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個人怎麼萬元宇宙

個人怎麼萬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2-09-17 18:38:21

⑴ 宇宙直徑為931萬光年,人是怎麼測出來的

首先,必須要糾正一下問題中的一些錯謬之處。第一,宇宙直接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應該說是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直徑。要知道這兩者是不同的,直接說宇宙直徑的話,恐怕會將宇宙定義為有界限的宇宙。而說可觀測宇宙直徑的話,很明顯就嚴謹的多了,這說明宇宙一直在膨脹,大小遠遠超過人類的理解范疇,目前已知的知識人類自己可觀測的范疇。第二,可觀測宇宙直徑並不是931萬光年,應該是931億光年。而這個可觀測宇宙直徑是通過計算得出來的。

當然了,以目前的人類科技來說也許無法觀測無法計算,但未來也許人類科技會以大爆發的姿態出現,那時候的人類也許會揭開宇宙更多的奧秘。

⑵ 如何理解:宇宙萬有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

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國唯識宗的重要學說。謂一切外在現象都只是心識的變現,而非實存於外。《唯識二十論》雲(大正31·74b)∶『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成唯識論》卷七雲(大正31·38c)∶
『雲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頌曰∶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論曰∶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正理,彼實我法,離識所變,皆定非有。離能所取,無別物故,非有實物離二相故。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唯言為遮離識實物,非不離識心所法等。』

此謂諸識自體轉變為分別之見分、所分別之相分,離此諸識所變之能、所取,則無任何實我實法,故說一切皆唯識。

又,《轉識論》釋《唯識三十論頌》之『是一切法種子識,如此如此造作回轉……』,雲(大正31·62b)∶
『謂是一切種子識者,是阿梨耶識,為諸法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及所餘七識種子並能生自類無量諸法,故通名一切法種子識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識能回轉造作無量諸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或轉作我,或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雲如此造作回轉也。或於自於他互相隨逐者,於自則轉為五陰,或為色陰乃至識陰。於他則轉為怨親中人,種種不同,望自五陰,故稱為他。如是自他互相轉作,前後不同,故雲互相隨逐也。種種所作,並皆是識,無別境界。起種種分別等者,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即是識,所分別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故雲起種種分別及所分別也。由如此義,離識之外無別境,但唯有識義成。』

亦即阿梨耶識中,藏諸法種子及餘七識種子,此等識能轉變造作五根五境等諸法,又此一一之識,具能分別與所分別之義,故唯識義成。

此中,初意明一切種子識變現諸法,即說生變(因能變),後意明諸識自體分生見相二分之果,以成緣慮之義,所謂緣變(果能變),《成唯識論述記》卷三(本)雲(大正43·317a)∶『緣名變,即變現義,是果能變。且第八識唯變種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轉識,變色等是。此中但言緣,故名變。(中略)若生名變,種子第八識生七識等,並名為變,七識生第八,亦名為變。』

《觀心覺夢鈔》卷下以『熏習道理』、『轉變道理』二義詮解『唯識』義。其文雲(大正71·84c)∶
『雲何得知諸法從自心起?答∶義雖無量,取要有二∶(一)熏習道理,(二)轉變道理。熏習道理者,有為實法一一皆有能生種子,其種子者皆是自心之所熏也,謂自證分體能熏也,相見二分,用能熏也。見分能熏能緣種子,相分能熏所緣種子。其所緣種,墮所緣境色心萬差諸法種子皆悉熏之。謂緣色時,熏色種子,緣心之時,熏心種子,色中種種不同,心中種種差別,一一緣其法,熏其法種子。如是熏習悉是從我自心自體分別勢力而所起也。今此種子所生諸法,豈非從我自心起乎?轉變道理者,既自體分轉成相見,其義如上。一切緣慮法必有所慮解。其所慮解者,即是隨應一切諸法。若能慮解定帶所緣,豈為緣慮法無轉變力乎。此理決然,是故自心自體勢力能變現成諸境界也。以上二理可信唯心無境義也。』

書中以生變之義為熏習道理,緣變之義為轉變道理。因此可知三界唯識之說依生變之義與緣變之義而得成立。

在唯識學中,所言之識,廣攝八識及相應之心所等。故《成唯識論》卷七雲(大正31·39c)∶『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

此謂八識心王為識之自相;遍行等六位五十一種心所為識之相應;見分及相分(十一種色)為心王心所之所變;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是心王心所及色法三者之分位假立;六種無為法為空理所顯之真如,亦即心王、心所、色,及不相應行法等四者之實性。此等百法皆不離識,故總立識之名,唯識之說但為遮遣彼愚夫迷執離識外有諸法。如是,以能所分別,成立唯識之義名為虛妄唯識或不凈品、方便唯識。反之,初地以上之菩薩悟入唯識之理,證唯識無塵智,存真識,名為真實唯識、凈品或正觀唯識。

《大乘庄嚴經論》卷五〈述求品〉(大正31·614c)∶『由知二無我,為方便故,菩薩於三有中,分別人法皆無有體,是故無我;如是知已,亦非一向都無有體,取一切諸法真實唯識故。』

又,《轉識論》亦載(大正31·62b)∶

『立唯識義,意本為遣境遣心。今境界既無,唯識又泯,即是說唯識義成也。此即凈品。煩惱及境界並皆無故。(中略)立唯識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終為論,遣境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識俱泯,是其義成。此境識俱泯,即是實性,實性即是阿摩羅識。』

◎附一∶法舫《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摘錄)

釋唯識∶『唯』是獨義、僅有義、不離義、簡持義。次言『識』者,『識』是心識,或意識。言『唯識』者,(1)以自然界非自然界一切法的作用,心識的作用獨勝,所以說唯識。(2)以萬有諸法的一切存在,都是假有的,只有心識才是實有的,所以說唯識。(3)以一切法的生起和存在、消滅等一切現象,都不能離開心識的關系,所以說唯識。(4)因為外在的境界相,原本不是實有的,而眾生執為實有的,故必須簡除這實有的『執』。內在的心識體性作用,又都是實有的,但眾生馳求外境,不知內心的實有,故怎須持取此心識之『有』。所以說唯識。

復次,言唯識者,如經中常這樣說∶『萬法唯識』,或雲∶『三界唯心所作』。什麼是萬法?怎樣是唯識?萬法即宇宙萬有,也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佛教所謂『法』這一字,包括得很廣,不但心思所及言語所至皆是法,就是心言所不到的也是法。一切法總有兩種∶一是有為法,二是無為法;或雲有漏法與無漏法。此二種法總攝一切法。這一切法都是不離心識關系的,所以說唯識。現在再引經論來說明∶

(1)《百法明門論》說∶《百法明門論》是說明萬法唯識的一個好例。如論雲∶『經雲∶「佛言一切法無我」。雲何一切法?雲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法,三者色法,四者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這就是五位百法。如表∶

┌心法—————八———┐
├心所有法———五十一—┼有為法——事相┐
五位┼色法—————十一——┤ ├不離
百法├不相應行法——二十四—┘ │心識
└無為法————六————無為法——理性┘

這一切法怎樣稱為唯識?《百法明門論》雲∶『一切最勝故,心所應故,二所變現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故。』這五句就是說明唯識的。第一句即指心法,心法在一切法中是最殊勝的,最有力量的,因為心法能給他法影響,有主動的支配之力,又有自在義,所以說明最勝。第二句是指心所法,心所是屬於心王的心理作用,與心識相應的,當然心是主體,心所是心的附屬了。第三句是說明色法(物質外境),是心王與心所變現,所以色法是無實體的。第四句是指不相應行法,是由心識心所和色法,彼此差別作用上所現起的,故是假法。如時間、空間、數量、尺度、得失、生滅相、文字相等。前四句明現實的,第五句即是明理性的無為法。無為也非離有為法,別有其體,乃是有為法所顯示的真理,故也是唯識。心王心所法是心理學所研究的一切心理現象。色法不相應行法,即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所研究的對象。無為法的理性是哲學家的境界。總之,萬法的事相與理性,皆不離心識而有,故曰唯識。『不離』即科學說的『關系』。在各種關系中又只有心識最勝,萬有皆不離此最勝的心識,所以說唯識。

(2)依《解深密經》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此中『所緣』就是觀察的意思。佛說眼等八識心心所法,所察的一切對象,都是唯識之所變現起來的。『所緣』即所了別或所分別的解釋。分別與了別略有不同∶分別對境界有簡別義,了別對境界有認識義。『唯識之所現』,現有二義∶(1)現起義,(2)變現義。凡物皆剎那變,由變而現。變在初剎那,現在第二剎那,不變決不現,或者說變現同時。如谷種子變現芽葉花果等。眼等所緣的種種境界,通通以心識為主緣而變現起來的。龍樹《大乘二十論》雲∶『心如工畫師,畫作夜叉相,自畫己自怖……。』這也說明萬法唯心所現的意思。

(3)依《唯識義章》說∶『成唯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現象(色法),分位差別(不相應),及彼空理所顯(無為法)。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言。唯言但遮(止)愚夫所執實我實法。』

復依三性說∶《義章》又雲∶『彼愚夫等,由虛妄心,周遍顛倒,定執離識實有我法種種差別;說此唯識,唯言即遮彼等此遍計執,是謂遣虛,識言即我法識變,因緣假有,事實如此。依他而起,及彼假有空性真理,圓成實性,是二於事及理,皆正有故,是謂存實。』

◎附二∶印順《唯識學探源》上編第二章第一節

唯識的定義,『即是識』、『不離識』,論師們有不同的解釋。究竟唯有什麼識?有的說是八識,有的說是阿賴耶,有的說唯是真心。這些,都是唯識思想的一個側向,是唯識學的一流。偏執一個定義,這是一論一派的唯識學者。本人的態度,是想在復雜的唯識思想中,發見主流與共義,廓清宗派的偏執。所以先從大乘唯識學中,指出幾個不同觀點的解說,再去考察它與原始佛教的關系。這不同方面的解說,都是唯識學,是唯識學的多方面的開展;唯識學,也可說是幾個思潮的合流。

大乘唯識思想,大概可以歸納為五類∶

(1)《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說∶『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一心,瑜伽派是把它解說做阿賴耶識的。但在某一系學者,不承認賴耶唯心論,以為這只是簡別外道的世間由自在天所造;『唯一心作』,還不出業感的范圍。但由心造業而感得三界的果報,雖不就是唯心論,但未嘗不是促成唯識的有力思想。這可以稱為『由心所造』的唯識。

(2)《解深密經》卷三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中略)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

經說凡是我們所認識到的一切,並沒有一種所謂客觀獨立存在的本質。當我們心識現前的時候,心上必然的現起一種境界相。因了錯誤的認識與執著,覺得它是離心存在的外境。實際上,那所認識的境相,只是自心現起的影子。唯是自心所現,所以叫做唯識。這種唯識思想,是立足在認識論上,從能知所知的關繫上探發出來,是考慮所知的真相而發現的,這可以稱為『即心所現』的唯識。

(3)《解深密經》卷一說∶『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墮彼彼有情眾中。(中略)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展轉和合、增長、廣大,依二執受∶一者,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二者,名相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中略)阿陀那識為依止為建立故,六識身轉。』

本經,說明我們的身體和我們內心的認識活動,都依一切種子心識所含藏的種子而漸漸的開展出來。它是依胎生學的見地,說明眾生的入胎,在胎中漸漸的發達,與現起認識的作用。這些,既是從藏在心識中的種子所生起,也就有唯識的意義。這可以稱為『因心所生』的唯識。

(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說∶『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中略)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長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凈。』

平常講唯識,多以阿賴耶為依止,為說明的出發點。但阿賴耶的產生,一方面是依如來藏心,另方面是依無始來的虛妄習氣。在這真相的如來藏,與業相的虛妄習氣相互交織之下,才成立其為阿賴耶。因此,從一切法依阿賴耶而生的方面看,是雜染諸法的所依;另一方面看,也就是迷悟關鍵所在。迷、悟、染、凈,都依藏心而有,所以也就是唯識。這雜染的習氣,反映到清凈的如來藏心,因而成為阿賴耶識,現起一切的虛妄相。這可以稱為『映心所顯』的唯識。

(5)《阿毗達磨大乘經》說∶『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都無有義。(中略)四者,成就三種勝解隨轉妙智。何等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得勝解力,諸義顯現。(二)得奢摩他,修法觀者,才作意時,諸義顯現。(三)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在前時,一切諸義皆不顯現。』

菩薩因內心定慧的實踐,一切境界都可以隨心轉變,或者不起一切。境界既可以隨心而轉,就可因此推論到一切境界的沒有自體。如外境有離心獨立的本質,那決不能因心的觀想而改變。這是從佛弟子止觀的體驗而推論到的,可以稱為『隨心所變』的唯識。

這五項思想,起初是逐漸的引發,各別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與綜合,就走上唯識學的階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識學。後代的唯識學派,雖然都在融貫這五項思想,但不無偏重的發揮,因此成為思想不同的學派。

◎附三∶印順《唯識學探源》下編第四章(摘錄)

唯識,有認識論上的唯識,有本體論上的唯識。我們所認識的一切,即是識的影像,這是認識論上的唯識。至於宇宙人生的本體,是否唯識,卻還有問題。有人雖主張認識中的一切,只是主觀心識的影像,但對認識背後的東西,卻以為是不可知,或者以為是有心有物的。假使說心是萬有的本體,一切從此出,又歸結到這里,那就是本體論上的唯識了。這本體論的唯識,在認識上,卻不妨成立客觀的世界。佛教的唯識,當然是出發於認識論,又達到本體論的。到了本體的唯識論,又覺得所認識的有它相對的客觀性,這才又轉到認識論上不離識的唯識了。部派佛教里,沒有本體論上的唯識學,認識上的唯識無境,卻已相當的完成。

唯識思想的成熟,主要是佛弟子們依著止觀實踐,而獲得隨心自在的事實證明。理論上,從非斷非常的業感緣起的探討下,展開了細心、細蘊、真我的思想,能為因性的種習隨逐的思想。因大眾、分別說、譬喻師的建立業因業果在心心所法的關系,心與種習結成非一非異的融合,完成唯識思想的一面。

任何學派,沒有不承認我們認識的不正確,沒有見到真理的全面,或者根本沒有認識。佛教的生死輪回,就是建立在一切錯誤中的根本錯誤上——無明。它障礙了真智的顯現,蒙蔽歪曲了事理的真相,使我們在虛妄的認識下,顛倒造業,流轉生死。所以要解脫生死,就要看透我們的根本妄執。在這點上著力,才能突破生死的罥索,得到解脫。要知道什麼是錯誤的認識,就要研究到我們究竟認識些什麼?這些不是真相,那真相又是什麼?在這樣的要求下,認識論就發達起來,引出了妄識亂現的思想,外境無實的思想,這又完成唯識學的另一面。等到這細心、種子,與無境的思想融合,唯識學也正式完成。(中略)

瑜伽派,認為凡是有漏心識所認識的,都是假說自性,都不能離卻名言相。像有部的客觀存在的青相,是必然要反對的。沒有名言識的力量,決不能知道它是青是色。它與經部一樣的,在假說自性的背後,建立離言自性。這一一法的依它離言自性,是必有的,不然就是惡取空。一切境界,都不離心識名言的勢力,這雖已達到了認識論上的唯識,但隱在認識背後的離言自性,經部說是十八界,瑜伽派也承認它是緣起因果,也不見得就是心罷!似乎也沒有充分理由,證實它就是虛妄分別的心心所。〈真實義品〉成立離言自性,引用小乘共許的教典,我不知它比經部高超了多少!

在認識論上,達到境不成實的思想;在因果相續的緣起論上,達到了細心持種能生一切的見解。彼此結合起來,這依它離言自性,就是心中種子所變現的,它就是心,這是真實。等到攔入認識界,它就出現了別體能取所的現象,這是不真實的。『實無外境,唯有內識』的唯識論,宣告成立。

◎附四∶霍韜晦〈唯識五義〉(摘錄)

唯識問題過去討論極多,傳統的解釋,『識』代表主體,因此唯識即是唯心,例如中國唯識宗的代表人物窺基(632~682)就是以『「唯」謂簡別,遮無外境。「識」謂能了,詮有內心』(〈唯識述記序〉)來規定。這一個觀點,影響中國佛學界千餘年,其實,『識』的原義,在唯識學里是有不同用法的。

首先,傳統觀點是採取一種宇宙論的立場,把客觀上的一切法收歸主體,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已成一流行講法。但實質上,這種心、識觀念是未經判別的。三界唯心的講法原出《華嚴經》〈十地品〉∶『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另外在〈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中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這也很近於萬法唯識的思想。問題是∶此心是直接的生起萬法,抑經過阿賴耶識的曲折而收攝萬法?則有待於理性研尋。結果,由於問題的重點不同,結論亦異∶著重主體之通於理想世界,為成佛問題鋪路的是如來藏緣起說;著重主體之通於現實世界,為現實上的一切法立根源的是賴耶緣起說。前者所提出的主體是超越主體,後者所提出的是經驗主體,所以唯心、唯識從宇宙論的觀點看來,亦有兩個立場。

在經驗立場之中所提出的阿賴耶識,其實亦是一個形上學的概念。唯識家為了交代現實上的一切法的來源,於是認定阿賴耶識的構造是一個種子識,它攝持一切種子,待緣而起現行。這一個過程,即名之曰識轉化(vij-n~a^naparina^ma,舊譯『識變』),即由識中種子化為對象。唯識家用這一個觀念來交代客觀存在問題,把客觀存在都收入識的活動世界中,所以說唯識(vijn~a^nama^tra)。這一個『識』字的用法,是扣緊主體講的。

但是,種子既外化為對象,則在處理客觀存在的問題上,這一個對象便有很重要的位置。唯識家特別將之名為vijn~apti——此字玄奘未能正視其價值,仍譯之為『識』,這就與代表主體意義的識(vijn~a^na)相混。也許,玄奘從宇宙論觀點,認為vijn~apti的存在沒有本體意義,它只是一個過程,所以可以略過(不過玄奘有時亦將之譯為『了別』,但『了別』的概念只能說明識的活動,對客觀存在問題仍不能交代)。然而,在佛教思想史上,這一個概念的提出卻是特具意義。因為在唯識之前,印度流行實在論者的思想,如數論、勝論、彌曼差、尼耶也,及小乘佛教裡面的說一切有部、經部等,都是同一進路。他們認為現象上的一切法推源到最後應有獨立本體,否則現象上的存在沒有根據,於是分別提出大種(ma-ha^bhu^ta,構成物質現象的基本成素,如地水火風之類)、極微(parama^n!u,物質的原子)等觀念,以至有獨立存在意義的心、心所法來。及中觀學派興起,破除一切法之自性,即本體觀念,而歸於空,於是進入絕對主義的思想,對現象上的法採取消解方式而不給予安立。唯識學派認為∶這樣做對於眾生的實踐不能提供通路,因為把握真實是應該從經驗對象開始反省的,所以必須先肯定這一層存在。問題是∶唯識學派從認知主體出發,不願意接受實在論者的本體觀念,認為客體不能離主體而獨立。主要的理由,是這樣的一個本體不能成為認知對象(即無『所緣』義)。關於這一點,陳那(Digna^ga,約西元六世紀初)在《觀所緣緣論》中有很清楚的剖示。他指出客體存在應有兩條件∶(1)它是一個存在(即『緣』義);(2)它是一個對象(即『所緣』義)。實在論者的本體充其量只有『緣』義,但無『所緣』義,所以缺乏知識論上的保證。由此唯識學派轉向觀念主義,把實在論者的本體勾消,認為客觀存在其實只是一種表相,稱為vijn~apti(拙著《安慧『三十唯識釋』原典譯注》一書中曾譯為『表別』,意義不夠明朗,宜改正)。一切法都不過是表相狀態的存在;簡言之,就是『唯表』(vijn~aptima^tnata^)。這一個『表』字,是扣緊對象講的,與上文所說的『識』不同。事實上,唯識學派的開山大師世親(Vasubandhu,約西元五世紀)的兩本主要作品∶《二十唯識論》(Vim%s/a!tika^vijn~apti-ma^trata^siddhi)、《三十唯識頌》(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原題用的就是『唯表』。玄奘全部譯為『唯識』,便把問題的重心轉移了。

固然,從唯表進一步是必須談唯識的,因為把實在論者的本體勾消之後,表相從何而有呢?這是必須歸結為主體提供的。《解深密經》說∶『識所緣唯識所現』(〈分別瑜伽品〉),所以唯識家進一步提出識轉化,這是從知識論的問題轉為存有論及宇宙論的問題。傳統所說的唯識意義在此。從歷史觀點看,唯識理論源出修瑜伽實踐的人,在印度原名瑜伽行派(Yoga^ca^ra),則這種觀念主義的進路當與其禪定的體驗有關,上文所引的《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就是指導禪定的文獻。不過,回到理論體系的問題,一切表相由識所提供,從現實經驗說,對象是有不同內容的,例如顏色、冷熱、香臭、形狀、大小等,如果將之分解為表相,則這許多不同的表相如何從同一的識中產生出來呢?為了有恰當的交代,唯識學派於是進一步分解識的世界,發現主體至少有三重不同性質的轉化,而且從其提供的各種不同表相的能力上說,這個主體開列為八,這就構成八識系統。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時代,一般只談六識。用六識來說明轉化,只能提供感官經驗與思維世界的表相,唯識學派認為這是不完備的。首先,不能交代自我觀念的產生,其次,不能說宛實人生與過去世的關聯,蓋若整個世界都是識轉化,但為什麼轉出此世界而非彼世界?轉出此人生而非彼人生?是必須有理由的。佛教主張業論,以業來連貫,但中間的過轉情形如何,爭論極多。唯識學派面對這些問題,結果提出以末那識(manas)說明前者,而以阿賴耶識說明後者。換言之,末那識是自我意識,通過它的轉化活動,提供自我觀念,阿賴耶識則是輪回主體,及世界存在的根源,通過它的活動,轉化出個體生命及整個物質世界的存在。這樣,和前六識合起來,就有了三重轉化(嚴格言,前六識各自活動,應共有八種轉化。不過前六識的轉化主要是解決經驗對象問題,所以可以平列為一重)。在《唯識三十頌》中,即分別名為異熟轉化(阿賴耶識轉化)、思量轉化(末那識轉化,『思量』是就末那識對自我觀念的念念執著言),和表境轉化(前六識轉化,舊譯『了別境識』)。

不過,轉化雖有三重,從八識的存在關繫上說,前七識均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根本依(亦稱因緣依,因為賴耶攝持一切種子,表相的生起須以種子為因緣),所以表相呈現之後,仍然還落在阿賴耶識之中。一舒一卷,都不外為阿賴耶識的世界。問題是站在經驗立場,我們尚不能親證此識轉化的情形(此即圓成實自性),我們只能依經驗所得,起分別活動來套客體,結果永遠對客體有執,此即遍計所執自性。所以唯識家說,我們在未獲得無分別智之前,是不可能真知一切唯表相的。

◎附五∶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九章第二節(摘錄)

要論述唯識思想的同異,有幾點是應該先確認的。

(一)唯識學是以《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十七地論》為根本的∶十七地中,以『五識身地』、『意地』為先,表示了一切以心識為主的佛法。關於『心意識』,如《瑜伽師地論》卷一說(大正30·280b)∶『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意,謂恆行意,及六識身無間滅意。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

唯識學的主要內容,如心、意、識——八識;種子與熏習;轉依∶〈本地分〉都已明白的說到。論是彌勒(Maitreya)所傳,是唯識學所公認的。

(二)唯識學是在發展中完成的∶如種子(bi^ja),《瑜伽論》說因有七義;《攝大乘論》精簡為種子六義,所熏四義;《成唯識論》更增立能熏四義。如成立阿賴耶(a^laya)識,〈攝決擇分〉以八相來證明;《攝大乘論》說得嚴密些;《成唯識論》引(阿含)經,又以十理成立非有阿賴耶不可。又如恆行意,《瑜伽論》點到為止;《攝大乘論》成立非別有末那(manas)不可;《成唯識論》說得更詳細。唯識學,是瑜伽行者以修驗——唯識所現的信念,與『一類經為量者』的細心受熏持種說,合流而形成的;由渾而劃,由簡而詳,是論師們論究的成就。

(三)無著與世親,有異義與新義的成立∶如無著的《大乘庄嚴經論》,依《瑜伽》〈本地分〉,立本有與新熏所成——二類無漏種子;《攝大乘論》卻依〈攝決擇分〉,立『出世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無漏種子新熏說。如《大乘庄嚴經論》,隨順經部(Sautra^ntika),心所是心的分位差別;但《攝大乘論》等,又說心與心所相應了。《瑜伽論》等都說有五色根,而世親的《唯識二十論》,為了成立(認識論的)一切唯識,別立新義∶『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這是說『似色現識』——如眼識『從自種子』生,名自種子為『眼處』了。陳那(Din%na^ga)《觀所緣緣論》也說∶『識上色功能,名五根應理。』論師們對唯識義的闡明,可能有不同的異義。即使是為『本論』作釋,有相當見地的論師們,不一定依文作釋,總是決擇、會通(甚至修改原文),使論義更精確、更圓滿的。所以論究唯識,唯識的不同派系,應從論師的依據不同,思想不同去理解!

說到『唯識』,梵語有二。(1)vijn~a^na-ma^trata^∶vijn~a^na,是眼識、耳識等識。(2)vi-jn~apti-ma^trata^∶《大乘庄嚴經論》以來,到《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都使用這一術語;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以

⑶ 宇航員的工資有多少,上一次太空能賺多少錢

如今我國從神舟一代代的航天員經歷千難萬險,從一次次的選拔與淘汰中脫穎而出,最終圓夢太空。那麼你是否好奇,如此不平凡的工作,工資到底是多少呢?

宇航員並不是常年都在太空中工作的,他們平時也需要在地面上做大量的訓練。因此,宇航員們在地面上的工資與在太空中的是不一樣的。

雖然如此,但是我並不羨慕他們,他們雖然掙得多,但是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掙的,而地球上很多人只是做做生意就能夠掙這么多錢,明星們演戲掙的也不少,不過,他們是偉大的,他們在為我們國家做的貢獻,掙這些錢也都是理所應當的。

由於宇航員工作的特殊性,必須具備健康強壯的體魄,優秀心理素質和專業知識,畢竟宇航員是一種高危職業。無論他們拿多少工資,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⑷ 300萬元人民幣夠不夠造火箭和宇宙飛船把航天員送入太空

不夠。差得太遠。連個零頭都不夠。
製造一枚火箭,再加上一個簡單的空間站(只能繞地球飛,不能離開地球到宇宙中去,所以不算宇宙飛船),再加上燃料、發射費用、測控費用、運行費用等,至少需要數千萬元人民幣。
各國發射的火箭有大有小有遠程火箭,有中程低軌火箭等,在材料上,人工上花費上不一樣。
比較一下。
美國的各種火箭,宇宙神,德爾塔,一枚火箭都是1.4億美元起步到2億美元不等,總發射費用可以高達4.3億美元。
俄羅斯的質子號運載火箭發射一次9000萬美元到1億美元上下,俄羅斯聯盟2.1B發射費用也達1.4億美元。
日本的H2A火箭也是相當貴,1.7億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
歐洲發射一枚火箭費用可達達到3一4億美元。
我們的火箭發射是相當便宜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一次,應該花費在7000萬美元到8000萬美元之間。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小型衛星運載火箭製造成本非常低,價值約1.5億盧比(約合1500萬元人民幣)。
美國的私人航天發射公司SpaceX公司生產的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獵鷹-9 Block5,能夠先實現10次重復回收發射,未來實現100次重復。首次發射成本為6200萬美元,重復利用後,第2次發射的成本就降低為約4600萬,而第3次至第10次成本基本穩定在3500萬美元上下,這個價格是目前全球最低的。
中國航天三江公司在武漢研發了一種低成本火箭,叫「快舟」火箭。這種火箭平均發射成本為每公斤2萬美元。後期的 「快舟」11號火箭「快遞費」有望降至1萬美元/公斤。也就是7萬元人民幣/公斤。
但以上都是發射衛星的製造和發射成本。宇宙飛船(空間站)要比衛星復雜得多,也重得多。中國的「天宮一號」載人空間試驗平台(一個最簡單的空間站)重量就超過8噸。
就算按照1公斤7萬的最低成本算,製造並發射一個空間站的費用也要達到近6億元人民幣。

⑸ 宇宙為什麼存在萬有引力

宇宙為什麼會有萬有引力見??樓主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啊。…想回答只能從宇宙學的角度來說了:因為宇宙有暗物質存在!暗物質的性質是聚集普通物質,暗物質在宇宙的物質里佔90%以上;普通物質只佔很少的10%之內!所以宇宙才可能出現引力這東西。

⑹ 萬元宇宙需要花錢嗎

不需要的。
元宇宙是虛擬時空間的集合,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元宇宙是通過數字化形態承載的與人類社會並行的平行宇宙,藉由增強現實, 虛擬現實 和互聯網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感。

⑺ 普通人想在元宇宙掙錢,需要怎麼辦

元宇宙是當今科技行業最熱門的話題。主流科技公司已經安排好了這個超宇宙。就連深圳的馬雲也說,超宇宙是下一代互聯網。對於宇宙的市場價值,一些機構給出了一個估計:到2024年將達到8000億美元科技界已經安排了超宇宙,希望能早日落地,抓住一波大好機遇。所以,作為普通人,如何從超宇宙中賺錢是我們最值得思考的事情。投資非功能性測試。NFT表示不可替代的令牌。它的「非同質性」意味著每一個非隨機變數都是獨特的、不可分割的

非功能性分析是元逆的基本技術體系結構之一,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其獨特性。非功能性測試的技術特點使其既稀缺又有價值。Tron創始人孫宇晨9月2日晚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他以105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微信的首張頭像,這可能也是微信有史以來最昂貴的一張頭像。據悉,孫宇晨以1.2億TRX(約1050萬美元)收購NFT Tpunk#3442。

之後,孫宇晨表示,他將把NFT捐贈給APENFT。孫宇晨改變了NFT的角色。有趣的是,在孫楊之前,NBA球星庫里把自己的社交媒體頭像改成了猴子頭像。據報道,庫里用55個單位的虛擬貨幣(約合18萬美元)購買了這張新的頭像。國外有很多類似的交易,但目前NFT市場還不成熟,國內很難參與,風險很大。

⑻ 科學家是怎麼觀察到宇宙幾十幾百幾千幾萬光年的地方的

光的確是最快的速度,這一點狹義相對論早有證明。而科學家觀察到的幾千幾萬光年以外的地方,正是光走了這么多年後所到達我們這個地方,我們才能觀察到它。換句話講,我們看到的是過去的宇宙,看到的是過去的景象,它那時候發出的光現在才到達我們眼裡。這一點就像是我們看到的太陽是8分鍾前的太陽,因為太陽的光到達地球需要走8分鍾一樣。

⑼ 宇宙中最神秘的萬有引力,究竟是從哪來的

對於地球本身的探索,一直以來都是無數科學家畢生的夢想,就比如早年的引力就是牛頓所發現的,也是後面推進現代科學進步的非常大作用,後面我們才慢慢成功進入到宇宙中,這時候人們會問宇宙中最神秘的萬有引力,究竟是從哪來的?其實就是來自宇宙裡面星球的超強作用力,畢竟星球的作用力實在是太大了。

這一點就是一個設計一樣的存在,估計也就是晚年的牛頓所相信的“神學”,簡單理解就是這個世界很多本質規律都是被一個超級智慧體所設計好的,並且控制著一切,看來是宇宙本身很有可能。

熱點內容
ltc時間碼smpte 發布:2025-08-26 03:36:05 瀏覽:222
比特幣智能合約基金 發布:2025-08-26 03:34:30 瀏覽:244
比特幣推薦別人購買有獎勵嗎 發布:2025-08-26 03:24:39 瀏覽:711
eth申請時間 發布:2025-08-26 03:03:15 瀏覽:141
從廣義上講區塊鏈是 發布:2025-08-26 02:58:12 瀏覽:562
fil幣礦機手機端 發布:2025-08-26 02:58:11 瀏覽:555
我的世界空島怎麼刷礦機 發布:2025-08-26 02:49:03 瀏覽:270
比特幣暫停交易對股市 發布:2025-08-26 02:37:45 瀏覽:38
區塊鏈算力50 發布:2025-08-26 02:31:13 瀏覽:852
shib幣上市印度最大交易所 發布:2025-08-26 02:09:24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