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尹燁談元宇宙
1. 俞敏洪、尹燁對談讀書的作用
俞敏洪、尹燁對談讀書的作用:
俞敏洪:你寫了《生命密碼》系列三部曲,《生命密碼》第三本剛剛出版,對人類面臨的重大瘟疫和疾病的原理,病毒和細菌,進行了前世今生的詳細解讀,為什麼要連續寫三本《生命密碼》呢?
尹燁:《生命密碼1》副書名叫「你的第一本生命科普書」。《生命密碼2》在《生命密碼1》的基礎上分成了四個專題。
由於這兩年我跟華大的小夥伴一起抗擊新冠疫情,所以到了《生命密碼3》副書名叫做「瘟疫傳」,我把影響人類歷史的12種瘟疫記錄下來。
我是覺得人類太狂妄了,雖然說我們對於傳染病的認知越來越准了,現在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病毒和細菌,但是人類一般特點在於他手裡拿著錘子的時候,他看什麼都是釘子。
所以當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人類掌握了抗生素,就突然覺得我們對感染毫無畏懼了。我們變成了「地球之王」。
隔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其實「地球之王」還是微生物,因為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呆了幾十億年了。從農業社會算起,人類統治地球才1萬年。在這個過程中人類所能製造出來的各種辦法,微生物早就已經嘗試過了。
但是就像馬克·吐溫講的,「我們總是踩著相同的韻腳,前人犯過的錯誤,後面繼續犯錯,不斷地自大」。之所以寫這本《生命密碼3:瘟疫傳》,其實我自己一個最大的感受就在於SARS和新冠都是我親歷的。
我明白了,其實我們人類必須有敬畏之心,必須要跟這些地球上的眾生,尤其是微生物能夠更好地相處。
不然的話人類沒有未來。拿「結核病」來講,現在有多重耐葯結核,從長期來看它的影響要比冠狀病毒厲害多了。但我們現在並沒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些問題,我們現在的重點可能都放在新冠上了。但實際上我們還是要警惕微生物,同時還要跟微生物「搞好關系」。
俞敏洪:由於微生物也在進化,那你覺得人類面向未來的時候,不管我們科技怎麼發達,生物學怎麼發達,人類是不是每過幾年必然都會經歷這樣或大或小的微生物的考驗呢?
尹燁:是的,而且目前來看頻次會越來越密,越來越劇烈。我們現在的人口密度,包括我們現在使用的交通工具,人和人之間的連接都越來越密。
我們每一個人渾身都長滿了或者說是攜帶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從這個意義上講,你是不可能逃開微生物的,所以還是盡可能地去相處好,這個才是更加合理地共同分享藍色星球之路。
俞敏洪:我們小時候常聽一句話「不幹不凈吃了沒病」,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嗎?
尹燁:有一個「公共衛生假說」,就是說很多疾病是因為太干凈。比如說美國有很多的疾病,包括像脊髓灰質炎,就是小兒麻痹症,其實是因為太干凈,沒有機會去接觸到這些微生物而產生免疫,後來病毒來的時候就引起了一次不可逆轉的,嚴重的甚至是終身永久性的一個損傷。
人肚子里的細菌是我們的好夥伴,但是你不好好對他,他會給你找事的,要不便秘,要不慢性腹瀉,甚至會引起應激造成睡眠不好,其實現在都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使得你的腸道菌群變得更加和諧。
也就是說你越去在意你的菌群,它的狀態好,你的狀態也就好了。我們吃的所有的食物大多不是為人自己吃的,是為了肚子里的菌群而吃,這裡面有非常多的培養基是為了誘導你的益生菌的。
俞敏洪:請你講一講《生命密碼》三本書的不同。
尹燁:《生命密碼1》更多算是一本基因入門書,這裡面既有動物又有植物,又有疾病,所以《生命密碼1》比較適合生命科學入門讀者。識字量大概在3000字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讀了。
《生命密碼2》把《生命密碼1》當中一些大家願意聽的內容加以豐富,更加聚焦在幾個專題上。其實原來的《生命密碼3》還想繼續這么寫,但是恰好動筆的時候新冠疫情來了。
所以我就直接把《生命密碼3》寫成了瘟疫傳,用一本書把人類最應該關心的瘟疫和傳染病看完。
俞敏洪:你說過情緒可以改變基因,所以要開心,遠離人渣,遠離破事。那我們如何保持情緒良好呢?如何將身體調整到良好的狀態?
尹燁:其實提升免疫力最好的方式不是吃保健品,就三件事,首先是睡好,第二是適當的運動,最後一個要保持快樂。讓自己一直都處於一個很好的正面狀態。
這幾件事情聽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還是很難的。比如睡眠要有規律,比如養成運動的習慣,有的時候你不想運動了,恰恰是你需要運動的時候,人要對抗自己的懶惰。
最後一個就是即使遇到任何問題都應該保持一個正面態度。人一定要去面對正確的事情。人情緒的好壞還能影響到人的基因的改變,當天甚至瞬時就能改變。
我一般不建議看恐怖片,因為絕大部分人會因此留下印記。你追求的是一個短期刺激,但是他會長期給你帶來一個潛意識中的干擾因素。人還是應該活在一個相對平和的世界裡。
俞敏洪:當大家都面臨巨大壓力時,自我構建快樂情緒的能力或者說是釋放自己壓力的機會非常少,面對這樣的一個狀態,從調節人的身體狀況的角度你給大家什麼樣的建議?
尹燁:首先我要說人是群居動物,除了一部分哲學家和科學家可能需要在自然科學或者在自己的心流當中找到這種平和,可以離群索居之外,絕大部分人是要有人去開解的。
如果說你特別想自己獨自生活,也請隨身帶一個寵物。我講過親生命性,我希望有一個生命來映射我的生命也是美好的,我在照顧別人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是比較推薦大家依然應該活在一個大家庭里的,即使大家未必都能物理空間上在一起,但依然可以通過空間距離上的溝通得到心靈的撫慰。同時即使在很難的時候也依然要心存希望。
其實很多人都不怕死,而怕活著,後來想一想很大程度上講一方面是在於我們要一直靠近正能量,另一方面在於我們還要給自己找到一些志存高遠的事情來做,比如說看書。
人其實是不該被束縛的,即使這一刻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否有自由意識,但是我們肯定是可以去自由否定的。也就是說,你也許沒有肯定權,但你一定有否定權。
我們應該用好我們作為靈長目當中的最高物種所享有的智慧,我們應該把智慧用好,而不要覺得活在一個不如意的世界裡,多接觸正能量的人和事情。
俞敏洪:人對生命充滿熱情特別重要,它能抵抗你一百個、一千個負面情緒,因為只要你對未來還有念想,只要你對眼前你在做的事情還有熱情,只要你對周圍的人還有信心或者說是還有信任,我覺得再艱難的人生都夠度過去。
當我在讀書的時候,實際上我就感覺到已經在跟人進行交流了,盡管書不是活的,但它實際上在對你說話,你同時也在思考,跟它對話,也能引證你想的對不對。
如果說閱讀的東西是我不知道的,就覺得好像是一個良師益友在給我講課,感覺到了我的大腦和其他人大腦連接上的一種快樂。
閱讀這件事情給一個人的心靈帶來的是健康的正向的影響。但是現在很多人通過虛擬的方式與世界連接,比如說通過看短視頻,通過網戀或者虛擬社群進行交流,甚至我發現很多人在虛擬世界中表現出來的狀態跟他在現實中的生命狀態是相反的。
比如說一個非常膽怯的人,他就敢於在網上發表各種大膽的甚至是謾罵的言論,這種交流當然也算是一種交流,但是我總覺得這種在虛擬世界的交流時間久了之後,對心靈的健康反而是不好的。
我就想問你,從生物學、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未來元宇宙開始出現了,人在未來好像越來越多地陷入到虛擬世界中去,跟現實世界慢慢脫節,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覺得人和人到底應該如何相處呢?
尹燁:現在大家連接的圈子大了,但其實根據「鄧巴數字」法則,人的一生擁有約150人的穩定社交人數極限。職場上大概連接十個人以內,一般高效的管理者差不多連接七個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何能夠在一個虛擬世界提升現實世界的共情能力。我們會在書中去尋找一種心流的狀態,它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讓我們原先不擅長的一部分神經元產生了連接,產生一些新的突觸,讓我們去領悟到一個新的領域的內容。
阿基米德在浴缸里知道了浮力定律的時候說的話叫「尤里卡」,其實就是「我知道了」。其實我們在看很多的書的時候也會拍大腿,原來是這么回事!
其實我們確實是不一定非要通過跟現實世界去產生交互才能提升共情能力的。科技永遠會進步,我們今天的科技顯然比起30年前已經不可想像了,但是我堅信如果20年以後的人看咱倆今天直播連線一定會覺得老土。
或許大家已經在一個虛擬世界裡通過握手、跳舞來連接了,我想說的是,其實你在攀登自然科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大量的人文科學去澆灌,因為沒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
但是沒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險的,為了那天到來的時候咱倆不是見面互相捅對方一刀,而是在握手,一起去傳播正能量,我覺得越是在這種難的時候我們越要讓大家心存希望。
俞敏洪:你其實是一個特別積極樂觀向上的人,還在用自己的姿態來傳播生命科學的一些普及性的嘗試,我想問你的是,你怎麼樣能夠保持你身上的這樣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姿態的。
我相信你生命中也會遇到各種苦惱,或者說是迷茫、失落,你是通過什麼樣的方法調節自己的?因為我覺得你的這種狀態應該是大家可以借鑒的。
尹燁:俞老師,其實我真的是靠看書來調節的,我高興了,我看書,我悲傷了,我也看書,只是我會在不同時間選擇不同的書,泡一杯茶,點一根香,喝一杯茶,如果給我三四個小時的時間,讓我看個三五本書,那是我非常幸福的時刻,不管那個書寫的內容是什麼,但是我從中能找到非常多的力量。
其實你知道理性是極致的感性,也就是說把你自己心中最想做的事情去做到極致了,它就變成理性。
所以還是那句話,只要我前面有陰影,我知道了我有陰影,是因為後面有光照過來了,所以我反一個方向我就一定能看到光,既然這個事情我今天處理不了了,這個客戶我搞不定了。
我可能也被老闆罵了,或者說我可能讓我周圍的人感到傷心了,又或者是我因為某個很重要的事情我爽約了,但是他都不能阻擋我追求開心的自由。
當我遇到內心特別壓不下去的這種麻煩和事情的時候,我也知道暫時解決不了的時候,我只有在讀一本書的時候、讀進去的時候才能夠讓心情平靜下來,否則的話,完全平靜不下來。
而且我覺得知識其實沒有文理,我們兩個沒有交流過讀書,但是習慣是高度的趨同,在生物上叫做趨同演化,也就是說我們都以一樣的方式,來幫助自己去做演化。
比如說古文,對我來講,其實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自信就是對本民族文字的喜愛。不管我們的英文多好,但是前提是你的母語一定要能夠配得上。
其實我在38歲以前更多的是看我的專業書,但是38歲以後,就這幾年我確實看哲學書、文學書多一些。因為我覺得確實我在讀這些先賢們的書的時候,能給我自己在今天再去思考生命科學的東西,給我非常多感悟和觸動。
俞敏洪:這個是不是意味著你的思維高度或者思維模式切入到了另外一個層面,因為一般來說閱讀這件事情很有意思的是,比如說如果醫生都堅持只讀專業書籍的話,好像在專業上最後能夠挖的深度和廣度反而是有限的。
就是說在專業水平中達到了一定境界以後,就像剛才你說的,從哲學的高度、歷史的高度再回過來看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時候,反而能得到一些新的感悟和感受,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說你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對於生命的看法已經進入了另外一個層次。
我想問你就是說因為有些物理學家做得特別好,包括牛頓什麼的,好像最終都開始研究宗教,好像前一階段我聽說楊振寧老師也開始研究宗教,這是不是代表了對人終極命運的一種關懷?
尹燁:對,其實我們都一樣,就是你已知圈越大,知道的越多,反過來講,你不知道的就更多,所以讀書其實不會讓我們變成全知全能的。
讀書唯一的作用是讓我不害怕未知,是在面對未知的時候,你會有能力去彌補你的未知。我讀了這么多的書,讀到最後,最近有一本書叫《大腦傳》,這是最近剛剛出的,我剛看完它里邊寫的一句關鍵的話,就是「我對大腦一無所知」,你不能光看專業書,光看專業書,你真的就看成了一個書櫃了。
我們在邏輯上或者在數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詞叫做正交信息,當正交信息越多,我們對那件事情的篤定性就會越強,因為它又被確定。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嘗試一個全新的領域,就是為了使得我們的三觀能夠產生一種更加的篤定。
這個篤定本身並不是說我們就什麼都會了,反過來講我承認我渺小,我承認我要跟眾生、要跟萬物去獲得一種平等,來解決我這一生的不惑。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人類具有宗教性,不是宗教,是宗教性,也就是說相信舉頭三尺有規律,這件事情是一定的。因為我們都讀不下去了,不管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還是楊振寧,我們都一樣。
你再聰明,邊界之外就是你不知道的東西,所以這個過程中你會明白,你越知道得多,你的反噬就越厲害。
那怎麼辦?我們可能就要重新去跟自己談判一下,OK,我們也許不需要都知道,但只要近一寸我就有近一寸的驚喜,我多講一段我就多講一段的這種自信,在這個過程中你就變成了一個自己跟自己比,我只跟昨天的我來比,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自洽的狀態。
2. 尹燁的人物簡介
尹燁2002年加入華大基因分支——北京華大吉比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先後從事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產品注冊、生產管理、質量管理、市場營銷等工作,在生物產品研發、生產、質控、申報注冊及生物技術臨床應用推廣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主持申報多項專利,數十項體外診斷試劑,對於GMP/IVD/ISO系列質量管理體系有深刻理解。2003年春,尹燁作為「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診斷科研攻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在華大高效完成SARS病毒測序和獲得診斷蛋白之後,他率領團隊在24小時內即完成了SARS診斷試劑盒全部研發及申報材料的准備並順利獲得了國葯局的審批。隨後,華大及時將30萬人份「免疫檢測試劑盒」免費送到了防治SARS的第一線。
2009年,因綜合表現突出,尹燁調入華大基因總部,負責基因組學及生物信息學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推廣,並先後出任華大基因科技合作事業部總裁、全球生產平台負責人、華大基因研究院助理院長 ,華大集團首席運營官 ,華大醫學執行總裁等職 。他負責組建起華大基因全球營銷團隊,打造華大基因全球化科研、產業平台,完成了華大的全球化布局。期間,尹燁先後擔任全球「千種動植物基因組計劃」總指揮,「百萬人重測序計劃」第一負責人,「蒙古高原特色物種基因組計劃」總負責人,「蒙古族人基因組計劃」項目主持人等,主持或參與了上百個國際基因組合作項目,在Natur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推進建立華大與全球生物科研機構良好合作關系,為推動基因組學研究、分子育種、醫療健康、環境能源等領域的科研發展及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前沿生物科技在醫療、農業、環境及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服務做出重要貢獻。在任華大醫學執行總裁期間,全面貫徹個體化、預測、干預、參與「4P醫學」理念,推動了基因檢測的臨床應用發展,以降低出生缺陷及重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華大基因在2013年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全資收購,尹燁 在華大此次海外收購過程中作為核心成員起到了關鍵作用,積累了豐富的資本運作和融投資經驗。
目前,尹燁任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 ,率領團隊積極推動前沿生物技術和基因組學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應用,向全球頂尖的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大學、葯廠、育種公司等提供完整的基因組學解決方案,為臨床行為提供診斷、干預和治療依據,為生命科學及醫學創新提供技術和研究服務,致力於成為全球基因科技應用服務行業領導者。
2014年獲中國十大經濟潮流人物獎
2015年獲評大連理工大學「2014校友年度人物」青年校友成就獎
3. 怎麼看待華大基因尹燁和梁冬的對話
1關於生命的話題太深奧、內涵太廣,任何一個細小的領域都有無數科學家在努力去破解。看了第一輯關於意識的訪談,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闡述意識和生命的關聯,只能談談自己對其中涉及的一些細節的看法。尹燁的談論深入淺出,思維很敏捷。有些我很贊同,有些我覺得需要商榷。意識是有物質載體的。201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科學家發現了腦細胞在記憶過程中的作用(參見鳳凰科技報道:記憶一個單詞需要數十萬腦細胞,如下圖)。在記憶形成的過程中,肌動蛋白作為信號載體,以特定方式分布在神經元上。2. 人的大腦在思維過程中是產生腦電波的。人只要活著,就會在大腦神經系統中會產生各種電位,被匯集記錄下來就是相應的腦電波。不同的腦電波反映出大腦的不同活動狀態,但是至今,人類還無法精確的解析腦電波所對應的思維活動。神經系統太復雜,光大腦神經元有860億個,即使部分參與信息的編輯,因為信息傳遞的指數關系(3個1/0開關的信息量是2×2×2),這個信息量是目前的計算機難以解答的。
3. 意識可以影響基因表達。很多研究論文已經表明了抑鬱與基因表達的關系。大家可以去搜相關論文。至於什麼意識能夠影響?影響程度?科學界依然在探索。關於尹燁提到的911事件對孕婦胎兒的抑鬱影響,我沒有找到相關論文,也對該結論表示懷疑。意識影響的基因表達能否遺傳?我仍然相信傳統理論:意識是在大腦產生的後天獲得性生理活動,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合成是先天性的遺傳信息活動。後天獲得性,不會遺傳,也不可能控制基因所表達的遺傳信息活動。胎兒在母親子宮發育的階段是很少有自主意識的,是無法影響嬰兒自身的基因表達的。母體因抑鬱而產生的基因表達改變是無法遺傳給孩子的。『你天天覺得你乳腺有問題,它就會有問題的。」「母乳一定是夠的,如果你信。」 這兩個說法,我表示很難贊同。尹燁把一些客觀的生物現象都歸結為意識問題,有點過了。女性因乳腺炎等問題而無法哺乳的臨床案例太多太多,難道這些女性都有心理疾病?
4. 《基因傳(精裝版)眾生之源》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基因傳(精裝版)》([美]悉達多·穆克吉)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nwWy0xhAHtep_q2DM6BvdA
書名:基因傳(精裝版)
作者:[美]悉達多·穆克吉
譯者:馬向濤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4
頁數:620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整個20世紀,有三項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和技術應用讓人類社會發展到了新的歷史階段:「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的革命,「位元組」的發現帶來互聯網的革命,「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的革命。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罕見地完整講述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按照時間順序和故事情節展開,是一部反映基因發展史的傳記。
《基因傳》也是一部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秘的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像偵探小說一樣,以科學家們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淺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論的脈絡,又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斗爭、成功與失敗。《基因傳》也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政治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制度、文化、倫理、道德的沖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糾葛,有歷史進退,《基因傳》是一部有溫度的、敘事高超的科普通識讀物。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無限接近生命的真相,當我們能夠掌控和改造人類基因時,「人類」的概念也許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基因傳》所講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2010年,穆克吉的《眾病之王: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歷史,出版後獲得普利策文學獎,但是這本書不反映癌症病變之前生命的常態。如果癌症是人類身體發生病變之後的魔鬼,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之前維系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作者在癌症研究過程中意識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深刻領悟其內在機制,於是,在探究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作者創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著作——《基因傳》。《癌症傳》講的是生命的病態,《基因傳》講的是生命的常態,因此《基因傳》可以被視為《癌症傳》的前傳。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基因傳》出版者)
《基因傳》不僅是一部翔實記述(基因)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在21世紀面向未來的宣言。
——馬向濤(《基因傳》譯者)
見識叢書(見識城邦出品):
《見識叢書01:時間地圖:大歷史,130億年前至今》[美]大衛•克里斯蒂安
《見識叢書02: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約翰•R. 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4:資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5:帝國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6:極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
《見識叢書07:守夜人的鍾聲:我們時代的危機和出路》[美]麗貝卡•D. 科斯塔
《見識叢書08:1913,一戰前的世界》[英]查爾斯•埃默森
《見識叢書09:文明史: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見識叢書10:基因傳:眾生之源》(平裝+精裝)[美]悉達多•穆克吉
《見識叢書11:一萬年的爆發:文明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美]格雷戈里•柯克倫 [美]亨利•哈本丁
《見識叢書12:審問歐洲:二戰時期的合作、抵抗與報復》[美]伊斯特萬•迪克
《見識叢書13: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沖擊》[美] 艾爾弗雷德•W. 克羅斯比
《見識叢書14: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裝+精裝)[美]雅克•巴爾贊
《見識叢書15:瘟疫與人》[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6: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美]威廉•麥克尼爾
《見識叢書17:奧斯曼帝國的終結:戰爭、革命以及現代中東的誕生,1908-1923》[美]西恩•麥克米金
《見識叢書18:科學的誕生:科學革命新史(上下冊)》(平裝+精裝)[美]戴維•伍頓
《見識叢書19:內戰,一部觀念史》[美] 大衛•阿米蒂奇
《見識叢書20:第五次開始》[美]羅伯特•L. 凱利
《見識叢書21: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精裝)[以]赫拉利•尤瓦爾
……後續新品,敬請關注……
【讀《基因傳》的N個理由:】
1. 不是所有寫基因的書你都能讀得懂。
2. 這本書所講的故事,和每個活生生的人都息息相關,你所有關於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的問題,都會在書中找到新的答案。
3. 你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基因的發現,讓我們終於無限接近這些大問題的真實答案。
4. 這本書寫了3000年來人類對生命遺傳迭代奧秘的探索。
5. 為什麼人人相似卻又千差萬別?生命的演化過程里,是什麼在背後決定著這一切?這個問題困擾人類幾千年,從亞里士多德到達爾文,人類始終探索。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找到了基因,終於找到了破解生命奧秘的鑰匙。
6. 整本書寫了240位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秘的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
a. DNA雙螺旋的發現過程,驚心動魄,如大片一樣精彩。
b. 納粹德國利用「優生學」理論,讓集中營成了世人心中永恆的傷疤。
c. 你以為科學家之間都應該是「我好崇拜你啊」,但其實,他們可能即使合作也不忘記斗爭。
d. 一個在學校里表現「良好」的美國小女孩,卻和媽媽以及媽媽的媽媽一起被認定為「智障人士」。
e. 你以為你是女人,我以為我是男人,但基因說,我們可能都錯了。
7. 基因是沒有情感的,《基因傳》是有溫度的。
8. 如果非找一本類似的作品,就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吧,《人類簡史》用嶄新的大歷史視角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重述了人類從起源到今天的故事,《基因傳》也從宏大的視野和人類終極問題的關懷,用極講究的敘事手段,把基因的故事講了個通透。
9. 之前寫基因的書也不少,但都零零散散的,從來沒有像穆克吉這樣完整系統地梳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基因傳》是一部知識密度極高的佳作。
10. 這不是生硬的科普書,作者同時把政治、歷史、人性、倫理、道德等議題穿插在里邊,是一部有厚度的作品。
11. 好看,真的好看,一個問題連著一個問題,科學家們抓住片段的線索和證據,一個一個攻破基因難題,像偵探小說一樣好看。
12.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完整地了解基因的全部知識,關於基因,看這本就夠了。
13. 印度裔美國醫生,這樣的身份,讓作者的寫作別具一格。
14. 穆克吉的前一部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獲得普利策獎,他是個非常會講故事的人。
15. 未來,這本書關系所有人的未來!基因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基因測序、基因克隆、基因檢測、基因診斷、基因編輯……這些技術可以為我們帶來巨大好處,可以治癒疾病、預測未來、更新我們對性別、身份、選擇的認知,基因時代正在到來。但是,基因也涉及智力差異、種族歧視、倫理、道德,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就歪曲利用了基因理論,製造了種族屠殺的災難。人類已經掌握了定向改造基因的技術,影響基因的功能,從而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那麼誰有權力支配它們並且確保安全呢?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而誰又會成為它的犧牲品?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掌握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也許將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
16. 穆克吉很帥,嗯!
究其根本,人類不過是攜帶基因的載體與表達功能的通路。基因是自然界萬物生長的源泉,而我們就像是風馳電掣的賽馬,在轉瞬間前赴後繼薪火相傳。它們的組成與世間的善惡無關。同時也不會受到人情冷暖的影響。我們只是這些遺傳物質最終的表現形式。
——村上春樹《1Q84》
【名家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2016年度精英閱讀書單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經濟學人》2016年度書單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編輯部2016年度值得一讀的科技、科學類圖書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
郝景芳 (童行計劃創始人,《北京折疊》作者)
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神經生物學博士)
李開復(創新工場CEO、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
李清晨(醫生、科普作家、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心外傳奇》作者)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劉蘇里(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知名學者)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主任)
尹燁(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節目《天方燁談》主創)
張羽(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只有醫生知道》作者)
安東尼•多爾(普利策獎得主,《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作者)
保羅•伯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LinkedIn創始人)
瑪麗亞•拉莫斯(Maria Ramos,英國巴萊克銀行南非子公司CEO)
聯袂推薦!
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帶領我們穿越基因科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穆克吉還是一個優雅的、會講故事的人。
——比爾•蓋茨
決定人類未來命運的有兩件事,一個是人工智慧,另一個是基因科技。基因的發現、基因理論和技術的迅猛發展,讓人類有機會無限接近生命秘密的真相。穆克吉醫生的《基因傳》來得正是時候,完整梳理了基因理論和技術的起源、發展和未來,講述了科學家們攻堅克難的故事,以及基因技術對社會倫理、道德文化的邊界的觸碰,和他的前一部作品《癌症傳》一樣,豐滿而富有啟發性。我們對基因技術的未來充滿信心,正在到來的基因時代,有更多的可能讓人類克服疾病掌控自己的命運,不再聽天由命。
——李開復(創新工場CEO、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
基因的發現和發展揭開了生命的奧秘,將深刻影響我們人類社會的走向。穆克吉是集醫生、學者、科普作家於一身的印度裔美國人,他一方面掌握關於基因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又能以科普作家的身份,把深奧難懂的知識以文學筆法呈現出來,有故事,有情節,讓人讀起來酣暢淋漓。
——姬十三(果殼網CEO、科學松鼠會創始人、神經生物學博士)
我推薦這本書,不僅在於它的確好,而且在於它的意義。尤瓦爾•赫拉利在紅遍全球的《未來簡史》中指出,人類未來的發展取決於兩門科學,一是人工智慧,二是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也被稱為基因工程。這門科學現在已用於制葯、基因檢測和基因重組。運用基因科學,我們能挽救人的生命,消除祖上遺傳而來的缺陷,這不是使人類未來更美好嗎?要了解基因科學的未來,一定要了解它的過去與今天,讀《基因傳》的意義就在於此。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經濟學家)
作者在遠古的遐思、技術的進步與科學家個人命運的沉浮之間來回切換,收放自如,大開大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廣袤幽深的歷史長卷,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科普佳作。
——李清晨(醫生、科普作家、文津圖書獎獲獎作品《心外傳奇》作者)
穆克吉是一位寶貴的既能做研究又能寫作的醫生,他讓深奧的醫學概念不再晦澀難懂,讓非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基因和遺傳學的美妙。希望《基因傳》的出版能讓更多人了解基因技術,這是現代醫學史上了不起的一筆。
——張羽(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只有醫生知道》作者)
所有人都知道,基因科技對人類很重要,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只看到神奇的結果,看不到發生的過程。讀這本《基因傳》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如曲徑通幽,不僅能看到新發現帶來的曙光,也能看到曙光被幽暗的密林遮蔽,而最後重新見到突破密林的光芒,讓人更理解科學探索的興奮。
——郝景芳(童行計劃創始人,《北京折疊》作者)
從第一個站起來的類人猿,到科技加身的現代人,我們從未停止對自身的好奇,對祖源的探究。基因是塑造人類的根本,我們對它的了解卻不足百年。《基因傳》從人文關懷的視角,對基因科學發展史展開描述,故事性強,情感豐富,鮮活地展現遺傳規律與基因的發現過程,啟發人類思考未來之路。真正威脅人類未來安危的不是科技脫韁的可能性,而是掌握科技的人如何選擇。康德說過兩樣讓人驚奇和敬畏的事,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學無止境的探索終將令驚奇不再,惟願人類對道德的敬畏之心永不改變。
——尹燁(華大基因CEO,生命科學科普節目《天方燁談》主創)
這不是一本僅介紹生物技術和常識的讀物,它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框架下,從基因這個獨特視角,重新闡釋技術與制度、文化、倫理、道德之間的碰撞和博弈。
——大象公會
雖然很不願意承認,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大多數醫生,尤其是數量龐大的基層醫生,都把治病看作處理好症狀,有平穩的生命體征即可。了解基因,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認識生命、拓展自己的職業邊界。《基因傳》的作者悉達多 • 穆克吉博士,因為有著腫瘤臨床與研究的「雙重」經歷,他的文字,讓臨床醫生可以從親切的角度,了解這個領域的內容。
——丁香園
如果你熱愛散文,這本書剛好合你胃口,如果你想明白關於基因編碼的事情——不是達到一個基因學博士的水平,但是足夠在飯桌上就這個話題掌控全局——那這本書適合你。這本書能讓你思考,但同時又能讓你迴避思考的重負。
——Saurabh Jha(醫學科普作家,皇家外科醫生)
這部作品也許可以被視為數千年來罕見的驚心動魄的偵探小說,而包括亞里士多德、孟德爾以及弗朗西斯•柯林斯在內的各位學者均為探究生命的奧秘做出了貢獻。作為《眾症之王:癌症傳》的姊妹篇,《基因傳》不僅繼承了氣勢磅礴的敘事風格,同時也成為超越前者的經典。如果你期望了解人類的現在與未來,那麼這本書就是不可或缺的佳作。
——安東尼•多爾(普利策獎得主,《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作者)
2010年,悉達多•穆克吉醫生曾經以普利策獎獲獎作品《眾病之王:癌症傳》讓讀者為之陶醉,而現在看起來這不過是《基因傳》正式登場之前的熱身,他將本書打造成為集科學、歷史以及自傳為一身的史詩般作品,其廣度與深度堪比文學名著《失樂園》。
——《紐約時報》
(基因的)故事曾被人們用諸多不同的方式細致地描述過,但這次,穆克吉以一種罕見的宏偉視野講述了這部(基因的)新歷史。
——《紐約時報書評》
穆克吉通過感人至深的故事將抽象的科學概念娓娓道來……同時還在秉承醫學嚴謹的前提下以詩歌般的語言彰顯了人性中的柔情、脆弱以及光芒。
——《華盛頓郵報》
在穆克吉浪漫的敘事語境里,他雙眼犀利地指向那些矛盾的細節和尚未定論的諷刺之事。這位天才犀利地鎖定了化學抽象物中隱埋的情感真理,讓你感覺好像成功考過了一門你曾懼怕報名的大學課程,並且,你享受了這過程的每一分鍾。
——安德魯•所羅門(《正午惡魔》作者),《華盛頓郵報》
《基因傳》是一部承前啟後的生命科學思想史,作者以縝密的邏輯詮釋了當代廣受關注的科學問題。
——《今日美國》
《基因傳》不僅描繪了生命科學發展的壯美藍圖,同時也對傳統人類概念提出了道德與哲學挑戰。
——保羅•伯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這部在現代格局下激進而又具有爭議性且有親和力的著作,是如此的扣人心弦。閱讀它,裝備好自己,來迎接未來的到來。
——布萊恩•艾波雅(《如何長生不老》作者),《周日泰晤士報》
他(穆克吉)對(基因的)歷史脈絡的釐清、引人入勝的講述,是他雄心壯志的彰顯,也是其不容磨滅的成就的見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書中沒有落下任何一個可信的、生動的調查。
——《衛報》
這是一部囊括了復雜思想的巨作……中文寫作細致,可讀性和趣味性都很強,可以說是所有科學革命中重要的作品之一。它註定會對我們的下一代產生根本性的影響。
——《觀察者》
《基因傳》探討了一個永恆而復雜的主題。實際上,它與我們每天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作者讓它與我們更加接近,更加扣人心弦。
——馬克•海登(《深夜小狗的神秘習題》作者)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知名科普作家。
他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並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療和與血細胞有關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眾病之王:癌症傳》,並於次年榮獲普利策文學獎,《時代》雜志稱其為「1923年以來有影響力的100本英語書之一」。2016年,《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譯者簡介】
馬向濤,研究員/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外科腫瘤學臨床與基礎研究,翻譯了《基因傳》《腫瘤臨床試驗》等專著,曾經榮獲首都優秀醫務工作者獎章。馬向濤博士是北京市海淀區醫療資源統籌服務中心主任,同時還兼任《腫瘤防治研究》與《腫瘤研究與臨床》雜志編委,曾在《中華醫學雜志》《癌症》《醫學與哲學》等數十種國內外期刊上發表文章100餘篇。馬向濤博士致力於醫學人文傳播與健康知識科普,現在與家人生活在北京。(微信號:DRXIANGTAO,歡迎交流討論。)
5. 尹燁新書什麼時候出版
2022年3月。
華大基因的CEO尹燁參加了一期《圓桌派》,全程高能被網友直接封神,從頭到尾將近3個小時,花了一天的時間看了兩遍。
一個理科生的知識量完全不亞於3個文科生,反倒感覺3個文科生一直不在線,有時候根本接不上話,最後尹燁還補了一句其實還是文科生厲害,因為理科知識最後都要用文科邏輯表達出來,給足了3位主持人台階和面子,甚至這一期《圓桌派》的標題就叫做《一個理科生侃暈三個文科生》。
尹燁直言自己巔峰時期,一年看400多本書,現在因為工作太忙了,但是一年也會維持在200本左右,平均2天一本半,咱們看書都是按天算,他看書看小時算,一般一本新書拿到手基本幾個小時就看完了,如果覺得有價值會反復看,沒價值就放一邊了。
尹燁看書的速度一般人真是沒法比。
6. 如何評價華大基因CEO尹燁及其言論
他在《生命,覺者》里引用很客觀的科學知識的時候很不客觀,如果有人認真學習這部分可能會學到了錯誤的知識。比如裡面說的什細菌1000種、10分鍾怎麼樣、4000種動物、2、3斤等等。
全不是科普用的詞彙,一般會說到具體數字,不知道的話,就說1000種左右、4000種以上等等。
甚至連孤雌生殖只有科莫多巨蜥還是蜥蜴一種都說出來了[捂臉][捂臉],暫不談偶發性孤雌生殖,單說周期性孤雌生殖以及經常性孤雌生殖就包括一些蜜蜂、一些蚜蟲、一些鯊魚、一些蝦、竹節蟲等等很多了。
至於裡面的菌群一致導致夫妻相之類的,估計是他隨口說的,沒有科學依據,進化生物學和心理學有些這方面的猜想,但是都不成科學依據。更別說他說的菌落交換的影響了。
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沒事,因為每個人的都是根據自己已知的知識體系來思考的,但是既然要引用自然科學,就應該尊重它的客觀性,嚴謹些,至於後面無關乎科學的論點,仁者見仁,看每個人的理解和興趣。總結起來,在視頻中科學知識方面完全可以說是半吊子。
7. 華大基因首席執行官尹燁:新冠疫情給全人類都敲響了一次警鍾
9月22日,由新浪 財經 主辦的第二屆中國「科」公司峰會召開。
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等20餘位資本行業重磅嘉賓齊聚,展望「十四五」規劃 科技 發展新里程,共同探討中國企業的科創未來。
華大基因首席執行官尹燁在會上表示,這次新冠疫情其實給全人類都敲響了一次警鍾。我們以前擔心的很多事情,比如說核武器,現在看起來還不如一個平時不起眼的病毒。幾十年前有一位科學家就這么講,這個地球上微生物才是地球之王,新冠疫情告訴我們,我們可能要學會更好地和自然去相處。
人類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物種,不能妄自尊大,應該學會更好地和自然界、和其它的生物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動的關系。
但是無論如何我們也看見了,由於這一次新冠疫情帶動了整個大家對基因組、對核酸檢測知識的普及,我們明白了什麼叫病毒,什麼叫核酸,什麼叫疫苗,這是一次生命世紀的文藝復興的過程,這是一次對全世界數以十億計的人民特別是對孩子最好的科普。
我想21世紀註定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希望基因 科技 能夠造福人類,華大的火眼能夠點亮全球。中國必勝,全球抗疫必勝。
8. 圓桌派 華大基因尹燁第幾期
《圓桌派》第五季11期,華大基因的尹燁科普
圓桌派第五季因為尹燁這個大神的出場,有了一個漂亮的收尾。最後兩期,基因領域的大神尹燁連續出場,給我們帶來了干貨十足的兩集節目。
9. 首醫校長炮轟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錯誤連篇,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糾葛
關注A股市場的人應該注意到首都醫科大學的校長饒毅炮轟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的事件。這時一個生物科學家對上市公司副董事長日常學術言論中存在一些錯誤觀點的噴擊。這些所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主要因為二者都是知名人士。尹燁在自己的個人賬號中回應“謝謝關注”。
對於饒毅校長連著三天的文字炮轟,稱其偽科學、博士學位有水分。尹燁並沒有出面反擊,也不知道是憋的大招,還是自己理虧,在這位權威面前沒有反擊能力。只是在自己個人賬號用”謝謝指教”四字回應。
10. 人工智慧能夠「零」生萬物
人工智慧一定不能夠「零」生萬物,人工智慧的自學能力也是有基礎的,不可能憑空出現的。尹燁也認為,不依賴資料庫的互搏演算法無法應對規則不明確的計算,「比如醫療健康行業,依然是數據為王,演算法會根據數據的積累而不斷修正,從人工智慧(AI)走向真智能(RI)。」
10月19日,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報道,一款新版的「阿爾法狗」(AlphaGo)計算機程序能夠從空白狀態起,在不需要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無師自通,自學成才。
創造者給它起名叫「Zero(零)」。道家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從零開始,能超越人類頂尖棋手的圍棋技藝,聽起來顛覆常理,讓很多人心生畏懼。
加上被AlphaGo擊敗的世界知名圍棋選手柯潔不久後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一個純凈、純粹自我學習的AlphaGo是最強的……對於AlphaGo的自我進步來講……人類太多餘了(請聯繫上下文,注意語境)。」
「人類多餘」的概念被斷章取義,一個演算法僅憑自己就能學習出高超的棋藝,人工智慧能夠「零」生萬物,就這樣被解讀出來,然而事實是這樣嗎?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業內學者,聽聽他們怎麼說。
正聽:Zero也需要資料庫
「Zero可以自己產生數據,下一秒的數據和上一秒的數據『對打』,贏了就再生成,如此循環往復,勝招就逐漸被『進化』出來了。」中國首席數據官聯盟專家組成員、瀚思科技創始人高瀚昭說。
那麼,沒有資料庫的支持,Zero是如何產生數據、又如何知道產生何種數據的呢?難道真的有了「聰明才智」?
華大基因CEO尹燁並不贊成「自學成才」的說法。他將AlphaGo Zero,和AlphaGo就學習源頭進行了對比。「後者被輸入了人類歷史上的3000萬個棋局、一步一步從中學到了對應圍棋規則的演算法,Zero就是站在AlphaGo的『肩膀』上,繼承了後者規則明確的確定演算法,才能懂得圍棋的規則,遵循這個規則,左右互搏。」
也就是說,Zero從前輩處學習規則,「它不需要的只是以往人類的比賽數據,並不意味著不需要資料庫。」高瀚昭說。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荀恩東將Zero之所以能「棋高一著」解讀為兩個原因,一是「在同樣的規則下,機器抓到的落子策略,和人抓到的不同」;二是「它的運算速度比人快,因此能夠進行更深入的、甚至窮舉的計算,完全知道後招。」
也就是說,既找對了路,還跑得快。但是,這樣的狀況是有前提的——「規則是簡單的!勝負是明確的!策略是可以窮舉的!」荀恩東說。
分析一下Zero的學習過程,就能了解為什麼必須是這類問題,它們才能勝出。
根據規則,它不斷產生新數據,進而新舊數據相互對抗比賽,最終產生一個勝負結果。也就是說,在固定的規則下,不斷地對「勝負」進行驗證,讓Zero獲得了精進的棋藝,而當把這些策略全部驗證一遍的時候,它就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