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鴻蒙與元宇宙

鴻蒙與元宇宙

發布時間: 2023-01-26 14:08:35

❶ 元宇宙的定義、產生及問題——讀趙國棟等著《元宇宙》

如今,元宇宙已是前景廣闊的投資主題。比如,元宇宙概念的游戲公司Roblox,上市當天的股價漲幅就接近10倍,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炙手可熱的明星股。鼓吹者稱,它將徹底改變幾乎所有的行業和功能。

一、元宇宙的定義

在該書中,援引了幾種不同的「元宇宙」的定義,但都沒有Mathew Ball的定義更加簡明清晰。作為全球最早且最全面介紹「元宇宙」的「專業人士」,他認為:

「The Metaverse is a massively scaled and interoperable network of real-time rendered 3D virtual worlds 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synchronously and persistently by an effectively unlimited number of users with an indivial sense of presence, and with continuity of data, such as identity, history, entitlements, objects, communications, and payments.」

元宇宙是一個由實時渲染的三維虛擬世界組成的大規模、可互操作的網路,可由有效的、無限數量的用戶同步和持續地體驗,具有個人存在感,並具有身份、歷史、權利、物品、通信和支付等數據上的連續性。

Mathew Ball特別列舉了人們對元宇宙存在三種常見的誤解,即被錯誤地描述成虛擬現實、電子游戲或者網路製作工具。事實上,這些只是元宇宙的一部分,或者相關的軟體、設備罷了,並非元宇宙的全部內涵。

二、產生的背景

元宇宙的產生,既有技術發展的支持,也適應了新興消費群體的需求變化。

(一)M世代

M世代(Metaverse Generation)指的是伴隨著互聯網和智能能手機一起成長的這一代人。他們大約出生於1995年到2010年之間,特點是幾乎不缺乏物質,而存在更多的精神需求,樂於共享和創造。

M世代的亞文化圈有:二次元、國風國潮、游戲電競、潮玩酷物、硬核科技、御宅族、cosplay、寵物、新舞音、新藝術、新競技、街頭野外等。

在元宇宙中的虛擬商品自然也吸引了M世代的目光。

(二)技術發展

元宇宙的興起與網路、圖形、人工智慧等方面技術的日新月異息息相關,代表性的技術及產品有:5G通信、Wi-Fi 6、雲計算、區塊鏈、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

元宇宙借用超大陸的地理概念,代指那些提供了元宇宙基本要素的平台,包括數字創造、數字資產、數字交易和數字消費。有代表性的超大陸有:軟體系統中的iOS和安卓、圖文信息中的微信、短視頻中的抖音、游戲中的Roblox、跨硬體平台的鴻蒙操作系統、軟體和數據之間統一平台的以太坊

與以往的網路世界不同,元宇宙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用戶自己創作的。簡便易用的製作工具降低了用戶的創作門檻,也為元宇宙提供了豐富的數字內容。這也是抖音短視頻吸引用戶超過微信的重要原因。

三、需要注意的問題

 「元宇宙」是一個正在發生並持續變化的全新事物,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大致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哲學

「元宇宙」完全可以想像為一個由信息構成的網路。「元宇宙」的參與者有生物人、電子人、數字人、虛擬人、信息人,最終都演變為有機體和無機體,人工智慧和生物基因技術的結合,形成所謂的「後人類」。這種「後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也可以看作是生命形態從「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過渡。

腦機介面,可以讓數字化技術直接理解大腦的指令;外骨骼則直接增強人的體力。如果把人類和智能機械結合在一起,就可以兼備兩者的優點,成為半機械人(Cyborg)。更進一步的,隨著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未來則可能產生「硅晶元+人工智慧+鋼鐵骨骼+橡膠皮膚」形式的硅基生命。

一旦生命形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無疑會出現伴隨而來的深遠的哲學問題。

(二)規則

如何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和發展,從理念、技術到文化層面進行互補和平衡,形成新的文明生態,是人類在元宇宙時代必須面臨的挑戰。

與現實世界一樣,元宇宙也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維持和諧的秩序,避免網路暴力和犯罪。這就需要對於元宇宙的整體規則做出必要的設計,建立虛擬環境下的道德和法律規范。

(三)經濟

元宇宙經濟要素包括數字創造、數字資產、數字市場、數字貨幣、數字消費。元宇宙下的經濟規則與現實世界差異很大,既沒有實物的生產和運輸,消費也不直接用現金,無法以許多傳統經濟學的理論進行分析。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資源具有稀缺性,經濟個體都是利己的,經濟個體都是理性的。而元宇宙的數字資產幾乎可以無限復制,且成本極低。不僅是用戶在創作商品,人工智慧也同樣可以,商品的價值則由用戶的喜好決定。那麼對於元宇宙而言,勞動決定價值、邊際效益遞減等經典理論均不再有效。

此外,科技創新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新問題。比如,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機制,打破了中心節點壟斷信息的霸權,同時也使大型互聯網公司在追逐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形成了新的壟斷。Roblox所發行的在內部消費的貨幣,已可以提現。這無疑給洗錢提供了便利,有突破金融監管的巨大風險。

如此一來,新經濟理論的研究和經濟管控的手段都需要隨之有所發展。

小結

該書的內容有堆砌的嫌疑,只是一本迎合元宇宙的暢銷書而已。不過,在元宇宙本身也處於眾說紛紜,不斷變化發展之下,通過書中已收集的一些材料,進行一番整理和分析,也可以得到關於元宇宙的一些端倪。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總而言之,一個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一般不會一帆風順。我們既要看到它在未來的趨勢和潛力,也要謹慎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盡可能發揮元宇宙的良性作用。

❷ 馬斯克稱不太相信元宇宙,他不相信的理由是什麼

理由是沒有任何人願意每天將屏幕綁在身上,以防不時之需。

智能時代的到來,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多個家居產品已經與網路進行連接。再加上智能互聯系統的不斷強大,國內外的眾多科技廠商紛紛聚焦於元宇宙。隨著相關概念的流傳度越來越大,這就使得科技公司集中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研究vr和AR。

雖然相關概念已經變得非常火爆,但是特斯拉公司的決策人員馬斯克卻不認可相關概念。他在媒體采訪中就已經明確提出了人們之所以會享受vr或AR,是因為人們希望自己可以享受到未來智能時代的成果。

總的來說,特斯拉公司的決策人員馬斯克之所以不看好相關概念,一方面是因為人們不可能每天攜帶著題目出門,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存在著差距。

❸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原因是什麼

日前,華為搶注的元宇宙商標被駁回,具體原因並沒有公布。但是我認為這次沒有通過的原因應該是元宇宙這個概念並沒有被國內認可,如果隨意的注冊帶有“元宇宙”的商標容易使消費者混淆。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是一個基於娛樂、生活甚至是工作的虛擬空間。其核心是數字創作、數字資產、數字交易、數字貨幣和數字消費,特別是在用戶體驗方面,已經達到了難以辨別真偽的境界。隨著市面上越來越多功能強大的計算機設備、雲計算和高速寬互聯網連接的出現,“元宇宙”也將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

❹ 解決乙太網丟包世界難題,華為哪項技術驚艷全球

在以數據為中心的算力時代,高效提升算力是關鍵,「算力缺失是以數據為中心的算力時代的最大挑戰,要實現數據的實時處理和價值變現,就需要有強大的算力支撐。


大數據已經無處不在,元宇宙、基於大數據的病毒傳播跟蹤、基於人工智慧的葯物研究、基於用戶習慣的智能推薦廣告等等,這些大數據的成功應用都需要強大的算力實現數據快速處理。然而人工智慧計算模型的規模正在呈指數級增長。

❺ 在「元宇宙」風口起飛,北京汽車魔方獨樹一「智」

近日,「元宇宙」圈的大事莫過於飛天雲動擬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在招股書中將「元宇宙」作為了重要招牌,若此次通過上市審核,將有望成為國內元宇宙第一股。

從「一個會捉妖的虛擬美妝達人」 虛擬代言人柳夜熙、40分鍾賣6200萬的NFT產品「幻象熊/Phanta Bear」、到「我」的虛擬形象和超過10萬「數字分身」TME live五月天跨年演唱會…再到現在「元宇宙」概念落到了年輕人的「社交工具」炒股投資理財上,「元宇宙」概念已從各大科技巨頭爭相布局的賽道,分化出可以越來越多的用戶積極參與的平台,比如在汽車圈,智能汽車或成為現實物理世界和「元宇宙」之間交互的一個紐帶,這也為車企指明了新的發展方向。

除了這些超越同級的「黑科技」,北京汽車魔方還配備了smart智能駕駛功能、L2.5級駕駛輔助系統、FACE ID無感識別、遠程式控制制、B-Care兒童座艙等一系列行業領先的科技配置,在各種場景下,用戶都能獲得到最優質的出行體驗。

質感與性能融合,北京汽車魔方讓出行更有范兒!

年輕人總喜歡暢游的虛擬「元宇宙」世界有各種神仙顏值,回歸到現實當中,他們喜歡的座駕也必須是高顏值。北京汽車魔方長寬高為4620/1886/1680mm,軸距為2735mm,定位為緊湊級SUV的它,線條硬朗。而分體式、貫穿式頭燈設計,無邊框點陣造型的進氣格柵,這種科技感的巧妙結合,彰顯了整車的科技范與大氣。

其炫酷的靚麗外觀下,搭載「中國心」2021年度十佳發動機——魔核動力1.5T發動機,擁有同級最強的138KW最大功率和305N·m峰值扭矩,迸發更強性能,不論是在車內質感還是智能化表現方面,北京汽車魔方都能帶給用戶驚喜,可謂是讓無數年輕用戶都會心動的理想座駕。

作為北京汽車全新智慧造車理念的落地,北京汽車魔方可以說將「元宇宙」照進了現實。北京汽車魔方以場景定義需求,把虛擬的數字世界帶入用戶的出行生活,讓感知沒有盲區,讓虛擬變成現實,讓科技復現生活。相信該車2022年4月上市,必將掀起智能化的熱潮。

❻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法院駁回的理由是什麼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法院駁回的理由是什麼?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有著原宇宙空間的商標,才能讓眾多的元宇宙客戶掌握到這一公司,才可以添加而且應用這一公司的產品,假如別的的公司運用華為公司的知名度設計製作元宇宙應用商標,那麼很有可能會造成華為公司的在元宇宙的利潤遭受一定的損害。

❼ 華為「鴻蒙之父」王成錄離職,他為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華為公司作為民營企業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一直以來在科學技術領域都有很大的突破和進展,尤其是對於自身的鴻蒙系統研發以及獨特的麒麟晶元的研製,在備受制約的兩個方面華為公司可以說是走出了自己獨特的道路,但是華為的鴻蒙之父王成錄在微博上提出了他的離職,那麼他是為何做出這樣決定的呢?

❽ 華為元宇宙商標搶注被駁回了,被駁回的原因是什麼

元宇宙的概念大火應該說與之相關的公司越來越多地成立,無論是華為小米還是OPPO,本身都在逐漸接觸這個領域,而華為元宇宙這個商標就遭到了搶注 。商標的惡意搶注行為是之前真的有發生過的,就比如說華為鴻蒙的那個商標。

之前華為的鴻蒙商標也遭受到了搶注,而且對方成功了,華為選擇了申訴,就是去通過法律途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失敗了所以沒有辦法只能從對方手裡買回這個商標,到底花了多少錢這個我們就不清楚了。只能說華為這么大公司面對這種惡意搶注的行為,都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解決辦法,更不要說是很多普通的公司了,這裡面所涉及的事情就很復雜了。

❾ 無限恐怖世界的第三個內宇宙聖人「世界」是誰

「世界」是多元宇宙第一個聖人和第一個修真者,一身實力早已達到半六階,既是內宇宙聖人又是大羅金仙。為正面多元宇宙之子,因為與光明蓋亞(依附於正面多元宇宙的天道)的根本對立而沖擊天道,使天道陷入沉睡。戰後鴻蒙大陸破碎,由於鴻蒙大陸的重要性,「世界」以道解三分為代價重塑鴻蒙大陸,是謂洪荒大陸。分離出正面體是天皇帝俊,反面體是東皇太一,其內宇宙則碎成很多片,最大的那片就是無限未來里的偽作者張恆。絕技為「世界」,大千之器似乎是弓形。
盤古

❿ 2021那些事兒|細數信息技術4大領域

2021年,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人工智慧、大數據、開源、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每個領域的發展幾乎都可圈可點。

在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的語言大模型、圖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態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現。例如,阿里巴巴達摩院公布多模態大模型M6最新進展,參數從萬億躍遷至10萬億;鵬城實驗室與網路聯合發布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鵬城—網路·文心,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

不僅如此,人工智慧與其他科學領域的交叉融合也擦出火花。在《科學》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科學突破榜單上,AlphaFold和RoseTTA-fold兩種基於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技術位列榜首。

在人機交互領域,扎克伯格將Facebook公司更名為「Meta」時,特斯拉和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則將注意力放在腦機介面上。馬斯克認為腦機介面裝置將更有可能改變世界,幫助四肢癱瘓或有身體缺陷的人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復雜的腦機介面裝置可以讓你完全沉浸在虛擬現實中」。此外,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開發出一套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從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中解碼癱瘓患者想像中的手寫動作,並將其轉換為文本。

在超算領域,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我國超算應用團隊憑借「超大規模量子隨機電路實時模擬」成果斬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的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

在開源方面,RISC-V開源指令集及其生態快速崛起;由華為公司牽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麒麟軟體等參與的openEuler操作系統開源社區業已匯聚了7000名活躍開發者,完成8000多個自主維護的開源軟體包,催生了10多家廠商的商業發行版……

回望2021年,信息技術版邀請業內專家梳理上述四個領域的發展脈絡,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作者 張雙虎

AlphaFold或是2021年人工智慧(AI)領域的「一哥」。

近日,《科學》雜志公布了 2021 年度科學突破榜單,AlphaFold 和 RoseTTA-fold 兩種基於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技術位列榜首。

此前幾天,由中國工程院院刊評選的「2021全球十大工程成就(近5年全球實踐驗證有效、有全球影響力的工程科學和技術重大成果)」中,AlphaGo和AlphaFold亦榜上有名。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數位專家回望今年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的成就時,均談到了AlphaFold。

「面向科學發現的AlphaFold和中國正在構建的人工智慧發展生態不能不說。」 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對《中國科學報》說。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金橋則提名「用AI進行新冠診斷」「人工智慧與生物、制葯、材料等科學融合(AI for Science)」和「三模態大模型紫東太初」。

在醫學領域,AI識別咳嗽聲早已用於肺炎、哮喘、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檢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研發出可以通過分析咳嗽錄音識別新冠患者的AI模型,識別出新冠患者咳嗽的准確率為98.5%,其中識別無症狀感染者的准確度高達100%。日前,有報道稱該模型已用於識別奧密克戎病毒。

「紫東太初首次實現了圖—文—音語義統一表達,兼具跨模態理解和生成能力。」 王金橋說,「目前與新華社共同發布的『全媒體多模態大模型研發計劃』,實現對全媒體數據理解與生成的統一建模,打造全棧國產化媒體人工智慧平台,已 探索 性地應用於紡織業和 汽車 行業質檢等場景。」

12月7日, 科技 部官網公布3份函件,支持哈爾濱、沈陽、鄭州3地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至此,我國已經有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這將引領帶動中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

「我國正在推動人工智慧生態發展,構建良好生態。」吳飛說,「目前已有15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發創新平台、18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8個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和高等學校設置的人工智慧本科專業和交叉學科等人才培養載體。」

「一是大模型,二是人工智慧和基礎學科的結合。」孫茂松對《中國科學報》說,「語言大模型、圖文大模型乃至多模態大模型的基本能力已得到了充分展現,確定了它作為智能信息處理基礎軟設施的地位。同時,它並非簡單地擴大規模,而是對數字資源整合能力和計算能力都提出了挑戰。雖然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但它所表現出的某些『奇特』性質(如少樣本學習、深度雙下降、基於提示的任務調整等),使學者產生了超大參數規模或會引發質變的期待,從而為新的突破埋下了伏筆。」

今年,人工智慧領域從「大煉模型」走向「煉大模型」階段,從千億量級到萬億量級,在大模型領域,似乎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3月,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我國首個超大規模人工智慧模型「悟道1.0」。6月,智源就改寫了自己的紀錄,發布悟道2.0,參數規模達到1.75萬億;9月,浪潮人工智慧研究院推出了中文巨量語言模型——源 1.0,參數量達2457億;11 月,阿里巴巴達摩院公布多模態大模型 M6 最新進展,參數從萬億躍遷至 10 萬億;12月,鵬城實驗室與網路聯合發布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鵬城—網路·文心,參數規模達到2600億。

與此相應,最近快手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提出了一個新的推薦系統Persia,最高支持100萬億級參數的模型訓練。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在基礎學科領域不斷攻城略地。

7月,DeepMind公司人工智慧程序Alphafold2研究成果又登頂《自然》,在結構生物學研究領域,人工智慧或帶領生物學、醫學和葯學挺進新天地;11月,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腦機連接設備,讓猴子玩 游戲 和跑步機,從而進行神經活動數據研究;12月,DeepMind開發的機器學習框架,已幫助人們發現了純數學領域的兩個新猜想,展示了機器學習支持數學研究的潛力。

「今年人工智慧在各行業應用方面也取得不小的成績。」孫茂松說,「人工智慧與基礎學科結合已顯示出巨大潛力,發表了多篇頂級論文,已展露出某種較強的趨勢性,即『人工智慧+基礎科學』大有可為。」

作者 張雙虎

腦機介面、AR眼鏡、智能語音、肌電手環、隔空手勢識別……2021年,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人機交互領域風起雲涌。不管是智能 健康 、元宇宙,還是自動駕駛領域的蓬勃發展,似乎都表明,人機交互正站在產業化落地的門口。

「我們研發的高通量超柔性神經電極已通過科研臨床倫理審批,即將開展腦機介面人體臨床試驗。」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副所長、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虎對《中國科學報》說,「安全穩定地大規模採集人體大腦的神經元信號並進行閉環調控,將實現病人感知和運動功能的修復。」

腦機介面技術給患者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封面論文,開發出一套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從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中解碼癱瘓患者想像中的手寫動作,並將其轉換為文本。藉助該系統,受試者(因脊髓損失癱瘓)每分鍾可以打出近百個字元,且自動更正後的離線准確率超過了 99%。

不久前,馬斯克表示,希望明年能在人類身上使用Neuralink 的微晶元裝置。該晶元將用於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相關技術正在等待美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

「腦機介面領域已經蓄積了相當的技術,有望成為解決大腦疾病的利器。」陶虎說,「大家都在搶占臨床應用的先機,明年可能會實現技術落地應用。預計兩三年內,國內會出現可媲美馬斯克Neuralink的獨角獸企業。」

「人機交互將引申出新的萬億級市場。」福州大學特聘教授嚴群這句判斷,也囊括了元宇宙這個巨大的市場。

有人稱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舊瓶裝新酒」。但無論如何,元宇宙已是今年人機交互領域繞不開的話題。

「元宇宙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的綜合,它實際上並非新的東西。」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告訴《中國科學報》,「元宇宙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跨越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還有些技術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

在真實世界裡,人機交互問題和人機環境系統的混合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真實世界的人機交互中,不管是輸入、處理還是輸出過程中,客觀數據、主觀信息和知識依然不能完美融合。

劉偉認為,無論真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人類和機器決策都有「快決策」和「慢決策」過程。人類決策有時依靠邏輯決策多些,有時直覺決策多些,這種「混合決策」不斷變換,而且很難找到變化規律。這方面的問題機器決策目前還未能解決。

「元宇宙還處在畫餅的前期階段。」劉偉說,「因為它的底層機理沒有解決——人在真實世界裡未能完美解決人機交互的問題,帶到元宇宙里同樣不能解決。」

談到人機交互,劉偉認為第二個不能不說的問題是「復雜領域」。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給了復雜系統預測氣候變化模型的提出者。」劉偉說,「人機交互也是一個復雜系統,它既包括重復的問題,還包括雜亂的、跨域協同的問題。」

劉偉認為,從智能的角度說,復雜系統包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人,二是裝備(人造物),三是環境。這其實是多個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既糾纏又重疊的「人機環系統」問題。

「在人機交互中,機器強在處理『復』的問題,人擅長管『雜』的事——跨域協同、事物間平衡等。因為人們還沒找到復雜事物的簡單運行規律,所以解決所有智能產品、智能系統問題,要從人、機、環這個系統里找它們的結合、融合和交互點。而且,人要在這個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

人機交互領域引起劉偉重視的第三個現象,是「人工智慧幫數學家發現了一些定律」。「最近,DeepMind研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框架,能幫助數學家發現新的猜想和定理。」劉偉說,「人工智慧是一個基本的數學工具,同時,數學又反映了一些基本規律。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數學家處理一些數學問題,那麼,人們將更好地認識復雜系統的簡單規律,人機交互方面就可能會取得新突破。」

作者 張雲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今年是我國超算應用實現豐收的一年。

11月中旬在美國舉行的全球超算大會(SC21)上,中國超算應用團隊憑借基於一台神威新系統對量子電路開創性的模擬(「超大規模量子隨機電路實時模擬」),一舉摘得國際上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的最高學術獎——「戈登貝爾獎」。

同時,在SC 21大學生超算競賽總決賽上,清華大學超算團隊再次奪得總冠軍,實現SC競賽四連冠。這些大規模應用軟體可擴展性和性能調優方面的成績表明,我國在並行軟體方面的發展方興未艾。

回到超算對產業的驅動來看,我們要重提「算力經濟」一詞。早在2018年,我們提出「算力經濟」概念,認為以超級計算為核心的算力經濟將成為衡量一個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程度的代表性指標和新舊動能轉換的主要手段。

綜合近幾年的發展趨勢,我們認為高性能計算當前發展趨勢已充分表明,隨著超算與雲計算、大數據、AI的融合創新,算力已成為當前整個數字信息 社會 發展的關鍵,算力經濟已經登上 歷史 舞台。

通過對2021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發展現狀綜合分析,可以總結出當前高性能計算正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高性能計算與雲計算已經深度結合。高性能計算通常是以MPI、高效通信、異構計算等技術為主,偏向獨占式運行,而雲計算有彈性部署能力與容錯能力,支持虛擬化、資源統一調度和彈性系統配置。

隨著技術發展,超級計算與容器雲正融合創新,高性能雲成為新的產品服務,AWS、阿里雲、騰訊、網路以及商業化超算的代表「北龍超雲」,都已基於超級計算與雲計算技術推出了高性能雲服務和產品。

其次,超算應用從過去的高精尖向更廣、更寬的方向發展。隨著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尤其是使用成本的不斷下降,其應用領域也從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精密研製、信息安全、石油勘探、航空航天和「高冷」的科學計算領域向更廣泛的國民經濟主戰場快速擴張,比如制葯、基因測序、動漫渲染、數字電影、數據挖掘、金融分析及互聯網服務等,可以說已經深入到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

從近年中國高性能計算百強排行榜(HPC TOP100)來看,超算系統過去主要集中於科學計算、政府、能源、電力、氣象等領域,而近5年互聯網公司部署的超算系統占據了相當大比例,主要應用為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以及短視頻等。這些領域對於計算需求的急劇上升表明,超算正與互聯網技術進行融合。

從HPC TOP100榜單的Linpack性能份額看,算力服務以46%的比例占據第一;超算中心佔24%,排名第二;人工智慧、雲計算和短視頻分別以9%、5%和4%緊隨其後。

可以看出,人工智慧佔比的持續增加與機器學習等演算法和應用的快速崛起,以及大數據中的深度學習演算法的廣泛應用有很大關系。互聯網公司通過深度學習演算法重新發現了超級計算機,特別是GPU加速的異構超級計算機的價值,紛紛投入巨資建設新系統。

綜合來看,目前的算力服務、超算中心、人工智慧、科學計算等領域是高性能計算的主要用戶,互聯網、大數據,特別是AI領域增長強勁。

再次,國家層面已經制訂了戰略性的算力布局計劃。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以及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建設全國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啟動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力促把東部的數據送到西部進行存儲和計算,同時在西部建立算力節點,改善數字基礎設施不平衡的布局,有效優化數據中心的布局結構,實現算力升級,構建國家算力網路體系。

最後,人工智慧的算力需求已成為算力發展主要動力。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演算法革新和通過物聯網、感測器、智能手機、智能設備、互聯網技術搜集的大數據,以及由超級計算機、雲計算等組成的超級算力,被公認為是人工智慧時代的「三駕馬車」,共同掀起最新一輪的人工智慧革命。

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這一背景下,虛擬化雲計算向高性能容器雲計算演進,大數據與並行計算、機器學習融合創新就成為了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

此外,在智能計算評測方面,我國已經提出了包括AIPerf 500在內的眾多基準測試程序,這是對傳統Linpack測試標準的有力補充。

這些發展表明超算技術向產業滲透的速度加快,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依靠算力的人工智慧時代,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隨著用戶對算力需求的不斷增長,算力經濟必將在未來 社會 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作者 武延軍(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開源發展可圈可點並非只是今年的事。最近幾年,開源領域發生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例如,RISC-V開源指令集及其生態的快速崛起。這與上世紀90年代初Linux誕生一樣。當時,UNIX和Windows是主流,很少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以Linux為內核的操作系統已經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今,人們每天使用的App,超過80% 概率是運行在以Linux為內核的安卓操作系統上,而且,支撐其業務的後端伺服器上運行的操作系統很大概率也是Linux發行版。

所以,今天的RISC-V也同樣可能被低估,認為其不成熟,很難與ARM和X86抗衡。但也許未來RISC-V就像Linux一樣,最終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主流指令集生態,產品遍及方方面面。

僅2020年,RISC-V International(RVI,RISC-V基金會遷入瑞士之後的新名稱)的會員數增長了133%。其實RVI遷入瑞士這件事情本身也意義重大,是一次開源領域面對大國競爭保持初心不「選邊站」的經典案例,值得全球其他開源基金會參考。

在國內,2019年底,華為公司牽頭,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麒麟軟體等參與的openEuler操作系統開源社區正式成立。在短短的兩年內,社區已經匯聚了7000名活躍開發者,完成8000多個自主維護的開源軟體包,催生了10多家廠商的商業發行版。

這是中國基礎軟體領域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根社區」,雖然與20多年 歷史 的Debian、Fedora還有差距,但邁出了重要一步,對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創新來說,終於有了國內主導的、可以長期積淀的新平台。

同時,華為在遭遇安卓操作系統GMS(谷歌移動服務)海外斷供之後,推出了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並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下啟動開源項目OpenHarmony。

目前OpenHarmony短時間內已經吸引了國內眾多廠商參與,也側面反映了國內產業界對新一代萬物互聯操作系統的旺盛需求。盡管其在生態規模和技術完整程度方面與安卓仍有差距,但畢竟邁出了打造自主生態的第一步。

這相當於為源代碼合理使用劃定了一個邊界,即合理使用僅限於介面,一旦深入到介面的實現代碼,則需要遵守相關許可。這對開源知識產權的法律界定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今年5月,《2021中國開源發展藍皮書》重磅發布。它不僅系統梳理了我國開源人才、項目、社區、組織、教育、商業的現狀,並給出發展建議,而且為國家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制定開源政策、布局開源戰略提供參考,為科研院所、 科技 企業以及開源從業者提供更多的案例參考和數據支撐。

而不論是開源軟體向圍繞開放指令集的開源軟硬體生態發展,還是開源有嚴格的法律邊界約束,抑或是國內龍頭企業正嘗試通過開源 探索 解決「卡脖子」問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眾多案例都指向一個方向——開源趨勢不可阻擋。因為它源自人類分享知識、協同創造的天性,也是人類文明在數字時代薪火相傳的重要模式。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開源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開源軟體供應鏈安全的問題。這里的安全既有傳統意義上軟體質量、安全漏洞的問題,也有開源軟體無法得到持續有效維護的問題(如OpenSSL在出現HeartBleed問題時只有兩位兼職維護者,log4j出現問題時只有三位兼職維護者),更有大國競爭導致的「斷供」問題(如GitHub曾限制伊朗開發者訪問)。

隨著開源軟體向GitHub這類商業平台的集中,這一問題會更加突出,甚至演變為重大風險。開源軟體這一本應屬於全人類的智慧資產,可能變為實施「長臂管轄」的武器。為了避免這一問題,開源代碼託管平台、開源軟體構建發布平台等公共基礎設施需要「去中心化」。世界需要多個開源軟體基礎設施,以最大程度消除政治力量對開源社區的威脅。

對於中國來說,隨著開源軟體成為眾多科研、工業等重大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部分,開源軟體本身也要有一個基礎設施,具備代碼託管、編譯、構建、測試、發布、運維等功能,保證開源軟體供應的安全性和連續性,進而增強各行各業使用開源軟體的信心。

未來,核心技術創新與開源貢獻引領將成為國內企業發展的新動力,或將我國開源事業推向另一個高潮。

熱點內容
區塊鏈電子發票鏈接 發布:2025-08-15 00:38:54 瀏覽:335
區塊鏈ETO 發布:2025-08-15 00:38:46 瀏覽:942
比特幣充值騙局 發布:2025-08-15 00:10:19 瀏覽:445
全民養生區塊鏈 發布:2025-08-15 00:00:43 瀏覽:830
比特幣怎麼只有2萬多了 發布:2025-08-14 23:22:16 瀏覽:947
trx4最強性能改裝 發布:2025-08-14 23:21:13 瀏覽:235
現在比特幣賣得出去嗎 發布:2025-08-14 23:10:56 瀏覽:283
整治幣圈 發布:2025-08-14 23:06:05 瀏覽:103
比特幣app我的戰隊 發布:2025-08-14 23:06:03 瀏覽:757
區塊鏈風投理念 發布:2025-08-14 22:56:50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