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元宇宙
❶ 2022年新項目新商機有哪些
2022年新項目新商機:
1、元宇宙營銷
在人們對元宇宙的了解逐漸深刻之後,越來越多的勇敢者敢於圍繞著元宇宙嘗鮮,探索元宇宙如何與自身的企業相結合,進而誕生出一系列在元宇宙中為品牌或產品帶來新流量的營銷方式。
2、雲服務
雖然概念總是日新月異,但一成不變的是雲計算在產業革新和業態進化中的底座地位。關於傳統行業如何上雲、用雲的探討已成產業互聯網的焦點,「雲+行業」正逐步超過「雲+技術」成為信息技術產業關注的重點。
3、合成生物
近年來,全球合成生物市場呈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達68億美元,市場增長源於對合成基因和合成細胞的需求增加,其中醫療和科研的市場規模佔比最大。未來,在合成生物核心技術不斷更迭發展的趨勢下,其應用市場也將逐步擴大至傳統行業,例如農業、食品和飲料等領域。
4、智能家居
在5G、物聯網以及互聯網家裝市場的快速發展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展現蓬勃發展態勢。據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電子設備與系統研究中心所述,中國智慧家庭市場規模正以每年20%-30%速度增長,智慧家庭產業發展空間巨大。
5、科學儀器
如晶元、半導體等高端工業領域一樣,科學儀器也存在「被壟斷」的問題。極度需求、又極度匱乏,這種關鍵物資,和平時期可以是國家之間促進關系的禮物,沖突時期難免成為被限制的要害。
❷ 安全大主線
本周, 隨著周期板塊先反彈、後回調 , 消費醫葯、金融、新老基建都迎來回暖 。
正如2021年10月17日發布的《金秋十月,四大板塊》所預示。
預判尚在保質期,對短線走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再次閱讀。
節奏把握比較精準的老讀者, 本周內便可實現約10%-15%的收益 。
這周末簡單些,聊聊長線。
所謂安全大主線,便是嘗試暫時跳出企業經營和財務數據、行業及上下游景氣度的桎梏,站在國家發展的角度,圍繞「安全」尋找投資機會的思路。
市場上一直有種聲音: 不要依靠宏觀敘事投資 。
這種說法沒有錯,但也略顯片面。
因為 完備的投資邏輯,必然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通,形成閉環 。
財務數據只能代表 歷史 ,經營數據勉強代表當下,如何面向未來? 無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2021年8月9日發布的《種業與 游戲 》提示過晶元、軍工、種業和 游戲 四個板塊與對應的供應鏈安全、國防安全、糧食安全、文化安全。
那麼,還有什麼安全? 能源,網路 。
能源安全與能源新基建密不可分 。篳路藍縷,孕育了新能源和新能車兩條主線。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除了總量增長, 時空匹配成為更關鍵的因素 ,包括更高效的 節能 以及 能源生產、存儲、傳輸、管理技術 。
所以, 盡管新能源和新能車下一些支線會迎來較長時間、較大幅度的回調 , 但圍繞著能源安全這個主題,還大有文章可做 。
而至於網路安全,目前仍只是 重要的隱形人 。
網安板塊不賺錢,而且離普通人太遙遠 。網路安全,決定著下限。
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駕駛、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元宇宙等等,這些出現或不出現在公眾視野里的場景,都離不開網路安全提供的兜底。
理論上,隨著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 國防安全有多重要,網路安全就有多重要 。
習以為常的和平與安全,其基礎興許沒有大部分人所感受到的牢固。
❸ 「花小錢辦大事」,十萬級家轎市場買誰最有面子
在買車這件事上,很難有消費者能擺脫「好面兒」這一問題,畢竟作為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件大宗商品。而當今汽車所承擔的責任早已不僅僅是通勤這項任務,更多的是通過汽車可以彰顯他們的品味,滿足心靈上的需求。
那麼面對琳琅滿目的汽車市場,我們該如何挑選心儀的車型?無非就是要有合適的眼緣與實用的配置。今天,我們就將這一「公式」代入,看看時下十萬級家轎市場中的兩款「標桿車型」第七代伊蘭特與一汽豐田卡羅拉哪款更值得購買。
外觀給足面子,第七代伊蘭特更具戰斗氣息
外觀設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大氣、富有張力、有著明確辨識度的造型確實是消費者們共同喜愛的,基於這一準則,我們先來看第七代伊蘭特。
而相較於智能配置豐富的第七代伊蘭特,卡羅拉的車機系統就顯得較為寒酸。新一代卡羅拉雖然也搭載了語音助手功能,但對比第七代伊蘭特無論是喚醒方式還是按鍵操作都要明顯復雜。並且支持語音控制的功能也較少,僅支持導航、開閉車窗、空調等基礎操作。這樣的設計對於用戶來說,難免有些「食之無味」。同時,豐田智行互聯APP也僅能做到讓用戶對車輛的遠程式控制制、車況確認等基礎性操作,諸如「車家互聯」等更進一步的科技配置沒有完善到位。
寫在最後:
通過外觀和智能這以上這兩個維度的深入對比,可以明顯看出第七代伊蘭特無論是顏值還是智能科技的應用均全面優於卡羅拉,也深受年輕人喜愛。所以,當你還深陷「選車焦慮」的煩惱時,第七代伊蘭特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❹ 全球首個《AI對話系統分級定義》發布
6月28日,由清華大學計算機教授、智能技術與系統實驗室副主任黃民烈發起,聯合了十餘家科研機構、二十多位知名學者共同制定的全球首個《AI對話系統分級定義》(以下簡稱《分級定義》)正式發布,《分級定義》將推動AI對話系統在虛擬個人助理、智能家居、智能 汽車 (車載語音)、 情感 陪護和心理 健康 等領域的應用有據可依,並將加速下一代AI對話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AI對話系統分級定義》
起源於圖靈測試的AI對話系統,是人工智慧領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如果說自然語言處理是人工智慧「皇冠上的明珠」,那麼AI對話系統則是自然語言處理中最難、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是「明珠中最亮的那顆」。因此,AI對話系統被認為是衡量人工智慧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代表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在工業應用領域,AI對話系統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態勢,如以「小度」「小愛」為代表的智能助理,廣泛應用於個人助理、智能家居、智能 汽車 中,還有以谷歌對話機器人Meena、Facebook聊天機器人Blender為代表的開放域閑聊產品中,與大眾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不斷發展,AI對話系統已經從基於規則的第一代和以傳統機器學習為核心的第二代,發展到以大數據和大模型為顯著特徵的第三代,對話能力產生了革命性變化,在開放話題上展現了驚人的對話能力,對進一步推動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實現智能化具有巨大意義和價值。
AI對話系統發展歷程
然而,作為前沿技術,當前AI對話系統標准缺失,造成其在應用中呈現出水平參差不齊、評價體系不一的現狀,導致了業界因認知不統一而對人工智慧交互水平出現誤解,也引起了 社會 上關於意識、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廣泛討論。因此,為了更好地評估AI對話系統的能力水平,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實驗室副主任黃民烈聯合學界和業界科研機構制定了全球首個《AI對話系統分級定義》,旨在衡量AI對話系統的能力水平,從而促進AI對話系統的進一步研究,同時為工業界應用提供參考。
參與本次《分級定義》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者包括(以姓氏拼音排序),科大訊飛AI研究院副院長陳志剛,京東集團副總裁、IEEE Fellow何曉冬,清華大學長聘副教授黃民烈,阿里達摩院總監、資深演算法專家李永彬,華為諾亞方舟語音語義首席科學家、ACL Fellow劉群,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高級研究員糜飛,網路主任架構師牛正雨,騰訊AI Lab總監史樹明,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宋睿華,阿里達摩院總監孫健,小米技術委員會主席、AI實驗室主任王斌,網路技術委員會主席吳華,美團自然語言處理中心總監武威,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嚴睿,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楊敏,OPPO高級技術總監楊振宇,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俞舟,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張洪忠,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教授張偉男,北京聆心智能總監鄭銀河,三星電子中國研究院語言技術部技術總監朱璇。
黃民烈教授詳細介紹《分級定義》
在上述原則之下,《分級定義》從自動對話能力、對話質量高低、單一/多個場景、跨場景的上下文依賴和自然切換能力、擬人化程度、主動和持續學習能力、多模態感知與表達能力等角度出發,將AI對話系統劃分為從L0~L5的六個等級,等級越高,AI對話系統水平越高。
在此《分級定義》的標准之下,當前AI對話系統水平最高已發展至L2~L3之間,常見的如「小愛同學」等AI智能助理。
發布現場,各位參加制定的專家學者,就《分級定義》的發布、AI對話系統的發展等話題與媒體進行了交流。華為諾亞方舟語音語義首席科學家、ACL Fellow劉群表示,本次《分級定義》的制定在行業內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能夠引發AI對話系統研究領域的思考和討論,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發現系統的問題並明確研究方向。
AI對話系統最高級別的應用為復雜 情感 任務,該《分級定義》的發布將促進AI對話系統在 情感 任務中體現更高水平,從而促進人工智慧未來在 情感 陪伴、心理 健康 、虛擬人、元宇宙等方面的應用,大大釋放人力和物力成本,促進前沿 科技 走進大眾日常生活。
此次《分級定義》的發布,是AI對話系統走向規范化、系統化發展的第一步。接下來,黃民烈教授將聯合該領域相關研究機構及研究者開展白皮書的編纂,聚焦AI對話系統的發展歷程,詳細闡釋《分級定義》的制定目的和標准。
❺ 未來的BTCs將具備以下功能,屆時將舉世矚目
BTCs經過了一年的發展,現在的發展速度已經在圈內備受關注,但這只是BTCs的開始,未來的BTCs將具備以下功能,屆時將舉世矚目!
1、可以進行各種DAPP應用拓展。
2、可以加速行業迅速融合。
3、讓電子產品飛速更新迭代。
4、促使AR/VR/CR等設備迅速研發。
5、讓更多關於區塊鏈應用落地。
6、為落後地區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服務。
7、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公開透明。
8、工廠和製造業,更加智能化。
9、促進量子技術和納米技術研發與軟體及硬體的完美結合。
10、為 汽車 系統和各種智能化設備提供軟體支持。
11、促進信任機制,建設信任體系。
12、為企業提供數字化合同。
13、建立個人價值體系。
14、提升企業財務系統安全和杜絕假賬。
15、加速元宇宙時代到來。
16、信息化進入數字信息化。
17、支持向量子領域進發。
18、擁有全球頂級公有鏈。
19、轉賬速度秒到。
20、擁有自己的數字加密錢包。
21、錢包在未來可以儲存所有數字資產。
22、完全去中心化
23、支持NFT智能數字化合約運行。
24、支持DeFi智能合約運行。
25、支持各種元宇宙在BTCs公有鏈搭建。
26、萬物互聯,智能家居系統搭建。
27、生態應用數百萬落地。
28、自己的網路傳輸協議。
29、走碳中和戰略,節約能源。
30、支持傳統互聯網對接。
31、支持線下生態對接。
32、為企業提供鏈改和支持。
33、為個人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
34、擁有自己的區塊瀏覽器。
36、為 科技 做出極大貢獻,促進數字化進程。
37、支持各行各業對接。
❻ 「華為有專利」WIFI 7專利曝光,網速比WIFI 6高6倍
WIFI 6標准推行不過數年時間,相關移動終端、路由正走進千家萬戶,高速的多鏈路技術讓人們享受到多人同連一個WIFI時仍能流暢玩 游戲 、看視頻,千兆網路也因此成為當下竹林。正當人們還以為WIFI 6標准將會成為未來十年通行的無線區域網絡主流,短期內再有新的標准挑戰其地位時,WIFI 7來了。
就在最近,聯發科、高通均公布了自家的WIFI 7(802.11be)相關技術,並提出了對WIFI 7(802.11be)應用前景的展望,於此同時,另一家世界級通信巨頭在官網公布了WIFI 7(802.11be)相關技術概述,沒錯,說的正是在下—印度。
說錯了,這家位於深圳的通訊巨頭正是華為。國家知識產權官網顯示,,華為已經提交了一份關於「適用於多鏈路的組播業務傳輸方法及裝置」的專利,並正在接受審查。
WIFI 7(802.11be)繼續沿用多鏈路傳輸技術方式,從WIFI 6(802.11ax)的8條流數提升至最高支持16條流數,理論單用戶設備能達到更高30Gbps速率,是WIFI 6(802.11ax)最高9.6Gbps速率的6倍。頻段方面,WIFI 7(802.11be)將新增支持6GHz頻段,且單個信道最大波段頻寬支持支持320MHz,相比WIFI 6最高支持160MHz要大一倍。WIFI 7(802.11be)將會帶來更高速率的傳輸速度,與此同時收發設備功耗也會隨即大幅增加。
在專利中的一種實施方法提到,組播業務指示信息用於指示第一AP MLD(無線節點多鏈路設備)的多個AP(無線節點)中每個AP是否有組播業務與第一AP管理的站點僅能獲知該第一AP是否有組播業務的方式相比,避免了STA(接入無線AP的節點,通常指代終端設備,如筆記本、手機) MLD中每個STA均周期性偵聽對應的AP是否有組播業務,該方法節省了STA MLD的功耗。
簡單來說,在該實施方法中,組播業務主體的無線站點通過多鏈路技術向域網內設備廣播收發數據時,分布在多鏈路中的多個無線節點將會自動獲知實際接入的設備,如產生組播業務再進行數據收發。那麼接入的無線終端設備不需要主動偵聽對應AP是否有組播業務,也就減少了設備的功耗。
除此之外,另一種實施方法提到,傳輸AP還可以代發非傳輸AP所在AP MLD的各AP的組播業務指示信息,從而有利於STA MLD獲知第一鏈路上與第一AP MLD共位置的AP MLD中各AP是否有組播業務,進一步降低STA MLD的功耗。
翻譯一下就是,作為傳輸的無線節點可以為非傳輸AP代發多鏈路中的各個組播業務指示信息,以一個傳輸方式統一整合數據收發,這樣終端設備就不需要在眾多鏈路中頻繁尋找各個無線節點是否有組播業務,既能提高數據傳輸效率,也能降低數據傳輸時的功耗。
WIFI 7(802.11be)是一項全新的無線網路標准,如果說WIFI 6(802.11ax)將會大幅提升物聯網進程的話,那麼WIFI 7(802.11be)將會為這一進程再提速,在未來實現商用後,視頻/語音會議、雲 游戲 、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元宇宙、遠程醫療等行業的核心網路將會以WIFI 7(802.11be)為重要基礎。
這項專利對於華為來說是其WIFI 7(802.11be)汗牛充棟的成果中其中一個,既為未來接入的終端設備將有可能產生高功耗做好前瞻性准備,也等於向WIFI 7標準的制定提出了重要的解決方案,提高華為WIFI 7標准協議的可靠性和持續性、完整性,令整體方案實施有了更充分的規范方法基礎。
作為致力於打造超級終端的華為來說,打通WIFI 7也不僅是面向物聯網、工業智造等高精尖領域,對於消費者而言,更低的延遲和更流暢的網路體驗,也能有效地提高接入超級終端的智能家居設備傳輸效率。而且隨著超級終端內的智能家居設備數量越來越多,用戶也不需要擔心設備過多導致網路卡頓的現象,這也有利於設備用及所需,選能所用,通過多鏈路傳輸技術對數據有效分流。
相信在即將到來的商用元年,會有越來越多的支持WIFI 7標準的設備能問世,當然現今擁有WIFI 6及以下標準的設備的小夥伴也不需要擔心WIFI7的到來會被淘汰,因為WIFI 7是支持向下兼容2.4GHz、5GHz,這樣家裡的智能家居也能接入WIFI 7標准下的無線網路。
❼ 都寶客元 宇 宙XR空 間站有哪些技術基礎
這個空間站可以推動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網路下打造出一種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系統化、娛樂化、差異化的經營模式。
❽ 聯發科公布其WiFi7技術,意欲何為
1月19日,聯發科向世界展示了第一款Wi-Fi7技術,突出了它即將推出的Wi-Fi7 Filogic產品組合。聯發科目前正在向主要客戶和行業夥伴展示兩款Wi-Fi7演示,展示其超高速低延時傳輸技術。
聯發科的演示展示了其Wi-Fi7 Filogic技術是如何達到 IEEE802.11 be定義的最高速度,以及它的多鏈路操作(MLO)技術。MLO技術能在不同頻段同時聚合多個信道,以突出網路流量,即使存在干擾和擁塞。MLO技術對於提供更快,更可靠的視頻流, 游戲 和其他任何需要持續、持續和實時吞吐量的東西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帶有Wi-Fi7的產品有望在2023上市。
WiFi7技術的到來
WiFi 7 (WiFi 7)是未來的Wi-Fi,也被稱作 IEEE802.11 be,它具有超高的數據吞吐量(EHT)。Wi-Fi7採用320 MHz頻帶寬,4096正交振幅調制,多資源單元 RU,多鏈路運行 MLO,增強多人多工。MU-MIMO (MU-MIMO)與 AP (Multiplexing Access Access, AP)協同工作。在這種尖端技術的幫助下,Wi-Fi7可以在較高的數據傳送速度和較小的時延方面提供超過Wi-Fi6。Wi-Fi7有望提供30 Gbps的傳輸速率,大約是Wi-Fi6的3倍。
最初業界預計2023年,WiFi7技術就有可能出現,聯發科此次首發WiFi7技術,也就是說,WiFi7技術的問世基本符合預期。
此次聯發 科技 術亮點
聯發科的這場亮相向我們展示了它的Wi-Fi7 Filogic技術是怎樣達到 IEEE 802.11 be所規定的最高速率和它的多鏈接運行技術。MLO技術能將多個信道集中到多個頻帶上,從而使得即便有了干擾或者阻塞,也能保證數據傳輸的暢通。MLO技術在提供視頻流、 游戲 和其他需要持續、持續和實時流量的情況下,是非常關鍵的。
此次聯發科Wi-fi7技術的特性是它提供了包括2.4 GHz,5千兆赫和6千兆赫在內的所有可用頻譜。Wi-fi7比Wi-Fi6快2.4倍,即使天線數相同,因為Wi-Fi7能使用320 Mhz信道,支持4 K正交振幅調制(QAM)技術。Wi-Fi7其他明顯的功能包括 MLO,其通過多頻段傳輸Wi-Fi以減少延遲,以及多用戶資源單元(MRU)功能增強干擾避免和減輕。
WiFi7技術帶來的影響
IDC集團副總裁 MarioMorales表示:「更快的寬頻互聯網接入、更高解析度視頻流以及 VR 游戲 都在推動Wi-fi6、 wifi 6 E以及即將推出的Wi-fi7。「Wi-Fi7在諸如信道寬度、 QAM以及多鏈路操作(MLO)等新功能方面的進步,將會使Wi-Fi7吸引設備,包括高端智能手機、個人電腦、消費類設備以及零售業和工業領域。
伴隨著智慧家庭、工業智能製造以及消費產業技術的升級,未來的WiFi7將能在智能家居、4K/8K超高清視頻體驗、工業區域網大吞吐量數據傳輸以及VR/AR虛擬現實體驗乃至目前遙不可及的元宇宙產生深遠影響。
WiFi7技術不會一家獨大
根據目前可掌握的資料顯示,目前研究WiFi7的公司及團體不止聯發科一家,國人最為自豪的華為公司也在抓緊研究WiFi7技術,攻克難關,申請專利,華為目前擁有最多的WiFi7技術專利。而國外的高通以及英特爾公司也在優化進度加快研發速度。
理性看待WiFi7技術
由於WiFi7技術標准與WiFi6技術標准塊跨度較大,而且國內現在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5G設備投放,所以筆者認為,估計2022年華為與其他公司都能如期發布WiFi7技術,但是想要真正獲取WiFi7的技術條件,對於商用級別應該能夠在一兩年內完全實現,但是消費級(民用級別),筆者認為還需假以時日。
WiFi6以及WiFi6E技術目前已經能夠滿足現階段家庭用戶的需要,而升級WiFi7,不是簡單的換一個路由器,我們需要具備能夠達到至少一半以上WiFi7網路帶寬的有線網路、更換WiFi7路由器、家中的手機、PC以及智能家居如8k電視VR設備具備WiFi7無線標准,這樣我們才能夠構建起WiFi7的網路環境。但是對於消費級用戶而言,這樣的挑費無疑是巨大的。
現階段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火熱,無論是 游戲 公司,設備廠商,技術公司無不例外地展開相關研究。「滿血」的WiFi7也許離大眾還有一段時間,也有人會說這么高的速度,這么大的帶寬普通人根本不需要,筆者認為,技術無罪,而且技術的革新,必然會推動人類 社會 的進步,我們理應對技術保持樂觀。
❾ 2600億睡眠經濟,裝不下一張國產智能床墊
作者:響馬,新零售商業評論特約評論員
人類似乎正處在一個 科技 「加速跑」的新階段,一邊是「元宇宙」之風掀起熱潮,另一邊是智能產品層出不窮。
現實的確如此,經過近些年的進化,智能產品已經全面滲透到公眾的日常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適、更智能的產品廣受消費者青睞。
其中,智能床墊憑借對各種剛需的滿足,成為一大熱門。不管是中國市場,還是國際市場,智能床墊都是「香餑餑」。
然而,「殘酷」之處在於,據媒體報道,一些國產智能床墊的售價在千元上下,高端國際品牌智能床墊的售價卻已達到9萬元。媒體直指,「起步的初級產品與高端產品間的價差接近90倍」。
中國智能床墊為何不能打?「初級」與「高端」間的鴻溝,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智能床墊也好,國際智能床墊也罷,能夠快速發展,無一不是努力承接消費者剛需的結果。
首先,沒有人不想睡一個好覺,受睡眠困擾的人花錢也要「買一個好覺」。這便是睡眠經濟的底層邏輯。
在中國,睡眠經濟正快速增長。互聯網商業咨詢平台頭豹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中國睡眠經濟行業短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睡眠經濟市場規模超過2600億元,有望於2024年突破5000億元。
這一龐大市場,「落實」到細分領域後,枕頭、床墊、助眠香薰燈等器械用品的消費金額貢獻比較大,約佔70%。
強勁的整體需求之下,AI又幫助智能床墊拓展、拿下了更多需求。
與傳統床墊最大的不同是,智能床墊能夠通過識別體型、睡姿等人體數據來分析,自動進行干預和調整,計算出人體當前睡姿下所需的最佳壓力分布和床面高度,從而為用戶營造優質的深度睡眠。
換句話說,AI是智能床墊的最大賣點。
以國產8H智能AI助眠床墊為例,能檢測睡姿,並和睡眠環境智能聯動,「智能聯動燈光、空調、窗簾等」。為了檢測睡眠狀況,這款智能床墊內置2048個高精度壓力感測器,睡眠過程中,因體壓變化形成的生命體征將被採集、記錄下來,幫助用戶調整睡眠狀態。
另一款貝氪智能按摩助眠床墊,則分階段對睡眠予以輔助,為用戶提供睡前放鬆助眠、睡中溫控保暖、早起輕柔喚醒等功能。
睡眠經濟的巨大市場,不只吸引床墊生產品牌介入, 科技 巨頭也開始布局。
比如,今年3月,蘋果公司公開過一項智能床墊專利,能夠將一個設備放置在床墊上,充當用戶的鬧鍾或者放鬆設備。
就實際使用而言,這一設備能為用戶提供溫和、無噪音的喚醒功能,還可以結合鼾聲檢測系統,自動提供觸覺反饋,以在用戶長時間打鼾時將其輕輕喚醒。
對於蘋果公司的這項專利,媒體直呼其「非常規」,網友也為此腦洞大開。
一位昵稱為MacPro的網友評論說:「臉書和谷歌馬上就會過來抄襲,把你做的夢記錄下來然後賣出去。」另一位網友「接力」稱:「不,他們只會在你的夢里插入廣告。」
記錄夢境,夢境里插入廣告,科幻感十足,雖然只是調侃,卻也大大激發出公眾對智能床墊的想像。
需要注意的是,當AI之力在智能床墊領域發揮出強大作用,目標指向的不一定是人的睡眠。
早在2016年,就有媒體報道,西班牙床墊製造商生產出一種內置24個超聲波感測器的床墊,可以探測出床上正在進行的可疑行為,並通過智能手機的客戶端程序通知用戶,實現「智能捉姦」。
西班牙之所以有這樣的「神奇床墊」,是因為婚外情網站的調查數據顯示,馬德里人出軌率奇高。
監測出軌之外,滿足另一種需求,卻可以「救命」。
隨著各種剛需被挖掘、被滿足,智能床墊的市場規模將繼續擴大,對AI的功能需求也會越來越高。
當智能床墊進入消費場景,人們最先感知的,往往是價格。
2020年,北京國貿一家月子中心,因坐月子一個月需花費160萬元「天價」引起網友熱議。
前往探訪的博主首先注意到月子中心的床上用品:枕套800元,被套5000元,床單5000元,床墊5萬元。
對比之下,很容易就會認為,5萬元觸及床墊價格的「天花板」了。從國內看,確實是這樣,媒體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智能床墊產品涵蓋高、中、低三個層面,市場價格跨度較大,主要分布在2000~50000元之間。
也就是說,如果奢華月子中心用的是國產智能床墊,價格算是「頂格」。但是,如果放在國際智能床墊的價格體系中,5萬元只算得上是「中等水平」。
舉個例子,美國高端品牌舒達 (Serta) 的智能床墊產品在中國電商平台上的售價在2萬~9萬元之間。
國產智能床墊的「超低價」更顯得高端品牌的售價「高不可攀」。事實上,有的國產智能床墊價格低至千元上下。
問題是,中國智能床墊為何沒有國際「玩家」能打?
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國際「玩家」入局更早,智能床墊的品牌影響力更大,市場表現也更強悍。
其中,舒達成立至今已有90年 歷史 ,2011年推出高 科技 睡眠iComfort 系列床墊,使其成為智能睡眠的引領者之一,發展過程中,品牌影響力漸漸從美國本土溢出,最終輻射至全球。
除了品牌,一般而言,床墊所使用的海綿、乳膠、彈簧等原料有不同的等級,原料采購選擇、生產工藝、進口成本、運營成本等,都會影響價格。
這之中,最重要的,當屬智能部件。
業內人士對媒體表示:「智能部件的成本在智能床墊總生產成本中的佔比約為20%,包括感測器和晶元兩個核心部件。感測器和晶元的准確性和穩定性直接決定智能床墊產品的質量,因此在產業鏈的議價能力高。」
這一說法,得到國產智能床墊廠商的認同。智聯樂家是一家專注於研發家居物聯網相關產品的公司,其產品經理透露,做出更好的產品需要晶元有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
該產品經理稱:「因為我們的床墊是通過對用戶的深睡眠時長、淺睡眠時長、呼吸頻率、翻身頻率等數據的記錄來監測其睡眠狀況,這些數據間的運算分析需要通過自研的晶元和演算法來進行。而且檢測統計出來後,還要經過大數據的測算,才能給到客戶一個直觀的數據上的反饋,所以我們對於晶元的要求會比較高。」
從這個角度看,晶元性能堪稱智能床墊售價的「分水嶺」。
國產智能床墊品牌影響力相對較弱,晶元性能也沒有多大優勢,高端市場被國際「玩家」把控,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智能床墊未來的發展,媒體歸納出兩種路徑。
一種是把智能床墊當作「糖」來賣,給用戶提供更好的睡眠體驗,滿足新一代消費者對 科技 感、舒適感和 娛樂 性的需求。
比如,有智能床墊搭載了智能音箱、智能語音等 娛樂 功能,試圖讓用戶像「吃糖」一樣沉浸其中。
這方面,也有媒體認為,如何深挖「大 健康 +大數據」,與其他智能家居產品進行數據聯動,將成為智能床墊發展的重要一環。
另一種,是把智能床墊當作「葯」來賣,真正深入用戶心理,解決睡眠問題 ,「甚至在睡眠場景中創造更多新的價值」。
對於這一點,慕思集團總裁姚吉慶曾公開表示:「在全世界,有30%的人有睡眠障礙。在中國,這一數據達到38%。在中國的企業家群體中,根據調查,這一數據達到50%。這是一個很大的 社會 問題。」
在姚吉慶看來,要成就一個偉大的品牌,「必須要洞見時代的需求,解決 社會 的重大問題」。
其實,無論是把智能床墊當作「糖」,還是當作「葯」,根本性問題還是智能床墊能不能獲得更便捷、更有效的智能體驗,切實幫助用戶實現舒適、安穩的睡眠。
現實狀況卻如分析師所指出的,現階段大部分智能床墊的問題,在於睡眠護理、智能調節功能開發匱乏,導致智能床墊產品陷入「只監測,少方案甚至無方案」的局面。
正因如此,只有打破這種尷尬,智能床墊的消費潛能才能全面激活。進一步來說,智能床墊的核心,即AI技術,仍有待進化。
誠如分析師預判:「 未來,智能床墊產品將逐漸具備自主學習和自主服務的功能。 」
換言之,只有智能床墊進化到自主學習、自主服務的程度,能夠針對用戶睡眠中的各種狀況即時、有效地給出應對方案,使睡個好覺,享受智能生活成為現實,這個行業的價值才能最大化。
當然,在日趨智能化的道路上,智能床墊的未來並不專屬於國際「玩家」,國產品牌同樣有機會——如果能深耕技術,專注研發,縮小乃至填平約90倍價差的「利器」,或許就孕育其中。
參考資料:
1.《睡眠經濟走紅 價差90倍的智能床墊你會試嗎?》,新快報
2.《蘋果公開智能床墊專利,實現無感喚醒》,前瞻網
3.《這個毛利 90% 的市場,小米准備好「收割」了》,極客公園
4.《中國品牌如何高端起來?這里有一份參考答案》,瞭望
今日話題:你會選擇國產智能床墊嗎?為什麼?
❿ 「元宇宙」火了,這玩意到底是啥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12]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共享的基礎設施、標准及協議的支撐下,由眾多工具、平台不斷融合、進化而最終成形。[23]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23]
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1]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