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論文2000字
A. 元宇宙概念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位元組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元宇宙無疑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相關產業
從企業來看,元宇宙仍處於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底層技術還是應用場景,與未來的成熟形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相關產業可拓展的空間巨大。
因此,擁有多重優勢的數字科技巨頭想要守住市場,數字科技領域初創企業要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必須提前布局,甚至加碼元宇宙賽道。
B.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是什麼
「元宇宙」的最新概念通常可以描述為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放大角度來看其作為一個「宇宙」,運行規則以及常態化管理並不需要受限於其表現形式。
元宇宙作為後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將極大地改變當前的游戲市場和互聯網生態格局。 各大廠商在布局「元宇宙」的同時,或許也在為自己在未來的互聯網中爭取一席之地。
C.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元宇宙
伴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信息的接收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需在家中打開網路,即可接受來自全世界的新知識。每個人的朋友圈,甚至周圍的朋友都在談論一個新的話題,它的名字叫作元宇宙。但是,盡管我們很少了解它,我們對它還不太熟悉,但是每個行業都在討論元宇宙,有些機會主義者也會從中獲利。
面對元宇宙,與其說是沉溺,不如說是理性。如今的網路環境下,人們接受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很難分辨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元宇宙在最近變得如此流行,但是我相信,隨著一些專業文章或者視頻的出現,用戶一定會對「源宇宙」這個概念有更深的了解。在人類的未來,我們也期待著更多關於宇宙的新應用。在元宇宙真正受到歡迎的時候,元宇宙才能真正進入我們的生命。咱們靜候吧。
D. 什麼是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一個空間維度上虛擬而時間維度上真實的數字世界;從真實性來看,元宇宙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復制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
從獨立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與外部真實世界既緊密相連,又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從連接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把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囊括進來的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
起源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E. 什麼是多元宇宙
多宇宙(或者稱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論,來自於休•埃弗萊特(Hugh Everett III)對量子力學的解釋。
首先我不清楚樓主您對量子力學了解的程度,因此我把我的回答扯得長一點。眾所周知,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認為觀測者對微觀世界是有影響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趣實驗是「電子究竟穿越了哪條縫」「量子自殺」「薛定諤的貓」等等。但是把人類意識牽扯到對微觀世界的決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學上的困難,以至於後來的許多科學家都提出了區別於此的其他解釋,其中尤以埃弗萊特的多宇宙理論贏得了眾多的支持。
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多宇宙解釋,我不妨把電子雙縫實驗敘述的詳盡一些。
經典理論看來,在電子雙縫干涉的實驗中單個電子只通過了一條狹縫,在一條狹縫中穿過的粒子卻發生了干涉,我們若想在兩道狹縫處都安裝上某種儀器,為的是記錄下來電子路徑或者發出警報,那不就成了?這種儀器又不是復雜而不可製造的。而實際上我們的確可以裝上這種儀器。但是,一旦我們試圖測定電子究竟通過了哪條縫時,我們永遠只會在其中的一處發現電子。兩個儀器不會同時響電子是一個粒子,它每次只能通過一條狹縫,奇妙的是,一旦我們展開這種測量的時候,干涉條紋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釋認為人意識的參與導致了電子波函數的坍縮。
(以下內容選自參考資料《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我們無法准確地定義一個「觀測者」!一個人和一台照相機之間有什麼分別,大家都說不清道不明,於是給「意識」乘隙而入。而把我們逼到不得不去定義什麼是「觀測者」這一步的,則是那該死的「坍縮」。一個觀測者使得波函數坍縮?這似乎就賦予了所謂的觀測者一種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享有某種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權,可以創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來。
真的,追本朔源,罪魁禍首就在曖昧的「波函數坍縮」那裡了。這似乎像是哥本哈根派的一個魔咒,至今仍然把我們陷在其中不得動彈,而物理學的未來也在它的詛咒下顯得一片黯淡。拿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科特•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的話來說,這個「坍縮」就像是「一個美麗理論上的一道醜陋疤痕」,它雲遮霧繞,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個人都各持己見,為此吵嚷不休。怎樣在觀測者和非觀測者之間劃定界限?薛定諤貓的波函數是在我們打開箱子的那一剎那坍縮?還是它要等到光子進入我們的眼睛並在視網膜上激起電脈沖信號?或者它還要再等一會兒,一直到這信號傳輸到大腦皮層的某處並最終成為一種「精神活動」時才真正坍縮?如果我們在這上面大鑽牛角尖的話,前途似乎不太美妙。
那麼,有沒有辦法繞過這所謂的「坍縮」和「觀測者」,把智能生物的介入從物理學中一腳踢開,使它重新回到我們所熟悉和熱愛的軌道上來呢?讓我們重溫那個經典的雙縫困境:電子是穿過左邊的狹縫呢,還是右邊的?按照哥本哈根解釋,當我們未觀測時,它的波函數呈現兩種可能的線性疊加。而一旦觀測,則在一邊出現峰值,波函數「坍縮」了,隨機地選擇通過了左邊或者右邊的一條縫。量子世界的隨機性在坍縮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要擺脫這一困境,不承認坍縮,那麼只有承認波函數從未「選擇」左還是右,它始終保持在一個線性疊加的狀態,不管是不是進行了觀測。可是這又明顯與我們的實際經驗不符,因為從未有人在現實中觀察到同時穿過左和右兩條縫的電子,也沒有人看見過同時又死又活的貓(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是騎虎難下,進退維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經纏住了我們,如果我們不鼓起勇氣,作出最驚世駭俗的假設,我們將註定困頓不前。
如果波函數沒有坍縮,則它必定保持線性疊加。電子必定是左/右的疊加,但在現實世界中從未觀測到這種現象。
有一個狂想可以解除這個可憎的詛咒,雖然它聽上去真的很瘋狂,但慌不擇路,我們已經是nothing to lose。失去的只是桎梏,但說不定贏得的是整個世界呢?
是的!電子即使在觀測後仍然處在左/右的疊加,但是,我們的世界也只不過是疊加的一部分!當電子穿過雙縫後,處於疊加態的不僅僅是電子,還包括我們整個的世界!也就是說,當電子經過雙縫後,出現了兩個疊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個世界裡電子穿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里,電子則通過了右邊!
波函數無需「坍縮」,去隨機選擇左還是右,事實上兩種可能都發生了!只不過它表現為整個世界的疊加:生活在一個世界中的人們發現在他們那裡電子通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世界中,人們觀察到的電子則在右邊!量子過程造成了「兩個世界」!這就是量子論的「多世界解釋」(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簡稱MWI)。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從它的創始人,一生頗有傳奇色彩的休•埃弗萊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實是「埃弗萊特三世」)講起。1930年11月9日,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論科學與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們耳邊回響:「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足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兩天後,小埃弗萊特就在華盛頓出生了。
埃弗萊特對愛因斯坦懷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歲的時候,他就寫信問在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一些關於宇宙的問題,而愛因斯坦還真的復信回答了他。當他拿到化學工程的本科學位之後,他也進入了普林斯頓攻讀。一開始他進的是數學系,但他很快想方設法轉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論方興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釋如日中天,一統天下的時候。埃弗萊特認識了許多在這方面的物理學生,其中包括玻爾的助手Aage Peterson,後者和他討論了量子論中的觀測難題,這激起了埃弗萊特極大的興趣。他很快接觸了約翰•惠勒,惠勒鼓勵了他在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萊特向惠勒提交了兩篇論文,多世界理論(有時也被稱作「埃弗萊特主義-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按照埃弗萊特的看法,波函數從未坍縮,而只是世界和觀測者本身進入了疊加狀態。當電子穿過雙縫後,整個世界,包括我們本身成為了兩個獨立的疊加,在每一個世界裡,電子以一種可能出現。但不幸的是,埃弗萊特用了一個容易誤導和引起歧義的詞「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個比方,說宇宙像一個阿米巴變形蟲,當電子通過雙縫後,這個蟲子自我裂變,繁殖成為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變形蟲。唯一的不同是,一個蟲子記得電子從左而過,另一個蟲子記得電子從右而過。
惠勒也許意識到了這個用詞的不妥,他在論文的空白里寫道:「分裂?最好換個詞。」但大多數物理學家並不知道他的意見。也許,惠勒應該搞得戲劇化一點,比如寫上「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用詞,可惜空白太小,寫不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埃弗萊特的理論被人們理解成:當電子通過雙縫的時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兩個獨立的宇宙,在一個裡面電子通過左縫,另一個相反。這樣一來,宇宙的歷史就像一條岔路,每進行一次觀測,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條路對應於一個可能的結果。而每一條岔路又隨著繼續觀察而進一步分裂,直至無窮。但每一條路都是實在的,只不過它們之間無法相互溝通而已。
假設我們觀測雙縫實驗,發現電子通過了左縫。其實當我們觀測的一瞬間,宇宙已經不知不覺地「分裂」了,變成了幾乎相同的兩個。我們現在處於的這個叫做「左宇宙」,另外還有一個「右宇宙」,在那裡我們將發現電子通過了右縫,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們這個宇宙完全一樣。你也許要問:「為什麼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這種問題顯然沒什麼意義,因為在另一個宇宙中,另一個你或許也在問:「為什麼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觀測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為無論如何宇宙都會分裂,實際上「所有的結果」都會出現,量子過程所產生的一切可能都對應於相應的一個宇宙,只不過在大多數「蠻荒宇宙」中,沒有智能生物來提出問題罷了。
這樣一來,薛定諤的貓也不必再為死活問題困擾。只不過是宇宙分裂成了兩個,一個有活貓,一個有死貓罷了。對於那個活貓的宇宙,貓是一直活著的,不存在死活疊加的問題。對於死貓的宇宙,貓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實實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們打開箱子才「坍縮」,從而蓋棺定論。
從宇宙誕生以來,已經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分裂,它的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很快趨於無窮。我們現在處於的這個宇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在它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們很接近,那是在家譜樹上最近剛剛分離出來的,而那些從遙遠的古代就同我們分道揚鑣的宇宙則可能非常不同。也許在某個宇宙中,小行星並未撞擊地球,恐龍仍是世界主宰。在某個宇宙中,埃及艷後克婁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點,沒有教愷撒和安東尼怦然心動。那些反對歷史決定論的「鼻子派歷史學家」一定會對後來的發展大感興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歷史蝴蝶效應。在某個宇宙中,格魯希沒有在滑鐵盧遲到,而希特勒沒有在敦刻爾克前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為物理常數的不適合,根本就沒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嚴格地說,歷史和將來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已經實際上發生了,或者將要發生。只不過它們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們所在的這個沒有任何物理接觸。這些宇宙和我們的世界互相平行,沒有聯系,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這些奇妙的宇宙對我們都是沒有意義的。多世界理論有時也稱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論,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實應該算是一種誤解,不過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包括許多物理學家仍然是這樣理解埃弗萊特的!這樣一來,這個理論就顯得太大驚小怪了,為了一個小小的電子從左邊還是右邊通過的問題,我們竟然要興師動眾地牽涉整個宇宙的分裂!許多人對此的評論是「殺雞用牛刀」。愛因斯坦曾經有一次說:「我不能相信,僅僅是因為看了它一眼,一隻老鼠就使得宇宙發生劇烈的改變。」這話他本來是對著哥本哈根派說的,不過的確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用犧牲宇宙的代價來迎合電子的隨機選擇,未免太不經濟廉價,還產生了那麼多不可觀察的「平行宇宙」的廢料。MWI後來最為積極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的布萊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聽說MWI的時候說:「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時所受到的震動。100個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貝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進一步的拷貝,而最後面目全非。這個想法是很難符合常識的。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精神分裂症……」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接受「意識」,還要比相信「宇宙分裂」來得容易一些!
不難想像,埃弗萊特的MWI在1957年作為博士論文發表後,雖然有惠勒的推薦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應冷淡。埃弗萊特曾經在1959年特地飛去哥本哈根見到玻爾,但玻爾根本就不想討論任何對於量子論新的解釋,也不想對此作什麼評論,這使他心灰意冷。作為玻爾來說,他當然一生都堅定地維護著哥本哈根理論,對於50年代興起的一些別的解釋,比如玻姆的隱函數理論(我們後面要談到),他的評論是「這就好比我們希望以後能證明2×2=5一樣。」在玻爾臨死前的最後的訪談中,他還在批評一些哲學家,聲稱:「他們不知道它(互補原理)是一種客觀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觀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萊特逐漸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職於國防部,後來又成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創建人之一和主席,這使他很快成為百萬富翁。但他的見解——後來被人稱為「20世紀隱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卻長期不為人們所重視。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發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釋並在物理學家中大力宣傳,MWI才開始為人所知,並迅速成為熱門的話題之一。如今,這種解釋已經擁有大量支持者,坐穩哥本哈根解釋之後的第二把交椅,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此,埃弗萊特本人曾計劃復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為心臟病去世了。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學,埃弗萊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當他應邀去做量子論的演講時,因為他的煙癮很重,被特別允許吸煙。這是那個禮堂有史以來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還用了兩個篇幅的內容解釋了WMI,我就不一一粘貼了,您有興趣的話網路上可以所尋到這本書。特別是關於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讀完後一定會有一個相當全面的收獲。
F. 「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麼意思
元宇宙主要講的是平行宇宙的意思,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為一種虛擬現實的概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會發現全新的技術和概念應運而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對於經常上網的小夥伴來說,很多人已經對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熟悉了。元宇宙的英文意思是Metaverse,你可以把這個意思理解為多元宇宙,也可以理解為多元空間,這個空間主要指的是虛擬空間。
一、你可以把元宇宙理解為平行宇宙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現實世界是現實宇宙,如果我們把虛擬世界算入在內的話,我們就可以把一個個虛擬世界算成源宇宙。我隨便舉個例子,不過我們在手機上玩一款游戲,當我們沉浸其中的時候,我們在游戲中的角色本身就是一個元宇宙 。
G. 什麼是元宇宙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位元組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今年,元宇宙無疑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那麼,元宇宙到底是什麼?為何各大數字科技巨頭紛紛入局元宇宙?我國元宇宙產業又該如何布局與發展?
元宇宙目前尚無公認定義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當然,核心概念缺乏公認的定義是前沿科技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元宇宙雖然備受各方關注和期待,但同樣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回歸概念本質,可以認為元宇宙是在傳統網路空間基礎上,伴隨多種數字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構建形成的既映射於、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同時,元宇宙並非一個簡單的虛擬空間,而是把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囊括進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之中,系統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復制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
當前,關於元宇宙的一切都還在爭論中,從不同視角去分析會得到差異性極大的結論,但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則已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
其基本特徵包括:沉浸式體驗,低延遲和擬真感讓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虛擬化分身,現實世界的用戶將在數字世界中擁有一個或多個ID身份;開放式創造,用戶通過終端進入數字世界,可利用海量資源展開創造活動;強社交屬性,現實社交關系鏈將在數字世界發生轉移和重組;穩定化系統,具有安全、穩定、有序的經濟運行系統。
H. 假如真的有一天,宇宙真的要毀滅了,那我們該怎麼辦
宇宙壽命還有240億年
新華社專電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論文介紹說,宇宙至少還能「活」240億年,比他們原先預計的要長。
科學家們利用哈勃望遠鏡的觀察,計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結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安德雷·林德領導的研究小組之前曾經稱,他們研究預計,宇宙的壽命將還有1
10億年。
但科學家介紹說,最近哈勃望遠鏡觀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們離我們遠去的速度比以前觀察到的超新星更快,這意味著宇宙膨脹速度比我們預計的更快。根據這些新發現,林德等發表新論文認為,宇宙目前只度過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還能存在240億年左右。
科學家解釋說,他們根據暗物質理論建立了一個估計宇宙年齡的模型。根據該模型,宇宙最終將坍塌,並從而算出了宇宙的壽命。不過鑒於人類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暗物質,也不清楚宇宙膨脹速度如何變化,因此上述結論只是在假設之上的理論結算
宇宙毀滅還早,你等得到嗎???????
量子力學多宇宙體系
本世紀50年代初,年輕的物理學碩土研究生休· 埃弗里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學本身更為奇異的量子 力學的推論時,第—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體系 可能存在的理論。這個被所有嚴肅物理學家接受的理 論認為,人們永遠無法確定無疑地對原子和亞原予粒 子的運動進行預測,比如,你只能推斷某個電子在千分 之一秒後大概會在哪裡,但是它也很可能會跑到別的 地方。
這一 重要的不確定性使我們掌握了亞原子世界的 一些基本特性,而這恰好是物理學家們近幾十年來— 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例如,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 斯·玻爾認為:在你通過測量行為將某個粒子的位置確 定下來之前,這個粒子確實可以同時處於幾個位置。他 認為,測量行為本身迫使這個粒子選擇其中的一個位 置,這個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里特卻有另一種想法:他認為,在你將這 個電子的位置確定下來的同時,世界會分裂成許多宇 宙。在每個宇宙中,這個電子都有一個不同的位置—— 而且所有這些每一個都同樣真實的世界會繼續發展變 化並擁有其自己的未來。根據這個所謂的量子力學的 多世界詮釋,宇宙的多產性已經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 度,因為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在每一瞬間都會產生許 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個瞬間,每一個新宇宙又會 再次分裂。但是有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令 人信服的觀點。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正在平行發展 的宇宙的數量將遠遠超出我們的計算能力。
但是,這一理論完全是一種假設,因為我們目前還 想像不出任何可以使我們與這—多宇宙體系中的任何 一個字宙進行接觸的方式。因此,雖然我們每—個人都 可能會隨著我們體內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產生無數 的平行「自我」,但是我們了解其他「自我」發展歷史的 機會絕對為零——所以判斷埃弗里特對量子力學所做 的這種解釋是否正確的機會也同樣為零。
廣義相對論多宇宙體系
第二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看起來也像第一種多 宇宙體系一樣沒有多少可以確定的因素。這種類型的 多宇宙體系的理論依據並不是量子力學,而是20世紀 物理學研究領域的另外—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成果——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質量極大或密 度極高的物體可以使時空結構延長。如果我們能夠找 到密度接近無窮大的物質(比如黑洞),這種延長就可 以變成一條裂縫。
這種時空裂縫被稱為蟲蝕洞,從理論上來說,人們 也許可以將它作為—條捷徑,通過它到達宇宙中距離 我們非常遙遠的另—個地方。但是根據斯蒂芬霍金在 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蟲蝕洞也有可能使我們完 全脫離我們生活的宇宙,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生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誕生後會自行膨脹和發展,並形成自己獨立的時空分支。
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以萬億為單位來計算這樣的「小宇宙」的數量,因為據認為 我們生活的宇畝中存在數以萬計的黑洞。而且這些「小宇宙」還只是自然產生的一部分;原則上「小宇宙」也有 可能通過人工方法製造出來。本世紀80年代末,麻省 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艾倫·古思提出,人類也許可以在實 驗室中利用幾磅重的物質創造出一個「小宇宙」,方法 是將這幾磅重的物質壓縮到與黑洞相當的密度。
在未來的100年時間里,我們是不會掌握這種技 術的——甚至有可能在未來10億年時間里我們還是 無法做到這—點。但是,—個足夠先進的文明也許有能力掌握創造「小宇宙」的復雜技術——甚至還有可能在科學博覽會上出售製造「小宇宙」的成套工具。不幸 的是,容納這樣一個宇宙的新時空將由於黑洞瓶頸(它會破壞任何從其中穿過的東西)的存在而同我們的宇宙永遠割裂開來,因此這種新時空將像量子論的多世 界詮釋的那些時空—樣永遠無法被人們發現。
「渦輪增壓」多宇宙體系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而且這次人類有可能會發現它的存在——盡管這種可能性受條件因素的影響很大。
自1965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 掌握了許多有力的證據證明宇宙始 於創世大爆炸,自那時起所有的東西一直都在向外擴 張。但是在本世紀70年代和8O年代初,美俄兩國的物 理學家(包括古思在內)認識到,在宇宙剛剛誕生的的 候控制著宇宙的強大能量場也許對宇宙的擴張產生過 渦輪增壓作用,這種作用迫使宇宙急速「爆裂」——或 者稱為「膨脹」——其速度是光速的許多倍(光速上限 不能被在宇宙中運動的物體打破,但是宇宙本身卻不 受這—普遍的速度極限的制約)。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論 的還只是一個宇宙——盡 管這個宇宙比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小塊(跨度只有 300億光年)要大得多。但是後來,包括移居海外的俄 國人安德烈. 林德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意識到這種膨脹 的可伸縮性比任何人以前想像的都要大,甚至在正常 宇宙中亞原子粒子大小的區域內也有可能純粹由於偶 然的原因而出現高強度能量場(強度相當嚴宇宙形成 初期的能量場)。
因此,我們的宇宙也許是在一個早就存在的宇宙中形成的不斷膨脹的「泡泡」,我們可以將這個早就存在的宇宙更好地稱為元宇宙。同我們的宇宙一樣,其他 類似的「泡泡」也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但是如果膨脹產生的「泡泡」可以在—個早就存 在的元宙宇中擴展開來,那麼、它也有可能突然從我們 生活的宇宙中冒出來。我們的宇宙也許—直都在萌生 新的宇宙,事實上這些越吹越大的「泡泡」可以膨脹到 不可思議的程度,而且它們可以沿著各自的前進道路 發展變化。這些新宇宙中的自然法則和物理現象也許 同我們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舉兩個例子來說,也許 這些宇宙中的引力非常強大以至於它們幾乎立刻就發 生了塌縮,或者引力非常微弱以至於恆星永遠無法形 成。接下來、它們可能又會生出其地的宇宙,因而自己 也變成元宇宙,宇畝可以在這樣的元宇宙中以一種 無窮無盡的方式不斷地萌生出新的宇宙。
I. 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真的是個騙局嗎
「元宇宙」並不是騙局,指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虛擬空間,換句話來說,就是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
「元宇宙」是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商業巨頭紛紛加入相關的領域,紛紛開始加入 「元宇宙」的行業。這么一個看似虛幻的世界,只要假以時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實現「元宇宙」場景出現。
一、「元宇宙」究竟是什麼,是一個虛擬的空間
「元宇宙」是一個由許多個新技術組合而成的新型網路空間和社會形態,利用數字技術產生的現實世界的鏡像,將區塊鏈技術創建出一個經濟體系,把虛幻和現實相結合,並允許所有用戶對其內容進行編輯。「元宇宙」這個詞最先出現在斯蒂芬森的一本科幻小說《雪崩》當中,小說中描述了一個與現關世界平行的另一個數字世界,每個現實世界的人在這個數字世界中都有另一個虛擬的自己。
總結
「元宇宙」不僅不是騙局,並且推動著互聯網發展,通過虛擬現實設備讓人們真正感受到數字化時代的奇妙。人們只要戴上設備就可以進入虛擬的空間跟同事來一場社交,甚至可以利用「元宇宙」來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從此人類將成為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兩棲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