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宇航員
Ⅰ 萬里挑一選出來的宇航員,一個月工資能有多少錢
千百年來「飛天」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從最早的「航天第一人」明朝的萬戶飛天到1961年的前蘇聯的尤里·加加林,再到同年的美國艾倫和2003年的中國楊利偉。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38個國家的航天員去過太空,「飛天夢」已成現實。
由於宇航員工作的特殊性,必須具備健康強壯的體魄,優秀心理素質和專業知識,畢竟宇航員是一種高危職業。無論他們拿多少工資,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Ⅱ 宇航員的工資有多少,上一次太空能賺多少錢
如今我國從神舟一代代的航天員經歷千難萬險,從一次次的選拔與淘汰中脫穎而出,最終圓夢太空。那麼你是否好奇,如此不平凡的工作,工資到底是多少呢?
宇航員並不是常年都在太空中工作的,他們平時也需要在地面上做大量的訓練。因此,宇航員們在地面上的工資與在太空中的是不一樣的。
雖然如此,但是我並不羨慕他們,他們雖然掙得多,但是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去掙的,而地球上很多人只是做做生意就能夠掙這么多錢,明星們演戲掙的也不少,不過,他們是偉大的,他們在為我們國家做的貢獻,掙這些錢也都是理所應當的。
由於宇航員工作的特殊性,必須具備健康強壯的體魄,優秀心理素質和專業知識,畢竟宇航員是一種高危職業。無論他們拿多少工資,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Ⅲ 宇航員上一次天,到底能賺多少錢
成為一個宇航員,開著宇宙飛船遨遊在無邊的太空,體驗著失重帶來的快感,這無疑是令人十分嚮往的事情。但是,宇航員畢竟太少了,因此絕大多數人也只能想想而已了。
宇航員是一種高危職業,無論他們拿多少工資,對人類進步的貢獻都是不可小視的 。每個宇航員都需要大家的尊敬,正式有了他們的付出,未來的人類才有可能真正地走出太空,指不定未來的人類去月球就像出門坐公交車一樣方便了,不是嗎?
Ⅳ 宇航員在太空中待一個月,能有多少工資
宇航員並不是常年在太空中的,他們平時也需要在地面上做大量的訓練。因此宇航員們在地面上的工資與在太空中是不一樣的。我國的宇航員都是軍人出身,他們的工資基本上是與自己的軍銜相掛鉤的。宇航員的普通工資大約在一萬元人民幣,加上補貼大概3-4萬元之間。
結語
宇航員的工資,能夠高到年入千萬,也能夠低到年入幾十萬,這和普通人是一樣的,其實,根據身份的不同,領的工資也不同,但是,他們的工資和危險程度是真正對應的,所以不要羨慕他們,也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他們羨慕的。
Ⅳ 中國首次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是誰,他乘坐的是什麼飛船是在什麼時間發射成功的。
中國首次登上太空的航天員是楊利偉。楊利偉乘坐神州五號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5)幣圈宇航員擴展閱讀:
楊利偉獲得的榮譽:
2009年9月14日,他作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受到中共中央全體常委領導同志接見。2010年10月31日,入選《2010首屆王順利百年中國人物榜》。
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中國首位飛向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2017年10月27日,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空間科學獎章」。
2018年1月25日,同聶海勝、費俊龍、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陳冬、鄧清明、張曉光、劉旺、劉洋、王亞平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Ⅵ 宇航員冒著「生死」上太空,一個月薪資能拿多少錢
千百年來「飛天」一直是人類的終極夢想,從最早的「航天第一人」明朝的萬戶飛天到1961年的前蘇聯的尤里·加加林,再到同年的美國艾倫和2003年的中國楊利偉。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共有38個國家的航天員去過太空,「飛天夢」已成現實。很多人都想成為宇航員在宇宙中看滿天繁星,看藍色星球,但宇航員這個職業可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得了的,那麼要成為一名宇航員需要滿足什麼條件呢?如果你滿足這些條件,那通過這份工作,你又能拿到多少工資呢?
總的來說,宇航員能夠拿到的待遇和他所在的國家工資水平做對比的話還是比較高的,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如果不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太空任務的話,我們又怎麼能夠繼續去探索太空呢?所以不管怎麼樣,宇航員都值得我們致以最高的敬意,因為探索太空本就不是一件普通輕松的事,他們的一小步就是我們人類的一大進步。
Ⅶ 12名第一代航天員有哪些
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研製的先驅者、科學家羅伯特·戈達德在他姑媽家的菜園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燃助推火箭,這枚火箭上升了41英尺。
1957年10月4日晚: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衛星一號」,這個略顯粗糙的金屬小圓筒的發射成功,象徵著人類探險新時代的開始。
1961年4月12日:蘇聯27歲的宇航員尤里·加加林 乘坐「東方」號宇宙飛船環繞地球一周,成為飛出地球大氣層進入外層空間的第一人。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隨「自由」7號飛船到達距地球116.5英里的遠地點,他在亞軌道飛行持續了15分鍾,成為美國第一位太空人。
1961年8月6日—7日:26歲的蘇聯宇航員格爾曼·季托夫在兩天25小時的飛行中,環繞地球17圈,飛行中他首次啟動了宇宙飛船的人工控制系統。
1963年6月16日:蘇聯宇航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駕駛「東方」6號升空,成為進入太空的第一位女性,她在太空停留了2天22小時,繞地球飛行48圈,超過當時美國的任何一位宇航員。
1965年3月18日:蘇聯「上升號」飛船的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行走,他漂出宇宙飛船,以每小時1.5萬英里的速度繞地球飛行了10分鍾。
1966年3月16日:美國宇航員在太空中成功完成「雙子星座」8號宇宙飛船與不載人飛船「阿金娜」號的對接。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頭盔中影像)和
巴茲·奧爾德林(如圖)乘
「阿波羅」11號飛船首次登月
1967年4月24日,蘇聯宇航員科馬洛夫乘聯盟1號飛船返回地面時,因降落傘未打開,成為第一位為航天殉難的宇航員。
1969年1月14—17日,蘇聯的聯盟4號和5號飛船在太空首次實現交會對接,並交換了宇航員。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上的宇航員奧爾德林、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人類第一次將足跡留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1971年4月9日: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艘長期停留在太空的「禮炮」1號空間站。
1975年7月15—21日,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和蘇聯的聯盟19號飛船在太空聯合飛行,成為載人航天的首次國際合作。
1981年4月21日:美國成功發射並返回世界上首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使可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統成為現實。
1984年2月7日,美國宇航員麥坎德列斯和斯圖爾特不拴系繩離開挑戰者號太空梭,成為第一批「人體地球衛星」。
1984年6月7日,美國太空梭「挑戰者」號宇航員麥坎德利斯使用載人機動裝置,離開太空梭320英尺,完成了人類首次無安全索太空行走。
1984年7月25日,蘇聯薩維茨卡婭離開禮炮7號空間站,成為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
1985年7月25日,美籍華裔宇航員王贛駿乘挑戰者號太空梭進入太空,成為第一位華裔宇航員。
「挑戰者」號起飛時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起飛時發生爆炸,7位宇航員全部遇難,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航天災難。
1986年2月20日:蘇聯第三代空間站「和平」號由「質子」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軌道,其重量達123噸,工作容積400立方米,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三部分組成。它是目前壽命最長的空間站。
1994-1995年,俄羅斯的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在和平號空間站上連續停留43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宇航員;而美國的露西德於1996年在和平號上停留了188天,成為在太空時間呆得最長的女宇航員。
1995年2月,發現號太空梭上,美國宇航員柯林斯成為第一位太空梭的女機長。
1996年拍攝的"和平"號空間站
1995年3月2日—18日,奮進號太空梭在太空中飛行,其上的7位宇航員加上和平號上的6位宇航員,共有13位宇航員同時在太空,成為同時在太空中人數最多的一次。
1995年6月29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次對接,開始了總計9次的太空梭與空間站的對接。
1996年11月19日-12月7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進行了一次最長的太空飛行,歷時17天15小時53分鍾。
2000年10月31日:俄羅斯向國際空間站送去第一個長期考察組,使建設中的國際空間站由無人狀態轉為有人狀態。 考察組由美國宇航員威廉·謝潑德和俄羅斯宇航員尤里·吉德津科、謝爾蓋·克里卡廖夫組成,他們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到2001年2月。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上遇難的七名宇航員
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上7名宇航員(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宇航員)全部遇難。
從1969年到1972年,美國進行了5次阿波羅飛行,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從1971年至2000年,蘇聯及俄羅斯總共發射7個空間站——6個禮炮號空間站及和平號空間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9分50秒,「神舟」五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楊利偉。他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著陸場成功著陸返回。
2005年7月26日北京時間22時39分,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8月9日成功返回著陸 自己去數數 中外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