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佛法如何解釋元宇宙

佛法如何解釋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2-08-21 18:24:43

① 元宇宙通俗解釋,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不是完全虛擬的世界,它和我們的真實世界是隨時互聯的,元宇宙中的經濟系統,也和真實世界的經濟系統直接掛鉤,這也就意味著,你在元宇宙中的身份所產生的影響力也是真實非虛幻的。元宇宙可不僅僅只是虛擬現實、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5G通訊、可穿戴設備等等這些底層技術的應用,元宇宙將是我們現實世界的平行虛擬世界,它也將會重塑我們的生活。近來,元宇宙成為科技和資本領域的熱點話題,那麼到底什麼是元宇宙?元宇宙始於1992年國外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這兩個概念。人們在其中可以擁有自己的虛擬替身,這個虛擬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專家表示,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個理念和概念,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術,如5G、6G、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強調虛實相融。元宇宙主要有以下幾項核心技術:一是擴展現實技術,包括VR和AR;二是數字孿生,能夠把現實世界鏡像到虛擬世界裡面去;三是用區塊鏈來搭建經濟體系。專家認為,元宇宙不能簡單等同於電子游戲,也不能等同於虛擬世界。它是創造性遊玩、開放式探索、與現實連通。了解更多全網火爆的元宇宙究竟是什麼呢?元宇宙通俗解釋,關注「元宇宙商業資訊」公眾平台,掘金火爆產業、探索趨勢商機、助您邁入元宇宙核心圈層。還有近千份最新元宇宙深度報告,下載(免費)。。如果滿意我的回答,可以給個大大的贊不。

② 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元宇宙的意思是: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相關產業:

從企業來看,元宇宙仍處於行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底層技術還是應用場景,與未來的成熟形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這也意味著元宇宙相關產業可拓展的空間巨大。

因此,擁有多重優勢的數字科技巨頭想要守住市場,數字科技領域初創企業要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就必須提前布局,甚至加碼元宇宙賽道。

③ 佛教怎麼說宇宙起源

佛教講究因果循環,宇宙由無而生有,而有到最後又會變成無,就好像我們乾乾凈凈的來,死也死的乾乾凈凈,什麼都帶不走,然後到了下一輩子又乾乾凈凈的來。如此循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宇宙從沒有中起源。
對於宇宙間眾生發生的次第(先後),佛教哲學中有一些描述。如《華嚴經》:「世界之初先成虛空,次成無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講「空」,但此「空」並不是「虛空」,佛教的「空」是指「如來藏」或「自性」,是一種「絕對的境界」,而「虛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對境界,佛教認為世界、眾生皆源於宇宙之本體(即自性),虛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無明」(即微小的執著)然後就先有「虛空」(因分別而有),然後再生出結構簡單(也就是執著很小,業力很輕的)的無色界眾生,這些眾生沒有顏色或物質,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識」形成的生命),我們人類若禪定修得很好,到達「空定」,死後就可能生到這種天界。執著稍深一點就有色界眾生出現,這些眾生只有色相,但沒有淫、食二欲,在人間修禪定到四禪天以下,死後會生到色界諸天。執著、業力再大的眾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眾生有食慾、淫慾與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有物質界與神識合一的「人」與「畜生」,亦有很苦的「惡鬼」與「地獄」道眾生。這些不同境界的眾生是因為「心的狀態不同」而產生的。
根據這一說法,我們可以歸納出佛教哲學的宇宙本質是空(自性),即無論是外境還是內心,只要我們不去觀察,它們就會存在。一旦用心去觀察,就會一無所獲。這是物質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規律,是它的本質。由空而生出虛空(即「有」),物質與意識是「空或有」的兩種屬性,不可分割,即有物質就必然有意識,兩者不能區分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因此,它認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極端的看法。哲學上的唯心論,只承認心,不承認物,所謂『於心執有,於物執無』。釋尊說:『以攀緣心為自性,執生死妄想,認為真實者』。至於唯物論者,恰恰和唯心論者相反,所謂『於物執有,於心執無。』釋尊說:『顛倒行事,誤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者。』這就是佛教哲學對這兩種現象的批評。因為空是永恆的,不生不滅的,而物質與意識是「空」的兩種屬性,因此,意識與物質從本體上來說均是不生不滅的。但意識與物質從現象上來說,均遵從「緣起緣滅」的因果法則。認為物質世界和意識世界均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諸行無常),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但物質世界和意識世界的各種現象(可稱為法)都不是一種實際的存在(諸法無我)。佛教哲學包含緣起性空律、緣起緣滅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等范疇。
佛教哲學認為,我們人類為了區分不同的事物,就給出了各種各樣的概念,如世界、宇宙、時間、空間、物質、意識等等,這些概念都是由人按立的,都不是絕對的存在(即所謂的客觀實在)。這些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概念)之間都是有聯系的,遵守「緣起緣滅」的規律。佛教哲學所說的世界,由時間和空間組成。「世」是時間,時間像流水一樣,處於不斷的遷流延續中,從過去到現在,又從現在到未來,所以時間的存在形式可分為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而「界」是方位的界定,表示空間的范疇。佛法中所說的世界,我國古人趁為宇宙,宇為空間,宙為時間,因此,宇宙與世界本質上是同義的。愛因斯坦相對論以前,人們總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相互獨立的,但現在,人們知道,時間與空間是相互依存的,這在佛教哲學中早就明確。
佛教哲學對物質的起源與結構也有很多的描述。《楞嚴經》卷三,佛說:「汝(指阿難尊者)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質分成微塵,再細分變成「鄰虛塵」,這是很小、接近虛無的塵。它的結構是「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訴我們,物質狀態的細小鄰虛塵,再分下去就變成同時含有物質與虛空性質的東西,最後就是虛空而已。也就是由虛空產生有色相的半實半空的東西,然後再生出物質。佛在說法的時候科學上還沒有原子、分子、質子、中子、電子、誇克等名詞,所以他只有以「鄰虛塵」「色邊際相」等名詞來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當時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對物質組成的說法到今天才被科學逐漸證實。近代科學研究的結果,知道物質可由大往小不斷細分,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質子、中子與電子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質組成單位是輕子(Lepton)與光子,以及組成強子(Hadron)的誇克(Quark),還有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這些輕子、光子與誇克的重要性質有:靜止質量、電量與自旋量(SPIN)及空間大小。輕子包括電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體積有多大,也不知其內部有什麼結構,但有微小的靜止質量與自旋量,有些帶有電量,有些則呈中性,在佛教哲學看來,自旋量是動的能量,與佛家所說的「火大」有關。佛家認為物質世界的組成要素是地、水、火、風四大,「地大」表堅固之性,「水大」表濕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風大」表移動性。若再加上「無礙」的「空大」則稱「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認知」作用的「識大」則成「六大」,六大是有情與非情世界組成之要素。體積大小並沒有堅、濕、暖、動之性,故體積只是虛空的性質而已。質量有「質礙」性質,應屬地大,至於另一個重要性質是電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離電量,但電量看不出屬於那一大。電子在科學上觀察,它有自旋、質量與電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電荷,而光子沒有質量,也沒有電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學界對物質的定義似乎是取決於「地大」,也就是要在靜止時有質量才算。若如此,那麼光子及誇克就不是物質,而只是虛空的一些特有性質而已。科學家把空間的性質以體積、自旋等來表示。目前已發現在質子與氘原子之間就有200多種不同靜止質量與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輕子與質子之間亦有多種介子(Meson)存在,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來,就是各種「色邊際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虛空性質所成,在《楞嚴經》中,佛並未詳列目前科學上找到的各種粒子,只是列舉一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作為說明而已。科學家以自旋,體積、能量、質量等來表示粒子的性質,而佛家則以地、水、火、風、空的性質來說明,似乎這兩者有一致性。皆可說明物質與虛空的特質。目前科學家尚不知誇克、微中子等的來源是什麼,但佛早就告訴我們,它們來自虛空,一切色相皆虛空所出,而佛更進一步指出,虛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無法用目前我們所採用的科學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說皆非自性。
對於物質世界的描述,佛教哲學中還有兩句非常著名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已由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得到了很好的證明。物質就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可變為非物質的能量,那就是物質的本體的空。物質變為非物質的能量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質的能量變為物質就是空即是色了。現在英國科學界已有確實的證明,能量可以變為物質,但從那一種能量變為那一種物質,用那一種方法步驟,卻是到現在還不得而知。將來或者可能從日光(光是能量形式之一)造出糧食、衣服和人人所喜歡的黃金。或者利用長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轉的能力,或地球對於日球的位能,都沒有不可能的理由。
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知道,一切物質都是可以從空無所有處隨緣變現的。這個緣是什麼?按照佛教哲學,它就是眾生的心識。佛教哲學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各種動物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這些有知覺的(活的)識也是源於自性,由於作用不同可分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賴耶共八識,由於有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聽、嗅、味、觸、知的功用。有「末那識」,人的生命才有動的感覺,有阿賴耶識,人的一切身心活動才有記錄之處,人(及一切有情)從無始以來的作為(稱為「業」)就存在阿賴耶識中輪回轉世,人的潛意識就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中,「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復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要有「識」前來參與才可。佛教稱這種前來參與受胎的識叫「中陰身」,這種神識是非物質的眾生,它有生滅、有我相、有形體,其特性會隨時間或作為而改變,因此,中陰身還不是自性。佛教講的自性是無處不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分別、無形相、不生不滅、不可被知但可被「悟」。因此,自性與神識的函意不同,佛教認為凡所有相皆虛妄,虛妄則會變。即所有可以感知的物質世界都是虛妄,是一種相對的存在,而不是所謂「絕對的客觀存在」,都是會變化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的毀滅只是現象滅,不是本體滅,因為就在物質毀滅的同時,能量產生了。一滅一生,只是轉變,因此滅不是真的滅,生不是真的生。生命的流轉也是如此,身體的物質轉化為其它物質和能量,心識也處於不斷的遷流變化之中,如果它再與另一身體結合,就又可以輪回轉世。因為物質能夠轉變為非物質的能量,所以它決不能有固定不變的本體,同時也不能說它沒有本體。因此,佛說物質的本體是空,那空並不等於無,乃是說本體不可以言語文字來描述,它可以自由靈活地應付一切的轉變,不受任何限制、損壞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識(即人們的思想意識)所認識,只能用智慧來觀察。因此,這個本體並不是像哲學家康德所說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但要達到轉識成智的人才能可知。
佛教哲學認為時間和空間的幻象組成宇宙,有情生命和無情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者圓融一體,相互依存,協調統一。精神境界的不同又可以分有情界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群生依附於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小世界中,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須彌世界。
宇宙系由無數個上述小世界所構成,一千個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的化境,宇宙由無數個佛的化境,因此,它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現代的天文學已證明,佛教中所說的小世界相當於我們所說的太陽系,每一小世界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太陽系,一中千世界就是一百萬個太陽系,一大千世界就是十億個太陽系。
每一個世界是依因緣而生,不是常一不變,而是受「成、住、壞、空」四大基本規律支配運行。成即宇宙的生成階段,住即宇宙保持旺盛的階段,壞是宇宙進入衰減的階段,空是宇宙毀滅的階段。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要經歷從生成到衰減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時間觀,佛教用「劫波」來表示。
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早的出現,佛學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又由於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差萬別。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差萬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這就是佛學對於宇宙生命的起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佛教哲學認為,人的感覺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大腦六種肉體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識」,稱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空間上,根與識是一起的,傳導神經屬意識范疇,這些識主司見、聞、嗅、嘗、觸與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識(即意識)最重要,它綜合判別前五識傳過來的信息。佛學認為,人除了由這六識的能力外,經過修行還可以開發出第七識(未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轉識成智。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佛陀就是具足四智的人。例如:眼識傳來一個紅色的圓型東西,而耳識同時傳來尖銳的斷續聲音,意識就判斷這是警示燈。但意識怎麼會有警示燈這個名詞,原來在第六識的記錄上(佛學稱此為名色)早就有了,而這些名色是復雜的小念頭所組成的,這些小念頭(佛學稱為業識種子)是存在倉庫中,這個倉庫佛學稱為第八識或阿賴耶識,而把倉庫中的小業識種子取出變成大的名色念頭是第七識的作用。佛學認為,人的各種活動皆會有記錄,這些記錄變成業識種子存在第八識中,肉體死亡時,這些記錄隨著心識(包括所有八個識)輪回轉世而不滅亡,心識會隨著其自身條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應的去處,這種自然的動力亦類似一種力量,稱為業力。佛學是以八個識來說明所有有情眾生之一切現象,前六識配合肉體之六根以從事見聞覺知的功能,作為和外界溝通的工具。而第七識是「動」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現,沒有動念就沒有生命。它控制人的體溫、心跳、呼吸等(經由意根),而第八識職司儲存,因此才有因果、業障,才會有森羅萬象的顯現,唯識論所謂「萬法唯識」,此識即指第八識而言。
佛教哲學認為,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都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顏色一樣,陸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子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學中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業,有個人單獨造作,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然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為「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由於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地球,便是由於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於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至於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台,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尚有許多的事物,目前還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學的解釋,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④ 元宇宙概念是什麼意思元宇宙通俗解釋

關於元宇宙有這么八大要素。對於想要體驗虛擬現實的朋友來說,最看重的,或許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以及低延遲。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與文明的四大要素。
而這八大要素是roblox給出來的定義。關於roblox,其實就是一個大型的游戲,特別之處在於這是全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線創作游戲,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在這里開發了大量的3D和VR等數字內容,同時這款游戲兼容休閑游戲、虛擬世界以及自建內容。並且這款游戲還擁有兩種虛擬貨幣。分別是robux和Tix,現在Tix已經沒有了,玩家主要用的是robux。
綜合這八大要素來說,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對宇宙進行一個交叉定義。那就是獨立性,連接性以及時空性和真實性。
元宇宙獨立於我們的宇宙之外,但是與外部的真實世界緊密相連,我們可以把宇宙看作是一個平行空間,元宇宙的時間維度和我們的現實宇宙一樣,都是真實的,但是元宇宙沒有自己的實體空間,它只存在於網路之上,是一個將用戶和網路統一的有機整體,元宇宙之中包羅萬千,實現了多方面高度的覆蓋。但是元宇宙的開發任重而道遠,我們的技術尚不成熟 。然而,畢竟元宇宙代表了未來互聯網科技發展的大方向,多家公司也因此而賺得盆滿缽滿,就比如開發了會說話的湯姆貓的公司湯姆貓,僅僅因為公司方面,關於是否開發元宇宙進行了回復,就導致公司股票狂漲。

⑤ 佛教中是怎麼解釋宇宙的

問:請問佛家對宇宙和生命的誕生是如何解釋的? 答:佛家不是解釋,佛家給你說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宇宙跟生命同時誕生的,再給你說得清楚一點,整個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時誕生的。怎麼誕生的?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在佛法裡面也稱之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學里的名詞叫宇宙、人生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哲學里提出本體這個名稱,本體到現在都找不到,本體到底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佛法說的清楚,佛法用性這個字來說明。中國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這個性是本體。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沒有真的東西給你摸到,為什麼?它不是物質。所以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到,耳聽不到,鼻聞不到,舌嘗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這個東西麻煩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羅萬象是它現出來的。 為什麼不叫性現,要叫心現?這就有學問了。性不現,什麼時候現?心現了,所以叫心現識變,性變成心就現了,性要不變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麼差別?性沒有念,心有念。所以《華嚴經》裡面才給我們講,「迷唯一念」,那個念就是叫心,你動個念頭就叫心,念叫心,動個念頭,我們講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不但我們凡夫不知道,阿羅漢也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菩薩的階位很多,所謂大菩薩、小菩薩,菩薩階級在《華嚴經》上有五十一個位次。到什麼樣的菩薩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這個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個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迴向,到十地裡面從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這個知道了,為什麼?他見到了。 前面這些菩薩雖然不知道,跟我們一樣,聽說的,我們今天知道是聽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上說的,我們自己沒有證得,聽說有這么回事情。念頭是太微細了,八地菩薩那樣深的定功才覺察到,這是極微細的振動,這個動是振動。什麼原因振動的?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什麼時候開始振動的?沒有時間。這里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時間、空間是振動之後才發生的,在剛剛振動的時候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你要問什麼原因?佛是不得已說了一個字,叫迷,這個微微的振動就迷了。但是這個迷不嚴重,為什麼?裡面還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動裡面,這個心就叫阿賴耶。你看本來叫性,本來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來叫性,一動就不叫性,叫阿賴耶。阿賴耶能生萬法,宇宙萬法,我們生命起源就開始了。 可是你要曉得,一念不覺那個動不是真的,就是說能生、能現、能變的不是真的,那所現、所變的這些境界、這些現象哪裡會是真的?這個要認識清楚。阿羅漢、菩薩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裡?他認識清楚,他在現相里頭他不被現相迷惑,不被現相障礙。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障礙,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裡面的真實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誤會了,以為這些假相是真的,這個虧就吃大了。以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別、起執著,這問題嚴重了。起分別,分別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執著,執著叫煩惱障,於是你這二障就起來了。二障起來之後,你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說你想錯、你看錯了,影響什麼?你做錯了。做錯就錯的現象變現出來,這個錯的是什麼?六道三途,這是錯誤的。佛講「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錯誤,所以錯誤的境界就出現了。 如果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現的境界非常美好。那個我們跟六道來比,說那是真的,那是凈土,我們一般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你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多麼美好,他那是什麼現出來的?他那也是心現也是識變,但是他那個識只有阿賴耶,沒有末那,也沒有意識;意識是分別,他沒有分別,末那是執著,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現出來的境界是極樂世界;有分別、有執著,現出來的境界是六道輪回。什麼時候現的?就是現前,為什麼?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個很難懂。我們為了大家思惟、觀察方便起見,我們用電影的放映機讓大家去觀察。 電影放映機裡面我們曉得叫幻燈片,一張接一張,那一張就等於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現相,你接著第二個又是一念,所以它還現相,放映機照在銀幕上的色相相續不斷。所以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相是個相續相,相似相續相,為什麼?絕對沒有兩張是相同的,相似相續相。我們現前世界就是這么發生的,是你的念頭發生的,你沒有念頭,世界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什麼?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夢,念頭一斷,你就醒過來,夢就沒有了。所以佛告訴我們,迷的時候有現相,覺的時候現相就沒有了,這才是宇宙的真相。 為什麼會現這么多相,無量無邊,無有止境?這個現象我們也沒法子理解,我找萬花筒來做比喻給大家看。你看萬花筒就這么一個東西,把這個比喻作阿賴耶,萬花筒裡面有些碎片,各種不同顏色的碎片在裡面。我們從這里看去,你把筒子轉動,它里頭就變成圖案,你把它轉一萬次,它現一萬個畫面給你看,沒有一個相同,這就好像阿賴耶一樣。所以現相是什麼?是你心動,你心動它就起現相,你動個不停,它現相在那裡產生變化它不一樣。我們把阿賴耶比喻作萬花筒,我們自己的阿賴耶,我們自己的思想、念頭就是裡面的碎片,當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時候,現象就現前。你的善念就現善境界,三善道,惡念就現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是三惡道。如果你念頭清凈,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它現的就是四聖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沒有了。 所以,念頭一動變成阿賴耶,阿賴耶里頭沒有染凈。到有分別的時候就產生了染凈,到執著的時候就產生了善惡,執著是染,分別是清凈。執著裡面就有善、有惡,有三善道、有三惡道,是這么來的。佛這個說法非常合理。 佛法講科學,不是不講科學,科學是什麼?證據,你能拿得出證據出來。佛法這個證據不需要用儀器去觀察,不需要,它用禪定。換句話說,你要不相信,你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真放下了,佛說放下那個境界你就見到了。你再能把分別也放下,菩薩講大乘裡面的菩薩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動念)放下,諸佛如來的境界你看到了。這是證據,佛叫你親證,不是說你相信他的話就算了,這個沒用處。相信他的話,你自己沒有證得,你還是要搞生死輪回,你還是要搞三惡道。佛法里頭無比殊勝的就是教我們要求證,不是說佛講了就算數,不是的,我們要把它證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叫你不可以執著?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頭一個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後,我所有的當然不可得,你在這上面就不會分別執著了。我們現在最難的,這個身是我,我身體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擁有的,這個放不下,這是最嚴重的錯誤。所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兩句話很重要,「欲達心源凈,須知我相空」,括弧里的註解是宗密大師注的。第一句「欲達心源凈」,你要想通達心的根源,這是什麼?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凈。六祖說得很好,他見性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六祖惠能大師證得了,他為什麼證得?他不迷了,他證得。我們學習從哪裡學起?「須知我相空」。你必須知道我相,「我」這個字怎麼講?宗密大師的註解說「萬物自虛」,我是一個自體,一切萬物都沒有自體,所以佛法講無我。我也當主宰講,一切萬物都沒有主宰,為什麼?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哪有自體?緣聚相就生,緣散相就滅。 這個話也很不好體會,講到終極,緣聚緣散講到終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迷,相就現前,就現相,但是現的相時間太短暫,立刻就沒有了。第二個念頭又迷了,但是第二個念頭絕對不是第一個念頭,這個要知道。像我們看電影幻燈片的底片一樣,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前個念頭生滅立刻就完了,第二個又有生滅出來。這個生滅的現象,佛經上比喻說「如露亦如電」,像閃電一樣,一閃就沒有了,我們是看到的相續相。閃得多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鍾它在那裡閃,像閃電一樣閃,閃多少次?閃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萬億,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萬法自虛。我空,人空,人也空,眾生也空,眾生就是萬法、萬物,沒有一樣是有實體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宇宙、萬法到底是有沒有?佛告訴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為什麼不能說沒有?它有相。為什麼不能說有?雖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講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聽了這個話他就起分別,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從這個名言上就起分別、就執著,那又錯了,又迷了。所以馬嗚菩薩才教人,聽教、看經不可以執著言說相,不可以執著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動念去想它,叫心緣相,你這樣一聽就開悟了,豁然大悟。悟,沒有分別執著才會悟,有分別執著悟不了,分別執著把你的悟門堵死了。你所聽到的是聽別人說的,聽了一些常識、知識,別人這么說的,佛這么說的,菩薩這么說的,自己沒見到。自己什麼時候見到,放下分別執著就見到。阿羅漢不執著,見少分;菩薩不分別,見多分;佛不起心不動念,全見到了。所以,佛法里頭有高等科學,不是不合乎科學,佛法樣樣都要你自己去求證,那是真的;你要沒有證得都不算數,你還是去搞六道輪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 為什麼放不下?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夠徹底。縱然知道徹底了,放下也不容易。為什麼?宗密是華嚴宗五祖,他有句話說得很好,他說真理雖然可以頓悟,這就是講你是悟了,妄情難以放下。真的,習氣太重了,放不下。那怎麼辦?必須常常覺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歷事煉心,這是《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在事相上經歷,天天去磨,去磨練。磨練是天天念念當中想到,實在講提起《金剛經》上一句話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很喜歡的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因為喜歡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瞋恚心擺平了。用這個方法。 凈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凈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用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把它擺平了。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善緣,阿彌陀佛,惡緣,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這個殊勝,這是什麼?沒開悟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祖師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你還犯什麼愁,還不開悟?凈宗殊勝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擺平,擺不平的時候,你還是出不了六道。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出六道輪回,能出十法界,用這個方法比什麼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諸佛贊嘆。天台宗的祖師,從智者大師,沒有一個不是念佛往生。《華嚴》也不例外,《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所以大乘教裡面,無論是宗門教下,這個認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礙幻有,幻有也不礙真空。所以《華嚴》給我們講到究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覺就沒有障礙,迷就有障礙。障礙都是從分別執著生的,分別執著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會有障礙,就有生死,就有苦樂,就有輪回;用真心沒有。這個問題我們在最近講《華嚴經》常常講,常聽有好處。常聽,我們阿賴耶識裡面落的《華嚴》種子多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起現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觀照。境界現前,立刻會想到經上這么說的,幫助你在境界里頭擺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當的程度,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就照見。(凈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九十 2008/3/14) 其他相關文章

⑥ 佛法是如何解釋宇宙的

唯心所生,唯識所變。
想知道更多。熟讀《楞嚴經》第四章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因果相續。

⑦ 元宇宙什麼意思

元宇宙一般指Metaverse。Metaverse是一個虛擬時空間的集合,由一系列的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和互聯網(Internet)所組成。

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是宇宙universe的意思,合起來通常表示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由AR,VR,3D等技術支持的虛擬現實的網路世界。

元宇宙(Metaverse)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Roblox給出的元宇宙定義,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要素眾多,每個要素背後,還有一連串的解釋。總之,一句話說不清楚,這也恰恰說明這一概念的模糊性。

⑧ 元宇宙通俗解釋,元宇宙是什麼意思

最近「元宇宙」成為了熱門的詞語,很多人去解釋「元宇宙」的時候,各種術語,詞彙迸發而出,八大要素,十大簡稱。讓人半懂不懂。人們對於不太懂的東西都感覺神秘。很多人眼裡「元宇宙」好像就是找到了傳說中平行宇宙的入口,還有人說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徹底改變人類以後的生活。

只能說「元宇宙」一詞,這個名字嚇住了很多人,營銷做得好。



也可以說「元宇宙」就是把手機往VR方向發展了而已,現在手機,語音聊天,或者想見誰,直接視頻,逛網店,看電影,玩游戲,買房買車等等。意思就是以後這些東西都可以做成3D的。逛網店,不是手機逛,帶上VR眼鏡,可以看到一個3D的虛擬的店面,以及立體的商品。

「元宇宙」確實是科技發展的必然,但不是像很多危言聳聽的人說的那樣對現實世界造成毀滅性的沖擊。

除非現實世界人類的科技已經異常發達,頂峰造極。人類壽命延長到幾百年,幾千年,甚至長生不死。各種疑難雜症,癌症早就已經解決。現實宇宙的秘密早已破解,宇宙對人類不再神秘。人類已經不用吃飯,排泄,靠吸收能量就能存活。人意外死亡後,可以將意識和肉體分離,將意識轉移到所謂的「元宇宙」中繼續生活。

除非以上這些都能做到,才有可能跟很多人說的那樣,「元宇宙」對現實生活造成極大沖擊。因為現實宇宙沒意思了,才去模擬一個新的宇宙,挑戰一下。

你在「元宇宙」裡面的商店買了東西,他還是要通過現實社會的物流給你發過來,不可能憑空變到你面前。你在「元宇宙」里大吃一頓,現實里就一天不餓了?也許千百年後,能實現,但現在還差得遠。所以還是好好活著現實世界裡吧,有那麼多的精力,期盼科技的發展,先去解決現實中那些困擾我們的疑難雜症吧。

⑨ 佛教如何解釋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

佛教不研究世間萬物起源的問題,佛祖告訴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這個「世間」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世界。

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恆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恆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

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

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

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9)佛法如何解釋元宇宙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⑩ 元宇宙的解釋什麼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

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特徵屬性

Roblox給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要素眾多,每個要素背後,還有一連串的解釋。總之,一句話說不清楚,這也恰恰說明這一概念的模糊性。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指出,一方面,現實中缺什麼,虛擬世界中就需要補什麼;另一方面,人們在虛擬世界裡面做的事情,對於真實的世界有沒有反哺的作用。然而從人類發展歷史看,虛實之間的平衡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熱點內容
斐訊區塊鏈羊毛 發布:2025-09-11 18:24:39 瀏覽:26
lym區塊鏈 發布:2025-09-11 18:01:50 瀏覽:413
比特幣2018巴比特 發布:2025-09-11 17:50:29 瀏覽:771
國家對比特幣的干預 發布:2025-09-11 17:46:40 瀏覽:529
eth如果礦工費非常低什麼結果 發布:2025-09-11 17:42:43 瀏覽:255
如何查詢eth歷史數據 發布:2025-09-11 17:26:59 瀏覽:678
退出貨幣寬松對幣圈的影響 發布:2025-09-11 17:11:14 瀏覽:271
基於eth開發的oc幣 發布:2025-09-11 17:03:14 瀏覽:263
比特幣2017年會漲到 發布:2025-09-11 16:53:53 瀏覽:179
ltc和bch的區別 發布:2025-09-11 16:25:15 瀏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