亂。庄公子秦襄公率兵救周,護送平王東徙洛邑有功,封襄公為諸侯,又賜歧以西之地予秦。秦從此勢力發展到隴山以東。秦文公三年(前763)以700人東獵至渭,緊接伐戎,勢力速達歧。秦穆公選賢舉能,修兵備戰二、三十年,「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孝公采法商鞅,大發展。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於內,一舉滅六國,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這對後世不能說沒有影響。諸葛亮安能不效法秦公出隴右而入秦川,完成統一大業乎?
其四,天水人隗囂少仕州郡,後為王莽國師劉歆引以為士。劉歆死後回故里。王莽倒行逆施引起全國反對。新市人王匡、王鳳揭竿舉起綠林起義大旗,全國響應。破落貴族劉玄混入陳牧平林軍。南陽地主巨商貴族劉秀、劉演拼湊舂陵兵參加新市會。天水隗囂與季父隗崇、隗義、上邽楊廣、冀縣周宗等於公元23年據天水「起兵應漢」,自稱西州上將軍。依靠地域之險,經營隴西、武都、金城、武威、張掖、酒泉、郭湟諸郡。建武二年(26)劉秀令其共討四川公孫述未成,遂稱臣於公孫述,被封朔寧王,並派兵增援。於是劉秀率眾親上隴坂討伐。建武九年(33)春,囂病餓出城糗,悲憤而死。當耿、岑彭圍攻西城、上封阝時,劉秀束力書岑彭:「兩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若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在給耿書中有「既得隴,焉不望蜀也」。說明隴右確是入蜀的軍事要道,是保蜀的屏障。無怪乎諸葛亮要「六齣祁山」,得蜀取隴。
4、人文因素。龍右地處雍涼,人皆生性強悍,善騎射,習武功,富有極強戰鬥力,故謂,西涼兵強。所以這里是作戰補充兵源的雄厚基地。因這種地域人文特色,東漢前出了不少傑出將領,最有名的是智勇雙全的秦李信、漢飛將軍李廣、李陵、後將軍趙充國、忠烈將軍紀信、西域都護會宗。故西漢時有「關東出相,隴西出將」的諺語。李廣可算是西漢威振大漠的名將。先祖李信為秦名將,曾俘燕太子丹。李廣驍勇多謀,猿臂善射,有次誤將草叢中大石當猛虎而射,箭簇竟入石中。漢文帝十四年(前169)匈奴出動14萬騎南侵,18歲則入伍的李廣勇敢善戰40餘春,勝70餘戰。趙充國是位機智沉著、富有軍事策略的將領。能騎善射,曾平息氐人叛變。出擊匈奴,俘獲西祁王。神爵元年(前61)年愈七旬的趙充國,督兵西陲,採取有效策略,挫敗諸羌。並再三上書「寓其於農,以兵屯田」的主張,效果極好。紀信在楚漢相爭中假扮漢王,詐降狂項,被焚殺於陽。殷會宗作西域都護,和好西域各族,鞏固了邊寨,促成祖國統一。凡此等等。諸葛亮兵出祁山,進據隴右,尚是招覽將才,補充兵源的重地。
5、民族因素。隴右周秦以來多居綿諸、邽、冀、狄、氐、羌、廬等戎。尤其東漢至曹魏,羌人多居涼州之武威、安定、天水、金城、酒泉諸郡。氐叟居武都、扶鳳、天水等郡。河西有西羌,此有鮮卑、南匈奴。《三國志》注引《西戎傳》雲:「近會建安中,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楊千萬各有部眾萬余」。因這里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曹操也未放鬆對這里的經營。《三國志.鳥桓傳》說:「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北伐鳥桓「斬殺鳥桓王蹋頓」。同年進攻西北羌區。《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年(215)攻屠武都、天水氐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徒武都氐叟出居京北、扶風、天水」。可見隴右當時是多民族地區,且少數民族同東漢,曹魏統治者矛盾堅銳,諸葛亮在《隴中時》中提出「西和諸戎」的民族政策下適合隴右,這是諸葛亮要「六齣祁山」的一個重要原因。
6、政治因素。東漢政治是建立在豪強統治的基礎上,漢和帝廢除監鐵官買制,私營鹽鐵放任,豪強勢力更加強大。豪強、官僚均成地方割據者。宦官外戚專權,東漢政權風雨飄搖,失去對豪加黑暗腐敗。隴右本西戎發地。漢武帝開通西域,域外羌人內附日盛,羌甚於漢人,激起東漢後期羌人大叛,反鎮大戰達40餘起。如建武十年(34)、十一年(35)先零羌與馬援之戰;中元二年(57)、建初二年(77)、元和二年(86)、章和元年(87)、永元九年(97)燒當羌與竇固、馬武、馬防、耿來、張紆等大戰。尤其「永初元年(107)車騎將軍鄧騭、校尉任尚屯漢陽(今甘谷)備羌」歷14年,用人240萬,耗資巨額,幣藏空虛,人民覆宗滅族不計其數,橫屍遍野,白骨壘壘。其後戰爭接連不斷。直至建康元年(145)東漢統治被內地農民起義鬧得不可開交,才使大戰暫告一段。範文瀾《中國通史》稱「這次戰爭用款800餘億,多數被官吏吞入私襄。159年後戰火又起。《秦州志》載,僅「永嘉八年(165)段穎西擊羌,大破之……斬首23000級,獲生口數萬,降者余萬,封段穎為都鄉侯。」「中平二年(185)車琦將軍裴溫出征漢陽,又使破虜將軍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中平四年(187)春三月,韓遂圍隴西……進圍漢陽……漢陽人王國與扶風馬騰並叛。」「建安十六年(211)曹操攻馬超、韓遂」。「建安十八年(213)秋七月馬超率帥羌胡擊隴上諸郡縣、郡縣皆應之。」「十九年(214)春馬超領兵還圍祁山,興國氐王阿貴、百頃氐王千萬各師部萬余從之。夏侯淵、張合阝救祁山,超敗走……百頃氐王奔蜀,其部不能去者皆降,曹操襲其善者分居天水、南安郡」,「二十四年(215)夏四月,曹操征張魯;……既克漢,李特祖將五百餘家歸之,操拜為將軍,遷於略陽(今隴城)。」這些頻繁大戰使漢民徵收不絕,常疫於遠戍和征戰。自安帝始,農民到處起義,範文瀾《中國通史》載,至黃巾起義前各地民變67次。階級斗爭將氐羌反叛與農民起義緊密聯系在一起,漢陽杜琦、杜季、王信與羌人聯合起義於天水一帶。氐、羌、漢聯盟大起義,地方武裝乘鎮壓起義貪污發財、割劇一方,韓遂、馬騰、馬超、董卓各自為政,段穎僅169年殺人4萬,用錢44億,本人發財封侯。反而皇甫規撫羌,誅大貪官五、六十人,小貪官百餘人,羌人為附20餘萬,只因得罪官吏,豪強,被下獄服苦役。1972年甘谷渭陽十字道劉家山一東漢墓出土漢簡23枚,茲3枚文字較顯者有雲:「二十八日司徒壽大司農廣上詔書從民家錢登官有詒錢斯幸永詔書郡所又永和六年二月一日古宗正昱上北。」又一雲:「延熹元年十二月申朔十二日甲申宗正臣櫃丞巨敬頓首死罪上尚書臣頓首死罪謹案文永壽三年三月十六日蜀郡太守書言人首示章詔書宗室」。還有一枚雲:「雷諸侯王屬居國界有罪請五屬外使從法令治流落客唯五屬內不得行優宗室劉槐劉亘自詔為鄉縣所侵不行優除到官來槐亘等駱驛當如永和六年庚午詔書湯。」從上支離破碎簡文和農民起義風暴,可知當時隴右階級矛盾何等堅銳。這樣的政治因素不是諸葛亮六齣祁山之所在嗎?
二、諸葛亮「六齣祁山」對「北定中原」的戰略意義。
基於上述所論,諸葛亮「六齣祁山」的英明果斷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1、「六齣祁山」,得蜀取隴,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這一戰略思想,在《隆中對》中早有設計,同時劉備集團很早就把涼州列入獵取版圖之中。《三國志•馬超傳》雲:昔孫權派諸葛瑾索還荊州諸郡,劉備回答說「吾方圖涼州,涼州定,凡盡以荊州還吳耳。」為此,劉備早就想中「信著北土,威武並昭」的馬超。《三國志•馬超傳》雲:「超走保諸戎……楊說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之心,若大軍還,不嚴其備,隴上諸郡,非國家之有也」。超過率諸戎以擊隴上郡縣,隴上郡縣皆應之,殺涼州刺史韋康,據冀城(今甘谷),有其眾,自稱征西將軍」。「聞先帝於成都,命書請降」。劉備得知,「先譴人迎超……以超為平西 將軍,督服沮因,為前都亭侯」。「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假節,章武元年(221)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進封鄉侯。」其目的是馬超「信著北土」,重用馬超「西和諸戎」,取其涼州,再挺進中原。尤其漢中已得,諸葛亮再平取隴右,使蜀、漢、隴連成一片,據守蜀北大門,請孫權「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圍圈,改變蜀漢僅據川蜀偏僻一隅、遠離秦川中原,勢孤力單的局面。
2、得蜀取隴、取隴可保隴。秦隴唇齒相連,取隴可打破曹魏得隴望蜀的美夢。取隴右,入秦川是條坦道,要比穿子午谷、過褒斜道安全。據當時荊州之失的蜀漢實力,諸葛亮所率北伐之師可謂蜀漢傾國而出,不能以軍事冒險行動越秦嶺以出秦川。宜「治戍講武」,邊整邊征,不斷充實。所以諸葛亮特別謹慎,扼去隴右,建立西線戰略後防軍事基地,「考微勞,甄壯烈,布所失於天下,勵兵講武,以為後圖,戍士簡練,民忘其敗」,「休士勸農」,「植谷農桑」,操練軍隊,設計製造「木牛流馬」,「戍陣齊而號令肅」,「以侯大舉」,奇翻隴山,沿渭水挺進中原,心復漢室,成其霸業。
3、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齣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迂迴曲線運兵隴上,以復伏羲之氏族東徒都陣、秦人入關遂滅六國,周武王伐紂興周之道,偷襲挺進中原。因而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判魏應亮,魏將姜維降蜀,使曹魏「朝野恐惶」,魏明帝曹親駕長安坐鎮指揮,命曹真率關右諸軍防守,命張郃督步騎五萬翻隴山西拒諸葛亮。由此看諸葛亮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軍事舉策顯然有其戰略意義。
4、諸葛亮「六齣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①利用隴上居民多習武,善射騎,強悍勇敢善戰的習尚,為蜀師補充兵源。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退兵中,「拔西縣千家還漢中」以充兵源。
②利用隴山才多將廣之因素,納錄能征善戰的勇將。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想方設法,納錄足智多謀、忠於漢室的忠臣良將姜維。並倍加重用。「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宛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常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曰『須先教中虎步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觀,見主上,後遷中監軍,征西將軍《姜維傳》。諸葛亮建興十二年(234)病殪五丈原後,姜維確成為諸葛亮「北定中原,心復漢室」偉大事業的接班人,一直督兵抗魏前線,一生戎馬,欲血奮戰,最後以生殉國。
③利用隴上土肥地廣,糧食豐盈為蜀師補充軍糧。諸葛亮「隴上剎麥」當在是處。
④利用隴上繁茂水草,為蜀師繁息戰馬。今「木門道」、「祁山堡」等三國古戰場都傳有蜀軍的拴馬灣。今祁山附近鹽官,三國時的鹵城很早是西北著名的騾馬市,該市暫無三國詳細資料。但可肯定,隴右良馬是為蜀師所必須的軍需。
⑤利用隴上眾多民族和尖銳的民族矛盾,諸葛亮「西和諸戎,」建立抗魏民族統一戰線,抵禦魏兵。建興七年(229),亮遣陳式攻五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准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今西和)准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降集氏羌,興復二郡,威震凶暴,功熊顯然……「《諸葛亮傳》。」亮建興九年(231)圍祁山,招鮮卑苛比能,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以應亮「《諸葛亮傳》。建興十四年夏四月……徒武督氏王苻健及氏民四百餘戶於廣都」《三國志•蜀書》。比類例多不枚舉。
⑥利用隴右突出的階級矛盾,動員隴右人民一致反魏。建興六年首出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諸葛亮傳》。
⑦利用隴右在居民中遺留的遠古的傳統文化、伏羲文化、周文化、先秦文化、儒家文化素養,號召隴右人民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狹天子以令諸侯,」「當討逆之。」
⑧利用絲路大道,企圖一舉進兵中原。諸葛亮對此特別重視,建興六年(228)首出祁山,立即派馬謖搶先佔據絲路古道龍口咽喉---街亭,結果馬謖沒有完成任務失守街亭,使諸葛亮出祁山,進中原的計劃藍圖破滅,失去戰機,故諸葛亮兵退漢中,「戳謖以謝眾」。惜哉。
三、諸葛亮「六齣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
諸葛亮「六齣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於伐魏前線五丈原草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
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人才將相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
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臣官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拚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5、北伐戰事中,關鍵深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平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失不在來,失之難以挽回。
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得上述,總結諸葛亮「六齣祁山」與「北定中原」關系中的成敗教訓明示,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事業要發達,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受到人民群眾的的擁護和支持,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乾的人才隊伍;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合理用人;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以償。
⑸ 上聯——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誰知道它的下聯是什麼
這是個千古絕對,其寓意之巧妙絕非常人能對,先把出處和別人的對句摘抄過來,雖然個人覺得沒有一個能配得上原文的,但可做個借鑒。相傳清代乾隆時期《四庫全書》總纂官紀曉嵐曾經狂稱天下無不可對之對,其妻便出了這個上聯詰之,曰: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這一聯果然難倒了文思敏捷的大才子。後來又有人在「月」前加一「明」字,更給撰寫下聯的人增添了難度。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寫的是一個古老的題材:月夜的景色。明月照進紗窗,每一個窗孔都被照明,許多個樓閣(葛諧閣音)都被照亮。好一片月光照耀下的銀色世界。就意境而言,這個五言加七言的句子只可算作「一般」,就其語文運用的技巧而言,卻可用「高難度」形容了。其高難之處主要在「個個孔明諸葛亮」七字上。「個個孔明」全等於「諸葛(閣)亮」,而「諸葛亮」系一人名,「孔明」乃是「亮」的表字。它們之間的關系與排序可以表述為:字+復姓+名。而在字義方面,「個個」與復姓的第一字「諸」相當,「孔」與復姓第二字「葛」同類。另外還有平仄相間的語音格局,其要求是: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沈氏,字明玕,自幼神思朗徹,這位有著「不為田家婦、寧當貴家媵」追求的姑蘇女子,如願做了紀曉嵐的一個小妾。她的芳名明美如玉,在紀的一妻三妾中,也大概是頂有才氣的。可惜,三十歲的她竟過早地受到閻君的召見,給紀曉嵐留下了「可是香魂月下歸」的傷感。 明玕的名字遠遠不及她留下的一個曾難倒紀大學士的聯語響亮。 那是一個暑日,她用一種很薄的類似於紗布的夏布糊窗,陽光透過橫豎相間的窗欞,自然讓每個欞格里都很亮堂,她偶得一句:「夏布糊窗,個個孔明諸格亮。」句中,巧妙地鑲嵌三國人物諸葛亮字孔明,切「葛」與「格」又為諧音,明白如話,自然有趣,可謂妙手偶得,精巧之致,難怪聯壇不倒翁紀曉嵐為之卻步。 後世文人對此絕聯產生了濃厚興趣,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似乎能對出下聯,就可才超紀學士。 有人乾脆把紀曉嵐拽進聯里,曰「山神望天,片片石雲霽曉嵐」。霽與紀諧音,石雲又是紀曉嵐的晚號。聯意為山神看天,見片片繞石的雲彩攪著雨後山裡的霧氣。聯以紀曉嵐對諸葛亮,一個蜀漢的丞相,一個大清的協辦學士,正不相上下。有人不經意地,把明玕之聯中的夏布改為紗布。可是翻翻《湖南省志》卻發現夏布之於紗布猶鳳凰之於麻雀也。夏布盛產於瀏陽,將薴麻去皮、粗剖、細績,以一絲之頭搭一絲之尾,捻接成縷,牽經加漿梳理,織造成布,取甚為清潔的瀏陽之瀏河山溪水,浸石灰數漂,其布潔白如雪,優美透明,可以用來做夏衫、蚊帳。夏布早在明末清初最為盛興,暢銷各埠,出口南洋。只有像紀曉嵐這樣的朝廷大員人家才用得起時尚高檔的夏布。也有人認為,陽光過窗,少點情調,乾脆改成「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境界果然幽雅了許多,只是背離了明玕的原意,晝演化為夜,趕走陽光請來月光,好在這一「篡改」不是什麼上綱上線的事,反倒引來一幅相當不錯的下聯:「風送幽香,鬱郁畹華梅蘭芳。」畹華是梅蘭芳的字。一個能掐會算打天下,一個絕唱翻舞動乾坤,花旦對老生,花芳對窗亮,未嘗不可。鑲嵌之妙有之,諧音之俏不存,白璧微瑕業。衍化聯「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因其情調意境勝過原聯,為後世廣為流傳。
某年,澳門迎春征聯便選其為上聯,一時應者如雲,只是主辦者在「月照紗窗」前,又加一「明」字,使明月之明、孔明之明前後呼應,一下子增加了不少難度。然而來聯中,沒有令人拍案叫絕的上乘佳作,只留下一等獎空缺的嘆息。一個未受過多少詩書熏陶的小女子,只因幾回紅袖添香,沾了紀大學士的些許靈氣,閑著糊窗戶玩,竟糊出了千古絕對,令人稱奇。當初我們的紀大煙袋,倘若少抽一口煙兒,多動點兒腦子,也許就對出了下聯,省得後世的讀書人為此絞盡腦汁,但真的這樣,謎團的新奇也就沒了 。——————————————————以下為網上摘選應對聯句————————————————————
昏霧彌蜀, 雲雲關雨關雲長(對紀曉嵐妾之原句)
風送花圃,陣陣畹華梅蘭芳 (對紀曉嵐妾之原句)
老翁掌勺,勺勺周瑜(粥余)周公瑾(粥供緊)(對紀曉嵐妾之原句)
山神望天,片片石雲霽曉嵐(對紀曉嵐妾之原句)
***********************************************
紫星懸碧落,年年觀紫獨孤紅。 (上海·劉竹青)
雨亭迎晚藹,朝朝子雨慕容雲。 (深圳·許向東)
神當戶衛,門門敬德尉遲恭。(廣東·胡宏)
讓王傾玉斗,回回元讓夏侯敦。(廣西·郭君禧)
綠波浮水藻,團團萍綠滿江紅。(美國·區澤)
艷陽懸綉戶,朝朝妝艷慕容芳。(澳門·潘侖山)
美廚調法菜,盤盤羹美歐陽鮮。(湖南·劉雲中)
野煙迷嶺石,茫茫鉅野咸丘蒙。 (南海·潘華)
怨懷次玉笛,聲聲閨怨吳佳期。(加拿大·王炳源)
⑹ 字是什麼意思,比如諸葛亮 字孔明,字是什麼啊
中國古人的姓氏字型大小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個人獨用的姓。
中國古史傳說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雲氏等,今天看來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稱。上古時代氏族以自然物為氏族標志,因而這些名稱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現象有關。這些氏族名稱以後就可能演化為姓(如熊、牛、雲等)。古代稱呼人還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說,「傅」是地名)、職業名(如巫咸,「巫」是從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號(如仲虺,是奚仲的後人)等,這類稱呼固定下來也就是「姓」。如魯、韓、宋等,是以地名為姓;東郭、西門、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為姓;師、祝、史等,是以職業為姓;上官、司馬、司徒等是以官職為姓;公孫、王孫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謚號。從春秋戰國時一些人的稱呼中我們還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跡,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稱「柳下惠」,公輸班因是魯人又叫「魯班」,公孫鞅又因是衛國人稱「衛鞅」、因封為商君稱「商鞅」等。此外,在中華各民族交通往來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遲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變化。如五代時吳越的「劉」姓因避諱(「劉」與吳越王「錢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難」②之後,黃子澄的後人因避禍改姓「田」,而「靖難」有功的太監馬三保卻被賜姓為「鄭」(就是以「三保太監下西洋」著稱的鄭和);北魏孝文帝為推行「漢化」而改「拓跋」姓為「元」姓。又如「漢代諸縣(今山東省境內)的「葛」姓遷到陽都(今河南省境內),為了和當地的葛姓區別就稱為「諸葛」,而齊地的「田」姓外遷,以外遷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東漢名臣「第五倫」)。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夏商兩代留下來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盤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聯系,可能和生辰有關。春秋時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應是以生理特徵命名的。鄭庄公名「寤(牾)生」,則是他母親難產的紀實。可見那時有些名字還是很樸素的。但那時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這含意並因同時出現的「字」而更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離騷》里自述:「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正則」就是「平」,「靈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系。古人「名」和「字」的關系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游」也是同義。又如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學家曾鞏字子固,他們名、字中的「良」與「善」、「鞏」與「固」也都是同義。「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西晉文學家陸機字士衡,「機」、「衡」都是北斗中的兩顆星。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漁」(打魚)、「樵」(砍柴)常為侶,宋代史學家、《通志》的編者鄭樵字漁仲;「漁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學家李漁字笠翁。「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異之,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同」與「異」都是反義。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漢末「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字偉長,《孔叢子》有「非不偉其體干也」句;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三國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也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元末戲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記》)字則誠,取自《禮記》「誠則明矣」;明代軍事家於謙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錢謙益字受之,則都是用《尚書》中「謙受益」的典故。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長女。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系,如唐代抵抗安祿山的名將顏果卿和他的弟弟顏曜卿、顏春卿共用「卿」字,和他們同輩的堂兄弟顏真卿(以書法傳世)也用「卿」字。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明神宗的兒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第三字共用「氵」旁;弔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禎帝朱由檢和他的哥哥朱由校(明熹宗)、堂兄弟朱由榔(南明永曆帝)、朱由崧(南明弘光帝)等第二字共用「由」,第三字共用「木」旁。在這種情況下,姓名中的第一字是和父、祖共用的族名,第二字和第三字的一半是和弟兄等共用的輩名,具體到個人身上就只有半個字了。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朱用純的柏廬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如蘇東坡、鄭板橋、朱柏廬等)甚至超過本名。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宋代歐陽修晚年號「六一居士」,就是以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一」取號。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世憤俗,被權貴們譏為不守禮法,他就自號「放翁」,表示對他們的蔑視。明末畫家朱耷在明亡後取號「八大山人」(「八大」連寫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來抒發自己懷念故國的悲憤之情。當然,更多的官僚縉紳和封建文人所取的各種動聽的別號只不過是附庸風雅、沽名釣譽的幌子。
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春秋百里奚淪落楚國,被秦穆公用五張羖(音古,指黑公羊)皮贖回相秦,人稱「五羖大夫」,可算是古代的綽號。唐代奸相李義府外柔內奸,被人稱為「笑中刀」(成語「笑裡藏刀」的起源),又號為「人貓」;宋代王珪任宰相十多年除「取旨、領旨、傳旨」外不幹別的事,當時號為「三旨相公」,這幾個貶義的綽號形象地勾勒了封建官僚的嘴臉。《水滸》里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准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一、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但清末有人做了一幅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指任北洋大臣(宰相)的李鴻章(合肥人)、下聯指任戶部尚書(司農)的翁同龢(常熟人),卻利用「地望」的雙關語義諷刺了封建大官僚的貪婪豪奢。
二、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蔡邕稱蔡中郎(曾任中郎將),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三、弟子或後人所上的尊稱。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北宋呂本中和南宋呂祖謙先後稱東萊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隋代王通的文中、晉代陶潛的靖節等。
四、謚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岳武穆、明徐光啟稱徐文定、清紀昀稱紀文達等。
五、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如大戴、小戴分指漢代學者戴德、戴聖叔侄(他們編纂的《禮記》也分別稱為《大戴禮》、《小戴禮》),晉代作家阮籍、阮咸叔侄也分別稱為大阮和小阮(「大阮」和「小阮」因而成了「叔」、「侄」的同義詞),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也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六、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伊呂」指商伊尹、周呂尚;「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七、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同李十一醉憶元九》、《送裴十八圖南》、《寄丘二十二員外》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韓愈是韓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行第還可連同名和官職並稱,如裴圖南稱裴十八圖南、杜甫稱杜二拾遺、白居易稱白二十二舍人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七、歐陽修稱歐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的姓名字型大小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直接以姓名作為古人的代號就行了,已不再需要這些東西。但是,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詳、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他的著作也分別題名為《文山集》、《文丞相集》、《文信國公集》、《文信公題杜詩》等。又如《四庫全書》中以「王」為首字題名的著作有五十多種,其中絕大多數是以字型大小或其他代稱題名的,如《王子安集》(唐王勃的字)、《王天游集》(明王達的號)、《王陽明集》(明王守仁的尊號)、《王文成公全書》(明王守仁的謚號)、《王荊公詩注》(宋王安石的封號)、《王右丞集》(唐王維的官職)等。還有很多姓王的人的文集,題目上根本無姓名,如《臨川集》(宋王安石原籍臨川)、《鳳洲筆記》、《弇州山人題跋》(明王世貞,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漁陽文錄》(清王世禎,號漁洋山人)、《船山全集》(清王夫之,尊稱船山先生)等。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型大小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的。
①世界古代史學者稱這種氏族標志(也是氏族崇拜對象)為「圖騰」。
②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
===
古人字型大小摭談
文/闕維杭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這風氣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普遍了。《禮記·曲禮上》稱:「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貴族男子二十歲時(成年)行加冠之儀而取表字,女子出嫁(成年)之時可以盤發插笄(簪子)了,也要取字;故後來亦稱女子許嫁為「字」,如:待字,字人,等等。看起來,這取字的規矩最初是囿於上層社會的圈子,但後來漸漸打破了界限,一般平民也多取字,相沿成習。
那麼,字與名是什麼關系呢?《顏氏家訓·風操》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廣義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涵的發揮。例如諸葛亮字孔明,關羽字雲長,鮑照字明遠,陶潛字淵明,白居易字樂天等等,都是詞義互見,相輔相成的。蘇軾,字子瞻,假如我們知道「軾」字的古義是指車子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子」則系夫子自稱,那麼憑欄而望稱之為「瞻」也就是順理成詞了。他的另一個表字「和仲」很少用,「仲」是二的意思,蘇軾排行第二,加「和」字則含有吉祥意,了解這些字的本義再看錶字,含義就明確了。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字裕之,人「好問」而學識「裕之」,這字取得實在妙;清代戲曲家李漁的字為「笠翁」,則又可謂以俗字見雅趣了。也有的乾脆拆名為字,簡便好記,如清代詩人舒位字立人,尤侗字同人。又有些人喜歡取許多字,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文人中多字的冠軍,大概要算清初杭州肖山的毛奇齡(一名甡),他一字兩生,又字大可、齊於、於、初晴、晚晴、老晴、秋晴、春遲、春庄、僧彌、僧開等等,真是隨心所欲,莫名其妙了。
至於文人學士在名、字之外再取別號,也是不可少的雅事,而這號又往往比字取得更玄乎乃至無跡可尋,但大多數還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少人喜歡以曾經居住或逗留過的地名風物為號,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雲:「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李白五歲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之青蓮鄉,後因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後,「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蘇軾取「東坡」為號還有仰慕白居易的意思,因白居易在忠州(今四川忠縣)曾於東坡屋地栽花自娛,詩嘗數言及「東坡」,蘇慕而效之,遂以為號。蘇軾的這個號在文壇與民間最為普及,他其他的別號多達三十餘個,有以排行、籍貫稱的,如:大蘇(以別於其弟蘇轍)、峨眉先生、眉山公;有以職官學名行世的,如:蘇使君、蘇賢良、西湖長;也有因人格、詩風自稱或被人稱,以及旨在揄揚胸臆的,如:坡仙、謫仙人、狂副使,不一而足。從他的這許多名號也可見出古人取號的廣泛與無限制,多號也就習以為常了。不少的文人還因傳聞軼事或佳句而得號,如晚唐溫庭筠年輕時參加科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這很近於是一種綽號或謔稱了。宋代詞人張先因有三句寫「影」的佳句,被譽稱為「張三影」;元末袁凱因詠白燕詩出名,人呼「袁白燕」;清初王士禛作《漱玉詞》有「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之句,一時稱善,遂號為「王桐花」。這些都是以詩名人的例子。以署邸、書齋名為號也是文人的一種慣例,清代詩人袁枚在江寧(今南京市)小倉山築隨園定居,因號「隨園老人」;清代藏書家錢曾的藏書樓名叫「也是園」,他的號就稱為「也是翁」。
近代文人多號達數十個的有蘇曼殊、姚民哀兩位,有人作打油詩戲稱他倆:「一人數十百名字,從此閻王捉不來。」提倡白話文以後,也有人開玩笑在報上把名號譯成語體,如稱丹翁為「通紅老頭子」,君博為「皇帝賭錢」,令人忍俊不禁。
⑺ 有哪位小夥伴聽過諸葛長青老師的互動成交七部曲,具體內容有哪些
我參加過諸葛長青老師的課程,內容很乾,算是互聯網中一股難得的清流了,不自誇不吹牛,很實在,關鍵是講的內容貨真價實,你去聽聽知道了,下面是我摘出來的部分內容,你先品品,不過,我建議你直接去聽他的網路營銷實操班的課程,聽完絕對讓你相見恨晚
100%成交的秘密——《互動成交七部曲》
1、互動即成交
什麼是成交?
成交是一個過程,從客戶接觸你,了解你,對你產生信任,到最後成為你客戶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讓客戶產生一系列的反應和行動。
每一個行動,其實就是一次成交。前面的成交,都是為後面的成交做鋪墊。
而客戶為什麼會主動和你接觸?
因為你主動貢獻了價值,並且讓對方感受到了你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客戶的心理在急劇的發生著變化,客戶開始了解你的產品,了解你這個人。
客戶對你的產品,對你這個人,由陌生到熟悉,由懷疑到信任。
隨著互動次數的增多,互動程度的深入,客戶每一次和你互動之後,都在不斷的被你成交。
成交的可能是客戶對你產品的認知;
成交的可能是客戶對你的認知;
成交的可能是客戶對你的心理偏向、好感和依賴;
成交的可能是客戶對你的信任;
直到最後實際的成交!
所以互動即成交!
而絕大多數人都很短視,一加到好友,就急不可耐的打廣告,想馬上成交這個人,想立刻將別人兜里的錢放到自己兜里。
這種方式,往往犯了成交大忌,導致你不斷地被別人屏蔽、拉黑、刪除。
包括我們現在打開朋友圈,放眼望去,你看到的基本都是各種曬產品信息、曬客戶見證、曬收款截圖,滿滿都是廣告。
如果你還在用這種模式會賣貨,會越做越累,而且不一定能帶來多少的成交。
因為你忽略了成交的一個關鍵核心——價值貢獻。
成交的前提一定是先貢獻價值、先付出,在彼此間建立信任,而信任是最稀缺的社交貨幣。
能否成交,取決於你和客戶之間互動的次數和互動的深度,你和客戶發生關系的程度越深,你成交他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成交就是互動!
但是很多人並不理解這一句話,甚至把這當成了一句口號,如果你學習過互動成交七部曲,你就會明白這是一個完整的成交流程。
2、為什麼互動能帶來成交?
(1)成交是不斷消除顧慮、建立信任的過程
成交其實是一個讓客戶不斷消除懷疑、顧慮、建立信任的過程。
你和一個客戶接觸的機會越多,成交的概率就越大,這是毋容置疑的。
你和客戶之間的每一次互動,你都在貢獻價值,每一次的價值貢獻,都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會強化客戶對你的信任。
(2)互惠心理——就是別人給了你某樣東西,你會覺得有義務回報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
案例:小女孩募捐的故事
案例1:一個小女孩拿著一個捐款箱走在馬路上,看到一個人就先送一朵玫瑰花給對方,並說一句:「祝你有美好的一天」,然後再讓對方捐贈。
案例2:一個小女孩拿著一個捐款箱走在馬路上,只有有人捐款,無論多少,都會送對方一朵玫瑰花,並說一句:「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案例1、2之間無論是小女孩還是慈善者,做出的貢獻都是一樣的,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第一種方法讓他人捐款概率和金額大大增加,這就是互惠心理。
比如你要結婚了,你的朋友、同學、同事都會應邀參加婚禮,並且送上相應的份子錢,也就是所謂的禮金,那這個錢你肯定會在日後以等價,甚至超額去返給他們,這也是互惠心理的一種體現。
也就是說你在賣產品的過程中,要經常給客戶提供一些高價值、超預期的禮品,這樣你和潛在客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不平衡的互惠關系。
這種禮品的價值越高,不平衡關系就越明顯,當你要求對方給予回報時,潛在客戶報答你的可能性就會越大,最終的結果一定是他會以購買你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形式來給你回報
多次增加觸點,多次跟客戶發生關系,多次給你的潛在客戶送禮,讓潛在客戶感覺虧欠你很多人情,他會感覺到不向你買點東西有點過意不去,不好意思,這也是互動成交七部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地震之後,學校組織者先贈送所有學生一個小紅花,感謝對地震的關心,然後學校再做一個捐款活動,捐款的概率和金額都會增加。
3、互動成交七部曲的互動價值矩陣
(1)如何建立互動成交七部曲的互動價值矩陣?
一本高價值的書、一部經典電影、一份減肥食譜、一套健身方案、一些低成本高價值的禮品、一些試用裝、……
以上內容可以是虛擬的,也可以是實物,這些都是互動成交七部曲互動價值的內容,你可以為自己設計一系列的價值矩陣。
就是這樣樣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一次又一次的鏈接,你和客戶之間的關系不斷的深入,所以互動成交七部曲對於社群營銷特別有效。
你把這些內容整理出來,就可以形成價值1,價值2,價值3,價值4,價值5,價值6,價值7……
這些價值組合起來,就是互動成交七部曲的一個互動價值矩陣。
(2)如何設計互動成交七部曲的互動價值矩陣?
a. 圍繞客戶的身份和你的產品設計相應的虛擬產品;
b. 看到對方在某些方面有痛點、困擾,你可以搜集某些資料(能解決對方的困惑,對某人有好處),主動發給對方;
c. 去1688上批發一批成本1—10元錢的產品,送給客戶,並收取10元郵費,相當於零成本互動;
d. 送你的產品試用裝;
……
這些都是你的互動價值矩陣,你只要拿出來,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互動就可以了。
4、互動成交七部曲中客戶轉化路線圖
將以上所說的價值矩陣進行巧妙布局,並進行適當的排列組合,作為互動成交七部曲的魚餌,發給你的微友,發到朋友圈、社群、公眾號……,不斷和客戶進行互動。
設計好哪些是免費送的,哪些是需要相關的門檻才能獲取,不同門檻,是客戶轉化的驗證,是信任的驗證,是成交的基石。
在不斷互動中,信任感就越來越強,客戶對你所做的一切行為都越來越信任,包括你發的產品信息、成交截圖、客戶見證……。
5、利用互動成交七部曲模型100%成交,只是時機問題
為什麼說利用互動成交七部曲模型能100%成交?
你成交的客戶有哪些人?
(1)本來有需求的客戶,通過互動成交七部曲直接取得信任,直接購買;
(2)原本沒需求,通過互動成交起七部曲產生了深度鏈接,在一些特定時機,會產生購買意願。
這些特定的需求有哪些?
a.送禮需求
b.有優惠促銷,嘗試一下
c.發生某種情況,獲得需求
你可以仔細地想一想,你的朋友圈、你的社群的人是不是都可以劃分成這兩類人?
如果你通過互動成交七部曲模型,讓客戶體驗、感知到了你的互動內容的高價值性,並抓住了他的注意力,讓客戶產生出非常強烈的信任感。
雖然彼此之間連接不錯,但是平時他對你的產品沒需求。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他有送禮需求,極有可能會來找你。
或者她准備懷孕了,突然有備孕的需求,前期你和他的互動,就為後期的成交做了強有力的鋪墊。
所以,通過互動成交七部曲模型能做到100%成交,只是時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