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神經元和宇宙網

神經元和宇宙網

發布時間: 2023-01-17 13:36:03

❶ 宇宙本身是一個生命體嗎

宇宙本身是一個生命嗎?根據現代天文學的觀察,人們越來越發現宇宙本身和生命體之間的相似性。道家一直以來就把人體看成一個小宇宙,那麼這個宇宙是否是一個大人體呢?據一些古籍記載,這個大人體名字叫做盤古。可以試想,我們地球不過是盤古身體中的一個粒子,銀河系則是他身體的一種組織結構。人腦意識之謎和宇宙之謎是當今兩大最難解的奧秘,或許它們原本就屬於一個問題,本文著重講解了人腦神經元和宇宙星系網路之間的相似性。

意識和人類大腦的領先研究者克里斯托夫·科赫(Hristof Koch)將大腦稱為「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物體」。不難看出為什麼這可能是真的。大腦擁有上千億個神經元和上萬億個連接,是一個令人頭暈的復雜對象。

眼睛立即抓住了宇宙網和大腦之間的某種相似之處。在圖1中,我們顯示了10億光年寬的切片中宇宙物質的模擬分布,以及穿過小腦的4微米(μm)厚切片的真實圖像。

明顯的相似性僅僅是人類傾向於在隨機數據中感知有意義的模式的趨勢嗎?足夠明顯的是,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統計分析表明這些系統確實存在定量相似性。研究人員經常使用一種稱為功率譜分析的技術來研究星系的大規模分布。圖像的功率譜測量屬於特定空間尺度的結構波動的強度。換句話說,它告訴我們有多少個高頻和低頻音符構成了每個圖像的特殊空間旋律。

❷ 在宏觀的大視角下,宇宙為什麼看起來就像一張網

因為宇宙的結構在某種特定的尺度上是均勻的,但如果站在幾億光年的尺度上來看,宇宙中的各類星系的分布又是不均勻和趨於成團的,所以宇宙從幾億光年的大視角下來看,就是這樣類似網路狀的存在,這看起來和大腦神經元的分布有些相像,所以從視覺上看就像是一張網。

如果我們再把眼光放到星系的尺度,如果我們想像力再豐富一些,可以看出我們頭頂的旋兒和星系結構也是有極高的相似程度。所以宇宙的結構從幾億光年的尺度上看是一張網,而如果能夠從更小的尺度來看,僅僅看銀河系的話也非常像我們頭頂的發旋,奇妙的大自然總是存在這些奇妙的巧合。

❸ 宇宙這么大,人類算什麼是宇宙的一個細胞,還是連細胞都不算呢

嗯,這個問題。

先不說宇宙,我們先說太陽系,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截止目前已經飛了42年了,而且是以每秒鍾17公里飛行的,這相當於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分鍾,就這個速度,它才剛飛出太陽系,你沒有聽錯,僅僅一個小小的太陽系。

再繼續提高尺度,銀河系。

銀河系有多大估計我不用說了吧,光速穿越太陽系需要8個小時,穿越銀河系需要10萬年。

光速有多快?一秒鍾30萬千米!

這是啥概念?人類永遠理解不了的概念

1秒鍾的時間,光可以繞地球飛7.5圈,真的是飛著玩,地球真的太小了。

飛銀河系呢?10萬年,你怕了沒?

真的,就一個銀河系就這么大,更別提其他的星系了,仙女星系,等等等等,在星繫上還有星系團,星系團上...

不說了,因為人類永遠無法理解宇宙有多大,永遠永遠...

一、若宇宙是一個生命體,那人類又算什麼?

答案太奇妙了

每當我們抬頭看著美的浩渺的星空,我們就會有一種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一種佛陀即視感,佛家所說的那種先覺者的智慧寂寞感,其實和我們在面對宇宙的那種無限的孤寂和渺小感是何其的相似。宇宙是那樣的龐大,而我們人類是那樣的渺小,我們或許始終難以理解宇宙和人類之間的那種隔閡差距,只知道用一種非常渺小的形容自身。但人類一直都在 探索 著這個龐大的宇宙,用盡我們的生命旅程,去揭開它的面紗。

在網上,科學家曾經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話題,假若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那麼身處在它之中的人類到底又算什麼呢?這個答案似乎充滿的那種科學的戲謔感,人類在地球上或許是一個了不起的物種,但是在如此偉大的宇宙面前,我們沒有任何可比性。從體積上來看,如果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那麼我們人類可能連一個細胞或者原子都配不上。那麼人類在宇宙中到底又算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又涉及到了科學領域的哲學思考,關於宇宙生命體的這個思考,科學家早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天文學家對於宇宙的某些天體觀測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當年科學家在發現宇宙長城的時候就有了這種想法,所謂的宇宙長城,是在宇宙之間延綿上千光年的宇宙星雲,他們是宇宙星系形成的前兆。天體在其中纏繞在這一團巨大的連綿星雲裡面,它們就好像宇宙的經絡一般,在黑暗的宇宙星空裡面一閃一閃的發光,好似人的大腦神經元的沖動。宇宙真的好像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有著自身的生命結構,而我們只是在其中的一個微小部分。

但雖然人類在宇宙的結構裡面,可能只是一個渺小到連分子都算不上的存在,但是人類卻是獨一無二的。在整個後面的無機世界裡面,人類是唯一一個有著自己思考,能夠創造出自己的語言文字的獨特存在,我們是唯一的生命,雖然我們比不上宇宙的浩渺,但是我們能夠書寫自己的獨特,在這個浩渺的宇宙裡面留下自己的足跡。

宇宙雖然浩渺無比,雖然無比壯觀,但是若沒有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為它書寫為它記錄,它的存在未必真的就那麼有意義。對於宇宙而言我們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我們卻是獨一無二。而且宇宙終究只是一個穩固的發展狀態,而他的未來可能性也不可預期,但是人類卻有著無盡的爆發力,我們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發展奇跡,未來未必不能夠站在與他同等的地位上進行交談。人類是渺小的人類也是偉大的,並且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

二、人類和宇宙相比,究竟有多渺小?

我用一組數字來對比一下:一個太陽能容納130萬個地球,一個銀河系能容納1000億個太陽,一個小星系團能容納40個銀河系,一個星系團能容納100個小星系團,一個星系能容納10億個星系團,超星系團能容納幾十個星系……

從這組數字可以看出,人類相對於宇宙來說,是多麼多麼的渺小,甚至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那麼,人類這么渺小,到底生存的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人類生存的意義非常重大。佛教有言: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也就是說,即使是一片樹葉,或者一朵鮮花,都是一個宇宙,一個世界。那對我們人體來說,就更能稱得上一個小宇宙了。

細想一下,我們的人體是由什麼組成的?大到皮膚、骨骼和器官,小到細胞、質子和原子,甚至有數不清的細菌也彌漫在身體的角角落落。那麼,我們能說人體這些最小的單位沒有價值嗎?事實上,也正是這些最小的單位才構成了人體。

因此,我們對於宇宙來說雖然渺小,卻是宇宙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如果沒有這些渺小的組織,也就不可能存在宇宙。而我們按照宇宙規律做事,也正是滿足了宇宙生長的需求,所以,好好生活吧,我們離不開宇宙,而宇宙也更離不開我們!

三、宇宙是什麼呢?宇宙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呢?

現代 科技 技術手段讓我們知道宇宙的目前可觀測年齡為138.2億年。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可達920億光年,甚至更大。起源於約138億年前的一個奇點的大爆炸。而且他還在不限增大。

奇點是什麼呢?奇點在什麼樣的地方爆炸?

138億年前的一次一個奇點的大爆炸創造了我們今天所使用所看到的一切的一切,宇宙本就是無限可能的存在,奇點大爆炸是一個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

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是一個物質存在的宇宙,時至今日我們也沒能弄清楚我們在宇宙的位置與目的。研究所認為的宇宙的直徑920億光年也僅僅只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要知道什麼是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實際上指的是我們領用最先進的設備儀器所能探測到的宇宙范圍。可想而知我們的可觀測發內意外必定還有著無法想像的廣袤的空間,這些空間或許永遠也不可能被我們所觀測得到,因為那裡發出的光永遠也不乏到達地球。

因為有了宇宙的大爆炸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宇宙全貌,在每一個夜晚我們抬頭望向深空就在那遙遠的最深邃的宇宙深處無時不在上演著一個個令渺小的我們所驚奇的事件。

2009年11月,天文學家在宇宙遙遠區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由此前不被人知的星系構成的星系團,巨大星系團的發現將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潛在的宇宙網"骨架"

宇宙是由眾多星系構成的龐大"宇宙網"串成絲狀或卷須狀。宇宙網的絲狀物是由暗物質維系在一起的。宇宙網被認為是由宇宙中密布的漏斗形的星系、氣體和暗物質構成,彷彿混沌的"星系際高速公路"。看上去非常的像我們體內的一條基因或者細胞。沒錯這就是宇宙神經網。

這就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大到足以令任何一個人驚奇的宇宙網,我們所處的位置也是一樣的我們所處在宇宙內部的某一個位置的移動的宇宙網中的室女座超星系群中,這個超星系群也在做著繞宇宙網的公轉自轉運動。

我們就在這個超星系團內的我們認為的本星系群內,本星系群(Local Group of Galaxies)是指銀河系和相鄰仙女星系、麥哲倫星雲等30個星系組成了一個規模較小的集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的一群星系。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

在這個本身有著繞超星系團自轉公轉的有30多個星系。

而就在這個超星系群中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才有著我們夜晚抬頭望天所看到的銀河系。我們晚上所看的到的星星都在銀河系的范圍內,就連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公轉自轉。

最後提到的是我們的家一個人類十幾萬年發展史都還沒有一個人離開過的家我們的太陽系。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 直徑約10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位於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我們的太陽系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已經很大很大。但其實對於我們的宇宙來說也僅僅只是一個沙塵微不足道。

從我們的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又到本星系群又再到室女座超星系團他們都無一不在運動,這些運動看似對於宇宙的存在無關緊要,時至今日也沒人能說清宇宙的目的是什麼。因此這些運動又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存在。運動的本身存在的摩擦、碰撞、吞噬、競爭,無不令我們感到驚奇。

他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存在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又是多麼的至關重要。

近期有一些理論分支認為我們存在的宇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巨大的生物一個我們永遠也不乏了解的生物。

是的,在我們談論宇宙的時候,往往人類是心存敬畏的,因為宇宙太大了,人類了解的只不過是皮毛,但就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宇宙可能並不是一個生命體,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無中生有,從一個奇點慢慢演化而來的,那麼我退一萬步來說,如果宇宙真的是某一種人類不了解的生命形式,那麼對人類的沖擊恐怕是巨大的,也是很難接受的,試想一下,人類只是這個生命體當中的一個細胞,而這個細胞可能什麼都不知道..........

乍看上去我們的宇宙的運動必有某種目的,因為存在則是為了目的而我們的宇宙確實那樣的真真實實存在著。而僅這樣想像一下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我們的認知還是很有限的我們所知的還不到宇宙內部的5%,全部的宇宙是什麼樣的我們並不知情。宇宙是什麼更是無從得知。對於宇宙是什麼?是生物嗎?還是僅僅是為了孕育生命的存在而默默的存在著的呢?

四、如果沒有人類,那麼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問題似乎陷入了人類中心主義,我們人類的存在的 歷史 不過只有幾百萬年的 歷史 ,DNA與化石證明,人類大約在300萬年前起源於非洲。而科學家們認為,宇宙起源於約138億年之前的大爆炸,它的 歷史 包括起點、40萬年的初期膨脹、近4億年的黑暗期、出現恆星、星系和行星發展期、含有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加速膨脹期。

事實上,不管有沒有人類存在,宇宙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我們存在的138億年間,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顯示自己獨特的魅力,各種各樣的物理變化、化學變化都在發生著,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還很粗淺,就算自己所在的太陽系的很多情況,人類都沒有了解清楚,宇宙的各種粒子在運行?暗物質是否存在?宇宙之外是什麼?宇宙的未來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外星人的形態是如何的?很多問題都是未解之謎,也許要等我們的後代在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後才能把宇宙的秘密搞清楚。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人眼看出去的宇宙就是真正的宇宙么?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也是人體內部的大量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的結果,只不過我們很自信地認為我們眼中的宇宙就是最正統的宇宙,也許其他高等生物眼中還有另一種絢麗多姿的宇宙模樣。

人類是宇宙運行過程中偶然塑造的一個產物,人類在不斷地加深對於宇宙的了解,未來的人類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命運還是未知,也許我們會一直在地球生存,直到太陽系的毀滅,也許我們會移居到宇宙的其他角落,當然還有一種最壞的結果,那就是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全體滅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們的存在或許只是宇宙存在史上的一次巧合之作又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錦上添花。我們的 科技 突飛猛進的未來期望我們終有一日可以解開宇宙的終極謎題。

你最恐懼的是什麼呢?
我嗜好重口味的東西,硬是用暴力美學的幌子也好,就是看小清新的日本輕小說,都偏愛重口與小清新混合的櫻庭一樹。
所以,我想你對恐懼的期盼,應該也是止步於人性之惡、女巫的力量、扼住喉嚨的惡意詛咒、鬼魂的怨念、穿越倫理的妄常、心境的游移,亦或是失去日常的一切迎面沖擊的血腥驚悚么?
這些恐懼,只要你欣賞的時候,是一個艷陽天,你出去看看綠油油的葉子

❹ 科學家發布驚人理論:宇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真是活的

宇宙到底是什麼?其由什麼構成?

曾經不止一次地看到過這樣一個觀點:宇宙就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其中所有物質都是其細胞和其他構成。

這看上去像是一個根據人類對生命發展演變研究而來的觀點,只是很多年宇宙起源與本質的一種猜測。當然,沒有人會評判這個猜想的真假,因為 目前誰都沒有正確答案。 就像現在,就有物理學家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

去年8月份,美國物理學教授 文維塔利·范丘林(Vitaly Vanchurin) 在預列印伺服器arxiv上發布了一段關宇宙的驚人言論。在名為《作為神經網路的這個世界》這篇論文中,范丘林打破了以往學界主流觀點中的宇宙形成,重新定義了宇宙的本質, 認為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

說實話,剛看到這個觀點時候,腦子里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提出這個觀點的是人確定一名物理學家?

這並非完全否認此觀點的正確性,而是這個觀點確實 沖擊了現實世界存在的本質可能, 有些難以想像。就拿人的大腦來說,如果宇宙在基本層面上是一個神經網路,那麼宇宙中各種的物質就成了這個網路的組成部分,可能是代表其某一個功能的「樹突」,這個「樹突」難道就是各個類似於室女座那樣的超星系團?

范丘林的觀點該怎麼理解呢?其實我們可以不用像上面的例子那樣將其觀點太過具象化,而是 將宇宙和神經網路運行理念進行結合。

神經網路的中一切活動,我們看作是量子或者原子的運動表現,符合經典的量子力學計演算法則;非常明顯的,在宇宙中, 所有空間的物質運動挪用量子力學觀點的的話同樣適用。

反過來, 神經網路部分原理可以用來描述宇宙實際的物理運行變化, 不管是用來推敲一個星系的運行的規律,還是研究一個超星系團的構成,都可以和神經網路的某些通路解釋對上。

這么來理解的話,似乎也能將宇宙和生命體之間的存在的聯系解釋出來。那麼宇宙和生命的形成又是否存在共性呢?

從物質組成上看,世間萬物我們都已將其看作是一顆 原子 ,這么說來 萬物的本質都是以一樣的, 只是後期的組合方式不同引起不同形態偏差。

正如部分人想像的那樣, 宇宙是個巨大的細胞或者生命體,我們都是這個細胞內的物質或者微生物。 而根據題目中觀點,再結合現代 科技 下觀測到的宇宙形態,我們也不難想像到其中的聯系。

比如曾在2012年《自然》6月刊雜志上發布的一篇關於大腦神經和宇宙結構的構成對比的論文。生命的神經元和神經間質之間的影響和構成關系,正同宇宙星體構成星系團的過程及其相似。

總的宇宙形態 看上去就像是由一個個圓形的星際物質構成的網狀物, 和大腦神經元系統的構成幾乎一模一樣。

這樣的現象一時之間不知道到底應該感嘆造物主的神奇,還是感嘆宇宙或者生命的奇妙?所以,宇宙有沒有可能真的就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如果宇宙真的是活的,那人類又是什麼?

從宇宙是個神經網路的觀點來說看的話,宇宙就是活的,它的誕生就像是一個生命細胞的出現,隨著細胞分裂(宇宙大爆炸)、物質或能量重組(星球誕生)、物質成型(星系運動變化)和生命成熟(宇宙「神經元」構成)等, 就像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出現的機制。

而恰巧, 大腦中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 每個神經細胞又會延伸出2000到數萬個不等的「樹突」連接。生命體中所有物質組成部分從根上說就是同一種原子構成,後面形成了不同的組織, 這就對應這宇宙空間中不同形態的星球和星系, 那人類在其中的分量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從生命體本身異同上來說,雖然所有部分都受到心臟或者大腦的控制,但同時各個部分又有各自的不同功能表現, 既有統一,又有差異; 宇宙也正是這樣,太陽系、銀河系再到超星系,既可以拆分出來獨立研究,也能將其作為一個整體觀測。

而當中出現的某些精密的運行法則,不論是計算物質最小的幺米(ym)還是宇宙最大的天文單位,皆可利用固定論法則計算。

當然,關於宇宙是個巨大的神經網路這個觀點 並沒有那麼被科學界完全接受, 也並不存在更多的現實證明,只能說在理論上,宇宙和神經元的確 有相似的重合規律。

❺ 物理學家認為整個宇宙可能只是個神經網路,有依據嗎

一篇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為人們重新定義了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的本質,也重新定義了現實世界,這篇論文所涉及的問題太過於敏感和廣泛,因此還沒有通過同行評審。


他還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解釋為單個神經元的狀態,將神經網路的學習、訓練能力解釋為量子變數。

而宏觀事物的發展規律神經網路進化,選擇的結果。

總的來說,這個理論充滿了一種神秘主義,晦澀難懂。至於宇宙即神經網路的理論是否對科學有價值,物理學界的科學家不太可能贊同。

也沒有過多的人對此發表任何評論。例如物理學和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都對這一想法表示懷疑,它們拒絕公開發表評論。

❻ 關於神經科學知識,你知道哪些比較有趣的呢

神經科學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猜想——生物的自我意識,究竟由神經的哪一個部分產生?

幾乎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但是從大腦神經系統中,並沒有象徵著自我意識的系統或器官,因此生命的意識,很有可能存在於神經系統的特殊連接中。

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生物學家提出了一種想法,生物的自我意識,可能來源於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但是自我意識是非常復雜的,僅僅依靠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很難形成復雜的意識形態,形成意識的系統,應該遍布整個神經元,而非簡單的連接點。

量子力學和神經科學的交叉,讓自我意識有了一個新的答案,自我意識有可能來源於大腦神經元內部微管的量子共振。

總結:

科學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學科擁有互相交流的可能性,量子力學與神經科學的聯動,形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想法,所有系統都有可能存在「意識」。

從目前的宇宙模型來看,宇宙中確實存在我們尚不了解的無形力量,在管理、推動著宇宙的形成,最讓科學家費解的,就是宇宙物質能量並非隨機分布——宇宙的正物質和反物質並不守恆,科學家基本沒有在宇宙中發現反物質,這意味著宇宙電荷並不守恆,或者反物質和普通物質被宇宙篩選分隔,分別處在宇宙的兩端,而宇宙網的發現,進一步說明宇宙物質能量確實不是隨機擴散分布。

宇宙中存在我們尚不了解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或許宇宙的物質能量是平均而隨機的分布,只是我們看到的物質太少,當我們看清占據宇宙質能95%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時,或許就會發現宇宙的平均~

❼ 宇宙會不會是個生命體,為何腦組織和其結構很相似

18世紀60年代,隨著機器雛形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生產力發達的工業時代。之後的百年,在無數先賢學者的推動下,人類的科技水平進一步增長,終於實現千百萬年的夢想——進入浩瀚的宇宙。同時,人類的研究范圍也從地球這一隅之地,轉投到無垠的宇宙空間。



就好像現在許多科學家認為我們大概率生活在一個巨大的黑洞中一樣, 這個猜想有的朋友肯定會反對,但是霍金輻射證明這個猜想很有可能是真的。

總的來說,如果宇宙真的是一種人類無法理解的生命形態,並且還擁有自己的意識的話,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❽ 宇宙真是活的科學家:宇宙深處發現巨大管道,正吞噬海量物質

回首過去,宇宙星空在人類心中的地位是隨著發展不斷變化的。在茹毛飲血的史前時期,無數星辰構築而成的壯美圖景,讓人類感受到了最原始的震撼,此時宇宙星空對人類來說是高高在上不可褻瀆的。

到了現代,得益於飛速發展的 科技 力量,人類對宇宙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最初的那種敬畏漸漸演變成了好奇和渴望。

但是,雖說 科技 幫助人類更深刻的認識了宇宙,但從某種角度來看,現代人對宇宙的了解其實跟原始人沒有什麼區別,因為那漆黑帷幔之後彷彿隱藏著無窮無盡的秘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人類離真正破解這些秘密還有看不到頭的距離,甚至不少科學家篤信,由於某些無法克服因素的制約,人類可能永遠無法勘破宇宙的本源奧秘。

這種稍顯消極的觀點雖說不是主流,但它至少代表了科學界部分聲音,而這聲音也不是無的放矢。在對宇宙數百年的探知過程中,不斷涌現出的顛覆認知的事實,甚至一度束縛住了人類前進的腳步。

幸運的是,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幾位被冠以「偉大」之名的科學家,他們在一片混沌中發現了一絲秩序,帶領人類走出了無盡泥沼,而這蹣跚前行的姿態,也從側面體現出了宇宙的詭異和神秘。

宇宙和生命體之間的相似性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非常顛覆認知的話:「宇宙是個巨大的生物細胞」。這個看似荒誕的陳述表達了一個駭人的推測——宇宙可能是某種生命體。

當然,科學崇尚事實和證據,純粹的推測並不能體現科學的嚴謹,那麼是否有證據能夠直接或間接證明這個推測呢?還真有。

從宏觀上看,宇宙中物質的分布和結構是「網狀」的,並不是大多數人想像中的相對平均地分布在浩瀚的空間之中,所以一些專門研究宇宙結構的科學家們,更習慣和喜歡用「宇宙網」來稱呼和描述宇宙。

此外,「宇宙網」一詞不僅對宇宙結構表述得更加清楚,和單純的「宇宙」相比起來,它還能夠體現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程度,畢竟「宇宙」一詞更加的抽象,它更偏向於對未知的一種模糊描述。

眾所周知,隨著 科技 的不斷進步,神秘的微觀世界也向人類敞開了大門,科學家們從而發現所有生物的大腦本質上都是由神經元和神經間質細胞構成,這其中神經元占據主體地位,同時在大腦中也佔比最高。

在神經間質細胞的幫助下,神經元細胞進行著各種信息的傳遞,意識也由此誕生。在對該過程研究時,部分科學家有了詭異的發現——神經間質與神經元的關系竟然和宇宙網和星體的關系非常相似。

2012年11月16日,該研究被發表在了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一時間讓許多人為之瞠目。

從上面的對比圖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個個發光的星群核心,和微觀世界中腦神經節點的相似度簡直要到100%了。

猜想再添新證據

如果單純結構上的相似還不能說明問題,那麼功能上的相似可能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2021年3月,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維塔利·范丘林(Vitaly Vanchurin)在接受采訪時給出了一個顛覆認知的觀點: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

早在采訪之前,范丘林已經在自己的論文《作為神經網路的世界》(《The world as a neural network》)中提出了相同觀點,並分析了這種觀點的可能性。

他在文中指出,宇宙中所有能夠被測量的對象,全部可以用神經網路建模,所以從廣義上來看,宇宙就是龐大的神經網路。

除了范丘林的觀點外,2021年2月9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上的一個新發現,似乎也能證明二者功能上的相似性。

宇宙中存在巨大的「管道」系統

在很久之前就有科學家懷疑,在宇宙肉眼可見的結構之外,可能有一張由暗物質構成的龐大網路系統,正源源不斷地將「純凈」的冷氣體送往各個星系,成為形成恆星的原料。

雖然科學家們已經檢測到了「細絲」管道,模擬中已證實它們正由宇宙中的冷氣體滋養著,但卻一直沒能找到詳細的化學信息證明這一點。

為此,美國愛荷華大學天文學副教授傅海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從五年前就開始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陣列捕捉光譜信息,以研究「細絲」中化學物質的含量。

在耗費5年時間,仔細研究70000多個星系後,傅海的團隊終於發現了一個合適的觀察目標——SMM J0913星系。

該星系大約形成於110多億年前,身處於兩個類星體和地球之間。由於類星體能夠發出明亮的光線,所以這種位置排列就彷彿有兩個探照燈在SMM J0913星系的後面照著它,從而讓科學家們發現了「細絲」的細節。

觀察結果顯示,這個巨大的管道正不斷將冷氣灌入星系中。而科學家們之所以如此篤定冷氣體是從外部被灌入星系中的,主要是因為這些冷氣體中幾乎沒有鐵、鎂、碳等重金屬。

要知道,大星系中重金屬的含量應該非常多,因為這些都是超新星爆炸的產物,而在冷氣中卻沒有發現這些,所以冷氣體的來源只會是外部。

為什麼宇宙中會有這種管道呢?而這些管道又為什麼會輸送氣體呢?這又是否能證明宇宙其實是一個生命體,我們看到的輸送冷氣體,實際上只是它的身體在進行循環呢?

種種問題目前還無法給出一個非常科學的解釋,我們只能等科學家們後續的觀察和研究。

❾ 人的思維究竟是分子原子層面的還是量子層面的有何依據

人類思維的來源,一直是科學界的一大難題,探索思維的來源,一直都是神經心理學家的專長,而很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思維應該是神經元的連接,在連接處所產生的隨機生物電現象,導致了人類思維意識的出現。

但是該理論很難證明,而且人類的思維意識是非常本質的問題,因此人類思維的來源,也開始涉及到哲學、量子力學領域。量子物理學家就曾提出,人類思維的來源,應該是神經元之間的量子共振,所產生的特殊現象。

總結:

人類和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思維意識,是生命最為本質的特徵,生物學家普遍認為思維誕生於分子層面,生命的神經系統,讓思維意識得以出現。

但是思維意識非常復雜,涉及到多個領域,因此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量子層面的思維理論,這一理論讓思維意識更加復雜,甚至可以拓展至無機物系統,由於理論過於超前,也很難對其進行證明。

我們的思維,雖然有可能誕生於量子領域,但是對於人類來說,誕生於分子領域的理論,或許更容易被大眾接受~

❿ 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神經網路,你怎麼看

明尼蘇達州德盧斯大學的物理學教授、維塔利·范楚林在他的新論文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假設:"整個宇宙是一個神經網路。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神經網路中,這個宇宙神經網路控制著我們周圍的一切。"

雖然他承認是瘋狂的。但不管他是否瘋狂,他認為這可能是真的。

他認為微觀神經網路是基本結構以及其他一切的另一種可能性。即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觀察者從中浮現出來。

許多科學家駁斥了這個想法。但范楚林教授認為,人工神經網路對於分析宇宙中物質或發現物理定律可能都有用。

他說這就是世界。這個理論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實效性。

他在論文的一部分中寫道,在這方面,可以認為是適合萬物理論的建議。

質疑者詢問他是否這意味著我們生活在虛擬的模擬中。

他的回復,我們生活在神經網路中,但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

科學家們其實也一直驚嘆於宇宙網和大腦神經元之間的相似之處已有多年。

宇宙與大腦有著非常相似的神經網路結構。

在2017年,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聯手撰寫了一篇關於這種現象的論文。

綜合分析各種數據表明,從本質上說,星系團確實反映了神經元網路的結構和行為。

熱點內容
比特幣能停止不玩嗎 發布:2025-08-15 12:47:03 瀏覽:908
數字貨幣老師帶爆倉 發布:2025-08-15 12:22:21 瀏覽:511
eos冷錢包掃碼在哪裡 發布:2025-08-15 12:08:09 瀏覽:217
亞泰坊數字貨幣是什麼項目 發布:2025-08-15 12:07:49 瀏覽:275
數字貨幣主網映射要多久 發布:2025-08-15 11:57:19 瀏覽:554
全球區塊鏈共享商城平台 發布:2025-08-15 11:48:40 瀏覽:359
比特兒平台關閉後礦機地址 發布:2025-08-15 11:42:35 瀏覽:563
eth七月分叉 發布:2025-08-15 11:36:07 瀏覽:903
usdt中國下架 發布:2025-08-15 11:33:45 瀏覽:239
區塊鏈項目怎麼對接團隊長 發布:2025-08-15 11:22:21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