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
Ⅰ 第五元素是什麼
《第五元素》是1997年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出品的一部科幻電影,由呂克·貝松執導,布魯斯·威利斯、加里·奧德曼、伊安·霍姆和米拉·喬沃維奇等聯袂出演。影片於1997年5月7日在美國上映。
故事情節:
電影故事發生在2259年的未來紐約,一股宇宙之中的邪惡力量想統治地球,人類面臨萬劫不復的黑暗世界。外星善良勢力預見到這一天的來臨,並一直關注著事態的發展,但他們派來地球拯救人類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卻被惡勢力擊落。
人類復原了「第五元素」,並派出現為紐約計程車司機的前特工柯本協助,最終將惡勢力摧毀拯救了人類 。
(1)組成宇宙的第五元素擴展閱讀:
1、第五元素的構思起源
影片片名「第五元素」源自古希臘物質組成學說的四種元素:土、氣、水、火。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另外這四種元素在一起可以產生出第五元素,那就是人。
2、第五元素主創團隊
為了將未來世界搬上大銀幕,製作設計師丹·威爾擔組織了一支由頂尖級設計師和插圖師的團隊,開始了漫長的籌備過程,期間還要與化妝部門和服裝設計師讓·保羅·戈蒂埃密切協作。
除了丹·威爾和法國著名插畫師讓·克勞德·麥茲埃爾之外,貝松還看中了7位藝術家,整個設計過程長達1年。
曾在《蝙蝠俠》、《夜訪吸血鬼》和《異形3》等影片中擔綱化妝師的尼克·杜德曼負責製作片中全尺寸的造型服裝、自動木偶、外星人的太空服和大量五花八門的器官道具。
影片中未來城市的畫面由模型和數字特效共同組成,而擔任特效總監的正是曾製作《真實的謊言》、《夜訪吸血鬼》等100多部影片的特效奇才馬克·斯泰森。
為影片擔綱配樂是艾瑞克·塞拉,作為法國樂壇的重要人物,艾瑞克·塞拉將007系列帶入了90年代,他為《007:黃金眼》創作的配樂成為了007音樂中的現代經典 。
Ⅱ 構成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數派):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認為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歷史起源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 四元素說
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煉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運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干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
爭議一
四元素學說滲透進了西方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據此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它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黏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西方傳統醫學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很相似。 第一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的學者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可以視為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四體液學說的壽命還要長一些,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醫生相信,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才遭到了徹底的否定。現在西方學界實際上已無人還相信四元素學說,但是在民間還有人信奉,例如星相術仍然把它當成理論依據之一。 四元素說其實並不是很離譜,可以把它看做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但是那畢竟只是古人對世界本源的一個充滿臆想的樸素看法,不管其體系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在現代科學興起後,在西方就被無情地拋棄。現代實證科學也有很多弊病,因為實證科學需要對宇宙規律實現全部枚舉的時候才能是完美正確的,但人類的實踐遠遠不足!幾百年所形成的實證科學觀已經對地球形成了深刻的傷害,同時形成的人類新價值觀對世界乃至人類本身的資源掠奪已經觸目驚心。世界的和諧已經被人類的新型無知所摧毀!樸素的元素觀盡管粗陋,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是值得遵循的。人從屬於這個宇宙,而不是背天換地成為宇宙的主宰,這才是人類保存之道! 爭議二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倡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例如卜卦、風水、中醫)樹立為「東方科學」,以與被稱為「西方科學」的現代科學相對抗。「東方科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東方科學」在國際上沒能獲得承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西方人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其實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流行過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統治西方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學說。這個思想體系非常精緻、巧妙而龐雜,其「博大精深」的程度絲毫不比陰陽五行說遜色。 這個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自然現象的人,並提出了這么一個大問題:物質歸根結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他猜測宇宙萬物都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臘哲學家都跟著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分別給出自己的答案,連師生都會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則認為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那位留下了「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爭議三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對此來個兼容並包,綜合了前人的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氣、火、土四元素。特別看重幾何學的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幾何化,認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 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多了這一第五元素,各種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種正多面體一一對應了。不過亞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師那樣痴迷幾何學,對這種做法並不感興趣。 亞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學說發展成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體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這個學說能解釋為何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兩兩互相對立的原始性質才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冷-熱、干-濕。不同的元素是由這些性質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火是熱加干,氣是濕加熱,水是冷加濕,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把水加熱,水中的冷被熱取代,水就變成了氣。
社會影響
四元素學說對西方傳統學術影響極其深遠,以西方傳統醫學為甚。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類似,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在病症看視方面,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粘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其中處方配製方法與中醫相似,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昌明,人們開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英國化學家波義耳(1627-1691)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 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被視為近現代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但四元素說仍被星相術當成理論依據之一,在現代科學觀中仍有將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的看法。
Ⅲ 宇宙是由哪幾個基本要素構成的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當然這個答案具有傳統的觀點。
宇宙的四個要素是時間、空間、物質和權。其中時間和空間就不解釋了。物質這個要素包括:實體物質,如石頭、水、星球、基本粒子等;還包括虛體物質,如各種形式的能量(磁能、熱能等);第四基本要素是權,這個權的意思就是。時間、空間、物質這三個要素的有一個基本的屬性,那就是尺度,如時間尺度,空間尺度和物質尺度。尺度就是多少的量。宇宙第四個要素是權。權的定義是「在尺度空間內和尺度時間上,使尺度物質做物質運動的,」在這四個基礎上,宇宙的本質就是物質運動。物質運動衍生生命(及意識體),因此,權這個基本要素要相應的衍生出來。所以權以意識體「如人類這種高級智慧生命體」為分界點,使宇宙就有了「客觀、主觀」,權就被分為「機械權」和「意識權」。機械權帶有客觀性,意識權帶有「主觀性」。這就能解釋宇宙具有「矛盾統一」這個屬性。意識權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政治權利」。因此政治權利是機械權衍生出來。物質運動衍生意識,就有主客之分,主客之分,就有了心論和物論(唯心論和唯物論都是物論),人類世界就有了「東西方」「東方國家」、「西方國家」這些傳統的哲學概念和現象。這個很復雜。只是解釋到這里。如果感興趣,可以聯系我探討,我正在編寫這方面的論文和著作。
Ⅳ 的宇宙體系是如何構成的,第五元素是什麼
宇宙是浩瀚無限的,也是無邊無際的,無始無終的。目前人類認知的宇宙只局限於「宇宙大爆炸」形成的理論中。而大爆炸的中心就是「黑洞」,大爆炸後產生大量「塵埃」這些塵埃就是各類星體,並向四周膨脹,而宇宙膨脹結束後,黑洞開始吸收宇宙中所有星體,物質,包括光,最終形成新的宇宙,形成新的「大爆炸」,並以此永遠無限循環。
要徹底解開宇宙之謎,黑洞之謎今後需要人類不斷的研究探索和發現。
Ⅳ 的宇宙體系是如何構成的,第五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理論(水,火焰,大氣,土地)出自古希臘的哲學體系,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萬物都由這四種元素構成,並將這四種元素與5種正立方體對應(還有種被對應元素被稱為以太,認為是構成宇宙以及星體的元素,不過不是主流的說法)。
後來發展成指萬物都同時存在密度與溫度的差別(密度:大氣到土地,溫度:火焰到水)
再後來結合煉金術觀點與聖經的世界觀(或者說聖經吸收了這兩種理論),創造了五芒星理論,五芒星五角分別指精神,水,火焰,大氣與土地,當象徵精神的一角向上表示光明的力量,向下則表示黑暗的力量。
(光明與黑暗是構成世界基礎的觀點是人類在沒有文化前便具有統一認知的,無論在那個神話體系都有存在,很難說明最早的來源,就連中國道家陰陽思想也可以認為是其中一種)
而雷元素的出現則是北歐神話所獨有的,嚴格的說最早的雷元素應該被稱為風暴元素,然後逐漸在流傳中強化其中雷霆的映像,最後便誕生了雷元素以及著名的神邸——雷神索爾。
在羅馬時代中國的五行思想傳入羅馬,有人便引入北歐的雷元素,將原本希臘的4元素體系中大氣分解為風元素與雷元素,然後嘗試用這五種元素來解釋中國的五行相生相剋的思想(雷對應金,風對應木,仙劍里邊也出現了)。
當然這種5元素理論仍然無法解釋五行,所以至今西方的許多神秘學都是以4元素理論為基礎,加入光暗兩種元素進行補充,僅在引入脈輪(風水地脈循環理論)以及五行這類東方舶來品時才有可能出現5元素理論(不是五芒星理論)。
Ⅵ 構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
「宇宙」一詞,最早是由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提出。他認為:「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宇指的是無限空間,而宙指的是無限時間。所以合起來,「宇宙」就是在空間上沒有邊際,時間上沒有始終,按客觀規律運動的物質世界。這樣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構成宇宙最基本要素是空間、時間和物質,物質就不用說了,沒有物質也就談不上宇宙之說,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寄託,而時間是物質運動先後次序的反映,它們是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說,在無限大的宇宙中有一個物質的中心點發生運動,那麼宇宙空間也就會跟著運動;如果宇宙空間不跟著運動,空間、物質、時間就不是統一的,也就不存在宇宙。同樣,宇宙空間發生運動,中心點也會隨之運動。
從這又上升到哲學范疇:任何物質都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物質的運動會導致空間的運動,速度也會隨著空間的變化而改變;反之,空間的運動同樣會帶動物質。這也是宇宙學的一個基本定律。宇宙到底有多大?根據我們人類的預測,宇宙應該是無限大的。我們這里所說的宇宙是人們常說的宇宙,是指容納所有一切包括星球星系在內的一個空間。
但是,在天文學領域所說的宇宙又是另一個概念:在天文學會人的眼裡,宇宙指的是目前所能探測到的最遙遠的那個星體的距離,是狹義上的「宇宙」。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講,宇宙包括銀河系和河外星系,宇宙中有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的銀河系組成,它的空間是十分廣闊的。那麼,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大家不妨來算算吧。
首先從我們熟悉的地球說起,地球對於人來說,算得上是很龐大的了,它的平均半徑有6371.2千米,但比起太陽來,它只有太陽半徑的1/109。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把地球一樣大小的球體一個挨一個排起隊來,從太陽排到太陽系最遠的行星冥王星(現已不作為行星)大約需要50萬個地球,你想太陽系該有多大。但太陽系並不代表宇宙,它僅僅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恆星。在龐大的銀河系裡,大約有1000多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有的恆星直徑甚至比太陽還大幾千倍以上,可想而知銀河系的巨大,從銀河系的這一頭跑到另一頭,就連速度最快的光也要走上二十億年。但是我要說銀河系還不算最大,因為今天已經發現了數10億多個和銀河系同樣龐大的天體系統,名叫「河外星系」。宇宙的大是驚人的,我們根本無法想像。
依目前的觀測結果,天文學家使用高倍射電望遠鏡,搜索到了2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天狼巨星,這是目前人類能確實掌握的最遠的星體,也是人們認識宇宙的最大范圍。當然,它還不是宇宙的實際邊緣。宇宙將會在我們科技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呈現給我們越來越多的驚喜,但是我們永遠都無法觸到它的邊緣。
Ⅶ 國際公認的構成宇宙的四元素是風火水土,而四元素組合生成第五元素雷,而不是五元素呈並列關系,對嗎
大哥什麼時代的人啊!還國際公認!要知道古希臘時代,人們對自然界還不太懂的時候的,一種理論。隨著近代化學和元素周期表表的確立早已經被否定的東西了。你是看科幻電影電影《第五元素》看的吧!
你還真是兩耳不聞科學事,一心只看鬼電影啊!
Ⅷ 「第五原素」是什麼
自然界的四大元素是: 風,火,水,土, 它們各自有一塊代表的神石。這四塊元素神石連同第五元素, 被外星人--蒙督沙瓦人(MONDOSHAWAN)在1914年帶離了地球。 300年後, 23世紀, 地球面臨著一場浩劫: 一個火熱的星球將撞擊地球。 蒙督沙瓦人帶著第五元素和四大元素神石重返地球, 以幫助地球度過劫數。 可惜攜有第五元素的飛船卻被另一類外星人——孟加羅人(MANGALORE)擊落了。地球人僅獲得第五元素的殘骸。
利用第五元素殘骸的DNA, 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構造了第五元素: 一個漂亮的紅發女郎--莉露. 莉露從實驗室跑了出來, 無意中撞到了科本-達拉斯駕駛的計程車上。 莉露被警察追捕, 達拉斯冒險把莉露送到了卡南劉斯神父處。 卡神父深知第五元素的來龍去脈, 他是蒙督沙瓦人在地球的聯絡人, 世世代代等待著第五元素重返地球. 卡神父從莉露口中得知, 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並非與莉露在一起, 而是由蒙督沙瓦人委託一名外星歌唱家帶到了 "失落天堂"星球。 神父決定前往失落天堂取回四塊神石。
與此同時, 地球上的一個地位顯赫的敗類--佐格與孟加羅人勾結, 妄圖奪取四塊神石。 但是, 令佐格大為惱火的是, 孟加羅人帶給他的只是一隻空箱子, 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塊神石。 這時, 地球聯邦的總統也從蒙督沙瓦人處得知四塊神石被帶到了失落天堂, 於是命令一位將軍派特工人員去取神石. 將軍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種部隊上校科本-達拉斯, 希望他能完成這項任務. 達拉斯就與莉露一起乘太空梭前往失落天堂。
在失落天堂, 達拉斯和莉露, 與聞訊趕來的孟加羅人和佐格發生激烈的戰斗, 終於, 達拉斯從一位外星歌唱家的身上(嚴格地說是肚子里)得到了四塊元素神石, 但是, 莉露也身受重傷。 此時, 距火熱星球撞擊地球的時間已不足兩小時了, 達拉斯帶著四塊神石和莉露火速趕到埃及的五大元素祭壇。 在達拉斯的鼓勵底下, 莉露在最後關頭終於匯集風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 制止了火熱星球的推進, 避免了末日的來臨。
Ⅸ 誰知道第五元素「以太」是什麼
所謂的第五元素只是一種說法而已,西方古代哲學裡面把構成世界的所有元素分成地水風火四類,後人又覺得在虛空中也應該存在一種元素,就把以太也算上一個。並不是什麼科學的分類法。以太的概念如下:
以太是一個物理學歷史上的名詞,它的涵義也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
在古希臘,以太指的是青天或上層大氣。在宇宙學中,用以太來表示占據天體空間的物質。17世紀的笛卡兒最先將以太引入科學,並賦予它某種力學性質。
後來,以太又作為光波的荷載物同光的波動學說聯系起來。隨後,以太在電磁學中也獲得了地位,而且電磁以太同光以太也統一了起來。
19世紀90年代,洛倫茲把物質的電磁性質歸之於其中同原子相聯系的電子的效應,之後以太論就開始漸漸的衰落了。
現在,機械的以太論雖然死亡了,但以太概念的某些精神 仍然活著,比如不存在超距作用,不存在絕對空虛意義上的真空等,並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Ⅹ 支配宇宙的「第五元素」出現了嗎
在基礎科學領域,一直存在著支配宇宙運行的四大基本元素,也叫四大基本力,但是隨著暗物質與暗能量的提出,科學家們一直懷疑宇宙中還存在著第五種基本元素。一組來自匈牙利的科學家通過實驗,可能發現了「第五元素」的存在。
科學家們隨後又在一個關於氦原子的實驗中發現了該粒子的存在並測出了他攜帶的質量是17eMV,因此該粒子又叫做「X17」。