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論文假設
❶ 假如真的有一天,宇宙真的要毀滅了,那我們該怎麼辦
宇宙壽命還有240億年
新華社專電 美國科學家日前發表論文介紹說,宇宙至少還能「活」240億年,比他們原先預計的要長。
科學家們利用哈勃望遠鏡的觀察,計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結論。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安德雷·林德領導的研究小組之前曾經稱,他們研究預計,宇宙的壽命將還有1
10億年。
但科學家介紹說,最近哈勃望遠鏡觀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們離我們遠去的速度比以前觀察到的超新星更快,這意味著宇宙膨脹速度比我們預計的更快。根據這些新發現,林德等發表新論文認為,宇宙目前只度過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還能存在240億年左右。
科學家解釋說,他們根據暗物質理論建立了一個估計宇宙年齡的模型。根據該模型,宇宙最終將坍塌,並從而算出了宇宙的壽命。不過鑒於人類迄今尚未直接觀察到暗物質,也不清楚宇宙膨脹速度如何變化,因此上述結論只是在假設之上的理論結算
宇宙毀滅還早,你等得到嗎???????
量子力學多宇宙體系
本世紀50年代初,年輕的物理學碩土研究生休· 埃弗里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學本身更為奇異的量子 力學的推論時,第—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體系 可能存在的理論。這個被所有嚴肅物理學家接受的理 論認為,人們永遠無法確定無疑地對原子和亞原予粒 子的運動進行預測,比如,你只能推斷某個電子在千分 之一秒後大概會在哪裡,但是它也很可能會跑到別的 地方。
這一 重要的不確定性使我們掌握了亞原子世界的 一些基本特性,而這恰好是物理學家們近幾十年來— 直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例如,偉大的丹麥物理學家尼爾 斯·玻爾認為:在你通過測量行為將某個粒子的位置確 定下來之前,這個粒子確實可以同時處於幾個位置。他 認為,測量行為本身迫使這個粒子選擇其中的一個位 置,這個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里特卻有另一種想法:他認為,在你將這 個電子的位置確定下來的同時,世界會分裂成許多宇 宙。在每個宇宙中,這個電子都有一個不同的位置—— 而且所有這些每一個都同樣真實的世界會繼續發展變 化並擁有其自己的未來。根據這個所謂的量子力學的 多世界詮釋,宇宙的多產性已經達到了難以置信的程 度,因為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在每一瞬間都會產生許 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個瞬間,每一個新宇宙又會 再次分裂。但是有許多物理學家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令 人信服的觀點。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正在平行發展 的宇宙的數量將遠遠超出我們的計算能力。
但是,這一理論完全是一種假設,因為我們目前還 想像不出任何可以使我們與這—多宇宙體系中的任何 一個字宙進行接觸的方式。因此,雖然我們每—個人都 可能會隨著我們體內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產生無數 的平行「自我」,但是我們了解其他「自我」發展歷史的 機會絕對為零——所以判斷埃弗里特對量子力學所做 的這種解釋是否正確的機會也同樣為零。
廣義相對論多宇宙體系
第二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看起來也像第一種多 宇宙體系一樣沒有多少可以確定的因素。這種類型的 多宇宙體系的理論依據並不是量子力學,而是20世紀 物理學研究領域的另外—項具有革命意義的成果——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認為,質量極大或密 度極高的物體可以使時空結構延長。如果我們能夠找 到密度接近無窮大的物質(比如黑洞),這種延長就可 以變成一條裂縫。
這種時空裂縫被稱為蟲蝕洞,從理論上來說,人們 也許可以將它作為—條捷徑,通過它到達宇宙中距離 我們非常遙遠的另—個地方。但是根據斯蒂芬霍金在 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觀點,蟲蝕洞也有可能使我們完 全脫離我們生活的宇宙,從而創造出一個新生的「小宇宙」,這個「小宇宙」誕生後會自行膨脹和發展,並形成自己獨立的時空分支。
如果這一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現在我們應該以萬億為單位來計算這樣的「小宇宙」的數量,因為據認為 我們生活的宇畝中存在數以萬計的黑洞。而且這些「小宇宙」還只是自然產生的一部分;原則上「小宇宙」也有 可能通過人工方法製造出來。本世紀80年代末,麻省 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艾倫·古思提出,人類也許可以在實 驗室中利用幾磅重的物質創造出一個「小宇宙」,方法 是將這幾磅重的物質壓縮到與黑洞相當的密度。
在未來的100年時間里,我們是不會掌握這種技 術的——甚至有可能在未來10億年時間里我們還是 無法做到這—點。但是,—個足夠先進的文明也許有能力掌握創造「小宇宙」的復雜技術——甚至還有可能在科學博覽會上出售製造「小宇宙」的成套工具。不幸 的是,容納這樣一個宇宙的新時空將由於黑洞瓶頸(它會破壞任何從其中穿過的東西)的存在而同我們的宇宙永遠割裂開來,因此這種新時空將像量子論的多世 界詮釋的那些時空—樣永遠無法被人們發現。
「渦輪增壓」多宇宙體系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類型的多宇宙體系,而且這次人類有可能會發現它的存在——盡管這種可能性受條件因素的影響很大。
自1965年以來,天文學家已經 掌握了許多有力的證據證明宇宙始 於創世大爆炸,自那時起所有的東西一直都在向外擴 張。但是在本世紀70年代和8O年代初,美俄兩國的物 理學家(包括古思在內)認識到,在宇宙剛剛誕生的的 候控制著宇宙的強大能量場也許對宇宙的擴張產生過 渦輪增壓作用,這種作用迫使宇宙急速「爆裂」——或 者稱為「膨脹」——其速度是光速的許多倍(光速上限 不能被在宇宙中運動的物體打破,但是宇宙本身卻不 受這—普遍的速度極限的制約)。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論 的還只是一個宇宙——盡 管這個宇宙比我們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小塊(跨度只有 300億光年)要大得多。但是後來,包括移居海外的俄 國人安德烈. 林德在內的許多科學家意識到這種膨脹 的可伸縮性比任何人以前想像的都要大,甚至在正常 宇宙中亞原子粒子大小的區域內也有可能純粹由於偶 然的原因而出現高強度能量場(強度相當嚴宇宙形成 初期的能量場)。
因此,我們的宇宙也許是在一個早就存在的宇宙中形成的不斷膨脹的「泡泡」,我們可以將這個早就存在的宇宙更好地稱為元宇宙。同我們的宇宙一樣,其他 類似的「泡泡」也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但是如果膨脹產生的「泡泡」可以在—個早就存 在的元宙宇中擴展開來,那麼、它也有可能突然從我們 生活的宇宙中冒出來。我們的宇宙也許—直都在萌生 新的宇宙,事實上這些越吹越大的「泡泡」可以膨脹到 不可思議的程度,而且它們可以沿著各自的前進道路 發展變化。這些新宇宙中的自然法則和物理現象也許 同我們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舉兩個例子來說,也許 這些宇宙中的引力非常強大以至於它們幾乎立刻就發 生了塌縮,或者引力非常微弱以至於恆星永遠無法形 成。接下來、它們可能又會生出其地的宇宙,因而自己 也變成元宇宙,宇畝可以在這樣的元宇宙中以一種 無窮無盡的方式不斷地萌生出新的宇宙。
❷ 為什麼劉慈欣不看好「元宇宙」概念
其實,他不是不看好元宇宙,而是害怕人類完成元宇宙的工程後,不幹其它事情只管享樂了;另外,他認為元宇宙只是製造快感的機器;我認為這里存在兩個誤區。
實際上,對普通人來說,大腦領域的突破遠比太空領域的突破更有意義。假設將來人類在火星建立了基地,普通人能幹什麼,增加一個旅遊度假點?但是,大腦領域的突破,普通人就可以更好的塑造大腦,操控自己的行為,這個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說,意義深遠。
❸ 什麼是多元宇宙
多宇宙(或者稱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論,來自於休•埃弗萊特(Hugh Everett III)對量子力學的解釋。
首先我不清楚樓主您對量子力學了解的程度,因此我把我的回答扯得長一點。眾所周知,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認為觀測者對微觀世界是有影響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有趣實驗是「電子究竟穿越了哪條縫」「量子自殺」「薛定諤的貓」等等。但是把人類意識牽扯到對微觀世界的決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學上的困難,以至於後來的許多科學家都提出了區別於此的其他解釋,其中尤以埃弗萊特的多宇宙理論贏得了眾多的支持。
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多宇宙解釋,我不妨把電子雙縫實驗敘述的詳盡一些。
經典理論看來,在電子雙縫干涉的實驗中單個電子只通過了一條狹縫,在一條狹縫中穿過的粒子卻發生了干涉,我們若想在兩道狹縫處都安裝上某種儀器,為的是記錄下來電子路徑或者發出警報,那不就成了?這種儀器又不是復雜而不可製造的。而實際上我們的確可以裝上這種儀器。但是,一旦我們試圖測定電子究竟通過了哪條縫時,我們永遠只會在其中的一處發現電子。兩個儀器不會同時響電子是一個粒子,它每次只能通過一條狹縫,奇妙的是,一旦我們展開這種測量的時候,干涉條紋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釋認為人意識的參與導致了電子波函數的坍縮。
(以下內容選自參考資料《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我們無法准確地定義一個「觀測者」!一個人和一台照相機之間有什麼分別,大家都說不清道不明,於是給「意識」乘隙而入。而把我們逼到不得不去定義什麼是「觀測者」這一步的,則是那該死的「坍縮」。一個觀測者使得波函數坍縮?這似乎就賦予了所謂的觀測者一種在宇宙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享有某種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權,可以創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來。
真的,追本朔源,罪魁禍首就在曖昧的「波函數坍縮」那裡了。這似乎像是哥本哈根派的一個魔咒,至今仍然把我們陷在其中不得動彈,而物理學的未來也在它的詛咒下顯得一片黯淡。拿康奈爾大學的物理學家科特•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的話來說,這個「坍縮」就像是「一個美麗理論上的一道醜陋疤痕」,它雲遮霧繞,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個人都各持己見,為此吵嚷不休。怎樣在觀測者和非觀測者之間劃定界限?薛定諤貓的波函數是在我們打開箱子的那一剎那坍縮?還是它要等到光子進入我們的眼睛並在視網膜上激起電脈沖信號?或者它還要再等一會兒,一直到這信號傳輸到大腦皮層的某處並最終成為一種「精神活動」時才真正坍縮?如果我們在這上面大鑽牛角尖的話,前途似乎不太美妙。
那麼,有沒有辦法繞過這所謂的「坍縮」和「觀測者」,把智能生物的介入從物理學中一腳踢開,使它重新回到我們所熟悉和熱愛的軌道上來呢?讓我們重溫那個經典的雙縫困境:電子是穿過左邊的狹縫呢,還是右邊的?按照哥本哈根解釋,當我們未觀測時,它的波函數呈現兩種可能的線性疊加。而一旦觀測,則在一邊出現峰值,波函數「坍縮」了,隨機地選擇通過了左邊或者右邊的一條縫。量子世界的隨機性在坍縮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要擺脫這一困境,不承認坍縮,那麼只有承認波函數從未「選擇」左還是右,它始終保持在一個線性疊加的狀態,不管是不是進行了觀測。可是這又明顯與我們的實際經驗不符,因為從未有人在現實中觀察到同時穿過左和右兩條縫的電子,也沒有人看見過同時又死又活的貓(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們已經是騎虎難下,進退維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經纏住了我們,如果我們不鼓起勇氣,作出最驚世駭俗的假設,我們將註定困頓不前。
如果波函數沒有坍縮,則它必定保持線性疊加。電子必定是左/右的疊加,但在現實世界中從未觀測到這種現象。
有一個狂想可以解除這個可憎的詛咒,雖然它聽上去真的很瘋狂,但慌不擇路,我們已經是nothing to lose。失去的只是桎梏,但說不定贏得的是整個世界呢?
是的!電子即使在觀測後仍然處在左/右的疊加,但是,我們的世界也只不過是疊加的一部分!當電子穿過雙縫後,處於疊加態的不僅僅是電子,還包括我們整個的世界!也就是說,當電子經過雙縫後,出現了兩個疊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個世界裡電子穿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里,電子則通過了右邊!
波函數無需「坍縮」,去隨機選擇左還是右,事實上兩種可能都發生了!只不過它表現為整個世界的疊加:生活在一個世界中的人們發現在他們那裡電子通過了左邊的狹縫,而在另一個世界中,人們觀察到的電子則在右邊!量子過程造成了「兩個世界」!這就是量子論的「多世界解釋」(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簡稱MWI)。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從它的創始人,一生頗有傳奇色彩的休•埃弗萊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親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實是「埃弗萊特三世」)講起。1930年11月9日,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雜志》上發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論科學與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們耳邊回響:「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足的,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兩天後,小埃弗萊特就在華盛頓出生了。
埃弗萊特對愛因斯坦懷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歲的時候,他就寫信問在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一些關於宇宙的問題,而愛因斯坦還真的復信回答了他。當他拿到化學工程的本科學位之後,他也進入了普林斯頓攻讀。一開始他進的是數學系,但他很快想方設法轉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論方興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釋如日中天,一統天下的時候。埃弗萊特認識了許多在這方面的物理學生,其中包括玻爾的助手Aage Peterson,後者和他討論了量子論中的觀測難題,這激起了埃弗萊特極大的興趣。他很快接觸了約翰•惠勒,惠勒鼓勵了他在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萊特向惠勒提交了兩篇論文,多世界理論(有時也被稱作「埃弗萊特主義-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按照埃弗萊特的看法,波函數從未坍縮,而只是世界和觀測者本身進入了疊加狀態。當電子穿過雙縫後,整個世界,包括我們本身成為了兩個獨立的疊加,在每一個世界裡,電子以一種可能出現。但不幸的是,埃弗萊特用了一個容易誤導和引起歧義的詞「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個比方,說宇宙像一個阿米巴變形蟲,當電子通過雙縫後,這個蟲子自我裂變,繁殖成為兩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變形蟲。唯一的不同是,一個蟲子記得電子從左而過,另一個蟲子記得電子從右而過。
惠勒也許意識到了這個用詞的不妥,他在論文的空白里寫道:「分裂?最好換個詞。」但大多數物理學家並不知道他的意見。也許,惠勒應該搞得戲劇化一點,比如寫上「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用詞,可惜空白太小,寫不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埃弗萊特的理論被人們理解成:當電子通過雙縫的時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兩個獨立的宇宙,在一個裡面電子通過左縫,另一個相反。這樣一來,宇宙的歷史就像一條岔路,每進行一次觀測,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條路對應於一個可能的結果。而每一條岔路又隨著繼續觀察而進一步分裂,直至無窮。但每一條路都是實在的,只不過它們之間無法相互溝通而已。
假設我們觀測雙縫實驗,發現電子通過了左縫。其實當我們觀測的一瞬間,宇宙已經不知不覺地「分裂」了,變成了幾乎相同的兩個。我們現在處於的這個叫做「左宇宙」,另外還有一個「右宇宙」,在那裡我們將發現電子通過了右縫,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們這個宇宙完全一樣。你也許要問:「為什麼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這種問題顯然沒什麼意義,因為在另一個宇宙中,另一個你或許也在問:「為什麼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觀測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為無論如何宇宙都會分裂,實際上「所有的結果」都會出現,量子過程所產生的一切可能都對應於相應的一個宇宙,只不過在大多數「蠻荒宇宙」中,沒有智能生物來提出問題罷了。
這樣一來,薛定諤的貓也不必再為死活問題困擾。只不過是宇宙分裂成了兩個,一個有活貓,一個有死貓罷了。對於那個活貓的宇宙,貓是一直活著的,不存在死活疊加的問題。對於死貓的宇宙,貓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實實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們打開箱子才「坍縮」,從而蓋棺定論。
從宇宙誕生以來,已經進行過無數次這樣的分裂,它的數量以幾何級數增長,很快趨於無窮。我們現在處於的這個宇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在它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們很接近,那是在家譜樹上最近剛剛分離出來的,而那些從遙遠的古代就同我們分道揚鑣的宇宙則可能非常不同。也許在某個宇宙中,小行星並未撞擊地球,恐龍仍是世界主宰。在某個宇宙中,埃及艷後克婁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點,沒有教愷撒和安東尼怦然心動。那些反對歷史決定論的「鼻子派歷史學家」一定會對後來的發展大感興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歷史蝴蝶效應。在某個宇宙中,格魯希沒有在滑鐵盧遲到,而希特勒沒有在敦刻爾克前下達停止進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為物理常數的不適合,根本就沒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嚴格地說,歷史和將來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已經實際上發生了,或者將要發生。只不過它們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們所在的這個沒有任何物理接觸。這些宇宙和我們的世界互相平行,沒有聯系,根據奧卡姆剃刀原理,這些奇妙的宇宙對我們都是沒有意義的。多世界理論有時也稱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論,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實應該算是一種誤解,不過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包括許多物理學家仍然是這樣理解埃弗萊特的!這樣一來,這個理論就顯得太大驚小怪了,為了一個小小的電子從左邊還是右邊通過的問題,我們竟然要興師動眾地牽涉整個宇宙的分裂!許多人對此的評論是「殺雞用牛刀」。愛因斯坦曾經有一次說:「我不能相信,僅僅是因為看了它一眼,一隻老鼠就使得宇宙發生劇烈的改變。」這話他本來是對著哥本哈根派說的,不過的確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用犧牲宇宙的代價來迎合電子的隨機選擇,未免太不經濟廉價,還產生了那麼多不可觀察的「平行宇宙」的廢料。MWI後來最為積極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薩斯大學的布萊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聽說MWI的時候說:「我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時所受到的震動。100個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貝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進一步的拷貝,而最後面目全非。這個想法是很難符合常識的。這是一種徹頭徹尾的精神分裂症……」對於我們來說,也許接受「意識」,還要比相信「宇宙分裂」來得容易一些!
不難想像,埃弗萊特的MWI在1957年作為博士論文發表後,雖然有惠勒的推薦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應冷淡。埃弗萊特曾經在1959年特地飛去哥本哈根見到玻爾,但玻爾根本就不想討論任何對於量子論新的解釋,也不想對此作什麼評論,這使他心灰意冷。作為玻爾來說,他當然一生都堅定地維護著哥本哈根理論,對於50年代興起的一些別的解釋,比如玻姆的隱函數理論(我們後面要談到),他的評論是「這就好比我們希望以後能證明2×2=5一樣。」在玻爾臨死前的最後的訪談中,他還在批評一些哲學家,聲稱:「他們不知道它(互補原理)是一種客觀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觀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萊特逐漸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職於國防部,後來又成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創建人之一和主席,這使他很快成為百萬富翁。但他的見解——後來被人稱為「20世紀隱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卻長期不為人們所重視。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發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釋並在物理學家中大力宣傳,MWI才開始為人所知,並迅速成為熱門的話題之一。如今,這種解釋已經擁有大量支持者,坐穩哥本哈根解釋之後的第二把交椅,並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為此,埃弗萊特本人曾計劃復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為心臟病去世了。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學,埃弗萊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當他應邀去做量子論的演講時,因為他的煙癮很重,被特別允許吸煙。這是那個禮堂有史以來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還用了兩個篇幅的內容解釋了WMI,我就不一一粘貼了,您有興趣的話網路上可以所尋到這本書。特別是關於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讀完後一定會有一個相當全面的收獲。
❹ 迅速躥紅的「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麼
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元宇宙在空間維度上是一個虛擬的數字世界,在時間維度上是一個真實的數字世界;從真實性的角度看,元宇宙中既有真實世界的數字復製品,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從獨立性的角度看,元宇宙是一個與外部現實世界緊密相連、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從連接性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可持續的、覆蓋范圍廣泛的虛擬現實系統,包括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
我們將在科幻小說中看到很多關於互聯網的想像,但事實上它與我們目前的互聯網形式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為我們對元宇宙的想像仍然基於前一階段,比如我們現有的移動互聯網、現有的VR技術、體感設備、建模技術等。事實上,未來元宇宙的真實形式可能與我們現有的假設完全不同。例如,它可能是一個腦-機介面,也可能通過化學手段觸發腦神經沖動,這可能由技術的非線性發展決定。
❺ 元宇宙的定義、產生及問題——讀趙國棟等著《元宇宙》
如今,元宇宙已是前景廣闊的投資主題。比如,元宇宙概念的游戲公司Roblox,上市當天的股價漲幅就接近10倍,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明星股。鼓吹者稱,它將徹底改變幾乎所有的行業和功能。
一、元宇宙的定義
在該書中,援引了幾種不同的「元宇宙」的定義,但都沒有Mathew Ball的定義更加簡明清晰。作為全球最早且最全面介紹「元宇宙」的「專業人士」,他認為:
「The Metaverse is a massively scaled and interoperable network of real-time rendered 3D virtual worlds 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synchronously and persistently by an effectively unlimited number of users with an indivial sense of presence, and with continuity of data, such as identity, history, entitlements, objects, communications, and payments.」
元宇宙是一個由實時渲染的三維虛擬世界組成的大規模、可互操作的網路,可由有效的、無限數量的用戶同步和持續地體驗,具有個人存在感,並具有身份、歷史、權利、物品、通信和支付等數據上的連續性。
Mathew Ball特別列舉了人們對元宇宙存在三種常見的誤解,即被錯誤地描述成虛擬現實、電子游戲或者網路製作工具。事實上,這些只是元宇宙的一部分,或者相關的軟體、設備罷了,並非元宇宙的全部內涵。
二、產生的背景
元宇宙的產生,既有技術發展的支持,也適應了新興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
(一)M世代
M世代(Metaverse Generation)指的是伴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能手機一起成長的這一代人。他們大約出生於1995年到2010年之間,特點是幾乎不缺乏物質,而存在更多的精神需求,樂於共享和創造。
M世代的亞文化圈有:二次元、國風國潮、游戲電競、潮玩酷物、硬核科技、御宅族、cosplay、寵物、新舞音、新藝術、新競技、街頭野外等。
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商品自然也吸引了M世代的目光。
(二)技術發展
元宇宙的興起與網路、圖形、人工智慧等方面技術的日新月異息息相關,代表性的技術及產品有:5G通信、Wi-Fi 6、雲計算、區塊鏈、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
元宇宙借用超大陸的地理概念,代指那些提供了元宇宙基本要素的平台,包括數字創造、數字資產、數字交易和數字消費。有代表性的超大陸有:軟體系統中的iOS和安卓、圖文信息中的微信、短視頻中的抖音、游戲中的Roblox、跨硬體平台的鴻蒙操作系統、軟體和數據之間統一平台的以太坊。
與以往的網路世界不同,元宇宙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用戶自己創作的。簡便易用的製作工具降低了用戶的創作門檻,也為元宇宙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內容。這也是抖音短視頻吸引用戶超過微信的重要原因。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元宇宙」是一個正在發生並持續變化的全新事物,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大致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哲學
「元宇宙」完全可以想像為一個由信息構成的網路。「元宇宙」的參與者有生物人、電子人、數字人、虛擬人、信息人,最終都演變為有機體和無機體,人工智慧和生物基因技術的結合,形成所謂的「後人類」。這種「後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也可以看作是生命形態從「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過渡。
腦機介面,可以讓數字化技術直接理解大腦的指令;外骨骼則直接增強人的體力。如果把人類和智能機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兼備兩者的優點,成為半機械人(Cyborg)。更進一步的,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未來則可能產生「硅晶元+人工智慧+鋼鐵骨骼+橡膠皮膚」形式的硅基生命。
一旦生命形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無疑會出現伴隨而來的深遠的哲學問題。
(二)規則
如何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和發展,從理念、技術到文化層面進行互補和平衡,形成新的文明生態,是人類在元宇宙時代必須面臨的挑戰。
與現實世界一樣,元宇宙也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維持和諧的秩序,避免網路暴力和犯罪。這就需要對於元宇宙的整體規則做出必要的設計,建立虛擬環境下的道德和法律規范。
(三)經濟
元宇宙經濟要素包括數字創造、數字資產、數字市場、數字貨幣、數字消費。元宇宙下的經濟規則與現實世界差異很大,既沒有實物的生產和運輸,消費也不直接用現金,無法以許多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分析。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資源具有稀缺性,經濟個體都是利己的,經濟個體都是理性的。而元宇宙的數字資產幾乎可以無限復制,且成本極低。不僅是用戶在創作商品,人工智慧也同樣可以,商品的價值則由用戶的喜好決定。那麼對於元宇宙而言,勞動決定價值、邊際效益遞減等經典理論均不再有效。
此外,科技創新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比如,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機制,打破了中心節點壟斷信息的霸權,同時也使大型互聯網公司在追逐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了新的壟斷。Roblox所發行的在內部消費的貨幣,已可以提現。這無疑給洗錢提供了便利,有突破金融監管的巨大風險。
如此一來,新經濟理論的研究和經濟管控的手段都需要隨之有所發展。
小結
該書的內容有堆砌的嫌疑,只是一本迎合元宇宙的暢銷書而已。不過,在元宇宙本身也處於眾說紛紜,不斷變化發展之下,通過書中已收集的一些材料,進行一番整理和分析,也可以得到關於元宇宙的一些端倪。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總而言之,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一般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既要看到它在未來的趨勢和潛力,也要謹慎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盡可能發揮元宇宙的良性作用。
❻ 既然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在宇宙誕生之前,又存在著什麼
宇宙萬物從何而來?對此,「大爆炸宇宙論」給出的解釋是,宇宙萬物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不斷地膨脹,最終演化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宇宙萬物。
盡管這種觀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因為有大量的觀測數據以及相關理論的支持,所以「大爆炸宇宙論」得到了科學界的普遍認同。但問題是,既然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在宇宙誕生之前,又存在著什麼呢?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確定的答案,就目前來看,科學家只能提出一些假設,例如以下幾種。
因為引力是長程力,從理論上來講,其作用范圍是無限遠的,所以盡管宇宙目前處於膨脹狀態之中,但它卻不會永遠膨脹下去,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的膨脹會越來越慢直到完全停止,在此之後,宇宙就會開始持續收縮。
當宇宙收縮到極致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個「奇點」,在此之後,「宇宙大爆炸」又會再一次發生,於是宇宙又會重新膨脹,直到下一次收縮……如此周而復始,永無盡頭。
「膜宇宙」模型的理論依據來自於「M理論」,該模型假設了一種被稱為「體宇宙」的高維空間,並認為在這個高維空間里存在著大量的「宇宙膜」,由於所有的「宇宙膜」都會受到引力的作用,所以它們之間就可能會發生碰撞,而所謂的「宇宙大爆炸」,其實就是「宇宙膜」之間的一次碰撞。
該假說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其實只是一個「泡泡宇宙」,而除了我們這個「泡泡宇宙」之外,還存在著數之不盡的其它「泡泡宇宙」,每一個「泡泡宇宙」都擁有不同的宇宙學常數,以及不同性質的基本粒子。
所有的「泡泡宇宙」都存在於「元宇宙」之中,而「元宇宙」則是一個永恆的存在,在無邊無際的「元宇宙」之中,「泡泡宇宙」不斷地生成,隨後膨脹,當膨脹到極限的時候就會破裂,然後回歸「元宇宙」。
這種假說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在宇宙誕生之前,並不存在物質、時間和空間,也就沒有了任何的因果關系,除了處於混沌狀態的能量之外,什麼都沒有。
從理論上來講,所有具備質量的物體都可以成為一個黑洞,前提是該物體的自然半徑小於其史瓦西半徑,例如地球的史瓦西半徑大約為0.9厘米,也就是說,如果將地球的半徑壓縮至0.9厘米以下(保持質量不變),那麼地球就會成為一個黑洞。
史瓦西半徑的計算公式為:「R = 2GM/c^2」(G為引力常數、M為物體質量、c為光速),可以看到,史瓦西半徑與物體的質量是正比例關系,而我們都知道,一個物體的自然半徑與其質量的立方根是正比例關系。
由此可知,假如一個物體的質量一直在增加,那麼其史瓦西半徑的增長速度就會比自然半徑快得多,當物體的質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史瓦西半徑就會超過自然半徑。
有意思的是,將可觀測宇宙的質量估算值代入史瓦西半徑的計算公式,就可以得出可觀測宇宙的史瓦西半徑為140億光年左右,這與可觀測宇宙的自然半徑非常接近。
這就是黑洞宇宙假說的理論依據,該假說認為,我們所在的宇宙空間很可能就是一個巨大黑洞的內部,而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膨脹,其實是因為這個黑洞在不斷地吸收外部空間的物質和能量,從而造成了自身的體積不斷增大。
如上圖所示,當一個三維球體通過一個二維空間時,它在二維空間中的投影過程為:最初是一個點,然後變成一個二維的圓,接著這個圓會漸漸變大,當其直徑達到了三維球體的直徑之後,這個圓又會逐漸變小,直到最後消失。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當一個四維球體通過一個三維空間時,它在三維空間的投影過程就應該是:最初是一個點,然後變成一個三維的球體,接著這個球體會漸漸變大,當其直徑達到了四維球體的直徑之後又會逐漸變小,直到最後消失。
高維度宇宙投影假說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可能就是一個高維宇宙在通過三維空間時的三維投影,所謂的「奇點」,其實是這個高維宇宙剛剛接觸到三維空間時的那個「點」,而由於目前投影過程正處於上述的「漸漸變大」這個階段,因此我們就會觀測到「宇宙膨脹」這種現象。
不得不說,科學家們的想像力也是蠻豐富的,為了解釋宇宙誕生之前存在著什麼,他們也是費了不少的心思。雖然上述觀點都只是沒有經過證實的假設,但確實還是可以自圓其說,或許在遙遠的未來,這些假設中的某一個真的能夠得到證實,你覺得呢?
❼ 段偉文 基於技術與倫理關系視角的考察
元宇宙本身並不是一個像宇宙那樣的科學概念,而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的一種新的概括性描述,是一個會根據技術發展而不斷增減內涵的開放性的集合概念。 中國 社會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段偉文研究員 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從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會 的未來趨勢廓清其實質和問題,並從技術與倫理關系視角,對元宇宙價值錨點和治理原則進行了深入分析。
更多內容,請點擊封面購買本期雜志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文明出現了數字化轉向,從「數字化生存」的口號到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移動通信、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信息通信技術所引領的網路化、數字化、智能化一浪高過一浪,我們正在步入深度數字化和深度智能化時代。正是這一時代趨勢,使得人類的生存空間逐漸從物理空間遷移到賽博物理空間,從而水到渠成地催生了元宇宙的概念與創新。
毋庸置疑,在臉書更名為Meta事件的推動下,元宇宙正在成為預期的新一代數字技術驅動的創新熱點,但從 科技 產業政策和治理的角度來看,越是熱現象越需要冷思考。元宇宙之所以受到熱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可以大致代表新一代數字、網路與智能技術應用的集成創新框架,而它是不是能夠真正引領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的潮流,還要看時代最終會不會選擇它。
具體到數字治理和新興 科技 治理的維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是:元宇宙的發展如何形成可以適應其創新廣度、深度和速度的治理框架,從而以具有動態應對能力的敏捷治理促進其有序發展。鑒於當前元宇宙的發展尚處於概念傳播與創新孵化期,在構建具體的治理框架之前,亟需進行一系列預見性的跨學科研究,為其提供一套基於理性認識的工作假設。為此,非常有必要從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會 的未來趨勢廓清其實質和問題,確立把握元宇宙開放性創新的認知策略,進而對元宇宙的價值訴求和治理原則展開前瞻性思考。
深度數字化時代的元宇宙及其挑戰
元宇宙本身並不是一個像宇宙那樣的科學概念,而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的一種新的概括性描述 ,實際上是一個會根據技術發展而不斷增減內涵的開放性的集合概念。近年來,元宇宙已經超越了斯蒂芬森1992年首創這個詞彙時所賦予的沉浸式3D虛擬世界的內涵,拓展至物理世界中的物體、行動者、界面以及構建起虛擬環境並與之交互的網路等。關於元宇宙的內涵,加速研究基金會(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ASF)發布的《元宇宙路線圖:通往3D網路之路》指出:元宇宙是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與物理上持續存在的虛擬空間的融合,這一融合使用戶可以同時對兩者加以體驗;沒有一個單一的、統一的實體被稱為元宇宙;元宇宙的建設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虛擬和3D網路工具和物體將嵌入我們的環境之中並相互促進,並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持久特徵,而且這些技術的出現將取決於潛在的利益、投資和客戶的興趣,並將受其弊端和意外後果的影響。
為了描述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加速研究基金會的元宇宙路線圖選擇了兩組可能影響其演進方式的連續變化譜系:從增強到模擬的技術譜系和從私密(以身份為中心)到外在(以世界為中心)的技術譜系。其中,增強技術是指通過增加新的信息控制系統加強我們與物理環境的感知與互動,模擬技術是指通過構建虛擬或鏡像的世界提供全新的交互環境,私密技術涉及個人(包括虛擬化身與虛擬主體)的身份、認知和行為等內在體驗,外在技術為用戶提供有關周圍世界的信息和控制技術。
由此形成的四個象限可將元宇宙大致劃分為虛擬世界、鏡像世界、增強現實和生命記錄四種形態(見圖1)。不難看到,這些形態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如在凱文·凱利眼裡,增強現實將觸發一種可以稱為鏡像世界的新的大技術平台的產生:不久的將來,現實世界中的每一條街巷、燈柱、建築和房間,都將在這個人工的鏡像世界中擁有同樣大小的數字孿生,就像一張與它所代表的領土大小完全相同的地圖一樣。
然而,要把握元宇宙及其所代表的深度數字化時代的實質,探討元宇宙對 社會 價值的可能挑戰,不能停留在這類未來已來的暢想層面,而要以思考元宇宙為契機,在深化人們對相關問題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更具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探討。實際上,人們對於信息通信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本質及其問題已經進行了大量思考。其中,除了與元宇宙類似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信息圈(infosphere)以及與之相關的心智層、超文本空間、全球腦等基於空間隱喻的觀念之外,具有代表性和承前啟後意義的有三個方面。
其一,各種可能形態的元宇宙的基礎是數字計算思想及其技術實現。 即可以通過數字化將世界和人(包括行為和交互)轉化為數據驅動的信息機器,進而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或數字技術使其得以自動化運行。但由此導致的潛在沖突是,人本身並不完全等同於信息機器中的智能體,人是有思想、自主性和能動性的,人具有生物學的身體,人的感覺和認知是通過其神經認知系統實現的。對此,認知現象學家梅洛-龐蒂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指出,將人類的創造解讀為信息的自然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論的意識形態,在這種絕對的人工主義的視角下,人的身體成為信息機器意義上的可能的身體,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感性的世界和加工過的世界本應該是為我們的身體而存在的。
其三,有關可編程未來的討論表明,元宇宙本身並不神秘,其實質是由軟體代碼構造的可編程的世界。 2011年,世界上第一個滑鼠的發明者同時也是風險投資人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曾經指出:「軟體正在吞噬地球!」而此後圖書和音像等行業被數字網路企業大規模侵蝕的事實,的確反映了這一點。對於可編程世界的含義,科西莫·亞托卡在新近出版的《數據時代:可編程未來的哲學指南》一書中指出:「軟體代碼在普遍和繼續不斷地開發、分布與激活中,從比喻到實際意義上,軟體代碼都在攻擊和毀壞我們迄今所知的世界,以及 社會 、經濟和我們生產價值的方式……總之,我們正在見證一個世界的毀滅、一個新世界的上升。」在他看來,代碼所扮演的不是壓縮和消除物理空間的角色,代碼呈現世界的方式是創造和操縱現實。在數據時代,代碼是激活空間生成活動的關鍵要素,從而與空間同構為代碼/空間——通過代碼的生成性運行,鄰近性、移動性、 社會 性、可感性、可達性等關系得以產生,空間不斷被修正和迭代。
立足這些重要的思考,有助於我們認識到元宇宙並不是一個全新的事物而是累積性集成創新的趨勢。對其前瞻既不應基於各種科幻式的未來願景,也難以從不斷翻新的場景應用構想和技術解決方案中找到答案,而應該從技術譜系和與之伴隨的問題譜系的追問入手,才能避免浮光掠影式的預言,並揭示出真正的問題與挑戰所在。
隨著元宇宙的發展,既有的思考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探究的大致方向。其一,虛擬世界對人的行為的誘導與操控,沉浸式虛擬體驗對人的神經系統的影響與傷害, 游戲 等虛擬生活對人的行為模式的改變,這些目前已經出現的問題無疑會加劇,會變得更加復雜和難以應對。其二,作為數字化生存升級版的元宇宙將帶來更多生活層面的挑戰: 自我與數字替身和虛擬人之間的關系將會使自我認同更加困難,真實與虛擬界限的普遍模糊會導致更嚴重的認知障礙 ,注意力的缺失可能會成為元宇宙 社會 的新常態,人們可能會成為相互隔離的亞文化群體,等等。其三,在走向深度數字化的元宇宙時代,代碼、感測器、數據、演算法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在空間中生成空間、在世界中搭建世界的全新的生成裝置,元宇宙的空間拓撲結構將變得「無遠弗屆」和「如影隨形」。由此產生的顛覆性力量可能會被濫用,從而成為破壞 社會 團結和影響公正的強大力量。更重要的是,即便我們可以將元宇宙及其代表的深度數字化潮流視為行星級的顛覆性力量,不容忽視的是它依然建立在自然生態環境之上,不能不考慮地球生態承載力和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作為 科技 社會 試驗的元宇宙及其倫理沖擊
而鑒於元宇宙既有傳承性又在 探索 之中,對其可能導致的影響和應對的研究需要採取相應的認知策略,以利於聚焦恰當的問題域。為了避免老生常談、泛泛而談和誇誇其談,在元宇宙的 社會 、倫理和法律等相關問題的探究中,宜採取兩個認知策略。 一是開放探究性策略 ,即認識到元宇宙實際上是未完成的概念和創新,對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 二是現實可能性策略 ,即抓住其當前發展態勢中最有可能激化的問題及其 社會 反響,把握實質所在,探尋可行對策。將兩者結合起來,有助於釐清元宇宙相關研究的預設和邊界,有的放矢。
因此,以下事實將不容無視和迴避:一是世界與人的數據化,即作為元宇宙的前世或基礎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擴展現實等技術實質上是對世界和人的感知與行為的數據化模擬和模擬;二是感知與體驗的幻覺化,即元宇宙中的虛擬現實感建立在以假亂真的主觀感知和基於幻覺的身體體驗之上;三是認知與行動的可控化,即元宇宙中的增強現實和擴展現實使人的認知和行動建立在用數字化中介重新整合的經驗與事實之上,成為可識別和可調控的對象。直面這些事實,不難揭示出元宇宙的發展必然引發一系列遠遠超出信息倫理和數字技術倫理的復合性和開放性倫理沖擊,而這又將為進一步探討元宇宙發展的基本價值訴求和治理之道奠定基礎。
首先是全智能環境下的數據倫理沖擊。 在元宇宙中,對人的行為和生物特徵數據的採集和分析將成為其運行基礎。根據美國斯坦福大學2018年的一項研究,在虛擬現實空間中停留20 分鍾,會留下大約200萬條眼球運動、手部位置和行走方式等數據。單對眼球運動的監測,就可以通過每一刻的視線位置、眨眼次數、瞳孔張開程度等詳細的生物特徵數據來了解人的心理狀態和疲勞程度。在元宇宙中,現有的個人信息和個人數據保護方面的法律和倫理規范遠不能應對這一新趨勢,故從一開始就要從技術和管理上確保通過VR耳機、AR眼鏡或BCI介面獲得的數據及其使用安全有益,並合乎倫理和法律。
其次是感知和體驗幻覺帶來的深度數字化環境下的生命與神經倫理挑戰。 如果元宇宙真的將引領深度數字化的未來,技術開發者就不能不對人的心智或大腦在虛擬環境中的可塑性、虛擬行為對人的行為與身份認同的深度操控以及虛擬沉浸和虛擬化身對人的認知和心理的長期性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為人類的虛擬活動劃定一個身體與認知安全的界限。否則,一些元宇宙產業開發無異於毫無倫理規范和法律制約的人體試驗。其中,對青少年等弱勢群體的保護特別重要,從一開始就要明確限制青少年駐留元宇宙時間,尤其不能以什麼世代之名不負責任地聲稱青少年是元宇宙的原生代。
再次是由虛擬和現實的混淆與界限消弭帶來的事實偽造和意識操控等 社會 認知倫理和精神倫理層面的顛覆性影響。 應該認識到,隨著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逼真度的不斷提升,加之人工智慧偽造和腦機介面技術的採用,元宇宙的開發不能不預防這些威力強大的技術的濫用。如它們很容易被用來混淆偽造的事實和真實的事實,甚至可用於虛構對特定事件和 歷史 的虛假集體記憶,從而干預人們的 社會 認知,操控人的意識和精神。可以預見,由元宇宙技術所形成的觀點極化、信息繭房等反智主義和認知偏差將更為頑固,更難於破解。
探尋元宇宙的價值錨點與治理原則
深度數字化和互聯網的未來將走向何方?如何應對元宇宙可能引發的諸多顛覆性的倫理沖擊?這就需要我們超越技術層面,從人與技術、 科技 與人類文明的視野為其確立必要的價值基準或錨點。單從技術上看,目前對元宇宙的認知更多地偏向虛擬性,主要將其視為由相互連接的虛擬世界組成的大規模、持久、互動式和可操作的實時平台。但如果將技術作為人的本質特徵, 科技 作為人類文明的內生變數,則可以將技術和 科技 所構建的世界定義為人造世界,從而將元宇宙視為由數字技術所連接、組織和整合起來的人造世界的新版本。
從價值層面來看, 科技 所造就的人造世界應該是為未來而構建的,它使得未來具有召喚出潛在的巨大力量的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無論多麼奇妙,都應該使人類文明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不是沒有未來。如果說人類的 科技 活動在工業化時代對自然的利用已經造成了諸多使自然生態不可持續的風險,那麼,數據驅動的元宇宙的發展則尤其應該避免其濫用導致人和人類 社會 的「去未來化」。
由此,立足前文所論及的開放探究性和和現實可能性認知策略,只要我們還承認信息通信技術和數字技術所開創的 科技 文明的基礎是自然環境、資源和我們生物學的身體以及現實 社會 ,就可以對未完成的元宇宙將如何發展提出一個方向性的預設:恰如現在的網路空間並非當初所設想的完全虛擬和匿名的賽博空間一樣, 作為深度數字化生存空間的元宇宙也將會是數字與物理相互交纏的空間 ,而且物質與能量、生態與環境、身體與生命、社群與 社會 的可持續、 健康 、幸福、美好生活、團結和繁榮具有更高的價值。
這一方向性的預設,有助於為元宇宙未來的星辰大海確立價值錨點。據此,我們會對其他更激進的構想保持開放的態度,但同時也要對這些構想的現實可能性提出質疑。例如,針對漢斯·莫拉維克和雷·庫茲韋爾等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永生之夢,可以質疑的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尤其是在最開始的迭代階段,誰將可以享受這種不朽?更重要的是,從這一價值基準出發,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作為 科技 社會 試驗的元宇宙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而是一種復雜的技術 社會 復合體和人造世界,其所帶來的倫理沖擊的本質是人與技術在價值層面的深層次沖突,而如何回應這些沖擊並做出恰當的價值權衡與倫理構建,恰恰是元宇宙從0到1創新中的內在環節。
從我們所提出的元宇宙價值基準或錨點出發,結合數字治理與人工智慧治理的經驗,可以提出以下應對其 社會 倫理沖擊的治理原則。
其一,分類治理的原則。 元宇宙在技術上是一個集合概念和集成創新,為了明晰治理路徑和充分運用已有治理經驗,要根據治理的需要對其做出必要的區分,從而避免政策上的含混。例如,目前可以將元宇宙大致區分為 游戲 類、數字資產類和基礎設施類,特別要將相對嚴肅的經濟 社會 生活與 游戲 娛樂 作必要的區分。在此基礎上,相關的治理應該基於不同的類型,根據其規模和具體影響尋找其存在的症結,再依照現有治理路徑尋求進一步的治理路線。
其二,以人為本和保護現實 社會 的原則。 具體包括一系列舉措,如保護個人數據與隱私、保護消費者和用戶的身心 健康 尤其是青少年身心 健康 、保護用戶免受操控、平衡虛擬世界中的權利責任關系、保護虛擬世界中的公有空間和公有物品、避免和減少逃避現實與 社會 孤立現象、共同構建虛擬世界等。其中,有很多問題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例如,如何防範虛擬世界走向相對封閉的圍牆花園以及亞文化群體的極端化發展等。
其三,虛實平衡的原則。 針對元宇宙虛擬化的偏向,這一原則強調現實世界中的生態、生命和生活具有更高的價值,虛擬世界、鏡像世界和增強現實的建設最終是為了讓現實 社會 生活更有意義和更有效率,不主張完全用虛擬人生替代真實人生,強調虛擬與現實邊界的存在。
其四,綠色、幸福與繁榮的原則。 即強調元宇宙的建構要以自然環境可持續、個人生活幸福和 社會 團結繁榮為最終目標。基於這一原則,元宇宙的構建必須考慮環境和資源的約束,要將節約資源作為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指標;人在元宇宙中的活動要避免時間與精力的過度耗費,元宇宙的設計從一開始就要將避免上癮作為重要的技術指標;虛擬社群要引入必要的自治機制以避免極端化的團體思維和 社會 分裂。總之,元宇宙的發展要有利於現實世界的繁榮而不是相反。
最後,多元共治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一方面國家和產業主管部門自上而下的治理架構應與企業和行業自下而上的自律和自適應治理相結合,另一方面現實世界的干預應與虛擬世界的自治相結合。在具體的治理實踐中,依據數字治理與人工智慧的經驗,這一原則的實施應在事件導向的處理與制度化的治理、促進創新和消費者保護之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更重要的是,在治理中要對元宇宙的相關問題包括負面影響開展科學研究,而不是只憑對不良後果的想像進行規制和處罰。實際上尊重和直面科學事實,對於所有主體而言是最大公約數——既可以促進和保護創新,又能使其發展符合國家、 社會 和用戶的利益。唯其如此,才能促進元宇宙的 健康 有序發展,使其成為引領數字化未來美好生活的時代引擎。
❽ 「元宇宙炒房」價格走勢如何這到底是未來趨勢還是泡沫
我認為“元宇宙炒房”不過是資本炒作的泡沫而已。
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包括“元宇宙炒房”在內的很多元宇宙的概念本身就是資本炒作的結果,雖然很多年輕人非常崇拜所謂的元宇宙,但元宇宙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我們更應該把元宇宙當成很多人通過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而不是把自己成為虛擬世界裡。
總的來說,我個人非但不看好 “元宇宙炒房”,同時也不看好元宇宙的概念。我個人覺得元宇宙的所有事物都是資本炒作的結果,我們既可以把這種行為理解為投資泡沫,也可以理解為龐氏騙局。
❾ 元宇宙之下,個體存在的價值有哪些
大家平時在生活中也必須要關注一下有關信息,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人類非常喜歡探索宇宙世界,在元宇宙下,個體存在的價值也是比較大的。正是因為有人,那麼宇宙才有自己存在的意義,所以我們也不需要擔心自己到底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個體價值。
這個理念還是比較先進的,而且這個理念現在也被炒得非常火,可是小編覺得大家還是有必要得到一定關注的,因為有一些投資者和分析師就會進行討論。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的看待,而且也必須要明白自己的價值所在,小編覺得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所以大家也不用懷疑自己的價值,大家一定要了解相關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