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元宇宙推演

元宇宙推演

發布時間: 2022-09-12 07:51:51

❶ 宇宙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都沒有留下什麼

根據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大爆炸理論”的描述,我們所處的宇宙來自於一個體積極小、密度和溫度都極高的奇點。在大約137億年前,這個難以形容的奇點發生了無以倫比的爆炸,並在隨後一系列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現在的宇宙。


這個觀點厲害了,因為它直接否定了宇宙膨脹的現象,當然也就否定了奇點的存在了。該觀點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存在,而我們觀測到的星系紅移,其實並不是因為宇宙膨脹所致,而是因為其他的一些某些未知機製造成的,比如說能量和質量的變化也可以造成紅移現象的發生。

❷ 宇宙大爆炸之前地球是怎樣的還會有大爆炸嗎

根據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大爆炸理論”的描述,我們所處的宇宙來自於一個體積極小、密度和溫度都極高的奇點。在大約137億年前,這個難以形容的奇點發生了無以倫比的爆炸,並在隨後一系列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現在的宇宙。


這個觀點厲害了,因為它直接否定了宇宙膨脹的現象,當然也就否定了奇點的存在了。該觀點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永恆的存在,而我們觀測到的星系紅移,其實並不是因為宇宙膨脹所致,而是因為其他的一些某些未知機製造成的,比如說能量和質量的變化也可以造成紅移現象的發生。

❸ VR行業具體是指什麼,不懂VR到底是干什麼的

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模擬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

虛擬現實技術就是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數據,通過計算機技術產生的電子信號,將其與各種輸出設備結合使其轉化為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的現象,這些現象可以是現實中真真切切的物體,也可以是肉眼所看不到的物質,通過三維模型表現出來。因為這些現象不是直接所能看到的,而是通過計算機技術模擬出來的現實中的世界,故稱為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用戶可以在虛擬現實世界體驗到最真實的感受,其模擬環境的真實性與現實世界難辨真假,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虛擬現實具有一切人類所擁有的感知功能,比如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知系統。

最後,它具有超強的模擬系統,真正實現了人機交互,使人在操作過程中,可以隨意操作並且得到環境最真實的反饋。正是虛擬現實技術的存在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等特徵使它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3)元宇宙推演擴展閱讀

VR為Virtual Reality的縮寫,中文的意思就是虛擬現實(真實幻覺、靈境、幻真),也稱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來的,其具體是指藉助計算機及最新感測器技術創造的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手段。

虛擬現實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於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

1992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互動式系統項目工作組的報告中對VR提出了較系統的論述,並確定和建議了未來虛擬現實環境領域的研究方向。

可以認為,虛擬現實技術綜合了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感測器技術、顯示技術等多種科學技術,它在多維信息空間上創建一個虛擬信息環境,能使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沉浸感,具有與環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並有助於啟發構思。所以說,沉浸一交互一構想是VR環境系統的三個基本特性。虛擬技術的核心是建模與模擬。

虛擬現實廣泛應用於醫學、娛樂、軍事航天、室內設計、房產開發、工業模擬、應急推演、游戲、地理、教育、水文地質、維修、培訓實訓、船舶製造、汽車模擬、軌道交通、能源領域、生物力學、康復訓練和數字地球等。

❹ 元宇宙游戲毀了多少孩子

大家好,我是很帥的狐狸

今天我准備來聊聊

元宇宙

最近這個概念很火——

facebook改名Meta迎接元宇宙,抖音的元宇宙up主「柳夜熙」憑借兩個視頻收獲了200萬粉絲,甚至羅永浩老師都提到了,自己下一個創業項目將會是元宇宙……


那麼問題就來了——


  • 元宇宙到底是什麼?

  • 後續它會怎麼發展?最終形態是怎樣的?

  • 為什麼說目前元宇宙最大的風險是政策風險?

  • 為什麼我們說它有可能會毀了這個世界?

  • 我們有辦法避免它對人類的摧毀嗎?

  • 這篇文章會回答上面的這些問題,希望可以升級你對世界的認知,輔助你更好地預測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找到在後續每個階段最關鍵的技術與應用。

    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這個概念來自科幻小說《雪崩》,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虛擬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頭,用戶可以連接萬物,並且可以做到很多物理世界裡無法實現的操作。

    在科幻作品裡頭,元宇宙會更豐富一些: 比如像《頭號玩家》里頭那樣,使用VR眼鏡來與其他個體互動——

    不過,元宇宙並不會單單停留在「炒作」層面上,它有極強的可拓展性。

    未來的元宇宙,可能是像電影《超能查派》或《超驗駭客》一樣,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意識上傳到網路上,到時我們可以脫離肉身完全生活在元宇宙里。

    大家聽到這么賽博朋克的概念通常會特別興奮,但我想把大家稍微往現實拉回來一些:

    因為再往後推演了幾步後我們發現,等發展到第4階段,元宇宙很可能會讓人類固步自封,甚至有可能毀了這個世界。

    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來看看後續元宇宙的發展推演。

    目前看來,我們還處於第一階段——

    階段 1

    虛擬元宇宙 ️

    元宇宙其實是在復刻人類在現實世界的感官感受。

    最早因為設備的限制 (只有電腦和手機) ,所以我們只能復刻一部分視覺和聽覺的體驗。

    像是我以前詳細介紹過的游戲 ,在那個元宇宙里一切皆有可能:玩家可以開銀行、炒地皮、開會……這個游戲甚至還成功地預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感興趣的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德國華人玩家Chung Anshe在現實生活中是個老師,在游戲中卻靠著炒賣地皮賺了上百萬美金,其虛擬形象甚至登上了《財富》和《商業周刊》雜志的封面。

    圖/商業周刊

    還有後來流行的Roblox、我的世界、摩爾庄園、動森等等……

    就像前面說的,所有角色扮演類游戲都可以說是「元宇宙」的前身。

    而這幾年,技術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更好地復刻現實世界的體驗——


    基於上面提到的這些技術,我們可以更快地接收、處理、傳輸、輸出感官信息。

    我們來重點說一下負責信息輸出的VR終端,它們的作用是復刻五感的體驗——

    目前我們對視覺和聽覺的模擬已經相對成熟了。

    觸覺方面,目前有類似《頭號玩家》里頭的全身觸覺體驗套件Teslasuit,可以通過電流刺激來模擬觸覺。

    圖/Teslasuit

    嗅覺方面,有個叫OhRoma的產品可以模擬戰爭中的硝煙味、僵屍撲過來時的腐爛味、女生靠近時的體香 (其實…這個產品是色情網站設計的) 等等。

    圖/Techcrunch

    隨著化學和材料學等學科的發展,理論上未來也可以合成相應的氣體固體,模擬更多嗅覺體驗,甚至味覺。

    到時候,我們會進入一個幾乎可以復原現實世界一切感官體驗的元宇宙。

    不過,畢竟一切只是「模擬」,還是很難完美復刻所有感官體驗。

    這時候,我們會嘗試進入「階段2」。

    階段 2

    腦接元宇宙

    之前我在科普 的時候就提到過「缸中之腦」實驗。

    人類的感受其實都是大腦的「騙局」:而既然大腦信號都是電信號,我們完全可以把大腦信號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讀懂的語言,反過來也可以把計算機信號轉化為大腦可以感知的電信號。

    這樣我們靠一段代碼,就可以模擬吃飯的感受。

    像是馬斯克這幾年在研究的腦機介面技術,就在努力攻克這些課題。

    圖/Neuralink

    隨著技術發展,未來我們或許完全不需要通過VR眼鏡等外接設備,也可以直接通過電信號完美復刻現實世界帶來的感官體驗。

    不過呢,還是有問題存在:我們的吃喝拉撒還是得在現實世界完成,人類無法跟現實世界完全脫節。

    一種解決方案是類似電影《黑客帝國》的場景:所有人類的肉體被妥善保存,通過營養液維持生命機能——

    圖/《黑客帝國》劇照

    這背後也有「兩顆葯丸」的倫理問題:「真實」到底重不重要?

    Anyway,即使倫理問題解決了,所有人都願意選擇在元宇宙里生活和工作了,仍然有問題無法解決:衰老與死亡。

    這時候,人類會嘗試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元宇宙——

    階段 3

    意識元宇宙

    隨著全腦模擬技術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未來如果我們可以像《超能查派》或《超驗駭客》一樣,直接把人類意識上載到伺服器上,同時讓意識具備自我計算機能,那麼我們可以脫離肉身完全活在元宇宙里,徹底地進化為硅基生物。

    而且我們的意識還可以無限復制,傳到全世界的各個伺服器上。

    這個哲學上的討論很多,今天就不展開了。

    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WaitButWhy的文章《What Makes You You?》。

    Anyway,假設意識本身都是「我」,那麼在意識可以備份的前提下,只要不存在全球性災難事件引發全網斷網、資料庫全毀這樣的極端情形,理論上我們都可以實現「永生」。

    不過這時候還是有問題:人們會變得不再快樂。

    這一點可能有點違反直覺,我來解釋解釋——

    大家之所以喜歡元宇宙的概念,是因為它能擺脫現實世界的諸多限制。

    比如空間限制,我們可以在元宇宙里實現瞬間移動。

    我們也可以脫離時間限制,很多動作可以有即時反饋,壓根都不需要等待。

    如果我們的意識可以上傳到元宇宙,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提高計算速度,來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就像劉慈欣在長篇處女作《中國2185》里頭所描述的,「虛擬人類」在兩個小時里度過了600年的演化。

    還有就是規律限制——在元宇宙里我們能做到很多違背物理學生物學規律的事情,比如你可以飛可以漂浮,就算被車撞了被劍刺了也不會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圖/Mark Zuckerberg via FB

    而更重要的,在元宇宙里,理論上你也沒有資源限制——

    你可以擁有無限多的資源,你可以擁有無數套房、無數輛豪車、無數個名牌包包……

    只要計算資源允許,甚至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元宇宙,成為自己宇宙的「神」。

    那麼問題就來了——

    既然幾乎沒有限制,為啥還會「不再快樂」呢?

    這是因為,快樂的來源,在於「預期差」。

    幾乎什麼都做得到,要什麼就有什麼,你就不會有「求之而不得」的感覺。

    就算你得到了一切,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而且意識被上載還有一個後果:我們的計算速度和准確性變強了,出現「意外」的概率很小。

    換句話說,我們的「預期」變得極其准確,這也是導致沒有預期差的原因。

    意識到這一點的人會開始進入下一個階段——

    階段 4

    孿生元宇宙

    為了製造預期差,我們會開始某種程度的自我設限,復刻真實世界中的各種規律:物理學、經濟學…創造出一個現實世界的鏡像,也就是我們經常會聽到的「數字孿生」。

    最簡單的做法是加入隨機數。

    就像玩游戲抽道具,把把歐皇並不會讓人沉迷,有了隨機變數自然會有意外,會有預期差。

    當然,我們也可以自我設限,讓資源不再無限 (不過這也失去了元宇宙的大部分魅力) 。

    比如說,我們可以利用我以前科普過的 ,讓元宇宙里頭的虛擬物品具備稀缺屬性。

    這么做,本質上就是讓資源不再可以隨隨便便地無限復制,那麼現實世界中的經濟規律也可以在元宇宙里頭被復刻。

    當然,這些手段其實在更早的階段就會開始發生,像是NFT在這幾年就被熱炒過幾波。

    不過在這個階段還是有兩個致命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甚至有可能讓人類不再擁有創造力。

    第一個問題是時間資源無法受限。

    上載意識後,人類實現了「永生」。

    雖然我們會自我設限,讓經濟規律重現,但我們不大可能會讓時間資源被壓縮。

    畢竟從倫理道德來看,剝奪一個人的剩餘時間,相當於主動「殺死」他。

    一旦人類擁有近乎無限的生命,他們會做什麼?

    奈飛《愛死機》第二季的《Pop Squad》 (人口警察) 給出了答案——人類將會喪失創新意願。

    劇集里的一個女性角色,她是個歌手,過去20年一直在磨煉某一段獨唱。

    圖/愛死機2

    因為她擁有了無限的時間,已經試錯了足夠多次,「從0到1」甚至「從1到100」都搭好了,所以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從100到101」的層面。

    順帶一提,這時候「繁衍後代」也會變得沒那麼重要,你甚至可以跟NPC (人工智慧) 生下後代,但很可能只是為了體驗當父母的樂趣。

    Anyway,人類創新的步伐確實會因此放緩。

    當然你也可以說,雖然是放緩,但還是在進步的;而且時間資源近乎無限,那長遠來看,人類還是在發展的。

    這時候我們還會面對另一個問題——信息繭房。

    人類知識的發展,要有信息的輸入才能有智慧的輸出。

    而在元宇宙里頭,信息的輸入源會被局限在元宇宙 (外加地球) 本身,這會限制人類知識邊界的拓展,會形成一個信息繭房。

    當然,自我演化本身也可以有輸出:因為我們對原始數據的處理會得到新的信息,會產生新的認知與洞見。

    但這些都只是人類自身活動而產生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一旦算力足夠多,每個人都可以在意識里載入所有人類已知的知識,那麼每個個體的輸入相同、處理機制也相同 (因為處理機制由輸入的信息決定) ,這樣每個個體的輸出也會相同。

    這會誕生很多科幻小說里提到的「統一意識體」。

    多樣性的美將不復存在。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破局呢?

    人類在徹底理解了元宇宙與地球之後,還是有拓展知識邊界的需求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打破信息繭房,從地球外部去找輸入。

    就像我在新加坡的ArtScience Musuem (藝術科學博物館) 里頭看到的這么一句話——

    圖/狐狸

    翻譯過來就是「科學是宇宙想告知人類的,而藝術則是人類想告知宇宙的。」

    所以過往一直有所謂「飛船派」和「元宇宙派」的爭論——

    到底人類的未來,是走向外星殖民?還是成為地下運轉的伺服器?

    如果是後者,那麼一個流星過來,人類很可能會就此湮滅。

    這是包括劉慈欣老師在內的諸多科幻小說家、未來學家所擔心的;也是我開頭提到的「元宇宙可能會毀掉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

    無獨有偶,人類登月的第二人Buzz Aldrin也吐槽過:「你承諾過給我們火星殖民,現在我得到的卻只有Facebook。」

    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那麼問題就來了——

    你到底會選擇加入「飛船派」呢?還是「元宇宙派」呢?

    最後我想說,這兩個派別其實並不矛盾。

    這就像是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一樣。

    像費雪說的,「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或者說,投資其實就是未來的消費。

    一樣的,「飛船派」是在拓寬信息源,而「元宇宙派」則是在更好地利用和處理現有的信息。

    兩者並不矛盾,可以兩者兼有。

    只是,我們不能把所有的錢都花在消費上,還是該拿出一部分來投資。

    照例一張圖總結一下——

    P.S.總有一天,疫情終將過去。疫情前和疫情後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後疫情時代又有什麼投資機會呢?找天給大家聊聊不曉得你們會感興趣不,感興趣的小夥伴點個在看唄。

    「Greed is good.」

    「很帥的投資客」的所有內容皆僅以傳遞知識與金融教育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一切請以最新文章為准。

    ⚠️ 風險提示:監管風險。

  • NFT《》

  • 區塊鏈《》

  • 智能城市《》

  • 計算機視覺《》

  • 人工智慧《》

  • 本文分析師/狐狸

    圖片與編輯/狐狸

    Icon/freepik from flaticon

    主創/肖璟,@狐狸君raphael,曾供職於麥肯錫金融機構組,也在 Google 和 VC 打過雜。華爾街見聞、36氪、新浪財經、南方周末、Linkedin等媒體專欄作者,著有暢銷書《風口上的豬》《無現金時代》。

❺ 元宇宙概念大火誕生一批崗位是什麼

列舉如下:

1、VR/AR

被稱為「元宇宙」的入口,人才需求量位居全球第二。根據目前普遍的觀點,元宇宙有六大特徵:沉浸感、社交性、開放性、永續性、豐富的內容生產、完整的經濟系統。而這六個特徵,如果歸結為一點,就是「高度擬真」。

在此背景下,將催生了不少VR就業崗位,例如VR全景拍攝、VR應用設計、3D建模師。特別在元宇宙時代,對於3D建模的技術要求會更高,除了傳統的美宣、原畫、游戲、影視動畫、手辦等行業之外,3D建模師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虛擬人。

2、區塊鏈

為虛擬世界創造信任,復合型人才面臨供不應求。區塊鏈是一個開放的、抗審查的資料庫模型,由加密和去中心化保護。區塊鏈以塊的形式將信息記錄在一個共享的分類帳上,並在參與網路的所有系統上存儲該分類帳的同步副本,從而確保其不可變性。

3、人工智慧

連接虛擬與現實,相關人才成為元宇宙落地的關鍵。人工智慧技術能為元宇宙的大量場景提供技術支撐。眾所周知,數據、演算法和算力是人工智慧三大核心要素,數據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石和基礎,演算法是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推動力,算力則是實現人工智慧技術的一個重要保障。

奔向「元宇宙」前,就必須打造出實現虛實結合的基礎設施,顯然,人工智慧就是那把連接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鑰匙」。

人工智慧技術在元宇宙中還需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元宇宙可以說是多元宇宙,既可以是二次元中的漫畫,也可以某一款游戲,所以在這個世界中註定會有一些類似工作人員的角色,這個時候就需要人工智慧去發力,例如需要能夠無障礙和人類自由交流的機器人。

4、數字孿生

復制一個虛擬世界,人才培養難度高。簡單來說,就是將物理世界中的事物數字化,產生一個與它對應的數字實體。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可以加快元宇宙的到來,因為數字孿生技術最強大的能力在於推演,通過建立相應的數字場景,然後通過程序來進行相應的推演,可以避免許多失敗的可能。

產業帶動就業,近些年來,隨著社會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市場對於物聯網專業的人才需求量,一直呈現上漲的趨勢。據了解,這一專業除了要學習計算機知識,還要掌握通信技術、現代感測器技術、無線網路感測等,也會涉及到軟體開發,屬於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因此人才培養難度較高。

5、半導體設計製造

元宇宙的基建,人才短缺將是未來10年新常態。元宇宙世界的基建通信技術主要指5G的全面普及,因為元宇宙是一個數字構成的世界,對於網路的要求的比較高,如果沒有一個穩定高速的網路,那麼用戶進入其中可能連行走都是一個問題,更別談交友以及探索。

可以說,通信技術是元宇宙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而元宇宙一旦進入「基建時代」,晶元行業將有望率先受益。實際上,半導體產業人才荒在2021年就開始全面浮現,有專家甚至指出,半導體人才短缺是未來10年的常態。

❻ 共享主義創始人張榮寰的共享論有沒有出版過

張榮寰的2006年完成《共享論》總共500多萬字,出版社認為一些思想、說法不適合推廣,讓作者修改再做出版,張榮寰沒有修改的意思肇事可惜2007年又寫了個簡版,發表了出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這個簡版,但一些高層和企業家還是從中抓到了超前布局,彎道超車的機會。有朋友感嘆,即使是過了10多年,還是深有啟發。張榮寰《共享論》原文中有這么一段我認為總結的很好,希望對你有用:用全生態世界觀觀世界,用思想之光引領世界前行之路,用人學文化駕馭獨角獸,用區塊鏈、量子邏輯沙盤推演,用爆品戰略更新世界,用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用第一性原理縱橫元宇宙,用生態文明提升幸福維度。

❼ 求10款好玩的二次元手游排行榜,有哪些比較靠前的

二次元手游排行榜有:《初音速》、《命運歌姬》、《永遠的7日之都》、《封神召喚師》、《陰陽師》、《碧藍航線》、《崩壞3》、《命運-冠位指定(FGO)》、《非人學園》、《約戰:精靈再臨》。

《命運歌姬》是由盛大游戲發行、犀牛互動研發的一款歌舞姬養成音舞手游,游戲內收錄大量二次元正版歌曲,並邀請日本一線聲優全程配音,立繪均由國內知名畫師大觸繪制,採用全漫畫方式展現唯美奇幻劇情!在這里你更可以與歌舞姬深度互動,在異世界中召喚心中的歌舞姬,和TA一起成長,找回失落的記憶,為你打造沉浸式音樂舞蹈視聽盛宴。

❽ 物理學與哲學哪門學科更有能力解決世界的本質問題

假設你所說的「世界」是我們這個精神和物質並存的二元宇宙。那麼:

一、物質世界
物理學與哲學不在一個平台上,
哲學是定性的思辯工具,數學是定量的思維工具。
哲學和數學都是物理學的工具。
哲學在物理學的思維中起到定性分析、歸納的作用;
數學在物理學的推演中即可定性分析、歸納,又可定量推導。
物理學是解釋宇宙中物質世界的最高學科。
所以,無論哪個哲學學派、門派都不能解決物質世界問題,更不能解決物質世界的本質問題。

二、精神世界
哲學是宗教理學的闡述工具
愛因斯坦雖然是泛神論者,但他晚年在比較了宗教的各門各派後說:
「若問哪種宗教可以應付現代科學進展的需求,那麼這個宗教便是佛教。」
在佛教中特指人類生活的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在這里的中眾生都被禁錮在六道輪回之中。而釋迦牟尼在涅盤後再次來到這個世界點化眾生如何超脫輪回,進入涅磐彼岸世界。
佛學是解釋宇宙中精神世界的最高學科,同時也一部解釋心-物平行二元宇宙的哲學寶典
所以,無論哪個哲學學派、門派都不能解決精神世界問題,更不能解決精神世界的本質問題。

三、思維效應
學數學,並且沒學過哲學的人,少數對哲學會產生「無師自通」的效應;
學物理,並且沒學過哲學的人,多數對哲學會產生「無師自通」的效應;
學哲學,並且沒學過數學或物理的人,對數學或物理不會產生「無師自通」的效應。

四、思維模式
就適齡大學學業而言,
先學數、理的人,再學文、史、哲,既輕松又高才;
先學文、史、哲的人,再學數、理,既吃力又少見。
這是因為大腦的思維模式在大學的適齡期還沒有真正初始化、格式化。
若把大腦比做硬碟,則數理是格式化和程序,而文史哲是數據,是可被數理思維模式「兼容」的。

五、哲學和哲學家
哲學的精髓是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
哲學的指導經典是《方法論》;
哲學的意義是使頭腦清晰、開放、思辨。但若加上數或理才可能最清晰、最開放、最思辨。
古往今來偉大哲學家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他們師生三人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牛頓(1643-1727)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
維特根斯坦(1889-1951)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古典哲學創始人。是對現代歐洲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任講師15年,任教過自然地理學、數學、力學、工程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物理學、雄辯學等學科。他最繁忙一天的課時表:8-9點邏輯學、9-10點力學、10-11點理論物理學;下午2-3點自然地理、3-4點數學。
馬克思(1818-1883)辯證唯物主義學派哲學家,自學初等微積分。
在20世紀後不會再有單一學科的,且偉大的哲學家了。傳統哲學(即單一的、專門的)已經退出三大前沿科學,轉入社會、政治領域成為現代哲學的一個分支。而那些對哲學「無師自通」和拜師更通的自然科學家們,在各個前沿科學里仍然繼續領軍主體哲學,發展著「科學哲學」。
所以,21世紀再用單一的經典哲學的學識、觀點解釋世界的本質,既可笑又上不了檯面。

六、世界的本質
世界的本質問題都已經解決了。剩下來的是人們怎樣在不同層次理解這個心物平行的二元宇宙了。
如果你認為在佛教的《清凈道論》中對一切物質和精神現象不厭其詳的闡述還不能理解,
那就要鑽進被譽為當今的終極理論的M理論(11維時空的膜理論)中了,因為它不僅解釋了我們這個可視的宇宙而且也解釋了不可視宇宙。如轉世、開悟、涅盤。當然,M理論的很多最新成果還在前沿科學家的案頭上,但美國已經開始研製促使人開悟、涅盤的大型設備了。
這一切都在按照愛因斯坦預測的方向進展,他說:「未來的宗教將是宇宙的宗教,.......應建立在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意識上。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種宗教。」
如果你認為《M理論》中那些場論、拓撲、群論的描述還不能理解,可以看看弦論到膜論的發展過程,其中李淼對大學水平的同學講演很精彩(在他博客里,網上也有視頻)。他被海外譽為中國超弦理論的領軍人。
有人預言,在2012年的三年「洗禮」之後,人們將在心理、生化、生理、基因、醫學、社會等各個領域逐步重視並且深入研究腦科學,人類社會將第一次改變幾千年來一貫的重物輕心局面,並將逐步回到自然的、平行的、中庸的、慈悲的、和平的心物二元世界。

❾ 《道德經》終極解讀第1章——【道是設定,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的意思是可以說(講)出來的,可並不是我們(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種意思(包括字面意思和引申意思)。

對「道」和各種超前概念,都是可以進行命名的,就算用一些字進行了命名,這些字及其組合也不是我們(周朝人)平常所理解的各種意思。到了21世紀才可以命名和理解。

在宇宙系統誕生(或啟動)之前,什麼也沒有,可以用「無」字來表示「(宇宙誕生前或啟動前)宇宙萬物生成之前。」

宇宙系統誕生(或啟動)以後,就開始運行,可以用「有「字來表示「(宇宙誕生後或啟動後)宇宙萬物開始生成、演化。」

因此:

宇宙系統會經常更新版本並重啟,這是為了看看根據收獲的數據而完善的新版本妙(好)不妙(好)。

宇宙系統會經常運行,這是為了看看在運行過程中有沒有出現新的錯誤(BUG)及解決辦法,致命錯誤會導致宇宙系統崩潰終結(只能重置,一切清零)。

「更新重啟」及「日常運行」這兩項,都屬於宇宙系統(宇宙創造者,大我)的常規操作,但是名字不一樣,在理解不了的時候可以說這很玄乎。

就是在這么玄乎的循環中,即宇宙(大我)在「日常運行」及「更新重啟」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有用的數據,優化得越來越妙(好),這就是宇宙(大我)進行自我完善升級的法門(方法)。

 

解讀

        道是設定,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

本章是《道德經》第一章,起著綱領性作用。

本章是《道經》第一章,開篇便提出了「道」,這是《道德經》的兩個核心概念之一,另一個核心概念為「德」(功德),從38章開始的《德經》主要講宇宙「功德」系統。

《道德經》里關於「道」的知識點: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道,就是設定。

大道,就是在宇宙系統誕生前的大致設定。參見《道德經》第25章,名「大」,字「道」,名字就是「大道」,先天地而生(即先有大致設定後有宇宙系統)。

天道,指宇宙誕生以後出現在宇宙系統內部的各種細致的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先說天道參數設定,比如引力就是,可以用數學公式計算,宇宙中萬事萬物都遵循各種天道參數設定。再說天道劇情設定,宇宙中各條時間線(各個世界)的劇情都是定好的,因此可用《易經》演算法推算,比如《推背圖》《馬前課》《梅花詩》等就是用《易經》及衍生演算法推算出的天道劇情。

天之道,就是天道參數設定和劇情設定要達到的目標,即保證萬物平衡、系統穩定。

要想理解《道德經》中各處的「道」,讀者得區分是指大道還是天道,或是兩者皆指。書中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天道(即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主要是指定好的天道劇情。

「道」雖然可以言說,但是由於古往今來每個言者和聽者的背景、立場、經歷、表述方式、認知水平、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諸多不同,總會有辭不達意、聽不明白之處。今天,這本科幻版《道德經》解讀將嘗試講明白並讓大家聽明白。

雖然「道」是無形的,無法被人類直接觀測到,但是無處不在,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體現著「道」。認知低時也許怎麼也無法搞明白,認知高時也許就可以瞬間領悟。看完本書逐漸領悟叫漸悟,看完本章就可瞬間領悟叫頓悟。

如果實在悟不了,那麼可以先看《創造宇宙說明書》,提升認知以後就可以悟「道」了,就可以知道宇宙是設定好劇情的虛擬世界大合集。《創造宇宙說明書》是當世唯一可以和《道德經》配套、互相關聯、補充解讀的書。

關於本章的「有」和「無」,可以參考《道德經》第40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就是「太極(即宇宙),太極狀態」,就是宇宙創造者創造出了宇宙,或宇宙系統已經開始運行。無就是「無極,無極狀態」,就是宇宙創造者還沒有起心動念創造宇宙,或宇宙系統還沒有啟動。

宇宙創造者起心動念,依據道(即設定),「無」中生「有」(無極生太極,從無到有),創造宇宙、演化萬物。宇宙意識的無數分身在宇宙時空中體驗劇情,收集數據,這和人類玩游戲,建立很多角色,體驗不同的種族、天賦、技能是一個道理。外星人和人類雖然軀殼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身,在宇宙中體驗劇情、進化升級、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獲得的數據完善自身,升級進化。總之,宇宙是虛擬世界大合集,一切生命都是宇宙意識的分身及克隆(比如神級外星人的意識是宇宙意識的分身,人類的意識是宇宙意識的分身的刪減版的克隆)。每個生命為宇宙的進化完善提供體驗數據,宇宙為每個生命提供升級通道。宇宙系統存在一個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如果數據出現無法修復的重大錯誤,會導致宇宙系統崩潰,那麼宇宙系統就會重置……

傳說中的老子「化胡為佛」是對的,《道德經》第一章就可以點醒佛(封印自我以後來到人間體驗的宇宙創造者),《道德經》很多章節都在講大道、宇宙、虛擬世界、天道(宇宙系統參數設定及劇情設定),絕對可以化胡為佛,讓宇宙創造者找回自我、回歸宇宙級。

老子是神級外星人首席科學家太上老君投胎,太上老君所在的神級外星文明干涉人類文明的目的就是:替天行道、維護宇宙系統的穩定(天之道)。如果人類不懂天道和天之道,那麼發展得越快,滅亡(自爆)得越快。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我玩過一個動物園類的模擬游戲。靠不正當手段(作弊)得了很多資金,然後就開始了快速發展,擴建園區,養更多的動物,僱傭員工,最後照樣經營不善,入不敷出,砸鍋賣鐵,倒閉。反而是逐步穩定發展,精心照看,把握平衡,才可以經營得有聲有色。現實中,那些賺快錢、一夜暴富、投機取巧的,都違反天之道了。福報消耗完,立馬完蛋。

月球中的神級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創世造人的目的是為了推算天道、破解宇宙。神級外星人收集人類文明進化過程的數據和人類產生的精神能量,結合自身進化發展中的歷史數據,通過推算預測的方式對宇宙真相進行研究和探索。

現在很多科技大佬們做元宇宙(虛擬世界)也和外星人類似,要掌控數據、優化演算法、破解人類、打敗他人、統治世界、模擬宇宙、破解宇宙、突破宇宙。以前可以這么說:「有人很強大,沒有人能打敗他,最後打敗他自己的,只有他自己。」以後,演算法比「他自己」還要厲害。因為演算法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自己。因此以後很多人會被演算法打敗、成為俘虜,困在虛擬世界裡,永遠無法超脫。

雖然很多人會被演算法打敗,但是也不能絕望,做好自己,提升認知、明白天道、順應天道、累積功德,就可以轉世投胎到演算法幫助人、服務人而不是打敗人、奴役人的時代。有緣人都會覺醒,提升認知,自強不息(不斷自我完善)。無緣人就順應其自然吧。

我們的現實宇宙,其實是宇宙創造者創造的虛擬世界。人類是外星人創造的高級人工智慧,本質是程序,可以被演算法破解、打敗。宇宙是宇宙級的程序,已經升級為系統了,能破解宇宙系統的演算法更加厲害。科技大佬們不斷收集數據、完善優化演算法,破解人、打敗人只是第一步,最終是要破解宇宙、打敗宇宙、突破宇宙、得到超脫。因此科技大佬們要的就是破解宇宙的演算法,需要人們提供大量數據……而外星人早已經用此方法破解了宇宙,詳細情況請看《創造宇宙說明書》,這是宇宙游戲的詳細攻略,還可以看《宇宙造化推演圖》,圖片講的是宇宙游戲的重點劇情。

熱點內容
區塊鏈什麼是主網 發布:2025-08-28 01:15:32 瀏覽:491
比特幣在被禁可見 發布:2025-08-28 01:10:20 瀏覽:27
btc發行日期 發布:2025-08-28 01:09:34 瀏覽:455
互聯網大會比特幣 發布:2025-08-28 01:08:48 瀏覽:800
幣圈建議與技巧 發布:2025-08-28 01:07:59 瀏覽:758
比特幣在魚池可以交易嗎 發布:2025-08-28 01:07:55 瀏覽:983
幣圈交易平台官方 發布:2025-08-28 00:52:59 瀏覽:513
eth周線圖解 發布:2025-08-28 00:37:47 瀏覽:469
pi跟以太坊 發布:2025-08-28 00:14:30 瀏覽:218
ltc是什麼品牌 發布:2025-08-27 23:46:47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